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7的文章

20170731-BBC:中國建軍90週年:你可能不知道的中共軍史

BBC:中國建軍90週年:你可能不知道的中共軍史 22:45 31/7/2017 中國官媒連日來盛讚解放軍建軍90年來為國家民族立下的"卓著功勳"。但若只讀官媒,有些軍史你可能還沒聽說過。 8月1日(周二)是解放軍建軍90週年紀念日,官媒早已開始大肆造勢,盛讚"人民軍隊" 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以及"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建立的"卓著功勳"。 但官方的史觀都是站在共產黨的立場上解釋歷史,一切中共不喜歡的敘述都被視為"歷史虛無主義"。 7月21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發表文章,強調"決不容許歷史虛無主義歪曲黨史國史軍史",維護官方版本的黨史軍史是具有"戰鬥性"的工作。 文章說:"站在黨的立場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場","史學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要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強化黨史、國史、軍史工作的戰鬥性,主動發聲、佔領陣地,大張旗鼓地宣傳我黨我軍的光榮歷史"。 那麼,不太"光榮"的歷史呢?只看官媒就不一定了解了。下面我們就為您補充幾個知識點。 "武裝保衛蘇聯" 中共當時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因此紅軍曾喊出「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圖為歌劇《金沙江畔》場景。 中共本來不是中國的本土政治組織,而是蘇聯控制的共產國際中國支部,初期的活動經費主要來自蘇聯,是不折不扣的"外國勢力代理人" 因此,在中共建立"紅軍"兩年後,中國和蘇聯發生衝突時,中國共產黨毫不猶豫地站在了蘇聯一邊。 1929年7月,由於國民政府試圖廢除滿清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張學良宣佈收回蘇聯控制的中東鐵路路權。 蘇聯紅軍因此入侵中國東北,擊敗東北軍,不僅維持了對中東路的控制,還強佔了黑龍江上的黑瞎子島。 在中東路事件中,中共不僅沒有譴責侵略者,反而發表宣言抨擊國民黨"向蘇聯進攻",呼籲"擁護工人階級的祖國蘇聯"。 共產國際因此事把中共稱為"國際主義的模範",並盛讚中共"在這種困難的環境中,在群眾的前面,提出...

20170731-素黑:人為甚麼會病

素黑:人為甚麼會病 22:44 31/7/2017   在書展的演講會上,有一位年輕男生問我到底一個治療師應該是怎樣的,是一個聆聽者,還是會給建議的,抑或只開藥就夠。他剛畢業,希望進修心理學,打算成為治療師。我說這問題應該是他要問自己的,要做一個怎樣的治療師,由自己決定。 說白了,很多治療師只是讀了一個學位,治療的目的是替自己找一份優差。有人覺得治療師必須先聆聽病人的「病情」,然後給他治療方案。不過,其實大部分人包括治療師的問題是不懂得聆聽,卻以為知道了,盡信了病人所說的,分不清楚其實病人對病情的陳述只有二分真實八分虛構,自知或不自知。尤其是女性,她們多憑意願和想像去「記憶」,為病情加入後期製作的內容,更多是她的推斷,卻言之鑿鑿。你若不懂女人,很容易被誤導。還有,你若不知道有種病人是演員,策劃令你相信他是無藥可救的可憐病人,然後為自己的懦弱或逃避成長找脫身的證據,你便中計了,不但醫不好他,更助長了他的心病。 小說《麻木樹療傷茶館》裡有位前護士說:「看多了生老病死,各種面孔,各色人品,人生便沒有真正的秘密。人為甚麼會病?不就是幾個原因:貪心、懶惰、迷亂、逃避、害怕、軟弱、惡毒,每個病房裡都是這些病,不是其他。」 病徵只是表象,好的治療師不止於治病,更會修煉對性別和人性的敏感度,助病人看穿自己的弱點,幫助他們強壯起來。 素黑

20170728-素黑:尊敬婚姻

素黑:尊敬婚姻 2017-07-28   我一直很尊敬婚姻這回事。兩個人真心相愛要一起生活和承擔愛的責任,願意不管對方老弱病死貧窮富有都不嫌棄承諾和他在一起,是何等超越人的各種貪念和惰性才能成全和做得到的事,當著證婚人和親朋面前說願意,這是人生的奇蹟。當然,建議婚書誓詞裡加上一項履行承諾的條件:「在雙方理性和皆自願的情況下。」沒有這句話,有機會日後變成盲目和死執。事實上,因為盲目和死執,不理性和非自願,令變質的感情變成互相折磨,這婚紙便成自設的詛咒。 說這些,是因為眼見太多失敗的婚姻個案。一開始好像甚麼都美好,但這份美好沒有被雙方用心維持下去,婚後理所當然地對伴侶苛求,自己沒有成長,被生活上的不協調漸漸糟蹋了相愛的意願,因為懶和貪,沒有用行動保養愛,把感情害死。你看多少婚姻可能包括你自己的,就是這樣被毀滅掉。 帶著相愛的婚姻是其中一種最神聖的事,值得被尊重、重視和尊敬。可我們如何對待它?要不當它是滿足搞一次婚禮的慾望,要不便是當它是斂財的踏腳石,要不是為了圓30歲前必須嫁得出的願望,要不是滿足家人或算命師說你要幾歲前娶妻生仔才可確保財運亨通,要不是失戀後當它是馬上挖來的浮泡。說到底,有機會走到婚姻裡,生命中從此為了「我們」而活好,請你好好珍惜,它並非理所當然和永恆的幸福,那是彼此漫長的修行路。 素黑

20170724-素黑:覺知是漫長的路

素黑:覺知是漫長的路 2017-07-24 開了大半年的網上直播課快到尾聲,一連25課,認真的做過來了,這條路不容易。首先,不容易的是我,因為我並不很喜歡面對鏡頭,還要一個人對著手機自言自語很單向,雖說在線的同學都可以即時留言,可我感到自在的交流方式還是面對面的互動。 不容易的還有同學們。這個課內容很多,每次有功課,要從學習逐步看清楚自己達到自愛的具體。談過如何處理感情、原生家庭、吃喝睡好的自我管理,從敲情緒穴位到注意修養,替生命重畫一次地圖等,可是漫長的自修和覺醒路。 不容易也陪伴大家走過來了。在這課的微信群裡收到安慰的學生留言:「以前吃飯從沒認真吃過,吃完都不知道吃的是甚麼菜,最近吃飯很慢也很仔細,雖然公司餐廳是大鍋飯,不太好吃,但乾淨簡單,我都盡量不浪費,吃多少要多少,吃得乾乾淨淨,桌子上的紙巾以前吃一次飯都抽好幾張,現在有意識地能不用就不用,吃飯的時候感謝食物,吃完把自己座位收拾乾淨,把盤子放好,整個過程感覺很好很奇妙!以前在群裡分享感受都不檢查便直接按發送,現在都回頭檢查一遍,看有沒有錯別字,有沒有句子不通順的地方,盡量不說廢話。我也說不太清楚是甚麼,感覺自己的一點點進步真的很具體。」 覺知就是這樣,從最基本的生活習慣開始改變。從認知到覺知,沒有一朝一夕的事,也懶不得。感恩這個直播課帶來的一切善緣。 素黑

20170731-陶傑:新三國演義

陶傑:新三國演義 22:47 31/7/2017 中印緊張,好像要打仗。第三次世界大戰是一定要發生的,只是幾時。 然而邱吉爾說,戰爭最可怕之處,是開戰的人,永遠無法控制戰爭的升級。就像一場桌球,第一Q打出去之後,或然率無窮無盡。但桌球不會升級為一場毆鬥。 中印一旦開戰,現在不是一九六二年,不一定是局部戰爭。一九六二年的中國貧困,但現在的中國有GDP。武器核彈和民族尊嚴,兩有增長。所以戰爭一旦開啟,印度可以封鎖印度洋。 俄羅斯暗傾印度,美國更明支持。中國若自己有權鬥和經濟危機,想以一場戰爭轉嫁危機,無疑是不太聰明。 一旦升級,到了另一層面。美俄都扯進來,不要指望俄羅斯會是中國的盟友。美中如果因為東亞開戰,俄國只是第三勢力。要普京參與,普京會看西瓜哪一邊更值得偎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雅爾塔會議,史太林向英美講條件:承認交割外蒙,佔領北方四島,我替你出兵滿洲,從後頭咬日本、為美國的太平洋戰爭解困,但是還要東歐。 東西歐就是這樣一個換一個地定下波蘭、捷克、希臘、保加利亞等的命運的。如果戰爭再發生,同一個俄羅斯,只是換成了一個普京,要參與一場戰爭,行為將會是一樣的。 普京會對美國說:我站在你這邊,但戰爭勝利之後,你把波羅的海三小國和烏克蘭割給我。聯手擊敗中國之後,我只要回滿州的北部,即黑龍江和一點點吉林。 普京會向西方表示:我不是史太林,我只想做沙皇,只是要回舊沙皇時代的領土,不要東歐。 但是普京與中國結盟,有什麼好處?俄羅斯即刻會受到美國和西方的重大打擊,包括核襲。中國還對西伯利亞的資源有窺視之心,更何況一帶一路,還將中亞細亞列入為勢力範圍。 這樣左右一衡量,冷靜而理性的普京,坐山觀虎鬥,美中因為北韓也好、印度也好、台灣也好,爆發大戰,俄羅斯的機會來了。 三國演義之中,最關鍵的是第三國。所以現在狂人總統拚命要把普京拉過來,普京也心領神會。不要以為世界大戰很好玩,你機關算盡,敵不過上帝和命運。 陶傑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0170731-經濟日報:高溫行山易出事,各地紛徵搜救費

經濟日報:高溫行山易出事,各地紛徵搜救費 2017年7月31日 上午6:55 香港近年興起行山熱潮,既可運動,又可親近大自然。不過,隨着登山客增加,消防處去年接獲山嶺拯救求助數字亦同時上升。(資料圖片) 【經濟日報專訊】香港連日酷熱天氣警報,登山客卻興致未減,結果一個周末已至少十餘宗意外,惹來網民熱議求救者應否承擔救援成本。 現代人日益熱愛親近大自然,無論日本、台灣抑或香港,山嶺意外及搜救行動近年均有所上升,其實已有地方政府立法收費,冀更善用資源、遏止疏忽事故。 港搜救直升機 每小時成本4.5萬 本港消防處去年接獲357宗山嶺拯救求助,按年升5%,拯救時間更急升兩倍至177小時。飛行服務隊超級美洲豹直升機每小時成本高達4.5萬元,上半年已出動了264次作近岸搜救,按年升11%。 按天文台建議,酷熱警告下應避免曝曬,民眾走在街上未消片刻已是汗流浹背,竟有人登山中暑還要救援,跟去年初前往大帽山看霜受困者一樣,根本很難自圓其說。 美國部分州份已立法為搜救徵費,如救援工作尤重的新罕布什爾州,自1999年起向因「鹵莽」須求救的人收費,曾有男童軍因偏離安全山道後扭傷腳,被罰2.5萬美元,2008年再將收費門檻降至「疏忽」。 徵費如雙刃刀 恐反致耽誤求救 當然,有時何謂鹵莽、疏忽沒那麼黑白分明,新州其實鮮有收費。而且,救援徵費也會像把雙刃刀,一方面能令登山者做更多安全準備,另一方面有可能令人延遲求救,不無爭議。 日本埼玉縣2010年曾有搜救隊於雷雨警告出動協助墮山者,但直升機撞山焚毁,連失救的事主,最終5人身亡。該縣明年將成日本首個徵收5萬日圓(約3,530港元)直升機出動費的地方,未知最終會否令登山者耗費氣力自救,反令自己及救援人員墮入更險峻境地。 不過,歐洲不少野外愛好者知道自己遇上意外,須承擔救援成本,普遍已買了相關保險。 往危險山域 台多縣促先買保險 美國新州政府前年初開始推出自願性質的Hike Safe Card,民眾僅須事先付出25美元,其後基本上毋須承擔任何救援成本,當局又能靠攤分風險的登山客收回一定成本。自台中去年中創先河後,台灣多縣已陸續要求攀登較危險的特殊管制山域時必須購買保險、聘有合資格領隊等,都能預先減少意外,亦多少能為政府最終承擔的成本封頂。 港府既已將山徑分級,大可參考台中,如要求同行登...

20170731-蘆葦:《鄧寇克大行動》:贏在終點

蘆葦:《鄧寇克大行動》:贏在終點 2017/7/31 — 10:46 大導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新作《鄧寇克大行動》上畫以來,奇怪是影評各走極端,叫好的說是難得一見奇作,說差的指悶戲連場,有負大師之名。 影評不一,想來是電影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大時代作背景,但敍事角度卻放小至一個士兵、一個平民、一個機師,用他們的所見所聞,純以局部描述戰事的經過。 故事中,三個故事線,港口沙灘上一週、民間救緩船一天、空中交戰一小時。三條故事線起點不一,最終交聚於鄧寇克,講故事能發能收,單純這點,不愧為大導。 非典型戰爭片的「悶」 這種非典型戰爭片,沒有炮火轟轟的刺激、沒有埋牙肉搏的血腥,沒有殺生成仁的悲壯。有的只有漫長的等待、片中甚至連德軍士兵的身影也不見。(僅僅出現的德國士兵,可能便是片末那兩位俘擄英國戰機師的士兵了),自然未必為所有人接受。 事實上,不容否認,由於單純以士兵、平民的角度說故事,是不可能有太多動人情節發生,令全片中,難忘的時刻不多,有人說這便叫「悶」。可能吧。 但這或是寫實的代價。我們看慣的大片,有如身在首相府中,又或是希特拉身邊,可耳聞目睹戰事的發展,兩國戰略的決策過程,然後鏡頭轉至戰場上,炮火連連,最終勝利,士兵們振臂高呼等等。 等一等,若你只是戰場上一名士兵,你那會知道戰場外幾百、幾千公里外的上頭在搞什麼?你又怎會知道德軍現在在哪兒?進軍情況如何?甚至有如戲中那士兵,回國時國民會如何對待他們也不清楚吧。 雖說人生如戲,但現實生活,絕大部份都是平凡乏味的。士兵們守在海灘上一周,除了空襲時伏低,還可有什麼?你知道的,只是求生,或者,這便是當時戰場上,不能避免的「悶」了。 生存便是勝利 求生,可說是片中的最大構成部份。片中,有人拼命往外逃,有人拼命闖進來,方向雖各異,目標卻如一,就是讓更多人活下去。 電影改編自史實,三十萬盟軍被困鄧寇克,最終英國政府徵用民間船隻,連同軍艦把三十萬人成功救回英倫本土,成為日後登陸諾曼第的重要條件。當年英國戰時首相邱吉爾,考慮全局,若力拼如日方中的德軍只會玉石俱焚,最重要還是保存實力,以圖最終勝利。 只要活下去,便是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結果,不用多說。鄧寇克大行動作為二戰中的一個環節,道出不論戰爭、人生,有起有落有勝有負屬平常,但不要忘記...

