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5-明報:聖保羅男女中學 愛才可尋回初心

明報:聖保羅男女中學,愛才可尋回初心
撰文: 劉潔瑜 協力•馮詩雅
攝影: 李浩賢、梁俊棋 部分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25 Aug 2018


走過烽煙之下

游走這所百年傳統學校,培植無數英才偉傑。回首開初辦學,是因二十世紀初女性受教 育機會極少,聖公會聖保羅堂希望提供華人女性讀書機會,故1915年開辦「聖保羅女書院」, 租借堅道二號的民宅作校舍,設有幼稚園、初 小、高小和初中四個學制。1924年胡素貞校長 成功申請政府撥款和地段建新校舍,其後日軍 侵華,學校被徵用為救傷站,被迫全面停課。 二次大戰結束後,學校與聖保羅男校合併,改稱為「聖保羅書院」,成為全港第一所兼收男女學生的中學。


這個建於1927年的游泳池(上),在日軍侵 華時,被校方以帆布封起,傳言是為保護 當時在校未能歸家的僑生,讓她們躲藏在 池底,免被日軍找到而避過一劫。現已改 為室內運動場(下)。

由於學生人數增加,幼稚園和小學部於1945 年搬離麥當勞道校舍。校舍後期進行擴建,胡素貞堂(白屋)和西翼校舍(羅怡基博士樓) 相繼落成。1962年校方正式落定「聖保羅男 女中學」之名。1970年入職的前副校長李偉琪(李sir)分享,「我入職時正是67暴動後,很 多老師因政局不穩而移民,所以教師更換得很 頻密。」李sir在動蕩的時代一直任職於此,他 帶着溫然微笑、不無自豪地說:「聖保羅是我 第一份教職,任教至2006年暑假退休,從無間斷。」李sir緩緩地翻着校刊,娓娓道出三十六 年來的教學生涯。

31李sir退休前任教化學和物理科,他在考試時 段會陪着學生溫習,更把家中的電話給學生,讓他 們如在學業有問題時,能隨時致電查詢。
為提供課外活動場所,學校在1968年開展 第二次校舍擴建工程,他見證學校重建。「為 避免搬遷造成跨區上學,我們堅持較耗時和昂貴的原地重建。另外,學校在放學後和暑假便 趕工,以減低原地重建對學生上課的影響。」

97_090-103_parenting11 西翼校舍(羅怡基博士樓)在1959 年完成工程並且啟用,除了課室,還有 可容納過千學生的禮堂。
2 主樓(胡素貞博士樓)原本是政府 官地,當時胡素貞校長爭取政府撥地和 補助5萬元建築費,才在1924年成功推 動校舍工程開展。
3 東翼(李莊月明樓)於2011年落成, 齊備室內體育館、演講廳和實驗室等, 切合新課程和活動需要。


「唱」出個大家庭

上一代以心血完善校舍,畢業生亦以愛回 饋母校。當紅日歸家,夜幕低垂,原應寧靜的校 園,卻是熱鬧。音樂室裏的一羣男女校友,哪管白日的繁忙,每當回到母校,便馬上把公事包擱 在一旁,手緊捧着樂譜,開始吐納發聲。校友合 唱團前主席陸永基(Andrew)、合唱團現任主席蘇慧敏(Renee)、團員周恩惠(Michelle)、陳耀恆(John)和羅欣珮(Jessica)逢星期四晚 也會回校練習。蘇慧敏指團員們即使忙碌也努力練習。「大家對自己要求很高,除了正常練 習,有些團員還製作錄音傳到羣組,供大家回家再練習所用,成員的努力令校友合唱團維持水平。」

「作為指揮的師弟年紀雖小,當他指出我們 失誤時,大家照單全收,因他音樂才藝出色, 而我們是不分大小。」陳耀恆嘴角掛着謙厚笑容,介紹團裏「唱成一片」的文化。衆人練習時,年輕的指揮不時示意暫停,指點認真專注的歌者們,大家欣然接受,沒有年齡和輩份上的拘謹。音樂切磋時人人平等,室內瀰漫着認真動人的氣氛,而作為旁觀的筆者,難得有機 會近距離靜聽這羣有心人和諧地分部頌唱,連綿悠揚的旋律歌聲,好叫人回味千百度。

