20160616-練乙錚:英國獨派要上演「出歐盟記」,瘋了嗎?

練乙錚:英國獨派要上演「出歐盟記」,瘋了嗎?
21:26 16/6/2016


還有7天,英國便會舉行「去歐盟」(Brexit)公投,本月初雙方民意支持呈膠着的狀態,上周似乎打破,「去派」(leavers)的主張稍微看漲。在多個「民調的民調」裏超越「留派」(remainians)約兩個百分點,在個別民調裏更有領先達7個百分點者。此事在英國醞釀已久,一年來受不明朗形勢所累,英鎊滙價輾轉下挫,最新報1英鎊兌1.26歐羅;若從去年7月的高點始算,已跌去差不多17%。有估計謂,一旦去盟事成,英鎊對歐羅更將跌至1算。危機當頭,去派是否瘋了?【註】

去留之爭,用流行的詞語描述,就是「有英國特色的統獨之爭」;一涉統獨,當然就把英國社會「撕裂」了。這個裂口是一個跨矛盾的裂口,不按照一直以來人們熟悉的各種二元對立所畫出的界線張開;便是該國兩大黨,即保守黨和工黨,內部也分成去留兩派。


英國社會的「非典撕裂」

保守黨方面,去年5月大選中奪得大多數國會議席而足以獨立執政的卡梅倫政府,其內閣也一分為二,28個閣員當中,竟有6位主張去盟,與卡氏的意見相左,以致首相不得不同意閣員可就自己的主張,分別為兩派公開站台。

第二大的工黨,由於比較傾向福利主義,一直以來與歐陸國家同聲同氣的多。但這次的去留之爭,由於有愈來愈強的反移民意識滲入,藍領支持者當中,大部分轉投去派,以致黨魁郝爾彬猶豫不決,到最近才宣布反對去盟,卻導致領導與群眾之間出現明顯裂痕。

如果從英國各大報章上的輿論取態看,這種「非典撕裂」便尤其明顯。其中,銷量最大的《太陽報》(The Sun)是一份中下階層最多看的小報,老闆是老保守派梅鐸;此公今年3月「新」婚之後神隱,前天卻出來替《太陽報》發聲支持去盟。這其實不少人已經預料了。但有趣的是,梅鐸也是英國保守派藍血政商精英最多看的老牌大報《泰晤士報》(The Times)的老闆,而這張報紙,卻是堅定支持英國留盟的。一個老闆、兩個立場,奇哉怪也。

然而,藍血的《泰晤士報》德不孤、必有鄰,素以工黨左翼立場稱著的《衞報》(The Guardian),今次竟與它同一陣線,支持留盟。兩個階級、一個立場,也不尋常。可是,銷路與《太陽報》不相上下、站在新興中產、新興知識階級立場說話的《每日郵報》(Daily Mail),卻又與前兩者相反,堅決支持去盟。

另一份保守派大報《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態度又如何呢?在前年的蘇格蘭獨立公投裏,此報規規矩矩跟其他保守派一道說「no」,這次的態度卻非常曖昧。原來,據調查顯示,該報的訂戶當中,竟有高達七成是支持去盟的,而報上最多人看的專欄評論員就是去派兩大頭目之一的Boris Johnson、今年5月才做滿兩屆離任的倫敦市長。但是,倫敦市民當中,支持留派的卻佔了大多數,剛剛新上任的市長、巴裔穆斯林Sadiq Khan,更是死忠的留派。兩位市長、兩個立場。

那麼,英國國內三堆分離主義者(北愛的愛爾蘭共和派、蘇格蘭的獨派和比較低調的威爾斯民族主義派)的歐盟去留立場又如何呢?北愛方面,兩個愛爾蘭民族主義政黨──我們的黨(Sinn Féin)和社會民主工黨(SDLP)都是支持留盟的。蘇格蘭議會裏的第一大黨──獨派的蘇格蘭民族黨(SNP)及威爾斯最大的獨派政黨威爾斯黨(Plaid Cymru),也都是支持留盟的。

原來,這三地的獨派政黨都是主張從英國獨立出去之後,便直接統一到歐盟那裏的;獨立只是相對於英國/英格蘭而言的主張。這次,他們異口同聲警告去派說:一旦英國從歐盟分離出去,他們就會向當地議會提出馬上舉行獨立公投的議案。有趣的是,蘇格蘭SNP黨內竟因此有一股聲音,認為應該來一個苦肉計,支持去盟,成功了就乘機再搞獨立公投!

