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6的文章

20161030-劉黎兒:真正會餓死的,是年輕人!

劉黎兒:真正會餓死的,是年輕人! By 本土新聞 On 十月 30, 2016 日本去年六月底曾有老人提了一桶汽油在新幹線上自焚,造成新幹線史上首次的死亡事故,原因是老人覺得自己年金太少,因生活困苦而自殺,是典型「下流老人」的自殺,但許多年輕人都說「如果我有十二萬年金可用,就能溫飽,怎麼會去自殺?」年輕人只有非正規的臨時雇用可做,台灣跟日本一樣,不,比日本對年輕人的剝削更嚴重,領三萬元以上的年金的老人叫窮,但年輕人要賺兩萬元都不容易,年輕人才可能真的會餓死! 比起生活在底邊的所謂「下流老人」問題,「下流青年」「下流中年」問題更大條,年金或醫療資源都被老人佔用了,年輕人生活在強制貧困社會了;雖然自殺的下流老人比較醒目,但事實上日本平均每年約三萬人自殺,比起貧困老人,三十歲以下的貧困青年自殺居第一位,其次則是貧困中年的經濟性自殺每年都是名列前茅的。 日本年輕人早就淪為窮忙族,再怎麼拼命,也沒有升官發財等著自己,因此連戀愛都不敢談,單身男人七成沒女友,女人六成沒男友,更別談結婚生子了,那是有錢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韓國也一樣,韓國從二零一零年之後,流行所謂「三放世代」的話,也就是年輕人是對戀愛、結婚、生子死心、放棄,現在還有第四放,就是房子,如果加上人際關係,就是「五放世代」,其他若連夢想、希望都放棄,那就是「七放世代」了。 日、韓年輕人的確都很絕望,但事實上,對於年輕人的剝削,台灣是三國之中最嚴重的,是日韓的兩、三倍嚴重的剝削,日本打工一小時一千日圓(交通費、午餐津貼另支給),可以吃到快三個大麥克漢堡包(三百八十日圓)台灣是大麥克現在調低了,終於打工一小時可以吃的起一個大麥克;或像台灣便利商店店員要做的事非常多,每次都讓我歎為觀止,大夜班的話,台灣很多地方是一百四十元(四百日圓),日本則是一千二百日圓左右。 在新幹線自殺的老人,每個月只領到十二萬日圓,付掉四萬日圓房租以及水電等,手頭剩下的錢不夠花用,各界都很同情,認為下流老人果然很可憐;因為日本老人評估退休後也每個月要十八萬日圓,如果是夫妻則需要二十四至二十六萬日圓,自焚老人十二萬日圓的確是少了些;相對於此,其他許多老人年金領很多的很多,老人間的貧富差距最為嚴重。 現在日本每年包括特別會計等社會保險費等,全部有一百兆日圓是用在老人身上的,在此同時,日本每年的存款總額還每年增加三十兆日圓,而且...

20161031-鄺頴萱:下一個十年

鄺穎萱:下一個十年 20:02 31/10/2016 編者的話 110期《讀書好》 法國數學家巴斯卡(Pascal, Blaise,1623-1662﹞說:「人是一根脆弱的蘆葦,但人又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 人雖然脆弱,但他與其他生命的分別,是因為懂得思考,可以將理念丶想法一代又一代的傳遞下去。與巴斯卡同代的啟蒙思想家,盧梭丶孟德斯鳩,他們的思考結果,數百年後仍然是現代政治哲學的基礎。 放下思考 思考的力量,使人脫離「無可無不可」,純粹為「搵食」的生存狀態。香港人過去高舉的獅子山精神,就是這種狀態,難民社會掙扎求存,大家埋頭苦幹,讀書的要考試過關,入大學要選擇搵到食的學系,畢業後要搵份有錢途的工。這是角色扮演的人生,不需要思考,反而懂得思考,建立自我信念的人,被主流獅子山精神排斥。社會學家對六七十年代香港人的精神面貌稱為難民心態Refugee Mentality,埋頭苦幹,在那年頭是大家可以改善生活,原因不在於我們不問世事,而是英治下經濟成長,文明管治,令七十年代香港社會走向國際化丶多元化,因此苦幹才能有機會上位。可惜,很多人誤以為獅子山精神就是一切,只要繼續放下思考,拒絕價值信念,不問社會公義,不管是非黑白,都可以令社會進步丶繁榮丶穩定。 不合時宜? 十年前我們創辦《讀書好》這刊物,今天或被視為「不合時宜」。這年頭推動閱讀不難,鼓勵大家看看金庸小說丶哈利波特,將英語社會流行的自我改進丶心靈鷄湯暢銷書推介,甚至扮扮文青閱讀姿態,做一本這樣的刊物,當然沒問題,至少不會被人批評內容太「深」。但我們堅持的核心價值,是有態度的閱讀,以知識介入社會,挑戰既定框架,鼓勵自學,思考,這就注定了內容需要一定深度,但這不代表艱深。這種態度今天也可能被視為「不合時宜」,因為香港最重要是立場,而不是思考,維護建制利益的,就要表態效忠,反建制的,就訴諸情感情緒。知識代表理性,代表不妥協,今天網上年青人稱之為「膠」! 第二個「不合時宜」,是人們趕潮流對新媒體產生盲目崇拜,以為這就是追上時代,貼近年青人,,當然懂得運用FB 丶Twitter丶Instagram丶Telegram丶YouTube⋯⋯各式新媒體去推動閱讀,可以事半功倍,但我們依然深信新媒體只是一種訊息傳遞的形式,這不能取代媒體內容的核心價值,因為這是媒體的性格丶靈魂及定位。文化並不是潮流包裝。...

20161027-劉細良:退休大法官胡國興選特首的玄機

劉細良:退休大法官胡國興選特首的玄機 15:00 27/10/2016 要拆解這次關乎香港未來十年命運的關鍵選舉,首先要掌握特首選舉是什麼遊戲? 2016年10月27日,前任法官胡國興宣布參與明年3月特首選舉。攝:盧翊銘/端傳媒 退休大法官胡國興宣布參選香港特首,成為第一個挑戰者,出乎各方意料。另一邊廂又有報導指財政司曾俊華去信中央表態參選,葉劉淑儀又表示自己有意角逐,特首選戰已開打。 近星期香港政壇掀起鋪天蓋的民族主義浪潮,將青年新政兩位議員「支那宣誓」上升為辱華事件,特首司法覆核立法會決定,建制派用盡方法阻止兩人再宣誓。一場反港獨戰煙硝瀰漫之際,另一場真正角力已暗中登場,就是下一屆特首選舉。 梁振英在8月曾公開表示,9月立法會選舉後會公布是否角逐連任,但一拖再拖,已過了個多月,他的去向仍「未有消息」。按政治常態,特首一做十年,理所當然,但今次梁遲遲不能表態,非比尋常。香港政商權貴,也自然嗅到了,各方勢力人馬均部署造王。 要拆解這次關乎香港未來十年命運的關鍵選舉,首先要掌握特首選舉是什麼遊戲?這不是香港人民意表達的方式,也不是本地權力精英之間的角力,而是共產黨內中央與地方勢力的博弈較量,香港共產黨的政治鬥爭均以此為主旋律。 當年六七暴動,就是土共先下手為強,趁中央大亂之際在香港實施激進路線,最後被中央全盤否定。1996年董建華以「江握手」獲得中央領導政治祝福,成為中央欽點候選人,但當時以新華社為首的本土共產黨勢力同樣推出首席大法官楊鐵樑入閘,楊退還爵士銜頭,辭去司法界第一把交椅地位,自然因為幕後支持勢力拍心口保證有機當選。但最後楊大敗告終,只得到行政會議成員安慰獎。 董建華及曾蔭權均是中央欽點,地方勢力只能趁機插一刀打兩棍,怨董怨曾。直至上一屆中央支持唐英年,被地方勢力,包括中聯辦及本地中資國企支持的梁振英,用權謀打敗,奪取王座,這就注定了今屆特首戰會是再一次的雙方角力。在香港這個國際城市捧出一個特首,背後造王者在黨內地位雖不比上海丶重慶等市委書記,但因為香港是金融城市,國企民企上市集中地,利益自然多到不得了。 代理人戰爭 我一直是從這角度理解特首選舉,也將胡國興參選放在此脈絡下考察。參選人請不要再說因不滿社會撕裂,不滿梁施政而去馬了,這顯然就是一場代理人戰爭,少來這一套吧。胡國興不是活躍於政治的司法界人士,若果真是司法...

20161026-練乙錚︰支那鬱結與白種人崇拜

練乙錚︰支那鬱結與白種人崇拜 23:50 26/10/2016 氣短集 ■十八世紀的政治漫畫對華人的描述相當尖酸刻薄。互聯網 立會DQ事件餘音未散,宣誓儀式又生風波。事源青政兩議員以「支那」的英文發音讀出就職誓辭裏的China一字。社會對此頗有反應,不只當權派,一些歷史學者以至個別民主派也反彈,認為無必要出言侮辱國人。不過,這個指控明顯過了頭。梁、游二議員這次說的不是「支那人」而是「支那」,所指對象不是中國人,也不泛指中國,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代表的那個「中國」,對準的是北方政權。除非認為那個專制政權足以代表中國人,否則,批評者對兩位議員的責難是「吠錯了樹」。 「支那」一辭帶嚴重貶義,的確沒錯,很多中國人對這個辭的政治用法十分忌諱、反感,聽到之後反應特別大。清末以來,一個看罷熱鬧還搶着吃革命黨人血饅頭的人民,的確需要有這麼一個能引起憤恨的語辭不斷刺激,才能調動起來打仗、離鄉背井上前線為國捐軀。 坊間對這個辭的忌諱和反感的一般解釋是「以『支那』藐稱中國的日本,曾經野蠻地侵略中國」。然而,這個解釋不充份。近代史上,英國也曾野蠻地侵略中國,對中國和中國人幹下的壞事,絕對不少於也不輕於日本。但奇怪的是,英文China一辭,不僅與「支那」同源,在英國,五百年來其背後涵義及變化,亦與「支那」一辭在日本一模一樣,國人卻甘之如飴。何解? 從十四到十九世紀初,即《馬哥勃羅遊記》發表到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夜,歐洲人包括英國人,每提起Cina、China、Catai、Cathay,一種對禮義之邦和先進物質文明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可是,英國社會在維多利亞女皇治下(1837-1901),China一辭卻越發帶有輕蔑;英國報紙雜誌提起China或Chinese時,語氣會讓今天中國人聽了難受得比給罵粗口還甚。 變化主因之一,當然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敗給英國。這跟「支那」一辭,在日本於甲午戰爭打贏中國之後,常用語意從中性或略帶褒義一變而充滿輕蔑,如出一轍。 以十九世紀英國上流社會最愛讀的時評雜誌《Punch》為例,所刊登的政治漫畫,把中國和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在英移民描繪得非常醜陋,旁白用的文字,更十分尖酸刻薄,Chinaman、Chink等字眼,比比皆是,例如指控華工喜歡虐待婦孺、題為「給若翰支那人的一個教訓」(1860)的這一幅: 英日二帝哪個更壞些? 若論十九世紀...

