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9-綠是彩色:內地綠公民
綠是彩色:內地綠公民
19:47 29/6/2014
■去年廣州花都區有大批市民上街抗議建焚化爐。
上月去廣州參加一個垃圾焚化的研討會,場地臨時一改再改:「房屋漏水」、「已有預訂」、「預計明日會場停電」……五間酒店收了定金也用各式理由拒絕,終於當天早上,才由工作人員帶去開會的地方,場內並且不乏「官方代表」。研討會內容其實並不敏感,焚化爐的技術、存在的風險、社區的擔憂等等,只是,垃圾已經成為大陸近年頻繁的官民衝突源頭。剛在研討會之前,杭州才因為反對興建垃圾焚化爐,爆發暴動。
衝突的開始,也是改變的機會。這場研討會的其中一個主辦單位「宜居廣州」,創辦人巴索風雲當年就是因為反焚運動走出來。
「巴索風雲」是網名,取自巴菲特和索羅斯的名字,像不少廣州年輕中產,巴索選擇在大量新樓盤落成的番禺置業,2009年卻驚訝地發現附近會興建垃圾焚燒廠。他先是鍵盤戰士,在網上熱烈參與討論,很快變成領袖爭取與官員對話,反焚運動持續三個月,政府擱置興建計劃。
這不僅是一場「鄰避」(NIMBY, Not In My Back Yard)事件。巴索隨即發起垃圾分類,收集電池等有毒廢物交給政府,令官員不得不開始回收;接着回收舊衣等有價值的廢物,賣掉有錢便去推行其他回收項目。同期他亦和幾位反焚業主一起草擬致全國人大代表的公民建議書,呼籲檢視垃圾處理政策。2012年廣州市市長陳建華落力做「垃圾市長」推行垃圾分類,巴索亦成立宜居廣州生態環境保護中心。
「我們的願景有三個:『零廢棄』一個沒有垃圾的未來、『綠公民』一個全民環保的時代、『靚廣州』一個生態宜居的廣州。」巴索坦言和官員溝通,需要技巧,但他相信NGO是中間人,讓市民明白政府政策,亦令官員從市民角度考慮。他指陳建華擔任市長,起碼令政府上下都認同垃圾分類,但廣州目前仍未能建立系統,試驗計劃多、能夠持續的少。
宜居廣州曾經去信廣州市39家政府部門,查詢如何進行垃圾分類、遇到甚麼困難、需否幫忙辦座談會和調查研究等,居然也得到12個政府部門回覆,公安局意外地反應最積極,詳細透露5個試點單位每月的垃圾回收量,並且主動邀請宜居廣州去觀摩交流。廣州市環保局?沒有回應。
巴索去德國考察垃圾分類,去印度、孟加拉考察如何善用廚餘,4月才剛從美國交流回來。他一臉興奮:「三藩市的垃圾分類真的做得好好!而且那管理公司是一百多年前由拾荒者組成的,民間組織可以發展成管理機構,好有力量。」他說之前一直苦惱家居廚餘如何回收再用,但美國之行令他想到可以由園林垃圾、菜市場的菜莢、果皮開始,先爭取設立處理設施,成功了再擴大回收範圍。
宜居廣州正在找新辦公室、增聘人手,然而困難亦不少:廣州市垃圾回收未有顯著成效,大型垃圾焚化爐項目隨時重新上馬,去年花都區有千人上街抗議起焚化爐,而市長陳建華可能兩年後退休。
廣州垃圾焚化的研討會後,巴索和北京、四川等地的環保人士去了深圳紅花嶺垃圾場,附近居民激烈要求垃圾場搬走,甚至要求把垃圾運去「小村莊」興建大型垃圾焚燒廠處理,可是也有居民罵:「他媽的,政府怎不做垃圾回收?」巴索立刻分享經驗。
把垃圾集中起來一把火燒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雖然推行全民參與垃圾分類更不容易,卻是契機發展公民社會。
Profile: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陳曉蕾