20170731-StoryTeller說故事:邱吉爾的黑狗又來了

StoryTeller說故事:邱吉爾的黑狗又來了 20170731 「我的成就極多,到頭來卻一事無成。」在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晚年,他曾經對家人吐出這句話。 怎可能呢? 邱吉爾二十幾歲就勝選成為下議會成員,中年帶領英國戰勝納粹德國,功成名就;他貴族出身,家庭美滿,兒孫滿堂,而且文武雙全。他做過士兵,又做過記者,在普勒多利亞被俘,竟然能夠越獄成功;他懂得畫畫,而且是一個作家,出版過小說、歷史回憶錄⋯⋯並且在1953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這樣的CV,這樣的人生勝利組,卻其實經常有情緒困擾。 「黑狗又來了。」他總以「黑狗」來形容自己的抑鬱和狂躁。 邱吉爾的私人醫生講過,老年的邱吉爾時常在壁爐面前呆坐,受困於自己的抑鬱情緒。 在演說和政治活動之中,他非常熱情而有力,但是抑鬱的時候、在被人投閒置散,或者政治現實令他不得不退的時候,他會去畫畫和寫作。 一次大戰,因為一次錯誤策劃,英法聯合海軍打算登陸和佔領奧斯曼帝國(大致是今天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堡,但戰事失利,近七萬人死亡,十萬人受傷,這事令邱吉爾幾乎一沉不起,險些就終結其政治生命。 畫畫已經無法排解他的心情,他會大發脾氣,妻子有時會被他氣走,但他又會低聲下氣地求她回來。他喜歡寫情信給妻子,其中一個使用的下款是「愛你的小貓喵」⋯⋯ 但「黑狗」總是要來。 人生起起落落,曾經有十年時間被迫退出政壇,在二戰之後亦再次失去首相寶座。不知是性格還是為了麻醉自己,他熱衷煙酒女色,食量驚人,因而多次中風。抑鬱發作時,他不敢靠近月台邊,也不敢睡在陽台之旁,因為自己確實有跳下去的念頭⋯⋯ 但是,他且戰且敗、且敗且戰,一直到了九十歲才離開世界。 是偉人還是凡人,人生總會遇上黑狗。它有時爬上我們的肩,令人苦不堪言,但背着黑狗,我們還是可以走下去,一直走下去⋯⋯其實邱吉爾還有這句: “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也不是終結,唯有繼續向前行的勇氣才最可貴。」 StoryTeller說故事

20170727-健吾:我沒有他的辦法

健吾:我沒有他的辦法 2017/07/27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對於香港的年輕父母,我總是抱質疑的態度的。       比方説,我有一些大學同學,孩子快要升高小了。那小孩從他來到世上到現在,短短九年,由一個討喜的可人兒變成一個事事抬槓的小魔怪,一天到晚都在刷存在感。大人在聊天,小孩無聊,大家就把電子奶嘴兒塞給他,給他看看iPhone iPad。小朋友參加家宴,總不會每分每秒老人家都會留意他,但他可以在大夥兒在吃飯的時候,不塞耳筒的播放那些無聊YouTuber 的短片,以他最微弱的力量去抗議父母要他們參加這些無聊的老人家的飯局。       當所有成人寵縱他們的時候,那些父母就很喜歡説一句:「我真的拿他沒辦法。」       沒辦法?沒辦法,那為什麼你生他出來?你製造垃圾,你説一句沒辦法就可以了事嗎?       在香港,星期天的中午,你總會發現一些很不會教孩子的父母,帶著他們的孩子去一些中等檔次的食店用膳。還記得小時候看美劇《色慾都市》(Sex and The City)的時候,女主角們都對星期天帶孩子的父母嗤之以鼻,因為她們覺得,人生了孩子,就忘了自己獨身的時候,不想聽到孩子的吵鬧,不想知道別人的孩子品位如何,也不想不會管教的父母影響自己的星期天。       比方説,我看到在中環的文華酒店的星期天早午餐場場域,有一些長輩像白癡一樣逗小孩的樂子,而父母就嫌孩子不認真的吃東西。另一次我在灣仔某一個咖啡店,就看到小孩一直在吵,吵得要父母説教,結果就更吵。另一次在大坑的咖啡店,就看到一對父母,永遠都不對對方説話,每一句説話都好像對孩子説,但實情是説給另一半聽的:「Daddy 你看看孩子他又把東西吃到半天吊了」、「Daddy你看看他他又不吃東西了」。而那個Daddy在做什麼呢?一直在看手機。最近一次,我還在銅鑼灣的某食店看到一個小孩打翻杯子碗子,父母大安旨意的覺得幫他們抹地的服務生是應份做的,而不會著小孩要跟幫他們服務的人道歉,結果就打翻一次又一次,而父母就得罵了一次又一次。最過份的,就是在一些有戶外座位餐廳的地方,任由小孩在袤廳內亂跑亂叫,倒來樁...

20170730-星期日現場:腦大生草的填湖起樓,一個水的故事

星期日現場:腦大生草的填湖起樓,一個水的故事 2017年7月30日 湖畔居民飲之於湖,也使用特別技術,在湖裏種田,卻沒有淨水系統,城巿人腸胃承受不來,每日小瀉是常事。(圖﹕鄭美姿) 【明報專訊】有人腦大生水草,建議填平船灣淡水湖來起樓。如此匠心獨運的研究報告,指出夷平一個水塘,將可供地1200公頃、發展30萬個住宅單位、平均住戶面積有成六百幾呎、可以住上近90萬人……真的,世上只有我們最幸福,所以才會給數字燒壞腦。 但我不想談樓了,香港人中伏於數字已經太多,一堆堆數據裏頭橫陳着很多我們模糊的血肉。數是死的而水是活的,讀這單新聞,由第一隻字開始,我就感覺到一勺子的水潤濕了我的腸子,然後腸子打了結,接着肚子抽搐的痛。我顧不得儀態摸摸自己的褲襠,生怕拉了一地的屎。 這是一個有關水的故事,真人真事,活一輩子我也不敢忘記。 在緬甸茵萊湖的日子 兩年幾前的冬天,我由香港出發,經越南去到緬甸,在那裏混了31天。有半個月的日子,我住在緬甸中部茵萊湖(Inle Lake)最南、所接連的Sankar湖盡頭,一個叫Phaya Taung的寺院。它最近才出現在google map中,但消失在Lonely Planet的地圖上。當年我把旅遊書的內頁翻到起角,始發現茵萊湖原來已經把一頁紙印滿,湖外的湖,只能活在意識層。 回憶由水開始。搭了十幾小時的通宵巴士,我由仰光深入緬甸中部的娘水。我們一行16個陌生人登船,另加10件大行李,乘的是一葉扁舟。那是我僅在水墨畫中見過的船,兩頭尖,沒有頂,我們曲着腳排排坐,愈接近船尾的人,就只能抱住膝蓋坐。 我想起了難民,開始留意船上不同人的臉,但似乎只有我這個來自香港的人,心裏有微言。整條船中有6人是緬甸人,來自一間NGO,是當年唯一有接待外國義工的慈善組織。食飽飯沒事幹,想起要去緬甸湖上某村落鋪路和搭橋的人則有10個,兩個法國人、兩個美國人、兩個韓國人、3個日本人,還有我。除了船夫之外,整條船上就數我最老,他們奇怪一個三十幾歲的女人為何要老遠跑來體驗生活,我也茫然自失。 這條船橫過茵萊湖12月的湖面,頭一小時我們還會看見其他同樣大小的船,一般裝上了4張舒服的藤椅,接待遊客賞湖,對比之下,我們這條難民船反而成為了湖上的流動景點,經常「被拍攝」。一個鐘頭之後,早上11時的湖面,平靜如鏡,我們進入了遊客不再前行的河段,湖上就...

20170730-方俊傑:【編寫美好時光.影評】鄧寇克之彼端:另一場不一樣的戰爭

方俊傑:【編寫美好時光.影評】鄧寇克之彼端:另一場不一樣的戰爭 2017-07-30 你可能會說加州橙比大陸橙鮮甜,也可能覺得貓山王是榴槤中的極品,但同樣是生果,很少人會說一隻橙比一份榴槤好味。同樣以鄧寇克大撤退作為電影背景,《編寫美好時光》(Their Finest)跟《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取態,似乎很難拿來比較。 《編寫美好時光》(左)與《鄧寇克大行動》背景相同,卻難以拿來比較。(電影海報) 【編按:以下內容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編寫美好時光》是一齣令不同觀眾看後領會出不同重點的電影。故事講述二次大戰期間,為鼓勵國民士氣,英國政府支持一齣改編鄧寇克大撤退的電影的拍攝。已有男伴的女編劇授命參與,跟單身男編劇惺惺相惜,發展出感情。這是一齣愛情片嗎?可以是。我甚至覺得電影呈現出一種最理想的愛情境界,兩個人站在同一高度,有著相同能力有著相同眼界,心靈相通,不能被替代。女方因為男友不忠所以合乎道理地另結新歡,太過順理成章?我接受到。捉姦在床,是很老土,情節最常見,難免老土。但處理手法卻符合角色個性地不落俗套。所謂愛情,很多時只是一種慣性,你以為自己很愛,你說服自己很愛,到可以不愛時,原來可以不愛,又可以發掘出另一個更加愛。直到遇上絕配的一個。愛情故事愈老土通常愈易引起感觸。 (《編寫美好時光》劇照) 不過,《編寫美好時光》又更加似是創作人的夫子自道。有權話事的老闆永遠有好多個,個個的意見都要遵守,個個的要求都要滿足,一時要加個不懂演戲的俊男做主角,一時要加個誇張失實的結局,既要忠於合理性,又要具備娛樂性,好容易將一件傑作變成垃圾。擺明車馬嘲諷美國觀眾品味的一段,更顯得是導演編劇的大反擊。《編寫美好時光》至少反映出一個道理,電影就是電影,沒有責任將所有真實用百分百無添加的方法呈現,很多時候,情願只取精神。如果在細節上的修飾,能夠令希望顯現的訊息更為清晰,完全是應該接受,甚至值得表揚。電影畢竟不是新聞片段。 還是提倡女權更加重要?電影中,一把年紀仍然執著戲份及排位的專業演員,原本視女編劇如無物,最後卻對女編劇的才華衷心欣賞。弱勢社群要為自己爭取地位,需要更加大的本事。結局,專業演員為鼓勵女編劇繼續工作,忍不住吐出以下看法:「如果沒有戰爭,讓壯年男丁全部去了戰場,幾時輪到我這個老人及你這個女人?」所謂平權,從來...

20170717-楊絜茹:「台灣,我待不下去了」:這是個讓年輕人看不見希望的社會

楊絜茹:「台灣,我待不下去了」:這是個讓年輕人看不見希望的社會 異鄉人手札 2017/07/17 今年是我畢業前的最後一個暑假,留學香港大學,並且剛在美國結束六個月交換生活的我,對於回到家鄉感到無比興奮。 但當我終於踏上這塊思念已久的土地後,如今卻有種迫不及待想要離開的衝動。 回台前同學曾對我說:「當你回到台灣,一定會不適應,因為美國是個會給人莫名自信的地方。」 我本來不怎麼同意──待了 6 個月後,我看見美國這個國家的缺點──這裡的人過分樂觀而較缺乏同理心,名校學生不見得比較聰明,只是多了一股自信,因為這是個近乎盲目講究鼓勵、正向的國度。甚至,儘管事實早已相差甚遠,所謂的「美國夢」仍然深根蒂固...... 不過至少,在美國,人是為了自己而活。 讓年輕人看不見希望的社會 回來台灣當天,我和表姐從台北搭乘高鐵回家。經過將近 3 年,她才考上普考,那段日子她很辛苦,大學唸的是生物,要考公職必須一切從頭學起。 喜歡設計的她,當時卻沒有填科大或藝術大學,因為家人認為念大學,選三類組的科系總是比較「有前途」。而現在的她不一定比較快樂,但「至少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在台灣,幾乎人人都想要穩定的工作,因為沒幾個人知道自己真正要的、真正值得的是什麼──我們以為自己自由,但其實幾乎從來就沒有選擇。 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問她,那什麼時候會去做設計? 「設計也不好賺錢了。」她淡淡地回我。 如果今天她在美國,我知道她會做什麼選擇:她大學會選擇自己真心想要念的科系,她會很快樂──她會擔心未來,但同時她也會有自信,覺得自己能夠做得很好。畢業後她可能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在美國的環境下,我相信她仍會不斷嘗試,直到自己找到新的目標。 因為到頭來,所有的侷限其實都源自於恐懼──這恐懼是家人、朋友和社會給你的──在你還沒真正開始生活之前,別人已經不斷地告訴你「應該要」如何生活。 在台灣,為了生存,你學會了膽怯。膽怯,只為了融入社會。 上台北的時候,我和高中同學約了見面,重考的她今年大二,轉了一次科系,對於未來仍感到徬徨。她說起今年夏天的旅行略顯興奮,對於西方國家她有種嚮往。我想起自己到美國之前也有種嚮往和期盼,認為他們的學生會「比較厲害」,但事實上卻不是如此。 有人說,亞洲人面對西方常有股自卑心態,並因此放大我們未知的事物:例如許多人常說...

20170723-打機達人達哥:打機,都可以有出息,我想導人向善,改變世界

打機達人達哥:打機,都可以有出息,我想導人向善,改變世界 2017/7/23 【明報專訊】蜘蛛俠都演到第三代,唯一不變是每個彼得.柏加套上面罩一刻,寡言木訥的宅男從此變得多話調皮,埋藏心底的細密想法一下子傾注飛天走壁的行動力,一發不可收拾,像林慧韡在遊戲上線一剎,會自動變成達哥。 因此縱然聲音畫面無問題,卻沒有忽然飈高音或走音,眼前人正經八百:「有多少唔同嘅,我呢個身分平時係好沉思,好耐先會畀一句你,『達哥』係一個要keep住反應勁快的人,好似進入咗另一個狀態咁。」 沒有遊戲機手掣在手,「達哥」變回林慧韡,東拉西扯地聊着,「九唔搭八」之中又隱隱然透着些人生小道理,他說愈厲害的人反差愈大,等於周星馳平日都沒有電影中好笑,真正的林慧韡,內斂又世故:「我好清楚呢個世界有黑暗有光明,但我好希望可以畀人知道點樣脫離呢個黑暗,達哥便是希望盡量畀多點開心別人,我唔想塞負能量畀人。」 收起達哥聲,一本正經地訴說他那個聽起來其實毫不正經的人生目標:「我想導人向善,改變世界。」 改變人思想 才是最重要 改變世界的宏願,要由中學年代說起。 「我老竇囉,好想我讀嗰啲工商管理,喂你記得要幫我寫清楚,我唔係歧視嗰啲工商管理的人。」達爸說讀工商管理好,出路多,又搵到食,什麼師奶個仔畢業當個經理,多輕鬆,年輕達仔偏不賣帳,去思考人生的意義:「有一種感覺係,咦,你高分,就讀醫,醫之後就law,law之後就finance,好似有一個排位喺度;如果我係機械人,上面畀個order,你就執行,但我就認為唔係人類囉,人類就係有自由意志,選擇自己做嘅嘢,你放棄咗,就係人間失格。」 順帶一提,《人間失格》是達仔喜歡的小說,想當年他是文藝青年,考入港大讀中文,因為聽過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醫生最多救到一百個人一千個人,咁佢就話,改變人思想先係最重要,咁我都希望係,做到一啲貢獻,改變到一些思想。」曾想過畢業後當老師潤物細無聲,但怕自己不夠資格誤人子弟,加上因為太想留長頭髮所以放棄,轉而伙拍兄長組「林氏兄弟」創作影片,成名作《電車男追女記》模擬毒男面對女神的糾結,每幾分鐘的影片會出現人生的抉擇,揀錯可以無限砍掉重練,直到成功約會女神為止,這些機會屬於我的,感動十三億人的平行時空紅到癱瘓了YouTube,還給推上報,還要是《明報》。 要搵到 自己條長坂橋 「達語」有云,人生...