 29-min(左起)陸永基、羅欣珮、蘇慧敏、陳耀恆 和周恩惠在校友合唱團年資長短不一,然而在歌聲 牽引下,他們走在一起,成為情誼深厚的團員。
音樂同途結伴有你
當你跟這個大家庭相處,會發現大家確不 分彼此,甚至在精神及生活互相支持的動力。「我們練歌後一起吃夜宵是最開心的活動,而就 算夜宵我們有時也會即興地合唱,而組長會輪流買食物如叉燒、手撕雞來慰勞大家。」蘇慧敏說。陸永基又指,聖保羅的團結精神很強, 「回來讓我重新感受在羣體裏共同努力練習時, 所帶來的快樂的時光。」周恩惠又指「有時候 團員有個人問題,我們會一起分享、互相支持, 有時前輩會為師弟妹給予不同的人生意見。」 因着母校和共同興趣而走在一起,歌聲拉近校友們的距離,也造就了大家如家人般的情誼。

筆者向來認為聖保羅人多是熱愛古典音 樂,但經是次訪問,發現他們喜歡的音樂確是無疆界。像蘇慧敏和羅欣珮也很喜歡聽流行樂曲,早前更結伴看周杰倫演唱會。羅欣珮說: 「音樂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近年我常接觸時下流行的無伴奏合唱,之前更和朋友一起表演, 故我喜歡的音樂是不斷在演變。」當人隨着成長,就算音樂就如美食一樣,口味也會不停轉 變,但不變是眼界會不斷地開拓,心中的胸懷愈是能兼容並蓄,容於四海。


校徽的演變

聖保羅於1932年正式確立校 徽設計,而至今校徽的樣式 已經歷七次更改,不過一直 不變的是,每個版本都綴有 校訓「信、望、愛」三字。


愛之心曲傳世界

眾所皆知聖保羅男女乃是醫生及律師的 「搖籃地」,很多校友除將自己專業為社會作出 貢獻,也把喜愛的音樂傳播出去。同樣曾是校友合唱團團員和司琴的黃曉恩(Hilda)醫生,除了救助病人,還會以音樂「救心」。「兩個月前,我和網站合作和病友一起唱歌。我彈Beyond, 病人唱海闊天空,感受到我和他們打成一片。 腫瘤科本身較易令人灰心,因病人有可能要面 對死亡,故我希望透過音樂令病房氣氛輕鬆一 點。」黃醫生說起話來,眼睛笑得彎彎,難得見慣生離死別的她,仍有着樂觀坦然的態度。原來早在五、六年前,她已經帶同吉他上病房進行探訪:「我為病人彈吉他唱歌時,病人會跟着 一起唱歌,音樂開啟了我與人之間的橋樑,不僅 幫助我做好醫生本份,也令我成為更好的人,故有空閒時間,便會探望病人。雖然我也有掙扎過想偷懶,但有能力助人也是福氣。我維持了約兩年時間,直到醫院收緊探訪規定才停止。」

41黃曉恩(左)與同為校友的母親說起往日,相視而笑,回味自己在學時期的青澀。
看到黃曉恩辦公室裏擺放大量病人的感謝卡,反映出她確實花了很多時間在病人身上, 才能保持如斯良好的關係。「雖然當醫生很忙, 但我沒有放棄音樂,並跟不同熱愛音樂的人合 作。像我曾在香港大會堂、藝術中心舉辦鋼琴 獨奏和合奏會、跟女高音辦雙女高音演唱會、 小提琴獨奏合作辦演奏會、與室內樂合作演奏 會,也曾在聖約翰座堂辦午間演奏會(lunch recital),試過有病人更主動說要來看我表演。」她更自謙其音樂造詣不高,屬業餘愛好者,不 過在校時她已經熱愛音樂,還是聖保羅首位在 香港高級程度會考(A Level)以音樂科奪A的學 生。縱然擁有如此亮眼輝煌佳績,仍堅稱水平 不過爾爾,秉承母校一貫謙虛低調的作風。

