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3-明報:【悼劉以鬯】什麼是創新?劉以鬯的意識流小說之外
明報:【悼劉以鬯】什麼是創新?劉以鬯的意識流小說之外
13 Jun 2018
撰文: 匡翹
香港文學代表人物之一的劉以鬯去世,突然間湧現了許多評論及懷念的文章,無他,香港讀文學小說的人,大多也讀過劉老的作品,甚至許多小說家也是受他啓蒙而開始寫作的。劉老的作品,許多人甚至都能背上一段,這在香港小說中是罕見的,但他的小說到底好在哪裡?要思考這問題,許多文學研究者都能交出功課,在這文章要指出的,是劉以鬯的寫作策略,對他來說,小說要稱得上是好,其必要條件是必須創新。
「從事小說創作的人,要是沒有創新精神與嘗試的勇氣,一定寫不出好作品。」劉以鬯多番說過類近的話,他也身體力行,而他的創新,其實是指小說的形式與手法。
這也是為什麼劉以鬯一去,傳媒普遍為劉老冠上的,是中國意識流小說的第一人。意識流小說寫法,不是源自中國的,但曾經有一代香港文人,很努力將西方最前衛的文學帶到華文地區,劉以鬯自然是先行者之一,及後的也斯、崑南等文人,也是這一類文人。
為什麼要意識流?
普魯斯特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不過其大作《追憶似水年華》,就常被戲謔為要住院休養時才能好好讀下去。
意識流小說為什麼這麼重要,以至在中國的第一代意識流小說家,是一個響亮的名號?那就回到小說的發展史了。小說曾經是講述故事的最佳媒介,利用文字,以線性的方式提供故事,曾經無往不利,直到攝錄出現。影像媒介如電影,很明顯在講述線性故事上有極大優勢,而其娛樂的元素也較豐富。於是我們看到,電影的發明與興起,正好與現代主義文學的興起同期,即意識流文學就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分支。
現代主義文學思潮中,只有意識流文學以小說為主,那反映了當時小說其實在尋找新路,意識流的寫作,容許了大量角色的內心獨白,流動而自由的敘事結構,甚至可以將時間元素置諸不理,這讓小說在電影帶來的危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意識流寫法在小說這文類中,曾經代表了創新。這也是以創新為圭臬的劉以鬯,為何會交出《酒徒》這作品的原因之一。有些事,你是第一個人去做,你就留名了。當然,《酒徒》的文學價值也是不低,劉以鬯嘗試將西方意識流小說的精神,加入華文小說的特質,而《酒徒》也遠沒有《追憶似水年華》、《尤利西斯》等意識流小說般難讀,情節在《酒徒》中卻能保留一定的趣味,而更重要的,就是《酒徒》帶有極強的本土意識。
劉以鬯有所創新,而他所創的,其實遠不只意識流。他其實了解當時小說創新的種種嘗試,在香港文學研究社出版的《劉以鬯選集》中,他就曾評價不同小說家的創新方式,「有的脫離現實進入幻想,如鮑赫士(Borges);有的將幻想與歷史結合在一起,如加西亞·馬蓋斯(Garcia Marquez);有的將小說與寓言結合在一起,如葛拉斯(Grass);有的用小說探求內在真實,如史托雷(Storey);有的用不規則的敍述法作爲一種實驗,如褒格(Berger);有的用兩種方法寫一部小說:一方面是有規則的敍述,一方面是不規則的敍述,如葛蒂莎(Cortazar);有的將小說和詩結合在一起,如貝克特(Beckett);有的透過哈哈鏡來表現現實,如巴莎姆(Barthelme);有的甚至要求更真的真實,剔除了小說的虛構成分,如目前頗爲普遍的‘非虛構小說’或‘非小說小說’(Nonfiction Novel)”。」
香港小說有未來
劉以鬯啟發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現在看來,兩位大師都似是這城巿的特例,也是創新的代表。但誰又說得準下一個大師,會在何時出現?
於是他的《對倒》,寫兩個不相干的人物在城市遊走;〈寺內〉用故事新篇的方式,寫《西廂記》的故事,劉以鬯更自言這作品繼拜倫《唐璜》和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用詩寫成「詩體小說」後,「嘗試用小說形式寫詩體小說」;布〈天堂與地獄〉和〈動亂〉中,更大玩敘事視覺的轉換。
劉以鬯不只得一部《酒徒》,也不只懂得寫意識流小說。在那個小說正在尋找新方向的時代,劉以鬯一直在實驗,以大量的作品挑戰不同的呈現方式。這種寫作策略,是否能讓劉以鬯的作品部部俱佳?認為作家應當珍惜羽毛的讀者們可能不同意。但如果談及實驗性的小說家,劉以鬯必然是當代華文小說家中最多文本可供討論的人之一。
而對小說愛好者而言,一代小說家的離去,是否代表小說這文體已經漸漸消亡?同樣於今年去世的美國小說家Philip Roth說過,小說可能會變成「像現在閱讀拉丁文詩歌」的小眾玩意,不過劉以鬯的創新,卻是一種更正面的做法,就如劉老說過,「小說死亡的時候,便是小說重生的時候。」
未來的小說會是怎樣?那就看我們香港的小說家和讀者,到底有多渴望新的小說吧。
明報
13 Jun 2018
撰文: 匡翹
香港文學代表人物之一的劉以鬯去世,突然間湧現了許多評論及懷念的文章,無他,香港讀文學小說的人,大多也讀過劉老的作品,甚至許多小說家也是受他啓蒙而開始寫作的。劉老的作品,許多人甚至都能背上一段,這在香港小說中是罕見的,但他的小說到底好在哪裡?要思考這問題,許多文學研究者都能交出功課,在這文章要指出的,是劉以鬯的寫作策略,對他來說,小說要稱得上是好,其必要條件是必須創新。
「從事小說創作的人,要是沒有創新精神與嘗試的勇氣,一定寫不出好作品。」劉以鬯多番說過類近的話,他也身體力行,而他的創新,其實是指小說的形式與手法。
這也是為什麼劉以鬯一去,傳媒普遍為劉老冠上的,是中國意識流小說的第一人。意識流小說寫法,不是源自中國的,但曾經有一代香港文人,很努力將西方最前衛的文學帶到華文地區,劉以鬯自然是先行者之一,及後的也斯、崑南等文人,也是這一類文人。
為什麼要意識流?