20161025-全文轉載:立法會主席就押後為梁頌恆議員及游蕙禎議員監誓所作的決定

全文轉載:立法會主席就押後為梁頌恆議員及游蕙禎議員監誓所作的決定 20:02 25/10/2016 立法會主席就押後為梁頌恆議員及游蕙禎議員監誓所作的決定 背景 在2016 年10 月12 日第六屆立法會首次會議上,立法會秘書作為監誓人,表明無權為姚松炎議員、梁頌恆議員及游蕙禎議員作出的宗教式/非宗教式宣誓進行監誓。姚議員於10 月13 日來函,要求我讓他在10月19日的立法會會議上重新宣誓。許多議員於10月14日及17日來函,請我就上述3 位議員及劉小麗議員和羅冠聰議員所作宣誓的有效性作出裁決。黃定光議員亦於10月13日來函,請我准許他重新宣誓,因為他在首次立法會會議上宣讀誓詞時遺漏了兩個關鍵字。 2. 經考慮相關的憲制及法例規定,以及我取得的所有相關證據/資料,我在10 月18 日裁定,姚松炎議員、梁頌恆議員、游蕙禎議員、劉小麗議員及黃定光議員作出的宗教式/非宗教式宣誓無效,而羅冠聰議員作出的宣誓並非與《宣誓及聲明條例》( 第11 章)(“該條例”) 的規定不符1。我接納黃議員及姚議員的要求,讓他們在10月19日的立法會會議上重新宣誓。我亦在裁決中表明,如梁議員、游議員及劉議員向我提出書面要求,我會准許他們在立法會會議上重新宣誓(“我的決定”)。 3. 在我作出上述裁決後,梁頌恆議員、游蕙禎議員及劉小麗議員分別致函給我,要求在10月19日的立法會會議上重新宣誓。 4. 10月18日下午6時左右,我接獲代表行政長官及律政司司長(統稱為“ 申請人”)的律政司以電郵通知:“今天稍後( 時間有待法院確定) 法院將進行一項與訟各方之間的緊急聆訊,以處理一項有關批給司法覆核許可的申請2,以及一項以原訴傳票方式提出的申請3,就你今天決定如梁頌恆先生及游蕙禎女士提出書面要求,你會准許兩人重新宣誓一事尋求濟助。” 5. 在司法覆核許可的申請中,申請人向法院尋求的濟助包括:(i)作出一項聲明,即立法會主席無權根據該條例第19條為梁、游二人的宣誓再次監誓,或准許為他們再作出的任何宣誓再次監誓,所據的理由是梁、游二人被取消就任立法會議員一職的資格,無權以立法會議員的身份行事;以及(ii)頒布一項禁制令或臨時濟助,限制立法會主席不得根據該條例第19條為梁、游二人的宣誓監誓或准許為他們的宣誓監誓。在有關原訴傳票的訴訟中,申請人向法院尋求的濟助包括:(i) 作...

20160907-劉細良:香港選舉,梁振英打開了港獨的潘朶拉盒子

劉細良:香港選舉,梁振英打開了港獨的潘朶拉盒子 2016/9/7 剛過去的星期日(9月4日)傍晚,在藍田公共屋村啟田邨出現一條長長在山邊人行道蜿蜒的人龍,他們排數小時也為了投下手上一票,另一邊香港島中產的太古城居民,排了近4、5小時,到零晨2點半,堅持要投票給雨傘運動青年領導羅冠聰及民主黨新生代許智峯。香港立法會選舉220萬人投票,58%歷史新高投票率,這些現象説明了什麼? 3次經典選舉 回顧香港人的選舉歷史,影響投票行為來來去去就只得一個因素:中港關係,每當中港關係緊張、對立、矛盾惡化,就必定推高投票率,也影響反建制陣營的得票。香港曾經有3次這樣的選舉,最經典是1991年第一次直選立法局,六四情結令民主派大勝;2004年那屆因2003年反對《基本法》23條立法,爆發50萬人上街遊行,翌年投票率創新高,民主派也取得好成績。2016這一屆投票率更超越2004年,究竟,這一次香港人對中港關係,表達了什麼訊息? 雖然220萬香港人出來投票,但在《基本法》所創設的「古怪體制」下,結果仍然是改變不了整體的政治格局,立法會內一半是小圈子產生功能組別議席,加上量身訂造的比例代表名單投票制,令親北京的建制派牢牢控制40席,非建制陣營只得29席,他們掌握的只有否決權。 表面來看,好像一切如常,局面受控,但這是繼今年農曆初一旺角騷亂後,另一場更洶湧的海嘯來襲,是暴風雨的前夕。因為這次選舉其實宣告了港式獨派登場,溫和、中間的傳統泛民政黨加速消失,這是香港自1991年引入立法局直選以來,政治生態出現了質變。這是兩年前那場歷時79日街頭佔領行動的持續影響,政治上北京及特首梁振英不單沒有解決丶緩和矛盾,反而更強硬對付年青人,將政治黑手伸入大學,傳媒,最後終於到了下一波爆發階段。 佔領運動的後續 雨傘運動後,政改拉倒,民主化原地踏步,政府不斷拘捕、起訴,年輕人的憤怒無從宣洩,運動迅速分裂,主流民主派雖然在議會繼續進行激烈抗爭,包括拉布條、佔領主席台,阻止撥款表決,但無法形成一條新政治路線,加上梁振英強硬回應,朝野之間完全陷入僵局。而領導雨傘運動的學聯則受到同學指責,大專院校出現「退聯」運動,多間大學學生會退出學聯。 香港反對運動空前分化,以香港大學學生會為首,年青人轉向港獨,短時間內梁天琦「本土民主前線」及梁頌恆、游蕙楨「青年新政」崛起,經過2015年區議會選舉...

20160812-陳莊勤:確認書是暴露港獨毒瘤的一面照妖鏡

陳莊勤:確認書是暴露港獨毒瘤的一面照妖鏡 2016年8月12日 【明報文章】主張港獨的香港民族黨舉行了一次聲稱為歷史性的公開宣揚推動港獨的集會。民族黨聲稱有過萬人參與,警方則指集會高峰時有2800人。被拒參與9月立法會選舉的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形容這次是香港首次的港獨大型集會,表明港獨已不再是社會運動,而是搞政治接管社會。同樣被拒參與9月立法會選舉的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梁天琦則稱要奪權,說港獨集會為奪權作了準備,表示有獨立意志的人面對獨裁政府應起革命。 新聞報道稱參與集會的大多數為年輕人,只有少數中年人。眾多參與集會的人中,有不少參與集會並不是為了支持港獨,而是抗議在立法會選舉提名中,選舉主任以政治主張為理由篩走了一些公開表明鼓吹港獨的參選人。 兩套原則的先後主次必須弄清楚 香港早已是一個公民社會。經過回歸前後數不清的本地、中國內地與國際政治事件的洗禮,香港絕大多數人都對公民權利看得十分重,特別是公民社會中的言論自由、自由選擇信仰與自由表達政治主張的權利都看得十分重,重得近乎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因此,對於選舉主任通過對政治主張的審查而篩走公開鼓吹港獨的參選人,確實是引起一些人,特別是一些單崇尚自由而不認為自由應有任何限制的年輕人的極度不滿。 崇尚自由,但無視任何自由的行使總有不能踰越的極限,或在行使自由權利時故意對不能踰越的極限紅線視而不見,不單是香港年輕人的問題,從某程度上來說,也是香港社會整體的問題。簡單來說,是整個社會普遍只講權利、不談義務的病態表徵。這也涉及了公民社會中兩個重要原則性矛盾。那便是公民社會中公民享有各種自由的權利的普遍性原則,與任何社會中公民維護國家主權與統一的義務的根本性原則的衝突,而產生的矛盾。在這衝突矛盾中,香港一些人無意間或故意地混淆了主次。 香港作為中國主權下實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前提是國家主權、統一與領土完整,這是不能動搖的根本性原則。公民社會中公民享有的各種自由,包括言論自由、自由選擇與表達信仰與政治主張的原則,都是維護和不違反根本性原則規範下的普遍性原則。 這兩套原則的先後與主次必須弄清楚。 在任何政治體制中,關乎國家主權與統一和領土完整的根本性規範原則,與賦予公民個人各種公民權利的普遍性原則的先後主次關係,都十分清楚。在國家主權統一與領土完整沒有受到威脅與挑戰的時候,公民權利受到普遍性原則所保...

20161020-劉天賜:貪威識食練精學懶

劉天賜:貪威識食練精學懶 10月20日 從前,上一輩人都告試誡後輩,切勿『貪威識食、練精學懶』。似乎與今日年輕人所好秠習慣剛剛相反。令天『貪威』乃理所當然的。 貪威,即是要炫耀!從前,社會風尚祟低調,自家有些銀錢,老輩仍穿得很樸素,只有在喜慶日子才穿著上等材料服飾,才穿金帶銀,主要是自謙身價。這是『大家』望族所為,只有那些『新發財』、『暴發戶』才叻唔切,把一切珍貴物品掛在身上,『大家』之人見了會發笑的,恥與其伍。 『威』,要的,叫『老實威』。穿的衣服用上等材料裁做,然而,款式並不標奇立異,老老實實,不吸引目光。(如今剛好好相反)!更怕別人評頭品足!威,給識貨的人欣賞,讚美,也給含蓄的人讚美,平庸者一定不識貨,不識讚。充滿了『階級的分野』,『品味的分別』,也往往告誡後輩,不可貪威,惹人恥笑的。 識食,上輩與後輩分野更闊了。從前,告試年輕人不可識食,中國人很多菜色都是取材極之困難,烹飪極其複雜的,傳說中『釀芽菜』,多麼細緻呀!很多食材皆難得之物,找一只熊掌嘛,今天來說,真珍貴了。後輩口刁,愈識食,愈花費。後生仔大把時間享受美食,不必學懂花錢滿足口欲,不必養成識食的舌尖!白飯白菜便算,先養成勤儉捱辛甘苦,才可以興家。後生不可貪食也。 所謂『練精』,精乖之『精』也。那是『走捷徑』,取巧之意。譬如說:讀『雞精』式考試方式,便是一種精乖讀書法,最終最大目的,是很快很準的獲得高分數,而實實在在懂得知識多少並不重要。懂得怎樣考試,便有走捷徑的居心了。 今人很現實,最後的目標一定要拿到,以最快速度,最節省時時間和金錢得到成果,謂之『有效率』,何必講『從由正路』?取巧便是精乖,怎可不練? 當今,『贏在起跑線』,『自少催谷』,『末學行先學走』…都是家長『練精』心態使然。過去,不讚成綀精?今天鼓吹實實在,似乎過時乎? 至於『學懶』,今日之解釋是:多嘆世畀,少做做工作! 世界多美好!皆因工商業發達了,物質極度盛產,豐富,人們只得忙於消費才可令物質消售。形成了消費主義的工商業社會。物質生活,欲望無底深潭,(欲望也是製造出來的)。所謂『人一世物一世』,必須利用此生盡情享受此主生之物質供應。亦要在消費中得到,或者補償,這型態社會的疏離感,寂莫感。於是花多些時間在皮囊上享受,不在乎土工作,兄在乎吃喝玩樂,這便是『懶』了。 很明顯,區區三十年變化,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翻天...

