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3-安裕:多少英倫「新」事
安裕:多少英倫「新」事
20170623
東西南北
■文翠珊於倫敦住宅大火後到時與消防員交談,但被批評未有慰問災民。資料圖片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南京《中央日報》駐倫敦特派員是徐鍾珮女士;中國讀者在她寫回來的英國專電,閱到英倫三島戰後上下一心束緊褲帶過緊日子的種種。徐鍾珮的長篇通訊其後輯錄成《多少英倫舊事》一書。1985年,當年委派徐鍾珮到英國的《中央日報》前社長馬星野為《多少英倫舊事》再版執筆撰序,提到徐鍾珮昔日的倫敦來鴻對戰後中國民心的影響,「英國人能做到,我們為甚麼不能做到」。
戰後的英國雖未至於一片焦土,但亦迹近一貧如洗,率領國家力抗納粹其後反攻西歐的戰時首相邱吉爾,在盟軍攻下柏林兩個月半之後大選失利下台。徐鍾珮便是在重建中的倫敦擔任特派員,目睹戰前的大英帝國在戰後厲行節約,放下身段胼手胝足重建國家。英國人傲慢固執,自比是John Bull約翰牛,雖然滿門破敗仍不失身份,有所為有所不為。邱吉爾好謔小器,卻是文采一流,感染力強。在戰後英國,他能上能下,大選失利主客易位,然而他相信選民,由此扮演在野黨領袖角色,六年後再度拜相入主首相府;對戰後歐洲,諾曼第登陸前夕邱吉爾告知法國戴高樂,每當英國要在大海和歐洲之間選擇,英國總會選擇大海,「每當我要在你與羅斯福之間抉擇,我總會選羅斯福(Every time I have to decide between you and Roosevelt, I shall always choose Roosevelt)。」
政治人物的一生瑕瑜互見,邱吉爾亦然,不過,半世紀之後重讀徐鍾珮對戰後英國的觀察,邱吉爾身影躍然而出。英國拜別大歐洲是邱吉爾親對戴高樂說,今天所謂疑歐思潮,可以一路追溯到這場英法對話或更遠;至於英國政客的勤政務實之風,則是在幾成廢墟的倫敦已然存在。因此,當連續兩屆保守黨政府與在野政黨俱是如此不濟,無視野欠承擔缺觸覺不力行,種種英倫「新」事,放在多少英倫舊事的歷史框架前,日不落國本來已是版圖大縮水,想不到連原可頂住半邊天的道德人格亦淪落至此,堂堂大不列顛可以休矣。
倫敦大火折射政客失腳
上星期倫敦一場沖天大火,烈燄燒出破敗世代管治下的英國頹相。這場火的肇因此刻仍在調查,可是起火之際的英國政壇仍在糾結文翠珊能否組成聯合政府,政客的心思黏附在西敏寺國會大樓的拉攏和反拉攏,絲毫不覺這場大火帶來的社會撼動;你有你火燒,我有我拉票,政治中心西敏寺與火災現場Grenfell Tower雖近在倫敦但有若咫尺天涯。當傳媒的火災報道轉向追究責任方面,開始關注朝野政黨動向的時候,疲憊不堪的消防救護旁邊來了尊貴的首相。英女王從白金漢宮出來帶着威廉王子探望災民,在91歲大壽官方生日前夕發表文告與民同憂,益見影照執政保守黨的顢頇與遲緩。保守黨元老、馬卓安年代的國防大臣波蒂略對文翠珊的形容可謂尖銳,hiding her humanity(收起了她的人性)。
