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31-蘆葦:《鄧寇克大行動》:贏在終點
蘆葦:《鄧寇克大行動》:贏在終點
2017/7/31 — 10:46
大導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新作《鄧寇克大行動》上畫以來,奇怪是影評各走極端,叫好的說是難得一見奇作,說差的指悶戲連場,有負大師之名。
影評不一,想來是電影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大時代作背景,但敍事角度卻放小至一個士兵、一個平民、一個機師,用他們的所見所聞,純以局部描述戰事的經過。
故事中,三個故事線,港口沙灘上一週、民間救緩船一天、空中交戰一小時。三條故事線起點不一,最終交聚於鄧寇克,講故事能發能收,單純這點,不愧為大導。
非典型戰爭片的「悶」
這種非典型戰爭片,沒有炮火轟轟的刺激、沒有埋牙肉搏的血腥,沒有殺生成仁的悲壯。有的只有漫長的等待、片中甚至連德軍士兵的身影也不見。(僅僅出現的德國士兵,可能便是片末那兩位俘擄英國戰機師的士兵了),自然未必為所有人接受。
事實上,不容否認,由於單純以士兵、平民的角度說故事,是不可能有太多動人情節發生,令全片中,難忘的時刻不多,有人說這便叫「悶」。可能吧。
但這或是寫實的代價。我們看慣的大片,有如身在首相府中,又或是希特拉身邊,可耳聞目睹戰事的發展,兩國戰略的決策過程,然後鏡頭轉至戰場上,炮火連連,最終勝利,士兵們振臂高呼等等。
等一等,若你只是戰場上一名士兵,你那會知道戰場外幾百、幾千公里外的上頭在搞什麼?你又怎會知道德軍現在在哪兒?進軍情況如何?甚至有如戲中那士兵,回國時國民會如何對待他們也不清楚吧。
雖說人生如戲,但現實生活,絕大部份都是平凡乏味的。士兵們守在海灘上一周,除了空襲時伏低,還可有什麼?你知道的,只是求生,或者,這便是當時戰場上,不能避免的「悶」了。
生存便是勝利
求生,可說是片中的最大構成部份。片中,有人拼命往外逃,有人拼命闖進來,方向雖各異,目標卻如一,就是讓更多人活下去。
電影改編自史實,三十萬盟軍被困鄧寇克,最終英國政府徵用民間船隻,連同軍艦把三十萬人成功救回英倫本土,成為日後登陸諾曼第的重要條件。當年英國戰時首相邱吉爾,考慮全局,若力拼如日方中的德軍只會玉石俱焚,最重要還是保存實力,以圖最終勝利。
只要活下去,便是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結果,不用多說。鄧寇克大行動作為二戰中的一個環節,道出不論戰爭、人生,有起有落有勝有負屬平常,但不要忘記要如何爭取最終勝利。
片末,戰機滑翔於鄧寇克港上,受軍民歡呼後徐徐降落,英雄終不歸,成德軍戰俘。敗了?只是勝利的開端。
我想多了,我想起今日香港…
我想是想多了,很奇怪我看鄧寇克大行動,腦海中卻想起當下香港。片中儘管不見德國士兵的影踪,但每個人都清楚明白,德軍近在咫尺。隨時殺人如無形。一如當下香港,你認為共產黨遠在北京?其實共產黨早已把你包圍。你不理政治,不代表政治不理你。
無視一國兩制,胡亂釋法,中共有形無形之手有如進擊中的德軍,香港人如何自保?要硬碰硬?玉石俱焚?要硬碰,最終換來的或不是玉石俱焚,純是自焚。
有如近日六位立法會議員被DQ,有人說要總辭,和中共議會劃清界線,全民街頭對抗。但冷靜想一想,佔中七十多天,中共港共也是無動於衷。爭取最終勝利的過程,有進亦有退,且絕有可能要作出犧牲,包括個人前途,或甚至一時放棄個人原則。
記得片中棄船一幕,主角被問及:「若要生存,犧牲別人便是代價,你願意嗎?」
主角說:「若這是代價,我肯接受,但這是不對的。」
尋求最終勝利,要明辨是非,冷靜判斷現況是不可缺的。或者,某年某日,不少幾經抗爭,最終意興闌珊地離開故鄉的港人,也希望能像片中歸國的英軍一樣,仍有人對他們的付出表示感謝。
「我只是抱頭鼠竄罷了!」
「足夠了,足夠了。」
蘆葦
熱愛文字不好數字,卻因在香港,文字填不滿荷包,轉為研究數字。曾任職科技、財經記者,現於金融界搵食。在家寡言木訥,在外廢話連篇。不愛強權,熱愛自由民主,忠實的愛華頓粉絲。