20111009-丁新豹如何愛歷史,興趣結合生活

丁新豹如何愛歷史,興趣結合生活 20111009 【明報專訊】最近的數月光境,丁生成為媒體紅人, 訪問講座排得滿滿,時間表針都插唔入, 全體排隊聽他論革命,說國父, 這是否太數? 我們對歷史的興趣往往只有三分鐘熱度, 卻要在該三分鐘傾盡丁生所學, 在這湊熱鬧的時刻, 我也臨急抱佛腳,偷師惡補歷史這門課, 看能不能問出個所以然。 丁生已經退休了,但日常作息,仍是由公共圖書館與他的私家圖書館來回往返,那即是一天工作多少小時?「沒有計,但我知道不能長此下去,身體撐唔住。」語氣身不由己,亦知道會搞壞身體,如此出力,應該是享受吧?「我也不知道,麻木了……我其實是個很無聊的人,忙的事都很無聊。」他解釋自己最近忙「還債」,退休前四處點的火頭,退休後慢慢還,除了為辛亥革命熱潮奔波,正主力協助廣州顯赫的許氏世族籌辦關係數代的展覽,照舊是聽故事,借東西,翻書找資料。 丁生的家沒有客廳飯廳,四面玻璃書牆矗起,分類清晰,香港史佔一邊,另一邊上排是孫中山和革命,底下是中國史、藝術、宗教……匆匆一瞥,來不及細看,藏書不知花多少光陰才讀得完,丁生還敢謙說﹕「我唔係睇好多書。」幸好書堆以外,他家有對海港的偌大露台,總算能在暮色中坐下來問清楚他和歷史的種種糾葛,例如怎樣一頭栽進歷史的深淵。 「我那脫人,細個會睇《三國演義》、《隋唐演義》,都是有歷史背景的連環圖,對歷史世界很嚮往。看《水滸傳》時直頭像回到北宋,幾乎想加入宋江的行列做英雄。」稍大一點,他轉到武俠世界,像其他男生一般讀金庸和梁羽生,慢慢有興趣知道作者寫的歷史是否真有其事,開始想查證。「例如金庸提到波斯使者,很早已是心裏的謎,當時不至於叻到會去找資料,但長大後知道是明教,明教即是摩尼教,引起了我對古代宗教的興趣。」後來他的興趣發展到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契丹、蒙古人等。我嘗試回憶自己的中學時代,只當這些名詞為考試題目,或者這就是普通人和學者的分別。 「很多興趣都是中學時播了種,未發芽的。」沿這條線發展,踏上歷史之路彷彿順利成章,原來另有內情﹕「我本來最喜歡氣象。」在同一個露台,四十年前的丁生看外面的維港,對打風感到好奇﹕「可惜理科很弱,想讀都讀唔成,這使我知道除了興趣,人的能力也很重要。」 興趣和能力 這兩件事——興趣和能力,不是港人關心的題目,大家每天費煞思量的是,窮人想盡辦法...

20161021-何偉業:被消失的戰爭:也門饑荒與世界失序

何偉業:被消失的戰爭:也門饑荒與世界失序 20161021 同樣遭遇內戰和人道災難的敘利亞,國際社群對也門今天的戰爭狀態並非熟悉。相對美國與俄羅斯在敘利亞阿勒頗的角力,涉及也門戰爭的國家遠比敘利亞的情况複雜和更值得重視。自2015年3月,沙特阿拉伯聯同橫跨非洲摩洛哥至亞洲巴基斯坦的10個國家出兵攻打也門胡塞反政府軍隊,出動戰機轟炸整個阿拉伯世界公認為最窮困的也門,但國際媒體甚少報道。直至最近也門首都薩那一場胡塞政府內政部長父親喪禮被戰機轟炸,釀成超過140人死亡、500多人受傷,國際社會才重新關注沙特聯軍轟炸也門的戰事,輿論亦開始質疑美英在沙特聯 軍攻打也門的支持角色。 被遺忘的戰事 也門瀕臨全面饑荒的崩潰局面未被世界認知。聯合國和其他人道組織發放的最新資料顯示,估計也門全國人口超過2700萬人中,總計有1410萬人在這次戰禍中欠缺基本食物,即全國超過一半人口面對營養不良的生存問題,糧食危機持續惡化。其中兒童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學校被轟炸不單令學童失學,國內150萬兒童缺乏營養,其中37萬已達瀕死邊緣。西部塔伊茲省已經陷入饑荒的狀態。面對全面饑荒和疫症爆發,如果沙特聯軍封鎖物資入口的情况持續,也門可能是繼1980年代埃塞俄比亞的饑荒後,21世紀發生其中一個最嚴重的人道危機,情况值得大家關注和施以援手。 被消失的也門 但在全球化資訊發達的時代,也門發生空前的饑荒災難,國際媒體和社群未作出基本的救援,問題實值得深思。 首先,大家可能會奇怪,為何情况這樣嚴重,好像沒有聽聞?其實自「阿拉伯之春」發生後,也門內戰到被沙特聯軍攻打,戰事頻繁不單迫使外國政府撤僑,主要港口被沙特聯軍封鎖,很多全球性的救援組織根本沒法踏足也門開始任何救援項目,記者也難以進入也門作報道。莫說救援和報道當地消息,國內亂局和戰事迫使主要機場和海岸關閉,就連也門國外的僑民也難以返回祖國探親。 第二,也門面對空前的災難不為國際社群認知,跟西方社會與阿拉伯世界理解中東問題的差異有關。對比國際社會一致認同敘利亞難民危機和伊斯蘭國的威脅,阿拉伯國家取態相對冷淡,相反阿拉伯國家更重視也門的戰略性位置。當西方聚焦敘利亞危機和伊斯蘭國的威脅,阿拉伯國家更重視打擊伊朗支持的什葉派胡塞軍隊。 沙特和伊朗的代理人戰爭 第三,沙特阿拉伯為首的十國聯軍大多由穆斯林遜尼派政府組成,包括沙特...

20161019-黎智英:醜陋的面具

黎智英:醜陋的面具 2016年10月19日 【事實與偏見】 小時候在深水埗福榮街做工廠小工,收工吃完飯,幾個窮小子總愛圍在一起吹水。那時還未有電視,天馬行空吹水實惠又過癮。窮小子吹水的話題離不開「將來飛黃騰達」般的白日夢——錢!講的都是錢。 女人太遙不可及了,很少講,更不可能擔心「扑嘢」無地方。那時候「扑嘢」同地方仍未扯上關係。有嘢扑連老豆姓乜都唔記得,怎會想到有無地方?走上天台搵個角落用塊紙皮遮住都搞掂啦?那時我們上天台搵塊紙皮遮身的機會都無,天花亂墜、虛無縹緲吹水才最實際。 那時候十四、五歲,工廠包食住,一個月有九十元人工已經很不錯。有晚吹水,我說了句從此記得的話。我說:要是有人給我五百萬元,我賣身給他打一世工! 我這句話當然給工友笑到臉黃。那時候在滙豐銀行有五百元存款已經很風光,巴不得拿存摺到處給人看。五百萬元?你癲咗吖!真的,一個月賺九十元,底褲都無多條。逐年加人工,做到死都儲不到幾萬元。五百萬元賣身,你估你係楊貴妃吖?工友都這樣嘲笑我。 那時候的五百萬元可以在深水埗買到十幢、八幢住宅大廈,即使楊貴妃肯掟個身出來做也未必有這個價錢。那個時候若果有條傻佬真係俾五百萬元我,幫佢打一世工,我就恨錯難返矣。莫講打一世工會好難頂,五百萬買起我肥佬黎?唔係吖嘛?這句傻話永遠提醒我:Never sell yourself short! 從燈光的發展,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麼不該sell short(沽空)將來,因為將來有可能出現「奇跡」。沒有人可以預見將來,猶如沒有人可以看到神,故此「奇跡」是看不到的。「奇跡」之所以出奇,因為那會帶來突破、推動進步。無論是個人或社會,沒有「奇跡」便是死水一潭。 五十萬年前穴居人鑽木取火、點火煮食,後來又用動物脂肪點燈。到了十七世紀,輝煌艷麗的凡爾賽宮從脂肪改用蠟燭,照明費用跌了75%。工業革命後煤氣燈取代蠟燭,費用是原先的十分一;到火水燈取代煤氣燈,費用又是原先的十分一,電燈更是火水燈的千分之一。到今日的LED白光燈的費用更是微不足道。 從鑽木取火、動物脂肪、煤氣燈、火水燈、電燈到今日的LED燈,每個發明帶來的變化就像個「奇跡」。這些「奇跡」令人類財富動輒倍增,到今天普通人的生活質素,比住在凡爾賽宮裡點蠟燭的皇帝還要好。就算從黑白電視到智能手機,不過短短幾十年,我們的資訊和娛樂「財富」增加了何止百倍! ...

20160706-朗天:《下女誘罪》出賣了朴贊郁

朗天:《下女誘罪》出賣了朴贊郁 20160706 近年聲望有下跌之勢的南韓導演朴贊郁把英國犯罪小說《荊棘之城》(Fingersmith)搬上銀幕,拍成《下女誘罪》(The Handmaiden);電影參展康城,被譽為朴氏回勇之作,看過該片的香港觀眾及評論,也褒揚居多。究竟作品的水平是否真的相應呢? 身為作者導演,朴贊郁素以擅拍暴力電影稱著,前作《復仇》(2002)、《原罪犯》(2003)和《親切的金子》(2005),號稱「復仇三部曲」,電影的主人公抱着個人復仇理由,用激進的手法懲罰對頭人。早有外國影評人及觀眾封他為「東亞cult片闖將」,為他說項的嚴肅角度,也總可在這些前作中找到敘事及鏡頭元素,令論者相信朴氏是以怵人畫面營造逼力,驅使觀眾直接面對人性的暴力根源。我曾以「本我」(id)的召喚形容之,並為其「暴力美學」醜即是美作出定調;箇中最大特色,在於本我的欲求大多被(超我)壓抑、被(自我)調節,要它通過影音跟觀者照面,便不得不以被排斥的形式(如過分暴力和乖異的情感)召喚不被表象的自身。正如他者(other)在電影中總是以怪物現身,相對於他者的本我,在電影中則總以失控的生物本能,狂性大發的暴虐想像,遮掩因而同時顯示象徵的起源。對於朴贊郁來說,便構成了他得以標榜為作者風格的獨特電影語言無意識根源,其鏡下主人公的誘惑力,正是本我的魅力(李英愛飾演的金子堪稱最佳示例)。 朴氏轉型 收藏隱性暴力 《我的機械人女友》(2006)之後,朴贊郁似有轉型之念,2009年的《饑渴誘罪》,改編法國大文豪左拉的小說,2013年的《慾謀》(Stoker),更是其進軍荷李活之作,三部作品都販賣不同程度的不倫戀,披上西方情味,隱性暴力開始收藏得好好的。 《下女誘罪》承接朴氏這轉身姿勢。它的原作故事背景設在以性壓抑稱著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女扒手喬裝女僕混入鄉郊大宅,協助假冒的青年紳士誘拐貴族小姐,目標是二人私奔到倫敦結婚後,將小姐送入精神病院,再由紳士承繼小姐財產。這個計劃看似天衣無縫,假女僕卻情不自禁愛上了貌似羔羊的小姐,然後在緊要關頭赫然發現,小姐原來和紳士更早串謀;女扒手被套上小姐的身分,關進精神病院竟是自己!朴氏改編後把故事背景改到日治時代的韓國,將原著的女同志愛放大,令一部以扭橋懸疑為賣點的犯罪小說,變成一齣歌頌女性同盟、撕破偽善父權的情色電影。 剝洋葱式敘...

20161022-區家麟:歡迎 ViuTV 加入自閹大家庭

區家麟:歡迎 ViuTV 加入自閹大家庭 2016/10/22 — 21:59 ViuTV《跟着矛盾去旅行》,爆發真人騷中的真人騷,王丹連發三文,批  ViuTV 撤謊誣諂、損其聲譽,不肯道歉;自己付出善意與時間,卻換來傷害、「真心換絕情」。 其實,ViuTV 在第一個聲明中,已經道歉,當然不是向王丹與馮敬恩道歉,聲明中那幾句「港獨言論不但有辱民族尊嚴,更是自欺欺人,是絕無可能發生的痴人夢話。」,那是悔過書的寫法,不似正常香港人手筆,聲明不是要公告天下甚麼,而是要公開認錯。向誰道歉?你懂的。 蜜月期很快過去,開台半年後,製作團隊立刻面對赤裸的現實。ViuTV 聲明說,「沒有預期在此實況娛樂類型節目中會出現宣揚港獨的言論」,肯定是電視台高層裝天真。製作團隊找來王丹與馮敬恩,大中華  Vs 本土/港獨,港獨話題逃不了,正是矛盾主題,正是製作團隊把政治娛樂化的絕世賣點,「沒有預期」的,只是電視台高層。 HK01 的「01觀點」說,抽起不播,是編輯自主,這才是「痴人夢話」。數日行程,密密麻麻,兩人旅行,吃飯上廁睡覺過程漫長,難道一日廿四小時都在港獨港獨港獨港獨嗎?港獨不可能是對話的全部,若真的有任何內容政治不正確或不實或犯法,回來剪輯一番,抽起部分不播,你還可以解釋叫「編輯自主」。 現在一刀切殺掉整個節目,不惜浪費人力物力,花掉出埠拍攝的錢,還要頭痛重新編排節目,又出一個自殺式聲明,一紙毀掉  ViuTV 半年內辛苦建立的形象,這不是「編輯自主」,是「總編輯自主」,或大老闆擅自作主。 應驗了美國名記者 A.J. Liebling 的名言: Press freedom is guaranteed only to those who own one. 所謂自由,被訪者雖然可以說任何話,但報道不報道,編採自由也不在製作人,擁有最終權力的是傳媒老闆,是傳媒擁有者才擁有呼風喚雨、播與不播的自由,他們才擁有新聞自由。 不過,香港一地,所有傳媒老闆之上,還有一個大老闆,權力結合資本,縱使傳媒大亨也不可抗力。ViuTV 三次聲明,每次都重申「不支持港獨」,惟恐交代不夠誠心,我見猶憐。 近來,言論愈來愈多禁區,可說與不可說之間,紅線在收緊。《矛盾》風暴可見,ViuTV 所受壓力之大,不僅僅是刪掉港獨言論,而是殺滅馮敬恩與王丹兩人...