20170728-安裕:卻無落魄

安裕:卻無落魄 20170728 東西南北 ■二戰時期,德軍越過馬奇諾防線,英法聯軍被逼在鄧寇克從水路撤退。互聯網 1940年5月10日凌晨4時30分,德軍發動西線之戰,超過100個師3000架戰機由北而南閃電直撲西歐諸國。面對法國自恃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德軍正面佯攻套住法軍主力,大部隊抄過防線直指巴黎,一口氣把40萬英法軍隊趕到英法海峽邊上鄧寇克一帶只有50公里長的海岸地區。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當時的陸軍部長馬奇諾決心修築一條防線抵禦德軍,比利時則表示保持中立,馬奇諾防線只修到法比邊境附近。到了希特拉出兵西歐,其中一路部隊就是取道比利時,繞過馬奇諾防線,僅44天就拿下了西歐。 電影《鄧寇克大行動》的背景,便是在德軍把英法聯軍逼到海邊之後。也就是說,沒有德國悍然突襲、沒有西歐國家各有打算這段前傳,英法聯軍或者不會被打個措手不及,鄧寇克大撤退也許不會發生。然而歷史往往便是如此弔詭,英軍經英法海峽灘頭撤離歐洲大陸,同一條英法海峽法國海岸線的當中一段,四年後成了希特拉的6月6日斷腸時:1940年敗仗回到英倫的英國軍隊,1944年重回法國登陸諾曼第,盟軍以此作為起點一舉打到柏林解放西歐。鄧寇克大撤退的時空介乎盟軍失利與盟軍戰勝之間,28日的撤退行動承先啟後成為歷史轉捩點。英國吃敗仗身心失魂卻無落魄,把這頁失利歷史以不滅意志改寫成勝利的終結。 有稱歷史是勝利一方之言,也有說歷史好在是由人民寫的,事實上,2017年的電影《鄧寇克大行動》並非1962年上畫的《碧血長天/ The Longest Day》,相對之下,《鄧寇克大行動》是小品多於史詩,然而這道小品之門後面是巨大的無垠天下。861艘戰艦汽輪拖船救走33.8萬人包括9萬法國軍隊,儘管丟下9個師重型裝備包括大量坦克及車輛,然而留得青山在保住有生力量,臥薪嘗膽也好虎口偷生也好,英國沒有把老本一仗拼光,這才有四年後的諾曼第之勝。也許,從勝者全拿的觀點看,英國出生的導演路蘭要把鄧寇克大撤退和攻克柏林一併述說才有意思;甚或有人會認為,單是講幾十萬人困在海灘等待遠處海平線一點一點冒出來的救援船隊這種史觀未免太過自虐了一些。 這裏不是評論《鄧寇克大行動》這部電影,而是想到現代世界從鄧寇克大撤退的前傳和終局可以得到些甚麼。西歐戰前各懷鬼胎,表面一致底下爾虞我詐,中間有歷史因素也有現實利益。到了法國建立馬奇諾防...

20170721-安裕:特朗普暗會普京

安裕:特朗普暗會普京 20170721 東西南北 ■特朗普被指單獨一人與普京私下傾談,並且未有留下對話記錄。資料圖片 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在德國漢堡G20峯會,不帶繙譯沒有隨從,單獨一人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私下傾談,結束之後沒有留下對話記錄。白宮認為這只是閒談,特朗普在社交媒體說這些是「假新聞」、「令人作嘔」。有看法認為,特朗普如此與普京傾談,可能違反國安守則,白宮則指這連「場邊會談」也不算,只是一邊吃甜品一邊聊聊而已。 各國領袖之間的密談並非新事,類似的會晤形式經常可見,特朗普這次與普京談話變成軒然風波,原因之一在於他沒有帶同繙譯和幕僚,到最後連談話記錄都付之闕如,也就是說,無人知道美俄元首談了些甚麼。也許兩人真的只是聊些閒話,但更重要的是身份決定了談話內容的受關注程度:一個是美國總統,一個是被美國視為非民主國家的總統,而此刻俄羅斯正捲入涉及白宮的「通俄門」事件。 外交是講究規格的公事公辦,一張長桌,各坐一邊,甲國領袖說完一段話,甲國繙譯把原文譯出。輪到乙國領袖講話,由乙國譯員繙譯出來。結束會談之後,兩方各有自行記錄的對話內容,發現歧異的話始再行交涉。不帶繙譯人員的密談之前也有,1971年7月,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基辛格秘密訪華,就是沒有帶同繙譯隨行。中方的繙譯是哈佛大學出身的冀朝鑄,然而即使美方沒有正式繙譯在場,但與會的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幕僚何志立(John Holdridge)是受過密集中文訓練的官員,《紐約時報》形容此君是「講國語的西點軍校畢業生」( Mandarin-speaking West Pointer)。這位中國大陸譯名為霍爾德里奇的美國官員,七十年代參與多次中美高層會議,更是有份起草《上海公報》。曾任中國駐美大使館一等秘書的崔慶平,稱讚何志立「中文講得很好」;事實上,一度派駐香港的何志立連粵語也懂得說。 不過,即使不帶繙譯,不能或缺的是會談記錄人員。若是小範圍會談,記錄的工作就由其中一名與會成員負責。1972年尼克遜訪華,第一場會談是會晤毛澤東,美方出席僅三人,尼克遜、基辛格之外,是其後於八十年代擔任駐華大使的洛德(Winston Lord)。洛德當時年僅35歲,是基辛格的助理,前一年曾隨基辛格秘密訪華,這場會談美方的記錄員便是他。1999年初,美國國務院解密部份檔案,包括尼克遜北京之行會談內容,其中見毛澤東的部份,一字一句皆出...

20170714-安裕:2017年溽暑七月

安裕:2017年溽暑七月 20170714 東西南北 ■美國記者紀思道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憶述採訪劉曉波的往事。互聯網 《紐約時報》的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上世紀八十年代駐北京時就知道劉曉波,那時紀思道與妻子伍潔芳(Sheryl WuDunn)的北京通訊,在美國讀者當中很受注目。事實上,剛從文化大革命僥倖撿回性命蹣跚躑躅世界邊緣的中國,是美國媒體的報道焦點。在北京到廣州都百廢待興的日子,太平洋彼岸的讀者從中閱讀出一個即將要與過去說再見的中國面貌。這些報道來自一眾北京特派員,包括比紀思道早幾年到北京的《華爾街日報》記者秦家聰(Frank Ching);還有是與紀思道大約同期的加拿大《環球郵報》黃明珍(Jan Wong),美聯社的劉香城(Liu Heung Shing)則以菲林留下介乎新舊世代交替下的中國影像。 紀思道和伍潔芳的署名報道是《紐約時報》讀者留意的內容,在密密麻麻的字海,人們讀到從農村到城巿、從官僚到老百姓的中國記錄,看到了八十年代中國社會與人心的變化。1989年的民主運動和之後的屠殺鎮壓,紀思道和伍潔芳的北京現場報道成為看完CNN之後上班上學途中的巨大補足。1990年,紀思道和伍潔芳獲得普立茲國際新聞報道獎,得獎原因是「對中國大型民主運動及其後鎮壓的具有識見報道」。所以,7月8日早上在《紐約時報》網絡版的星期日評論專欄,看見紀思道給劉曉波的公開信〈Liu Xiaobo Has Suffered So Others May Be Free〉,就知像他這些曾經現場目睹中國蛻變的前北京特派員,終於要出來講述他們認識的劉曉波。 在西方國家領袖幾乎不聞不問劉曉波情況的最近一段日子,紀思道不慍不火款款而談的公開信讀得人們心裏淌血。從八十年代的初次接觸,紀思道談到劉曉波在民運期間丟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訪問學者身份趕回北京;本來可以在開槍鎮壓時一走了之,卻留在天安門廣場幫助學生撤走;本來九十年代可以安全出國,最後是自己決定選擇留在中國。紀思道信裏提到《零八憲章》簽署後自己到中國再訪劉曉波的失望而回更加令人揪心,「我在北京致電你家希望安排訪問。你接聽電話,當我用中文說出名字,國家安全部監聽人員立即切斷電話」。用詞造句平靜得就像在述說無意錯撥一個電話號碼的淡然,可是與電話另一端的劉曉波從此永別的無力感重重撞擊讀者的胸臆。 被視為自...

20170707-安裕:美國的韓戰黑洞

安裕:美國的韓戰黑洞 20170707 東西南北 ■七、八十年代的電視片集《M.A.S.H.》是少數以韓戰背景的黑色喜劇。互聯網 對於介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越戰之間的韓戰,美國社會半世紀以來一直是迹近無視這三年血戰的抽離。於美國而言,韓戰既無越戰改變社會重塑文化意識的刻骨銘心,亦沒二戰結束從此天下在我的大美國主義日益遠颺;在韓戰爆發67年後的今天,美國對朝鮮半島危機的態度,依然是昔日的選擇性弱視。七十年代美國為了對抗蘇聯,基辛格裝病去北京組建聯盟;至於中東局勢,幾代國務卿跑得勤,奧巴馬年代的克里、克林頓時代的奧爾布賴特俱是,他們的飛行哩數或不及中東危機期間基辛格18天訪17國飛56萬哩,但亦足以說明美國對中東的重視。可是,對於朝鮮半島,從奧巴馬到特朗普,縱然政黨不同,卻是態度一致地把危機處理分發中國和俄羅斯。 美國是一個在戰爭中成長的國家,獨立戰爭之後,幾場大戰都有美軍身影,可是韓戰卻是一場被美國上下遺忘的戰爭。處於二戰與越戰夾縫,攻克柏林打敗日本不多久,兵疲人乏再上戰場,本將退役的老兵不情不願到西太平洋打了三年後草草簽和停火。過了幾十年,韓戰到底是地區軍事衝突抑或是全面戰爭,至今美國內閣還是各有說法。一場雙方各自出動數十萬人、除了核彈所有武器都用上的血戰,六十年後仍在爭論本質到底為何,美國對朝鮮半島的政治判斷模稜兩可由此可見。技術上來說,韓戰當下的休戰只是停火而非戰爭結束,然而長達64年的停火帶來長期的虛擬和平,美國滿足現狀而沒有尋求長治久安的停戰,始終無意直接與北韓談判,徹底解決朝鮮半島危機一直無法實現。 美國這種跨黨派跨政府的朝鮮半島危機不急於一時的思考和行動模式,在美國大眾文化的韓戰印象亦可管窺。以受眾最多的電影和電視為例,越戰有六十年代宣揚愛國主義支持美軍的《越南戰火》(Green Berets),越戰之後八十年代有反省戰爭不仁的《殺戮戰場》(Platoon)。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越戰沉澱,六十年代的反戰文化至今變演成為廣及基層的平權運動,餘韻裊裊繼續發酵。至於韓戰在美國大眾文化當中,最為人知是七、八十年代同名的電影及電視片集《M.A.S.H.》(港譯《風流軍醫俏護士》)。這部以韓戰美軍軍醫醫院為背景的黑色喜劇,實是製片人在保守思潮充斥年間用以諷刺越戰之作。時光冉冉,現在人們對此片的記憶,多是片中的插科打諢內容及同名電視片集的花邊新聞:...

20170630-安裕:二十年之變

安裕:二十年之變 20170630 東西南北 ■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保障香港五十年不變的承諾,現在已淪為笑話。資料圖片 劉曉波先生病重的消息,在這幾天紅旗滿街之際帶來另一種社會心情,那是人們重新關注中國的人權狀況,某程度而言這也是另一種的「回歸」──不是北京期待的政治交心回歸,而是重回聚焦中國的民主與自由,更有由此延伸檢視八十年代中英關於香港前途談判、九十年代回歸歷程、九七以後迄今二十年的香港之路。香港民間對劉曉波的關切與擔憂,以及中國當局對劉曉波拘捕判刑以及對劉霞女士的長期軟禁,兩地之間法治的巨大落差,再一次折射出三十年前香港社會對北京的對港政策質疑的根源;而這些質疑,在在證諸於二十年來人們目擊「一國兩制」的變腔走調。 八十年代中英談判香港前途,香港社會對未來的憂慮,不在於經濟發展,也不是競爭力排名這些內容,而是怎樣抵擋中國大陸的一套價值觀及行事方式南移香港。當年中國經濟仍處於改革開放初期階段,遠非今天的國庫多金可比,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與「五十年不變」承諾,以「香港不變」應對所有質疑,更由此演繹出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社會「特點」的「馬照跑,舞照跳」這兩句琅琅上口的承諾,務求穩住人心,不致在中英角力的民意戰處於下風。1984年6月22日,《中英聯合聲明》草簽前三個月,鄧小平會見香港訪客時談及對港政策五十年不變,「我們說這個話是算數的」;同年10月,鄧小平對國慶觀禮團再說,「聯合聲明確定的內容肯定是不會變的」、「在國際上說話也是算數的」。在對前途迷糊不清的1984年,北京以信譽擔保,在香港社會埋首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充滿對時局隱喻的小說《一九八四》的氛圍下,中英雙方終於在同年年底簽署一紙聯合聲明。 香港前途問題由八十年代初冒現,一直以來至今這三十多年都是牽涉信心問題,1984年如是,1997年亦是如此。那時北京是在港人對中共過往言行的第一身認知當中,小心翼翼重建民間的信心基礎,那是中共在港人親歷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眾多政治運動後所極力爭取的信任。這一點,連信膺唯物辯證的中共領導人當時亦承認,否則的話,也就毋須一再強調「說話算數」。若不認識此一歷史背景,以為香港回歸是自然而然,那是對歷史的弱視,亦是對客觀事實的無視。不過,八十年代北京雖以一己信譽作保的承諾,在這二十年來以彈票作結,說好了的雙普選沒有兌現,說過的「換面國旗...