2017/7/31 — 10:46
大導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新作《鄧寇克大行動》上畫以來,奇怪是影評各走極端,叫好的說是難得一見奇作,說差的指悶戲連場,有負大師之名。
影評不一,想來是電影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大時代作背景,但敍事角度卻放小至一個士兵、一個平民、一個機師,用他們的所見所聞,純以局部描述戰事的經過。
故事中,三個故事線,港口沙灘上一週、民間救緩船一天、空中交戰一小時。三條故事線起點不一,最終交聚於鄧寇克,講故事能發能收,單純這點,不愧為大導。
非典型戰爭片的「悶」
這種非典型戰爭片,沒有炮火轟轟的刺激、沒有埋牙肉搏的血腥,沒有殺生成仁的悲壯。有的只有漫長的等待、片中甚至連德軍士兵的身影也不見。(僅僅出現的德國士兵,可能便是片末那兩位俘擄英國戰機師的士兵了),自然未必為所有人接受。
事實上,不容否認,由於單純以士兵、平民的角度說故事,是不可能有太多動人情節發生,令全片中,難忘的時刻不多,有人說這便叫「悶」。可能吧。
但這或是寫實的代價。我們看慣的大片,有如身在首相府中,又或是希特拉身邊,可耳聞目睹戰事的發展,兩國戰略的決策過程,然後鏡頭轉至戰場上,炮火連連,最終勝利,士兵們振臂高呼等等。
等一等,若你只是戰場上一名士兵,你那會知道戰場外幾百、幾千公里外的上頭在搞什麼?你又怎會知道德軍現在在哪兒?進軍情況如何?甚至有如戲中那士兵,回國時國民會如何對待他們也不清楚吧。
雖說人生如戲,但現實生活,絕大部份都是平凡乏味的。士兵們守在海灘上一周,除了空襲時伏低,還可有什麼?你知道的,只是求生,或者,這便是當時戰場上,不能避免的「悶」了。
生存便是勝利
求生,可說是片中的最大構成部份。片中,有人拼命往外逃,有人拼命闖進來,方向雖各異,目標卻如一,就是讓更多人活下去。
電影改編自史實,三十萬盟軍被困鄧寇克,最終英國政府徵用民間船隻,連同軍艦把三十萬人成功救回英倫本土,成為日後登陸諾曼第的重要條件。當年英國戰時首相邱吉爾,考慮全局,若力拼如日方中的德軍只會玉石俱焚,最重要還是保存實力,以圖最終勝利。
只要活下去,便是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結果,不用多說。鄧寇克大行動作為二戰中的一個環節,道出不論戰爭、人生,有起有落有勝有負屬平常,但不要忘記要如何爭取最終勝利。
片末,戰機滑翔於鄧寇克港上,受軍民歡呼後徐徐降落,英雄終不歸,成德軍戰俘。敗了?只是勝利的開端。
我想多了,我想起今日香港…
我想是想多了,很奇怪我看鄧寇克大行動,腦海中卻想起當下香港。片中儘管不見德國士兵的影踪,但每個人都清楚明白,德軍近在咫尺。隨時殺人如無形。一如當下香港,你認為共產黨遠在北京?其實共產黨早已把你包圍。你不理政治,不代表政治不理你。
無視一國兩制,胡亂釋法,中共有形無形之手有如進擊中的德軍,香港人如何自保?要硬碰硬?玉石俱焚?要硬碰,最終換來的或不是玉石俱焚,純是自焚。
有如近日六位立法會議員被DQ,有人說要總辭,和中共議會劃清界線,全民街頭對抗。但冷靜想一想,佔中七十多天,中共港共也是無動於衷。爭取最終勝利的過程,有進亦有退,且絕有可能要作出犧牲,包括個人前途,或甚至一時放棄個人原則。
記得片中棄船一幕,主角被問及:「若要生存,犧牲別人便是代價,你願意嗎?」
主角說:「若這是代價,我肯接受,但這是不對的。」
尋求最終勝利,要明辨是非,冷靜判斷現況是不可缺的。或者,某年某日,不少幾經抗爭,最終意興闌珊地離開故鄉的港人,也希望能像片中歸國的英軍一樣,仍有人對他們的付出表示感謝。
「我只是抱頭鼠竄罷了!」
「足夠了,足夠了。」
蘆葦
熱愛文字不好數字,卻因在香港,文字填不滿荷包,轉為研究數字。曾任職科技、財經記者,現於金融界搵食。在家寡言木訥,在外廢話連篇。不愛強權,熱愛自由民主,忠實的愛華頓粉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