20161020-區家麟:是但發炎消息人士

區家麟:是但發炎消息人士 2016 年 10 月 20 日 http://wp.me/p2VwFC-k37 還記得,很久以前在大台新聞部工作,上幾代有位中古時代大老細突然下旨:所有「消息人士」一概不引用不引述,要講,就要具名報道!真有 guts。 那些年的大台新聞部,還有信譽。「祖訓」一下達,記者們議論紛紛。 大家都明白,引用匿名的「政府消息人士話…」,有風險,因為不是官方正式講法,放料人隨時改口不認,會影響新聞部的公信力,記者則啞子食黃蓮;有時官方放料,只為試探風聲,記者為搶頭啖湯,押上公信力做傳聲筒,幫人放風,又不知真假,也可能得不償失。「權威人士」有話說,本應面對鏡頭直說,不應閃閃縮縮躲在「消息人士」的黑影下放話,記者更不應配合。 不過,記者有能力得到「消息人士」放料,始終覺得很光榮,「索到料」,查證過後,不會捨得不用;而且也有一種「記者」,甘願作傳聲筒,對着權貴,發自內心恭恭敬敬。沒多久,這「祖訓」漸漸被淡忘,「消息人士話」,更愈來愈濫。 最近濫用一例,乃10月18日晚,梁振英與袁國強入稟高院申請司法覆核及禁制令,阻止青政二議員再宣誓,被指破壞三權分立;當晚最少兩家電視台 TVB 及 now,引述消息人士回應,訊息相若,很短,其中 TVB 的稿件文字如下: 「政府消息人士回應有關破壞三權分立的說法,指立法會的開會及休會日期都是由行政長官訂定。根據《基本法》,行政長官是整個特區的首長,律政司是行政長官的法律部門。」(Now 的片段在此,TVB 的片段第二天早上 (19/10) 已在網上平台下架,未知原因,見截圖。) 「律政司是行政長官的法律部門」?堂堂一司,幾時變成一個人的部門?那麼,財政司是否行政長官的出納部門?還是行政長官的私人銀行?。《基本法》如何給你「根據」出來,「律政司是行政長官的法律部門」? 又是懶係神秘懶係權威的「政府消息人士」。首先,若政府高層,覺得堂堂正正,理據動人,為何不具名回應,好好解釋?怕甚麼? 記者編輯,又為何給政府高官如此慷慨優惠,把他們當作‘authorized knowers’ (傳播學者 Schudson 語),不問情由,不去質疑,最少沒有顯示質疑過,就選擇用你自己的口,複述出街? 其他文章:刻薄寡恩,麻木不仁 評吳克儉《大學生自殺論》(周子恩) 其他文章:致何韻詩:我是來看演唱會的!(蛋散電...

20160918-明報:什麼人訪問什麼人:李梓敬—自由走中間,輸在很孤單

明報:什麼人訪問什麼人:李梓敬—自由走中間,輸在很孤單 20160918 【明報專訊】曾幾何時,自由黨在立法會有10個議席,是香港第二大黨。 回歸後,自由黨要轉行直選之路,03年廿三條立法最後一刻倒戈,04年挾「關鍵時刻站在香港人一方」之姿於地區直選奪得兩席,以為富貴黨成功「接地氣」,誰知一屆之後獲利回吐,正副主席雙雙角逐連任失敗。 其他報道:侯志強指最反對「霸地」 斥為「無賴」 惟政府須賠償 到了上屆,田大少在新東扳回一席,繼續走「建制壞孩子」路線。 面書上田毛毛也愈戰愈勇,逢水必抽,被視為黨內重點栽培對象的李梓敬,更壯志雄心,要將自由黨打造成維港兩岸天上地下唯一的右翼政黨。 我仍然記得,在一次飯局上,李梓敬興高采烈拿出印有美國前總統列根頭像的T-shirt,告訴我他要如何為自由黨重新包裝,後來他言出必行,也言出必火,立法會公聽會上失言之後,他由Dominic變成了Simon。 那時候我是電台烽煙節目的編導,他是一星期一次的短期客席主持,隔着直播室,看着有聽眾phone in直呼其新洋名,他苦笑,那一刻,我看到他的困窘。 是以當時有同事問︰到底他是真心定假膠。我說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今屆開票一刻,田毛毛面書上likes數沒有反映在選票之上,所謂的右翼路線,也沒有得到印有「祖師」列根頭像的黨衫神力加持庇蔭,自由黨連上屆新界東的3萬票基本盤也守不住,再一次絕迹於地區直選界別。 問排名單頭位的李梓敬,自由黨將何去何從? 我的判斷是,除非自由黨在資源或立場上有微調,否則我看不到4年後如何可以贏。 除非社會風潮會有所改變啦,不過never say never啦。 問︰輸得服氣嗎? 答︰其實也輸得頗多。我相信是選民作了一個表態,我看不到在選舉過程,我能夠做什麼事去令我們由兩萬票變成35000票(新界東最後一席的門檻)。最大問題是我沒法說服投票給田北俊的人投票給我,上一屆田生有3萬票,扣除了侯志強幫忙的3000票,跌幅是相當大。 做新人 無奈大是大非沒往績 問︰你覺得自己輸在哪裏? 答︰中間路線對於新人來說是相當難行。中間派的定義是,大部分的事情上是「正路」的,但你不會估到他在大是大非上會如何決定,比如今次P&P(Powers and Privileges,《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你支持、或不支持,那下一次呢?那些投票給田...

20161002-家明:《情迷聲色時光》 歲月留影

家明:《情迷聲色時光》 歲月留影 20161002 人老精,鬼老靈,活地亞倫新作一年一部,期待已成習慣。絕對值得守候,因為都妙趣橫生,捨不得它終場,《情迷聲色時光》(Café Society)沒有例外。 像《情迷午夜巴黎》,《情迷聲色時光》再次回到迷人的舊時代,這次是上世紀的三十年代荷李活,片廠、有聲片、類型片、明星制度如日中天。金光燦爛得很不真實,「電影」就是「Larger than Life」。《情迷》甫開始已作荒誕對比:荷李活名牌經理人Phil的派對豪華,泳池邊衣香鬢影,Phil與賓客誇誇其談,傭人說有來電,Phil說準是大明星珍姐(Ginger Rogers)了。怎料電話一接,那邊廂平凡得可以;致電是他的紐約姐姐,住得草根、色調平淡,她說外甥Bobby預備來荷李活投靠他。Phil的口脗有點不想相認,他本來滿心歡喜,卻被澆了一盆冷水。 沒有人比活地亞倫更知道荷李活了,《聲色時光》裏的西岸名利場,什麼都跟「電影」有關。派對、豪華餐廳盡是影圈名人,紐約來的律師乃電影行檔的幕後操盤;少女都在發明星夢,很多人老遠跑來碰運氣,但成名談何容易?只好退而求其次的當秘書、接待甚至援交。明星則不用說了,所到之處必成眾人焦點。活地亞倫明智在,不用強調荷李活的who's who,大費周章找人飾演嘉寶(Greta Garbo)、嘉蘭(Judy Garland)或歌羅馥(Joan Crawford)什麼的。「看不見更美」嘛,影片領觀眾遊遊大觀園,參觀一下明星的社交場合、比華利山豪宅,已夠凡夫俗子遐想。「看」與「被看」的欲望——「荷李活」與「電影」,說來說去不過這麼一回事。 浮華世界小人物 在星光燦爛的時代,《聲色時光》把重心放在一對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Bobby(Jesse Eisenberg)是布克林區猶太人,不想再從事父親的首飾行業,選擇離鄉別井,來到人生路不熟的荷李活;Vonnie(Kristen Stewart)由中部內布拉斯加州來到,從前念戲劇,然而學非所用,只能當個小秘書。憑二人名字可知(by跟nie),他們少不更事(長輩跟前仍是小孩),Vonnie頭上的絲帶亦說明她清純。Bobby與Vonnie的夢想十畫未有一撇,「西征」的首個意外收穫竟是彼此,他們同世代、同聲同氣,跟浮華世界格格不入,很快便變成了交心良朋。Bobby甚至一早襄王有心,奈何V...

20160925-明報:什麼人訪問什麼人:黃潤達——一日做足半日,街工做足一世

明報:什麼人訪問什麼人:黃潤達——一日做足半日,街工做足一世 20160925 【明報專訊】梁耀忠你聽說過;街工你也不陌生。街工就是梁耀忠,梁耀忠便是街工的,你自然知道。 只是除了街工梁耀忠,還有一個街工達,你卻未必很有印象。 街工達全名黃潤達,紮根葵青,過去立法會選舉代表街工出戰主場新界西,以20,974票落敗,未能承接梁耀忠的衣缽,不過36歲的他,卻繼承了白頭佬的早生華髮。 「我的確是做了區議員後才這麼多白頭髮。」不過想撩他說說笑打開話匣子,街工達卻永遠是一本正經八股地回答,和他揼石仔、密密做的務實作風一脈相承。他的辦事處也是實而不華,繁忙如昔日電視劇中的雜差房,6張寫字枱,6個員工同時在為6個街坊「落口供」,接「個案」。 對,最近也流行講「個案」,不如就由「個案」說起。 鄺俊宇說自己一年可以接超過2000個個案,同樣是區議員出身的街工達也會說,一年千幾二千個是常識。已經是3屆區議員的他,清楚記得自己是2002年8月1日加入街工︰「當年我社工系畢業,那時覺得做社工空間好小,可以帶來的社會改革不多。」 那為何選擇加入街工?答:「因為我不甘心只做個案。」 問:梁耀忠超區勝出,但他自己上屆在新西的43,799票,你只能承接到不足一半,為什麼? 答:其實各區也反映到這個狀况,跌了一半左右。阿忠自己的選區(葵芳),上一屆他有2800票,今次只有1400票過到比我。但我自己的選區(葵涌)則沒有跌,反而有增長,反映地區的街坊肯定是認人的。 樁腳未折 社區關係仍然堅 今次樁腳票不是沒有發揮效果,像民主黨,他們很大程度也是靠地區樁腳票贏回來。所以當蔡子強說地區樁腳票效果減弱了,我同意,可能比起受政治形勢帶動而來的票源是會弱了一點,但樁腳票那一種靠居民關係、地區組織的堅實力量,仍然在發揮他的力量。 假如每一次選舉,整個泛民主派也要靠社會形勢帶動才贏到的話,在我的角度也不是一個健康的現象。社會形勢忽然傾向某一邊,民主光譜愈拉愈闊,要愈來愈激進,去講一些切合當時氣氛的社會議題,才拿到票的話,那是否大家一窩蜂走向這邊呢? 推動民主不應 不止講議題做個案 問:如何看朱凱廸在訪問中說,對於鄺俊宇說自己一年可以接2000個個案覺得很難受,因為做立法會議員任務不是接個案,而是推動香港民主運動,突破政治困局? 答:我不認為阿廸在踩我們。 我的理解是,...

