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7-劉細良:【讀書好】素人時代與專業之死
劉細良:【讀書好】素人時代與專業之死
2018年12月07日
《專業之死》是拆解民粹時代的新興社會政治現象。
【讀書好】
如果四年前金鐘政總外和平集會的群眾十分暴力,那麼早前巴黎反燃油稅上街的「黃背心」群眾,大肆破壞行為,又應怎樣歸類?相信在特區公安眼中,應該稱為「全宇宙最邪惡的無法無天暴徒」。法國總統馬克龍上台還不到兩年,已面臨最嚴峻考驗,因為黃背心之亂後,民調顯示普羅大眾認為作反有理,暴力可恕。馬克龍是中間派政府,沒有明顯意識形態傾向,本來食正法國民粹對傳統政黨不滿潮流,上台後意圖推動綠色能源政策而提高燃油稅,卻觸發黃背心之亂。
我就是專家
現今世界已經進入民粹政治時代,政治精英與群眾對立衝突嚴重,因為社交媒體令群眾可以自發地組織動員起來,有自己追隨的意見領袖,普遍對政黨及任何建制皆不信任。他們認為大加燃油稅背後別有所圖,搜刮民脂民膏以改善政府財政水平,符合歐盟官僚對公共財政的要求,所謂推動清潔能源只是藉口,群眾對政客專家的一套綠色能源政策根本沒有興趣討論。民粹及群眾直接行動是全球政治現象,十年前歐洲已經出現了新冒起的素人政客及民粹政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Donald Trump的橫空出世,反映了民粹正式成為政治主流。今天介紹美國外交政策評論員Tom Nichols的作品《The Death of Expertise》,中文版叫《專業之死》,作者認為美國社會本來信奉專業專家,現在他們不但失去了光環,更普遍受到民眾肆意踐踏,在網絡上口誅筆伐。而素人對專業的質疑,已經成為一種「好有型」的姿態。
在美國醫學界便經常面對這種對專業的鄙視,如廚師Daniel Patterson發起食生牛奶運動,認為巴氏德消毒派破壞奶中滋味及香氣,另一邊醫療專業認為生牛奶引發食物傳染病風險高一百五十倍,但仍然阻止不了生牛奶信徒,將未經消毒的奶給小朋友喝。醫學界過去的而且確有種種失誤,例如錯判雞蛋多吃無益,專業人士的錯判,不代表無知會忽然變成正確。科學領域至少是非黑白還有個判準,政治及公共政策領域,更加是素人大混戰專業靠邊站。作者認為政治及政策爭論,已經變成球證放了假的冰上曲棍球場,旁邊瘋狂觀眾隨時可衝進場內參戰,專業的評論員及分析師早被迫退場,群眾對政策不掌握,或根據自己陣營意見領袖一兩句sound bite就開打,而且將不同意見視為不尊重,糾正變成了侮辱,說「你錯了」就等於「你真笨」,人人玻璃心。
素人與專家的對立
2009年奧巴馬醫改《Affordable Care Act》大辯論中,過半數民眾相信Sarah Palin所指法案中有個隱藏的「判死委員會」,官僚地判定病人有沒有價值活下去,很多人對這無中生有指控深信不疑。過往素人的意見聽不到,他們被視為沉默大多數,主流媒體中侃侃而談的都是專家。時移世易,民粹時代人人都認為只要google一下,兩三小時後自己就是專家,於雙方的矛盾衝突不斷增加。事實上由代糖是否有害健康、如何治療癌症、疫苗是否有效到為何基建大幅超支、中美貿易戰對香港影響,民眾與專家的對話均十分重要。但實情是雙方是越來越抗拒對話,群眾相信自己已經掌握了足夠資訊,可以做出各種判斷。
至於學術界的專家,曾經一度相信自己的社會角色可提升民眾對政治的參與,可惜今天「他們已經撤守到專業術語的防線之後,接受了自己不受重視的結果。他們覺得跟圈內人交流比較輕鬆。至於卡在老百姓跟學術界之間,努力想要允執厥中那群人──也就是我自詡也是其中一員的所謂『公共知識分子』,則落得挫折感與日俱增,甚至有人會隨波逐流,變得跟普羅大眾一樣偏激,一樣憤世嫉俗。 」
下一步究竟會變成怎樣,看看這班「公共知識分子」的中間人,是否可以堅守下去。
