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9-安裕:向新聞自由致敬
安裕:向新聞自由致敬
20180209
東西南北
■《戰雲密報》由湯漢斯及梅麗史翠普主演,講述尼克遜政府,傳媒揭露越戰真相的事件。互聯網
史提芬史匹堡在《戰雲密報/ The Post》穿插大量美國傳媒黃金時代的殿堂級人物:《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Katharine Graham)和總編輯布萊德利(Ben Bradlee)固然是主角;與葛蘭姆午餐以及其後在最高法院判決五角大樓文件案時出現、戲中只以名字Abe稱呼的《紐約時報》總編輯羅森索(A. M. Rosenthal);電視上播報五角大樓文件案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主播克朗凱特(Walter Cronkite)。兩報一電視,這就是美國傳媒橫跨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主流人物。在116分鐘的電影裏,這些在美國近代史已成研究對象的新聞工作者,一個接一個出現觀眾眼前。史匹堡的終極意涵放在影片外的另一層次,那是向敢於挑戰體制和權貴的一代傳媒人致敬。
傳媒不是為統治者服務
《戰雲密報》的政治及社會意涵,對當前的美國無疑是聲聲驚雷,但荷里活電影說到底是一門生意,重拍七十年代初一樁已在社會逐漸淡忘的新聞官司,動機就必須從電影內外脈絡尋起。關於五角大樓文件(Pentagon Papers),片中一再講述是《紐約時報》搶閘刊出,要拍片回顧,按尋常道理,應是聚焦《紐約時報》齊集數十精英,在酒店租下九個房間埋頭苦幹近三個月,把7,000頁250萬字文件濃縮為30萬字,一舉戳破美國政府的欺世謊言才對。可是,《戰雲密報》把鏡頭朝向葛蘭姆喪夫之後接下《華盛頓郵報》,與總編輯布萊德利的管理層與編輯部互動,戰戰兢兢渡過上巿集資大關,在刊出五角大樓文件抑或按下不表的大是大非之間三心兩意,最終在一大群男子咄咄相逼之下拍板刊行,總編輯一聲令下印刷機轟隆開動,歷史就這樣記錄下來。如此的另走一路,以史匹堡的說故事能力,自有其眼光與視角。
《戰雲密報》去年聖誕前夕在美國上畫,之前的宣傳活動,似學術研討多於演員導演一列坐下談談笑笑插科打諢。這些編導演三大要角齊集的場合,嚴肅討論畫面以外的今時今日美國。11月中旬,史匹堡談及從接到劇本至殺青面世只用了九個月,與他一貫慢工出細貨作風並不吻合時說,這是一些不能等兩年三年的電影,這是「一個我們今天就需要說的故事」(a story we need to tell today)。特朗普上台之後,與美國主流傳媒陷於對戰狀態,可說是七十年代尼克遜以降最敵視傳媒的總統。《戰雲密報》閃電拍竣上畫公映,以史匹堡在座談會的說法,十萬火急是因為「今天需要說出來」的新聞自由遭受挑戰,隱然帶着從此失去新聞自由的恐懼。職是之故,電影着墨較多是如何面對政治壓力,多於《華盛頓郵報》記者追尋五角大樓文件情節:從公司董事力主息事寧人,到報社律師事事謹小慎微,至葛蘭姆對家族世交的國防部長麥南馬拉鐵面無私,全片在在指出報社不屬一家一姓,而是人民利益寄託所在。
大纛既是如斯高高舉起,史匹堡也就不斤斤計較怎樣取得五角大樓文件這些枝節,三兩個鏡頭交代乾手淨腳,轉身打開天窗說亮話,開宗明義「要政府負責」、「捍衞新聞自由的最好做法,就是刊出新聞」。及至最後,以記者收到最高法院大法官布拉克的判辭後逕直讀出來,「傳媒是為人民服務,不是為統治者服務」(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眾所周知,史匹堡擅以影像說故事,《戰雲密報》卻一捨拿手的電影巧技,而以對白讀出全片中心思想。此舉看似笨拙但最直接,大事必須說清楚講明白,本片從電影技巧而言談不上高明,從宣揚理念則是字字入耳句句鏗鏘。導與演三大金像老將若要憑此片角逐電影技巧殊榮,本片顯然未夠資格,但《戰雲密報》是立場宣示遠多敍事說人,對於奧斯卡小金人也就不必介懷,無妨輕輕放下。