20170623-安裕:多少英倫「新」事

安裕:多少英倫「新」事 20170623 東西南北 ■文翠珊於倫敦住宅大火後到時與消防員交談,但被批評未有慰問災民。資料圖片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南京《中央日報》駐倫敦特派員是徐鍾珮女士;中國讀者在她寫回來的英國專電,閱到英倫三島戰後上下一心束緊褲帶過緊日子的種種。徐鍾珮的長篇通訊其後輯錄成《多少英倫舊事》一書。1985年,當年委派徐鍾珮到英國的《中央日報》前社長馬星野為《多少英倫舊事》再版執筆撰序,提到徐鍾珮昔日的倫敦來鴻對戰後中國民心的影響,「英國人能做到,我們為甚麼不能做到」。 戰後的英國雖未至於一片焦土,但亦迹近一貧如洗,率領國家力抗納粹其後反攻西歐的戰時首相邱吉爾,在盟軍攻下柏林兩個月半之後大選失利下台。徐鍾珮便是在重建中的倫敦擔任特派員,目睹戰前的大英帝國在戰後厲行節約,放下身段胼手胝足重建國家。英國人傲慢固執,自比是John Bull約翰牛,雖然滿門破敗仍不失身份,有所為有所不為。邱吉爾好謔小器,卻是文采一流,感染力強。在戰後英國,他能上能下,大選失利主客易位,然而他相信選民,由此扮演在野黨領袖角色,六年後再度拜相入主首相府;對戰後歐洲,諾曼第登陸前夕邱吉爾告知法國戴高樂,每當英國要在大海和歐洲之間選擇,英國總會選擇大海,「每當我要在你與羅斯福之間抉擇,我總會選羅斯福(Every time I have to decide between you and Roosevelt, I shall always choose Roosevelt)。」 政治人物的一生瑕瑜互見,邱吉爾亦然,不過,半世紀之後重讀徐鍾珮對戰後英國的觀察,邱吉爾身影躍然而出。英國拜別大歐洲是邱吉爾親對戴高樂說,今天所謂疑歐思潮,可以一路追溯到這場英法對話或更遠;至於英國政客的勤政務實之風,則是在幾成廢墟的倫敦已然存在。因此,當連續兩屆保守黨政府與在野政黨俱是如此不濟,無視野欠承擔缺觸覺不力行,種種英倫「新」事,放在多少英倫舊事的歷史框架前,日不落國本來已是版圖大縮水,想不到連原可頂住半邊天的道德人格亦淪落至此,堂堂大不列顛可以休矣。 倫敦大火折射政客失腳 上星期倫敦一場沖天大火,烈燄燒出破敗世代管治下的英國頹相。這場火的肇因此刻仍在調查,可是起火之際的英國政壇仍在糾結文翠珊能否組成聯合政府,政客的心思黏附在西敏寺國會大樓的拉攏和反拉攏,絲...

20170726-劉天賜:監察權

劉天賜:監察權 21:20 26/7/2017 我唸小學、中學的學校,都屬香港聖公會及中華基督教會。早會及上課氣氛很自由,任隨老師講〔公識〕,又講當時國共及國際形勢,有趣味有益有建設性,啟發青少年思考。可是,從來沒有講過『三權分立』,又沒說過『監察權』。小學雞、中學雞從來不授『監察權』為何物,直至唸中文大學才知道學生會的建立有『評議會』,正好就是監察組織,監察(評議)幹事會的一切行為。意義是平衡權力,不讓一權獨大,斷斷沒有『合作』的可能性。而且,權力是獨立的,不是『自己人查自己人』,一如ICAC,是絕對獨立的評議組織。秉公辦事,不偏不倚,亦不會沾上瓜田李下之嫌。 我們在香港接受的現代文明教育,其中可貴之一:『三權分立』乃是『啟蒙時代』法國的哲學家孟德斯鸠所提出的,設計以三種政治權力獨立分立(拉丁語:trias politica)。三權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國家權力,分別由三種不同職能的國家機關行使、互相制約和平衡的學說和制度。 三大政府機構共同存在、互相制衡的政權組織形式,世界上多数國家採用此政治制度。大家承認是文明進程先進的組織。 監察也者,便是有一種獨立的權力組織監視執政權力,最淺白最直接的說法,不要讓有權力的個人或政黨『無王管』。或曰:『依法治國』不也是有『法管』嗎? 然而,人們會發覺:一,『立法是它,執法也是它』。二,『一切以組織為優先便是古代專政權翻版』,三,誰能受權去有效監察? 故此,先問:監察有何利弊? 沒有效力的監察,即是『無王管』,權力便會澎漲,且速度很快,權力無限制,失控,泛濫,如山洪般無法制止。政治上的權力甚大,包括了武裝的力量,及比武裝更大的話語權,法律解釋權,執行權等等。要是沒有監察,權力飛翔,一放難收。 古代中西歷史上的暴君,政教合一及專制政府,他們的一切暴行,唸歷史的人當會知道,他們不願意接受監察,制衡,甚至乎『勸諫』,『死諫』。一意孤行,和尚打傘,無法無天。天也不怕,可想任何制衡都不怕,也不需要,不接受。 香港立法會的任務,其中一重點在『監察政府』,(亦同時監察領導人),這是神聖的任務,不能降低此功能。企圖貶低此功能也拙劣。反之,須加強這功能。 領導人的胸襟,須廣大包客,接受批評,監察。 傳媒是『第四種權力』有監察政府的天職。其中我們最優良的傳統及信念,就是『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學...

20170713-練乙錚:文革結束40年被禁閉致死,於中國

練乙錚:文革結束40年被禁閉致死,於中國 23:56 13/7/2017 氣短集 ■劉曉波起草《零八憲章》,中共卻指他是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而判其監禁。資料圖片 文學不會革命,但革命往往造就文學,尤其如果千萬仁人志士心中的希望最後竟變成暴政。1940年,匈牙利猶太裔作家、前德共黨員、西班牙內戰中的共和派庫斯勒(Arthur Koestler)一馬當先發表了共運批判文學中的第一部極品《正午無光》。故事發生在蘇聯史達林清黨的那幾年裏,主角是最高領導人的黨內頭號政敵,場景按出現次序分別是囚禁政治犯絕密監獄裏的臭格、盤問室、走廊、地窖行刑間。 走廊非常重要;主角最後一次被押着通過的時候,兩旁臭格裏的所有犯人整齊莊重地一下一下敲打鐵閘替他送行。 太陽失光如同黑夜 原書是德文,書名只一個字:Sonnenfinsternis,日蝕。讀畢全書,你會發覺光明一點滴也沒有,是日全蝕。英譯本的書名是Darkness At Noon,一說出自雨果的一本批評拿破侖三世的小冊子,指的是《聖經》所記耶穌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臨終時出現正午太陽失光如同黑夜的景象(Il fait nuit en plein midi)。 主角被疲勞審訊,目的是要他承認自己是反領袖反祖國反人民的蓄意反革命。負責審訊他的人有兩個,一個是老幹部,另一個是「新人類」(原書用Neandertaler,舊石器時代人);這個反差,在首章裏主角回憶被兩個秘密警察逮捕時也出現過,隱喻蘇維埃共產政權之下的文明倒退。筆者這輩人當中跟中共打過交道的,多少也會覺得本地老愛國與新人類(如《環時》派、愛字幫)之間亦有此差別。(註一) 反革命之為蓄意,在共產黨政治罪名排序上非常重要;次一等的罪名是「客觀上的反革命」,即無惡意卻做了壞事,蘇維埃刑法不判死刑。不過,審訊不是要犯人認罪(因為那就算不是事先定了,也可事後揑造),而是要從供詞裏找到足夠材料編造「蓄意」的證據。百度百科劉曉波條指他「以『貴族犯人』自居,關在牢裏也有美國人支付的年薪2.3萬美元」,那當然是蓄意裏通外國的罪證之一。 如此罪名,的確足以令曉波「死有餘辜」,所以北京對付他,比北韓對付美國學生Otto Warmbier更殘暴──後者成了植物人,最後也獲准出境就醫,但曉波有知有覺卻沒有這個自由;這種愈見殘酷的折磨手段,無疑一直以來都是掛在他頭上的催命符。War...

20170726-張灼祥:面對面——陳果:二十年依然

張灼祥:面對面——陳果:二十年依然 2017-07-26 ■陳果:《香港製造》導演         看過《香港製造》4K修復版,走下戲院樓梯,在巨型海報前站着一個梳平頭裝的中年男子,是導演陳果。二十年不見,陳果仍是二十年前的模樣,只是有點落寞,多了點穩重氣度。對導演說:「當年看,沒有那麼不安,如今重看,竟有點痛心。」   陳果回應:「不少朋友都有類似感受。很Sad,很無奈。那Impact,比起二十年前,更大了。」   其後與陳果喝下午茶,陳果說:「由菲林改為數碼Digital,觀眾不會察覺出來的。只有行內人,才會知道那分別。當年看的年輕人,如今步入中年了。那時感受不到香港的轉變,二十年後再看,屋邨環境改變了,人與人之間變得更為疏離,香港人變得更疲倦了。人到中年,看《香港製造》,心有戚戚然,屬正常反應。」   陳果說步入中年的那一批觀眾,重看《香港製造》,才會有所共鳴:「九七後出生的一代,該不會有特別感覺了。屋邨文化在變,四十年前最為複雜,二十年前已超簡單。《香港製造》捕捉了那年代的面貌。如今可沒法拍出當年年輕失落一代的況味來。」社會在變,人情在變。陳果說社會的荒謬一面,在他一四年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反映出來。   對陳果說不喜歡《紅Van》,章法太亂,荒謬場面變得可笑了。倒是他的九七三部曲《去年煙花特別多》、《細路祥》風格較為統一,與《香港製造》前後呼應,很能打動人。   陳果認為黑色幽默Black Humour不易找到一個角度,把它呈現出來,引起觀眾共鳴:「其實《紅Van》去得未夠盡,還不夠過癮。」   倒是《香港製造》探討的課題,二十年來,雖說起了微妙變化,但香港人仍有着類似的困擾:移民、家庭結構改變、香港與內地關係轉變更大,陳果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可是香港的實況。我拍電影,只能反映這現象,卻是沒法改變甚麼的。」   陳果如今游走於商業,藝術電影之間,不覺得有甚麼問題:「電影既可以是entertaining,也可以刺激思想,拍戲最緊要好玩,而我,又可以苦中作樂,不一定要那麼沉重的。」   陳果近作《九龍不敗》是部商業片,娛樂至上:「本來我提議電影叫做《Made in Kowloon》,但不獲通過,令人以為那是《Made in Hong Kong...

20170716-北歐女王花茶會:二戰蘇聯有何貢獻?五分鐘極速入門蘇德戰爭

北歐女王花茶會:二戰蘇聯有何貢獻?五分鐘極速入門蘇德戰爭 20:06 2017/7/16 Tripitz's Military Tea Party 北歐女王花茶會 快速認識德蘇戰爭間的蘇聯貢獻。 蘇德戰爭的宏大課題一直是戰史研究者們津津樂道的研究課題,不少人更能對當中的戰役進程娓娓道來。但是,卻很少人能客觀和準確地說出蘇聯在蘇德戰爭中付出了什麼代價和貢獻。 幸好,美國著名蘇軍研究權威:戴維·格蘭茨(David Glantz)正是一位能以美軍的蘇軍研究資料為基石,兼顧蘇聯冷戰後披露史料的蘇德研究者,是當世蘇德戰爭研究中的權威。 以下,你可以用最短的時間,閱讀格蘭茨著作《巨人的碰撞》(When Titan clashed)的精華(總結部分),客觀概略地了解蘇聯在蘇德戰爭中付出的代價和貢獻,希望可以提起各位對蘇德戰爭的興趣: 「在1944年諾曼底登陸戰役的50週年紀念日上,一本美國新聞雜誌選擇了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將軍的照片作為封面,將他奉為擊敗希特勒的人。如果有一個人當此美譽,那麼也該是朱可夫丶華西列夫斯基或許斯大林本人而不是艾森豪威爾。更寬泛地說,正是紅軍和蘇聯各族人民承受了1941-1945年對德戰爭的絕大部分壓力,只有從1931年起就不斷受到日本侵略的中國所承受的苦難與付出的努力才能與蘇聯相提並論。不過從單純軍事意義上說,一直面對並承受德軍大半兵力重壓的蘇聯,實為擊碎法西斯脊梁的最關鍵力量。 從1941年6月到12月,只有英國與蘇聯一起艱難抗擊著德軍的猛攻有超過三百萬德軍在東線作戰,而只有不到一百萬人或是在其他戰線作戰,或是充當佔領軍,或是在本土休整。從1941年12月到1942年11月,雙方超過九百萬軍隊在東線展開了激烈的廝殺,而西線現場上唯一值得一提的地面行動就是在北非,在那裡數量較少的英軍與隆美爾的非洲軍和意大利盟友遭遇。1942年11月,英軍慶祝在阿拉曼(El Alamein)擊敗德軍四個師和數量稍多一些的意大利軍隊,軸心國方面遭受了六萬人的損失。同一個月,蘇聯人在斯大林格勒圍殲了德軍第6集團軍,打擊了第4裝甲集團軍,粉碎了羅馬尼亞第3和第4集團軍,將50個師和超過三十萬人從軸心國作戰序列上徹底抹去。到1943年5月,盟軍穿過北非追擊隆美爾的非洲軍,直入突尼斯,經過激烈的戰鬥,二十五萬德國,意大利軍隊繳械投降而此...

20170725-吳靄儀:一地兩檢違基本法這是一場民意戰,不能以為什麼也不做,可靠司法覆核推翻

吳靄儀:一地兩檢違基本法這是一場民意戰,不能以為什麼也不做,可靠司法覆核推翻 2017/7/25 — 18:38 立場新聞 2008年立法會審議高鐵撥款,時任法律界議員吳靄儀一再在議會陳詞,說明「一地兩檢」違反基本法,不可接受。 十年過去,政府的說法由最初可探討「兩地兩檢」,變成要強推「一地兩檢」,無後備方案;坊間流傳的消息,原是內地人員在西九龍站限定範圍內執行清關等出入境手續,今天公布方案,卻是內地口岸區最終實行全國性法律,只有部分民事事項豁免(另見報道)。 吳靄儀今天接受《立場》訪問,一再重申,基本法裡沒有一處條文,指明可收窄基本法在香港的實施範圍,基本法18條也提及,全國性法律不在香港實施*。 一地兩檢實際上在香港劃出一處地方,變為大陸管轄司法區域,「租賃」只是煙幕,「內地人員不離開口岸區」、「外國有先例」、「參考深圳灣口岸」統統也站不住腳。 「西九忽然有一處地方,變成內地。即是你身處這個地方,沒有人可以救你出來,(內地政府)可以做拘捕、定罪等,甚至是其他我們不知道的程序,無法再找回這個人,這分明是違反基本法。」 在吳靄儀眼中,經歷議員宣誓釋法之後,人大常委透過解釋基本法104條,實質上改變香港法律,香港人不能以為可依靠法庭推翻一地兩檢,「你話我們什麼也不做,純粹等司法覆核會贏出,我估這結果不會發生。」 特首林鄭月娥曾言,一地兩檢是一場民意戰。吳靄儀認同,當務之急是要港人了解問題何其嚴重,抗衡政府的輿論機器。 「一定要香港人了解,一地兩檢基本性影響他們的權利。」 【一地兩檢 FAQ】 Q1 西九站的內地口岸區租賃予內地,租賃與割議有何分別?現有方案是否違《基本法》? 吳靄儀認為,無論是「租賃」,還是「割讓」,核心問題是《基本法》是對全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基本法》沒有授權香港政府,劃出一處地方,實施香港以外的法律,同樣也不容許中央隨意在香港範圍內,實行內地法律。 「怎可以租一部分出來?說這一處地方不行使基本法,要行使內地法律呢?是租也好,是割讓也好,一樣說不通。這只是煙幕。」 因此現行的租賃方案無可避免違反基本法,「西九忽然有一處地方,變成內地。即是你身處這個地方,沒有人可以救你出來,可以做拘捕、定罪等,甚至是其他我們不知道的程序,無法再找回這個人,這分明是違反基本法。」 用什麼言辭包裝也好,...

