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8-安裕:右翼復辟的時代
安裕:右翼復辟的時代
20170818
東西南北
■《六十年代:希望的年代,憤怒的日子》的作者曾是吉特林學生組織民主社會學生聯盟主席。互聯網
美國維珍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巿白人至上主義分子集會,反對集會的民眾遭右翼支持者開車撞死;之後特朗普有看似中立的「雙方都有責任」言論,幾天後再拋出「另類左翼」之說,為白人至上主義分子解說的意圖可說彰彰明甚,這也在客觀上說明,花旗國土右翼思潮復辟已是毋庸諱言。右翼再度抬頭對自由派打壓不僅是美國現象,陰魂不散的歐洲右翼捲土重來更是眾所周知;文明社會當前面對右翼開歷史倒車的挑釁,是兩種對立意識形態的對決。
這亦是回到原點的歷史循環。六十年代美國反戰與保守兩翼爆發激烈衝突,尼克遜政府悍然出動軍警鎮壓,大批示威學生遭拘捕起訴,學生會因為須繳付巨額保釋金以致崩潰。然而,改變美國社會的因子在漫長的社會運動當中保存下來,儘管反戰人士其後分走兩條路線:進入議會以及留在地方,卻是這種從上到下、華盛頓而小城巿、由議會至社區,帶動潛移默化的美國變化。從參與者而成觀察者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吉特林(Todd Gitlin),在成書於1987年的回顧反戰運動名著《六十年代:希望的年代,憤怒的日子/The Sixties:Years of Hope,Days of Rage》指出,反戰運動即使以失望與幻滅告終,但長遠而言是指向社會平等之路。根據新左派的說法,反戰運動只是暫時偃旗息鼓,大批社運人士進入社區植根,激戰過後休養生息的同時,重新摸塑另一種關注社會的自由派態度,包括平權運動以及對環境保護的關切。
在進入議會的路線,自由派並未取得明顯戰績,1972年大選,打正旗號以自由主義者出戰的參議員麥高文慘敗於角逐連任的尼克遜,全國50個州和首都華盛頓,麥高文僅在麻省及華盛頓得勝,連在家鄉南達科他州也輸給尼克遜,選舉結果對反戰運動構成沉重打擊。可是,回到地區落地生根的路線轉進土地深層,他們當中有人微調議題取態,也有以平權運動作為訴求。這些人裏,包括為麥高文競選當跑腿的一個叫克林頓的耶魯大學法學院學生。克林頓耶魯畢業後,回到家鄉阿肯色州從大學教授做起,之後競選州議會議員。1992年,吉特林為《六十年代:希望的年代,憤怒的日子》修訂版撰寫序文,在克林頓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並拿下當年大選的這一年、在麥高文大選失利之後20年,吉特林道出了延綿20年的自由派及保守派觀察。
吉特林說,1992年的選舉,克林頓的反戰經歷及妻子希拉莉的女權主義者身份,沒有在美國政治最高層的爭逐中遭取消資格,「於此而言,這是長達20年、究竟是誰贏得六十年代的世代爭逐最新續篇」,「事實上,1968年之後每次全國選舉,都是文化上的全民公決」。自八十年代起,吉特林以他對社會運動與媒體互動的觀察受到注目,作為六十年代學生組織民主社會學生聯盟(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前主席,1965年在華盛頓的首次全美學生反戰集會即出自於他的年代,其對政治及社會的敏銳觀察至今不衰。睽諸歷史,在這一過程,美國意識形態像鐘擺左右來回游移,尼克遜、列根、老布殊保守派緊握大權到溫和自由派克林頓上場,再是南部保守派小布殊入主白宮,之後是民主黨左派奧巴馬主政八年,如今是特朗普毫不掩飾的右翼態勢。倘以吉特林「美國全國選舉就是文化上的全民公決」觀察去年大選結果,今天美國右翼當道,其來有自。
特朗普帶頭 美國急劇右轉
有怎樣的社會就有怎樣的總統,有這樣的總統就有這樣的社會意識和行為,吉特林最近於8月11日及8月14日連續兩篇文章,從美國大學校園言論自由談到維珍尼亞白人至上主義分子集會,字字都是對準時局的分析,擲地有聲。文章提到,大學校園越來越多種族歧視微侵略(racial microaggression),白人至上主義到新納粹的「恐怖片正從東岸到西岸上演」。可以看到,吉特林作為學者兼學運老將對特朗普治下美國的憂心忡忡。吉特林絕非杞人憂天,他說的是客觀存在事實,美國正從校園內到校園外走上回頭路。此刻的美國,正處於急劇右轉的過程當中,而這種右轉,不是戰後美國社會所理解的經濟與福利理念左右之爭的「右」,現在的右轉,是總統帶頭在核心價值上公開站到右翼行列。
去年春美國總統初選到今年8月這短短一年半,潘朵拉盒子被打開,「通俄門」的指摘與特朗普用人唯親,與極端右翼幽靈得到公開祝福相比,統統是微不足道的蠅頭小事。歷史上,縱然總統艾森豪威爾對種族主義反應遲緩,對1957年阿肯色州小石城黑人學童上學遭州長阻止譴責時用詞抽象,但正如吉特林說,「他還未至於譴責『各方』的極端主義」( he would not go so far as to denounce extremism"on many sides")。對維珍尼亞事件各打五十大板的態度,不僅等於姑息右翼思潮,更是在另一個側面助長白人至上主義分子的氣焰。這折射出深埋美國社會的種族主義從未清除淨盡,南北戰爭之後一個半世紀,這個所謂種族融和的大夢,終於在一夜之間驀然驚醒。
