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8-周保松:玫瑰的自主
周保松:玫瑰的自主
20:12 2017/7/18
https://www.facebook.com/pc.chow.3
小王子離開玫瑰後,玫瑰怎麼辦?
這是所有讀者都關心的問題。
聖修伯里沒有告訴我們答案。但根據書中描述,情況似乎並不樂觀:沒有了小王子的照顧,玫瑰很可能就會在傷心無助中枯萎,然後死去。
首先,是那些可怕的猴麵包樹。(見《小王子》第五章)這些樹長得很快,而且身軀龐大,如果不在幼苗時將它們連根拔掉,不用多久,它們就會「盤據整個行星,樹根會刺穿行星。而且,要是行星太小,猴麵包樹又太多,它們就會害行星爆炸的。」小王子走後,再沒有人天天打理B612,這個災難似乎難以避免。
小王子其實很清楚這點,所以他在沙漠中遇到飛機師時,第一件事就是懇求飛機師為他畫一隻綿羊,因為綿羊可以吃掉猴麵包樹的樹苗,從而保護玫瑰。但這已經太遲,因為當小王子意識到這點時,他已離開小行星整整一年。
更糟糕的是,聖修伯里筆下的玫瑰,是個嬌氣、柔弱和十分依賴的人(這裡讓我們假定,玫瑰是女性的象徵)。打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玫瑰就已習慣小王子無微不至地照顧她:幫她澆水,為她除蟲,替她用屏風擋風,晚上還要將她放進罩子保暖。可以想像,這樣的玫瑰沒有了小王子,肯定感到極度徬徨孤獨,不知道如何生存下去。
事實上,這也是小王子的擔憂。他離開小行星後,開始意識到他的不顧而去會對玫瑰帶來極大傷害,因而感到十分歉疚,乃至去到最後終於決定,無論如何也要回到玫瑰身邊,一盡照顧她的責任。而這,亦正是他選擇被毒蛇咬的主因。
***
這就是玫瑰的命運嗎?為什麼小王子、以至我們這些關心玫瑰的讀者,都認定玫瑰只能有這樣一種結局?
原因很簡單:因為玫瑰是弱者──又或者準確一點說,我們認定玫瑰是弱者。細心的讀者當會留意到,書中的小王子和玫瑰,其實有些頗為清楚的性別定型:小王子堅強、主動、獨立、照顧人、追求智慧,而玫瑰柔弱、被動、依賴、等人照顧、既虛榮又愛美。
這些定型是誰賦予的?
當然是作者聖修伯里,同時也是我們這些讀者。
我們這樣看玫瑰,因此玫瑰就有了這樣的命運。
我們生活在文化之中,很容易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某種男性應該怎樣和女性理當如何的角色定型,並用這種定型來理解自身和評斷別人,然後共同加強和鞏固這種看性別的方式,再套用到每個特定的男人和女人身上。
性別定型不是某個人的主觀喜好,而是社會通過各種複雜運作,例如制度設置、學校教育和大眾傳播,逐漸形成的某種想像,然後通過這種想像產生出來的某種集體規範。規範帶來的約束力,往往不是通過強制,而是利用各種精妙的潛移默化,令個體在生活中,自然地、不加抗拒地,甚至不加反思地接受和迎合這種性別觀的要求。
「生為男人,就該這樣」,又或「既為女生,自當如此」,是最為常見的表達形式。例如,男子漢就該志在四方,所以小王子的出走是理應如此;至於女子,則應乖乖在家相夫教子,不要有在外面的世界和男人爭一片天空的非份之想。
這些說法聰明之處,是將本來明明是特定社會加諸於人的特定的性別想像,說成是人的普遍本質,因此具有某種不證自明的權威。如果你不服從,就是錯的,就該受到四面八方的壓力。這些壓力,來自你的家人、朋友、公司、媒體和無處不在的世俗眼光。
因此,如果玫瑰接受了那種生為女人便應如此的定型,並認定自己一生就該是個弱者,那麼在小王子離開以後,她很可能就只能終日以淚洗臉,又或每天對著落日無望地等,並說服自己這是她身為女子唯一可做之事。
***
玫瑰,其實有另一種活著的可能。
為什麼呢?因為小王子的告別,可以是個難得的機會,讓玫瑰學會獨立生活。這不是我的胡亂猜測。讀者或會記得書中第九章,當玫瑰知道小王子要走時,雖然傷心不捨,但卻沒有驚惶失措,也沒有哀求小王子留下來,而是說了以下一番話:
「你要快快樂樂的……別管這個罩子,我再也用不著了。」
「可是風……」
「我感冒沒這麼嚴重……夜裡的涼風對我才有好處。我是一朵花兒啊。」
「可是蟲子野獸 ……」
「我想跟蝴蝶交往,就得忍受兩三條毛毛蟲。據說蝴蝶好美好美。否則誰來探訪我呢?到時候你,你啊,已經遠在天邊。至於大型野獸嘛,我一點都不怕。我也有鋒利的爪子呢。」
這是玫瑰和小王子最後的對話,裡面暗藏了玫瑰對小王子最大的不捨和最深的愛。她這樣說,既是出於保護自己的自尊,也是想小王子走得安心,不要有太多的歉疚。但這裡,我們也可以有另一種解讀,就是玫瑰的確遠較小王子想像的要堅強。她的堅強,平時不表露出來,但到了離別一刻,她很想小王子知道,她是有能力照顧自己的。
玫瑰說,她不怕風,不怕蟲,甚至不怕野獸。玫瑰當然知道,這些對她都是很大的挑戰,但她有信心,即使小王子不在,她也能慢慢學會好好應對。
玫瑰是了不起的。
在此之前,玫瑰給人的印象,是弱不禁風和完全依賴的,以至於讀者會認為,離開了小王子,玫瑰根本沒辦法活下去。然而,出乎小王子和讀者的意料,玫瑰在她的人生最艱難的時刻,不僅沒有要求小王子為她留下任何東西,甚至連原來的保護罩也不再需要。
玫瑰在這裡,表現出一種此前不曾有過的獨立精神。她不僅在告訴小王子,同時也在告訴自己:從今以後,我不會再依賴任何人,我要走自己的路。
更值得留意的是,從這段話我們可見到,玫瑰開始意識到,小王子其實不是她生命中的唯一,她還可以有其他追求,例如和蝴蝶做朋友,因為據說蝴蝶很美,而玫瑰喜歡美的東西。
如果這不是玫瑰故意說來氣小王子又或維護自己尊嚴的話,那麼這意味著三點。
第一,小王子不再是玫瑰的人生座標,她不會再用小王子是否喜歡來決定自己要做什麼。她開始懂得問:我喜歡什麼?
第二,她開始有獨立於小王子的欲望,並勇於承認自己的欲望,同時能提出理由來為自己的欲望辯護。
第三,她不再被動地等著別人來愛,而是敢於去追求自己所愛,即使為此付出代價也願意承受。
如果這種解讀合理,那麼在和小王子分手的剎那,玫瑰成了一個自主的人。自主的人,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都不依賴和屈從於別人,有能力和有信心去規劃和追求自己的人生,並在各種問題上為自己作出決定,且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自主的人,是自己人生的作者。
在此點上,小王子在分手當下及其後,似乎對玫瑰都沒有足夠的理解。這種不理解,並非因為小王子不愛玫瑰,而是因為他仍然停留在原來的性別框架去看待玫瑰。他也許始終覺得,玫瑰既是女子,自然應該被人照顧,又或留在原點等他,而不可能有自己自主的生活。聰慧如小王子,也有他的限制。
***
看到這裡,有讀者或會抱怨,小王子和玫瑰這麼浪漫的愛情故事,都給我這種解讀破壞殆盡了。在這些讀者眼中,玫瑰就該從一而終地等著小王子回來;即使小王子不回來,玫瑰也該一直等下去,直到老死。只有這樣,才是真正偉大的堅貞的動人的愛情。
問題是──這是誰的愛情呢?
玫瑰的生命是玫瑰的,是她一天一天活出自己人生的模樣,一點一滴體會箇中的悲喜哀樂,有誰能夠以愛情之名,剝奪玫瑰追求屬於自己幸福的權利?沒有!
作為獨立自主的個體,沒有人生下來就該是別人的附庸,又或為了滿足他人期望而活著不是自己由衷認可的人生。
玫瑰活得好不好,必須從她自己生命的觀點來看。
如果小王子可以有自己的夢想,玫瑰同樣可以有自己的夢想;如果小王子可以四處遊歷結交新的朋友,玫瑰同樣可以自由探索結交新的朋友。如果有人說,僅僅因為小王子是男性而玫瑰是女性,所以就應得截然不同的對待以及承受不同眼光的審視,那麼我會說,這是性別歧視。
***
有心的讀者或會問,玫瑰的轉變,到底如何產生?這會否過於戲劇性了一點?
