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5的文章

20150313-徐緣:奸商必讀的「義美」故事

徐緣:奸商必讀的「義美」故事 22:51 31/3/2015 這是一篇寫給奸商看的文章,歡迎轉發給你所認識那些唯利是圖、錙銖必較的商人或老闆。溫馨提示:轉發前請刪去標題頭五個字,以及這文章首段。 今天要說一個商界勵志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有81年歷史的台灣食品老牌──義美。義美在台灣人所共知,專製餅乾、蛋糕、豆奶、肉鬆、水餃等家庭日常食物,形象樸實無華,包裝有點老土,過往算不上市場主流的一線強勢品牌。但最近義美在台灣紅得火熱,網民推崇備至,大型連鎖零售企業全家便利商店增設義美專賣貨架,在三月初引進義美傳統豆奶系列,短短兩周銷售突破百萬瓶,創造驚人業績。 台灣人撐義美,源於近年頻生的食物安全危機。為求降低製造成本、催化優質口感,急功近利的廠商用上瘦肉精、塑化劑、餿水油等一大堆有害物質,黑心食物新聞無日無之。食安問題讓台灣人覺醒,對食品加工處理多加注視,才驚覺義美一直對食安的堅持。台灣人撐義美,是撐義美的良心。 拜讀過已去世義美老董事長高騰蛟先生的傳記《做餅的人生》,當中解釋了他以誠實為基本的經營哲學。高老先生有句名言:「做餅是老實人的行業,是良心事業。」這份信念,傳承了給現任義美總經理的兒子高志明。台灣新一期《今周刊》的專題故事「義美,憑什麼紅!」由高志明列舉他們對食安的細密處理,道出良心與商業之間的平衡。我細讀義美的老實操作,驚嘆當中對利潤最大化的違反,明白他們為何在食品零售業競爭中一直落後,但義美無忘初衷,默默耕耘,贏得今天的舉國讚頌。抱持良心做事,或許犧牲短暫利益,卻可得到最後勝利。義美大熱,何等勵志! 義美對食安的追求,超越味道與賣相,這是老實的極致。其豆奶堅持使用非基因改造的食用級黃豆,結果產品先前一直被批評口味不夠濃、不夠香。柳橙汁堅持向台灣柳丁農採購,幫助本地農民,但換來橙色汁液不夠透明,還有點沉澱物。豆奶口感問題,轉用成本平三至五成的基因改造黃豆反而可解決,但高志明回應:「人類食物都是幾千年來沒有問題的才繼續吃,但可以證明基改食品無害的歷史太短。」橙汁問題其他品牌使用柳橙濃縮還原汁處理,平得來賣相佳,唯高志明堅信便宜有詭,有柳丁農曾想賣柳橙原汁給義美,卻被質疑「現在一斤柳丁賣十元,但你榨出來的汁,一斤卻只要五元,不合理吧!」這些過往產品上的瑕疵,現在成為無添加的安全證明,舊日的缺點,變成今日的賣點。 義美對原料的要求極高,堅...

20150313-素黑--工作

素黑--工作 22:50 31/3/2015 像很多人一樣,她正在做的行業並不是她的那杯茶,可是已經做了很多年。某次參加過一個所謂靈性課程,老師告訴她她這一輩子就是要從事她現在的行業。聽了很不是味兒,因為她一直懷疑這份工作,這行裡有很多東西她都無法接受。她很困擾,害怕就真的一輩子還要在這行裡永不超生。 假如有人告訴你一輩子都要做某種事情,和某種人在一起,過某種生活的話,你最好還是不要再聽他了,因為他的一輩子太短,世界也太小,眼界也太狹窄。假如是他從哪裡研究出來的命理學或科學結論,你也還是忘記算了,因為重要的不是他說的是否準確,而是你為何要相信你的命是被固定的,尤其是在你還沒有開放自己去看去聽去體驗更多前? 既然已投身的行業並不是你喜歡,你也無法接受的話,真的需要停下來,但不能只是停下來想應做哪些工作。你應該去發掘自己的興趣,你喜歡做的事,而不是要去找你喜歡的工作。 每個人都需要工作,而工作並不一定跟興趣有關,工作是養活自己和家庭的責任,別奢望必須找到夢想中的工作,因為不管工作性質是否你的那杯茶,工作裡更多是牽涉到複雜的人事和環境性的限制,總會帶來意料以外的煩惱和壓力,令你生厭。 但工作以外的生活由你自主,你應豐富自己的生活,下班後做回平靜、安樂、精彩的自己。走出去,看看世界有多大,有多少好東西正等待你去發掘和享受。然後,你會把從生活裡累積的正能量帶到工作上,突然間,你會發現,以往一直瞧不順眼的某同事,不能接受的上司,無法改變的世態,已經不能再打擾你的定力和平靜了,這樣的你,做什麼工作也能從容以對,不落執著。

20150323-李光耀:關於死亡

李光耀:關於死亡  22:49 23/3/2015 被譽為新加坡「國父」的李光耀已於今天(23日)凌晨過世了。為了新加坡失去一位傑出的前領導人,我們感到萬分的惋惜,請新加坡的讀者們節哀。但願他的家族,因著李先生信主的弟弟和孫女,繼續蒙受神的祝福。 這裡我們摘錄了一段文字,讓讀者看看他與基督福音的一段淵源。雖然李先生伉儷一直沒有接受福音,但我們知道,至少在他們周圍有一些親友,已經盡力將福音傳給他們,並且曾經使李先生認真思考一些事情。所以我們覺得,這篇文章還是很值得一讀。 李光耀年輕時與妻兒合照。圖擷自李顯龍臉書 本文選自〈論死亡與腐敗〉一文,收錄於2013年《李光耀觀天下》一書。 能活著很好,但是人終有一死。年輕的時候,誰願意去考慮死亡?但是,我已經89歲了,我必須要直面這個話題。我一直在想的是,我如何死去。我生命的終結是伴隨著心臟突然停跳,還是長期臥床不起,慢慢耗盡?我當然希望來快的。 不久前,我提前做了一份預先醫療指示(Advanced Medical Directive),意思就是如果我有一天陷入那種必須插管維持生命而又不可能再恢復健康的情況,那麼我的這份預先指示就授權醫生為我拔管不再繼續維持,讓我能死得利索點兒。我和我的律師還有醫生一同在這份檔上簽了名字。 如果我不簽這個東西,那麼將來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了,醫生會盡一切努力留著我一口氣,這事兒我以前就見過太多。我小舅子當年就是在家插著管,他老婆身體也不好臥病在床,他靠著這個維持了幾年之久。可是,這有什麼意義呢? 醫生和家屬總是認為病人只要還有口氣,能維持就儘量維持。對此我不同意。如果人總有一死,那麼在我已經不行的時候,我希望我的死來得快一點;而不是弄了跟管子從鼻孔裏插到胃裏,人神志不清的像半植物人一樣只剩下一口氣。這樣活著,無異於一具能喘氣的屍體。 我來到這個世上,並不是為了探索什麼生命的意義,更不會對這個深奧的問題發表長篇大論,我的生命的意義就是我做到了我想做的事情,而且我一直是盡力而為,所以我很滿足,沒有遺憾。 不同的文化對人生和後世有不同的說法。美國,尤其是它廣闊的南部,都是基督教熱忱的信仰者。中國雖然經歷了毛澤東幾十年的統治,並且講馬克思主義講了幾十年,但是老百姓骨子裏信佛通道的還是為數眾多;而在印度,太多人相信人死了還能來生轉世。 我不能說自己...

20150331-王維基:香港人的文化價值

王維基:香港人的文化價值 31/03/2015 電視節目喜好的調查裏,受訪者總說自己愛看新聞或具知識性、能夠增廣見聞的資訊節目。有電視台嘗試從這方向出發,可是其收視並不樂觀。錯不在電視台及調查對象,而是調查本身的問題。受訪者面對陌生的調查員,難免會說自己喜歡看新聞和知識資訊性節目,以顯示知識分子、有上進心的形象;但實際上,大部分觀眾回家後只會花少少時間去看新聞,其他就是消閒娛樂節目。人就是心想與口說不一的動物。 剛聽到電台節目訪問一位德高望重的建制派朋友,以中國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希望說服時下的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為何不顧及香港的未來必須依賴祖國的支持,讓香港繼續經濟繁榮。我認為這種說法不中聽。基於自尊的問題,若把情況說得太白,雖是鐵一般的事實,但並非人人都能接受到,起碼不能公開地接受。若要使中國和香港接受對方,不能再以強弱或主僕關係分界,否則只會助長本土意識抬頭。香港人心底裏都明白這個現實。但這十年間經濟地位突然改變,又豈能容易接受? 而且人的生活不只是單純的經濟活動。香港的人才不單只在法治精神和金融體制令中國與西方「文化接軌」,更讓西方明白近數十年在內地已漸忘滅的中華文化。我們何必妄自菲薄?這樣只會加劇兩地矛盾。

20150331-王永平:向李光耀學甚麼?

王永平:向李光耀學甚麼? 2015年03月31日 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說父親李光耀無可替代。這不是過譽之詞。李光耀曾自稱是時代產物。時光荏苒,他的時代已經過去。將來可能有人在帶領國民帶向穩定繁榮的路上超越李光耀的成就。但他(或她)必須用另一套政治和管治模式。這正是今天李顯龍面對的挑戰。不過,學習前人的智慧和處事方式是社會進步的基礎。雖然李光耀留下的身教不能模仿,但從政者在明白其精髓後,配合身處的環境,擇善固執,必有所裨益。 李光耀管治成功的大道是致力提升所有國民的生活質素,代價是他們要聽話。在這方面,他一視同仁,不會優待有錢人,也絕不容忍任何特權。他不接受富者愈富的結果必然會令貧者受惠。所以他領導的政府積極干預社會資源分配。以新加坡的公積金為例,雖然僱員的供款率最高為20%,但僱主的最高供款率也達17%,還有,政府管理的公積金有最低回報保證,確保每名國民都可安享晚年。這個做法沒有影響新加坡的自由經濟排名(僅次於香港),而新加坡人的平均收入近年已遠超港人的水平。 上述例子不表示香港可以照辦煮碗,而是說明李光耀不接受習以為常的非黑即白思維,經濟如是,政治如是。他可能是個嚴厲的大家長,但他公平地對待所有子民。他曾經批評香港是個甚麼事都做得成,卻不會關心別人的地方(It is a place where anything goes but nobody cares.)這句不是完全正確的話反映李光耀對小市民的愛護。 另一個值得港人學習的地方是李光耀的無比自信和毅力。他不接受貧窮落後、缺乏資源,更有種族矛盾的小島不能獨立生存,以至建成一個富裕、安穩的國家。今天香港面對政改困局、社會撕裂、陸港矛盾,令人感到處身絕地。學習李光耀迎難而上的精神,對政府官員和年輕一代肯定有積極作用。

20150331-曾國平:利率走勢的競猜遊戲

曾國平:利率走勢的競猜遊戲 2015年03月31日 聯儲局主席耶倫指目前利率政策合適。 (資料圖片) 在香港,最常見的「溫馨提示」不是「天氣凍著多件衫」,而是「樓市風險高要小心投資」。從財爺到局長,從報紙社論到專欄文章,不論樓市是好是壞,都經常提點普羅市民謹慎行事,不要胡亂入市。 除了有點婆媽兼有點多餘,這類提點還令人不知所措:嗰頭報道甚麼80後成功上車個案,呢頭又叫我睇定啲,不要輕舉妄動;嗰頭又話要減少怨氣,鼓勵年輕一代置業,呢頭又提高按揭成數要求。欲拒還迎,到底想點? 令人不知所措的,還有美國聯儲局的利率走勢。最近一次的議息會議,主席耶倫(Janet Yellen)的議息聲明當中字眼有點改變,表示不再耐心(patience)對待加息,只承認目前的利率政策合適,亦沒有為未來加息與否訂下條件和時間表(所謂的forward guidance)。 前景不明朗,聯繫匯率下香港的利率跟隨美國的走,為樓奔波的港人都在思考:到底幾時加息? 分析聯儲局的利息政策,可以從泰勒規則(Taylor rule)的角度想。經濟學者泰勒在九十年代提出一條簡單的數式,發現能準確形容當時聯儲局的利率政策走勢。 更有趣的,是歷史上每當聯儲局偏離這條數式時,美國的經濟往往出現問題。泰勒規則簡單易明,改變了行內及行外對利率政策的看法:利率取決於通脹和經濟活動,通脹升則增加利率,經濟表現差(如失業率高)則將其調低,視乎形勢將聯邦儲備利率升升降降。 就算不計入最近跌得勁的油價,美國的通脹只在1%至2%之間徘徊;講實質經濟表現,失業率雖然已下跌至5.5%,但聯儲局不會只看失業率表現,還會留意到其他經濟數據(如經濟增長),其實數據未見標青。 未有通脹壓力,經濟活動又睇唔透的情況下,相信加息一事,耶倫都係拖得就拖(最近的口風是下半年加息may be warranted),兼且要加(息)都會加得慢,冇理由快快將利率拉回1厘以上的「正常」水平。 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在量度和理解預期的形成。老實講,美國加息之說,大大話話都吹咗一、兩年,不是突如其來的消息,投資者早已料到有此一着,包括樓以內的資產價格,早已將消息消化得七七八八。 幾年之後,利率回復「正常」水平已是共識,唯一的「驚喜」,只是加息的時間和速度,預期誤差相信不會太離譜,對樓價的影響有限。 投資者懂得向前看,...