20170718-風傳媒:為何《敦克爾克大行動》未演先轟動?鬼才導演諾蘭7部必看神作,部部都是影史顛峰

風傳媒:為何《敦克爾克大行動》未演先轟動?鬼才導演諾蘭7部必看神作,部部都是影史顛峰 http://www.storm.mg/lifestyle/300721 陳泓儒 2017年07月18日 16:22 風傳媒

20170725-陳韋安:政治分歧作為教會的大公性問題

陳韋安:政治分歧作為教會的大公性問題 22:57 25/7/2017 神學是粉紅色的秋 https://www.facebook.com/theologia.autumnitas/ 許久沒有在這專欄寫有關教會與政治的文章。本文的主旨如題:我認為,教會的政治分歧應理解為一種大公性問題。 香港教會的宗派繁多,其實大家卻都沒有真正經歷過「宗派主義」(confessionalism)這回事。我的意思是:香港教會作為後宗派主義時期的宣教成果,香港教會其實沒有經歷「宗派」的本義,香港教會的宗派性其實只不過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宣教結果。宗派是甚麼?宗派其實是信仰的差異。宗教改革以後,歐洲一直經歷因信仰差異所造成的痛苦——人們為信仰的差異而死——天主教還是更正教?阿米念主義還是加爾文主義?國家教會還是非國教教會?這些宗派主義的痛苦與掙扎,香港從來沒有經歷過。 過去幾年,香港教會卻真正經歷了「宗派主義」的本義。基於政治分歧,有人稱某些教會不是教會,有人指責某人不是基督徒。我要說,這撕裂並非純粹基於政治分歧,而是一個更深層次的信仰議題——因此,香港教會過去幾年正經歷另一種「宗派主義」現象。若說十七世紀宗派主義引發「宗教戰爭」(Religious war),過去幾年香港教會也出現類似的「網絡宗教戰爭」。 因此,我嘗試判斷過去香港教會的政治撕裂為一種教會大公性問題。 我信公之教會(Credo catholicam ecclesiam)是教會的重要記號。何謂教會的大公性(catholicity)?簡單來說,就是強調教會的普遍性、多元性與接納性——教會縱然源於不同地方、種族或時間,有不同的神學與形式,因着基督耶穌為首的緣故,彼此的本質卻是相同。因此,基於教會的大公性,面對彼此的差異,教會不會稱呼相異的教會為「假教會」,或者妖魔化任何形式或神學不同的教會。 不過,教會的大公性從來都不是一件廉宜的事。對香港教會來說,宣道會與循道衛理會的共存(例子而已)不是真正「入肉」的大公議題——這大公性只是前人留下來的議題。對當下香港教會來說,大公性不是「宗派差異」,而是「教會的政治差異」。試想想:黃絲帶與藍絲帶的分歧,若理解為阿米念主義與加爾文主義的分歧,靈恩與非靈恩的關係,問題不是容易一點嗎?——我不是對方的立場,但我卻不會稱呼對方為魔鬼。 教會的大公性從來都是基於教會的軟...

20170723-李林風:《鄧寇克大行動》- 膠卷內的四重奏

李林風:《鄧寇克大行動》- 膠卷內的四重奏 2017/7/23 — 17:03 Christopher Nolan是我進場看《鄧寇克大行動》的原因,散場後我更喜歡《鄧寇克大行動》的本身,此篇直抒幾個重點。 首先,《鄧寇克大行動》野心不小,任何在網上搜查到有關二戰鄧寇克的資料基本上都沒有太大用途 - Christopher Nolan只是很專心地細說幾個人的故事,故事當中沒有主角只有特殊處境,這個處境特殊得你只需要看了一個人的故事,大概就了解四十萬人的共同故事。 有別於一般戰爭片需要神化某一個人,某一套戰略,某一次草船借箭,Christopher Nolan的處理相當直接 - 歷史說有由車組成的橋就有,不需要解釋,所有軍事建設和知識都不是重點,只有人和故事是重點。 第二,《鄧寇克大行動》的對白結構非常有心思,鮮有對白,基本上八成「對白」都是「軍事指令」樣式的句子 - 電影開首十分鐘更瀰漫著一片「有講無答式的」定位,說「我是英國兵」換來停火的回應,問「需不需要幫忙」換來一個似懂非懂的眼神;就連本片最後的結構都由邱吉爾演說作結,一如中文版宣傳口號 —「生存就是勝利」,溝通於戰場上大概只能成為另一種手段。 而《鄧寇克大行動》中,「希望」得以伸張的場面每每充滿著往返於平民間的人性對話,其意義值得觀眾細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四十萬人撤離後,有一名二等兵從木橋上拿開黑色的毛毯站起來,軍官對他說:「二等兵,這不是講軍紀的時候了!你不隨我們走難保隨時會遇上敵人,來吧。」當軍官言及人性時,希望亦同時臨在。 其次,《鄧寇克大行動》對於恐懼和勇氣的演繹也著實震盪了我 - 對白中不斷提及鄧寇克港口與英國有多接近:「在這兒差不多可以看見家」;最大的恐懼不是回不了家,而是不停在這一條船程只有一小時的海域上中途被迫往返的輪迴,是一種對於假希望的恐懼,是一種對於不停在相同處境上重覆又重覆卻沒有出口的輪迴。 而它對勇氣的演繹確實簡單直接 - 勇氣就是當你的戰機沒油了,你仍然選擇把最後一滴油用於擊落敵軍而非自我的逃脫,為著海上的船可以順利回家。 最後,就是關於HOME COME FOR THEM的示範 - 戰爭片是一種有趣的意識形態,一般而言上一艘海上戰艦總比上一隻漁船來得要安全,就如在一所大公司上班總比每日打散工來得理想一樣,但偏偏在這個「slash...

20170724-林兆彬:《鄧寇克大行動》:生存就是勝利

林兆彬:《鄧寇克大行動》:生存就是勝利 24/07/2017 https://thehousenewsbloggers.net/2017/07/24/%E3%80%8A%E9%84%A7%E5%AF%87%E5%85%8B%E5%A4%A7%E8%A1%8C%E5%8B%95%E3%80%8B%EF%BC%9A%E7%94%9F%E5%AD%98%E5%B0%B1%E6%98%AF%E5%8B%9D%E5%88%A9%EF%BC%8F%E6%9E%97%E5%85%86%E5%BD%AC/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英法聯軍於法國北部被德軍包圍,防線退後到法國Dunkirk這個地方。而1940年5月至6月發生的「鄧寇克大行動」是一場戰略性撤退,亦被譽為軍事史上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這段歷史告訴我們,「逃走」並不「可恥」,而且「有用」。因為這次撤退成功挽救了33萬軍人,並成為了四年後盟軍反攻的根本。如果沒有「鄧寇克大行動」,歷史或許將被改寫。 神級導演Christopher Nolan把這段歷史拍成電影《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最近於香港上映。他運用了他最擅長的時間小把戲,以非線性方式敘述「一星期」、「一天」、「一小時」三段主線劇情,玩味十足。而這三段故事分別涉及「陸」、「海」、「空」三個領域,交替插敘的手法讓整部電影張力十足,同時亦充滿懸疑氣氛。 「一星期」講述英國陸軍士兵Tommy與兩位士兵Gibson及Alex如何逃難乘坐運兵船離開Dunkirk,隨後又被德國潛艦魚雷擊沉,狼狽求生;「一天」講述英國人Mr. Dawson(Mark Rylance飾)響應英國政府的徵召,跟兒子及其朋友出海,前往Dunkirk救援,途中拯救了一個患上「創傷症候群」的無名士兵(Cillian Murphy飾),並發生爭執;「一小時」講述空軍機師Collins跟Farrier前往Dunkirk進行支援任務,與德軍戰機在空中激戰。 《鄧寇克大行動》是一部非一般的戰爭片,因為裡頭幾乎沒有描述過「敵軍」德軍,亦沒有交代過任何關於戰爭及主要角色的背景資料,更沒有歌頌任何一位軍事英雄人物。片長只有106分鐘,以Christopher Nolan的作品抑或是戰爭片來說,實在非常之短,對白很少,主要靠仔細的動作場面推進劇情。緊湊的劇情再加上配樂,成功營造出抑...

20160722-詹宏志:人們越來越不讀書?

詹宏志:人們越來越不讀書? 魯賓遜可以告訴你的幾件事,你相信嗎,只要有一本《魯賓遜漂流記》,我們就能重新恢復所有的知識,重建所有的文明? 2016-07-22   編者按:在網絡世界的「進攻」下,這可是一個紙本書籍閱讀困難的時代?台灣作家詹宏志在蘇州誠品閱讀大講堂所做的這次演講,追憶自己對《魯賓遜漂流記》的觀點,重溯人類在一輪輪艱難中對文明的記憶與重建,也闡述了自己對時代、書籍、閱讀與出版等問題的理解。 詹宏志。新經典文化提供圖片 小時候我讀《魯賓遜漂流記》,是當成兒童讀物來讀的,故事就是一個人因為海難來到一個荒島,再一點一滴求生存的故事。我還記得讀的時候看到這個人因為海難掉到荒島上,心裏會跟着他著急。 那個年紀只讀故事,對「文學」這件事所知很有限,只知道這個故事是不是能夠牢牢抓住自己,而這本書顯然對那個童年的我是達到效果的。 一個小孩看故事時其實並不知道故事是由人所創造的,不知道故事是有作者的,他以為這就是事情本身,會跟着故事裏的人生心情起伏。 英國小說家伍爾夫曾經說過,長大之後她才發現《魯賓遜漂流記》原來有一個作者,那時她心裏覺得若有所失。她以為這是真人真事,是魯賓遜自己寫的。卻發現原來還有一個作者,叫丹尼爾·笛福,這件事讓人不是很開心。 後來我又讀到羅蘭·巴特說過一句更有趣的話:「假如世界上有一種極其專制的政權,專制到把所有科系都查禁了,禁止人們讀人類學、社會學,讀一切關於人的學問。那麼這個知識是不是就停止了?」他說不會,他認為只要有一本《魯賓遜漂流記》,我們就能重新恢復所有的知識。 旅行與讀書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28日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作者:詹宏志 詹宏志是台灣著名作家、意見領袖、電影人、編輯及出版人。擁有超過30年媒體工作經驗,曾任職多家報紙,出版社及電視台,出版著作包括小說評論、社會趨勢報告及散文等,投身出版業多年,也曾參與唱片公司及電影策劃,監製工作。近作為《旅行與讀書》。 只要有一本《魯賓遜漂流記》,就能重新恢復所有的知識。 今天如果你有幸停下腳步,回頭去看小時候讀的《魯賓遜漂流記》,就會意識到這不是個普通的故事,不只是個荒島求生存的故事。書裏寫到食物的取得過程,說魯賓遜被海浪沖上荒島時,他的狀態是這樣的「他沒有衣服可以換,也沒有任何可以充饑止渴的東西,他身上唯一有的...

20170725-明報:遠足客輕視山,飛服隊密密飛,穿高跟鞋拖鞋涼鞋,當手機萬能

明報:遠足客輕視山,飛服隊密密飛,穿高跟鞋拖鞋涼鞋,當手機萬能 2017年7月25日 圖3之1 - 遠足客輕視山 飛行服務隊密密飛(楊凱力攝) 【明報專訊】本港近年吹起「行山風」,但時聞有人遇險。消防處去年接獲的山嶺拯救行動,需時為近5年最多;飛行服務隊的召喚次數亦連續3年破500。飛行服務隊一級機師李國樑表示,近年常有人只靠坊間刊物介紹就出發,事前準備嚴重不足下終遇險:「當行山是一般旅行,只顧行山起點的交通」;亦有人經驗不足「逞強挑戰」,如在雨季穿拖鞋行山澗,終因水漲受困甚至遇溺。 明報記者 利君雅 李國樑表示,行山除要留意路線長度及難度,亦要掌握山斜、浮沙碎石或樹蔭等地理資訊及天氣預報,但不少「新丁」統統忽略,「以為一機(手提電話)在手就萬能」;近期更常見有人穿高跟鞋、涼鞋及背心熱褲等錯誤服裝行山。 擔任拯救員的空勤主任張智淵亦說,常見非專業行山者,「不論老幼也愛向高難度山峰挑戰」,但準備嚴重不足,亦有人出發前不通知身邊人,遇上手機信號不通,出事後更求救無門。他舉例如上月初連日酷熱天氣警告下,有年輕人獨個行山中暑致嚴重脫水昏迷多時,幸有途經者發現報警送院。 上半年近岸拯救超去年11% 消防處去年接獲357宗山嶺拯救求助,較前年的340宗微增5%,但拯救時數由前年的56小時,大增至去年的177小時,是近5年來最多。而飛行服務隊去年因近岸搜救出動558次,較前年的658次少約15%。今年上半年則已出動264次,較去年同期的236宗增約11%。 超級美洲豹搜救 每小時花逾4萬元 據李觀察,往年周一至周五的工作天,搜索及拯救行山者的召喚每日只有1次,但今年上半年已增至平均每日2、3次;周六、日及公眾假期,更由過往3至4次,增至「一個下午已有10次」,由於飛行服務隊同時以兩架超級美洲豹直升機應付各類搜救服務,山嶺搜救的召喚行動令該隊疲於奔命之餘,亦要時刻提高警覺應付其他突發任務。按財政預算案數字,飛行服務隊於2017/18年度出動一架超級美洲豹直升機,每小時成本需45,020元。 二人表示山嶺搜救常因天文與地勢變得艱巨,如今年3月馬鞍山吊手岩的行動中,消防總隊目邱少明墮崖,當日為第一輪搜救行動拯救員的張憶述,縱使早鎖定位置,飛行服務隊仍因濃霧及現場環境險要四度無功而還,耗近9小時才救起邱上直升機;邱最終身亡。二人呼籲行山者量...

20170723-陳廣隆:沒有「鄧寇克」,只有「大行動」

陳廣隆:沒有「鄧寇克」,只有「大行動」 2017-07-23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106599?utm_content=buffer7f9ae&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acebook+hk01&utm_campaign=buffer 《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一出,西方影評有口皆碑,說這是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從影至今的最佳作品,堪稱傑作(masterpiece);香港宣傳則稱他之前幾部賣座電影是「神作」,彷彿他是公認的大師,誇譽得很。其實這等操作並非首見,當年《潛行凶間》(Inception,2010)也有西方影評暗指路蘭就是這一代的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特別是《衛報》(The Guardian),幾乎每次對這位英國同鄉導演毫無保留地推崇。《鄧寇克大行動》無疑是這個暑假很值得期待的原創電影,但一如筆者預料,並沒有很了不起,雖確實是路蘭比較出色的作品,但也遠遠說不上傑作。以下七點,簡單談談︰ 【編按:以下內容含少許劇透,逃生門在此。】 1.《鄧寇克大行動》成本僅1億5千萬美金,今年夏天隨便一部超級英雄電影,預算都比之高得多。有趣地,路蘭的片酬已達2千萬美金,合約還寫明他可得到票房淨收入的20%,這是史上最高的導演片酬了,與奧斯卡大導演彼德積遜(Peter Jackson)拍《金剛》(King Kong,2005)時的合約相同。這樣看路蘭毫無疑問是「大導演」了,單賣他的名字,已有一定吸引力。路蘭堅持以菲林拍攝(這次以IMAX 65mm格式拍攝,可惜香港並沒有戲院可以放映到,只能求其次的數碼版),並盡量少用電腦特效,這是值得讚譽的,《鄧寇克大行動》動用真海軍船艦拍攝的時間也是影史之冠,不過事實上這部戲的製作規模不算特別大,比之同類的戰爭片甚至頗有不如,想看千軍萬馬的大場面的觀眾不要期望過高了。 想看千軍萬馬的觀眾不要期望過高。(《鄧寇克大行動》預告擷圖) 2. 這當然不是追求「大場面」,許多經典戰爭片只聚焦戰場局部、成本有限,都可有非凡成就。問題是「鄧寇克大行動」是40萬人大撤退的故事,雖然行動成功,過程也相當慘烈,而且有大量照片載史,沒有相應的規模,難免把歷史拍「小」了。 路蘭...