20161020-吳鳥:殘酷到不敢直視:《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是枝裕和藏刀於生活

吳鳥:殘酷到不敢直視:《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是枝裕和藏刀於生活 9:33 20/10/2016 http://movie.talk.tw/Article.aspx?Article_ID=2696 只知曉搬來的母子兩人 電影劇情改編自真實社會事件,述說一個過於浪漫的母親,對外謊報只有他跟一個兒子同住,其實還有三個小孩被隱瞞著,最小弟弟和妹妹居然還藏在皮箱裡。這位媽媽生下四個同母異父的兄弟姊妹,卻因追求幸福的想望,拋下這些無力生存的孩子們,投入下一個男人的懷抱。 而這四個小孩都沒有上學。 最大的孩子(由柳樂優彌飾演),明,個性平穩懂事,卻只有12歲。媽媽走了,他必須擔起一家重任。規劃金錢的使用,煮飯買菜,照顧其他三人的心思情緒,假裝媽媽寫信給弟妹給予慰藉,把知情的事實(媽媽不會回來了)掩蓋起來,努力當一個弟弟妹妹仰賴的「大人」(跟那位媽媽相比,可以說是比大人還更像大人了)。 但是,他卻找不到自己的出口。他想上學,想打棒球,想擁有正常的同儕關係,這些看似平凡就能簡單擁有的,對這些孩子而言是天大的追求。四個孩子的世界越來越小,只剩那間越來越髒亂的家,和彼此。  最小妹妹生日當天,媽媽依舊沒有回來,妹妹堅持要去車站等媽媽,所以哥哥明只好帶她去。不知是不是導演的用意,妹妹特地選了雙可愛的鞋子,穿了之後每踏一步就會發出「啾啾」聲,像在過於安靜的夜晚裡,暗自提醒著自己的存在。 只有兩個人知曉的清晨 劇情中的插曲是,明遇見了被霸凌的女高中生,女高中生的處境卻意外與這四個小孩非常相近,所以開始踏入四小孩的生活。 後來有次房東來要房租時,開門發現女高中生和大妹,房東記得這位房客媽媽曾說她只有位兒子。這時,房東應該就發現些什麼了?但她只問「你媽媽呢?」「你們是表兄妹吧?」幾句簡短的問句,在在勾勒出看似親切問候的冷漠。在那個凌亂、摻雜惡臭的空間,房東像是想撇除任何關係地站在門外,那樣安靜互相對看的雙眼,近乎無聲的呼吸,是最恐怖的忽視。或許可以衍生來說,社會冷酷忽視的情況。 所以無人知曉的最黑暗層面,是「知曉」了,卻裝作「無人知曉」。 在劇情後段,最小的妹妹摔下來死了,小孩們呆望。已經不知怎麼過下去的幾個小孩,以過於平靜的眼光,盯著五歲的妹妹漸漸死去。哥哥找出原本裝妹妹的皮箱,卻發現裝不進去,大妹一句「長大了」,是多麼安靜的沉痛...

20161020-紐約時報:該不該選擇間隔年?任何冒險都可能有意義

紐約時報:該不該選擇間隔年?任何冒險都可能有意義 2016年10月20日 教育RON LIEBER (上排左)馬沙·肯尼在伊拉克;(右)傑夫·內爾在法羅群島。(中排左)蒂姆·霍爾坦在越南;(右)美國未來農民協會全國主席科裡·弗盧努瓦。(下排左)喬希·法恩在1992年的總統大選中運營一個單人大學電台網路;(右)托妮·戈羅格在巴西。 25年後,再聊聊間隔年 25年前,一些有過間隔年經歷的學生接受了採訪,如今作者再度回訪。他們的間隔年最終對人生沒產生太大影響,還是的確幫助他們成長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如果你家十幾歲的孩子說打算在高中和大學的間隙離開課堂一年,那很可能是拜馬莉婭·歐巴馬(Malia Obama)所賜。但是,他們理應開始考慮要不要跟隨她的腳步,如果還沒這麼想的話。 歐巴馬在去哈佛之前休學了。有些高中畢業生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去上大學,或是希望按照學位課程安排所不允許的方案去找工作、旅行,做義工。像歐巴馬那樣,在高中升大學或是在本科階段休學一段時間,這種做法對於他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但是,這樣的談話往往會令父母擔心得要死。如果十幾歲的子女不想上學,沒人會希望在他們身上投入六位數的求學費用,然而很多人懷疑,如果學生暫停學業一段時間,最終到底還會不會回到求學的軌道上來。 在25年前,我和朋友科林·霍爾(Colin Hall)想儘可能地找尋並採訪一些有過間隔年(gap year)經歷的學生,從而打消這些顧慮。我們選了其中33人做了深度報導,收入一本名叫《休息一下》(Taking Time Off)的書,在20年前出版。 今年夏天,在歐巴馬大女兒的選擇傳出後,我追蹤調查了那本書裡的每個人,看看他們現在的狀況。他們的間隔年最終對人生沒產生太大影響,還是的確幫助他們成長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對那些現在有了孩子的人,如果他們的孩子想休學一年再上大學,他們會是什麼反應? 你找不到很多關於間隔年的數據。一個問題是關於延遲上大學和畢業的聯邦數據並不涵蓋人們延遲上大學的所有原因。雖然有些人是有意延遲上大學,去參軍、工作或旅行,也有些人只是晃蕩了幾年,才最終決定去上大學試試。 塞莉婭·克薩達(Celia Quezada)的間隔年:獲得扶輪獎學金,前往比利時生活和學習。 很多研究者發現,故意選擇休學一段時間與回到學校後取得更好成績之間存在聯繫。芝加哥大學...

20161019-練乙錚︰港華師生文明思辨,勝過中共講打講殺

練乙錚︰港華師生文明思辨,勝過中共講打講殺 20161019 ■宣揚港獨的「學生動源」活動及及名聲都日益坐大。互聯網 近日有兩則教育界新聞牽涉港獨,值得留意:一是香港中學校長會本月13日發表聲明,表示不贊同香港獨立的主張,但認為校園作為年輕人受教育和成長的地方,學生應該可以就不同的議題討論,包括港獨,並且指出若要以高壓手段對待學生,則代表教育失敗。一是香港華仁書院一年一度的師生辯論賽在本月17日(前天)舉行,辯論是「港華不應容許港獨思想在校園內散播」,老師隊選擇當反方,替「播獨」的正當性辯護。 中學校長會的成員包括三百七十多間本地中學的校長和大約五十位副校長,亦即代表了接近全部的香港中學,而香港華仁則是名校中的名校,二者可說都是香港社會的重要單元,故他們對敏感的港獨議題採取慎思明辨,既不迴避也不打壓的態度和做法,完全與中西古典教育思想契合,十分值得稱道。 然而,上述兩則新聞反映了一個更重要的時義:港獨思潮在中學生當中的傳播,已經超越臨界點,既不能視而不見,也無法強行制止。孰令致之? 中學播獨超越臨界點 暑假之前,獨派「學生動源」還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中學生小圈子,豈料特府自作聰明,蠻橫無理廢掉香港民族黨陳浩天的參選立會資格,後者轉移戰線,全力支援學界「播獨」,與「學生動源」一道,直接把有關訊息帶入中學校園。今天,「學生動源」已發展成為一個跨校網絡,除了有自己的Facebook賬戶,還在Channel-i上開設網台,維繫着幾十間中學的校本港獨關注組;學校數目還在不斷增長,連漢華、福建等傳統左校也給突破了。 民族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完全是梁特搞立法會選舉DQ之過;此君以為意識形態行頭、煞有介事打擊港獨和獨派參選者,便可向北人邀功有利連任,到頭來卻在年輕人當中「成功播獨」,可謂愚蠢終被愚蠢誤,這筆賬北京不會不跟他算,罪狀比UGL貪腐等問題嚴重得多。 事到如今,絕大多數前線教育者都認為港獨傳播勢不可擋,謾罵和打壓是沒用的,只能利導,使之健康發展。然而,利導的責任不止落在中學界,因為港獨的傳播已經遍及全社會。學術界、評論界、文藝界、政界人士,無論自身對港獨有甚麼看法立場,也應本着關愛年輕人、關心他們在2047之後的命運的態度,放下成見、利導港獨。 所謂利導,絕不可能是特府一再要求的「定向討論」,即以北人要求的結論作前提,強制老師在學生面前否定港獨...

20161009-劉平:什麼人訪問什麼人﹕黃裕財黃浩銘——父:你要做星之子:我要做樹

劉平:什麼人訪問什麼人﹕黃裕財黃浩銘——父:你要做星之子:我要做樹 20161009 黃裕財是誰?他第一個身分是黃浩銘父親,其次才是沙田下禾輋村非原居民村長。一直以來,很多人因為黃浩銘這個「村長」,才認識他身後貨真價實的村長父親;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建制派人士因為黃裕財,能夠立刻指出「掟飯男」姓甚名誰。每個人的政治取向固然可以變動不居,即使是志向、價值觀乃至生活態度,其實也無絕對指向。不同的觀點與角度,既構成兩代人之間的衝突,同時也將黃裕財和黃浩銘這對父子緊緊地牽絆在一起。 近年遷入下禾輋村的人愈來愈多,雖然時刻將「窮鄉僻壤」掛在口邊,但黃裕財依然念茲在茲村裏的發展。父子倆帶我們到下禾輋村公園,原來的石壆太矮有欠安全,父子便建議加建欄杆,方便附近的居民出入。黃裕財經營水晶零售生意,要兼顧村長工作早已忙不過來,立法會選舉期間更親自到北葵涌為兒子擺街站、派傳單,雖然並非村裏的原居民,但他還是渴望傳統那一套——望子成龍。 子:不求冲上天 社區深耕 「他當然想兒子成龍,最好我能夠『篷』一聲飛上天。但我並不這樣認為,我要做樹,要慢慢地成長,讀多點書、累積多一點經驗,甚至進一步擴闊人脈。」身為社民連外務副主席,雖然黃浩銘形容自己是小樹,但相比4年前還在發芽的自己,這幾年的確成長了不少。4年來,他不但在社區默默耕耘,還努力向着成為大樹的目標進發。黃浩銘相信,大樹可以為人遮蔭,當大樹結出果子的時候,甚至能造福更多人。 黃裕財多年來在商場上打滾,雖然不如一般商人功利,卻是典型的機會主義者。2003年,零售生意受沙士疫情影響,前景曖昧不明,適逢下禾輋村村長選舉改制,在村內住滿7年的非原居民可以報名參加村長選舉,黃裕財於是把握機會參選,最後更勝出選舉,他這村長一做便是13年,令人始料不及。 父:後浪湧到 你還未上陣 從低谷慢慢向上爬,嘗到成功滋味的黃裕財,企圖將自己的成功之道複製到兒子身上。「5個人打麻將,第5個永遠站在後面,即使章法再高,無法上陣也是枉然。你要記住,你做不到那顆星就坐不到那個位。你想達到目的,一定要把握做星的機會,身在其位,才可以慢慢長成大樹。」他對黃浩銘說。 「村長」黃浩銘當然「唔係咁諗」,在社運界跑了6年,2010年反高鐵包圍立法會開始,經歷反國教、反網絡23條及傘運等,看着一顆又一顆新星隨着一場又一場社會運動爆發出來,恍如燒得...