201450331-陶傑:油尖多士——脆弱症候群

陶傑:油尖多士——脆弱症候群 2015-03-31           德國之翼副機師抑鬱自殺,連累同機一百四十九人冤死。墜機的一剎,除了一心想尋死的這個之外,其餘人都蒙在鼓裏,至死不明。         抑鬱症是一種「都市病」,心理治療普及譬如美國,西部牛仔患病的數字,一定比紐約低。快樂還是憂傷,本來只是很個人的感受,一旦證實「抑鬱」,卻像標籤為精神上的「弱勢」,即有必要施予支援與同情,但這也支援,那也扶助,結果不是令人轉弱為強,而是「正面歧視」,令「弱勢者」的地位愈來愈受認同。         抑鬱,說穿了就是脆弱:鑽牛角尖,想不開,案中的副機師年紀輕輕,失戀、患病,想不開就尋死,還要拖累別人,極端自私至於病態。自私是人性的根本,但做人就是為了克服人性的局限,三歲孩童得了東西只會據為己有,只要稍長到了七八歲,就可以學會禮讓。         人生在世就是受苦,受苦的意義是為了學做人,嬰兒可以隨時嚎啕大哭,但成年人都知道要有節制,這就是成熟的必要。「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開心」是人生常態,所以需要思考、看開,精神也要有力量。         但 這是一個盛產Kidult的時代,大多數人不知何謂童心,只徒有其表,裝束、行為、思想都幼兒化,配合多國政府之「保姆社會」傾向,政客打福利牌為箍選票之潮流,令人愈缺乏磨煉,心理愈脆弱。值此天下大亂,難道可以指望長不大的Kidult出手?         陶傑

20150331-Michael Chugani 褚簡寧:又中又英——catch you in a cul-de-sac

Michael Chugani 褚簡寧:又中又英——catch you in a cul-de-sac 2015-03-31 中譯:七刻         Singapore strongman Lee Kuan Yew, who passed away at the age of 91 last week, was a tough talker. He believed the only way to make Singapore prosperous was to rule with an iron fist. He was not afraid of his political enemies but he wanted to make sure his political enemies were afraid of him. This is what he said in 1994: "Nobody doubts that if you take me on, I will put on knuckle-dusters and catch you in a cul-de-sac." The expression "take me on" used this way means to challenge, compete, or fight with me. A knuckle-duster is a metal weapon worn over the knuckles of a hand to increase the effect of a punch.         A cul-de-sac is a street that ends, or leads to nowhere, at one end. A cul-de-sac usually ends in a semi-circle and you have to turn around. A similar word is dead-end. What Lee Kuan Yew meant was if anyone challenged him, he would put a metal weapon...

20150331-陶傑:成王敗寇

陶傑:成王敗寇 21:33 31/3/2015 李光耀逝世,果然不出所料,華文傳媒世界由一面倒的讚頌,隨着一些被李光耀整治懲罰過的馬華老人出來控訴,一些人對於李國父,開始有點困惑。 李光耀身為國際級的政治家,生平的輝煌代表作,就是一九五九年由英國人加持成立「新加坡自治邦」前後,對昔日的馬共「戰友」過橋抽板之舉。 譬如,殖民地時代,英國人劃出土地,成立南洋大學。英國人很聰明,戰後就發現華人社區充斥馬共份子(至於馬來土著,由於篤信可蘭經,對於馬列共產思想,反而免疫,今日伊斯蘭國家沒有一個國家同時是共產黨政權)。為了挽救華人子弟免入歧途,英國人出地,讓華人自己籌款,成立由殖民地政府認可,以華文教育的南洋大學。 新成立的南大,由林語堂出任校長,熊式一當文學院院長。林語堂精通英文,三四十年代即被中國左翼文化界指為「洋奴」,熊式一則曾英譯中國戲劇「王寶釧」,在倫敦上演,英國人對這兩個「自由人」很放心。林語堂一來,拍拍一件長衫,要求豪華的校長官邸,南洋大學的「學術地位」尚未達成,林大師先享受了第一流的待遇地位,將新加坡的人力車夫揮汗義載籌來的辦學經費,花了一大筆之後,又揮一揮衣袖,走了人。 英國人撤走,李光耀即刻對付南洋大學,成立新加坡國立大學,以英語教學。南洋大學名為合併,實則關門大吉。新加坡的華人民族主義份子,氣得哇哇大叫。但是,李光耀高瞻遠矚地看到:一九三五年北京大學的「一二三遊行」,一九四八年的「反飢餓、反內戰」的「北大沈崇事件」,青年共產思想反政府的溫床,全部在華文大學的讀書會、學生會之間孕育。 香港在七十年代,不也出了一陣「認中關社」的「火紅年代」?歷史證明,李光耀這一步,捍衛了新加坡的國家利益,走得對。何況今日中國人父母也唾棄華文,愛送子女去英美大學? 李光耀死了,當年慘遭愚弄的華人工會馬共份子,終於敢出頭,批判李國父「賣友求榮」了。在政治世界,只要為大局,賣友求榮,有什麼問題?請這些成王敗寇的失敗者睜大眼睛看看他們敬愛的毛主席,一生不也淨過橋抽板、賣友求榮? 李光耀由一九六九年大陸人民日報定性的「美帝國主義走狗傀儡」,變成習近平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偉大的政治家」,也難怪許多越緊跟祖國不斷變動的統一口徑、智商越下墜的中國人,腦筋轉軚不過來。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你貼耳俯聽李光耀的棺材,你會聽到他的冷笑聲。 陶傑 電郵 :mcwrit...

20150331-余杰:習近平要恢復終身制?

余杰:習近平要恢復終身制? 21:33 31/3/2015 ■習近平或會打破中共近年來換屆人事任命的常規。資料圖片 近期,海外媒體披露,二○一四年八月,習家開過一次家庭會,其間習近平以「旁觀者清」為由,向家姐問政。齊橋橋對弟弟的用人政策提出批評,「你喜歡用和你共過事的人,因為知根知底,但全國你只有福建、浙江、上海三省市有舊下屬,選擇面不是太窄了嗎?」 這篇報道將習家隱秘的家庭會議內容繪聲繪色地報道出來,彷彿記者就在一旁列席並把內容記錄下來。最耐人尋味的一幕是,齊橋橋建議弟弟破格用人,例如習視為軍中臂膀的張又俠,因年齡問題十九大恐難提升,齊橋橋說:「規矩是為人服務的,只要對事業有利,就應打破常規!」既然張又俠可以破格留任,那麼掌管廠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王岐山更可以破格留任。如今,科技和醫療進步,人均壽命延長,領導幹部的退休年齡亦可延後。 姐姐的建議,習近平當然從諫如流。與這則報道相對應的是,四個多月之後的二○一四年十二月中,中組部在習近平的授意之下,下發了題為《二○一四—二○一八年全國黨政領導班子建設規劃綱要》的文件。時間跨度涵蓋二○一七年的中共十九大,文件的核心精髓是強調「領導班子年齡結構方面,堅持老中青相結合的梯次配備,不簡單以年齡劃線,不搞領導班子成員任職年齡層層遞減和『一刀切』,不把換屆提名年齡作為平時調整的年齡界限。」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份文件要解決的不僅僅是張又俠、王岐山的超齡留任難題,更是放出了習近平企圖在兩屆任期結束之後繼續掌權的訊號。文革結束後,中共高層鑑於毛澤東晚年胡作非為造成十年浩劫,遂提出「廢除黨的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的設想。然而,老人政治仍未成為絕響,鄧小平等老人卸下大部份職務,卻垂簾聽政、八老治國。江澤民時代,形成了政治局常委「七上八下」的不成文慣例:到換屆之時,六十七歲還可連任一屆,六十八歲就必須退休。最近二十多年以來的四屆常委,包括江澤民和胡錦濤,無不遵循此慣例。 如果此慣例成為黨內「緊箍咒」,那麼習近平本人也只能連任兩屆就交權,他要成為「毛澤東第二」的願景就只能落空。如今他以反腐為名將退休常委整得服服貼貼、沉默是金,焉知他本人退休之後,新一代領導人不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所以,習近平在利用反腐進一步收攏和鞏固權力、打造個人崇拜的同時,也悄然撬動黨內達成的關於任職期限的限定。即便在二○二二年的二十大...

20150331-李怡:欺蒙

李怡:欺蒙 21:33 31/3/2015 ■張榮順稱要在香港進行「一國兩制再啟蒙」。資料圖片 【小評】 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張榮順說,要在香港進行「一國兩制再啟蒙」運動,內容是「對國家的認同,對中央政府的認同」。 中國古代的啟蒙是講幼童入學識字,近代全球講的則是十七到十八世紀歐洲的民主文化運動,啟發人們反封建傳統思想和宗教的束縛,提倡思想自由、個性發展。在政治方面,啟蒙運動為美國獨立戰爭與法國大革命等提供了自由和民主思想,表現在文字上的是美國《獨立宣言》及《人權宣言》。其中,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是建立現代文明國家的基礎。 「對國家的認同」的國家是甚麼?根據中國出版各辭書的馬列主義解釋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因此一黨專政、三權合作就是張榮順要香港人認同的國家。這個國家觀念正正是歐洲啟蒙運動要打倒的君權神授的專制觀念。甚麼啟蒙?恐怕是普通話的同音詞「欺蒙」吧。中共要在香港進行的,是「一國兩制再欺蒙」運動。 (本欄每周二、四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李怡

20150331-戴耀廷:二十三條與普選死局

戴耀廷:二十三條與普選死局 21:32 31/3/2015 ■○三年政府計劃就《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結果觸發數十萬市民上街抗議。資料圖片 在普選的爭議上,北京政府一直強調香港的政制發展必須顧及保障國家安全。○三年之後,因害怕再次出現如○三年七一大遊行那規模的抗議,故政府一直未敢再行立法。傳聞梁振英的任務之一是二十三條立法,但以他處理雨傘運動的那種手法,若由他強推二十三條立法,差不多肯定會引發比○三年七一大遊行及一四雨傘運動七十九天佔領行動更大規模及更激烈的抗爭。 爭取普選是要實現港人等候多時的政治權利,或許還有些人認為實踐政治權利可以慢慢來,但二十三條立法卻會即時威脅到大家所珍視的個人自由,若政府強推二十三條立法,抗爭更激烈是可以預見。更甚是二十三條若是交到梁振英這種人(而非董建華)手上,港人更加不會坐以待斃,必會背城一戰。 若非由真普選產生的特首,相信是絕對不可能在香港進行二十三條立法,因沒有港人會信任一個由假普選甚至是半普選產生的特首來為二十三條立法。但沒有二十三條,北京政府又難以信任港人去真正實行普選。這就是二十三條與普選的死局。對北京來說,沒有二十三條,就沒有普選;但對港人來說,沒有普選,就不會有二十三條。 過去我曾建議分階段為二十三條立法,如先制訂二十三條中較少爭議的叛國部份,向北京釋出善意,以爭取北京讓港人能真正行使普選的權利。但以現在的局面,這方法也難以行得通,因大家的信任,自○三年之後,已跌至更低點。 這一輪政改被立法會否決已差不多是定局,故要破二十三條及普選的死局,着眼應是下一任特首了。當然若是梁振英連任,這也不用說了,因他絕對沒心也沒能力去操作以下的破局方法。故我也不寄望在梁振英任內餘下的時間可以執行得到以下的破局計劃。除非北京決定換人,如換掉董建華一樣,那才有可能在更早的時候開始破局的安排。 二十三條及普選的死局是因兩者不能有先後,因此要破局,就把它們同步實行好了。我的建議是二十三條立法與普選特首同步草擬、辯論及執行。 在否決了政改後,下一任特首仍會是由小圈子的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若北京也有意思破局的話,那麼人選起碼不能是一個有超過一半港人絕對不能接受的人來承擔此責任。用回類近曾蔭權背景的人選,已是北京在現階段能有的最佳選擇了。 下一任特首可以宣佈在他任內,會同步完成二十三條立法及落實普選特首的選舉辦法。實施二十三條...

20150330-陶傑:只此一家

陶傑:只此一家 21:56 30/3/2015 許多中國人在呼喚:中國應該學「新加坡模式」,有經濟繁榮,沒有民主自由;中國人應該多出幾個李光耀。 可是,李光耀卻不是「深圳特區」,可以隨便「打造」出十來個。沒有英國,則沒有李光耀。不但英國人監製出來的一件作品,須有英國人的胸襟,放一頭地,才有李光耀。 譬如,這個人天資聰敏,口才懾眾,頭腦敏銳,而且性格鮮明。李光耀四十年代末期,在英國學到了本領,回到新馬,卻投入反英的民族獨立運動。 在醬缸的中國人社會,不要人才,要奴才。即使有此人才,槍打出頭鳥,李登輝、林彪、胡錦濤、習近平想上位,都要很平庸,或幾十年恭順地裝孫子,但李光耀不必,在英國人放縱下,二十多歲就可以一人表演。 但是英國人明知李光耀回到星馬之後反英,不但不抓人,而且暗中扶持,以備他日另有任用。因為李光耀雖然反英,但卻更反共。戰後英國人要在馬來半島清剿共黨,以備撤出之後,馬來半島仍然奉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 這是最符合英國與西方文明世界利益的目標。李光耀反英,不要緊,最令英國人欣賞的是他絕不親中,骨子裏是英國人。英李雙方,有一致的崇高目標,所以馬來亞獨立後,英國仍起用李光耀,讓他出任「新加坡自治邦」的總理。 新加坡自治邦,國防、外交、終審庭,全在英國──不讀歷史之人,至此睜大眼睛看清楚:「一國兩制」,是誰的發明?李光耀到了晚年,又怎會看得起香港特區的所謂「行政長官」? 英國是監製,李光耀是導演和主角。英國人的故事大綱,李光耀的劇本。戰後英國的首相如艾德禮、麥美倫,為本國和亞洲殖民地獨立而勞神,但新加坡這個遠東的直布羅陀,有李光耀這個英國代理人守護着,跟毛澤東向印支輸出的共產革命赤流,勇敢地對峙着,而且得利了,英美都放心。 在大是大非,大正邪的對峙之間,李光耀凱撒大帝的獨裁,根本不是問題。歷史事實證明:這隻優秀的棋子,放得好。李光耀後來雖然也提倡所謂華文,但純粹出於貿易經濟利益,他不是要新加坡的華人「認祖歸宗」。祖宗只有一個,姓Lee,祖國只有一個:新加坡。 最近我問新加坡的朋友:貴國的下一代,華文程度如何?對方答案一致:政府即使提倡,新加坡小孩不喜歡說華語,都看哈利波特,說英語,華文的程度比之前更低,政府對此,心裏明白。 我答:「這就叫政治智慧了。香港特區十七年,英文程度崩潰。難怪新加坡看不起香特。人人都說,李先生身後新加坡會完蛋,我希...