20170720-【嗑•美電】:《敦克爾克大行動》活著也是一種勝利

【嗑•美電】:《敦克爾克大行動》活著也是一種勝利 7月20日 我們生在一個即使世界有戰爭卻也離我們很遠的國家,在這個國家,我們透過各種影像、資訊來了解戰爭的殘酷。這個看似和平的世界,戰爭卻從沒停止過,在海平線的另一端,總有大大小小的戰爭發生著。而《敦克爾克大行動》讓我們看見戰場上人性的脆弱及可怕。 此次是《星際效應》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首次嘗試的戰爭題材,劇情主要依照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敦克爾戰役」作為出發點,並以陸、海、空三種角度作為故事主軸。 《敦克爾克大行動》看似各自發展的三條線卻對應了身在戰場時,各自不同的思想,:「存活、愛國、犧牲」。英國小兵在戰場上,為了存活、為了回家而不顧一切,即使有錯卻也不在乎,因為活著也是種勝利;明明只是一般百姓,卻因為愛國、不忍自己國家的軍人葬送異地而開著漁船前往戰場;為了拯救還在海上待救的人們,就算機會渺茫也不肯放棄,即使犧牲也要力戰到最後一刻的空軍。 三段故事各有各的劇情及緊張感,最後又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即使片中對白不多,但靠著影像與配樂的設計、劇情的流暢、節奏的緊湊,讓這部戰爭片非但不沉悶,還令觀眾幾乎沒有喘息的時間,心情不斷跟著故事感到緊張、起伏。 《敦克爾克大行動》雖然也有不少爆破、驚險的場面,但電影卻更加著墨在戰爭當下的人性上;那些你叫不出來名字的小兵們、那位奮勇前往戰場的船長、不肯放棄的空軍,他們可能是英雄卻也可能是小人,因為每個人在戰爭時的想法都不同,但相信他們最終目的都一樣,就是「讓自己活下來」,因為活著才能繼續救人,更重要的是,活著也是一種勝利。 不得不佩服克里斯多福·諾蘭,他真的是一位非常善用影像來說故事的人,要說故事很簡單,但要把故事說的好、說的精準又充滿藝術那就是一件困難的事,而諾蘭絕對是現今好萊塢導演中,最懂得如何把故事說好的其中一位,而《敦克爾克大行動》再次讓我們看見這位導演為戰爭電影帶來一種高度。 【嗑•美電】 好·嗑電影讚好專頁

20170725-陶傑:你準備好了嗎?

陶傑:你準備好了嗎? 19:57 2017/7/25 「鄧寇克大行動」全球公映,製作成本一億美金,兩個星期票房已經一億,在失去記憶、看戲只科幻無厘頭的「美國隊長」的戲院新生代,票房氣勢力挽狂瀾,比銀幕上的情節壯觀。 「鄧寇克」為何在此時出籠?因為第三次世界大戰陰影逼近,手機族、社會福利、財富優俗二十一世紀的西方,一代人已經喪失了戰爭的意志。 「鄧寇克」提醒西方這一代:什麼叫做戰爭、戰爭來時你應該如何、戰爭的公義,以及最重要的一點:如何全民投入,為國家的存亡和文明的繼絕而戰。 英國的下一代不願意從軍。英國每年需要新徵入伍的陸軍為八萬二千人,最近的一年,達不到配額,只能招募七萬八千人。 為什麼?除了下一代厭戰,好逸惡勞,保守黨政府短視。前國防大臣夏蒙德,二○一二年開始裁減國防預算,準備在二○二○年之前,裁陸軍二萬人,還減少軍艦,但儲備軍卻由一萬九千,增加到三萬。 但短短三五年,發現形勢不對。俄國和中國,都沒有閒下來,俄國戰機飛到蘇格蘭海岸外,轉眼間中國的戰艦已經游弋到英吉利海峽,許多人才由夢中驚醒。 「鄧寇克大行動」在政治上,有如暮鼓晨鐘。肯特郡的漁港,漁民用漁船接受徵召運載盟軍;空軍的飛機不夠,因為邱吉爾要保留主力提防希特拉空襲本土。海陸的後勤薄弱,剩下四十萬大軍擱淺在鄧寇克,怎麼辦? 起用基斯杜化諾蘭來執導,而不是列里史葛,因為諾蘭是年輕影迷的偶像,由「蝙蝠俠」開始,年輕人接受了諾蘭的電影語言。戰爭片拍到「雷霆救兵」,到了頂峰,還能變出什麼新花樣?原來諾蘭避重就輕,開闢了新的敍事途徑。 「鄧寇克大行動」的意義,是將看慣了3D特技、遁地飛天、山崩地裂的電子遊戲機觀眾帶回來,讓他們感受真實,將在影像中迷失了的失智觀眾,一代人的魂魄召喚回來,但是又不可以重複前人拍戰爭片的那套數路。在這方面,諾蘭不止有才華,而且很高智商。看「鄧寇克」,向上一代英雄致敬,而且自我警惕:當這個世界,又出現了另一個狂人和獨夫,國家需要時,你不一定入伍做個士兵,而是能不能做一個及格的漁夫。 陶傑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0170724-方俊傑:《 鄧寇克大行動 》Christopher Nolan究竟是不是人類?

方俊傑:《 鄧寇克大行動 》Christopher Nolan究竟是不是人類? July 24, 2017 at 10:00 pm 莫名其妙,IMAX戲院的冷氣不似預期般強勁,全院滿座之下,有點侷促。遇着背後傳來濃烈的腳臭味道,真需要點忍耐力,再加意志力,去抗衡。幸好播放的是《 鄧寇克大行動 》(Dunkirk)。散場時,我立即彈出兩句說話:「Christopher Nolan真係好x勁!」同埋「原來戰爭片可以咁拍?」第三句,才回到現實:「點解會臭到一個可怕的程度?」 撰文:方俊傑 | 圖片:官方預告片、官方電影海報 《 鄧寇克大行動 》還原二戰史實 盡量不劇透,即使《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根本沒有甚麼劇情可以透。你或者會即時發問,Christopher Nolan做導演,會沒有甚麼劇情可以透?真係無。《鄧寇克大行動》在某程度上有點《明月幾時有》的格局,沒有一個明顯的主角,也沒有一條明顯的主線。只不過還原史實,有人逃走,有人拯救,沒有甚麼奇情。 以影像說故事 讓觀眾身處二次大戰戰場 可以預期,電影的口碑會趨向兩極,接受到的會極愛,不能接受的會大力批評。尤其在對白偏少的情況下,導演刻意透過聲效、配樂、剪接、攝影,讓影像說故事,使觀眾設身處地於二次大戰戰場,是真實的戰場,是一個連身邊戰友叫甚麼名字也不清楚的戰場,是一個只容許求生而沒有閒餘思索其他的戰場。香港人習慣利用對白了解劇情發展,電視機出現一分鐘靜默,已經打算找人投訴。對《鄧寇克大行動》,肯定有很多人質疑。不過,再質疑,也不能否認電影由開場第一秒,緊張到最後一秒。甚麼也不顧,只計娛樂性,Christopher Nolan沒有令人失望過。 我本身都是個愛看故事的人。《鄧寇克大行動》未必是我最愛的Nolan作品,但佩服,也震撼。試試從兩個角度解釋有幾勁。打直,純粹拿Christopher Nolan的作品來比較,你會看到導演自我挑戰的決心。《潛行凶間》(Inception)和《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花費大量篇幅去解畫,尤其需要解釋當中有關時間與空間的關係;《鄧寇克大行動》同樣將時空轉來轉去,並非傳統的直線發展敘事手法,但放棄再用對白來向觀眾講清講楚。 《潛行凶間》(Inception) 《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 節奏緊湊 忠...

20170724-KtoyhK:一切可能<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

圖片
KtoyhK:一切可能<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 22:10 24/7/2017 隔了三年,終有Christopher Nolan的新作,<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這是一部以戰爭作背景的特殊電影作品,電影首幕已呈現戰爭環境處處驚險萬分,士兵穿梭市鎮體會荒蕪,生存資源耗盡。被追擊;在聯軍的合作下需用言語表明身份,通過防禦陣地,這名士兵喪失同袍獨身到了沙灘,見到更多同袍,像見了希望,但他的茫然與其他人相接的眼光。他所願到了沙灘原有的希望是什麼?他接到後撤命令而小隊中只有他一人生還他又可以再做什麼行動表明,這時他仍然是一名軍人?在這戰爭環境被受截擊,他們或他是否堅信,士兵應可比常人更適應?更妥當?導演在這電影的首幕用一名士兵不斷的戰場經歷,帶出了軍事進程的規律怎驅使軍人遵守命令,而在壓迫中軍人選擇伴隨幾多,存有的希望;改變的能力;未知的得失;永恆的恐懼。 電影是多極及多角度,論述這次軍事行動的唯一目的;穿越英倫海峽撤回對岸的英國。多極是拍攝,聲效與剪接,拼湊出的效果已令這電影展現新的電影製作模式水平。導演再用到多重角度的第一身面向去開展這個軍事行動,對每一個參與者注重,著墨。共同構成這個歷史;這電影以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率領盟軍作戰略性撤退作背景為軸心,而導演打開了觀眾的目光,認識歷史以國家中不同的參與者構成每一個記錄,他們的宗旨為事情著重是什麼,而他們之間的態度,除了應允的,還需盡力而為地堅持下去。電影的三個角度對這個戰爭時刻的敘述,也展現各領域的每一員的責任,當舉國迎接戰爭,政府投入資源作戰,普羅大眾必要時他們的參與力度,他們自發性及平常在日常生活外,對其他人及事物的了解,也可在非常時期發揮巨大的能力。導演呈現戰爭中軍事行動外的種種聲音和每個人的宗旨,為這電影落下一個美麗的框架;眾人擁有可待發動非凡的一切可能。 觀看這電影,由開場一刻,慢條斯理步入分秒的官能沖擊,每每是不一定的感受,體會到每位角色他們所表達與代表什麼。他們正經歷一場殊死戰,軍人撤退不在狀態,但等候他們不只是令他返航的船艦,還有敵方的炮火,戰機,甚至轟炸機。或許上船返航,但也不必然安定回途,由他們開始執行到是否安全返航,需決心還需承認他們作為軍人他們在戰場上的局限;等待返航,思念回家,沒法掩蓋戰爭狀態是不能想像,而領導他們的各級軍官,他所能明白是決意執行,他自經驗得來對前...

20170721-洪藹婷:【苦難之義.一】一家五口智障,超級社工王惠芬:我仍然憤恨

洪藹婷:【苦難之義.一】一家五口智障,超級社工王惠芬:我仍然憤恨 08:15 2017/7/21 差一點,王惠芬就可以成為瓊瑤小說中的女主角了。她的人生都是病都是苦,從福建移民來香港住木屋住臨屋,發現爸爸原來是智障才一直被工廠炒魷,接二連三再發現大家姐、弟弟、妹妹都是智障。很長一段時間,她質疑上帝若果真存在,衪又怎麼忍心這樣的事發生:弱智的不幸究竟從何而來? 往後幾近20年時間她成立融樂會,做一個超級社工,幾乎全香港的少數族裔都關她事。減去他人之苦時,身體開始反抗,她要切子宮切乳房,一頭栽入無盡頭的抑鬱中。像是《從前現在未來》裡的哲學女教授,生命繞了40多年一大個圈後,躺在床上淌淚時的痛苦,可能才是意義本身。 況且,王惠芬一定會說:我才沒那麼悲情。 攝影:陳嘉元 王惠芬幾姐妹攝於1998年。 十多歲向紋身漢討回智障父親的工資 因為抑鬱症,王惠芬吃了兩年多精神病藥物,她才回想,以前她對爸爸並不夠體諒。「他從來沒有投訴,當他開始有脾氣、開始說街上的人指責他時我也不為意,他整個人很恐慌說巴士站頭的人罵他,我說沒有,幾個月後他說全架巴士的人也在笑他。投訴了很久我才和他看醫生。醫生說他有很嚴重的精神病,要開始吃藥。手震、肥、累,不停行來行去。吃藥太久,67歲已經失禁,體能上似是90幾歲。」 近幾年爸爸住私人療養院,清醒的時候他會說想回天家:「我們可以做什麼?臨走前一兩個月,醫生說一係插喉生不如死地捱多十年八年灌營養劑,一係不插喉就白白餓死。誰可以做這個決定?我們掙扎時,他就肺炎走了。我想他現在很快樂。」那是大概兩個多月前的事。 沒確診精神病前,爸爸在工廠做過啤塑膠工人、洗牛仔褲等,幾乎日日被人炒魷魚。王惠芬10幾歲去工廠向紋身大漢討公道:「為什麼不出糧給我爸爸?」紋身大漢回道:「大陸妹,怕你呀?追咩糧呀?出咩糧呀?你老豆傻㗎喎。」她語塞。「那時不懂勞工法例,不懂得打一日工或一個月工也應有糧出。出於自己的無知,很怯。」長大了唸社工系,王惠芬懂得那叫剝削。 二家姐和王惠芬青春時份。 18歲那年,好像試過想跳下去 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她將一切不公平不公道的遭遇誤解為弱智的錯,也把自己困在「為什麼人會弱智」「為什麼弱智就是不幸」等問題之中,一直逃避回家。「中三開始變壞,不回家,整天去波樓『篤波』,去球場抽煙坐通宵。家裡四個人弱智,加上我媽...

20170723-提供選擇,看見自由——香港「社區院線」創辦人張景暉專訪

提供選擇,看見自由——香港「社區院線」創辦人張景暉專訪 08:13 2017/7/23 文 / 陳亭聿;文字、圖片提供 / 張景暉 編按:「國家電影中心」從今年7月18日起,將推動為期三個月的「台灣電影聚落串聯行動」,走出台北市,和遍布台灣中、西、南、東八個縣市的藝文與放映空間合作,邀請這些空間的營運者挑選國影中心的珍貴館藏進行放映,希望在台灣各地逐漸培養出一個個的「電影聚落」,在電影院不若台北市普及的其它縣市,讓電影更走進大家的生活之中,並也讓各地用自己的歷史與生活觀點,來詮釋國影中心的長片、短片館藏,讓我們對電影的瞭解產生更多可能的面向。 「電影聚落」可以具體產生什麼影響,我們可能只能等到活動結束、甚至進行數年之後,才能慢慢看到效果。但我們不妨先借鏡鄰近的香港,「社區院線」是香港的一個民間團體,在社區辦理固定的放映活動,推廣獨立電影,由背景不同的一群朋友自發組成。他們之中,有社運份子、電影節總監、畫家、社區工作者、電影發行商,皆運用正職工作之餘的時間參與團隊,串連社區,提供不同於主流戲院的觀影經驗。 開辦不到一年,「社區院線」基於創作者、觀眾等各界支持,已經越來越有規模,也培養了一些不同於院線和影展的觀眾群,究竟他們是怎麼在有限的人力、時間與資金之下辦到的呢?本次我們跨海訪問到創辦人之一的張景暉,請他跟台灣民眾簡單介紹一下「社區院線」及其社區放映的經驗,希望能夠在經驗上,這樣的獨立放映活動也能達成跨海互相承接與彼此串連。 ——請跟我們再介紹一下「社區院線」與其成立的初衷? 張景暉(以下簡稱張):之所以成立「社區院線」,是因為香港租金昂貴,為求票房回收,這裡漸漸只容得下主流影院,主流影院中,則漸漸只容得下主流大片。影片選擇少,我們便希望能用院線營運方式,固定時間進行放映,推廣非主流的獨立電影。選擇融入「社區」元素,則是希望能夠在平民化的空間進行放映,促進交流,深化觀影經驗。 除了每個月的固定放映,我們有時也會舉辦街頭或大學特別放映活動,回應當時社會議題,有時也於特定節日放映,讓大家純粹來作情感上的交流。像是去年大除夕,一大班朋友在街頭看戲,各自帶了些食物飲品或在附近小店買零食與人分享,一起倒數,很難忘。 「社區院線」沒有商業營運壓力,沒有政治包袱,選片自由,時間安排彈性。我們強調「選擇」,不是要教育大家怎樣看電影,而是提供選擇...

