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7-何韻詩:【七筆思議】詩與胡說:髮的啟示
何韻詩:【七筆思議】詩與胡說:髮的啟示
20150127
■髮型除了是當下潮流的標記,也是個性的伸延。
■電影《Boyhood》戲裏戲外都有耐性地追蹤着小男生的成長。
電影《Boyhood》中,最能印證成長的項目,除了那些以科技紀錄着時代滾動的Gameboy Advance、Wii外,便是小男孩演變少男期間那十數個髮型。
一部長達十二年拍攝期的電影,戲裏戲外都有耐性地追蹤着小男生(和他身邊各人)的成長,要單從肉眼判斷演員年復年的變化,並不那麼容易,惟有從髮型看起。小男主角Mason(Ellar Coltrane飾演)從乖乖小孩瀏海頭,慢慢長長,長到標記反叛期的那種及肩長度,到後來又再剪成不修邊幅的凌亂短髮,微妙又低調地表達了青少年尋找自我的過程。據說大部份都是男孩日常生活裏自己頂在頭上的髮型,導演沒有刻意修改,就直接採用演員性格去發展劇本故事。除了一個是特地為劇情設計的,正是單邊蓋着眼睛後來被繼父抓去鏟成平頭裝的那個「Before」髮型。導演這故意營造的橋段,卻又真實度甚高,起碼我就經歷過類似的情景。
小學時期的我,一直以小丸子式的瀏海頭示人,一直相安無事。直到移民加國後,踏入初中的某天,不知哪來的心血來潮,突然覺得這個髮型也太沒個性了,想要來個造型大革新。請母親大人開車把我載到髮型屋,一坐下,豪氣的跟髮型師說了一句:「Vous décidez!(你決定!)」,便勇敢地把自己的頭顱交託別人手上……怎知這次超額的豪邁,也就造就了我多年的童年陰影。大概是外國人對亞洲人審美角度不太一樣,回過神來,小丸子頭竟變了走樣郭富城,頭髮被剪短過耳,變成小男生一樣,對於一個十二歲未發育女孩來說,那可是天大的噩夢,三千煩惱絲瞬間同時爆發全部煩惱潛能。
■多年來在我頭上出現過的顏色,紅橙黃綠青藍紫,基本上是能數出都有過。
記錄成長的經歷
回到家裏,立刻躲到廁所裏偷哭,電影感十足,沒誇張。看着鏡子裏那個可惡但又無法補救的髮型,真的覺得我的人生就此毀了(甚至跟戲中小男生一樣,想過裝病逃學直到頭髮長回來)。對於一個從來沒有基於自由意志換過髮型的女孩,第一次豁出去便遇上如此重大的打擊,你能想像那心情嗎?後遺症,除了接下的一年每次上洗手間都怕被人截停移到男廁外,還有之後的十數年都不敢再剪短頭髮。
髮型除了是當下潮流的標記,也是個性的伸延。成長中的你和我,大概都有經歷過以自認為酷爆(但其實娘爆)的造型去尋找自己和融入社群的尷尬階段。我這個尷尬期,甚至蔓延到入行後。
■翻出中學時期學生證,發現我此刻的髮型,竟然跟那個小丸子剪歪後長回來的那個造型相似。
尋覓真實的自己
我發現,就算以藝人來算,其實我也屬於轉換髮型頻密度比較高的,多年來似乎甚麼髮型都有嘗試過:長的、短的、左長右短、前長後短、前短後長的、捲的、直的,都有。然後就是可怕的顏色分類。不知從何時開始,娛樂圈蔓延着一股染髮潮,尤其開show甚麼的,一般讓自己突出造型的方法,就是:染髮。多年來在我頭上出現過的顏色,紅橙黃綠青藍紫,基本上是能數出都有過。最可怕的一次,竟然讓橙色跟藍色同時出現在頭上,更別提多年來大膽試用各式各樣的假髮駁髮。唉,想洗去這記憶都不行,網上全部能找到。
現在回想,過去這些年,每次設法在外形上找方法突出自己,好像都只是表現內裏的信心不足。而之所以會比一般人出現更多可笑的造型,只是因為工作性質,讓我們把普通人內化的尋覓過程展示在外形上,倒也是另一種的成長印記。啊,原來我也有屬於我的一套十幾年的《Boyhood》,就在YouTube和Google上,Yeah。可幸的是,近年的我終於能歸於平淡,髮也不太會染了,始終作為黃皮膚的群族,發現還是以黑頭髮示人最為切合,好像也不再需要那些外來輔助方法去為自我添價值。
這部電影如此讓我喜愛,大概就是因為它當中那淡淡然的真實度,沒有過度慨嘆時間的流逝,就是微微的「生命就是如此」而已,就像髮型長了又剪,剪壞了又必會長回來,細胞循環新陳代謝式的realtime生命演繹。
前陣子翻出中學時期學生證,發現我此刻的髮型(也就是佔領時期頂着的那個革命look),竟然跟那個小丸子剪歪後長回來的那個造型,有八分相似。來來回回,竟然又回到一個起點。從幼童走到少年,少年走到成年,我們得要走過多少個內與外的轉變,才能找到那個比較貼近真實的那個自己。
然後又繼續尋覓。
【詩與胡說】
撰文:何韻詩
野生菇一粒,活在娛樂圈邊境的自由人。
從音樂起步,卻意外地透過創作與生活,看到生命的可能性。
「希望」與「公義」就是自己的信仰。
fb連接http://www.facebook.com/hocchocc
