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1-由我帶路《城市遊蹤系列》:街坊帶路穿梭百年,發掘紅磡前世今生

由我帶路《城市遊蹤系列》:街坊帶路穿梭百年,發掘紅磡前世今生
2018年8月11日


觀音廟——觀音廟是紅磡著名景點,每年「觀音開庫」都吸引大批善信前來。(曾憲宗攝)

【明報專訊】大概每個地方,總會予人一些既定印象。講起紅磡,會想起紅館、火車站、海底隧道、紅磚……其實紅磡還有很多很多,今期我們跟着街坊穿梭大街小巷,探索更多故事。

【城市遊蹤.六】

广告

inRead invented by Teads

■社區達人

●梁景寬(寬姐)

1980年代搬入紅磡。

●Christine

4年前結婚後隨丈夫搬入紅磡。

紅磡,古稱「赤磡」,據說因海邊岩石赤紅而得名,由於地近海邊,隨着19世紀60年代英商設立黃埔船塢,就開始發展造船及修船業。紅磡原本不大,主要由大環及紅磡灣組成,後來多次填海,把紅磡灣變成陸地,也移走了大環山,才得以擴展面積。隨着造船業式微,紅磡漸漸變成私人住宅林立的地區。


居民合資興建社區設施

紅磡在19世紀已細分為三約(「約」是區內細分地段的名稱),即紅磡約、鶴園角約及土瓜灣約,昔日居民以基層為主。「紅磡這一帶的生活狀況較差,政府支援不足,居民唯有合力改善地區設施。」是日帶路的街坊寬姐住在紅磡約30年,她指紅磡三約街坊會(舊稱公所)一直興建許多設施,為民服務。

在紅磡有名的觀音廟旁,是由紅磡三約街坊會興建的公眾圖書館,它在1953年奠基,讓住所空間狹小的學生,可在安靜的環境中做家課、溫習,也有許多圖書供借閱。訪問當日圖書館並未開放,寬姐指館內仍藏着不少線裝書籍,儼如另一種形式的文物保留。

觀音廟、圖書館乃至附近一帶的設施都是三約街坊會建設的成果,包括診所、學校,見證了居民間的團結友愛,從社區的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上都有照顧,人情味濃厚。

溫暖的人情以外,這區也有着叫人唏噓的歷史。觀音廟旁有一座校舍,曾為「紅磡義學」,1944年因遭盟軍誤炸,全校200多人喪命。說到這裏,寬姐話聲戛然而止,語調忽爾挑高,煞有介事地說:「稍後再繼續說下去。」

我們向昔日是海的範圍前進。前文述及,黃埔船塢對紅磡一帶影響甚深,兩個街坊就把我們帶到黃埔街。今日的黃埔街即將重建,大部分店舖已不再營業。寬姐和在紅磡住了4年的Christine指着蕭條的街道說,這一帶從前十分熱鬧,是黃埔船塢工人的聚居地,工人因工時長,生活圈子限於附近,故黃埔街上特別多髮型屋和美髮用品店,為滿足工人理髮需求而衍生。


昔日打風 書店被「搬空」

我們跟着兩人,推門走進這條街碩果僅存的漫畫店——合成書局,整間店放滿了小說和漫畫,是不少紅磡老街坊童年時的熟悉場景。漫畫店老闆笑說:「在香港,我們這行的店舖幾乎全倒閉了。」合成書局開了近60年,店內新舊書籍皆有,甚至不缺最新的女星寫真書,不過老闆說客人已很少了,依然開店,也不過希望自己出出門,免得整天在家裏發悶。

從前的合成書局跟今天的已有很大分別,舊日除了賣書租書,也有汽水、小食出售,甚至有麻將出租。「以前宵禁,或是每逢打風日子,大家總湧來租書,說把整店搬空了也不誇張。」老闆回想昔日,嘴角總有淡淡微笑,「不過現在哪有人看書」?隨着收地,合成也暫定明年1月結業,老闆說會嘗試另覓樓上舖位,不過因空間不大,應有不少書籍或需捨棄了。


古廟厚牆 藏戰時死者骨灰

從黃埔街尾走到街頭,及至紅磡南道,寬姐大手比劃,說昔日這一片地對出都是大海,私人屋苑紅磡灣中心一帶便是黃埔船塢舊址。穿過紅磡灣中心,很快抵達寶石戲院,作為區內乃至全港少有的舊式戲院,它保留了人手劃位的特色,很多人慕名而來。

離開戲院,我們朝福德古廟進發, 是時候揭曉剛才埋的伏筆了。寬姐續說:「戰時有很多人被炸死,他們後來就被埋到福德古廟內。」眼前的古廟在宋朝末年建成,供奉的是土地公,戰時福德古廟絲毫未損,遇難學生的遺體一度安置在這座廟旁,後來骨灰亦放在這裏,扮演公墓的角色。

福德古廟的主牆相當厚,依據建築學的理論,並不合比例,原來因為當中埋藏了遇難者骨灰。與所有歷史悠久的建築一樣,面對地區發展,福德古廟亦數度遭「逼遷」,只是最後均因街坊反對而作罷。


發揮街坊力量 保留集體回憶

遊了半天紅磡,可以發現街坊的力量其實很大,可以建設社區,可以保留回憶,統統出於對社區的愛。寬姐和Christine本身也是再尋常不過的街坊,她們並不是在紅磡長大,只是隨家人遷入這區,但也甚為熱愛自己的社區。

好像Christine只在紅磡住了4年,因本身愛參加導賞團,早前無意中得悉由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營運的「躍變.龍城」招募紅磡、土瓜灣、九龍城區的街坊,訓練他們成為「地膽」導賞員,她就報名參加了。計劃從4月底開始,之後的3個月內,她和街坊自行分組,蒐集資料並設計遊行路線,寬姐和Christine都認為這次體驗令她們更認識自己的社區,又學習了不少說話技巧,寬姐說:「例如途中要留懸念,要有互動,團友才會更投入。」

報道刊出這天,雖然是最後一場公眾導賞團舉行的日子,然而由即日至8月19日,「躍變.龍城」項目仍有不同活動,包括紙板模型工作坊、速寫活動等,更有《躍變起行》階段展,當中有多個項目,記錄了對運用公共空間的想像,參觀者也可表達對九龍城的關注。

■「躍變.龍城」階段展

日期:即日起至8月19日

地點:牛棚藝術村

查詢:https://goo.gl/4mmnkL

文:段曉彤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