20170723-讀書:三十年磨一劍——誠品的人文精神實驗

讀書:三十年磨一劍——誠品的人文精神實驗 07:56 2017/7/23 (圖﹕李宇森) 【明報專訊】木質書櫃、木質地板、優雅文藝的裝潢、豐富的藝術文化活動、講究生活品味的氛圍,這便是誠品的標誌。不論真文青偽文青,到台灣旅遊,誠品幾乎都是必到之處。 捷運地下書街書香吹走營役勞累 最近,文青們又多了一個「朝聖地」。從台北車站往中山站走,穿過地下街和中山藝文廊後,步向中山地下街出口,在人潮中不難瞥見倨大醒目的招牌:誠品書店的中山地下書街。這書街全長近三百米,內有四十多間店舖,正在試業。 甫踏進書街,左邊有兩座巨型的廣告燈箱,卻不是推銷香水或時裝,亦沒有性感模特兒在搔首弄姿,而是宣傳一個集體創作的攝影展,關於聚落,關於在地的人情味。另一邊是書街的人文泉源區,主要售賣人文和社會科學類的書籍。步近這書區的大門口,展示枱上放的書本一目了然。幾本劉曉波的著作和傳記,跟一些近代史,或者國家人權博物館出版的受難者故事集放在一起。以書店的沉默展示,喚起讀者的關注。 沿着書街往前行,會發現愈來愈多的書區或者專區,如文學專區、兒童書專區、獨立出版聯盟專區、大學出版聯盟專區、文創專區、影音專區之類。專區外的行人道兩旁,有許多文學家的人物著作簡介,一路走來,碰上波赫士海明威,或者老舍張愛玲,只消花幾分鐘好奇駐足,便不經意地打開了璀璨文學世界的窗。 過往中山站亦有地下書街,那是在行人道上,把長長的枱鋪滿書本,再以特惠價招徠,活像個特賣場。台北市長柯文哲亦看不過眼,令其重新招租,於是才有了今日的誠品書街。跟其他誠品一樣,中山地下書街善於塑造讀書氣氛與生活美學,在空間上與捷運的忙碌勞累,產生極強烈的對比。而且,這所誠品不把銷售榜,堂而皇之放在書店中間,改以主題式人文書目,吸引站內如鯽的乘客遊人。 誠品的模式、誠品的氣質,是創辦人吳清友苦心經營的成果。如今,地下書街快將盛大開幕, 他卻遽然離世,甚為不幸。而地下書街的悼念,同樣低調內斂,只是在櫥窗,靜靜陳列着素色金字封面的新書——《誠品時光》。以文字,訴說吳清友與誠品,在三十年崎嶇經營路上的跌宕。 吳清友的誠品夢澆灌台灣文青種子 前半生的吳清友,經歷不少高低起伏。先是從餐廚設備公司業務員當起,後來更接手做老闆,生意騰飛,財富累積了不少。在事業順心時卻遭逢大劫,發現自己有先天的心血管病,幾乎喪命。 如此大起大...

20170722-徐澤:港法律須為一國兩制調整

徐澤:港法律須為一國兩制調整 07:50 2017/7/22 【明報專訊】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徐澤昨天在北京一個研討會上表示,香港在回歸後被保留下來的香港法律,「必須在以《憲法》和《基本法》為共同憲制基礎的前提下做出調整,形成符合一國兩制要求的新的憲制秩序」,才能保證一國兩制實踐「不走樣、不變形」。 湯家驊:婉轉提醒盡快立法23條 徐澤沒有說明香港哪些原有法律需要「調整」,行政會議成員、資深大律師湯家驊表示,除了一些與國家安全相關的現行法例,如《刑事罪行條例》,未必符合北京對保障國家安全的要求,他想不到哪些香港法律不符憲法和一國兩制。 湯家驊相信,徐澤旨在婉轉地提醒香港應盡快為基本法23條立法。香港一些法律界人士認為,只需修訂刑事罪行條例以訂明 「分裂國家」和 「顛覆中央人民政府」行為的刑事罪行,即可處理基本法23條提及的這些罪行。 饒戈平:租地如割地概念全錯 出席同一研討會的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饒戈平,會後對傳媒表示,香港有義務就基本法23條立法,形容香港現時法例有不足之處,應立法防止外國政治勢力干預香港政治事務。他強調基本法的實施要全面,包括在國家安全方面,否則會對香港和中央的政治互信有很大影響。他又說,「香港的義務是毫無疑問和不可推諉的,但具體時間方式還需要看情况」。 高鐵一地兩檢方案據悉將在香港西九站設「內地口岸區」,全面實施內地法律,並以租賃方式批予內地,有意見質疑租賃等同割讓土地,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饒戈平昨在北京批評,「割讓」是完全錯誤的概念,強調香港是國家領土一部分,不同地區為了經濟交通的協調合作而有互相租賃行為是很正常,反問「香港不是也租賃了深圳的土地嗎(意指深圳灣口岸)?你們怎麼不認為是深圳割讓了香港呢?」 徐澤:要破除積極不干預迷思 徐澤致辭時說,要在香港社會「形成聚焦發展,抵制泛政治化的氛圍和勢能」,並「破除積極不干預主義等發展理念上的迷思,全面準確地理解和落實基本法有關經濟事務的規定」。 鄭海龍

20170722-陶傑:印中人種大比拼

陶傑:印中人種大比拼 20170722 印度和中國因邊境糾紛,關係緊張,陳兵對抗,隨時開戰。中國網絡的愛國人口,繼全民抵制日貨、抵制韓貨之後,為無印度貨可以抵制而發愁。 網絡流傳攻擊印度的愛國文章,指不要看印度叫得歡,渲染中國威脅,其實因國內問題太多,總理穆迪應付不來,想發動戰爭轉移視線。不過只是吵一陣,「阿三」們知道中國不好惹,一定會退縮。 全文有一句是為亮點:印度人無非是「不知天高地厚,智商也不行」,直斥印度人低智腦殘。 這一點,香港人一定不同意。一百五十多年殖民地史,香港人與印度人共同生活超過一世紀。英國人管治馬來,起用華人做二等的「三文治階層」,巫人為第三等。但管治香港,起用印度人為二等,管治三等的華人。 此一殖民地統治的人類學智慧,其中必有因由。印度人智商行不行,香港老一輩住尖沙嘴海防道一帶的,跟在那裏開布疋店的印度人打過交道,比中國的河北陜西出身的愛國五毛,都明白真相。 印度人在舊上海英租界,也是二等,上海人才是三等。為什麼上海人叫印度人做阿三,是不是算術不行?我一直想不通,後來明白了:上海租界多英國人建的大廈,電梯層樓的號碼,1是二樓,2是三樓,所以舊上海人稱印度人為阿三,其實是阿2,阿拉上海人,以電梯按鈕排列,才是阿2,即阿三。中英印文化交流,此是佳話之一。 說印度人智商低於中國人種,我不太肯定。佛教就是印度阿三的釋迦牟尼發明的,中國派唐玄奘去印度取經,在中國開枝散葉了一套A貨。所有的和尚,認祖歸宗,祖宗都是北印度人。所以印度人可以很驕傲地說,論智商,我們永遠贏中國人一比零。 當然,今天在中國的著名佛寺,方丈是CEO,戴勞力士,求保平安或保發財的一道符咒(不知是不是也是釋迦牟尼發明的),動不動一千幾百,佛教到了中國,發展之後,商機和利潤更大,這一點,似乎發明佛教的印度人的智商又有不及,中國人可以扳回一比一。 但還有一樣:印度Bollywood電影裏有許多中年男女群組歌舞,是印度大媽的歌舞好,還是即將由聯合國登記文化遺產的中國廣場大媽的歌舞技更優越?單爭論這個問題,就足以爆發戰爭。 我建議印中各派一組大媽,去美國參加電視天才騷,讓美國人去評分。不過印度人跟美國共一條褲子,如果美國人判了中國大媽輸,可不要覺得受第二次傷害噢。 陶傑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0170721-陶傑:誠品老闆走了

陶傑:誠品老闆走了 20170721 台灣誠品書店老闆吳清友去世,得年僅六十八歲。 台灣是不是沾上了點中國,一樣的國運不太好?傅斯年剛來台灣,出掌台大,六十歲就死了。胡適在台灣心臟病突發時只七十歲。蔣經國死時不足八十。 拍攝「看見台灣」的傑出紀錄片導演齊柏林,本來還有很好的事業前途,令台灣邁向國際,但也英年墜機早逝。連身家億萬的吳清友,本來不必像中國的劉曉波,可以享有比常人更好的醫療,忽也不在了,令崇優主義者頗為傷感。 吳老闆做生意很成功,也很有智慧。他的智慧不是商場的智慧,而是人生哲學智慧。他的名言:「沒有商業,我活不下去;沒有文化,我不想活。」在全球華人富豪之中,有此洞見者僅二三人,而將此洞見實踐成這個樣子的,唯吳清友先生一人。 吳清友的誠品,廣稱之為「品牌」,我覺得很庸俗。至少是一種風格,但風格會成為流派,誠品的風格,卻是日本的,不但布設陳列的品味,有自大正年代之後的日式仿歐神髓,而且吳老闆本人,有日本片「字裡行間」的那位辭典書老主編的骨節原則。因此吳清友的誠品,在一個非誠和缺品的金錢暴富世代,無人可以仿效,也無人願意模仿,所以大可放心,一定不會有A貨。 有了意念,若執行錯誤也枉然。誠品要有一個上承老闆意念、中有文化品味、下有管理能力的總經理。 這個人幾要十項全能:貨架上放什麼書,書架和地板用什麼木料,哪些英文書能賣、而臺灣有多大的英語閱讀市場。沒有英文書和外國雜誌,則一家書店的級別無法提昇,然後才是學着西方的書店一樣,加設咖啡館,因為咖啡和書,根據法國小資產階級標準,即代表了優越。 但是在這裏吳老闆似乎遇到了文化隔閡:台灣雖然受過日本文化殖民,畢竟是華人社會。書本是精神糧食,華人較能明白物質,所以二十年來,誠品的書籍版圖有所退卻,工藝品、文具、小飾物、服裝,漸漸侵蝕進來。每次去台北誠品我都目睹此一變化,並慶幸這許多年來,中國自由行旅客去台北只喜歡101大廈,並沒有太多湧來誠品,否則誠品的咖啡店,會加上小籠包和鳳爪之類,而不是Cheese Cake和Tiramisu。 陶傑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0170720-陶傑:普劉米修士之死

陶傑:普劉米修士之死 20170720 為什麼劉曉波的○八憲章以悲劇告終?因為中國民族不受這一套。 中國由商鞅秦始皇的法家開始,不論改朝換代,都以嚴刑峻法統治。商鞅更發明了嚴密的組織和株連,調動人民的農耕和戰爭的勞動力,併滅了六國。中國人的農民基因長存二千年,接受強權的統治和動員,直到苛政太過,加上饑饉,農民暴動造反(注意,絕對不是所謂「起義」),自己做了皇帝,由奴隸變成奴隸主,也承襲了法家的手段和精神,即轉而壓迫其他的農民。 其間儒家知識分子,歷代也有為民請命的、向君王勸諫的,偶有海瑞和包拯,但中國的知識分子從未能發動一場如歐洲的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不是一個民族或一個朝廷的軍事復興,而是人性被壓抑之後的自由文明復興。西方在十五世紀有了槍炮,火器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如果還配上一個中世紀的黑暗時代,歐洲就完蛋了。但幸好這時出現了馬丁路德和達文西,人文精神的覺醒,播下了現代化的種子。 西方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形成對無產階級的壓迫。但除了知識分子為民請命,工人和農夫同時自我覺醒。文藝復興導致西方全民的人權意識,工人成立工會,農夫、小手工業者、婦女,紛紛要投票權。許多工會聯合起來,在英國,剛進入二十世紀,就成立了工黨。 然而中國的小農社會不是這樣。雖然有知識分子草擬人權憲章,有維權律師為農民打官司,但當一個農民,即使在秋菊打官司後獲得了公義,但這個農民和這一家,不會想到另一個山頭還有其他的農民和其他許多家受到同樣的壓迫。他只會向人權律師或其包青天叩頭感謝,然後回家繼續啃吃他們的糧食。小農性格天生短視而自私,他們不會因為公義和人權這類抽象的理想價值而自行組織起來,不必永遠靠知識分子一次又一次地啟蒙。正如英國的工黨,不再需要二百年前的知識分子替他們請命,他們早已有了自己的政黨,而且早已知識化、專業化、精英化。 中國農民缺乏自我的人權意識和組織力。他們只能接受商鞅和秦始皇的刑賞和組織力。所以在香港,只有親中勢力才可以用「蛇齋餅糭」的口腔實惠,組織一幫大媽阿伯去城市論壇大罵黃之鋒,並必要時對一個收到指示而他們不認識的愛國候選人投票。 這是中國小農人口的基因慣性,這個人種確實離豬牛羊鷄鴨近一些,離馬丁路德和達文西非常遠。劉曉波等知識分子,總以為可以做普羅米修士,但他們不知道,他們所處的人間,習慣了長期的黑暗,對於點燈,以及一人點燈之後集體傳燈,完全沒有興趣。 ...