表面上看,這純粹是由於小王子的離開而迫使玫瑰不得不作出的倉卒應對。如果小王子不走,也許玫瑰就會一直安於做原來的自己,不會對生活有任何質疑。
這是很正常的猜想。但我們要知道,小王子的離開,最多也只是促成玫瑰轉變的必要條件之一。原因很簡單:如果沒有自身的覺悟,即使小王子走了,玫瑰恐怕仍然會受到原來那種性別定型的支配。
覺悟是怎麼來的呢?這個問題很重要,可惜聖修伯里沒有討論。
試想想,既然男人是人,女人也是人,那麼兩性理應受到公平對待,現實卻是即使去到今天,在大部份社會,女性仍然受到形形色色的歧視和壓迫。造成歧視和壓迫的一個主因,正是社會加諸於女性身上種種不合理的角色。如果玫瑰們對於這些角色沒有足夠反思,便很難從這些根深柢固的約束中解放出來,繼而看到女性自主的可能。
換言之,玫瑰的轉變,如果放在真實世界,其實不可能偶然產生,而必然是玫瑰對自我和社會有過充份反思後而有的重要覺悟。這是一種道德覺悟,因為她必須基於某些道德價值而對當下的生活作出深刻自省,然後在此基礎上走出原來的世界。
我認為,在這些價值中,最重要的是玫瑰覺悟到兩性平等以及個人自主的重要。這種覺悟,是從父權社會走向兩性平等和女性解放重要的一步。
***
小王子走後,玫瑰怎麼辦?──這是我們最初的問題。
我們或許可以放心,因為玫瑰能夠活得比我們想像的好。她會更獨立、更自信、更能經歷風雨,甚至還會認識新的朋友,建立新的關係。
那些猴麵包樹呢?我相信聰明如玫瑰,一定會想到方法應付,好好保護她的小星球。不過,退一步去想,最後即使真的沒辦法,我們也不必特別哀傷,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規律。花開有時,花落有時,最重要是玫瑰用心活出了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花季。
玫瑰沒有辜負小王子,更加沒有辜負自己。她沒有機會遇到狐狸,不曾知道馴服的概念,但她同樣可以用她的生命,活出馴服的意義。
周保松
刊於《小王子的領悟》新版(中文大學出版社)
https://www.facebook.com/pc.chow.3
20:12 2017/7/18
https://www.facebook.com/pc.chow.3
小王子離開玫瑰後,玫瑰怎麼辦?
這是所有讀者都關心的問題。
聖修伯里沒有告訴我們答案。但根據書中描述,情況似乎並不樂觀:沒有了小王子的照顧,玫瑰很可能就會在傷心無助中枯萎,然後死去。
首先,是那些可怕的猴麵包樹。(見《小王子》第五章)這些樹長得很快,而且身軀龐大,如果不在幼苗時將它們連根拔掉,不用多久,它們就會「盤據整個行星,樹根會刺穿行星。而且,要是行星太小,猴麵包樹又太多,它們就會害行星爆炸的。」小王子走後,再沒有人天天打理B612,這個災難似乎難以避免。
小王子其實很清楚這點,所以他在沙漠中遇到飛機師時,第一件事就是懇求飛機師為他畫一隻綿羊,因為綿羊可以吃掉猴麵包樹的樹苗,從而保護玫瑰。但這已經太遲,因為當小王子意識到這點時,他已離開小行星整整一年。
更糟糕的是,聖修伯里筆下的玫瑰,是個嬌氣、柔弱和十分依賴的人(這裡讓我們假定,玫瑰是女性的象徵)。打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玫瑰就已習慣小王子無微不至地照顧她:幫她澆水,為她除蟲,替她用屏風擋風,晚上還要將她放進罩子保暖。可以想像,這樣的玫瑰沒有了小王子,肯定感到極度徬徨孤獨,不知道如何生存下去。
事實上,這也是小王子的擔憂。他離開小行星後,開始意識到他的不顧而去會對玫瑰帶來極大傷害,因而感到十分歉疚,乃至去到最後終於決定,無論如何也要回到玫瑰身邊,一盡照顧她的責任。而這,亦正是他選擇被毒蛇咬的主因。
***
這就是玫瑰的命運嗎?為什麼小王子、以至我們這些關心玫瑰的讀者,都認定玫瑰只能有這樣一種結局?