20161010-蔡英文:台灣總統蔡英文雙十節演說全文

蔡英文:台灣總統蔡英文雙十節演說全文 20161010 圖為蔡英文今年5月20日在就職禮上演說的情形。(明報製圖/資料圖片) 大會主席蘇嘉全院長、現場的貴賓、電視機前及網路上的全體國人同胞:大家早安! 今天是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的國慶。我要特別感謝遠道而來的各國貴賓,還有我們從世界各地回到故鄉台灣的僑胞。謝謝大家,跟我們一起來見證這個莊嚴的國家慶典。 我也要特別謝謝陳金鋒先生,今天他離開了熟悉的棒球場,來到凱達格蘭大道,帶領所有人唱國歌。他是我們全台灣人心目中的英雄。 在國家生日的這一天,我要向這麼多年來,曾經為這個國家奉獻和犧牲的人,致上我最深的敬意。 這個國家曾經走過威權統治、走過族群對立、也曾經走過國家認同的尖銳對立。對於過去,我們心中抱持感念。現在,新政府肩膀上的責任就是讓這個國家脫胎換骨。 在5‧20就職演說中,我提到「改變年輕人的處境,就是改變國家的處境」。過去幾個月來,我們所啟動的改革,每一項都是圍繞着這個主軸在前進。 年輕人憂慮房價太高、負擔太沉重,我們便着手辦理社會住宅。四年之內我們會辦理八萬戶,預計八年辦理二十萬戶。台灣會跟許多先進國家一樣,變成一個社會住宅普及的國家。 年輕人要衝刺事業,政府必須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家中的長輩需要有人照顧,我們着手推動長照制度。家中的小朋友需要照顧,我們着手推動託育計劃。 我們的年金制度可能破產,我們用最嚴肅的態度來處理這個問題。在年金改革之後,年輕人的負擔會相對減少,年輕人也不用擔心繳交的費用,到老付諸流水,而且這個國家將公平地保障每一個國民退休後,有尊嚴的生活。 同樣的道理,我們推動轉型正義。新政府要給予台灣的民主政治一個嶄新的開始,給年輕人一個健康多元的民主政治,這就是推動轉型正義的真諦。 除了上述正在推動的政策之外,我們也正在推動經濟產業的振興。我們提出以創新研發為動能的「5+2」產業發展計劃。在前一段期間,這些計劃以及相關法規修正配套,也一一啟動。我們的目標很清楚,為年輕人創造好的工作機會,提高他們的薪水。 產業轉型是振興這個國家經濟的根本之道,我們會堅定地往這條路邁進。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不過,我們有決心,突破各種困難。政府已提出擴大投資方案,從改善投資環境、激發民間投資、加強公營事業投資、以及強化創新等等,多管齊下,致力扭轉低迷多年的經濟。 我們的努力已有初步...

20161010-皮亞:《縮水情人夢》 我很縮水但我很溫柔

皮亞:《縮水情人夢》 我很縮水但我很溫柔 20161010 單看故事構思,就令人想食住花生等睇戲:一個女人愛上比自己矮小一大截的男人。 在現實也不容易出現,更何况,要找個明明是高大英俊的男影帝來演? 法國愛情片《縮水情人夢》從這裏開始。 男人,有幾事,被提起,會幾尷尬,一是肚腩,一是頭髮,最後一樣是身高。年紀大了,最難減的就是肚腩。無論吃的東西有幾少,做的運動有幾多,錢包長期瘦,肚腩長期有。對年長的男人來說,肚腩之內彷彿有個永遠也不會生下來的孩子,站起來時,還可以縮肚,扮身材好,一旦坐下來,就無法再縮,立即現形。男演員要增肥演戲,才是真正為藝術犧牲。所以,看基斯頓比爾特登食到成個大肚腩來演《騙海豪情》,甚至在鏡頭前多番讓人看見發脹了的身形,當然了,明明是貨真價實的增胖,不是電腦後期添加或人工化妝,自然要讓肚腩盡量出鏡,免得白費心機。但他最後沒有拿到奧斯卡男配角獎,多少又替他有點不值。 其次就是頭髮,男演員為演好一個角色,而把自己弄個「禿鷹」造型,是值得尊敬的。頭髮這東西,有的時候又每個月都要去剪,沒有的時候又心郁郁要去植,叫人又愛又恨,更無奈的當然是把左邊髮鬢留長撥向右邊,無奈在一旦遇上大風,就手忙腳亂。所以,男人到了一定年紀,要增肥演出可以,要消瘦演出可以,要剃頭演出就……但怪雞的尊尼狄普偏向虎山行。他在《極黑勢力》的黑幫大佬造型,就一絕了,絕到要把自己的俊樣,來個終極摧毁:把額頭空間擴大,髮線推後,變成「禿鷹老大」。老實說,造型幾樣衰,但為了藝術,又犧牲一下啦。 高大型男扮演縮水人 最後是身高。男人生得像姚明那麼高,行入車廂要垂頭屈身,麻煩,生得像哈比人那麼矮小,握不到車廂懸吊的扶手,跌親。以前曾志偉專演矮仔喜劇,後來找到接班人王祖藍,做埋男主角靠矮小行走江湖,叫《矮仔多情》。有趣的是他亦真的人生如戲,娶了比他高出不少的李亞男做妻子,名副其實矮仔多情。不過,假如想拍矮仔電影,但又想找古天樂個樣來演,可以怎樣呢?法國愛情片《縮水情人夢》(Up for Love)就要做一個類似不可能的任務。 《縮水情人夢》的設計,男人不只矮,更是微小,身高不足五呎,像個小學生。男人不是有病,又不是粗粗實實的侏儒,而是天生微小,像被魔法變成了縮水人類,來自小人國的大人。 我不知道這樣的構思,在觀眾的認知和邏輯來說,是否可行,是否可信,但影片的確拍了出...

20161020-梁文輝:遙遠的現實,脆弱的共識——論中梵對話和建交(上)

梁文輝:遙遠的現實,脆弱的共識——論中梵對話和建交(上) 20161020 最近,中國與梵蒂岡密切接觸的消息不絕於報,建交的前景也甚囂塵上。想筆者於上世紀70年代到巴黎求學的時候,曾與衛青心神父(註)見過面,他可能是當時研究中梵關係最重要的中國學者。也因為如此,甚至「主內的兄弟」都上綱上線的為他扣上了「紅色司鐸」的帽子。他曾經在里昂的中法學堂念書,是第一批中國大陸解放後倡議中梵對話的活躍分子之一。 中梵要解決的兩個問題 現任教宗方濟各於2013年登位後,與中國的接觸明顯是比以前來得務實。其實「務實」也就是直接針對問題,僅此而已。實際上,雙方現在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兩個:(1)主教和別的神職人員的任命與罷免;(2)跟台灣的關係。 第一個問題,從種種迹象看來,雙方已經開始達成一定的共識,這就是主教的人選都需經雙方認可,再由教宗任命。這個模式已經在最少另外兩個國家實行,分別是越南和阿根廷 。 越南也是現今少數與梵蒂岡沒有邦交的國家之一,情况跟中國頗為相似。前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位時,雙方於2010年在主教任命問題上達成協議,主教人選由聖座提出,經越南政府認可後,再由教宗任命;假使越南反對,聖座要另外提出新的人選。據聞這是聖座和中國對話中提議的方案。不過,雖然對主教任命問題達成協議,越、梵建交尚待時日,且越南官方(或個別貪官)持續吞併教會土地和財產,這始終是雙方發展持續關係的隱憂。 在地球的另外一邊,阿根廷自獨立後為避免前殖民宗主國的干涉,於1831年由當時的獨裁者戴咯撒斯(Juan Manuel de Rosas)親自選定主教,當然只有忠於政府的才可以出任。之後在1853年通過的阿根廷憲法將俗世國家的本質制度化,總統可以不依從聖座的命令。1923年發生了由政府委任的主教Miguel de Andrea遭教廷激烈反對的事件,而政府也反對由教廷委任的主教。1966年10月阿根廷政府跟教廷簽訂協約(Concordat),自此任命主教的人選由教廷負責,但仍需得到阿根廷政府的首肯。 主教任命問題 最重要是罷免權 回到中國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1949年共產中國成立之後,教廷並未承認新政府,因此,新中國也從沒有承認當時黎培里主教(Riberi)的聖座代表身分,只是以其本來的摩納哥公民身分看待。兩年之後的9月,他在南京被驅逐出境時,中國官方的理由是他並沒有合...

20101021-林奕華:世上沒有「失戀」

林奕華:世上沒有「失戀」 20101021 一位朋友因「失戀」要求退出我們正在合作的案子,傳到我手機的簡訊寫:「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也無心工作了,找個人代替我吧……」天大的噩訊,我竟然讀完之後不驚、不怒、不怨,只感到一點點麻痺——像牙醫把麻醉針刺到牙齦上,同時聽見他說:「不會太痛的,只像被螞蟻輕輕咬一下。」眼睛卻清楚看見他眼鏡中自己的倒影。 或許,我的「失戀」次數真是太多了,所以聽說有人遭遇相同,第一時間便想起從前。只是那種感覺沒有造成痛楚,反而是十分清醒,清醒到很明白再去勉強這位朋友回到工作崗位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被拒絕了,我就會是被他拒絕的一個。我們常常在「失戀」後對很多事情說不,正是由於在自己的價值被否定之後,便輪到自我否定。 那個我想他愛我的人不再愛我了,換個角度看,可以是「我想他對我有幻想的人,在我身上看不到任何幻想」。這樣決絕的宣判,豈不如死刑一樣?我希望他在我身上看見慾望,他說:「對不起,我只看見一道我不想吃的菜式。」我希望他在我身上看見激情,他說:「抱歉,我只看見一個可以聊天的對象。」我希望他願意給我機會,「什麼機會?」讓一個人看見另一個人許多許多好處的機會,他說:「不好意思,我的心不在你身上,我的眼睛也不在自己這裏。」 他的眼睛在看某些人時大放異采,但換了看「我」時,和失明人士沒兩樣。而「我」還是鼓其如簧之舌,嘗試以「說客」身份說服他「我很可愛」、「我很值得你愛」。類似游說會令一把聲音聽上去像極了「推銷員」——「愛的推銷員」。把這番如泣如訴的言說配上郭德堡變奏曲做背景,啊,大抵會叫與「我」無關的聽眾黯然銷魂,但是傳到說過一樣的話的人耳裏,應該不會有太大反應,只會面頰上有一點麻痺,因為聽見別人如此可悲(pathetic)時,自已便不會再那麼自憐(self-pitying)了。 從未得過的東西終於證實你暫時或永遠不會得到它,那可以叫做「失去」嗎?我懷疑。即便是「失」,也不是失去了屬於你的東西。你只是失去了虛度在追求它,想念它、渴望它、等待它的光陰。而陪着你在上述過程中不斷於泥濘中打滾的,是一個你從未擁有的擁抱。 有一年,我在火車的玻璃窗上「愛」上了倒影中的一個陌生人。火車抵站,我想到剛才一小時便是有生之年可以看見他的所有時間了,想到以後不可能重逢,到了不能再回頭看他的一刻,我覺得我「失戀」了。誰料到就在我為此而不勝「悲愴」之...