普魯斯特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不過其大作《追憶似水年華》,就常被戲謔為要住院休養時才能好好讀下去。
意識流小說為什麼這麼重要,以至在中國的第一代意識流小說家,是一個響亮的名號?那就回到小說的發展史了。小說曾經是講述故事的最佳媒介,利用文字,以線性的方式提供故事,曾經無往不利,直到攝錄出現。影像媒介如電影,很明顯在講述線性故事上有極大優勢,而其娛樂的元素也較豐富。於是我們看到,電影的發明與興起,正好與現代主義文學的興起同期,即意識流文學就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分支。
現代主義文學思潮中,只有意識流文學以小說為主,那反映了當時小說其實在尋找新路,意識流的寫作,容許了大量角色的內心獨白,流動而自由的敘事結構,甚至可以將時間元素置諸不理,這讓小說在電影帶來的危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意識流寫法在小說這文類中,曾經代表了創新。這也是以創新為圭臬的劉以鬯,為何會交出《酒徒》這作品的原因之一。有些事,你是第一個人去做,你就留名了。當然,《酒徒》的文學價值也是不低,劉以鬯嘗試將西方意識流小說的精神,加入華文小說的特質,而《酒徒》也遠沒有《追憶似水年華》、《尤利西斯》等意識流小說般難讀,情節在《酒徒》中卻能保留一定的趣味,而更重要的,就是《酒徒》帶有極強的本土意識。
劉以鬯有所創新,而他所創的,其實遠不只意識流。他其實了解當時小說創新的種種嘗試,在香港文學研究社出版的《劉以鬯選集》中,他就曾評價不同小說家的創新方式,「有的脫離現實進入幻想,如鮑赫士(Borges);有的將幻想與歷史結合在一起,如加西亞·馬蓋斯(Garcia Marquez);有的將小說與寓言結合在一起,如葛拉斯(Grass);有的用小說探求內在真實,如史托雷(Storey);有的用不規則的敍述法作爲一種實驗,如褒格(Berger);有的用兩種方法寫一部小說:一方面是有規則的敍述,一方面是不規則的敍述,如葛蒂莎(Cortazar);有的將小說和詩結合在一起,如貝克特(Beckett);有的透過哈哈鏡來表現現實,如巴莎姆(Barthelme);有的甚至要求更真的真實,剔除了小說的虛構成分,如目前頗爲普遍的‘非虛構小說’或‘非小說小說’(Nonfiction Novel)”。」
香港小說有未來
劉以鬯啟發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現在看來,兩位大師都似是這城巿的特例,也是創新的代表。但誰又說得準下一個大師,會在何時出現?
於是他的《對倒》,寫兩個不相干的人物在城市遊走;〈寺內〉用故事新篇的方式,寫《西廂記》的故事,劉以鬯更自言這作品繼拜倫《唐璜》和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用詩寫成「詩體小說」後,「嘗試用小說形式寫詩體小說」;布〈天堂與地獄〉和〈動亂〉中,更大玩敘事視覺的轉換。
劉以鬯不只得一部《酒徒》,也不只懂得寫意識流小說。在那個小說正在尋找新方向的時代,劉以鬯一直在實驗,以大量的作品挑戰不同的呈現方式。這種寫作策略,是否能讓劉以鬯的作品部部俱佳?認為作家應當珍惜羽毛的讀者們可能不同意。但如果談及實驗性的小說家,劉以鬯必然是當代華文小說家中最多文本可供討論的人之一。
而對小說愛好者而言,一代小說家的離去,是否代表小說這文體已經漸漸消亡?同樣於今年去世的美國小說家Philip Roth說過,小說可能會變成「像現在閱讀拉丁文詩歌」的小眾玩意,不過劉以鬯的創新,卻是一種更正面的做法,就如劉老說過,「小說死亡的時候,便是小說重生的時候。」
未來的小說會是怎樣?那就看我們香港的小說家和讀者,到底有多渴望新的小說吧。
明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