20150330-童元方:夢縈香江

童元方:夢縈香江 21:56 30/3/2015 一九九五年,在人生的冰雪與泥濘當中,我離開了波士頓,到香港中文大學去教書。主事人問我,「你怕不怕九七?」我說:「不怕。反而更想見證那歷史性的一刻。」如此,在香港的移民潮中,我離開了美國。從東岸到西岸,再飛越太平洋,將近20個小時的飛行之後,飛機轉了一個漂亮的45度角,在九龍城櫛比鱗次的群樓之間安然降落。我看著下面的啟德機場,流下了眼淚。身陷窘境早已無甚退路,只有孤注一擲,投奔到未來。那天是十月十六日。香港會接納我這個外地人嗎? 雖說香港與台灣的地理位置很近,但在感覺上卻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與美國的差異反而沒有那麼大。每晚在電視新聞中都要見到港督彭定康,除了他的英國口音,還有罵人不帶髒字的丰采以外,跟之前夜夜都要見到美國總統柯林頓也頗類似。我在美時正追看的電視劇在港可以繼續,向中大的電腦中心登記電郵帳號,也與在哈佛科學館用電腦一樣。想看音樂劇,可以去尖沙咀的文化中心,不一定要趕到紐約去。香港的雙語社會,多方面均與國際接軌,日常生活上沒有太大的落差,法治的基礎落實在個人身上,自由之外,隱私(即香港的私隱)也得以保全,使我逐漸體認到中西兩個制度並行的好處。 但終究是不同了。國語幾乎不通行,粵語我完全不懂,只好說英文。可是在沙田與鄉親說英文,自己都覺得彆扭,所以在中大的賓館住了兩個星期,我就搬到附近的富豪花園,住到香港人中間了。剛搬去時,對「富豪」二字甚感難為情,其英文名為Belair Garden,是洛杉磯群星居住之地,雷根總統的家也在那裏。原來是港人住者有華屋的夢想投射,其實是中級的屋苑,並非豪宅。後來港島的貝沙灣也用此英文字,拼成Bel-Air,倒是名實相符了。 看電視更有新的體驗:那時亞視在熱播大陸央視的「三國演義」,我晚上九點下了課,即刻往回趕,不想錯過片頭曲,也就是原書卷首的《臨江仙》。這是我看的第一部大陸連續劇,在楊洪基慷慨悲歌之際,在古今之事俱付笑談之後,孔明上場了。因我不會轉換語音,就由著唐道明的諸葛亮說廣東話,而我聽的也挺順耳。原來香港的諸葛亮,是說廣東話的。後來的《還珠格格》也說廣東話,再後來的韓劇《大長今》自然也說起廣東話來。竟由此領略了粵語的抑揚頓挫,配音組的專業能力實是功不可沒。 在港看的第一部百老匯音樂劇《棒球狂想曲》,是舊戲重演的Damn Yankees,港版是翻譯劇,粵語演出。...

20150330-陳雅明:悼逝去不回來的那個天真爛漫的黃之鋒

陳雅明:悼逝去不回來的那個天真爛漫的黃之鋒 21:45 30/3/2015 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今天,十八歲的黃之鋒已經是「全球十大傑出領袖」及「全球百大思想家」,可是,我竟懷念十五歲時的他。十五歲時,還是天真爛漫的黃之鋒因為反國教一鳴驚人,當年他的出現教我們汗顏,也成了香港人的希望,也曾是我的希望…… 最近,我看到黃之鋒在「果籽」的照片,我吃驚了,也感到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竟然「老了」,不其然想到他當年在城市論壇令那余綺華老師氣急敗壞拍枱發難,不其然想到他退後鞠躬不跟梁振英握手的政治智慧,不其然想到他當年那天真爛漫的笑容。 今天怎樣不喜歡黃之鋒的人,也曾喜歡十五歲時的他。三年來,他長大了,但其實是老了。因為搞社運,他根本沒有時間讀書及思考,他的思想深度幾乎停留在他十五歲時的層次,不過因為搞組織,對人對多了,他處事手法變得圓滑,講話也變得謹慎,其實,說到底,他是變得世故了。一旦世故,人就老了。 我很記得那一天開始,我知道那個天真爛漫的黃之鋒已經逝去不回來。那是雨傘革命最後一次圍堵政總,也是最慘烈的一次,許多朋友義士在龍和道被打得頭破血流,之後黃之鋒竟然宣布絕食。這充滿政治計算的苦情戲令我噁心,同時他的所作所為侮辱了為香港民主流血的抗爭者。 後來,在一次電視訪談中,聽到他說自己「依然愛國」,感到他愈來愈世故,愈來愈似一個政客。我看不到黃之鋒像唐君毅那樣擁抱「文化中國」,也看不到他好像程翔那樣苦戀中國,更不可能像楊匡般返大陸搞革命。他那種「口頭愛國」令我又感到不安,要麼是他沒有批判思考能力,要麼就是他想說給中共聽。 雨傘革命後,幾個月以來,我都在想像香港民主運動由黃之鋒領導下去會怎樣?我觀察「學民思潮」在搞什麼,結果就是搞新媒體,搞周庭萌照,搞黃之鋒新造型。「學民思潮」已經變了一盤生意,大搞marketing,只差未上市。可是,香港幾個月以來,就沒有其他事可做?香港人依舊生活在被自由行侵擾的世界,黃之鋒去了哪裡? 答案是: 安坐家中在專頁分享光復行動中抗爭者暴力的影片。 我終於明白了,黃之鋒是聖人,全球媒體幫他製造道德光環,光復行動對他來說太骯髒,不管真的有實際功效。他要的是永續社運,社運成為前途,政客成為終身職業。這樣的黃之鋒,昨天竟敢厚顏說: 「最後,想起一件事,就是在1995年的夏天,《財富》雜誌封面以『香港之死』為題,預...

20150328-李怡:梁特鬼拍後尾枕道出了政改真意圖

李怡:梁特鬼拍後尾枕道出了政改真意圖 21:43 28/3/2015 梁振英在立法會上回答「緬甸、北韓、中共那些是否都是真普選」的問題時說,「根據當地的法律所實行的普選,就是該地方的普選。香港的普選……是真普選」;在回答另一提問時說,「英國的首相不是直選產生的,……因此亦有些人說英國的首相其實不是普選產生的。」傳媒注意到他的前一個回答,但後一個回答其實更關鍵:他講「有的人說」卻沒有指明是甚麼人說,而他也沒有表示不同意,因此可以看作是他的看法或「黨」的看法。 梁振英的普選定義,就是緬甸、北韓、中共那樣的普選,同時也是當前中共港共要香港人接受的一黨提名「真普選」;而絕非那個「其實不是普選產生」的多黨參選並且沒有預設結果的英國選舉。 夠清楚了吧。換言之,如果香港人接受了梁振英的北韓式「香港真普選」,香港就由過去英國政治體制所保障的香港的自由、法治、人權等文明社會,滑向北韓、中共式的「真普選」所建構的社會。 也許可以進一步探討梁振英的解釋,他反反覆覆講的普選是:「每一個社會的憲法、根據當地的法律所實行的普選,就是該地方的普選。」香港「根據《基本法》,根據人大有關決定,包括8.31決定,來落實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因此就是真普選。 根據《基本法》,香港極少人反對;但根據違反《基本法》的人大有關決定,包括8.31決定,來落實普選,那就不是以憲法為依據的法治之下的選舉,而是以政治需要去強行立法的法制之下的選舉。以法律來貫徹政治目的的法制下的選舉,產生的就是中共、北韓這種體制。 《基本法》45條規定的行政長官普選是「由一個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它確實沒有具體說可以有「公民提名」,但「廣泛代表性」為甚麼不可以包括公民提名呢?「按民主程序」為甚麼不可以有公民提名這種民主程序呢?公民提名並不違憲。而人大2004年決定的五部曲,卻違反了《基本法》所定的修改行政長官選舉辦法的三部曲的程序;8.31作出選舉辦法「如何修改」,不但在《基本法》中沒有依據,而且也違反了2004年決定的人大常委只能作出「是否修改」的權限。8.31決定的內容,更違反《基本法》25條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6條港人有選舉權和被選權、39條兩個人權公約所定的政治權利等等。因此,如果香港仍然實行法治(即rule of law),只能依據《基本法》條文去制訂政改法案,而不能...

20150330-葉朗程:情陷夜中環:祝福

葉朗程:情陷夜中環:祝福 21:32 30/3/2015 ■生日蛋糕上寫上Thank you Mom,因為喺呢一日要多謝媽媽,因為係佢受難日。 互聯網 單親媽媽帶着一對八歲和十一歲子女,於百貨公司內連環偷竊,還將部份賊贓藏在女兒的背包內。上星期,她在裁判法院認罪,被判入獄兩個月。裁判官說:「唔識做阿媽唔好生。」偷嘢,然後坐監,罪有應得,本來已經是句號。 但我相信,隨便揀個有普通想像力的人,也可為這個單親家庭想出一個賺人熱淚的故事。罪有應得還罪有應得,識唔識做人阿媽,旁人又是否有資格這樣評價?我唔係話呢個阿媽應該偷嘢,絕對認為偷嘢係一萬個唔應該。只是想說兩句話: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做人父母甚艱難。跟大家分享一段故事,是三至四年前的片段。 唔係個個識做人阿媽 吃完一家很好吃的泰國菜,埋單後,我跟幾個朋友步出餐館。飲飽食醉,很舒服的,我伸一個懶腰。就在這時候,我在不遠處看見一位白髮斑斑的婆婆。說她白髮斑斑,不是要增加戲劇感,而的確是她一頭白得發光的頭髮首先吸引了我的視線。 九龍城,依稀記得是賈炳達道附近,依稀記得是凌晨時分,依稀記得婆婆身後有家便利店,因為便利店的光線把整個畫面照得亮亮的。婆婆獨個兒在深宵的街上,彎着腰,拾着東西。至於她拾的是紙皮還是汽水罐,確實連依稀的記憶也沒有。 也不知道是因為喝得太多喜力,或是想在其他朋友面前裝個好人,又還是自己真的有一顆微弱的同情心,我看清楚沒有車,就走過對面街,走向便利店的方向,走到婆婆附近。我從錢包掏出五百元,說:「婆婆,收咗佢啦,今晚唞吓啦。」如果你覺得我老作,又或者覺得我在表揚自己的善良,隨便,could not care less,因為故事重點是婆婆之後的反應。「多謝你多謝你!」唔多謝,今晚唞吓啦。「遲啲先唞啦,個仔就嚟生日呀,想買個結他畀佢。」婆婆談起自己的兒子,現出更多皺紋,因為面上立刻綻起一個充滿愛的笑容。 我定過神來問:「個結他好貴㗎?」都唔知幾錢喎,畀多少少錢佢,等佢揀個鍾意囉。淚腺發熱,我忍着。我再拿出銀包看看,還有兩張五百蚊,幾張一百蚊。(典型香港人,其他嘢就依稀記得,一講到錢,記得清清楚楚。)本來打算只給她兩張五百蚊,但電光火石間,還是連那些一百元也全部給她了。 「單親賊」唔識做人阿媽,咁婆婆其實又識唔識做人阿媽?你都可以話佢唔識,個仔想買結他,自己就將辛辛苦苦搵嚟嘅...

20150329-安裕周記:中國通

安裕周記:中國通 21:30 29/3/2015 早前中央電視台第四台一個節目用了至少十分鐘批評美國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在《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中國快將崩潰》(The Coming Chinese Crackup),同場還有台灣藍營主力炮手邱毅參與評論。想不到一向被視為溫和派的沈大偉這篇文章會引起如此軒然大波——沈大偉畢竟不是早已被列入拒絕往來戶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也不是史丹福大學博士生年代被就中共炮轟的毛思迪(Steven Mosher);沈大偉不是明刀明槍支持中國民運反對六四鎮壓的黎安友,也不是因為揭露八十年代中共生育政策殘酷引起北京抗議、之後被史丹福大學開除學籍的毛思迪,他像其他中國通一樣,是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就像在學術期刊寫文章的任何一個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美國問題專家那樣。   沈大偉的文章論點早已有報道,此處不贅,不過,「中國通」(China hand)與中共打交道的長路不易擔當。這裏指的中國是一九四九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逃到台灣的蔣介石在那年起已不是西方中國通的研究對象。勉強算是因為一九六○年美國總統大選電視辯論,尼克遜與甘迺迪爭論是否應該放棄金門前前後後那幾天,台灣才會被人用來研究一下,其他時間都是放在美國西太平洋政策或中共的亞洲策略的框架研究。地方小,在地緣政治盛行的年代會是吃虧了一些。   美國是現代中國通的主要來源,日本西歐也有不少夠水平的中國通,可是美國人才多,沈大偉九十年代越洋擔任英國的《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主編,學力非凡,是溫和派中國通,想不到只是寫了一篇以研究來說的短篇文章卻飽受批判。不過,睽諸以往,像沈大偉如此遭遇的大不乏人,他們不是學力不夠,很多只是不幸在中共要找人開涮時候撞上去;當然也有走運的,可以獲得江青掏心挖肺日以作夜面談之後回去寫五百頁巨著。   美國的中國通由來已久,不少中國通與中國的關係可以追溯到家族先輩,八十年代初美國駐華大使恒安石(Arthur Hummel)父親恒慕義上世紀初已在山西傳道教書,恒慕義更是四十年代美國出版的《清代名人傳略》主編,此書幾乎就是研究清朝名人的百科全書,甚獲好評。至於李潔明(James Lilley)和芮效儉(Stapleton Roy)都生於中國,李潔明生在青島,父親是石油...

20150330-陳培德:《分道揚鑣》(《時代論壇》網上電台節目「『培』你閱讀」同步文字版)

陳培德:《分道揚鑣》(《時代論壇》網上電台節目「『培』你閱讀」同步文字版) 21:29 30/3/2015 上一集節目中我介紹了曾任英國杜倫教區大主教(2003-2010年)的著名新約學者賴特中譯新著《耶穌與神的得勝》,今集節目中我會介紹另一位來自杜倫的學者鄧雅各(James D. G. Dunn )的中譯新著《分道揚鑣》。鄧雅各又譯作詹姆斯‧鄧恩,小名吉米(Jimmy),出生於1939年,是被公認為當代的新約權威之一。他早年在格拉斯哥大學取得神道學學士與神學碩士,後赴劍橋大學完成文學博士與神學博士學位。他長期在杜倫大學(University of Durham) 擔任是「萊特福特神學講座教授」(the Footlight Professor of Divinity),講授新約神學,如今是該校榮休教授。2002年鄧雅各當選為國際知名的「新約聖經研究學會」(Studiorum Novi Testamenti Societa)會長,是四分一世紀以來第三位英國學者獲此殊榮。2006年他獲推選為英國研究院(British Academy)院士。鄧雅各在英語世界中是新約研究的泰斗,在關於耶穌、保羅、約翰研究,以至於基督論和聖靈論研究領域裡他都有權威性的著作。他的著作超過三十部,最有代表性為Romans (WBC)和Theology of Paul the Apostle。除本書外,已出版中譯著作另有《新約神學導論》(New Testament Theology : An Introduction)和《耶穌新觀──尋索歷史耶穌的盲點》(A New Perspective On Jesus: What The Quest For The Historical Jesus Missed)。 《分道揚鑣──基督教與猶太教的分離及其對基督教特性的意義》(The Partings of the Ways: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Judaism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the Character of Christianity)英文原著出版於1991年,中譯本厚達664頁。內容主要是鄧雅各先後在1990年春在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Gregorian Pontifical University),同年夏在加州福樂神學院(Fu...

