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2-壹周刊:將抗爭變成事業,朱凱迪
壹週刊:將抗爭變成事業,朱凱迪
《壹周刊》非常人語
2011年5月12日
撰文:陳偉超
攝影:鄭樹清
「朱凱迪」彷彿是一隊抗爭小組,出場密,手法多。在母校中大,他喊保樹立人。在天星碼頭,他絕食抗議。在皇后碼頭,他司法覆核。進駐菜園村,他以70後的身份成了反高鐵的80後代表,又被港鐵保安以柔道技「浮腰」摔倒。上月,他寫調查報導,重提地產商佔用剩餘地積比,在美孚起屏風樓。
「某些人說,理想社會是和諧,我會反過來說,理想社會是政治化社會,意會到彼此不同,然後找方法去解決。和諧一定暴力,因為大家想法一定有不同。」近年的社運新星,臉蛋比他們關注的議題曝光更多,卻也比那些議題更早退場。朱凱迪參與社運六年,愈戰愈持久。
「我係好專注的人,保樹立人兩、三個月,天星皇后八、九個月,菜園村兩、三年。」搞社運,他平靜建設,過去一年,為菜園建新村。
「有人打交(抗爭)同時,也要有人經營。對我來說,明白點樣做好一件事,點樣將件事做落去,更緊要。十年後菜園新村如果無,我今日同你講的都是廢話。」
「唔好發夢隊資本主義就天下太平,從社區開始,做一個有力量的點,反過來可以影響世界。」他希望菜園新村,可以千世萬代。
朱家以「凱」字排輩,朱媽喜歡演員艾迪,朱凱迪一名由此而來。朱媽當時不會知道,幾年後艾迪憑《邊緣人》一片拿下金馬獎,也不會想到,多年以後兒子會愛上社會邊緣的風光。
「我總想找一個地方,選擇以弱勝強的一方,將邊緣反過來。」訪問前幾日,馬英九表示不支持國光石化在彰化興建石化廠,這事件是朱凱迪式的抗爭教材,說時一臉興奮。
「一開頭淨係講石化廠會趕絕蚵仔場,話要保住蚵農的產業,後來開始問係咪要搞高污染的石化產業,最後反過來隊石化廠。」故事發展,很像從保菜園村到反高鐵,只是結果迥異,高鐵上馬,菜園村被拆遷。
「台灣產業未死,抗爭可以講產業未來。香港的農業死晒,所以菜園村的口號才變成居住問題。不過幾渣都有得搞,因為人未死晒,仲可以將邊緣的人提番出來。」邊緣撼核心,自言本輸的心態來玩。
「一個無權無勢的人,只能捉住事件中的一點,去問問題。就算無資格去改變,至少可以問問題。」
據點
訪問後致電朱凱迪,他剛到過菜園新村,顯得有點興奮:「好大驚喜。」這天菜園村居民完成搬遷,全體搬入新村。
「已經有飲茶的地方,大家可以聚埋,估唔到臨時屋都咁開心。」
過去兩年,他在菜園村當值,少則一週4次,多則每日報到。高鐵撥款通過,村民商議40日,決定在別處買地重建新村,朱凱迪一下子忙碌起來。他到處看地,考察每塊地的歷史,看是否適合耕作。和村民到台灣學習建村,又規劃新村的經營方法。買地的時候,由他議價傳話,建屋牌照,他有份不斷向政府示威爭回來。其中一樣難辦的,是解決村民的要求。不遷不拆萬眾齊心,新村重建,則各有所需。
「點解我排了四號門牌?」「我想賠償,但居民組織話唔好,點算?」他以事為重:「我覺得事係大過個人。運動大過我,也大過所有人。我們吸收了運動(參與者)的能量,就要推動社會改變。村裡的人情味當然好好,但我不是為這些而去菜園村。」
「我得一個目標,就係起新村,我變成政府,搞到自己好官僚。」
「有村民覺得可以向政府爭取多一點賠償,我做壞人,話『唔好再花時間糾纏,新村重要過你拿多少少錢。』」菜園新村土地以1,800萬購得,連興建費用,每戶約花百萬。挨近元崗新村,歸菜園新村有限公司名下,分公地和私地,暫時的共識,是公家地以股份持有,要所有居民同意才能賣,私家地則要依附公地才能使用,間接禁止炒賣的可能。