文翠珊面對的倫敦大火,與2005年美國總統喬治布殊的颶風卡特里娜肆虐可堪比擬,都是欠缺領導能力的凸顯。災後英國民意調查,工黨郝爾彬形勢反彈,這固然與他建議收回區內空置私宅給災民入住這些毛式共產主義有關,但文翠珊的支持率下跌幅度也實在太過驚人,一來一回,政治抽水與治政無能一一俱見;私有產權在共產共宅的工黨主張當中備受威脅,管治不濟在執政保守黨人才買少見少裏更見明顯。加上文翠珊為了組織政府藥石亂投找來北愛民主統一黨撐場,得來不易的北愛爾蘭和平隨時再生事端。內鬥不絕,英鎊狂瀉,2017年在英國近代史將是另一次政治亂局年頭,與1978年深冬的工人罷工政治紛亂足以並駕齊驅。
近代英國主流政治人物,相信作為領袖的使命在於二:一是保衞國家主權,二是重拾昔日大英帝國榮光。兩者之間並行不悖包容並蓄,帝國榮光是縱橫七海的利益與權力伸延,國家主權則是建基帝國榮光之下的磐石。邱吉爾到戴卓爾夫人,都是傳統的大西洋主義者,到了英國脫歐公投的結果,可以解說是大西洋主義的彰顯。保衞國家主權,既有扺禦外敵的意義,更有不容英國受傷的本質,對內對外,一套思想綿遠流長。這所以冷戰之前有邱吉爾峻拒戴高樂之言,冷戰後期戴卓爾夫人1990年歐共體𥧌會對歐盟貨幣一士諤諤投下唯一反對票。說到底,是他們力求英國於不墜的本意,不欲節衣縮食在廢墟堆中再建的國家,以任何形式失守於國內國外的敵人。
世界潮流是合是分,英國作為歷史的當然成員,腳步快慢越來越難隨一己之意。不過,德國法國的利益,不等於英國的利益;歐洲統合的背景、英法德的歷史觀照,英法海峽以西與海峽以東的爭鬥,邱吉爾對戴高樂的一段說話已是清楚表述。至於保衞國民,這一點英國從來不容妥協。上星期一場大火,於事件性而言稍縱即逝,可是這場火折射出來的政客失腳,則是重新觸動英國社會對政治領袖的期許。燒成焦黑的大樓裏的失蹤者未全數尋回,政客已縱身跳入政爭渾水。這樣的政治人物,如何令人期望在講究恢弘視野的歐洲分合當中為英國爭取最大利益。一場盛夏大火,卻令得人們頭腦清醒,看清楚今天英倫的政治「新」風。
安裕
20170623
東西南北
■文翠珊於倫敦住宅大火後到時與消防員交談,但被批評未有慰問災民。資料圖片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南京《中央日報》駐倫敦特派員是徐鍾珮女士;中國讀者在她寫回來的英國專電,閱到英倫三島戰後上下一心束緊褲帶過緊日子的種種。徐鍾珮的長篇通訊其後輯錄成《多少英倫舊事》一書。1985年,當年委派徐鍾珮到英國的《中央日報》前社長馬星野為《多少英倫舊事》再版執筆撰序,提到徐鍾珮昔日的倫敦來鴻對戰後中國民心的影響,「英國人能做到,我們為甚麼不能做到」。
戰後的英國雖未至於一片焦土,但亦迹近一貧如洗,率領國家力抗納粹其後反攻西歐的戰時首相邱吉爾,在盟軍攻下柏林兩個月半之後大選失利下台。徐鍾珮便是在重建中的倫敦擔任特派員,目睹戰前的大英帝國在戰後厲行節約,放下身段胼手胝足重建國家。英國人傲慢固執,自比是John Bull約翰牛,雖然滿門破敗仍不失身份,有所為有所不為。邱吉爾好謔小器,卻是文采一流,感染力強。在戰後英國,他能上能下,大選失利主客易位,然而他相信選民,由此扮演在野黨領袖角色,六年後再度拜相入主首相府;對戰後歐洲,諾曼第登陸前夕邱吉爾告知法國戴高樂,每當英國要在大海和歐洲之間選擇,英國總會選擇大海,「每當我要在你與羅斯福之間抉擇,我總會選羅斯福(Every time I have to decide between you and Roosevelt, I shall always choose Roosevelt)。」