美國只有二百多年歷史,國族色彩多於民族情懷,然不少是愛好懷緬往事的國民,戰後數十年的花旗之國,眾人記憶當中,當以越戰年代最是混沌,卻在這滄海橫流之世盡見傳媒本色。《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都是美國新聞自由的明燈,亦是監察政府第四權的彰顯。《戰雲密報》借古喻今,重奠憲法賦予的言論自由是心昭日月。也許有人以為失去新聞自由是杞人憂天,可是今時今日,誰能保證必會遵守憲法恪守承諾。電影再度提醒美國人民,今天的美利堅合眾國是如何在寒天薄冰之上走過來,若不是新聞工作者拚命捍衞新聞自由,片中尼克遜白宮深宵暗黃燈下密令不許《華盛頓郵報》採訪,便是民眾失去知情權的黑暗前夕。尼克遜與基辛格對話短短十數秒,一字一句一命令,雖是側影取景,深沉狠辣是政客本色,傳媒立於懸崖邊上險地,事隔四十餘年,依然令人毛骨悚然。
《戰雲密報》向歷史敬禮痕迹頗深:最後一幕,時空來到五角大樓文件曝光翌年的1972年6月,民主黨全國總部午夜被共和黨人潛入安裝竊聽器。鏡頭取景酷似1976年講述水門案的《驚天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甫開場的畫面,尤其是遠望水門大樓窗戶電筒光芒閃映這段,兩片驟眼似出一轍。個人而言,片中多次出現的《華盛頓郵報》電梯大堂印象最深,同一鏡位在《驚天大陰謀》曾經有過:總編輯布萊德利告訴記者水門案新聞可以發刊,之後獨自步向電梯大堂,走着走着,忽地雙手奮力一振,可謂經典。史匹堡八十年代已經晉身大師,今次不怕人說他因循舊片,亦不畏被指本片是《驚天大陰謀》前傳,他大概就是怕人們忘了,美國新聞自由曾經有過的光彩照人時代。
香港社會對《戰雲密報》相信心有所感,去年在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排名73,是為2002年有紀錄以來新低;觀眾離座之後,從銀幕上的美國舊事回到戲院外的香港現實,心情鬱悶沉然下墜者恐怕不少。電影把人們所思所想直白而出,太平洋兩岸同有共鳴,這是史匹堡開拍前料想不到的效應。本片拍攝時間短促,急就章之下難免未盡如人意,湯漢斯飾演的《華盛頓郵報》總編輯布萊德利演繹稍為過了些。然而這都只是大醇小疵,際此亂世浮生,大原則能夠緊緊抓着不放,可以面對自己面對歷史,已是難得之極。
安裕
20180209
東西南北
■《戰雲密報》由湯漢斯及梅麗史翠普主演,講述尼克遜政府,傳媒揭露越戰真相的事件。互聯網
史提芬史匹堡在《戰雲密報/ The Post》穿插大量美國傳媒黃金時代的殿堂級人物:《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Katharine Graham)和總編輯布萊德利(Ben Bradlee)固然是主角;與葛蘭姆午餐以及其後在最高法院判決五角大樓文件案時出現、戲中只以名字Abe稱呼的《紐約時報》總編輯羅森索(A. M. Rosenthal);電視上播報五角大樓文件案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主播克朗凱特(Walter Cronkite)。兩報一電視,這就是美國傳媒橫跨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主流人物。在116分鐘的電影裏,這些在美國近代史已成研究對象的新聞工作者,一個接一個出現觀眾眼前。史匹堡的終極意涵放在影片外的另一層次,那是向敢於挑戰體制和權貴的一代傳媒人致敬。
傳媒不是為統治者服務
《戰雲密報》的政治及社會意涵,對當前的美國無疑是聲聲驚雷,但荷里活電影說到底是一門生意,重拍七十年代初一樁已在社會逐漸淡忘的新聞官司,動機就必須從電影內外脈絡尋起。關於五角大樓文件(Pentagon Papers),片中一再講述是《紐約時報》搶閘刊出,要拍片回顧,按尋常道理,應是聚焦《紐約時報》齊集數十精英,在酒店租下九個房間埋頭苦幹近三個月,把7,000頁250萬字文件濃縮為30萬字,一舉戳破美國政府的欺世謊言才對。可是,《戰雲密報》把鏡頭朝向葛蘭姆喪夫之後接下《華盛頓郵報》,與總編輯布萊德利的管理層與編輯部互動,戰戰兢兢渡過上巿集資大關,在刊出五角大樓文件抑或按下不表的大是大非之間三心兩意,最終在一大群男子咄咄相逼之下拍板刊行,總編輯一聲令下印刷機轟隆開動,歷史就這樣記錄下來。如此的另走一路,以史匹堡的說故事能力,自有其眼光與視角。