20170719-陶傑:劉曉波悲劇雞精課

陶傑:劉曉波悲劇雞精課 20170719 歷史是由人創造的,讀中國歷史,即了解中國人。研究中國人的行為,即了解中國歷史為何發生那種事,而知道中國過去反覆發生的事情,可預知其民族未來的國運規律。 中國人的命運軌迹,由戰國時代底定。戰國之前,黃河流域,本來有秦晉兩大強權,後來「三家分晉」,晉拆分裂為趙、魏、韓,秦國沒有,而且秦國重用了商鞅。 晉國三分,令秦國無制衡,其間商鞅是鑄造中國人極權基因的第一人。這個人冷酷無情,但他教秦孝公「改革」,提倡「農」、「戰」二字。秦國土地貧瘠,非用強力組織驅策人民農耕不可。將人民組織起來務農,商鞅又提出「刑、教、賞」三字。 頭一個就是嚴刑。商鞅立法,發明「十家連坐」株連。一家有罪,如妄議時政,九家檢舉,不檢舉者腰斬,檢舉了,就有賞。 至於「教」,不是教育學問,而是教人致富,而致富唯一的手段,就是戰爭,因為秦國的土地資源不足,要崛起壯大,必須令全民嗜戰:「富貴之門,必出於兵」。商鞅以本人殘酷絕情的性格,將秦國改造為一個組織嚴密、冷酷嗜殺的國家:「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秦國全民都變成尚戰嗜血的真五毛。 秦國以殘酷的戰術和極右價值觀,兼併了六國。 此時有主張博愛的墨家、主張仁厚的儒家,崇尚自然的道家,因秦始皇之統一,紛紛「邊緣化」,擠壓到一邊,只成為民間知識份子的價值信仰。 但是商秦的法家,從此成為政治的權力建制。左翼的墨家消亡,綠色和平的老莊道家遁逸,儒家成為知識份子偶爾的反對派,或所謂的諫臣。但法家維持政治的主導,人民則以農耕生活兩千年。 了解此一脈絡,則了解何謂「中國」。中國的農民,只有口腔意識,並無大腦意識,由商鞅的教政開始,中國農民只懂「民以食為天」。 十八世紀以來,法國、美國、英國,乃至明治維新的日本,經歷的重大革命或變革,由知識份子策動,但最終全民參與,全民思想改革,而不是中國歷代,讀書人歸自己的小圈子,農民人口不參與。 劉曉波的悲劇,在於本來中國有兩個:A是秦代遺傳的法家列寧中國,B是非秦的齊魯吳楚的儒墨中國。一九四九年,是AB最後一場決戰,加上文革,B落敗而衰亡,現在剩下A獨大。劉曉波是B型中人,還加上一點英國西方的自由主義,這個稀有品種,又豈不輾為塵埃? 陶傑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0170718-陶傑:劉曉波與陳映真

陶傑:劉曉波與陳映真 20170718 劉曉波先生逝世,西方哀悼。但是在二○一六年,另一位曾經主張大愛、反極權,在台灣戒嚴時期爭取自由,一樣信仰「人權憲章」的台灣左翼作家陳映真在北京病死,卻沒有什麼人關注。 有趣的是,陳映真雖然反蔣、反跨國企業、反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化,關懷台灣和第三世界的工農,但卻是一名大中華統一主義者。因為仇恨國民黨,所以敵人的敵人,可以做好朋友,陳映真後來堅決支持中國鎮壓六四天安門民運,晚年老人痴呆兼中風,成為植物人,得到獎賞,長期在北京受到中方高幹級醫護,直到安詳死去。 如果劉曉波有機會與陳映真在北京對談,一定會很有趣,因為陳映真這位自由主義的「進步知識份子」,一定大罵劉曉波是西方帝國主義的走狗。劉曉波不會視陳映真為敵人,陳映真卻必將劉曉波列為敵人。陳映真會很真誠地鄙視和仇恨劉曉波,而劉會不會對陳某施以骨灰漫天式的大愛擁抱?我猜想會。 世界上令人遺憾的事很多。東亞尤其華人的知識份子,無緣一見劉陳國台對話,當為憾事之一。但是話又說回來:劉陳對話的假設,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如果劉曉波有此言論自由,此一對話可以公開舉行,即使在第三國的新加坡,那麼劉曉波就擁有了出國的自由,在國外的言論自由,那麼劉曉波所屬的國家就不是中國,而沒有了中國,也就沒有劉曉波。 因此在邏輯上,像時間旅行的悖論:假設你能回到三十年前,假設你遇上沒有結婚時你單身的父親,假設你將過去的父親一槍轟斃,那麼你在哪裏? 然而此一時空逆錯的假設,還是可以想像。若劉曉波在二十一世紀,可以與陳映真對談,即使在新加坡,若全程衞星直播,我會很想看。 因為陳映真是一個墮落了的左派,正如全球化到了二十一世紀,左翼精英在跨國組織全面掌權,全球化不再只是可口可樂和麥當勞,而有了歐盟政府,西方的左派一樣墮落。 陳映真的不堪在於他的幼稚之外,還因為出身台灣,沒有去過西方,眼界和格局都狹小。台灣有這樣的偽英雄,因為被蔣家政府關過大牢,進而仇恨國民黨,擁抱台海對面的對家。劉陳對話,必還有一點酸氣:為什麼是你得諾貝爾而不是我? 陳映真是中國文人,不要告訴我他不會酸。這樣一來,那一點點少數文青仍供奉的剩餘神話就會完全煙消雲散。 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不恨紅樓未完,而是劉陳從未遇上。 陶傑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0170717-陶傑:廣場大媽人種學

陶傑:廣場大媽人種學 20170717 大陸的「廣場紅色大媽」,不但開始侵略(Invade)西方文明國家的城市,更有趣的是在大陸一些城市,自行組成「紅媽暴走團」──幾十個中國大媽懷戀年少時做紅衛兵大串連的革命青春,穿着軍服,雄赳赳、氣昂昂,自行組織起來,在城市的大馬路,不理會交通燈號,也不管路上的汽車,擺出一副當年紅衛兵姿態、誰阻擋我誰就是反革命的豪情,橫行暴走。 一時交通大亂,有的汽車司機,反應不過來,撞死撞傷紅媽三數,則無端引起一場是不是借此反對毛主席的爭端。 動物世界,一旦氣候轉變,或大地震前夕,歐洲和南半球也時出現成億上萬隻蟾蜍、蚯蚓,或紅色螃蟹浮走地面,橫行馬路,輾碎壓扁無數。這是達爾文現象,中國城市紅媽暴走團之集體蠕動,亦自然行為。正常人看見,就要想想:此是何等徵兆,遍地這等生物,要不要重九登高而舉家搬遷。 紅色大媽的籍貫,如果統計,當可發現以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各省為主。蘇浙、福建、廣東的中年女人,似無華北與中原婦這等閒工夫。這就要借助梁啟超以地理研析中國人種,尋求答案。 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一帶,種高粱大麥,與江南閩粵的魚米稻果相比,「北強南秀,北塞南華」。北方強慓而閉塞,南方則婉秀而精緻。強悍即不理會他人之觀感,中國GDP化之後之改稱「強國」,亦因河北山西出身的紅二代,掌握政權,陜北中原的大媽,連同她們的「南泥灣」、「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唱支山歌給黨聽」之類的革命北曲與延安扭秧歌這一系「文化」,即隨而冒頭。 中國的人種,雖然一樣為蒙古利亞裔,梁啟超認為,可分高原之民、平原之民、海濱之民共「三俗」;有如印度人種可分為身毒河之民、布拉馬河之民、恆河之民,亦三俗。唯中國則以高原平原為北方,丘陵海濱為南。北強南秀,在大街上紅歌抓狂走舞,連上海弄堂的女人和客家村婦也做不出來,因為她們的臉皮薄一點。 大陸的廣場紅媽,扭唱到香港的西洋菜街和倫敦的白金漢宮門外,這是消費全球化和中國意識型態隨金錢滲透世界的一門社會學和人類學。 研究全球化,必須同時復興人種學的論析,不同的人種,清清楚楚區別和分類(Differentiate and Categorise),許多世界問題,就會有答案。就像男廁和女廁,另加一個殘疾和老人廁,人妖,不,變性人廁,四種,是要分開的。什麼大愛包容,通通搓合在一起,真是放他大媽的屁,不但有違科學,還像廣東人說的:「拿屎上身...

20170716-陶傑:譚嗣同與梁啟超

陶傑:譚嗣同與梁啟超 20170716 劉曉波嚴正指出:中國人自我編導演悲劇,並自我欣賞,「可能是人種問題」。 戊戌維新,譚嗣同丟了性命,梁啟超沒有。像康有為找到英國領事濮德蘭庇護,梁啟超東渡日本。 梁啟超對於中國人種問題,認識高於譚嗣同。其論文「歷史與人種之關係」,分析了為何世界文明的主人,是希臘與羅馬,又以「地理與文明之關係」,指出:「寒帶熱帶之地,其人不能進化者,何也?人之腦力體力,為天然力所束縛,而不能發達也。」至於中國地處溫帶,曾有春秋戰國的短暫文明,為何人種反而退化?梁啟超又嚴正指出,皆因「自為奴隸根性所束縛,而復以煽後人之奴隸根性而已。」 梁啟超比較世故,不會做什麼烈士,他知道死一百個譚嗣同,也不可能喚得醒四萬萬人。 梁啟超論歐洲各國,也很有意義:「荷蘭,條頓民族之邦國人,其人情之忍耐節儉,勉於職業。葡萄牙,拉丁民族之邦國也,其人情之浮薄輕佻,其宗教為天主教,政治上之變化騷動甚多。條頓民族,其中軍也,斯拉夫民族,其後殿也。條頓民族,商人之性質,其腦髓所含者,算術也。至於斯拉夫民族,其事業非花非劇,非商非算,幽涼而沉雄,宏遠而堅毅。」 梁啟超論三大歐洲民族,觀察很準確,另有英國作家摩利士(Jan Morris)分別論述。民主和自由,只會在這三大民族匯聚成的西方文明之間滋長,其他不必浪費時間了。 梁啟超比譚嗣同看得通透,他才不會那麼笨,為一個安於做奴隸的民族獻身。在那個時代,清末民初,避過了慈禧,迎來了北洋,帝國主義勢力繼續擴張,梁啟超有更大的空間市場。患上腎病,梁啟超進了洋人開辦的協和醫院,以為篤信西醫,一定沒有事。豈知那時西化時間尚短,高等華人學藝未精,切錯了腎,以致五十六歲就死了。 如果他更透澈一點,能選擇去條頓民族的德國就醫,這條命就可以撿回,多活二三十年,會有更大的貢獻。 中國的國運不好。梁啟超雖然比三十三歲就橫死的譚嗣同活得久,卻也比劉曉波少活了五歲。 陶傑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0170721-方俊傑:【西遊記】廢老廢青做不到反斗車王

方俊傑:【西遊記】廢老廢青做不到反斗車王 23:16 21/7/2017 車王麥坤沒有死守昔日的風光,選擇協助潛力無限的後起之秀。 【文化籽:西遊記】 《波士BB》(The Boss Baby),美國票房一億七千萬美金;《壞蛋獎門人3》(Despicable Me3),一億九千萬;《反斗車王3》(Cars3),億四,最少。 反映甚麼?反映出,主力針對小孩的一大堆迷你兵,最受歡迎;分了一半心思給成人家長的有智慧BB,次之;根本是拍給中年人到老年人觀看的過氣老爺車,最趕客。當成一盤生意,開拍動畫片,越簡單越有效率,只要公子們千金們發難,難道爸爸媽媽可以say no?我欣賞及佩服Pixar仍有一份堅持。堅持大人優先。 《反斗車王》(Cars)出生於2006年,講述不可一世的新丁麥坤,千方百計要在車壇揚名立萬,到結局,為了尊師重道,居然讓出冠軍寶座,說明體育精神比勝負比利益比虛名更重要。事隔十一年,來到第三集,麥坤已經貴為多屆冠軍,車壇巨星,身份跟第一集來個180度轉變。這是整齣電影最有趣的設定。 科技日新月異,麥坤已經跟不上時代演變。看着新車們利用數碼化虛擬訓練模式,不費吹灰之力便將老一輩全面淘汰,麥坤有幾個選擇:1)跟隨潮流接納數碼化。可惜,失敗,麥坤望着螢幕畫面,無法適應,始終喜歡在沙灘飛馳的腳踏實地,就似一個愛看雜誌實物的人,不習慣瀏覽手機應用程式。2)趁尚有剩餘價值,仍然具備一定江湖地位,留個美好形象,將自己賣個好價錢,提早離場。可惜,不甘,麥坤始終認為自己有能力東山再起。 看着麥坤,就似看着朗尼。朗尼初入曼聯時,就似第一集的麥坤,擺明想挑戰傑斯與史高斯等大佬的位置。十多年後,功成身退,其實更像黯然離開,重返愛華頓,讓位給盧卡古,還不似麥坤的寫照?如果是另一間電影公司的出品,我肯定會將《反斗車王3》拍得異常熱血,就似講到朗尼在愛華頓發憤圖強,勁節食,狂減肥,肚腩幼了十吋,然後帶領愛華頓在奧脫福連中三元,擊敗曼聯,讓愛華頓奇蹟性當上英超冠軍,舉起獎盃時,還要影住盧卡古痛哭的畫面。不過,《反斗車王3》是Pixar製作的。 於是,麥坤挑了第三個選擇。他沒有隨波逐流。當架架新車望住螢幕轉彎收油,麥坤繼續在過氣的訓練賽道風馳電掣;也沒有見錢開眼,安安全全地收取巨額支票,然後承認時不我與,麥坤繼續在最大的舞台努力作戰。不過,他也不是死守昔日的風光...

20170721-劉細良:【讀書好】盛世監獄

劉細良:【讀書好】盛世監獄 23:16 21/7/2017 《飢餓的盛世》一書有內地版及台灣版,圖為繁體字版本。 【文化籽:讀書好】 劉曉波在最後自白中說:「我期待我的國家是一片可以自由表達的土地,在這裏,每一位國民的發言都會得到同等的善待;在這裏,不同的價值、思想、信仰、政見……既相互競爭又和平共處;在這裏,多數的意見和少數的意見都會得到平等的保障,特別是那些不同於當權者的政見將得到充份的尊重和保護;在這裏,所有的政見都將攤在陽光下接受民眾的選擇,每個國民都能毫無恐懼地發表政見,決不會因發表不同政見而遭受政治迫害。我期待,我將是中國綿綿不絕的文字獄的最後一個受害者,從此之後不再有人因言獲罪。」 香港人心裏會疑惑,如果今天習近平真正帶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何以會對一個知識分子如此嚴苛?只因要求憲法賦予的權利,就被重判十一年、囚禁直至死亡、軟禁家人、極速火化揚灰。強國盛世,為何對人民如此恐懼? 乾隆翻版 我們可自行從歷史中找尋答案,由劉曉波悲劇、習近平聖君、以至這強國的未來,都可以在十八世紀的乾隆盛世看出端倪。今天要介紹正是一本關於乾隆的著作:《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作者是張宏杰,此書打破中國人迷戀的「康雍乾」神話,張宏杰以大量史實指出乾隆盛世是逆人類文明主流的產物。盛世聖君之所以嚴苛,是因為這是個虛假的盛世,害怕人民妄議朝政,揭穿聖君真面目。乾隆時期因人口增加,農業技術沒有改變,形成農民人均糧食下降,人民根本食不飽。但為了建立盛世形象,惟有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一方面整頓朝政,以權術和政治恐怖手段把官僚控制在自己的股掌之間,確保君主個人意志在任何時候、任何領域都暢通無阻。 飢餓可以摧毀人的肉體,而文字獄則摧毀整個民族的靈魂!乾隆對於讀書人,如臨大敵,以防他們妄議中央,用超恐怖手段掃除一切可能危及統治的思想萌芽。乾隆年間大型文字獄就出現了130件。張宏杰認為「三十餘年的文字獄運動,如同把整個社會放入一個高壓鍋裏進行滅菌處理,完成了從外到裏的全面清潔,消滅了一切異端思想萌芽,打造了一個他自認為萬代無虞的鐵打江山。」 乾隆打下了今天中共的版圖,但這時代給中華民族精神上造成的永久性創傷,遠大於其武功成就。「橫向對比十八世紀世界文明的發展,乾隆時代是一個只有生存權沒有發展權的盛世。縱向對比中國歷史,乾隆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民眾權利被剝奪得最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