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5-劉細良:【讀書好】讀顧汝德論庸材誤港之結構性原因
劉細良:【讀書好】讀顧汝德論庸材誤港之結構性原因
20180615
《官商同謀——香港公義私利的矛盾》(顧汝德著)
【讀書好】
一九九三年,我在港同盟當研究主任時,獲邀加入中央政策組關於政制改革的小組,那時認識首席顧問Leo Goodstadt。廿年之後,我加入中策組工作了六年,到2012年離開。而這二十年來,我不斷閱讀Leo Goodstadt(顧汝德)關於香港管治的出版作品,他雖然在九七年離開了政府,但仍然著作不斷,持續思考香港的管治問題,這種人才十分難得。
失誤根本 人治問題
他先後出版過關於香港政商關係、銀行業監管政策、貧窮問題的研究,最新一本作品《A City Mismanaged:Hong Kong's Struggle for Survival》,這本書直指特區自九七以來管治失效的根本原因,他認為香港二十年管治的失敗,一切都在於特首個人的失敗( failure of the Chief Executives as individual)。「他(她)們不明白香港人的聰明、如何消息靈通,所以歷屆特首都自以為是,以為可以通過小恩小惠去收買香港人,永遠將長遠或大型的社會改革推遲或不理。」Leo Goodstadt認為管治失效並非源於結構性原因,基本法亦不是問題所在,反而是特區政府在落實基本法時選擇性執行才是問題所在,特首對基本法內社會權利的部份視若無睹,並且持續從商界利益角度看待公共政策,拒絕進行大型的社會改革,從根本解決矛盾及利益分配問題。對於九七年至今香港是管治失效,這判斷相信香港人,以至北京中央也沒有異議,但對於管治失效的成因,Leo Goodstadt認為是四位特首均欠領導才能,也欠缺公共政策管理的能力,這點我認為值得商榷。以我在政府工作六年的觀察,管治失效的結構性原因比個人才能、識見或領導才幹,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政府無力 依賴商界
第一個重點是政商關係,九七前由於香港是一套殖民地仁慈獨裁體制,總督由倫敦直接委派,港英政權是超然於本地商界利益之上,雖然官僚體系發展出一套親商界的政策框架,但從公共財政角度而言,政府仍然維持相對獨立性,對非經常收入例如賣地收入的依賴程度低。九七後最大轉變來自兩方面,一是基本法實施,香港引入了半桶水式民主制度,特首由小圈子選舉產生,由四百人、八百人增至上屆一千二百人,但萬變不離其宗,仍然以工商界及其相關的專業利益集團主導局面,這政治結構令特首受制於本地商界利益,其自主性比九七前的港督低得多。二是由於大量基建上馬,政府越加依靠非經常賣地收入去支撐大白象工程,令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的選項十分有限。
《A City Mismanaged:Hong Kong's Struggle for Survival管治之失:香港奮力求存》(顧汝德著)
庸材掛帥 治港無方
第二個重點是大型社會改革欠奉,我認為同樣是結構性問題,也是半桶水民主制度的惡果。任何制度革新,必須取得足夠民意授權去打破既得利益集團。由於特首是向一千二百位利益界別代表負責,要倡議社會改革,例如實行具所得再分配功能的稅制改革、或具再分配性質的退休保障改革,將會因欠缺足夠民意授權而注定失敗。Leo Goodstadt應該明白當年彭定康推老人金計劃流產,也是欠缺足夠民意支持去突破利益集團的掣肘。近年政府沉溺於一次性短期措施去紓困,其實是反映了四任特首所受的結構性制約越來越大,無計可施下惟有以「派糖」來應付,在水浸情況下將該財政年度的額外收入派回給市民。中央過去多次苦口婆心,叫特區政府解決深層次矛盾,但他們是否明白,這些深層次矛盾,其實源於政治體制的落伍、混亂,特首受小圈子利益集團掣肘,又沒有類似執政黨的班底,惟有起用業餘水平政客,他們欠缺政治及政策信念,但又掌握政策制訂大權,烏合之眾、一盤散沙,對北京而言易於指揮,但代價就是庸材治港。不信?看看吳克儉、陳帆、楊潤雄、楊偉雄、還有大批不知名的副局長及更大批不知名的中央政策組顧問……。