19:47 29/6/2014
■去年廣州花都區有大批市民上街抗議建焚化爐。
上月去廣州參加一個垃圾焚化的研討會,場地臨時一改再改:「房屋漏水」、「已有預訂」、「預計明日會場停電」……五間酒店收了定金也用各式理由拒絕,終於當天早上,才由工作人員帶去開會的地方,場內並且不乏「官方代表」。研討會內容其實並不敏感,焚化爐的技術、存在的風險、社區的擔憂等等,只是,垃圾已經成為大陸近年頻繁的官民衝突源頭。剛在研討會之前,杭州才因為反對興建垃圾焚化爐,爆發暴動。
衝突的開始,也是改變的機會。這場研討會的其中一個主辦單位「宜居廣州」,創辦人巴索風雲當年就是因為反焚運動走出來。
「巴索風雲」是網名,取自巴菲特和索羅斯的名字,像不少廣州年輕中產,巴索選擇在大量新樓盤落成的番禺置業,2009年卻驚訝地發現附近會興建垃圾焚燒廠。他先是鍵盤戰士,在網上熱烈參與討論,很快變成領袖爭取與官員對話,反焚運動持續三個月,政府擱置興建計劃。
這不僅是一場「鄰避」(NIMBY, Not In My Back Yard)事件。巴索隨即發起垃圾分類,收集電池等有毒廢物交給政府,令官員不得不開始回收;接着回收舊衣等有價值的廢物,賣掉有錢便去推行其他回收項目。同期他亦和幾位反焚業主一起草擬致全國人大代表的公民建議書,呼籲檢視垃圾處理政策。2012年廣州市市長陳建華落力做「垃圾市長」推行垃圾分類,巴索亦成立宜居廣州生態環境保護中心。
「我們的願景有三個:『零廢棄』一個沒有垃圾的未來、『綠公民』一個全民環保的時代、『靚廣州』一個生態宜居的廣州。」巴索坦言和官員溝通,需要技巧,但他相信NGO是中間人,讓市民明白政府政策,亦令官員從市民角度考慮。他指陳建華擔任市長,起碼令政府上下都認同垃圾分類,但廣州目前仍未能建立系統,試驗計劃多、能夠持續的少。
宜居廣州曾經去信廣州市39家政府部門,查詢如何進行垃圾分類、遇到甚麼困難、需否幫忙辦座談會和調查研究等,居然也得到12個政府部門回覆,公安局意外地反應最積極,詳細透露5個試點單位每月的垃圾回收量,並且主動邀請宜居廣州去觀摩交流。廣州市環保局?沒有回應。
巴索去德國考察垃圾分類,去印度、孟加拉考察如何善用廚餘,4月才剛從美國交流回來。他一臉興奮:「三藩市的垃圾分類真的做得好好!而且那管理公司是一百多年前由拾荒者組成的,民間組織可以發展成管理機構,好有力量。」他說之前一直苦惱家居廚餘如何回收再用,但美國之行令他想到可以由園林垃圾、菜市場的菜莢、果皮開始,先爭取設立處理設施,成功了再擴大回收範圍。
宜居廣州正在找新辦公室、增聘人手,然而困難亦不少:廣州市垃圾回收未有顯著成效,大型垃圾焚化爐項目隨時重新上馬,去年花都區有千人上街抗議起焚化爐,而市長陳建華可能兩年後退休。
廣州垃圾焚化的研討會後,巴索和北京、四川等地的環保人士去了深圳紅花嶺垃圾場,附近居民激烈要求垃圾場搬走,甚至要求把垃圾運去「小村莊」興建大型垃圾焚燒廠處理,可是也有居民罵:「他媽的,政府怎不做垃圾回收?」巴索立刻分享經驗。
把垃圾集中起來一把火燒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雖然推行全民參與垃圾分類更不容易,卻是契機發展公民社會。
Profile: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陳曉蕾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