20150330-練乙錚:三年前的「袋住先」.林鄭失方寸自矮

練乙錚:三年前的「袋住先」.林鄭失方寸自矮 21:28 30/3/2015 梁振英任特首將近三年,競選期間的重大政策承諾不僅無一兌現,有些更顯得不知從何着手,令不少本來支持他、以為他有能力且會有所作為的一般民眾漸漸失望、沮喪。與2012年初特首選舉進入衝刺階段的時候相比,梁特今天的聲望,起碼在三個本來他佔大幅優勢的支持者群體當中,已是江河日下。這三個群體分別是:低下階層、專業人士、八九十後的年輕人。現在,這些人士嘗到了三年前高高興興把梁振英「袋住先」的苦果。 一、2012年「袋住先」的苦果 當日梁氏開出種種關懷弱勢社群的支票,復以專業理性形象示人,終於獲得這些界別裏的一些名人支持,是以何喜華為他站台、林超英為他撰寫競選綱領裏的環保部分,等等;更由於梁氏出身普通家庭,不像唐英年般享受祖蔭,早年事業成就主要靠自身努力,年輕人於是受得落,民調顯示差不多七成大專生傾向支持他當特首,拋離唐英年一倍,與當時的主流民意接近【註1】。三年後的今天,梁特如何報答這些界別人士的支持呢? 一、居住、扶貧等方面一籌莫展,有些問題更不斷惡化。樓價節節上升,令貧富懸殊愈發嚴重;但是,不及這個矚目卻影響普羅大眾更甚的,是租金上揚。據最新的資料顯示,今年2月,全港百大私人屋苑的實用面積租金已連續三個月處歷史高位,平均每呎33元,亦即一個300呎的單位租金已達1萬元,與應屆大專畢業生的平均薪酬相若。尤甚者,適合低收入家庭的月租1萬元以下的單位,租務成交比例已跌至市場一成以下,是1998年有正式紀錄以來最低;愈細小的單位或「劏房」的呎租金則愈高。別說「上車」,低收入人士連「踎街」也愈來愈困難。【註2】 二、大型發展項目方面,「三跑」(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不僅漠視來自港人信賴的民航界一流專家及保育人士意見而強行上馬,融資方面還走精面以大規模借貸的方法繞過立法會,取巧手法卻馬上被識穿(機管局把本來應該上繳進入庫房成為公帑的機場運作收益用來還債,結果等同用了公帑卻不必經過立會審批)。如此肆意破壞體制固招港人不滿,置未來空交安全於不顧更足令人髮指。須知引起爭議的狹小空域的鄰近地區人口及經濟不斷膨脹,就算北京指令附近大陸地區各空管單位同意將就「三跑」的航線規劃,該片空域的容量也會迅速飽和;萬一在空域過分擁擠加上其他不測因素交相作用的情況底下發生空難,則梁特及一眾「三跑」的始作俑者便死不足...

20150330-蔡子強:潮談——《導火新聞線》

蔡子強:潮談——《導火新聞線》 2015-03-30 近年我絕少看電視劇,就算是那套被網民譽為TVB神劇的《天與地》,也是在網上隨意看看便作罷,並沒有追看,因為覺得不外如是。近日卻在一個星期內一口氣追看了很多集《導火新聞線》,亦覺值得向讀者推薦。         《新聞線》以記者的採訪工作和報章日常運作為主題,凸顯記者新聞理想和報章現實利益兩者間的矛盾與張力。故事節奏明快,實境甚多,演員亦演得出色,如女主角周家怡,劇中她飾演一名報章採訪主任,但也不斷穿插了很多她初出道當小記時的片段,她確實成功演出了兩個不同階段的氣質;另外,梁小冰也演出了總編輯的霸氣,楊淇亦演出八十後初出茅廬小記的莽撞與衝勁。         但《新聞線》最好的地方,還是它搜集資料真的做得很認真,對行內的操作以至術語等大致掌握,沒有了港視另一套劇《選戰》的弊病,不錯是挑戰了政治禁忌,但劇情卻顯示對香港政治、政情皆欠認識。         《新聞線》把很多時事題材融入劇情,如報章總編輯因新聞報道被人買兇斬傷、選舉中候選人僭建地下皇宮、私生女等黑材料,候選人與報業集團結盟等。當然你可以說這些純屬噱頭,但它把一些小人物小故事都納入,卻更讓人觸動。         該劇在最新一集(十四集)提到,小記阿咩為了讓彷彿已成了老油條的同事輝爺重拾鬥志,帶他到一間書店,說這家書店以前的老闆把一生奉獻給香港文化界,因一次意外,被倒下來的書壓死。家人一直不能諒解老闆的,但就是讀了輝爺的一篇報道,讓妹妹了解哥哥為何那麼執着,最後化解了心結,並接手經營書店至今。         不少朋友都知道故事真有其人,那是青文書店的已故老闆羅志華。         該劇可以說的還有很多,下星期繼續。         學術人         蔡子強

20150330-徐家健:租定買?

徐家健:租定買? 2015年03月30日 電動車和傳統汽油車一樣是耐用品。圖為內地車廠。 (資料圖片) 網友知道我是電車男,問我電動車租好還是買好?我想,這明明是《理財第一X》的問題。《免費早餐》宣揚的,卻一直是「冇咁大隻蛤乸隨街跳」的經濟智慧。在沒有蛤乸的市場,可能令讀者失望的答案是:租車和買車大致上沒有分別。 租定買?大多港人第一時間會想到租樓定買樓,部分港女亦可能一生人要決定一次婚紗租好還是買好。而我做港仔那些年,也曾考慮過租單車還是買單車。但租車定買車?問得出的應該不是現居香港。是的,在美國租車分分鐘閒過租樓。而電動車跟傳統汽油車或樓房一樣,都是耐用品。以價格理論分析耐用品供求,資產價格是未來所有租金的現值。倒轉看,享用耐用品一段特定時間的租金,就相等於折舊再折現後這段時間內資產價格前後的改變。 舉個簡單例子,在沒有折舊兼零折現率的情況下,假如租車一年租金需要12,000元,一年車的車價便應貶值萬二蚊,否則會有隻蛤乸隨街跳。當車價貶值少於萬二蚊,買抵過租。試想你年頭買車放租一年賺盡12,000元租金後,年尾再以比買入價低於萬二蚊的車價賣出,你便可透過這一買一租一賣的策略無本生利。 我當然知道現實世界中汽車會折舊,市場利率亦不是零。但折舊和折現只會影響車價的貶值幅度,而不會改變「冇咁大隻蛤乸隨街跳」的經濟邏輯。每當市場有普遍「買抵過租」的情況出現,你唔去買?人人去買的話,車價便會調整到冇咁大隻蛤乸隨街跳的水平。 不要誤會,租車和買車沒有分別不是我的理財建議,就如《免費早餐》不是《理財第一X》。經濟學提供了一個角度幫助大家了解市場運作,《免費早餐》教大家「買抵過租」或「租抵過買」都不可能是對所有人的理財建議。向所有人作同一個理財建議,其經濟含意是「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而偏偏作建議的人卻又不好好利用此機會透過市場來個無本生利。 當市場上有人租車有人買車,在邊際上租車和買車沒有分別,租定買的選擇是各取所需。而各取所需的原因,是資金成本和對車價貶值預期等各有不同。電動車價格將大幅下跌、續航力將大幅提升等,都不應該是「買抵過租」或「租抵過買」的根本論據。租抵定買抵,要比較的從來都是資產升值或貶值幅度和租金,電動車如是,樓房亦如是。 作者為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

20150330-曾鈺成 :強人政治

曾鈺成:強人政治 2015年03月30日 按李光耀的自我剖析,他不講哲學、不信理論。「我把事情辦好,然後讓其他人在我的成就中總結出原則來。」他自負地說。 李光耀信奉甚麼?答案只有一個:權力。他說:「我學懂甚麼是權力,比毛澤東寫『槍桿子裡出政權』還早得多。」令他對權力有最深刻體會的,是日本佔領新加坡的三年半。他憶述,在那段時間裡,他看到權力是甚麼,看到權力跟政治與管治怎樣走在一起,同時也明白到被困在權力下的人們怎樣求生。他說:「我和我的資深內閣成員,在回顧我們管治新加坡早期那段緊張的日子時,都覺得從(日佔時期)那嚴苛的課堂裡學到的東西讓我們受用不盡。我們常會遇到流氓,如果不是已經學會了行走街頭的本領,就會被欺負。」 李光耀的管治方法是怎樣形成的呢?他說:「我的想法既來自我的性格,也來自我的人生經歷。一連串不能預見、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令你覺得天塌下來,這就是我的遭遇。」「我從沒有想到日本人可以統治新加坡,趕走英國人。但他們做到了,並且殘暴地對待我們,包括我本人。」「日本人給我作了示範;英國人先前卻沒有,因為英帝國發展到後期已不需要靠暴力統治。」 李光耀看到英國人使用印度的囚犯當勞工,在山上建了一座很大的督憲府,以「威懾人民」。他說:「我學會管治,學會像英國人那樣威懾人民,學會像日本人那樣使用權力。」 李光耀又說:「我們老一輩的官員們是在激烈的戰鬥中熬過來的,當中那些軟弱、遲鈍、膽怯的,早被消滅了。適者生存,我們是達爾文自然選擇的勝利者,具有強烈的生存本能。」 數年前,我到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跟院長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談論新加坡的管治。馬凱碩說:「只要李光耀長生不老,新加坡的管治便沒有問題。」談到香港,馬凱碩又說:「要解決香港的管治問題?辦法很簡單:找個『香港李光耀』就行!」 李光耀終究不能長生不老;他撒手人寰之後,新加坡的管治會不會出問題呢?香港沒可能出一個李光耀;但即使李光耀復活,用他的管治方法又能不能管好今天的香港呢?

20150330-王維基:做年輕人該做的事

王維基:做年輕人該做的事 20:01 30/3/2015 最近看到一些在年輕人圈子流傳的報道,內容大多數是關於年輕人如何買樓的故事。其中一位仍然在學,只有23歲的90後青年,未踏入社會已經靠兼職年薪賺近百萬元,最近更希望置業。除了透過兼職賺錢外,主角還利用政府的學生貸款投資股票,獲得豐厚回報。 這個買樓上車的故事引起年輕人的關注,且不談年輕人買樓的難處,但年輕人太早獲得太多金錢,又是否好事呢? 相信曾閱讀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並不鼓勵買賣股票。我50歲前從來沒有投資股票,物業也只是自住,因為我總認為踏實地實幹才是必勝之道,沒有付出過就得到的金錢,易來易去。以我所知,也有不少在學的年輕人如報道中的主角一樣,利用借貸去炒賣股票。其實,股票市場千變萬化,而且投資者永不可能完全掌握公司的資料,即使是那些市場預測,也不是百發百中;所以年輕人透過借貸來投資非常危險,萬一投資失利,最後恐怕只會得不償失。 記得有一位畢業數年已駕着名貴跑車的舊生,沈祖堯校長曾經問他:「你的人生還有甚麼可以做?」 年輕人,或許你真的很有能力,但年輕時已經賺錢太容易,對你的成長來說並不一定是好事。人生的不同階段,會擁有不同的東西。年輕人擁有的是青春和清澈的心,應該做年輕人應該做的事,不要太快被現實社會所規範。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20150326-何靜瑩:聆聽自己、面對自己

何靜瑩:聆聽自己、面對自己 信報專欄《故事人生》 2015 年 3 月 26 日 有一位中國傳媒總裁到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當訪問學者,為期一年,我鼓勵他旁聽研究院裏最有名氣的領導力課程。不消兩週,他要打退堂鼓,我以為是語言問題,再三追問下他才承認:「你們這些學生太強了,我待不下去。」他寧願逃避面對自己當下的所謂「弱勢」,也不想爭取機會放眼世界,為自己增值。 很多年前,有一位同事轉行加入我的公司,她適應不了高競爭的新環境,終日滿臉愁容,她怕遲早會被高層「發現」自己不及同事那麼聰明和能幹。其實每個人都帶着她這種心情,時刻戰戰兢兢地工作,不同的是,她尋求別人的安慰和肯定,令自己感覺良好,卻沒有着手處理自己的適應問題。 面對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我每天給自己的操練,是在現實的紛擾中,騰出一點獨處時間,聆聽來自其他人和自己的聲音,重新與自我打個招呼。 培養接觸心靈的方法之一,是學習獨處和聆聽自己。我從前也像很多都市人般害怕獨處,以為怕的是孤獨,其實真正的恐懼,是安靜下來後內心浮現的各樣聲音,令我坐立不安,甚至會把我逼瘋。 不要誤會我有幻聽或精神分裂症,我指的是每個人心裏總有一個怨婦、委屈男、怒漢、鴕鳥、小氣鬼、自卑仔、自大狂、牢騷王、是非精、受害者、憂鬱小生、陰謀論者、道德高地人…… 這些真我的黑暗面,通常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溜出來,想要向我伸冤;我愈不理睬或用力壓抑,它們的反抗愈大,吵得更厲害。 不知何時開始,我提起勇氣聆聽這些聲音,剖析自己的心情,接納每個人都有陰暗面,並學習面對自己的軟弱、不足、醜陋。從那時起,我開始認識自己,發現真正的我。 現代社會強調正向思維,於是我們從小便排斥內心那些負面的聲音,怕影響了自己的積極態度和人生觀。弔詭的是,我們愈要打造大好人或受人愛戴的形象,那些被長期壓抑的情緒愈要在你不經意的時候爆發,既嚇壞別人,也令自己無比羞愧── 被人發現自己的陰暗面還是其次,最難熬的是要面對自己。 我們的自我防衛機制就是把朋輩不認同的陰暗面收藏起來,專心經營一副天使模樣,日子久了,連自己也騙倒。究竟有多少人能夠對自己坦白,與自己的惡形惡相來一個面對面的交談? 然而,一個與自己疏離的人,根本無法處理發自內心的深層次問題,也很難與其他人接軌,只會時刻吶喊「由得我吧」。我在職場裏經常遇到這類人,如果他們的工作表現每況愈下,或影響團隊的協作能力,我...