「屋企同社區要穩定,無炒賣就最穩定。」原本的90戶,剩下47戶。「這讓我最難過,好些人在頭一年出力最多,看不到贏的可能,現在難打的過了,他們卻分享不到新村。」分工中,他負責勸人回頭。新村發展社區就業、農田保育。
「在香港,可唔可以唔炒賣,可唔可以唔產生垃圾,如果我齋講,係多餘,但如果有一條村,大家會珍惜,去經營。十年後,仍然有人在我們的工作上發展。」
天職
朱凱迪1999年中大英文系畢業後加入《明報》國際版,及後到伊朗學波斯文,為當戰地記者作準備,後來到阿富汗做自由撰稿人,報導總統選舉。回港後在新城電台當外電翻譯,05年加入獨立媒體。朱凱迪直言,能把社運做大,靠的是記者能力。
「我的獨步單方,是首先自己做一個熱情的記者,再令其他人都成為熱情的記者。如果有4、5個人好熱情地報導,就會捲到其他人加入運動。」
「好多人覺得搞遊行就得,比如美孚,但唔實淨。我幾有把握,菜園村出版的居民通訊、公眾刊物,一定多過其他居民運動。行動配合資訊,才起到漩渦效應。」最近他在獨立媒體為美孚寫了一連四篇報導,有關發展商佔用剩餘地積比,新世界與祥達的關係,都有論及。文宣招攬公眾,也可取信於苦主。菜園村及美孚事件中,朱凱迪都是先報導、後加入。
「居民發現我比他們更熟悉事件,便會信我,那麼我才能做一些判斷。」朱凱迪的家中都存放了各種圖表,每個他曾涉足的社運項目,都有一疊相關的地契、地圖、航空照片。他稱那些為「滿足他慾望的東西」,也是調查工具。
「買到大埔地政署的人都熟晒。買圖10個有10個都係炒地皮,都是要發財的人,好少人係要搞到人發唔到財。」去年7月,《南華早報》揭發富商魯連城在大浪西灣起豪宅,破壞生態,朱凱迪追查下,發現魯還非法佔用數萬呎官地。他又曾在高鐵財委會前,提出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員陳茂波、何鍾泰、石禮謙等與高鐵利益的轇轕。
「所有調查,都為攻擊有權有勢的人,或者為運動提供理據。」圖表不只能搗霸權,也協助規劃。
「傾新村路權時,律師叫我們查有無車行過,買張航空照片一看,真係發現有車痕。」每次調查,動輒三數千,菜園村一役,花了數萬。
「我知道買圖令我使好多錢,同時又可以解決村民問題,但其實我又知道係為自己興趣,我便想,好唔好問人番錢。」後來想到辦導賞團,幫補調查。那為何不做記者?
「為了推動運動,我可以不擇手段,我會做記者、做導遊、做PR、開會、規劃,這是我和記者不同的地方。」
不是一個人
朱凱迪家中當眼處,擺一張放大了的結婚照,去年新婚,他穿白色汗衣,和初戀──他的太太站在及膝荒草上,笑容汗水同樣淋漓。據說那是在為菜園新村選址時拍的,身上沒有禮服婚紗。朱凱迪總在荒蕪的場景中,做非主流的事,從年少時起,便自決自主,特立獨行。自中學起便愛獨個行山露營,高中迷上攀石,隨街獸化,壁虎跳牆。同學穿皮鞋上學,他卻穿黑布鞋。
赴伊朗留學前,他到中大旁聽,整整一個學期,睡在大學大樓天台。「想體驗長時間一個人生活係點,係奇怪的個人癖好。」朱凱迪的低物慾,讓香港人不解。平日只買襪、墨水筆、以及他每日踩的那款無綁帶黑布帶鞋(二十元)。
「好多都係人送的,或是我老婆頂唔順買的。」大學畢業,全職社運,偶然靠導賞團及在大學講課賺錢,每月不足20個工時。收入不穩,月入數千,夠唔夠食?
