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5-鄭政恆:潮語:廣東俗語.香江舊語.老餅潮語

鄭政恆:潮語:廣東俗語.香江舊語.老餅潮語
明報2014年06月15日


【明報專訊】香港人的文化活力,過去見之於電視、歌曲、小說、電影作品,如今似乎不及從前,電視劇集大不如前,香港粵語流行歌不再街知巷聞,小說的藝術成就少有提升,電影算是勉強維持水平。最能夠保持活力的,不是這些,是什麼呢?當然是我們的廣東話了,潮語推陳出新,一句講晒,香港人真係厚多士。

廣東話或粵語,是廣東人的日常生活語言,然而也有文人將口頭的語言載錄為書面的語言,更附加解說。遺民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就記錄了一些廣東的土語方音,書中所記廣州、東莞、新會、惠州、香山、順德、番禺、增城、高要等地的土語,各有不同,而有些土語,其實很古老,有的如今還在用。到民國年間,詹憲慈撰寫《廣州語本字》,從《爾雅》、《方言》、《釋名》、《廣雅》等訓詁書尋找一千四百多個廣州話本字。另一位孔仲南就著有《廣東俗語考》兩冊,考證了許多日常廣東話,分門別類,追本經籍,孔仲南視粵俗語言為中土正音,非外省方言可比。

廣東俗語典故迥異

廣東話不單合乎古音古義,也有生猛活力,日新月異,反映出民間的創造力和幽默感。中日戰爭以至香港淪陷期間,詩人兼翻譯家戴望舒身在香港,他以筆名達士寫了八十一篇「廣東俗語圖解」,刊於《大眾周報》。近百篇廣東俗語文章,已收於盧瑋鑾、鄭樹森主編的《淪陷時期香港文學作品選:葉靈鳳、戴望舒合集》。戴望舒雖然是外省人,但對廣東俗語也有興趣,只是行文語調跟其他戴望舒作品迥然有別,令人詫異。最近,蘇萬興的小書《講開有段古:老餅潮語》出版,作者將五六十年代或更早的流行俗語寫下來,總共有127個廣東話潮語。這兩本書中有好幾個俗語相同,可以比較一下。

有些廣東俗語,已有確切解說,不同人的說法都一致,例如「巿橋蠟燭」(假細心),就是說廣州附近巿橋製造的蠟燭,蠟外面的芯細,蠟裏面的芯粗,是偷工減料的劣品,所以引伸出假細心的意思。

有的俗語,卻有不同說法,例如達士說「陸雲亭睇相」(唔衰整成衰),所謂陸雲亭,是位睇相先生,睇相時苦口苦面喊咁口,標新立異。蘇萬興的說法是「陸榮廷睇相」(唔衰衰),廣西都督陸榮廷打扮成乞丐去睇相,給相士識穿(相信蘇萬興參考了劉天賜在《提防考起》一書中的講法)。兩個解釋完全唔一樣。例子不單是一個,「屎坑三姑」(易請難送)的三姑係邊個呢?達士老實說不知何許人也,再附加兩三個猜想,蘇萬興就有明確說法,三姑是廁神紫姑。此外,「水鬼升城隍」(非靠實力攀升要位)、「肇慶荷包」(馱衰人)的說法,蘇萬興也比達士明確一些。

香江舊語滿是回憶

在達士之後,對廣東俗語素有研究者,當數魯金(原名梁濤)和石人(原名梁小中),兩人都在二十年代中出生,同樣是新聞工作者。石人的《趣談廣東話》,將南北歇後語對照,最見功夫。

魯金的遺作《香江舊語:老派廣東話與香港民生關係概說》,是《講開有段古:老餅潮語》的主要參考書之一。書中的「依撈七」(九成九)、「三唔識七」(全不認識)、「地莊」(唯一本錢)、「打骰」(指揮一切)、「一戙都冇」(一籌莫展)、「七個一皮」(手忙腳亂)、「睇差一皮」(預測失準)、「揭盅」(揭曉)、「紅牌」(當紅),跟賭博、牌九、天九、番攤有關,即使不入賭館,但這些講法早已是一般人的日常用語,而最早解說這些賭俗語的人,就是魯金,後來者也少有越過他的說法。

當然又有例外。《香江舊語》解說係人都知點解的「唔使問阿桂」,那麼阿桂又係邊個呢?魯金說阿桂是廣州五仙門的左哨千總李世桂,是無惡不作的大貪官,終被兩廣總督岑春萱捉拿,大快人心,於是更有粵謳《問阿桂》流傳,街知巷聞,而第一句就是「唔使問阿桂」。可是,劉天賜在《提防考起》中有另一個版本「唔使問阿貴」,所謂阿貴是廣東巡撫柏貴,他權力有限,人們有事都去問兩廣總督葉名琛,所以不用問柏貴。

一些俗語來源眾說紛紜,但無論如何,正如曾子凡在《香港粵語慣用語研究》所說,香港人使用的俗語源自古代生活、典故、民間傳說、近代生活、影視作品、外地語言(例如「巴閉」來自印度語),跟經濟活動、江湖隱語、飲食、讀書、文娛、賽馬、賭博、人體、性事、動植物、民間風俗等等相關。其實,許多俗語背後都是故事,更是老百姓的集體回憶(例如形容高矮懸殊的「電燈杉掛老鼠箱」,兩樣事物現在都沒有了,但俗語還在用)。

俗語研究老中青鐵三角

本來香港有俗語研究的鐵三角,老中青三個人,分別是魯金、吳昊和彭志銘。吳昊寫了三本《港式廣府話研究》,當中一些內容參考了達士的「廣東俗語圖解」,也有許多個人的見解。彭志銘就出版了《次文化語言﹕香港新方言概論》和《香港潮語話齋》等書,出入於時下街坊的市井潮語。可惜魯金和吳昊都不在人世,但年輕人長江後浪推前浪,蘇真真製作「香港潮語學習字卡」,阿塗繪畫「大粵港諺語」,結合香港潮語和文化創意,將民間俗語發揚光大。另一方面,香港詩人蔡炎培不時用俗語入詩,自有特色,也豐富了香港詩歌的表達語言。哪怕一國兩制有天變成一國一制,唔理三七二十一,香港人死牛一便頸,還是應該說地道的香港人的粵語。


文×鄭政恆

編輯趙希彤

圖:阿塗繪畫「大粵港諺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