20150319-何靜瑩:聆聽弦外之音

何靜瑩:聆聽弦外之音 信報專欄《故事人生》 2015 年 3 月 19 日 訓練我聆聽技巧的關鍵人物,往往是那些不懂表達感受和思緒的人。 我的工友們先記一功。他們經常把許多瑣碎事情綑作一團地說,我要從千絲萬縷的話裏,梳理出那核心訊息。他們又會愈扯愈遠,如果只是隨心所欲的閒話家常倒無所謂,但在職場中,大家要自律地聚焦同一議題,分析完一件事才討論另一個。 他們每天訓練我細心聆聽之餘,也考驗我能作簡潔的提問,以澄清他們到底在說什麼,順道把大家的注意力拉回來。 「我老公要我辭職,但我很喜歡在這兒工作,能結識朋友,也能賺點錢。」一名工友哭着告訴我。 「發生什麼事?」 「我的姑奶罵我,說我欺負婆婆。老公聽後不高興,二話不說就叫我不要上班,反正我賺的對家裏沒啥用。」 她繼續埋怨老公脾氣差,跟她沒好好溝通,從來只有喝令。聽了良久,我還是不明白她為何要捨棄一份她喜歡的工作,於是提出一些關鍵問題:「你姑奶為何要罵你,跟工作有什麼關係?」 「過去幫我看管兒子的鄰居現在沒空,暫由 80 歲的婆婆照顧,她感到吃力。姑奶怪我討老人家便宜,說話很難聽,老公便索性要求我留在家中照顧孩子,也可以買菜煮飯。」 以上是我把十五分鐘的對話,濃縮寫出重點。當我開始掌握問題核心,便能對症下藥:「如果公司允許你提早兩個小時下班,讓你接孩子放學、到菜市場買菜和煮飯,那麼老公會讓你繼續上班嗎?」 她的眼睛閃動一絲欣喜,說:「應該可以!但這種特權會不會引起其他同事不滿?」 「我們會扣掉你早退的時薪,所以不算是特權。當然,我們滿意你的工作表現,才為你作出彈性安排。不過,兩夫妻之間的關係與矛盾,才是你當前的挑戰呢。」 當我每天都要費神處理這類對話,聆聽便漸漸變得敏銳,短時間內已能走進對方的世界,找出故事癥結,還能聽出他們的弦外之音、潛台詞或心底話。 這是一種終身鍛鍊的「內功」。每個人在不同的處境下,可能礙於客氣、缺乏互信、息事寧人等原因而不肯直接道出真心話,更有些人連自己在想甚麼也搞不清楚,永遠說不出一個所以然。因此,聆聽不能局限於對方表面的話,還要觀察對方講話時的眼神、面部表情、身體語言,最好也能了解其工作背景、過去歷練、視野識見,才能真正洞察他們的弦外之音。 有些客戶或同事,不知怎的說來說去都不能客觀地討論事情,大家雞同鴨講,對方帶有情緒,無法進入話題。遇上這種情形,我要引導大家先...

20150327-素黑--分手為更好的愛準備自己

分手為更好的愛準備自己 撰文:素黑 欄名:黑意自愛 20150327 分手,是為更好的愛準備自己。 這句話貼在我的臉書和微博上,馬上惹來讀者熱烈的討論。是的,我處理過最多的個案也是如何分手,是否應該分手,分手後怎麼辦,如何分得漂亮一點,分手是否絕路,甚至如何清理好分手的劫,斬斷繼續沒完沒了、禍及他人的業障。 老實說,大部分人都不懂得分手,只懂得逃避或霸氣地對待要分手的伴侶。「你是我的,分手後你也是我的,沒有我的批准,你不得有新戀情,而我也不會批准的,除非我已不再需要你。」像這種分手後「你還是我的」的心態,很多人尤其是女人都死抱不放手。 也有還覺得像欠了對方一樣,盡量滿足對方要求再見面,慶祝生日,甚至還要過節時一起探望家長,一起去旅行。居然忘記了其實自己早已有了新戀人,卻沒有照顧和尊重新戀人的感受和地位。這是不清不楚、拖拖拉拉的舊關係。新戀人投訴了,你還狡辯說不知所謂兼不負責任的話:「假如對方是你,你也希望我們分手後我對你絕情不理你嗎?好來好去一場關係啊!」 這種說法合情合理嗎?分手的基本條件到底是甚麼?就是分,了結無法和諧共振的關係,放生彼此的自由,讓各自調校自己,從失戀中得到正面的教訓,目的是停止持續的負面依賴和孽緣,幫助彼此學習放下,成長起來。這正是我所說:「為更好的愛準備自己」的意義。 分手的前設是愛變壞了,到了無法改善的地步,目的是從壞愛中學習更好的愛,透過分手可以讓彼此得以分隔地喘息,清理好過去,準備新生路。需要平靜情緒,放下怨恨和不甘,讓理性回來,調校自己,準備好自己做個穩定的、平衡的、成熟的、經歷過的及更好的準戀人。

20150326-素黑--「不是不」程式

「不是不」程式 撰文:素黑 欄名:黑意自愛 20150326 有一種人,言語間習慣用雙重否定的句式。譬如:「我不是不想和你去旅行」、「我不是不喜歡你」、「我沒有說不想買」、「我沒有說不願意結婚」、「我不是不愛你」…… 換上另一種說法,說出來的效果和所反映說者的內心所想便截然不同,譬如:「我很想和你去旅行」、「我很喜歡你啊」、「我很想買啊」、「我很想和你結婚」、「我很愛你啊」。 用雙重否定句式的人可能會反駁說:「別從字裏行間挑毛病,『不是不想』就是代表想啊,結論都一樣,怎麼還要執着用字呢?我要怎樣你才滿意呢,我都已清楚表達我的想法和意願了。」 不,這只是推理說法,原意卻是含糊的,態度也欠正面。我們要學習看穿自己的所言和所想,很多時候無心快語或衝口而出的,正好反映你內心的真正意慾。當你說:「我不是不想」時,你的潛意識到底是「想」還是「不想」呢?潛意識明顯只有「不想」,你只是理性加工變成「負負得正」而已,是被迫、被動、勉強地、附和地、配合地去做,卻非全心全意真心自願。 雖然結論是「會去做」,但其實欠缺積極和肯定的動力,你不過在敷衍、自辯,甚至在說謊。最後即使做了也不會做得好,你不過是做着別人希望、需要或要求做的事情而已。說白了,你心底的聲音和意願其實是這個:「可以選擇的話,當然是不做的好,我根本沒覺得有需要和應該做。」 慣用「不是不」程式的人,顯示他的心不在,不感興趣,隱藏心意,結果做得不夠好的話,責任在你不在他,因他已「犧牲自己」去配合你了,卻不是他個人的需要。和他談感情的話,你應覺醒,他的愛沒有靈魂和熱情,你得到的不過是一堆被動反應的結論罷了。

20150320-素黑--戀愛要問的兩個問題

戀愛要問的兩個問題 撰文:素黑 欄名:黑意自愛 20150320 和一個人戀愛,過了一段時日,從最初的激情和盲目,到如今的無奈和不安,萬種只有兩個人之間才知道的相處問題、溝通問題、信任問題及慾望問題等等,不知為何,就是無法坦誠地跟對方好好面對和改善。 很多人甚至是一直被愛侶牽着生命走,以先關心和遷就對方的一切為依歸。愛他嘛,當然一切以他為首要考慮,就像帶孩子一樣。吃他喜歡的食物,住方便他上班的房子,遷就他的時間表才安排自己的,看他的臉色和命令乖乖地回應。即使對方是個好伴侶,也會體貼你的感受和需要,你還是甚麼都以他為主導,他走東你走東,他不走你停留,眼睛離不開他,他不先睡着你也不安心閉目休息。 怪不得你經常那麼累,沒神沒氣,臉上失去了屬於自信和自在的神采,原來你只靠在愛人的背後,躺下變成別人的影子,站不起來看不到自己和世界。 每個愛着誰的人都應該誠實、勇敢、冷靜、現實地自問和回答這兩個問題,看清楚兩個人在一起的真相:「有了他,我活成怎樣了?」「沒有了他,我會活成怎樣?」 跟一個人在一起時間久了,容易變得麻木和盲目,好像和他在一起已變成理所當然的事,不再重新檢閱和反思。看清楚到底在一起後,你變成怎樣,進步還是退步了?你的生活因為和他在一起,而變得更好還是相反?更重要的問題是,假如沒有了他,你變回一個人跟自己相處後,你的生活會有怎樣的改變?是否會變得更安寧、更獨立,更能做回你自己?先別感情用事去管捨不捨得、想不想,先誠實地面對自己。 沒有非如此不可的關係,勇敢和誠實地正視愛情關係。回答後,你才能面對現實,重整生活和人生。這本來就是愛的意義。

20150319-素黑--刪掉他們的合照

刪掉他們的合照 撰文:素黑 欄名:黑意自愛 20150319 她因為刪掉了男友和前女友曾經拍下的幾張結婚照,令男友大怒,隨後對她漸漸變得冷淡和疏遠。她說:「他覺得他沒有愛我的能力了,我知道是我不夠好。我不應做出這種行為,但我也道了歉,是他到現在還放不下過去,這是他的問題呀!他已經不理我了,我還有機會挽回嗎?坦白說我年齡已經大了,本來說好結婚的,現在都成泡影了。」 企圖毀滅伴侶與前度的歷史,本來就是一種愛的暴力,揭示獨霸對方的強烈佔有慾。別先主觀判斷伴侶對你的行為反應是基於他放不下過去,還眷戀着前度;你應先感到羞愧,做了不應做的事,侵犯了對方的私隱。不要自大到以為自己都已道了歉便應該被原諒,甚至覺得問題其實在對方,不在自己。 請看清楚,你無法接受伴侶還保留和前度的合照是甚麼心態,檢閱你的負面反應背後,其實是因為對方真的做得不對,抑或是你在害怕甚麼嗎?像她,其實更多是害怕自己年齡大了,在這個時刻被甩掉的話,會是多麼的彷徨不安,想結婚的夢想被破壞了,卻沒有注意到他們之間的問題:她對男友沒信心,他可能只是她借來成全婚姻的道具! 多少人也曾因為種種理直氣壯的理由,私自刪掉伴侶和前度的照片呢?刪照片的動機和心態是出於自私和暴力,把伴侶當作私人附屬物,以「身為現任」的身份以為自己擁有操控對方的一切權利。看到你自己原來沒有尊重對方過去的戀情了嗎?也是因為懦弱,連死物照片也假想變成自己的情敵,也是因為妒忌他們曾經的過去。可歪念一動,諷刺地連自己和他的現在也押上了,不正是你自製的因果嗎? 別試圖否定伴侶的戀愛史,這是尊重愛情最基本的量度。

20150313-素黑--在最痛時你會做甚麼

在最痛時你會做甚麼 撰文:素黑 欄名:黑意自愛 20150313 去年開畢聲療課後,有學生問我在最痛時候會做甚麼?一時感觸的我流着淚回答:「在我最痛的時候寫了《愛在 136.1》這本書,只為希望大家好好尊重愛、好好地去愛,不要再互相傷害了,愛不應被糟蹋。」 記憶中,近年最痛的經歷曾給予我兩種嶄新的生理反應:一是想嘔吐,反胃地想嘔;二是麻木了感覺,眼睛自動悄悄地流淚。這些反應是回應比悲慟痛哭更極致和無助的情感絕境。它們是重要的,我一一記下來,為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傷痛後遺症。沒經歷過,我們其實對甚麼都無從、也不可能深入和具體地知道。 這些生理反應是很私人的,自己面對就是了,難以也沒必要跟誰細緻分享,所以也只能說到這裏。不過,我想分享的,倒是這個在最痛的當下也不忘做的事情:逗自己和對方開心,說個笑話,幽默一番,那怕對方正是帶來災難的元兇。 有可能嗎?有的。 最出色和成功的喜劇大師,大都經歷過沉重的傷痛,甚至長期患有嚴重抑鬱症。或者只有他們最清楚,人在最最最深的傷痛中的自然反應不是哭,而是笑,這原是身體在受到極級毀滅威脅下,自動反射的求生本能。笑,原是一種自我拯救的嘗試。 生命再爛再難受,外在世界也不會按你所需要和期望的來救贖你,你只能靠自己動搖正在陷入的厄運。我在痛哭過後,不忘跟傷害我的人說說笑話,搞一下笑。我明白在最悲傷時候,在超越了能承擔的身心痛楚極限時,人只能以反高潮的笑來抗議命運,包容慈悲,為生命守住最後的尊嚴。 遇上悲劇是不是因果或命定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對傷痛時,你能如何自處,可以的話如何加倍愛自己。畢竟,成熟的人應對自己的情緒負全責。