安裕
20170818
東西南北
■《六十年代:希望的年代,憤怒的日子》的作者曾是吉特林學生組織民主社會學生聯盟主席。互聯網
美國維珍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巿白人至上主義分子集會,反對集會的民眾遭右翼支持者開車撞死;之後特朗普有看似中立的「雙方都有責任」言論,幾天後再拋出「另類左翼」之說,為白人至上主義分子解說的意圖可說彰彰明甚,這也在客觀上說明,花旗國土右翼思潮復辟已是毋庸諱言。右翼再度抬頭對自由派打壓不僅是美國現象,陰魂不散的歐洲右翼捲土重來更是眾所周知;文明社會當前面對右翼開歷史倒車的挑釁,是兩種對立意識形態的對決。
這亦是回到原點的歷史循環。六十年代美國反戰與保守兩翼爆發激烈衝突,尼克遜政府悍然出動軍警鎮壓,大批示威學生遭拘捕起訴,學生會因為須繳付巨額保釋金以致崩潰。然而,改變美國社會的因子在漫長的社會運動當中保存下來,儘管反戰人士其後分走兩條路線:進入議會以及留在地方,卻是這種從上到下、華盛頓而小城巿、由議會至社區,帶動潛移默化的美國變化。從參與者而成觀察者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吉特林(Todd Gitlin),在成書於1987年的回顧反戰運動名著《六十年代:希望的年代,憤怒的日子/The Sixties:Years of Hope,Days of Rage》指出,反戰運動即使以失望與幻滅告終,但長遠而言是指向社會平等之路。根據新左派的說法,反戰運動只是暫時偃旗息鼓,大批社運人士進入社區植根,激戰過後休養生息的同時,重新摸塑另一種關注社會的自由派態度,包括平權運動以及對環境保護的關切。
在進入議會的路線,自由派並未取得明顯戰績,1972年大選,打正旗號以自由主義者出戰的參議員麥高文慘敗於角逐連任的尼克遜,全國50個州和首都華盛頓,麥高文僅在麻省及華盛頓得勝,連在家鄉南達科他州也輸給尼克遜,選舉結果對反戰運動構成沉重打擊。可是,回到地區落地生根的路線轉進土地深層,他們當中有人微調議題取態,也有以平權運動作為訴求。這些人裏,包括為麥高文競選當跑腿的一個叫克林頓的耶魯大學法學院學生。克林頓耶魯畢業後,回到家鄉阿肯色州從大學教授做起,之後競選州議會議員。1992年,吉特林為《六十年代:希望的年代,憤怒的日子》修訂版撰寫序文,在克林頓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並拿下當年大選的這一年、在麥高文大選失利之後20年,吉特林道出了延綿20年的自由派及保守派觀察。
吉特林說,1992年的選舉,克林頓的反戰經歷及妻子希拉莉的女權主義者身份,沒有在美國政治最高層的爭逐中遭取消資格,「於此而言,這是長達20年、究竟是誰贏得六十年代的世代爭逐最新續篇」,「事實上,1968年之後每次全國選舉,都是文化上的全民公決」。自八十年代起,吉特林以他對社會運動與媒體互動的觀察受到注目,作為六十年代學生組織民主社會學生聯盟(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前主席,1965年在華盛頓的首次全美學生反戰集會即出自於他的年代,其對政治及社會的敏銳觀察至今不衰。睽諸歷史,在這一過程,美國意識形態像鐘擺左右來回游移,尼克遜、列根、老布殊保守派緊握大權到溫和自由派克林頓上場,再是南部保守派小布殊入主白宮,之後是民主黨左派奧巴馬主政八年,如今是特朗普毫不掩飾的右翼態勢。倘以吉特林「美國全國選舉就是文化上的全民公決」觀察去年大選結果,今天美國右翼當道,其來有自。
特朗普帶頭 美國急劇右轉
有怎樣的社會就有怎樣的總統,有這樣的總統就有這樣的社會意識和行為,吉特林最近於8月11日及8月14日連續兩篇文章,從美國大學校園言論自由談到維珍尼亞白人至上主義分子集會,字字都是對準時局的分析,擲地有聲。文章提到,大學校園越來越多種族歧視微侵略(racial microaggression),白人至上主義到新納粹的「恐怖片正從東岸到西岸上演」。可以看到,吉特林作為學者兼學運老將對特朗普治下美國的憂心忡忡。吉特林絕非杞人憂天,他說的是客觀存在事實,美國正從校園內到校園外走上回頭路。此刻的美國,正處於急劇右轉的過程當中,而這種右轉,不是戰後美國社會所理解的經濟與福利理念左右之爭的「右」,現在的右轉,是總統帶頭在核心價值上公開站到右翼行列。
去年春美國總統初選到今年8月這短短一年半,潘朵拉盒子被打開,「通俄門」的指摘與特朗普用人唯親,與極端右翼幽靈得到公開祝福相比,統統是微不足道的蠅頭小事。歷史上,縱然總統艾森豪威爾對種族主義反應遲緩,對1957年阿肯色州小石城黑人學童上學遭州長阻止譴責時用詞抽象,但正如吉特林說,「他還未至於譴責『各方』的極端主義」( he would not go so far as to denounce extremism"on many sides")。對維珍尼亞事件各打五十大板的態度,不僅等於姑息右翼思潮,更是在另一個側面助長白人至上主義分子的氣焰。這折射出深埋美國社會的種族主義從未清除淨盡,南北戰爭之後一個半世紀,這個所謂種族融和的大夢,終於在一夜之間驀然驚醒。
安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