20161020-蔡子強:【誓詞風波】當網絡「村民」進入立法會

蔡子強:【誓詞風波】當網絡「村民」進入立法會 20161020 上周三,兩名青年新政成員梁頌恆及游蕙禎,在宣誓就職立法會議員時,將「China」(中國)讀成近似「支那」這侮辱性叫法,游更將「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的「Republic」,讀成疑似粗口音。 侮辱民族為舉世所不容 兩人的行徑,讓全城嘩然,過去一個星期,事件愈鬧愈大,不單止建制派議員、媒體、社團對兩人大加鞭撻,就連過往一向低調和學養備受敬重的歷史學者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屬於開明派的「香江第一健筆」林行止等,一樣對兩人嚴加譴責。 希望這能夠讓兩人看清楚,事件不能簡單歸咎為「建制派借題發揮」和「打壓」,而是兩人的行徑真的屬於嚴重冒犯性,傷及普世價值,因此才為世所不容。 只識拿出「語言偽術」而非政治論述 觀乎引發外間強烈反彈之後,兩人完全拿不出任何政治論述,可以用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更遑論說服他人;反而只能砌辭狡辯,像梁那樣,聲稱那只是他口音問題,形容「我家鄉鴨脷洲啲英文係咁樣」,有膽做無膽認,讓人感覺無賴;又或者如游那樣,最初幾天索性躲起來,只透過助理表示不會回應,到周一才改口風,不再諉過於口音,而辯說誓辭只提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提及文化或人民,只針對政權,不會向共產黨道歉云云,這無疑是推翻之前的說法。 過去4年多,我們對梁振英等高官的「語言偽術」,可謂深痛惡絕;對於「捉字蝨」等做法,一直口誅筆伐。但可惜,如今這些以攻擊政府上位的抗爭新世代,卻又竟然像梁振英「上身」,同樣在言語上鑽空子找藉口為自己的言行開脫,一樣的令人討厭。試問這樣以後還有何道德高地去批評人?才剛剛當選了幾個星期,他們已經變成了昔日自己所最看不起的人。 淪為「小學雞」式的口舌「抽水」 試問一句,以上又算得上是哪門子的抗爭?哪門子的「勇武」?「我家鄉鴨脷洲啲英文係咁樣」,令人覺得是「小學雞」式的鬥嘴,只是貪圖撿些口舌上的便宜,讓大家想起孩童年代的幼稚行為。民意代表、代議士要講求公信力,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負責任有承擔,而前述這些無賴做法,卻十分損害這份公信力。如果認為在口頭上「抽抽水」、貪些口舌便宜,就等於是「勇武」抗爭,這無疑是十分「小學雞」的行徑。 最近與不同的朋友聊天,發現就連平常非常liberal的朋友,對兩人的行為也不以...

20161020-【誓詞風波】馮煒光:宣誓事件

【誓詞風波】馮煒光:宣誓事件 20161020 立法會宣誓事件已進入司法程序,筆者不評論案件。然而有關的法律規定,值得大家注意。 《基本法》第104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主要官員、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各級法院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員在就職時必須依法宣誓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因此立法會議員宣誓是基本法訂明的嚴肅憲制責任,其中要求議員「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更是誓辭中的關鍵。任何人在作出上述宣誓時不願依誓辭完整讀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已經有根本問題。 而《立法會條例》第73條則列明:「選民或律政司長可針對任何以議員身分行事或聲稱有權以該身分行事的人,以該人已喪失以該身分行事的資格為由,在原訟法庭提出法律程序。」 其他文章:梁、游、姚已依法喪失了議員就任資格(文:屠海鳴) 以上的法律規定清楚的說明了立法會議員和律政司長的責任。至於行政長官,根據基本法第48條(2),行政長官負責執行基本法,對立法會議員按照基本法宣誓的責任,有權有責執行。 作者是新聞統籌專員

20161019-家明:【大師離世】華意達走了

家明:【大師離世】華意達走了 20161019 波蘭大導演華意達(Andrzej Wajda)生於1926年,今年剛過九旬高壽,新作Afterimage 9月初還在多倫多電影節首映。誰料新片出來才一個月,就傳來他與世長辭的消息:老人家因為急性肺功能衰竭,在華沙離世了。康文署的「世界電影經典回顧」正要舉辦「華意達90」影展,10月中陸續放映他十九部名作,規模之大前所未見。本來要好好回顧的,一下子變成悼念影展了。 用波蘭語說波蘭故事 讀網上訃聞,數《視與聽》Michael Brooke的最詳盡,華意達最令人敬佩是永不言倦,香港人自命勤力都得甘拜下風。他不知哪來的時間及精力!文章如斯簡述他:「六十年來四十部長片,最少六部是世界級傑作,同時為劇場導演、政客及畫家。」這多重身分及產量已夠駭人(還結過四次婚!)。「六部傑作」其實是很保守的估算,更別說他創作高峰正值波蘭的社會主義時期,拍片總是暗渡陳倉,不停跟審查制度博弈。Brooke說他對國家(注意不是對政黨)十分忠心,不止拍歷史,還有份創造歷史(見證團結工會成立)。除了八十年代戒嚴期間流亡海外,他拍過些德、法語片(《丹頓》),他幾十年來都是以波蘭語說波蘭故事。 最後的Afterimage應沒例外,說的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一名波蘭名畫家故事,看預告片已很吸引。某個畫面,史太林肖像的旗幟高舉,畫家的油彩布頃刻蒙上紅色,「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對文藝創作的教條性扼殺,一下子形象化了。Afterimage無意中成了華意達遺作,說的既是他年少便熟悉的繪畫世界,並回到他學畫、從事電影的四五十年代。而藝術跟政治的角力,又是華意達戲內戲外的畢生課題。如此一來,Afterimage倒有點「老大回」的總結味道。 我若從實招來,不只「余生也晚」,亦十分後知後覺。我輩戲迷對波蘭電影的愛好,大抵都始於奇斯洛夫斯基(今年適逢其二十年祭),剛巧是八九波共倒台後的歷史關口。以奇氏為切入點,我們打開了波蘭電影一片窗。然而,初看華意達有點水土不服。一來奇氏實在霎眼嬌,尤其最後四部,對波蘭片有點錯誤期許;二來我們在香港,從小習慣「非政治化」與沒有歷史感的教育,這裏的影人以不諳政治自居,跟華意達身處的景况南轅北轍。華意達的電影要慢慢細味下去,才漸漸領略箇中神采。話說回來,他的確拍很多歷史故事,波蘭又是個苦難民族;但其電影世界一般通俗易明、不算晦澀,說的...

20161019-廖偉棠:【諾貝爾文學獎】永遠有另一個卜戴倫

廖偉棠:【諾貝爾文學獎】永遠有另一個卜戴倫 20161019 所有影響過我的,或者說我愛過的同時代人之中,卜戴倫(Bob Dylan)是最矛盾的一位。他的矛盾在於他不斷否定前一個自己,但他沒有因此遁入虛無和分裂,一如他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這張專輯的名字所顯示,他發現了一面又一面的另一面的卜戴倫,因而日漸豐滿、日漸拒絕定義,正因為此,他完成了一個偉大詩人所需要的自我革命,把命運與作品通過各種撕裂而融合為一體。 因此聽到戴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我悲喜交集。喜的是斯德哥爾摩此舉直接向世人宣示了詩歌不應畫地為牢,在學院以外草莽生長的各種詩意應該衝破文學史的保守,為未來的詩歌增加更多出入口。悲的是諾獎無疑要為卜戴倫的多重身分進行一種總結,以後大眾看他聽他首先會想到「那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明星」,這有違多年來戴倫與各種戴在他頭上的帽子的搏鬥。 年輕的時候,聽戴倫音樂讀其詩歌,最強烈意識到的就是這個詩人與我之前學習過的詩人都不一樣。當中最吸引我的是,面對這個亂七八糟的繁雜世界,他能夠從容的開口歌唱的態度,因為他把自己放置在漩渦當中,而不是旁觀和逃逸。我覺得這是傳統意義上的詩人愈來愈缺乏的,一種坦蕩但是同時又毫不妥協的態度。我曾用「出入大千相」來形容他早中期作品中那種擁抱世界的勇氣與自在,惠特曼之後,久違矣。 另一吸引我的是:他的歌裏總是有懷疑主義的精神,那是超越別人加給他的理想主義成分的——我們不要以為他就是六十年代美國那種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實際上他是懷疑主義者,他和卡夫卡、齊克果、卡繆等不安但清醒的獨立作家更接近。 純粹從文本的角度講,對他的文學影響最大的是詩人迪倫.托馬斯和蘭波。迪倫.托馬斯是英國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但是卜戴倫把他的黑暗的一面挖掘得很深,把語言上的非理性實驗走得更遠,且加入了很多貌似遊戲的成分,我稱之為雜耍風格;然而愈是遊戲愈是讓人覺得有弦外之音、驚心動魄,這是熟悉黑暗童謠的讀者都懂的。 蘭波的「詩人就是通靈者」這一神秘主義觀念,帶領着戴倫在六十年代擁抱迷幻文化,然後抽離,因為他永遠不需要同道人,他經營詩歌中的幻象與隱喻並非為了獲得共鳴,而更多是對日益固化的想像進行挑釁——這是他和整個強調共享的嬉皮文化的最大不同,永遠有另一個卜戴倫期待着他去成為,而不是回歸那個已經被接納的戴倫。 對想像的大眾說話...

20161013-梅根·米蘭:更多日本男性承擔起家庭責任

梅根·米蘭:更多日本男性承擔起家庭責任 2016年10月13日 日本是一個超級老齡化社會。人們壽命很長,出生率也非常低。對於一個強調「親孝行」(oya-koko)的文化來說,子女少便會導致贍養危機。傳統上,照顧年長者的責任落在家庭成員身上,特別是女兒和女婿。隨著更多女性參加工作,人數空前的男性打破傳統,承擔起照料家庭的責任。他們經常是在事業生涯的黃金時期擔負起這一責任,一邊是對家庭的忠誠,一邊是日本高度競爭性的職場文化,很多人無法協調好二者之間的關係。 在這部影片中,我們跟隨他們當中的一員早田昌美(Masami Hayata),他在東京擔任一個要求很高的廣告主管職務,同時又要照顧生病的母親與年幼的兒子,他每天都要在二者之間尋找平衡。新為人母的我想通過早田君的故事幫我在家庭與工作之間找到平衡。我曾經計劃過,如何盡情體驗母親這一角色,同時又不讓它影響我搞藝術。結果卻適得其反,我陷入了選擇困難模式,是先處理一個兩歲孩子的日常需要,還是先處理自己的自由職業工作,令我見樹不見林。 兩年前,我曾經聽過前美國桂冠詩人比利·柯林斯(Billy Collins)分享他的詩歌《綬帶》(The Lanyard),這是哈珀斯講故事計劃(Harbers Storytelling Project)的一部分,這首詩講述母親對我們的恩惠。我聽了深受打動。詩中他一再提起一個兒時在夏令營裡給母親做的禮物,開玩笑地把它和母親給他的禮物作對比。這首詩的最後一行寫道:「你永遠無法報答母親,這是一個古老的真理」。我記得自己當時自私地想,我當然希望兒子至少會試著報答我一下,然後又想起父親是怎樣在奶奶人生的最後十年裡悉心周到地照顧她。 當我開始思考如何通過電影來研究家庭責任這個問題的時候,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1953年的經典影片《東京物語》(Tokyo Story)頓時湧入腦海。片中的父母感覺被子女拋棄,影片審視了他們沉默的痛苦與日本家庭的現代化之間的張力,令我久久難以忘懷。歷經半個多世紀之後,這部影片仍然具有普遍意義。在日本,這樣的壓力比以往更大,可能在所有地方也都變得更為嚴重,但在世界各地,我們當中有太多人必須在工作與照顧家庭之間做出痛苦的選擇。 在早田君的世界與我的世界裡,對帶薪家事假的支持開始增加;人們在談論改善職場文化,為個人生活狀況留出空間;承擔起照顧家庭主...

