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30-安裕:二十年之變
安裕:二十年之變
20170630
東西南北
■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保障香港五十年不變的承諾,現在已淪為笑話。資料圖片
劉曉波先生病重的消息,在這幾天紅旗滿街之際帶來另一種社會心情,那是人們重新關注中國的人權狀況,某程度而言這也是另一種的「回歸」──不是北京期待的政治交心回歸,而是重回聚焦中國的民主與自由,更有由此延伸檢視八十年代中英關於香港前途談判、九十年代回歸歷程、九七以後迄今二十年的香港之路。香港民間對劉曉波的關切與擔憂,以及中國當局對劉曉波拘捕判刑以及對劉霞女士的長期軟禁,兩地之間法治的巨大落差,再一次折射出三十年前香港社會對北京的對港政策質疑的根源;而這些質疑,在在證諸於二十年來人們目擊「一國兩制」的變腔走調。
八十年代中英談判香港前途,香港社會對未來的憂慮,不在於經濟發展,也不是競爭力排名這些內容,而是怎樣抵擋中國大陸的一套價值觀及行事方式南移香港。當年中國經濟仍處於改革開放初期階段,遠非今天的國庫多金可比,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與「五十年不變」承諾,以「香港不變」應對所有質疑,更由此演繹出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社會「特點」的「馬照跑,舞照跳」這兩句琅琅上口的承諾,務求穩住人心,不致在中英角力的民意戰處於下風。1984年6月22日,《中英聯合聲明》草簽前三個月,鄧小平會見香港訪客時談及對港政策五十年不變,「我們說這個話是算數的」;同年10月,鄧小平對國慶觀禮團再說,「聯合聲明確定的內容肯定是不會變的」、「在國際上說話也是算數的」。在對前途迷糊不清的1984年,北京以信譽擔保,在香港社會埋首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充滿對時局隱喻的小說《一九八四》的氛圍下,中英雙方終於在同年年底簽署一紙聯合聲明。
香港前途問題由八十年代初冒現,一直以來至今這三十多年都是牽涉信心問題,1984年如是,1997年亦是如此。那時北京是在港人對中共過往言行的第一身認知當中,小心翼翼重建民間的信心基礎,那是中共在港人親歷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眾多政治運動後所極力爭取的信任。這一點,連信膺唯物辯證的中共領導人當時亦承認,否則的話,也就毋須一再強調「說話算數」。若不認識此一歷史背景,以為香港回歸是自然而然,那是對歷史的弱視,亦是對客觀事實的無視。不過,八十年代北京雖以一己信譽作保的承諾,在這二十年來以彈票作結,說好了的雙普選沒有兌現,說過的「換面國旗、換個港督」發展下來當然不止於此,至於曾經如同隱形的中聯辦如今變成所謂管治第二套班子,更是對歷史的嘲諷。
回首前塵,八十年代香港社會面對《中英聯合聲明》,民間的期待,其中之一是延續1949年長輩避秦南來的另一次安身立命,更準確來說,是一切如常,恒久不變。也許當時社會相信「大亂之後有大治」的民俗之說,認為經歷文化大革命的中共,終於認識民主憲政的可貴。又或者對一些人來說,八十年代中葉,中共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主政時代,比起海峽對岸仍處於《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蔣家獨裁的台灣,恍似前途更是光明,自忖未來不可能走上倒退之路。信心是看似虛無卻實際存在人們中間,但是信心亦可看似堅實卻能一夜之間崩潰,今天發施號令的中央官員,把香港過去的三十年視作只是歷史的一刻,殊不知歷史像沙漏計一樣,連續不絕不能中間切斷。香港的過去決定了香港的未來,香港從難民城巿到九七回歸,中間不純粹是身份的變換,而是漫長而緩慢認識過程;五十年不是一個物理時限,而是像沙漏計那樣延綿不絕的歷史流動。
聯合聲明成一紙廢約
不過,五十年太久只爭朝夕的心態在這二十年越演越烈,那種急不及待全面管控香港的企圖心,反映在北京對港的政策和言行,以前的承諾出現反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較八十年代的解說,像聖誕樹裝飾那樣越掛越多。到了《一國兩制白皮書》的全面管治論出籠,《中英聯合聲明》根本已成一紙廢約,九七之後初期的中央積極不干預成為過去,從地區選舉到立法會乃至特首選舉,皆可見北京伸出的長手。高度自治成為泡影,「西環」由地理名詞搖身一變成為政治權力來源代名詞,「一國兩制」扭曲變形,人所共見。有一種說法指出,《一國兩制白皮書》帶來第二次信心危機,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不是事實的全部。除了信心危機以外,是如何繼續走完未來三十年的「一國兩制」,不致中途爛尾;重回八十年代社會所理解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初衷,將是唯一出路。
從更廣袤的歷史觀照來看,香港社會制度以及法治觀念早已成形,其間經歷的起伏是為社會轉變前夕的陣痛,如今在終抵彼岸的時候遇上重新詮釋「一國兩制」的論爭,堪稱路途多舛。然而當下社會氛圍已非昔日,移民論再度浮面,面對人心波動,絕不是一句「共產黨不信邪」便可解說。對北京而言,香港的經濟規模早就微不足道,但「一國兩制」能否成功落實,不是由自己說了算,更不能無視落實失敗後在國際的影響。即使把香港建設成華南中樞兼全國金融中心,若然失去獨特本質例如廉政與法治和人權公義,香港極其量只是中國其中一個行政區,而非自成一格的特別行政區。