原因很簡單:因為玫瑰是弱者──又或者準確一點說,我們認定玫瑰是弱者。細心的讀者當會留意到,書中的小王子和玫瑰,其實有些頗為清楚的性別定型:小王子堅強、主動、獨立、照顧人、追求智慧,而玫瑰柔弱、被動、依賴、等人照顧、既虛榮又愛美。
這些定型是誰賦予的?
當然是作者聖修伯里,同時也是我們這些讀者。
我們這樣看玫瑰,因此玫瑰就有了這樣的命運。
我們生活在文化之中,很容易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某種男性應該怎樣和女性理當如何的角色定型,並用這種定型來理解自身和評斷別人,然後共同加強和鞏固這種看性別的方式,再套用到每個特定的男人和女人身上。
性別定型不是某個人的主觀喜好,而是社會通過各種複雜運作,例如制度設置、學校教育和大眾傳播,逐漸形成的某種想像,然後通過這種想像產生出來的某種集體規範。規範帶來的約束力,往往不是通過強制,而是利用各種精妙的潛移默化,令個體在生活中,自然地、不加抗拒地,甚至不加反思地接受和迎合這種性別觀的要求。
「生為男人,就該這樣」,又或「既為女生,自當如此」,是最為常見的表達形式。例如,男子漢就該志在四方,所以小王子的出走是理應如此;至於女子,則應乖乖在家相夫教子,不要有在外面的世界和男人爭一片天空的非份之想。
這些說法聰明之處,是將本來明明是特定社會加諸於人的特定的性別想像,說成是人的普遍本質,因此具有某種不證自明的權威。如果你不服從,就是錯的,就該受到四面八方的壓力。這些壓力,來自你的家人、朋友、公司、媒體和無處不在的世俗眼光。
因此,如果玫瑰接受了那種生為女人便應如此的定型,並認定自己一生就該是個弱者,那麼在小王子離開以後,她很可能就只能終日以淚洗臉,又或每天對著落日無望地等,並說服自己這是她身為女子唯一可做之事。
***
玫瑰,其實有另一種活著的可能。
為什麼呢?因為小王子的告別,可以是個難得的機會,讓玫瑰學會獨立生活。這不是我的胡亂猜測。讀者或會記得書中第九章,當玫瑰知道小王子要走時,雖然傷心不捨,但卻沒有驚惶失措,也沒有哀求小王子留下來,而是說了以下一番話:
「你要快快樂樂的……別管這個罩子,我再也用不著了。」
「可是風……」
「我感冒沒這麼嚴重……夜裡的涼風對我才有好處。我是一朵花兒啊。」
「可是蟲子野獸 ……」
「我想跟蝴蝶交往,就得忍受兩三條毛毛蟲。據說蝴蝶好美好美。否則誰來探訪我呢?到時候你,你啊,已經遠在天邊。至於大型野獸嘛,我一點都不怕。我也有鋒利的爪子呢。」
這是玫瑰和小王子最後的對話,裡面暗藏了玫瑰對小王子最大的不捨和最深的愛。她這樣說,既是出於保護自己的自尊,也是想小王子走得安心,不要有太多的歉疚。但這裡,我們也可以有另一種解讀,就是玫瑰的確遠較小王子想像的要堅強。她的堅強,平時不表露出來,但到了離別一刻,她很想小王子知道,她是有能力照顧自己的。
玫瑰說,她不怕風,不怕蟲,甚至不怕野獸。玫瑰當然知道,這些對她都是很大的挑戰,但她有信心,即使小王子不在,她也能慢慢學會好好應對。
玫瑰是了不起的。
在此之前,玫瑰給人的印象,是弱不禁風和完全依賴的,以至於讀者會認為,離開了小王子,玫瑰根本沒辦法活下去。然而,出乎小王子和讀者的意料,玫瑰在她的人生最艱難的時刻,不僅沒有要求小王子為她留下任何東西,甚至連原來的保護罩也不再需要。
玫瑰在這裡,表現出一種此前不曾有過的獨立精神。她不僅在告訴小王子,同時也在告訴自己:從今以後,我不會再依賴任何人,我要走自己的路。
更值得留意的是,從這段話我們可見到,玫瑰開始意識到,小王子其實不是她生命中的唯一,她還可以有其他追求,例如和蝴蝶做朋友,因為據說蝴蝶很美,而玫瑰喜歡美的東西。
如果這不是玫瑰故意說來氣小王子又或維護自己尊嚴的話,那麼這意味著三點。
第一,小王子不再是玫瑰的人生座標,她不會再用小王子是否喜歡來決定自己要做什麼。她開始懂得問:我喜歡什麼?
