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7-區家麟:訪問的遐想
區家麟:訪問的遐想
http://aukalun.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26.html
23:38 27/1/2015
當記者時間長了,天天做訪問,陷入慣性規律,開始變得麻木。有人曾問我︰你訪問過那麼多人,有誰是現在你最想訪問的?本人偶發奇想︰我們一直只會訪問活人,可否嘗試訪問死人?訪問死人作為一種「文體」,近有墳場新聞,遠有楊天帥訪問盧梭的經典,當然只是天馬行空,借題發揮。
但有些訪問狂想,跳出框框,卻非完全不可能。
例如,我們常常訪問「成功人士」、「先鋒」、「勇士」,可否一反常態,訪問「敗寇」,了解人們為何徹底失敗?不過,現實中,真正失敗透頂的人,要他公開複述敗績,勇敢地獻世,無疑很難、很殘忍;願意這樣做的人,通常在傳教。
記者的專訪裡,受訪人物總是滔滔不絕,口齒伶俐,金句連連,有無盡的意見傾訴。其實,能否訪問一些木訥、寡言、甚至語言無味的人?
人物專訪,總是找名人,少不免談「成功之道」乜乜乜,其實,不少人之「成功」,乃因選對了父母,或碰著天大的運氣,所謂成功之道,都是事後建構出來的,那些訪問,又可否請那些名人對自己誠實一點?
就算不是名人,我們也總是愛走訪那些忽然走上人生交叉點,有「十五分鐘名氣」的人物;訪談裡,總是說人生的高低起伏、動人故事。其實,能否訪問一個平凡百姓,談平淡的人生?
正常記者,不會做這種訪問,因為沒有亮點,不是「新聞」,讀者讀完會罵;我們又沒有 Richard Linklater的功力,拍一齣 Boyhood,來個平淡如水,也可感人至深。
曾有研究發現,英美的新聞媒體,有超過九成被訪者,都是有權位的人。我常想,一千年後,那時的考古學家在掘墳時,只見到有權位的人在瘋言亂語,只有這群奇怪的人才有機會上新聞,會否覺得我們這時代好變態?
新聞,著重異常;特寫,可以側重紀實。今時只道是尋常,平淡的日常,是主流生活的常態,也值得記錄。
其實,這些不算甚麼遐想,一些行家、一些公民記者都在做了。不過,在當今這個標題黨、搶眼球、講hit rate,講like數的時代,要在大眾媒體裡訴說平淡,需要適合的時機,更敏銳的觸角、細節的部署,更需要多一點逆流的勇氣。
(本文部分原刊於晴報專欄《風起幡動》,此為加長版。)
http://aukalun.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26.html
23:38 27/1/2015
當記者時間長了,天天做訪問,陷入慣性規律,開始變得麻木。有人曾問我︰你訪問過那麼多人,有誰是現在你最想訪問的?本人偶發奇想︰我們一直只會訪問活人,可否嘗試訪問死人?訪問死人作為一種「文體」,近有墳場新聞,遠有楊天帥訪問盧梭的經典,當然只是天馬行空,借題發揮。
但有些訪問狂想,跳出框框,卻非完全不可能。
例如,我們常常訪問「成功人士」、「先鋒」、「勇士」,可否一反常態,訪問「敗寇」,了解人們為何徹底失敗?不過,現實中,真正失敗透頂的人,要他公開複述敗績,勇敢地獻世,無疑很難、很殘忍;願意這樣做的人,通常在傳教。
記者的專訪裡,受訪人物總是滔滔不絕,口齒伶俐,金句連連,有無盡的意見傾訴。其實,能否訪問一些木訥、寡言、甚至語言無味的人?
人物專訪,總是找名人,少不免談「成功之道」乜乜乜,其實,不少人之「成功」,乃因選對了父母,或碰著天大的運氣,所謂成功之道,都是事後建構出來的,那些訪問,又可否請那些名人對自己誠實一點?
就算不是名人,我們也總是愛走訪那些忽然走上人生交叉點,有「十五分鐘名氣」的人物;訪談裡,總是說人生的高低起伏、動人故事。其實,能否訪問一個平凡百姓,談平淡的人生?
正常記者,不會做這種訪問,因為沒有亮點,不是「新聞」,讀者讀完會罵;我們又沒有 Richard Linklater的功力,拍一齣 Boyhood,來個平淡如水,也可感人至深。
曾有研究發現,英美的新聞媒體,有超過九成被訪者,都是有權位的人。我常想,一千年後,那時的考古學家在掘墳時,只見到有權位的人在瘋言亂語,只有這群奇怪的人才有機會上新聞,會否覺得我們這時代好變態?
新聞,著重異常;特寫,可以側重紀實。今時只道是尋常,平淡的日常,是主流生活的常態,也值得記錄。
其實,這些不算甚麼遐想,一些行家、一些公民記者都在做了。不過,在當今這個標題黨、搶眼球、講hit rate,講like數的時代,要在大眾媒體裡訴說平淡,需要適合的時機,更敏銳的觸角、細節的部署,更需要多一點逆流的勇氣。
(本文部分原刊於晴報專欄《風起幡動》,此為加長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