20150312-素黑--給親情留餘地

給親情留餘地 撰文:素黑 欄名:黑意自愛 20150312 我在面書和微博上寫了一段話:「要毫不猶豫地刪掉誰給你負面、攻擊、情緒發洩和不負責任的留言和評論,斷絕和這些人的交往,中斷這些負能量傳染給不知情的別人,請相信這對你和他都是最好的。別心軟或自我質疑,也毋須費神解釋太多,你沒有做錯,真的。」不少讀者都有以下的回應:「可是傷害你最深的偏偏是家人!」「如果是我父母,我是不是盡早遠離呢?」「可是他是我爸,我無法斷絕。」「如果是每天都見到的親人呢?」…… 這是很多人對原生家庭長久存在的困擾。感情壞了,再愛也得作個了斷,勇敢地分手。但親情呢?我們怎能跟家人分手?血脈關係不是說斷就斷的,總要面對、交往,帶着牽連走到雙方的生命盡頭。 不管是誰給的負能量,我們都應該遠離,但這並不等同與發放負能量者斷絕關係。反之,和諧健康的關係會隨着你願意終止接收對方的負能量而得以啟航。狠心讓親人失去面對面、口對耳地把惡念、負念傳播給你的機會,除了是幫助自己減少接收負能量外,更重要是也讓親人突然被干擾了發爛的慣性。對手還在,他是無法反觀自身的;一旦失去對手,被迫靜下來,便是令他反觀自己的黃金機會,想想為何你要遠離,看看自己如何令人不安和煩厭。 負能量的燃料是對象,沒了對象會馬上變得無癮,返回獨處的原點,發現原來討厭的是自己不是誰。「中斷是對你和他都是最好」的意思正是如此。選擇或設法離開不是斷六親,而是製造冷靜期。距離是壞關係最好的藥,只有安靜下來的心和腦才能清醒,返回自身,不再借助另一個人發洩和野蠻。親密關係的改變從距離開始,給親情留餘地。

20150323-家明:《五個小孩的校長》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家明:《五個小孩的校長》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2015 年 03 月 23 日 更多的感動,在於其單純、善良與赤誠。今天香港禮崩樂壞,當官的搬弄政治修辭、謊話連篇,踏實及善良的《五個小孩》益見珍貴… 分享 尊貴的讀者,若你仍未看《五個小孩的校長》,先別讀下去好了。不是怕劇透,倒是希望你趕快去看。 國際電影節明天開始(題外話,電影節何以忽略本片?它的主角不正是今年影節的吉祥物古天樂?),新作、話題作將如雨後春筍。 《五個小孩》縱使有古天樂及楊千嬅,但戲名及包裝畢竟有點「土」,宣傳費似乎不多,沒有很多人知道。深怕它悄悄公映又落畫,白白糟蹋了一部好電影。 看《五個小孩》教我幾度淚流滿臉,當然眼淚的多寡不足以評定電影好壞。但看完回想,它很煽情麼?個別情節或許是吧,但更多的感動,在於其單純、善良與赤誠。今天香港禮崩樂壞,當官的搬弄政治修辭、謊話連篇,踏實及善良的《五個小孩》益見珍貴,所以它「土氣」是應該的。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元朗鄉村的元田幼稚園學生寥寥無幾,快被政府「殺校」。大病剛癒的呂慧紅(楊千嬅),透過媒體知道事件,不嫌薪金微薄(每月4500元),自薦為幼稚園的校長兼校工。她教導的五個小女生,來自四個家庭,背後各有辛酸。元田幼稚園由校舍、家長到學生都很邊緣化,呂校長的工作不被看好(財大氣粗的鄉公所不停澆冷水),慶幸丈夫東哥(古天樂)體貼溫柔,對她無比支持。東哥在博物館工作,埋頭苦幹做大比例模型;然展覽的科技時移世易,他也面臨被取締的命運。 打工除了金錢還有什麼? 故事一開始就說這對夫妻辭職不幹了,東哥不滿老闆(何國榮)搞展覽看重省錢的立體投射,呂校長則厭倦了應對名牌幼稚園「精英班」的怪獸家長。悲哀的是,夫妻職場失意之日,剛好是結婚十周年。他們是念舊的,晚上來到同一家餐廳慶祝,侍應(李成昌)叫得出他們的名字來。他們站在「As Time Goes By」的背景前面再合照,回看寶麗萊照片的十年人事,難免唏噓。利字當頭的社會「發展」迅猛,令人不趕時髦便不合時宜;東哥與呂校長結婚十年來,香港已變化多少?這對中年夫婦,好像漸漸被主流社會淘汰。不過「中年危機」正是思索契機:營營役役所為何事?打工除了金錢還有什麼?為了五斗米我們可以去到幾盡?若有幸為人師表,作育英才,應該有那些做人的原則及使命?千萬年薪重要還是百年樹人重要?做人若沒準則,容易人云亦云,隨...

20150323-皮亞:《無定向喪心病狂》我們笑的是什麼?

皮亞:《無定向喪心病狂》我們笑的是什麼? 2015 年 03 月 23 日 2014年阿根廷最多人入場看的電影,就是《無定向喪心病狂》(Wild Tales),又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難得的是,這不是嚴肅文藝片,而是去到盡的荒誕喜劇。 要形容這部戲,我會用兩個字:黐線。癡到什麼地步?就是你死你賤都是咎由自取。為了讓你連死也不可以眼閉,就算要同歸於盡也在所不計。去到那麼盡,仇恨那麼深,又為了什麼事呢?這就是影片耐人尋味的地方──對你恨之入骨,其實並不需要不共戴天之仇,相反,只不過是鎖碎的小事,便已經可以把人性的醜陋引爆。引爆炸彈,需要一條藥引,在還未進入黐線的世界之前,甫進入戲院,第一個故事就替你熱身。你要做的,是扣緊安全帶,因為你已經坐上了一架飛機,飛機即將起飛。美麗的女乘客找到了座位,要把行李放上儲物箱,假給你是旁座的男人,你會怎樣? 扭橋扭到天花龍鳳 替女人把行李放上去是常識吧。但幫手只是手段,背後目的,當然是乘機搭訕。男人開始問東問西,他的對白大概可以作為日後遇上同類處境時打開話匣子用。女人最初亦一問一答,羞人答答,但後來就暢所欲言了。不過女人不是因此而落搭,反而二人的對話,因着女人稱呼男人做「大叔」而起衝突。男人撫一撫快禿的頭,無法接受大叔的稱呼。二人對話沒有因此而結束,因為他們發現,口中提到的一個人,是彼此也認識,而且討厭的。 《無定向喪心病狂》是一部扭橋扭到天花龍鳳的戲,帶觀眾逐步進入黐線的世界,當你發現再也受不了戲中人物無聊的衝突時,暴戾事情便緊接出現,一發不可收拾,想離開也不能,因為就像第一個發生在飛機上的故事,你已經上了機,逃也逃不掉,只好接受人類社會如同野生動物世界一樣的殘酷真相。第一個飛機上的故事,正有「逃也逃不掉」的隱喻。故事完了之後,插入了不同野生動物的照片,剪接極盡譏諷,暗示這班瘋狂的客機,並未撞毁,還會愈飛愈高。 故事分成六個短篇,像Robert Altman改編Raymond Carver小說的《人生交叉點》,故事之間的人物關係、情節處境沒有任何聯繫,把所有東西扣連在一起的,只有命題。《無定向喪心病狂》的形式更自由一點,故事長短不一,沒有交叉剪接平衡發展,一個接一個,看時不知要看多久,也不知還有多少故事會接下去。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飛機上,第二個在餐館,第三個在公路,第四個在城市及停車場,第五個在富豪...

20130130-跑出健康關節

20130130-跑出健康關節 愈來愈多人加入跑步行列,為健康踏前一步!不過有物理治療師指出,跑步時身體下肢需承受人體三倍以上的重量,如跑步前熱身不足或過分催谷運動表現,會傷及關節,造成傷害。跑步原意是強身健體,因跑步而弄傷關節便是弄巧反拙,認清跑步與關節的關係,為長跑做好準備。 物理治療師:膝、踝關節最易受損 骨骼及關節如同體內的支架,負責承受重量及幫助身體和四肢暢順地活動,如關節彼此之間並周邊的肌腱配合得宜,運動表現才可發揮得好,一旦關節繃緊欠缺彈性,會使其壓力增加,或與周邊的肌肉、筋膜產生摩擦,誘發痛症、增加磨蝕及加速退化等問題。 跑步時需要全身關節配合,上身主要負責平衡,而下身負責重心轉移,使身體往前推進;當中的腰椎、髖關節、膝關節和足踝關節更是受力點,跑步時一旦錯誤使用關節便很容易造成傷害。註冊物理治療師易超民解釋:「膝關節及踝關節不如髖關節般穩固,因為膝蓋及腳踝都需要較高的靈活度,因此穩定性相對較低,如果跑步前身體沒有進行適量的準備熱身,便容易造成運動創傷。熱身是幫助關節並相關的軟組織適應運動狀態,從而提高身體柔韌度,減少受傷機會。」常見因跑步而引致的膝患有「髕股關節綜合症」和「髂脛束摩擦症候群」,前者的主要徵狀為跑步時「菠蘿蓋」後面有疼痛不適,而後者的主要徵狀為膝關節外側筋膜受傷疼痛。至於小腿、足踝關節及腳掌的傷患分別有 「脛前疼痛」、「足底筋膜炎」和 「足踝扭傷」;透過適當的伸展運動,可大大減低受傷機會。 觀察關節變化  易超民特別提醒,如果平日甚少運動,反而一下子經常重複某幾組動作時,是非常容易造成關節受傷勞損,他說:「長跑是一個過程長、高重複性的運動,身體需要一定時間去適應該運動量,如果突然在短時間內催谷狀態,身體的關節柔韌度、耐力和協調能力未來得及適應,這樣很容易令相關的關節、肌肉、筋膜甚至觸及舊患,產生勞損受傷。雖然問題有時未必立即浮現,但隱藏的問題隨着年紀漸長,關節退化和傷患的累積,便會出現各種痛症。」身體需要時間「啟動」才能發揮其「最佳表現」,加以催谷只會加劇勞損問題,治療師建議跑者需留意運動時及過後的關節反應,有否出現痛楚、發熱、紅、腫等發炎徵狀,如出現相關徵狀應該立即放緩或暫停訓練,免得關節累積更多勞損傷患。 訓練平衡有幫助 長跑是挑戰自己的運動,保持訓練耐力固然重要,但物理治療師認為訓練身體的協調與...

20150329-陳曉蕾:阿強,阿媽的神聖力量

陳曉蕾:阿強,阿媽的神聖力量 22:35 29/3/2015 阿強重覆了很多次:「我很多次想自殺,有幾次想衝出馬路,可是想到媽媽,她那麼辛苦都把我帶大,我怎可以放棄?」 他口中的香港窮得可怕,那是五十年代,阿強是家裡第五個孩子,一家住在砵蘭樓上的僭建天台木屋。嫲嫲在爸爸三歲時就守寡,長年被同鄉刻薄,經常掛在口邊的是「殺人放火金腰帶,過橋修路無屍骸」。「嫲嫲心裡很多苦毒,對媽媽非常兇。」阿強說媽媽懷著他時,嫲嫲還要她走五、六層樓梯,再幾條街去擔水,結果在街上作動,被人抬去廣華醫院。 未經業主收屋,全家人就在街邊搭帳篷,當時大陸難民湧來香港,「訓街」並不罕見。「那是一九五八年,我大約一歲,媽媽又有了弟弟。」阿強的媽媽一共生了十個孩子,阿強除了兩個姐姐、兩個哥哥,還有四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全家人,就只靠爸爸在果欄當苦力。 他說爸爸很瘦,很「細粒」,可是很博命,而媽媽照顧十個孩子,也非常勤力。「我沒見過阿媽停手,清晨四五點起身,就沒停過做事。」阿強記得媽媽雙手從來沒閒過:「她總是彎著腰洗衫,有時伸直,敲兩下腰背,又再彎腰繼續洗。有時又見她補衫,十個孩子,縫完一件又一件。」做完家務,再做兼職,媽媽會在家縫「薯仔袋」:用大支針把紅色格仔纖維布縫成大袋,再出口到美國裝薯仔,還有穿膠花、啤五金…… 當時一家十二口已住在老虎岩(今日樂富)的徒置區,媽媽盡力令每個孩子都溫飽。「我們會有三、四個菜,現在看很少,當年已經很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可是媽媽很懂得張羅:番茄炒蛋、煎倉魚、鹹蛋煮波菜……她會把好東西都留給我們吃,自己吃飯焦、魚眼珠、魚鰓。」 彷彿活在粵語片年代,媽媽就如劇中的白燕般刻苦,而這樣的家嫂,通常也有惡奶奶黃曼梨,不時含冤受屈──阿強的嫲嫲,脾氣更是非一般地火爆。 嫲嫲和姑丈住樓上單位,每次來到,所有孩子都害怕。「嫲嫲會把翻桌子,大罵。試過有次我中學考試,半夜在溫書,嫲嫲突然進來刮了我幾巴掌!我現在知道她應該是有情緒病,但當年爸爸完全不出聲,媽媽總是替嫲嫲講說話,解釋她早年捱得太辛苦,叫我們不要怪嫲嫲。」 爸爸不斷加班,希望掙多點錢,但在阿強唸小學四年級時,摔斷了腿。「爸爸要揹很重的水果,那次不記得是西瓜還是波蘿,要由船上經過甲板走到碼頭,誰知甲板突然斷了,他跌落水撞到石頭,腳斷了。」 唸中學的大哥輟學,代替爸爸去果欄做苦力。 而媽媽把頭髮梳...

20150329-陳曉蕾: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導火新聞線》真誠編劇,劇偏成真

陳曉蕾: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導火新聞線》真誠編劇,劇偏成真 22:36 29/3/2015 (資料圖片)(資料圖片)鄭美姿(陳淑安攝)鄭美姿(陳淑安攝)潘漫紅(陳淑安攝)潘漫紅(陳淑安攝) 【明報專訊】筆者當了記者逾10年,是的,還真是一晃眼的事。我的時間軸由2003年香港爆發SARS開始,打工僅一年已經覺得自己變得很「滄桑」,心裏總有很多值得反思的採訪故事,想寫下來,但一直沒有寫下來,然後3年又3年……直到最近看香港電視的新劇《導火新聞線》,我心裏懸着的一點東西終於釋放,因此前兩天訪問《導》劇的編審潘漫紅時,我甫開口就說﹕「謝謝你為記者的工作留了一個真實的紀錄,而不是把我們拍成問幾條白癡問題,然後頭耷耷遭被訪者鬧走的『記者』。」 她聽到後笑﹕「嘩,唔好開心得咁早,可能套戲之後爛尾呢!」 到底是寫劇本的人,對白帶點自嘲才沒有悶場。 這是我曾經好想做 但又遺忘了東西 20年前,潘漫紅畢業於樹仁新聞系,有天她給一個師兄捉住當聽眾。師兄做實習記者,有一單「企跳」(行內術語﹕企圖跳樓)發生,上司要他到現場採訪。誰料他一等就是八、九個鐘,其間師兄不敢吃飯不敢上廁所,隨着時間過去,他開始心生埋怨﹕「你係就快啲跳……」潘漫紅當下為之震懾,那種衝突感她到今天都記得﹕「那個人在天台上生死一線,他正面臨人生最大難關最大抉擇的時候,下面那個正在開工的記者想食飯想收工。原來記者和他的採訪對象的利益衝突咁有趣咁諷刺。一單天台危坐的新聞都咁有矛盾性,咁記者做大新聞時心理狀况豈不更得意?」 聽完後我的心戚戚然,也喚起了一個久遠的回憶。當年還在讀新聞系時,我在星島做實習記者。有天奉命到將軍澳採訪一單初中女生的「企跳」新聞,我趕到現場後左捐右閃,霸到一個最接近救生氣墊的位置,呆了僅一會眼前就掉下來一個黑影,跌在氣墊邊上再砰一聲反彈地面,女孩就死了。接着現場的記者逐一接到上司電話,追問有沒有拍到「連環圖」,我們之間凝聚的是搶新聞的氣氛,沒有半點對死亡的哀悼。而我當時忍不住哭了,大概是破壞了一種潛規則,很快就被公司的突發車子接走。 此後我更加堅定了畢業後做記者的決心,一直希望自己的善感可以融化行業的慣性;至於對潘漫紅來說,這個企跳的故事也讓她記牢了20年,心裏一直覺得要寫一個關於記者的戲,可3年又3年,她仍舊只是人微言輕的小編劇,直到三年前她由TVB跳槽HKTV,王...