「村民煮飯我食,病了有醫生朋友幫,無錢的時候,真係有人俾錢你,大學教書的朋友,專登開一科可以插我入去教。可能一般人覺得奇怪,但在這圈子(社運),很重視這份情義。」
「我的想法是,一個人只要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唔淨係靠錢去生活。」朱凱迪也多次寄錢給中東朋友。太太交租沒怨言,外母催他買樓,他討厭買樓,卻構思買地。
「夾錢買塊地,進入共同生活的圈子,耕田,建立另類經濟。這城市殘酷,解決住,可以free 番一些人出來,做自己喜歡的事。」
咁錢呢?「有錢的多出,無錢的少出,但在其他方面多付出。」他說大約有30人感興趣,已經開始傾。他不是說笑的。他偶然會想起伊朗,自己住過的23號大學宿舍。
「好多奇奇怪怪的人,他們唔使解釋自己,唔使扭自己fit入主流,可以安然地接受自己的狀況。」他同情香港人,總為自己所做的解釋。
「讀哲學的要victimize 自己,拍電影的又要覺得自己好偉大。」
朱凱迪一個要好的日本朋友,看了《西遊記》,花三年從西安徒步到羅馬,花三年寫遊記,又花三年改寫。輾轉回到伊朗,只因當日在該地留院一個月,伊朗人照顧過他。
「他在伊朗國營電台,翻譯宗教領袖的新聞,全世界可能只有10個人聽。」
「我一邊笑佢傻仔,另一邊又覺得心靈上同佢好近。」
壹週刊
撰文:陳偉超
攝影:鄭樹清
《壹周刊》非常人語
2011年5月12日
撰文:陳偉超
攝影:鄭樹清
「朱凱迪」彷彿是一隊抗爭小組,出場密,手法多。在母校中大,他喊保樹立人。在天星碼頭,他絕食抗議。在皇后碼頭,他司法覆核。進駐菜園村,他以70後的身份成了反高鐵的80後代表,又被港鐵保安以柔道技「浮腰」摔倒。上月,他寫調查報導,重提地產商佔用剩餘地積比,在美孚起屏風樓。
「某些人說,理想社會是和諧,我會反過來說,理想社會是政治化社會,意會到彼此不同,然後找方法去解決。和諧一定暴力,因為大家想法一定有不同。」近年的社運新星,臉蛋比他們關注的議題曝光更多,卻也比那些議題更早退場。朱凱迪參與社運六年,愈戰愈持久。
「我係好專注的人,保樹立人兩、三個月,天星皇后八、九個月,菜園村兩、三年。」搞社運,他平靜建設,過去一年,為菜園建新村。
「有人打交(抗爭)同時,也要有人經營。對我來說,明白點樣做好一件事,點樣將件事做落去,更緊要。十年後菜園新村如果無,我今日同你講的都是廢話。」
「唔好發夢隊資本主義就天下太平,從社區開始,做一個有力量的點,反過來可以影響世界。」他希望菜園新村,可以千世萬代。
朱家以「凱」字排輩,朱媽喜歡演員艾迪,朱凱迪一名由此而來。朱媽當時不會知道,幾年後艾迪憑《邊緣人》一片拿下金馬獎,也不會想到,多年以後兒子會愛上社會邊緣的風光。
「我總想找一個地方,選擇以弱勝強的一方,將邊緣反過來。」訪問前幾日,馬英九表示不支持國光石化在彰化興建石化廠,這事件是朱凱迪式的抗爭教材,說時一臉興奮。
「一開頭淨係講石化廠會趕絕蚵仔場,話要保住蚵農的產業,後來開始問係咪要搞高污染的石化產業,最後反過來隊石化廠。」故事發展,很像從保菜園村到反高鐵,只是結果迥異,高鐵上馬,菜園村被拆遷。
「台灣產業未死,抗爭可以講產業未來。香港的農業死晒,所以菜園村的口號才變成居住問題。不過幾渣都有得搞,因為人未死晒,仲可以將邊緣的人提番出來。」邊緣撼核心,自言本輸的心態來玩。
「一個無權無勢的人,只能捉住事件中的一點,去問問題。就算無資格去改變,至少可以問問題。」
據點
訪問後致電朱凱迪,他剛到過菜園新村,顯得有點興奮:「好大驚喜。」這天菜園村居民完成搬遷,全體搬入新村。