如此縱橫交錯的「撕裂」,真是「非典」。原因有新近的、有久遠的,新近的是大量湧入英國的穆斯林移民/難民;久遠的則是歷史上英國與歐洲的文化差異和缺乏認同。目前去派逐漸佔上風,原因主要是移民/難民的准入問題升溫。前幾天發生在美國佛州奧蘭多的激進穆斯林分子屠殺50名當地居民的血淋淋事例,更令去派振振有詞。


恐懼工程vs謊話工程

兩派的辯論內容很豐富,質量有高也有低,可謂五花八門,既不乏有助人們做決定的有關諮詢和分析,也有嘩眾取寵誇大其辭不盡不實的報道和評論。後者導致去派給留派言論封作「恐懼工程」(Project Fear),一味靠嚇,不斷在傳媒上渲染去盟之後「必然出現」的經濟危機;反之,留派則給去派論述扣上「謊話工程」(Project Lies或Project Fib)的罪名。穆斯林移民/難民的准入問題,正好說明意見對立和議論失真的情況。

1990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歐盟的前身)通過了神根公約(SchengenConvention),把屬於共同體26國彼此之間的內部邊界取消,只保留26國的外部邊界,並且同意共同體簽發劃一的簽證予外國人准入。1999年,神根公約裏的規定,透過阿姆斯特丹條約,進一步成為歐盟法律。這個法律令不少英國人人惶惶然不可終日;最近又聞土耳其快將成為歐盟成員,那就更不得了。其實,英國人並不需要那麼惶恐,因為阿姆斯特丹條約特別為英國和愛爾蘭規定了寬免條款,因此歐盟成員國的人民(或任何外國人)進入英國,其實都要接受護照檢查以及滿足有關的簽證要求。

但是,問題不是入境文件和手續那麼簡單,因為還有其他歐盟成員國國民可以自由移居英國生活和工作的這個另外規定(反向亦然)。一般而言,英國人不太反對原來歐洲國家的人前來工作,因為人種和文化都比較接近,而且大都能夠說英語;問題是,不少歐盟以外、特別是來自穆斯林國家的移民/難民,合法非法進入歐盟之後,有機會最終成為該地的國民,之後便可暢通無阻進入英國工作生活,而目前英國對這部分人的進入是沒有辦法控制的。(這個處境香港人大都能夠明白!)這些人絕大多數不是恐怖分子,卻會在某些就業環境底下成為英國國民的競爭對手,這就引起英國版的「本土優先」爭議了。

去盟派認為,英國脫離歐盟之後,不僅可保證邊境檢查權,還可以控制任何國家或地區的移民/難民進入。但是,留盟派卻反駁說,這還不一定,因為還要視乎去盟公投通過之後,英國和歐盟如何談妥分離的條件。原來,歐盟成立之初,沒有設定退盟機制,後來才在2009年生效的里斯本條約裏列明,去盟國提出意向書之後,要跟歐盟花2至3年時間談妥所有退出後的安排,如人員出入境、貨物服務貿易的關稅等等。有些歐洲國家,例如挪威,根本不是歐盟成員,但因為要與歐盟方便通商,結果也要接受神根條約的免簽規定。

有條文可依據的邊境和移民准入問題也有如此不確定性,那去盟之後可能遇到的經濟問題的性質和大小,就更難以觸摸,於是就有一些留盟派有意無意之間把經濟議題放大再加鹽加醋,起到恫嚇的效果。面對這個難題,去盟派真的不易應付,原因之一是幾乎沒有先例可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主權國家從歐盟退出。說「幾乎」,是因為的確有兩個不是主權國退出的先例(不過都發生在歐洲經濟共同體時期):一是1962年阿爾及利亞從法國獨立,是一個主權國的一部分脫離出去成為一個獨立國;一是1985年格陵蘭從丹麥取得自治之後,脫離歐洲經濟共同體。但因為格陵蘭還是丹麥國的一部分,所以島上居民到現在都還是歐盟的公民,格陵蘭因此還要遵守歐盟的一些法律。



去盟:經濟上有利嗎?