本欄逢周二刊登
何韻詩
20150127
■髮型除了是當下潮流的標記,也是個性的伸延。
■電影《Boyhood》戲裏戲外都有耐性地追蹤着小男生的成長。
電影《Boyhood》中,最能印證成長的項目,除了那些以科技紀錄着時代滾動的Gameboy Advance、Wii外,便是小男孩演變少男期間那十數個髮型。
一部長達十二年拍攝期的電影,戲裏戲外都有耐性地追蹤着小男生(和他身邊各人)的成長,要單從肉眼判斷演員年復年的變化,並不那麼容易,惟有從髮型看起。小男主角Mason(Ellar Coltrane飾演)從乖乖小孩瀏海頭,慢慢長長,長到標記反叛期的那種及肩長度,到後來又再剪成不修邊幅的凌亂短髮,微妙又低調地表達了青少年尋找自我的過程。據說大部份都是男孩日常生活裏自己頂在頭上的髮型,導演沒有刻意修改,就直接採用演員性格去發展劇本故事。除了一個是特地為劇情設計的,正是單邊蓋着眼睛後來被繼父抓去鏟成平頭裝的那個「Before」髮型。導演這故意營造的橋段,卻又真實度甚高,起碼我就經歷過類似的情景。
小學時期的我,一直以小丸子式的瀏海頭示人,一直相安無事。直到移民加國後,踏入初中的某天,不知哪來的心血來潮,突然覺得這個髮型也太沒個性了,想要來個造型大革新。請母親大人開車把我載到髮型屋,一坐下,豪氣的跟髮型師說了一句:「Vous décidez!(你決定!)」,便勇敢地把自己的頭顱交託別人手上……怎知這次超額的豪邁,也就造就了我多年的童年陰影。大概是外國人對亞洲人審美角度不太一樣,回過神來,小丸子頭竟變了走樣郭富城,頭髮被剪短過耳,變成小男生一樣,對於一個十二歲未發育女孩來說,那可是天大的噩夢,三千煩惱絲瞬間同時爆發全部煩惱潛能。
■多年來在我頭上出現過的顏色,紅橙黃綠青藍紫,基本上是能數出都有過。
記錄成長的經歷
回到家裏,立刻躲到廁所裏偷哭,電影感十足,沒誇張。看着鏡子裏那個可惡但又無法補救的髮型,真的覺得我的人生就此毀了(甚至跟戲中小男生一樣,想過裝病逃學直到頭髮長回來)。對於一個從來沒有基於自由意志換過髮型的女孩,第一次豁出去便遇上如此重大的打擊,你能想像那心情嗎?後遺症,除了接下的一年每次上洗手間都怕被人截停移到男廁外,還有之後的十數年都不敢再剪短頭髮。
髮型除了是當下潮流的標記,也是個性的伸延。成長中的你和我,大概都有經歷過以自認為酷爆(但其實娘爆)的造型去尋找自己和融入社群的尷尬階段。我這個尷尬期,甚至蔓延到入行後。
■翻出中學時期學生證,發現我此刻的髮型,竟然跟那個小丸子剪歪後長回來的那個造型相似。
尋覓真實的自己
我發現,就算以藝人來算,其實我也屬於轉換髮型頻密度比較高的,多年來似乎甚麼髮型都有嘗試過:長的、短的、左長右短、前長後短、前短後長的、捲的、直的,都有。然後就是可怕的顏色分類。不知從何時開始,娛樂圈蔓延着一股染髮潮,尤其開show甚麼的,一般讓自己突出造型的方法,就是:染髮。多年來在我頭上出現過的顏色,紅橙黃綠青藍紫,基本上是能數出都有過。最可怕的一次,竟然讓橙色跟藍色同時出現在頭上,更別提多年來大膽試用各式各樣的假髮駁髮。唉,想洗去這記憶都不行,網上全部能找到。
現在回想,過去這些年,每次設法在外形上找方法突出自己,好像都只是表現內裏的信心不足。而之所以會比一般人出現更多可笑的造型,只是因為工作性質,讓我們把普通人內化的尋覓過程展示在外形上,倒也是另一種的成長印記。啊,原來我也有屬於我的一套十幾年的《Boyhood》,就在YouTube和Google上,Yeah。可幸的是,近年的我終於能歸於平淡,髮也不太會染了,始終作為黃皮膚的群族,發現還是以黑頭髮示人最為切合,好像也不再需要那些外來輔助方法去為自我添價值。
這部電影如此讓我喜愛,大概就是因為它當中那淡淡然的真實度,沒有過度慨嘆時間的流逝,就是微微的「生命就是如此」而已,就像髮型長了又剪,剪壞了又必會長回來,細胞循環新陳代謝式的realtime生命演繹。
前陣子翻出中學時期學生證,發現我此刻的髮型(也就是佔領時期頂着的那個革命look),竟然跟那個小丸子剪歪後長回來的那個造型,有八分相似。來來回回,竟然又回到一個起點。從幼童走到少年,少年走到成年,我們得要走過多少個內與外的轉變,才能找到那個比較貼近真實的那個自己。
然後又繼續尋覓。
【詩與胡說】
撰文:何韻詩
野生菇一粒,活在娛樂圈邊境的自由人。
從音樂起步,卻意外地透過創作與生活,看到生命的可能性。
「希望」與「公義」就是自己的信仰。
fb連接http://www.facebook.com/hocchocc
本欄逢周二刊登
何韻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