「已經有飲茶的地方,大家可以聚埋,估唔到臨時屋都咁開心。」
過去兩年,他在菜園村當值,少則一週4次,多則每日報到。高鐵撥款通過,村民商議40日,決定在別處買地重建新村,朱凱迪一下子忙碌起來。他到處看地,考察每塊地的歷史,看是否適合耕作。和村民到台灣學習建村,又規劃新村的經營方法。買地的時候,由他議價傳話,建屋牌照,他有份不斷向政府示威爭回來。其中一樣難辦的,是解決村民的要求。不遷不拆萬眾齊心,新村重建,則各有所需。
「點解我排了四號門牌?」「我想賠償,但居民組織話唔好,點算?」他以事為重:「我覺得事係大過個人。運動大過我,也大過所有人。我們吸收了運動(參與者)的能量,就要推動社會改變。村裡的人情味當然好好,但我不是為這些而去菜園村。」
「我得一個目標,就係起新村,我變成政府,搞到自己好官僚。」
「有村民覺得可以向政府爭取多一點賠償,我做壞人,話『唔好再花時間糾纏,新村重要過你拿多少少錢。』」菜園新村土地以1,800萬購得,連興建費用,每戶約花百萬。挨近元崗新村,歸菜園新村有限公司名下,分公地和私地,暫時的共識,是公家地以股份持有,要所有居民同意才能賣,私家地則要依附公地才能使用,間接禁止炒賣的可能。
「屋企同社區要穩定,無炒賣就最穩定。」原本的90戶,剩下47戶。「這讓我最難過,好些人在頭一年出力最多,看不到贏的可能,現在難打的過了,他們卻分享不到新村。」分工中,他負責勸人回頭。新村發展社區就業、農田保育。
「在香港,可唔可以唔炒賣,可唔可以唔產生垃圾,如果我齋講,係多餘,但如果有一條村,大家會珍惜,去經營。十年後,仍然有人在我們的工作上發展。」
天職
朱凱迪1999年中大英文系畢業後加入《明報》國際版,及後到伊朗學波斯文,為當戰地記者作準備,後來到阿富汗做自由撰稿人,報導總統選舉。回港後在新城電台當外電翻譯,05年加入獨立媒體。朱凱迪直言,能把社運做大,靠的是記者能力。
「我的獨步單方,是首先自己做一個熱情的記者,再令其他人都成為熱情的記者。如果有4、5個人好熱情地報導,就會捲到其他人加入運動。」
「好多人覺得搞遊行就得,比如美孚,但唔實淨。我幾有把握,菜園村出版的居民通訊、公眾刊物,一定多過其他居民運動。行動配合資訊,才起到漩渦效應。」最近他在獨立媒體為美孚寫了一連四篇報導,有關發展商佔用剩餘地積比,新世界與祥達的關係,都有論及。文宣招攬公眾,也可取信於苦主。菜園村及美孚事件中,朱凱迪都是先報導、後加入。
「居民發現我比他們更熟悉事件,便會信我,那麼我才能做一些判斷。」朱凱迪的家中都存放了各種圖表,每個他曾涉足的社運項目,都有一疊相關的地契、地圖、航空照片。他稱那些為「滿足他慾望的東西」,也是調查工具。
「買到大埔地政署的人都熟晒。買圖10個有10個都係炒地皮,都是要發財的人,好少人係要搞到人發唔到財。」去年7月,《南華早報》揭發富商魯連城在大浪西灣起豪宅,破壞生態,朱凱迪追查下,發現魯還非法佔用數萬呎官地。他又曾在高鐵財委會前,提出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員陳茂波、何鍾泰、石禮謙等與高鐵利益的轇轕。
「所有調查,都為攻擊有權有勢的人,或者為運動提供理據。」圖表不只能搗霸權,也協助規劃。
「傾新村路權時,律師叫我們查有無車行過,買張航空照片一看,真係發現有車痕。」每次調查,動輒三數千,菜園村一役,花了數萬。
「我知道買圖令我使好多錢,同時又可以解決村民問題,但其實我又知道係為自己興趣,我便想,好唔好問人番錢。」後來想到辦導賞團,幫補調查。那為何不做記者?