20161017-鍾承志:我們仍然未得勝:記何韻詩 2016 演唱會

鍾承志:我們仍然未得勝:記何韻詩 2016 演唱會 2016/10/17 — 12:39 2016年,何韻詩舉行了四場紅館演唱會。(HOCC fb page 圖片) 【文:鍾承志 (生命工場總監/創辦人)】 相信過去兩年多,不少人或多或少都感覺到生活上的變化,何韻詩也是。 從伊館走到紅館,阿詩也花了些時間適應,如何將過去已建立的偶像形象,與現時的社會參與作整合。伊館那次《18種香港演唱會》想說的很多也很用力,同時阿詩大概也覺得再唱自己過去大熱作品好像不太合適,因此也唱了很多很多別人的歌來寄意。但她在這次演唱會突破了這個盲點。她說過歌也有它自己的生命,而這個生命正正是她和幕後創作團隊,找到了舊日的歌詞文本(text),與現時社會的語境(context)的結連。因此,歌迷可入場聽回她的作品外,配合各式各樣的舞台效果、舞蹈、編曲、符號及隱喻,也可領會每首歌今天所賦予新的意義。 今次演唱會主題「Dear Friend,」意念來自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甘地寫給希特拉的信,希望可以阻止這場災難的發生,但可惜事與願違。而演唱會也正正是由此作起點。 舞台以戰爭遺址,飛機墜落了、橋也斷了,一片頹垣敗瓦。入場時螢幕播著《親愛的黑色》MV,正是戰爭一幕幕槍林彈雨、掙札求存,在將近斷的橋上爬行的畫面。 如何重新開始? 演唱會就在萬物皆灰的時候正式開始,有一個人行出來,記得一個約定、一個《舊約》,一個就算是有子彈、海嘯、地震,都要撐下去的約會,就是要去證明,人世間生死之約仍然在流傳。 一個人要找夥伴,總要找合拍的人。台上阿詩與另一民族樂手(Handpan)兩種樂器合奏,『同一刻飛上天、同一刻跌下水』,成為了出生入死的一對。這樣的《韻律泳》,就是希望為感到仍然悲觀的人,『表演創舉』,成為一種鼓勵。 他們成功鼓勵了更多的族人,開了一個《豔光四射》的螢火會(是有精彩的玩真火的表演),族人一齊『於災難裏派出飛吻』。當唱到『能仰望偶像誕生』的時候,阿詩特別舉高手掌,用力地指向四面的觀眾;而唱到『印下巨星手掌印時』阿詩和舞蹈員一個一個舉高手掌,就是要告訴觀眾,每一個人都是巨星,都可印下手掌印。這正正與及後的《是有種人》互相呼應。 如是者,一個充滿不同才能、彼此相愛的秘密組織《我勁愛你/光明會》,就此誕生。可是,這裏仍然只是一個戰爭遺址,失去的太多,要可以如何再開...

20161017-立場新聞:【本土音樂前線 1】專訪馮穎琪—不要寫別人喜歡的歌,寫你自己的歌,然後讓別人喜歡

立場新聞:【本土音樂前線 1】專訪馮穎琪—不要寫別人喜歡的歌,寫你自己的歌,然後讓別人喜歡 2016/10/17 — 16:35 https://thestandnews.com/culture/%E6%9C%AC%E5%9C%9F%E9%9F%B3%E6%A8%82%E5%89%8D%E7%B7%9A-%E5%B0%88%E8%A8%AA%E9%A6%AE%E7%A9%8E%E7%90%AA-%E4%B8%8D%E8%A6%81%E5%AF%AB%E5%88%A5%E4%BA%BA%E5%96%9C%E6%AD%A1%E7%9A%84%E6%AD%8C-%E5%AF%AB%E4%BD%A0%E8%87%AA%E5%B7%B1%E7%9A%84%E6%AD%8C-%E7%84%B6%E5%BE%8C%E8%AE%93%E5%88%A5%E4%BA%BA%E5%96%9C%E6%AD%A1/ 編按:香港本土意識抬頭。近年,本地流行音樂亦日益與香港社會議題拉上關係。雖然坊間不時可見「流行歌」的文化評論文章,但許多的內容實際上卻是討論「流行歌詞」,而非曲式、旋律、節奏、風格。到底從「曲」的角度講,香港流行音樂與這個城市有何關係?廣東歌的轉變,又如何反映這個城市的變化?小專題【本土音樂前線】,將走訪多名本土作曲家、歌手、學者,嘗試全面觀看廣東歌,進而觀看香港。 十數年前,馮穎琪寫過一首歌。 既是親生仔,自然覺得寫得不錯。可是交送唱片公司,卻被回絕。她不忿,又拿給其他人品評,然而大家都這樣講:「不行,這樣的歌紅不起來」。 為甚麼紅不起來? 「唔夠 K 歌」 「個 Range(音域)唔夠闊」 「音調太過 Chill Out(冷靜)」 「唔夠大上大落,唔夠令人激動」 ...... 於是馮穎琪只好把歌收起。然而她沒忘記。每隔一段時日後她又拿出來給人聽,又被回絕,又給人聽,又被回絕。 如此長達三年。如今回想這段歷史,她說:「當大家都潑冷水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創作人自然就不敢、也不想去做啦,因為不想浪費時間嘛。」 「香港市場就是這樣,總是會 limit 許多可能性。」 *   *   * 而如今鍾情廣東歌的人,大都已經聽過馮穎琪的名字。1996 年出道的她,作品是各大流行曲頒獎典禮常客。新城勁爆歌曲、香港電台十大金曲...

20161018-區家麟:深耕仇恨

區家麟:深耕仇恨 2016/10/18 — 11:44 2016年10 月12 日立法會會議宣誓儀式,青年新政梁頌恆、游蕙禎讀出英文誓詞。後者將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的Republic 讀成「re-fucking」、China讀成「支那」。兩人展示「HONG KONG IS NOT CHINA」標語。(圖右為游蕙禎;圖左為梁頌恆) 一向不屑大學迎新活動中,宿舍與書院之間的學生「互片」環節;聽聞近來已大為收斂,幸甚。 看不過眼,並非對罵時言行粗鄙,也非心態行徑似小學雞;令我感到噁心,是那種為了締造我院我宿團結氣氛,而硬要製造假想敵、劃清你我的行為。新生剛入學,人生路不熟,哪來那麼多仇恨與敵意?以製造仇恨,來激勵團結、再測試忠誠,正是最廉價最反智的收買人心手段。 美國總統選舉,以特朗普之德性,仍有顯著民意支持,正是把仇恨與敵意散播極致,仇恨移民、仇恨精英、仇恨科學;只要劃清敵我,縱使烏煙瘴氣,從不講道理,自有一群死忠。 立法會宣誓,青年新政兩年輕新議員,用了「支那」字眼,亦作如是觀。要建立自己的民族,可以與鄰近的民族保持友善交往,兩者不須敵對,甚至要積極爭取其他民族支持。 說出「支那」二字,卻砌辭不認,猶說「支那」無貶義,謂孫中山也用過。字義解讀,意隨境遷,詞語的意思一路演變,要看語境、辨人心。一如英語  Nigger 一字,直譯只是「黑人」,與「白人」「黃人」應無異,的確  Nigger 一詞往日無貶義,但幾百年來,Nigger 一字與奴隸與屈辱已不可分割。「黑鬼」一字,在美國極為冒犯;正如「支那」一字,容易傷透很多人的心,也令愛國賊有機可乘。 宣揚本土,也可與人為善,兩者無衝突;刻意挑起傷痛,意圖製造敵人,深耕仇恨,不介意得罪四方八面任何看不順眼的人,易得鐵粉支持,鼓舞人心,縱使最後得天下,只會是一個道德的廢墟。 區家麟 曾經夢想浪遊世界,竟然實現了一大半。行過萬里路,又發覺,不如讀萬卷書;很多話要說,請讓我慢慢說。

20161018-張彥:訪談:佛教的環境主義及中國政府為何害怕宗教

張彥:訪談:佛教的環境主義及中國政府為何害怕宗教 2016年10月18日 中國江蘇的聖山茅山。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是對亞洲的文化和宗教有最獨創思考的學者之一。 這位現年66歲的中國歷史學家出生在印度的阿薩姆,分別在德裡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接受教育。他後來曾在芝加哥大學、史丹佛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目前在杜克大學教書。 杜贊奇以對中國宗教的開創性研究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他的著作《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於1988年出版,這項研究幫助了人們重新定義如何思考中國宗教的問題,顯示了宗教是中國傳統社會最強大的力量之一。他的後續著作反映了他的興趣擴大到包括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等題材上。他的最新著作《全球現代性的危機:亞洲的傳統與一個可持續的未來》(The Crisis of Global Modernity: Asian Traditions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把許多這些思路交織在一起,對諸如氣候變化等問題做出論述。 杜贊奇最近在北京的一次採訪中,討論了佛教的環境主義、宗教的哪方面最令人中國政府不安,以及南滿鐵路公司等話題。 大多數人對接受你新書中的前兩個前提沒有多大問題:既我們面臨一個環境危機,這是經濟快速增長造成的。但是,你的另一個論點比較違反直覺,你認為存在一個超越非政府組織和國際框架(如聯合國)的解決方案,你認為信仰也能起作用。 我們需要非政府組織和聯合國,我們也需要生物工程和市場機制。但在過去10年或20年中,一些最重要的因素浮現出來,雖然緩慢、但越來越受重視,其中之一是,最有效的社會從某些方面來看也是最傳統的。這些社會結合了基於信仰的有關自然和社會的觀念。 比如在台灣,我一直對「佛教環保」感興趣。我今年夏天在那裡,那裡有把拯救環境作為己任的大規模的佛教團體。 這對中國大陸也適用嗎?返回傳統能幫助激勵人們嗎? 中國大陸在某些方面更困難。但是,大陸也有道教環保方面的努力,比如在(江蘇道教名山)茅山。他們把老子描繪為一個綠神。一些村民通過復興寺廟社區來尋求保護他們的當地生態。 你的長處之一是,你有跨越邊界描述東亞、南...

20161018-沈旭暉:新加坡大使筆戰《環球時報》,與新國精英的態度

沈旭暉:新加坡大使筆戰《環球時報》,與新國精英的態度 2016-10-18 新加坡媒體朋友私下說,收到不少「熱心華人讀者」大罵新加坡立場的短訊、投稿,這在新加坡立國以來,幾乎前所未見。 新加坡夜景。 沈旭暉:新加坡精英最擔心的反而是一個潛在問題:中國移民新加坡的人口越來越多,他們會不會有天公然和政府唱對台?攝:EPA via Imagine China 不久前,新加坡和中國在半官方渠道,爆發了一場筆戰,參與者是中國《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以及新加坡駐華大使羅家良(Stanley Loh)。二人通過紙媒、官方聲明、互聯網微博等隔空筆戰四回合,激烈程度近年罕有。 雖然中國官方立場一直是「《環球時報》不代表我」,但也一直依靠《環球時報》測試風向,和滿足國內民粹要求。加上好些細節要是沒有官方披露,「報人」不可能獲取,所以新加坡朋友普遍認定,中國在背後發功無疑。 中新地緣利益的矛盾 這場筆戰的爆發,突顯了兩國在今日地緣政治的重重矛盾。新加坡一直被視作東盟大腦,儘管自身不涉及南海領土爭端,但四個與中國存在糾紛的當事國都是東盟成員,新加坡作為東盟核心,自不能置身事外。加上南海是連接亞太的重要海上樞紐,新加坡以外貿立國,海上運輸線即是其生命線,一旦南海被中國一國主宰,也不符合新加坡利益。 早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美時,高調呼籲美國投入更多資源,以實踐「重返亞太」承諾,這和李光耀晚年對美國的循循告誡,乃一脈相承。但南海偏偏是習近平政府的「重中之重」,不僅是民族主義政策的實驗室,更是對外經貿擴張、反制美國圍堵的主戰場。習近平強化南海優勢的決心,亦非前朝可比。新加坡要求美國長存東南亞,中國官媒就表示「希望新加坡尊重中國利益」,字裡行間,不滿已現。 後李光耀年代的變化 這樣的矛盾,李光耀在生時還能掩蓋,中新兩國經濟關係也發展迅速。但新加坡進入後李光耀時代,李顯龍也試圖走出父親的影子,近年與美國的戰略合作越發密切,還准許美國在新加坡基地部署濱海戰鬥艦、反潛機,明顯意在反制中國的區域影響力。 這背後,新加坡精英有一個基本信念,就是新加坡和中國的經貿是互惠的,中國也要依靠新加坡融資、當中國商人的白手套,乃至秘密採購戰略資源。這些價值,都是香港難以取代的。因此,北京對新加坡是有需求的,新加坡也毋須過分低聲下氣。 然而,中國對此自然不滿,也希望證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