對格陵蘭而言,當年尋求退出歐洲經濟共同體,是因為經濟上有利。格陵蘭地廣人稀,當年只有5萬島民,主要靠捕魚為生。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體制下,格陵蘭與歐洲各國的水域是共通的,歐洲國家的漁船隊經常大舉進入格陵蘭水域捕魚,但格陵蘭本身的漁業比較落後,無法對等得利,於是退出歐盟。之後,在水域自主之下,格陵蘭的漁業發展得很好,在歐洲很有地位。英國的去盟派便幾乎只有靠這個成功例子為證,幫助說服民眾。

不過,格陵蘭現時的處境已和從前不一樣:漁業發展了,但要「衝出歐洲」,出口到日本、中國等市場,卻因為「國」小力弱,無討價還價之力,反而如果是歐盟成員,可以搭順風車的話,顯然會有好處。因此,格陵蘭的人反而提醒英國人去盟要三思。當然,英國算是經濟大國,世界上排第五,經濟的實力和複雜性都和格陵蘭不一樣,因此實際上是沒有先例可援。

離開歐盟,英國的確可以省回一筆為數每年130億英鎊的對EU淨津貼。這筆用以救濟歐盟之內的經濟弱國的錢拿來投入英國自身促襟見肘的醫療福利教育等方面的開支,的確有利。去盟之後,英國經濟少了大量「臭名昭著」的歐盟官僚限制,也會出現效率方面的提升。這是兩個重要的正面因素。不過,脫離歐盟、離開歐洲這個暢通無阻的單一市場後,要和歐盟及其他國家締結同樣質素的自由貿易協定,起碼在時間上便有相當困難,而且談判的結果還未可知,一拖就是幾年甚或十幾年,期間的出口萎縮,勢所難免,這時段裏,外國投資到英國,也因要面對一些不確定性而減少。這些正負因素如何抵消,很難說。

然而,把目光放遠大一點看,去盟產生的經濟問題不一定那麼可怕。新加坡脫離馬來亞,經濟起飛了。美國脫離英國,國家發達了。前蘇聯的一批附庸國脫離俄羅斯,不少也變好了。南韓與北方分裂,結果大大優於沒有跟北方分裂的南越。東帝汶獨立17年之後,國家發展得相當理想;由於發現了石油,開采的收益歸本國所有,導至近年的GDP增幅在8至12%之間,是全世界最高的其中一國(如果還未獨立,石油方面的收益恐怕都進了雅加達的府庫),獨立之後,與曾經血腥鎮壓她的印尼的關係反而好到不得了。誠然,這些正面的事例各自有其獨特性,不能簡單類比,但也提示了可能性。


英國去盟和台灣去中

無獨有偶,英國成功去盟的話,所要面對的處境就很可能跟台灣蔡英文總統上台、為了鞏固主權而遭受中國經濟報復打擊所遇到的困難差不多。原先談好或已經落實的經濟協議要終止,在談判過程中的準協議要凍結,台灣不得不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所以提出「新南向政策」。碰巧,東南亞、中南半島和南亞次大陸的一些大、中型國家的經濟正在起飛,台灣趁機會參與,未嘗不能找到機會。英國這方面也有優勢,因為有含54個國家的大英國協(the Commonwealth)的關係網絡可茲發展,其中的亞洲8國不少是有很好發展潛質的。說不定,因為有某種程度的同病相憐,英國和台灣也會發展出更緊密的經濟關係。

毛澤東曾經說過:「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是國際形勢的主流」。這句浪漫話本是就第三世界來說的,可他老人家沒想到兩點:其一是應驗在自己的國土的周邊地帶;其二是發生在發達國。世事如棋局局新,惟有欣然接受、勇敢面對!


練乙錚

註:年前歐洲經濟危機最嚴重之際,經濟硬着陸的希臘警告歐盟其他成員國不得「欺人太甚」,否則退出歐盟;而有些其他成員國的輿論則恐嚇希臘說,如不接受「瘦身」條件要退出的話,悉隨尊便。新聞界稱此為Grexit危機,Greece+exit的意思,由此生出Brexit一詞,港譯「脫歐」,筆者改成「去盟」,以免主張退出的一方變成「脫派」,那就不大好(一笑)。其實,去盟的一方常常被對方指摘「anti-Europe」,但他們辯說要反的不是歐洲,而是官僚利益把持的歐盟。因此,筆者選擇使用「去盟」這個譯法,比較恰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