第二,她開始有獨立於小王子的欲望,並勇於承認自己的欲望,同時能提出理由來為自己的欲望辯護。
第三,她不再被動地等著別人來愛,而是敢於去追求自己所愛,即使為此付出代價也願意承受。
如果這種解讀合理,那麼在和小王子分手的剎那,玫瑰成了一個自主的人。自主的人,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都不依賴和屈從於別人,有能力和有信心去規劃和追求自己的人生,並在各種問題上為自己作出決定,且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自主的人,是自己人生的作者。
在此點上,小王子在分手當下及其後,似乎對玫瑰都沒有足夠的理解。這種不理解,並非因為小王子不愛玫瑰,而是因為他仍然停留在原來的性別框架去看待玫瑰。他也許始終覺得,玫瑰既是女子,自然應該被人照顧,又或留在原點等他,而不可能有自己自主的生活。聰慧如小王子,也有他的限制。
***
看到這裡,有讀者或會抱怨,小王子和玫瑰這麼浪漫的愛情故事,都給我這種解讀破壞殆盡了。在這些讀者眼中,玫瑰就該從一而終地等著小王子回來;即使小王子不回來,玫瑰也該一直等下去,直到老死。只有這樣,才是真正偉大的堅貞的動人的愛情。
問題是──這是誰的愛情呢?
玫瑰的生命是玫瑰的,是她一天一天活出自己人生的模樣,一點一滴體會箇中的悲喜哀樂,有誰能夠以愛情之名,剝奪玫瑰追求屬於自己幸福的權利?沒有!
作為獨立自主的個體,沒有人生下來就該是別人的附庸,又或為了滿足他人期望而活著不是自己由衷認可的人生。
玫瑰活得好不好,必須從她自己生命的觀點來看。
如果小王子可以有自己的夢想,玫瑰同樣可以有自己的夢想;如果小王子可以四處遊歷結交新的朋友,玫瑰同樣可以自由探索結交新的朋友。如果有人說,僅僅因為小王子是男性而玫瑰是女性,所以就應得截然不同的對待以及承受不同眼光的審視,那麼我會說,這是性別歧視。
***
有心的讀者或會問,玫瑰的轉變,到底如何產生?這會否過於戲劇性了一點?
表面上看,這純粹是由於小王子的離開而迫使玫瑰不得不作出的倉卒應對。如果小王子不走,也許玫瑰就會一直安於做原來的自己,不會對生活有任何質疑。
這是很正常的猜想。但我們要知道,小王子的離開,最多也只是促成玫瑰轉變的必要條件之一。原因很簡單:如果沒有自身的覺悟,即使小王子走了,玫瑰恐怕仍然會受到原來那種性別定型的支配。
覺悟是怎麼來的呢?這個問題很重要,可惜聖修伯里沒有討論。
試想想,既然男人是人,女人也是人,那麼兩性理應受到公平對待,現實卻是即使去到今天,在大部份社會,女性仍然受到形形色色的歧視和壓迫。造成歧視和壓迫的一個主因,正是社會加諸於女性身上種種不合理的角色。如果玫瑰們對於這些角色沒有足夠反思,便很難從這些根深柢固的約束中解放出來,繼而看到女性自主的可能。
換言之,玫瑰的轉變,如果放在真實世界,其實不可能偶然產生,而必然是玫瑰對自我和社會有過充份反思後而有的重要覺悟。這是一種道德覺悟,因為她必須基於某些道德價值而對當下的生活作出深刻自省,然後在此基礎上走出原來的世界。
我認為,在這些價值中,最重要的是玫瑰覺悟到兩性平等以及個人自主的重要。這種覺悟,是從父權社會走向兩性平等和女性解放重要的一步。
***
小王子走後,玫瑰怎麼辦?──這是我們最初的問題。
我們或許可以放心,因為玫瑰能夠活得比我們想像的好。她會更獨立、更自信、更能經歷風雨,甚至還會認識新的朋友,建立新的關係。
那些猴麵包樹呢?我相信聰明如玫瑰,一定會想到方法應付,好好保護她的小星球。不過,退一步去想,最後即使真的沒辦法,我們也不必特別哀傷,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規律。花開有時,花落有時,最重要是玫瑰用心活出了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花季。
玫瑰沒有辜負小王子,更加沒有辜負自己。她沒有機會遇到狐狸,不曾知道馴服的概念,但她同樣可以用她的生命,活出馴服的意義。
周保松
刊於《小王子的領悟》新版(中文大學出版社)
https://www.facebook.com/pc.chow.3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