「對我而言,音樂就像陽光空氣。我下個表 演應該是下年9月在聖約翰座堂的午膳演奏會。 我喜歡探索不同的音樂以擴寬眼界。不過,流行曲始終不太適合我,我最喜歡的還是鋼琴家 Rachmaninoff(拉赫曼尼諾夫)的和聲及和弦 進程(chord progression)!」談起至愛的音樂,這位把喜好融入工作的醫生,臉上掩不住喜 樂的光芒,而音韻令冷冷的病房熱熾起來,同時也帶領黃曉恩學懂如何欣賞美麗的新世界。


古典vs流行曲也能融和

時代帶動音樂潮流在演變,一眾年輕的聖保羅男女的學生,現在不只愛古典樂,流行曲也成為新生代的心頭好。作為學生合唱團主席,中五的莫家霖(Kevin)指,也興奮地分享 對流行曲的愛。「我特別喜歡粵語流行曲,因 粵語九聲與十二個音調的融合不是易事。」而 中一生譚允靜(Hannah)則愛聽西方流行音 樂,而做功課和睡覺時,則會聽古典音樂,而另一位唸中二的林沛賢當初選擇中學時,便被 學校重視音樂的精神吸引。如今,沛賢(Pui Yin)在校園裏參與合唱團、司琴小組(Pianist Chamber)和音樂優才計劃(Program for the Musically Gifted, PMG)等活動,更希望未來發展音樂事業。其實,無論是校友與在校的學生們,每當筆者跟他們談起音樂,大家的臉上都是帶着雀躍笑意,證明這兒的音樂深深地熏陶着這裏每個人。

37筆者聽着學生譚允靜(左一)與林沛賢(中)一起拉着小提琴和弦時,而蘇穎思(右一)與學生莫家霖(左二)即席演唱,聽出耳油之餘,就連現任中學校長潘紹慈和音樂總監李偉安看到他們的默契也讚賞不已。


讓音樂才華被看見

在香港,藝術常被人忽視,能像李偉安具得天獨厚的天資,並獲得好好的栽培成為全職音 樂人其實不多。為免這些具優厚音樂潛質的孩子被埋沒,學校特設音樂優才計劃(PMG)。 李偉安指「這課程是學校唯一涵括所有年級的 課程,而過去一年共有二十七名中一至中六的同學參與,學生分為五個『室樂小組』上課, 每組大約有三到八位成員,每組都有不同的樂 器。高年級學生通常會自發地擔任領導角色, 所以計劃能順帶培訓學生領導才能。」

別以為,學習音樂只是玩玩樂器或是唱唱 歌這麼簡單,其實學生透過參與不同類型的音樂活動,除享受音樂的歡愉,同時也培訓個人的溝通和時間管理能力。

像學生合唱團另一位主席蘇穎思(Marisa) 所分享:「我和莫家霖雖然同時為學生合唱團主席,都是代表相同的團隊,但也會有意見分歧時,所以明白溝通很重要,而我的工作是要為團員分配工作、設定時間表及計算團員出席 率、制定名單等等,當中我學到時間管理,如 何將音樂與學業之間取得平衡。」她更難忘李偉安早會所分享的一句話:「熱情並不是在游 刃有餘時的態度,而是面對逆境,亦能繼續堅持。」縱觀不同年代的聖保羅人,即使大家的背景、職業和年齡各異,他們都默默堅持,追求心中所愛,不讓歲月神偷帶走一直承傳而 來,以愛頌揚的靈歌生命。


音樂優才計劃

音樂優才計劃(Program for the Musically Gifted, PMG)目的是栽培對音樂特別有 潛能的學生,學生須成功通過面試和篩選,學校全費資助此計劃。成員除了每星期接受由音樂總監及一位音樂老師教授的一個半小時音樂課外,還有機會接受「大師班」,例如學生在今年六月到浸大音樂系上課,亦曾接受由香港管弦樂團幾位首席成員來校給予的指導課。


後記
因愛之「鳴」

琴弦響起,自音符而產生出來的高低 樂韻,變成奏者與聽者的生命共震。

常說,音樂是世界共通的語言。

縱然你我各據天涯,足迹各異,但隨 着對音樂的熱愛,原是一人樂,成了 眾樂樂,更成為無數靈魂最大的安 慰,在白蘭樹下,見證了《聖經》所 言:愛是永不止息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