撰文:劉細良
20180615
《官商同謀——香港公義私利的矛盾》(顧汝德著)
【讀書好】
一九九三年,我在港同盟當研究主任時,獲邀加入中央政策組關於政制改革的小組,那時認識首席顧問Leo Goodstadt。廿年之後,我加入中策組工作了六年,到2012年離開。而這二十年來,我不斷閱讀Leo Goodstadt(顧汝德)關於香港管治的出版作品,他雖然在九七年離開了政府,但仍然著作不斷,持續思考香港的管治問題,這種人才十分難得。
失誤根本 人治問題
他先後出版過關於香港政商關係、銀行業監管政策、貧窮問題的研究,最新一本作品《A City Mismanaged:Hong Kong's Struggle for Survival》,這本書直指特區自九七以來管治失效的根本原因,他認為香港二十年管治的失敗,一切都在於特首個人的失敗( failure of the Chief Executives as individual)。「他(她)們不明白香港人的聰明、如何消息靈通,所以歷屆特首都自以為是,以為可以通過小恩小惠去收買香港人,永遠將長遠或大型的社會改革推遲或不理。」Leo Goodstadt認為管治失效並非源於結構性原因,基本法亦不是問題所在,反而是特區政府在落實基本法時選擇性執行才是問題所在,特首對基本法內社會權利的部份視若無睹,並且持續從商界利益角度看待公共政策,拒絕進行大型的社會改革,從根本解決矛盾及利益分配問題。對於九七年至今香港是管治失效,這判斷相信香港人,以至北京中央也沒有異議,但對於管治失效的成因,Leo Goodstadt認為是四位特首均欠領導才能,也欠缺公共政策管理的能力,這點我認為值得商榷。以我在政府工作六年的觀察,管治失效的結構性原因比個人才能、識見或領導才幹,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政府無力 依賴商界
第一個重點是政商關係,九七前由於香港是一套殖民地仁慈獨裁體制,總督由倫敦直接委派,港英政權是超然於本地商界利益之上,雖然官僚體系發展出一套親商界的政策框架,但從公共財政角度而言,政府仍然維持相對獨立性,對非經常收入例如賣地收入的依賴程度低。九七後最大轉變來自兩方面,一是基本法實施,香港引入了半桶水式民主制度,特首由小圈子選舉產生,由四百人、八百人增至上屆一千二百人,但萬變不離其宗,仍然以工商界及其相關的專業利益集團主導局面,這政治結構令特首受制於本地商界利益,其自主性比九七前的港督低得多。二是由於大量基建上馬,政府越加依靠非經常賣地收入去支撐大白象工程,令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的選項十分有限。
《A City Mismanaged:Hong Kong's Struggle for Survival管治之失:香港奮力求存》(顧汝德著)
庸材掛帥 治港無方
第二個重點是大型社會改革欠奉,我認為同樣是結構性問題,也是半桶水民主制度的惡果。任何制度革新,必須取得足夠民意授權去打破既得利益集團。由於特首是向一千二百位利益界別代表負責,要倡議社會改革,例如實行具所得再分配功能的稅制改革、或具再分配性質的退休保障改革,將會因欠缺足夠民意授權而注定失敗。Leo Goodstadt應該明白當年彭定康推老人金計劃流產,也是欠缺足夠民意支持去突破利益集團的掣肘。近年政府沉溺於一次性短期措施去紓困,其實是反映了四任特首所受的結構性制約越來越大,無計可施下惟有以「派糖」來應付,在水浸情況下將該財政年度的額外收入派回給市民。中央過去多次苦口婆心,叫特區政府解決深層次矛盾,但他們是否明白,這些深層次矛盾,其實源於政治體制的落伍、混亂,特首受小圈子利益集團掣肘,又沒有類似執政黨的班底,惟有起用業餘水平政客,他們欠缺政治及政策信念,但又掌握政策制訂大權,烏合之眾、一盤散沙,對北京而言易於指揮,但代價就是庸材治港。不信?看看吳克儉、陳帆、楊潤雄、楊偉雄、還有大批不知名的副局長及更大批不知名的中央政策組顧問……。
撰文:劉細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