20150329-姚崢嶸--What we are reading:最後直路怎樣走?

What we are reading:最後直路怎樣走? 9:58 29/3/2015 ■《Being Mortal: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曾大受歡迎的美劇《仁心仁術》(ER),每隔幾集便有這場面:危在旦夕的病人,早已簽下「拒絕緊急救治同意書」(Do not resuscitate order),但家屬堅持施救,結果病人勉強活下來,卻繼續受病痛和治療的折磨。親情血濃於水,醫生的專業信念是治好病人,同樣理性上不想病人多受折騰,卻又不想放過萬中無一的奇蹟機會;而病人本身,往往對決定無從置喙。 現實裏,類似情況其實比想像中普遍,特別是自己和家人年紀漸長,傳染病、家居意外、發現隱疾,都可能毫無先兆,所以《Being Mortal: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這本書雖然沉重,我認為是中年人必讀。 作者本業為外科醫生,閱(病)人無數,卻承認近年才覺悟:當人的身體因為年老或重病而衰敗,若要令病人餘下日子好過一點,必須制止側重治癒的本能。有人研究過一批第四期肺癌病人,一半接受傳統治療,另一半另加安寧舒緩(Palliative Care,主要目的為症狀緩解和情緒支持)輔導。結果,後者較早停止化療、承受較少痛苦──更多活了25%時間。 問題卻是:何時改變療養方向?按道理是「群醫束手」之時;但實際上,永遠有其他方法可以一試:仍在試驗階段的新藥、用手術切除部份腫瘤、以器具幫病人進食/呼吸/排泄……我們希望有全部資訊以衡量下一步,但實際上往往不敢下判斷,結果就選擇「預設」選項:繼續嘗試下一種療法。 部份問題源自醫生的過份自信。有研究查問500個絕症病人的醫生,估計病人仍能活多久,之後對比病人的實際存活時間,結果有17%醫生低估,卻有63%過份樂觀,更平均高估存活時間超過五倍;對病人了解越深入的醫生,高估的機會越高。其次,就算醫生確定病情無藥可救,也不願意清晰地傳達這訊息予病人和家屬;超過40%癌症醫生承認曾向病人建議自己認為沒有效的治療。另方面,病人也有不想家人失望的壓力:三分之二的病人表示,為滿足至親的期望,會承受自己原本不想接受的治療方法。 作者主張尊重病人決定。有位七十幾歲大學教授,在考慮接受高風險手術前,給女兒的指示是:只要之後能繼續吃朱古力雪糕和看足球,幾痛苦也願...

20130507-蔡東豪--Lunch with the FC:「這是一種歷練。」張士佳

Lunch with the FC:「這是一種歷練。」張士佳 20130507 ■張士佳(右)認為自己的故事未完,希望證監會判決不是其人生的句號,而是分號。 張志華攝 張士佳應該頗清閒,失掉工作,報紙地盤一夜間蒸發,傳媒財經節目當他隱形,同行視他為害群之馬,朋友數目急降。一個被證監會判有罪的財經演員,猶如一個德育科老師被判行騙。財經界生人勿近,這時候約張士佳食飯,他沒藉口推我。不過,張士佳事前也要考慮,我們素未謀面,我的來意是落井下石,或是雪中送炭,他沒法掌握。換轉是我,我也會像他昂然赴會,即使這訪問對他造成傷害,對一個衰到貼地的人,分別不會大。股評人不輕易call一隻股票的「底」,不過我幾肯定,張士佳見底。 張士佳被證監會停牌30個月及罰款50萬元,指他在報紙專欄唱好股份,然後透過太太戶口沽出。事後,我在專欄寫了一篇文章,評論這事件。張士佳寫了一封很長的電郵給我,解釋他犯事詳情,附上詳細股票買賣記錄,證明事件是「有所誤會,情有可原」。我沒興趣研究他是否有罪,或罪情的嚴重性,簡單覆了幾個字:「放開這一頁,向前看吧,祝有一個順利新開始。」 張士佳回覆:「背着害群之馬惡名,新開始談何容易!」我在想,在一個跟紅頂白行業,憑自己力量重新再來,確實不容易。可是,殺人放火者付出代價之後,尚有重生機會,張士佳憑名氣走江湖,現在名譽掃地,算是一種懲罰。 不管我的真正動機是八卦、譁眾取寵,抑或是好心地,我都想在張士佳起身過程中,站在較前觀察位置(圍觀者疏落,暫時一點不擠擁)。首先,我要解答一個問題:誰是張士佳? 出事後辭職 感覺失去所有 餐廳是張士佳選的,我第一次來,原來中環附近有一間向海的露天餐廳。第一次見面,寒暄幾句,談近況,不過張士佳的近況,跟你和我的近況有些少不同。吃飯這一天距離事發4月8日,相差只有三星期,對他來說,事情未完全冷卻。 「生活改變好大,我以前百足咁多爪,現在感覺是失去了所有。」男人的重心是工作,張士佳事後向公司辭職,閒言閒語太多,他不想為公司帶來更多不方便。 張士佳知道我不大想談案件內容,但難免有觸及。證監會調查持續兩年多,調查過程中,他的心情有起有落,曾經以為自己沒事,接到證監會最後判決,他感到最意外的,是公眾和傳媒的反應。張士佳接受判決,不打算上訴,他最不忿氣是,他不覺自己是大奸大惡,很多同行都不完全了解法例內容,監管者一...

20150329-畢明:廢青出沒注意

畢明:廢青出沒注意 7:39 29/3/2015 生錯時代地點,是比揀錯父母更深過深淵的投錯胎。 「如果我出生在X X,現在就飛天遁地乜乜乜」的豪情壯語聽過不少。有早知,冇乞兒,有如果,冇折墮,是相通的。 《來生不做中國人》,讀懂這七個字的人,未必明白來生不做北韓、伊拉克、墨西哥、尼日利亞人的心傷。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所處的地獄之火有多酷烈,顧不了另一面國旗下的熱血如何焚燒。如果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大概每個令國人想下一世逃離的傷心地都有大量廢青。他們不滿政府,建制不滿他們,就像被權力收編、被利益收編的政棍、商棍、傳媒棍、或本地煙草大亨,說反水貨客示威者是「人渣」一樣。在他眼中,阿拉伯之春、太陽花學運、馬拉拉等推動社會進步改變的人,相信都是廢青,「要別人養,對社會冇貢獻」;像他推動社會倒退,一生靠祖蔭養得財雄勢大的上等人,就對社會最有建樹,屬於大好青年,傑出嗰隻。 莎士比亞的妹妹Judith,典型廢青。生於那個封建保守的父權社會,哥哥威廉可以出門上學受教育,她自小被迫留在家中做家務,無才是德,灰過灰姑娘。即使才華、創意、想像力、冒險精神不弱於哥哥,卻被迫養在鄉下深閨無人識;即使一樣愛舞台,一樣對文字敏感,哥哥可以跑去倫敦開眼界拓視野,她被困在家中連拿起本書都受父母皺眉蹙眼呵責。英國作家Virginia Woolf作品《A Room with a View》其中一個故事的杜撰人物Judith,說盡了時代廢青的悲哀。當她大佬正自由地追夢,Judith被父親毒打、迫婚,同代唔同命。後來反叛的她離家出走,苦過苦海孤雛。一個女人,那個時代,被人搞大個肚,最後自殺,鬱鬱而終,才華一生被活埋,沒有斗零機會成為另一個莎士比亞。 吳爾芙在1929年想像幾百年前莎士比亞年代女性的悲劇,創作了一個坎坷欲絕的故事。於是她想到若女性想寫作,必須有一個自己的房間,必須先有錢。否則能通往好夢的路徑,也可以通往牢獄。西西因為吳爾芙的房間,想到魯迅的「娜拉走後怎樣?」。娜拉,當然也是廢青的變種。 偉大劇作家易卜生的《A Doll's House》,女主角娜拉嫁了個中產老公生了三個孩子,一天覺悟了發現: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們又是她的傀儡。於是要出走。有老公養還要找自己的身份價值的想法,放於今時今日無事找事也很廢青吧。不過魯迅相信,娜拉離家後得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因...

20150329-林夕:陰魂不散

林夕:陰魂不散 7:39 29/3/2015 在台北,電視整天都是柯文哲,但同時好像看到梁振英陰魂不散。 這位台北市長,上任剛滿百日,三個月下來,因為跟董伯一樣天天七十一,要把在台大醫院時用以歇息的摺床搬到辦公室,預備長期作戰──噢,一個摺床,一個摺凳,好熟悉。 這位政治素人,看什麼都不順眼,一看不過眼就得罪人說錯話,自稱酷吏,被記者比喻為雍正控,從政像雍正一樣嚴苛。大巨蛋工程影響到松山文創園區古蹟出現裂痕,柯文哲叫停,總統馬英九說市民等了二十年了,又怎樣,市長朝陽要開發商罰款,搞不定要停工。管它是否等了千年的大白象還是小飛俠,破壞了錢買不回來的古蹟,沒情講──嘿,上了馬的工程都要喊停,這位官人一定沒多少個商人朋友。哦,沒朋友,好熟悉。 台北內湖有一批檜木,不知何故沿河而下流,後來又發現有人非法開闢山道,後來又再發現這批價值不菲,賣到大陸價錢可以翻幾倍的木材,離奇出現在苗栗。警察出動,從調查後報告,那是自然的漂流木。柯文哲一聽大怒,即時說要開除內湖警察分局局長,另外,金句王又有新猷:我不是指鹿為馬裏面那個秦二世。 指鹿為馬,似曾相識,我們這邊卻是倒過來,被欽點的秦始皇連同宦官當市民是秦二世。同樣金句如雲,一個是關心則亂,一個在答問大會中近乎自言自語:北韓都有普選,只要符合那地方法律,一切都是選舉──只要是監牢裏制訂的活動範圍,那就是真自由。 難為有人說香港市長被質問到面懵懵,詳細檢閱影片,我市長表情一貫麻木,面皮可能已經長到後腦,是做不出尷尬反應的。 同樣是市長,一個一怒之下敢向警察頭頭開刀,然後自省個性衝動,說是遷怒了警方,一個肉麻到要多謝Andy。同樣沒朋友得罪人多,一個市民支持度達七成五,一個負分,對他們恨得牙癢癢的完全是另批人。同樣是破壞王,一個把傳統蜂窩揭開給你看,一個不斷製造蜂窩,煽風點火,自己動手搞破壞。 林夕 電郵 :linxiapple@gmail.com

20150329-李怡:燒國旗

李怡:燒國旗 7:38 29/3/2015 美國主流社會既愛國也重視國旗,二戰時美軍在硫磺島插上國旗被製成郵票成為愛國標誌,九一一之後,美國許多住宅都在門外插國旗。在美國,個人焚燒垃圾是違法的(違反環境保護法),即使在自家後院焚燒枯樹枝也違法。不過,奇怪的是,數十年來,每一次在美國關於燒國旗的訴訟,燒國旗者都被判無罪,理由是法院認為燒國旗是言論自由的表達。 最早的案例發生在一九八四年,一個叫Gregory Johnson的人因反對列根政策,在共和黨大會前焚燒國旗,被起訴和判有罪,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最後大法官以五比四裁定Johnson勝訴。判決出爐後,愛國團體即推動國會通過了「國旗保護法」,但美國法院有「違憲審查權」,故後來再為燒國旗的事打官司,最高法院裁定這個「國旗保護法」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美國國會不得制定法律限制公民的言論自由。」 接下來,美國愛國者就打修正憲法的主意,在國會提出禁止褻瀆國旗修正案,也稱作禁止焚燒國旗修正案,這法案歷來備受爭議都通不過,最近的一次表決在二○○六年,修正案在參院以一票之差被否決。而有關這項修正案的民調,儘管支持與反對的比例一直很接近,但反對的意見卻緩慢上升。 最近讀到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Anthony Kennedy關於燒國旗的經典判詞,他說:「國旗是一個表現美國人共同理念的標誌,共同理念是:法律、和平、人類精神中的自由信念。因此,這面國旗同時也保護那些藐視它的人!」 兩年前,古思堯因燒國旗被終院判入獄,是否不對呢?也對。因為中國國旗絕不是表現人類精神中的自由信念的標誌。 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李怡 電郵 :mcwriter@apppledaily.com