《戰雲密報》去年聖誕前夕在美國上畫,之前的宣傳活動,似學術研討多於演員導演一列坐下談談笑笑插科打諢。這些編導演三大要角齊集的場合,嚴肅討論畫面以外的今時今日美國。11月中旬,史匹堡談及從接到劇本至殺青面世只用了九個月,與他一貫慢工出細貨作風並不吻合時說,這是一些不能等兩年三年的電影,這是「一個我們今天就需要說的故事」(a story we need to tell today)。特朗普上台之後,與美國主流傳媒陷於對戰狀態,可說是七十年代尼克遜以降最敵視傳媒的總統。《戰雲密報》閃電拍竣上畫公映,以史匹堡在座談會的說法,十萬火急是因為「今天需要說出來」的新聞自由遭受挑戰,隱然帶着從此失去新聞自由的恐懼。職是之故,電影着墨較多是如何面對政治壓力,多於《華盛頓郵報》記者追尋五角大樓文件情節:從公司董事力主息事寧人,到報社律師事事謹小慎微,至葛蘭姆對家族世交的國防部長麥南馬拉鐵面無私,全片在在指出報社不屬一家一姓,而是人民利益寄託所在。
大纛既是如斯高高舉起,史匹堡也就不斤斤計較怎樣取得五角大樓文件這些枝節,三兩個鏡頭交代乾手淨腳,轉身打開天窗說亮話,開宗明義「要政府負責」、「捍衞新聞自由的最好做法,就是刊出新聞」。及至最後,以記者收到最高法院大法官布拉克的判辭後逕直讀出來,「傳媒是為人民服務,不是為統治者服務」(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眾所周知,史匹堡擅以影像說故事,《戰雲密報》卻一捨拿手的電影巧技,而以對白讀出全片中心思想。此舉看似笨拙但最直接,大事必須說清楚講明白,本片從電影技巧而言談不上高明,從宣揚理念則是字字入耳句句鏗鏘。導與演三大金像老將若要憑此片角逐電影技巧殊榮,本片顯然未夠資格,但《戰雲密報》是立場宣示遠多敍事說人,對於奧斯卡小金人也就不必介懷,無妨輕輕放下。
美國只有二百多年歷史,國族色彩多於民族情懷,然不少是愛好懷緬往事的國民,戰後數十年的花旗之國,眾人記憶當中,當以越戰年代最是混沌,卻在這滄海橫流之世盡見傳媒本色。《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都是美國新聞自由的明燈,亦是監察政府第四權的彰顯。《戰雲密報》借古喻今,重奠憲法賦予的言論自由是心昭日月。也許有人以為失去新聞自由是杞人憂天,可是今時今日,誰能保證必會遵守憲法恪守承諾。電影再度提醒美國人民,今天的美利堅合眾國是如何在寒天薄冰之上走過來,若不是新聞工作者拚命捍衞新聞自由,片中尼克遜白宮深宵暗黃燈下密令不許《華盛頓郵報》採訪,便是民眾失去知情權的黑暗前夕。尼克遜與基辛格對話短短十數秒,一字一句一命令,雖是側影取景,深沉狠辣是政客本色,傳媒立於懸崖邊上險地,事隔四十餘年,依然令人毛骨悚然。
《戰雲密報》向歷史敬禮痕迹頗深:最後一幕,時空來到五角大樓文件曝光翌年的1972年6月,民主黨全國總部午夜被共和黨人潛入安裝竊聽器。鏡頭取景酷似1976年講述水門案的《驚天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甫開場的畫面,尤其是遠望水門大樓窗戶電筒光芒閃映這段,兩片驟眼似出一轍。個人而言,片中多次出現的《華盛頓郵報》電梯大堂印象最深,同一鏡位在《驚天大陰謀》曾經有過:總編輯布萊德利告訴記者水門案新聞可以發刊,之後獨自步向電梯大堂,走着走着,忽地雙手奮力一振,可謂經典。史匹堡八十年代已經晉身大師,今次不怕人說他因循舊片,亦不畏被指本片是《驚天大陰謀》前傳,他大概就是怕人們忘了,美國新聞自由曾經有過的光彩照人時代。
香港社會對《戰雲密報》相信心有所感,去年在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排名73,是為2002年有紀錄以來新低;觀眾離座之後,從銀幕上的美國舊事回到戲院外的香港現實,心情鬱悶沉然下墜者恐怕不少。電影把人們所思所想直白而出,太平洋兩岸同有共鳴,這是史匹堡開拍前料想不到的效應。本片拍攝時間短促,急就章之下難免未盡如人意,湯漢斯飾演的《華盛頓郵報》總編輯布萊德利演繹稍為過了些。然而這都只是大醇小疵,際此亂世浮生,大原則能夠緊緊抓着不放,可以面對自己面對歷史,已是難得之極。
安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