安裕
20170630
東西南北
■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保障香港五十年不變的承諾,現在已淪為笑話。資料圖片
劉曉波先生病重的消息,在這幾天紅旗滿街之際帶來另一種社會心情,那是人們重新關注中國的人權狀況,某程度而言這也是另一種的「回歸」──不是北京期待的政治交心回歸,而是重回聚焦中國的民主與自由,更有由此延伸檢視八十年代中英關於香港前途談判、九十年代回歸歷程、九七以後迄今二十年的香港之路。香港民間對劉曉波的關切與擔憂,以及中國當局對劉曉波拘捕判刑以及對劉霞女士的長期軟禁,兩地之間法治的巨大落差,再一次折射出三十年前香港社會對北京的對港政策質疑的根源;而這些質疑,在在證諸於二十年來人們目擊「一國兩制」的變腔走調。
八十年代中英談判香港前途,香港社會對未來的憂慮,不在於經濟發展,也不是競爭力排名這些內容,而是怎樣抵擋中國大陸的一套價值觀及行事方式南移香港。當年中國經濟仍處於改革開放初期階段,遠非今天的國庫多金可比,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與「五十年不變」承諾,以「香港不變」應對所有質疑,更由此演繹出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社會「特點」的「馬照跑,舞照跳」這兩句琅琅上口的承諾,務求穩住人心,不致在中英角力的民意戰處於下風。1984年6月22日,《中英聯合聲明》草簽前三個月,鄧小平會見香港訪客時談及對港政策五十年不變,「我們說這個話是算數的」;同年10月,鄧小平對國慶觀禮團再說,「聯合聲明確定的內容肯定是不會變的」、「在國際上說話也是算數的」。在對前途迷糊不清的1984年,北京以信譽擔保,在香港社會埋首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充滿對時局隱喻的小說《一九八四》的氛圍下,中英雙方終於在同年年底簽署一紙聯合聲明。
香港前途問題由八十年代初冒現,一直以來至今這三十多年都是牽涉信心問題,1984年如是,1997年亦是如此。那時北京是在港人對中共過往言行的第一身認知當中,小心翼翼重建民間的信心基礎,那是中共在港人親歷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眾多政治運動後所極力爭取的信任。這一點,連信膺唯物辯證的中共領導人當時亦承認,否則的話,也就毋須一再強調「說話算數」。若不認識此一歷史背景,以為香港回歸是自然而然,那是對歷史的弱視,亦是對客觀事實的無視。不過,八十年代北京雖以一己信譽作保的承諾,在這二十年來以彈票作結,說好了的雙普選沒有兌現,說過的「換面國旗、換個港督」發展下來當然不止於此,至於曾經如同隱形的中聯辦如今變成所謂管治第二套班子,更是對歷史的嘲諷。
回首前塵,八十年代香港社會面對《中英聯合聲明》,民間的期待,其中之一是延續1949年長輩避秦南來的另一次安身立命,更準確來說,是一切如常,恒久不變。也許當時社會相信「大亂之後有大治」的民俗之說,認為經歷文化大革命的中共,終於認識民主憲政的可貴。又或者對一些人來說,八十年代中葉,中共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主政時代,比起海峽對岸仍處於《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蔣家獨裁的台灣,恍似前途更是光明,自忖未來不可能走上倒退之路。信心是看似虛無卻實際存在人們中間,但是信心亦可看似堅實卻能一夜之間崩潰,今天發施號令的中央官員,把香港過去的三十年視作只是歷史的一刻,殊不知歷史像沙漏計一樣,連續不絕不能中間切斷。香港的過去決定了香港的未來,香港從難民城巿到九七回歸,中間不純粹是身份的變換,而是漫長而緩慢認識過程;五十年不是一個物理時限,而是像沙漏計那樣延綿不絕的歷史流動。
聯合聲明成一紙廢約
不過,五十年太久只爭朝夕的心態在這二十年越演越烈,那種急不及待全面管控香港的企圖心,反映在北京對港的政策和言行,以前的承諾出現反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較八十年代的解說,像聖誕樹裝飾那樣越掛越多。到了《一國兩制白皮書》的全面管治論出籠,《中英聯合聲明》根本已成一紙廢約,九七之後初期的中央積極不干預成為過去,從地區選舉到立法會乃至特首選舉,皆可見北京伸出的長手。高度自治成為泡影,「西環」由地理名詞搖身一變成為政治權力來源代名詞,「一國兩制」扭曲變形,人所共見。有一種說法指出,《一國兩制白皮書》帶來第二次信心危機,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不是事實的全部。除了信心危機以外,是如何繼續走完未來三十年的「一國兩制」,不致中途爛尾;重回八十年代社會所理解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初衷,將是唯一出路。
從更廣袤的歷史觀照來看,香港社會制度以及法治觀念早已成形,其間經歷的起伏是為社會轉變前夕的陣痛,如今在終抵彼岸的時候遇上重新詮釋「一國兩制」的論爭,堪稱路途多舛。然而當下社會氛圍已非昔日,移民論再度浮面,面對人心波動,絕不是一句「共產黨不信邪」便可解說。對北京而言,香港的經濟規模早就微不足道,但「一國兩制」能否成功落實,不是由自己說了算,更不能無視落實失敗後在國際的影響。即使把香港建設成華南中樞兼全國金融中心,若然失去獨特本質例如廉政與法治和人權公義,香港極其量只是中國其中一個行政區,而非自成一格的特別行政區。
安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