撰文:劉細良
2018年12月07日
《專業之死》是拆解民粹時代的新興社會政治現象。
【讀書好】
如果四年前金鐘政總外和平集會的群眾十分暴力,那麼早前巴黎反燃油稅上街的「黃背心」群眾,大肆破壞行為,又應怎樣歸類?相信在特區公安眼中,應該稱為「全宇宙最邪惡的無法無天暴徒」。法國總統馬克龍上台還不到兩年,已面臨最嚴峻考驗,因為黃背心之亂後,民調顯示普羅大眾認為作反有理,暴力可恕。馬克龍是中間派政府,沒有明顯意識形態傾向,本來食正法國民粹對傳統政黨不滿潮流,上台後意圖推動綠色能源政策而提高燃油稅,卻觸發黃背心之亂。
我就是專家
現今世界已經進入民粹政治時代,政治精英與群眾對立衝突嚴重,因為社交媒體令群眾可以自發地組織動員起來,有自己追隨的意見領袖,普遍對政黨及任何建制皆不信任。他們認為大加燃油稅背後別有所圖,搜刮民脂民膏以改善政府財政水平,符合歐盟官僚對公共財政的要求,所謂推動清潔能源只是藉口,群眾對政客專家的一套綠色能源政策根本沒有興趣討論。民粹及群眾直接行動是全球政治現象,十年前歐洲已經出現了新冒起的素人政客及民粹政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Donald Trump的橫空出世,反映了民粹正式成為政治主流。今天介紹美國外交政策評論員Tom Nichols的作品《The Death of Expertise》,中文版叫《專業之死》,作者認為美國社會本來信奉專業專家,現在他們不但失去了光環,更普遍受到民眾肆意踐踏,在網絡上口誅筆伐。而素人對專業的質疑,已經成為一種「好有型」的姿態。
在美國醫學界便經常面對這種對專業的鄙視,如廚師Daniel Patterson發起食生牛奶運動,認為巴氏德消毒派破壞奶中滋味及香氣,另一邊醫療專業認為生牛奶引發食物傳染病風險高一百五十倍,但仍然阻止不了生牛奶信徒,將未經消毒的奶給小朋友喝。醫學界過去的而且確有種種失誤,例如錯判雞蛋多吃無益,專業人士的錯判,不代表無知會忽然變成正確。科學領域至少是非黑白還有個判準,政治及公共政策領域,更加是素人大混戰專業靠邊站。作者認為政治及政策爭論,已經變成球證放了假的冰上曲棍球場,旁邊瘋狂觀眾隨時可衝進場內參戰,專業的評論員及分析師早被迫退場,群眾對政策不掌握,或根據自己陣營意見領袖一兩句sound bite就開打,而且將不同意見視為不尊重,糾正變成了侮辱,說「你錯了」就等於「你真笨」,人人玻璃心。
素人與專家的對立
2009年奧巴馬醫改《Affordable Care Act》大辯論中,過半數民眾相信Sarah Palin所指法案中有個隱藏的「判死委員會」,官僚地判定病人有沒有價值活下去,很多人對這無中生有指控深信不疑。過往素人的意見聽不到,他們被視為沉默大多數,主流媒體中侃侃而談的都是專家。時移世易,民粹時代人人都認為只要google一下,兩三小時後自己就是專家,於雙方的矛盾衝突不斷增加。事實上由代糖是否有害健康、如何治療癌症、疫苗是否有效到為何基建大幅超支、中美貿易戰對香港影響,民眾與專家的對話均十分重要。但實情是雙方是越來越抗拒對話,群眾相信自己已經掌握了足夠資訊,可以做出各種判斷。
至於學術界的專家,曾經一度相信自己的社會角色可提升民眾對政治的參與,可惜今天「他們已經撤守到專業術語的防線之後,接受了自己不受重視的結果。他們覺得跟圈內人交流比較輕鬆。至於卡在老百姓跟學術界之間,努力想要允執厥中那群人──也就是我自詡也是其中一員的所謂『公共知識分子』,則落得挫折感與日俱增,甚至有人會隨波逐流,變得跟普羅大眾一樣偏激,一樣憤世嫉俗。 」
下一步究竟會變成怎樣,看看這班「公共知識分子」的中間人,是否可以堅守下去。
撰文:劉細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