「為了推動運動,我可以不擇手段,我會做記者、做導遊、做PR、開會、規劃,這是我和記者不同的地方。」
不是一個人
朱凱迪家中當眼處,擺一張放大了的結婚照,去年新婚,他穿白色汗衣,和初戀──他的太太站在及膝荒草上,笑容汗水同樣淋漓。據說那是在為菜園新村選址時拍的,身上沒有禮服婚紗。朱凱迪總在荒蕪的場景中,做非主流的事,從年少時起,便自決自主,特立獨行。自中學起便愛獨個行山露營,高中迷上攀石,隨街獸化,壁虎跳牆。同學穿皮鞋上學,他卻穿黑布鞋。
赴伊朗留學前,他到中大旁聽,整整一個學期,睡在大學大樓天台。「想體驗長時間一個人生活係點,係奇怪的個人癖好。」朱凱迪的低物慾,讓香港人不解。平日只買襪、墨水筆、以及他每日踩的那款無綁帶黑布帶鞋(二十元)。
「好多都係人送的,或是我老婆頂唔順買的。」大學畢業,全職社運,偶然靠導賞團及在大學講課賺錢,每月不足20個工時。收入不穩,月入數千,夠唔夠食?
「村民煮飯我食,病了有醫生朋友幫,無錢的時候,真係有人俾錢你,大學教書的朋友,專登開一科可以插我入去教。可能一般人覺得奇怪,但在這圈子(社運),很重視這份情義。」
「我的想法是,一個人只要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唔淨係靠錢去生活。」朱凱迪也多次寄錢給中東朋友。太太交租沒怨言,外母催他買樓,他討厭買樓,卻構思買地。
「夾錢買塊地,進入共同生活的圈子,耕田,建立另類經濟。這城市殘酷,解決住,可以free 番一些人出來,做自己喜歡的事。」
咁錢呢?「有錢的多出,無錢的少出,但在其他方面多付出。」他說大約有30人感興趣,已經開始傾。他不是說笑的。他偶然會想起伊朗,自己住過的23號大學宿舍。
「好多奇奇怪怪的人,他們唔使解釋自己,唔使扭自己fit入主流,可以安然地接受自己的狀況。」他同情香港人,總為自己所做的解釋。
「讀哲學的要victimize 自己,拍電影的又要覺得自己好偉大。」
朱凱迪一個要好的日本朋友,看了《西遊記》,花三年從西安徒步到羅馬,花三年寫遊記,又花三年改寫。輾轉回到伊朗,只因當日在該地留院一個月,伊朗人照顧過他。
「他在伊朗國營電台,翻譯宗教領袖的新聞,全世界可能只有10個人聽。」
「我一邊笑佢傻仔,另一邊又覺得心靈上同佢好近。」
壹週刊
撰文:陳偉超
攝影:鄭樹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