政治人物的一生瑕瑜互見,邱吉爾亦然,不過,半世紀之後重讀徐鍾珮對戰後英國的觀察,邱吉爾身影躍然而出。英國拜別大歐洲是邱吉爾親對戴高樂說,今天所謂疑歐思潮,可以一路追溯到這場英法對話或更遠;至於英國政客的勤政務實之風,則是在幾成廢墟的倫敦已然存在。因此,當連續兩屆保守黨政府與在野政黨俱是如此不濟,無視野欠承擔缺觸覺不力行,種種英倫「新」事,放在多少英倫舊事的歷史框架前,日不落國本來已是版圖大縮水,想不到連原可頂住半邊天的道德人格亦淪落至此,堂堂大不列顛可以休矣。
倫敦大火折射政客失腳
上星期倫敦一場沖天大火,烈燄燒出破敗世代管治下的英國頹相。這場火的肇因此刻仍在調查,可是起火之際的英國政壇仍在糾結文翠珊能否組成聯合政府,政客的心思黏附在西敏寺國會大樓的拉攏和反拉攏,絲毫不覺這場大火帶來的社會撼動;你有你火燒,我有我拉票,政治中心西敏寺與火災現場Grenfell Tower雖近在倫敦但有若咫尺天涯。當傳媒的火災報道轉向追究責任方面,開始關注朝野政黨動向的時候,疲憊不堪的消防救護旁邊來了尊貴的首相。英女王從白金漢宮出來帶着威廉王子探望災民,在91歲大壽官方生日前夕發表文告與民同憂,益見影照執政保守黨的顢頇與遲緩。保守黨元老、馬卓安年代的國防大臣波蒂略對文翠珊的形容可謂尖銳,hiding her humanity(收起了她的人性)。
文翠珊面對的倫敦大火,與2005年美國總統喬治布殊的颶風卡特里娜肆虐可堪比擬,都是欠缺領導能力的凸顯。災後英國民意調查,工黨郝爾彬形勢反彈,這固然與他建議收回區內空置私宅給災民入住這些毛式共產主義有關,但文翠珊的支持率下跌幅度也實在太過驚人,一來一回,政治抽水與治政無能一一俱見;私有產權在共產共宅的工黨主張當中備受威脅,管治不濟在執政保守黨人才買少見少裏更見明顯。加上文翠珊為了組織政府藥石亂投找來北愛民主統一黨撐場,得來不易的北愛爾蘭和平隨時再生事端。內鬥不絕,英鎊狂瀉,2017年在英國近代史將是另一次政治亂局年頭,與1978年深冬的工人罷工政治紛亂足以並駕齊驅。
近代英國主流政治人物,相信作為領袖的使命在於二:一是保衞國家主權,二是重拾昔日大英帝國榮光。兩者之間並行不悖包容並蓄,帝國榮光是縱橫七海的利益與權力伸延,國家主權則是建基帝國榮光之下的磐石。邱吉爾到戴卓爾夫人,都是傳統的大西洋主義者,到了英國脫歐公投的結果,可以解說是大西洋主義的彰顯。保衞國家主權,既有扺禦外敵的意義,更有不容英國受傷的本質,對內對外,一套思想綿遠流長。這所以冷戰之前有邱吉爾峻拒戴高樂之言,冷戰後期戴卓爾夫人1990年歐共體𥧌會對歐盟貨幣一士諤諤投下唯一反對票。說到底,是他們力求英國於不墜的本意,不欲節衣縮食在廢墟堆中再建的國家,以任何形式失守於國內國外的敵人。
世界潮流是合是分,英國作為歷史的當然成員,腳步快慢越來越難隨一己之意。不過,德國法國的利益,不等於英國的利益;歐洲統合的背景、英法德的歷史觀照,英法海峽以西與海峽以東的爭鬥,邱吉爾對戴高樂的一段說話已是清楚表述。至於保衞國民,這一點英國從來不容妥協。上星期一場大火,於事件性而言稍縱即逝,可是這場火折射出來的政客失腳,則是重新觸動英國社會對政治領袖的期許。燒成焦黑的大樓裏的失蹤者未全數尋回,政客已縱身跳入政爭渾水。這樣的政治人物,如何令人期望在講究恢弘視野的歐洲分合當中為英國爭取最大利益。一場盛夏大火,卻令得人們頭腦清醒,看清楚今天英倫的政治「新」風。
安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