20150329-陶傑:遠東的凱撒大帝

陶傑:遠東的凱撒大帝 7:38 29/3/2015 李光耀是獨裁者。批評這個人獨裁,很容易,一定對,而且一定佔據了「道德高地」。然而李光耀的獨裁,與史達林、金正恩之流不同。 許多人知道,因為新加坡立國面積太小,鄰近國家一屬伊斯蘭教,對新加坡不友善。二是共產國家:越南、柬埔寨,還有對南洋「輸出革命」、暗中顛覆的中國。 李光耀管治下的新加坡,以華人人口為主。李光耀也是華人,但他清楚認識:華人做生意計算精明,華人讀科技很聰明,但是華人不懂得政治。而且星馬華人來自閩粵中國,他們的「鄉土情懷」,感性而天真。以五十年代的華人大規模左傾、覺得毛澤東在建立天堂、紛紛「愛國」而去大陸「報效祖國」的潮流為證,華人不論有無知識,其腦筋少生了一根絃,容易受「愛國」政治煽惑而利用。 李光耀受英國精英教育,極為理性,他很清楚:如果讓政治幼稚的華人、情緒衝動的馬來人真的用選票來抉擇,新加坡會淪為赤色高棉、越南,或印尼。 李光耀的獨裁,不是貪戀權力,而是出於愛護新加坡這個他親生的兒子的一片激情。他對妻子從一而終,他有帝王一樣的專權,卻沒有包養新加坡電視台的女主播,沒有將國有資產化為貪金腐財、轉移美國。李光耀的太太從來沒有一身歐洲名牌手袋衣裝,兒女沒有開過法拉利在烏節路衝過紅燈。 李光耀是華人,但他最大的優點,是渾身上下沒有一絲中國人味道。他當年的街頭演說,其魅力和風格,完全是西方的;他的冷靜和計算,是英國的,他的獨裁,不是中國人所知的秦始皇那一種,而是中國人所不認識的羅馬凱撒大帝那一家。所以「當人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當中國人在吵吵嚷嚷說要學李光耀的時候,李光耀的內心,加上英國人,都會發笑。 凱撒大帝明言獨裁,最後為元老院不滿,覺得他阻礙了民主,凱撒遭到刺殺,但後來的羅馬,不但無法民主,上台的卻是暴君特比利亞斯(Tiberius)和卡里古拉(Caligula)。 崇尚優生學的李光耀相信:華人不是英國人(只有他李光耀一個才是),不可能擁有像英國唐寧街西敏寺一樣的民主政體,華人生來只能在兩害相權之間選一樣:要凱撒大帝的優良獨裁,還是卡里古拉的腥劣暴政?許多人會不服氣:我兩者都不要,我偏要西方的民主。 然而李光耀懶得嚕囌,他豪氣地說:No way,因為你不懂民主,你學不會,你做不到,即使你很努力地學,但你的先天基因有問題,你的文化有局限,你的思維方式有重大缺陷,你在所謂的學習摸索...

20150327-素黑 :為自己定期留白

素黑:為自己定期留白 2015年03月27日 我們日常生活大部分時間都被排得密密的,擠得滿滿的,忙忙亂亂地過一天,重複過365天。這樣的生活狀態很容易令人陷進慣性和迷失裡,看不到自己,分不清方向甚至是非黑白。重複的忙亂令人麻木不仁,情緒不安和浮躁,被動地回應著別人和社會,沒有時間和空間回應內在的自己。 想改善,須要學懂調校生活,讓生活步入高質量和高覺知的兩個層次,以免盲目附和俗務而失去自我覺醒的能力。 要做到這點,需要恆常地、有意識地、有計劃地每天或定期為自己預備「留白」空間,跳出日常幹活時間表,留給自己獨處時光,安靜下來,面向和回歸自己,聆聽自己內在的需要。 也感知自己身體的疲憊和需要,聽聽身體對自己說甚麼、有甚麼需要、有甚麼感受,好好地當自己的聆聽者,不要再「做」甚麼。放下、放鬆、放飛自己,這一刻的自己是自由的,舒服的,零壓力的,不用再為誰付出或努力,徹底地回歸零重量的自己。這樣的話,我們才能重新為身心充電,也能喚醒被壓抑得喘不過氣來的身心,保持覺知,不致變成麻木。留白時,可做一些能逗自己開心的事,感動生命的傻事,不靠消費,不用花錢,返回純粹的心去靠近人、靠近愛,讓麻木的心變軟,心自會升溫。「自在」、「做回自己」就是這個意思了。自愛是要學習的,做個愛的終生學生吧。 素黑 本地及國內著名心性治療師作家,著有《在最痛時候加倍愛自己》等。Facebook專頁:素黑

20150327-月巴氏 :能在末世唱著是她最大成就

月巴氏 :能在末世唱著是她最大成就 2015年03月27日 因為要寫盧巧音,過去一星期我keep住翻聽她的碟。我已經好耐好耐好耐冇咁神心地去聽廣東歌。 1.我近乎買齊盧巧音的碟——就是欠了《賞味人間》,這張收錄了《好心分手》的專輯。我當然不討厭這首歌,問題是當年實在聽得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多了——除了因為電視台會狂播隔籬K房的人會狂唱,去商場food court食飯會聽到,去各大小機舖打機又會聽到,甚至離譜到連去睇中醫都聽到……Well,未至於聽到嘔,但肯定聽到漏。不過,一首真正的hit歌,合該如此。 2.《好心分手》令盧巧音超紅,我固然高興。但她從來都不止於一首《好心分手》。 3.可能你們不知道(又或都知道),九龍灣德福花園商場HMV個舖位,對上一手也是賣CD的。上個世紀末,我放工總需要搭地鐵到九龍灣轉巴士返屋企,基於我本人少無適俗韻性本愛躝街,必定會先去那間唱片舖逛吓。我就是在那裡買了盧巧音首張個人EP,《不需要…完美得可怕》。Why買呢隻EP?唔記得咯,只記得俾了錢便去了巴士站,好快有車;上車後,便急不及待將隻碟放入Discman。 4.好聽。我不知道怎樣形容歌曲風格也不知怎樣評論那五首歌的詞,而只能夠講:好聽,好啱我聽。那段時間我明明在學/狂聽英美搖滾,以致對廣東歌總是懶係敬而遠之(難聽啲,其實係藐),但這EP的五首歌,完全沒有同時期不少廣東歌的媚俗,但又不是懶清新吖,總之好難形容啦……碟裡最拮中我的不是哀求長留戀於你家的《垃圾》,而是宣告全部約會順延吧留在我家的《自戀影院》——我聽第一次便深深愛上,而且肯定不是因為歌詞而愛上(每當我第一次去聽一首歌,往往不會順便睇埋歌詞),我就是純粹喜歡歌的旋律和盧巧音的聲音。 5.我一直堅持:判斷一個歌手好與不好,不是依據門面技巧,而是當撇除所有技巧後究竟還剩下甚麼——那剩下的「甚麼」,才是真正代表一個歌手的價值(現在很多歌手,偏偏要動用最門面的技巧去表現自己)。像盧巧音,她(當時)的歌唱技巧或許不高,某些高音位甚至聽到了有種夾硬來的勉強,但我OK喎,《自戀影院》的動聽並沒有因為這些夾硬來的高音而失真。 6.當時我和一位男性朋友都極愛這張EP,我迷戀《自戀影院》他沉溺於《垃圾》。在啱啱入行做記者的暗淡日子,我和他,兩條麻甩佬,經常幫襯旺角一間破落K場,由凌晨唱到清晨(埋單每位都只係一嚿水)...

20150327-曾國平 :三跑「增加職位」的思考陷阱

曾國平 :三跑「增加職位」的思考陷阱 2015年03月27日 本港失業率僅3.3%,增加職位效果,唯有輸入外勞。 (資料圖片) 有些說話,講得多聽得多,好像成了真理。常見的例子,就是政府為推銷某些大項目,常以「增加職位」和「製造就業」作為賣點。聽落又似層層:有工做當然好,有更多的工等人做不是值得支持嗎?講三跑,機管局主席引述顧問報告話「可以提供十萬個職位」,特首亦指,三跑「為一般市民和即將離校的年輕人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就算4,500億元的額外經濟效益是鏡花水月,十萬個職位難道不是支持三跑的好理由? 講就容易,但世上沒有如此便宜的事。 第一,香港失業率只有3.3%,接近全民就業,多了十萬個職位的結果,是有人會轉工,是有本來打算投身另一個行業的年輕人改變主意,是「更換職位」而不是簡單的「增加職位」。香港就業率高的環境下,真正要有「增加職位」的效果,唯有輸入外勞。無論如何,若果三跑真的如本欄所料不划算,也要問將勞工以公帑從其他行業搶過來是否值得。 舉個例子,起一幢樓的勞力為社會帶來一幢價值10億元市民搶住買的樓,現在將同樣的勞力調到興建經濟效益有點可疑的三跑,為社會帶來的價值又有幾多? 第二,勞力的供應曲線向上斜,即是話要增加某行業的勞力供應量,就要出更多的工資。更多的工資,可以吸引在其他行業的勞工加入,也可以鼓勵無業或剛畢業的人加入。從事有關行業的勞工議價能力大增,是三跑的主要得益者。問題是,三跑增加了對工程、建造等行業的勞力需求,但全香港不是只有三跑一個項目,工資上升會波及其他未完成或未開始的計劃。 跟港人最貼身的,是建築成本上升會影響到新樓落成,間接又會托起樓價。再講,本地建造業人才短缺,現在大興土木,又三跑又高鐵又港珠澳大橋,面對愈升愈高的工資,三跑一係就豪俾佢出高薪超支請人(話時話,到時誰付鈔?),一係就迫不得已聘請質素較低的勞工:前者多少是意料中事,後者則會降低項目完成後的價值。 政府出公帑起基建,不是挖個窿再填番的「工作」,要想清楚資源是否運用得宜。「增加職位」和「製造就業」聽起來好吸引,但現實往往不是一片美好,不能只講得不講失。又4,500億元又十萬職位,講到天花亂墜,這是否在promise Hongkongers a rose garden? 作者為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

20150327-馮睎乾:反對用普通話教中文

馮睎乾:反對用普通話教中文 21:20 27/3/2015 我們談「普教中」,多着眼於三方面:教學成效、經濟誘因和政治理由。 先說教學,普教中能提升中文能力嗎?尚無研究顯示普通話教學跟學生中文水平有任何關係。懂得寫「公共汽車」而非「巴士」,只代表你的中文更「普通」而非更高雅,更合規範而非更富文采。 文采是甚麼?就是有分寸的破格,有品味的犯規,不是硬梆梆、死咕咕的字斟句酌。教育官僚的墨水有多少我不敢說,但如果你反駁他們:「唔係喎,韓邦慶《海上花》都用咗好多吳語方言啦,連胡適都話佢最大貢獻就係用蘇州土話,呢部奇書仲影響埋張愛玲同金宇澄……」官僚們大概會一臉茫然,因為他們從未聽過韓邦慶,知道張愛玲也只因為為了那幾幕床戲而看過《色,戒》──的電影版。 普通話有利就業,這是不容置疑的。「阻人搵食猶如殺人父母」,此語顛撲不破,23條立不立法沒相干,只要這句話立法,任何暴政也可千秋萬世。 但既然中文能力跟普通話水平無關,又何必在中文堂學普通話呢?即使你從未讀過普通話,若真有工作需要,快則一月慢則半年,普通溝通是不成問題的,反正又不是拉丁文,純粹要弄通發音有多難?以我為例,最近一次說普通話是十三年前,在法蘭西,我為了認識國內和台灣的女生,第一日便膽粗粗用自創的具香港特色的國語搭訕,輔以法語英語,短短七日,國語水平已由曹仁超進步到古天樂,可見普通話「其實唔難」。 在國內從事文字工作的友人S,曾同我談起普通話教育。S在廣州長大,廿年前政府已要求所有科目用普通話教,但大多數學校陽奉陰違,因為很多街坊老師根本不懂得說。現在廣州已變了移民城市,來自外省的定居者比本地人更多;新一代上幼稚園,老師全講普通話,孩子回家也愛說普通話,因為這是老師同學的語言──昔日的行政命令,今天已成為主流了。廣州人搭的士也不能講粵語,因司機外省人居多;店員會粵語的多些,但他們一開口也寧普勿粵。 S感慨,普通話是基於北京話的人工語言,因政治需要而大力推廣,反過來影響了口語方言,令它們變得寡淡無味,像廣州的粵語,現在如果你說得太地道,用詞如「骨子」(精緻)、「無情情」等,新一代粵語人未必明白。他最後說:「有位青海朋友對我提過,方言可抵抗普通話政治宣傳的洗腦──那些『洋八股』式的政治口號,用家鄉話一唸,極其可笑。」 李顯龍在父親逝世後發言,說馬來語英語時都相當冷靜,但一說華語則悲從中來。那大概是他和...

20150327-蔡東豪:最美麗的英文字

蔡東豪:最美麗的英文字 21:48 27/3/2015 英美文學組織每隔幾年選出最美麗的英文字,有一個字永遠名列前茅,是Serendipity。這個字不常用,用得上的話,用者一定心花怒放,因為這個字反映生活哲學的美麗一面。這個字很難譯為中文,必須用幾句話才能解釋,或代表中國人不大理解Serendipity的妙處。Serendipity代表偶然,甚至意外發生的好事,有人譯作偶然力。Serendipity包括多個元素:偶然或意外、看見及把握機會、轉化為開心的事情。例如哥倫布一心想尋找亞洲,無意中發現美洲,可稱為Serendipity。 每次見到Serendipity,我都格外留神,愛看美麗的東西,是人性也。最近科技界在傳閱一封告別信,是Google CFO Patrick Pichette宣布退休寫的信。很多人羨慕Pichette五十二歲便搵夠退休,也有人批評一個億萬富豪在曬命。Pichette和妻子最近登上肯雅Mount Kilimanjaro,出現頓悟時刻,他覺得是時候停下來,享受家庭及工作以外的生活。Pichette認為最重要是可以在身體壯健時,跟喜愛的人一齊做喜愛的事。甚麼時候是適合?許多人認為是遲一些,等工作沒這麼忙、等賺多一點錢,永遠是遲一些。在非洲之巔,Pichette不想再等,這一天就是今天。 人生是一連串的取捨,特別是在工作和生活、家庭和職業之間。Pichette突然覺得時候到了,放完假之後決定遞辭職信。很多人睇死Pichette的退休計劃不會長久,他也明白退休狀態未必代表永遠,對於將來,他說:「Leave the door open to serendipity」。 在這背景下,Serendipity出現得太美麗,可能是因為我找到共鳴。我也即將進入人生新階段,面對陌生環境,難免胡思亂想,很多事情未試過做,事前總感不安。Pichette的信令我開懷,與其想得太多,不如用心欣賞Serendipity這個字。決定了做一件事,便應闊步前行,懷着的心情,可以是Serendipity,偶然的力量可以很大。 Serendipity在行山和跑步中也佔重要位置。我行山一定計劃周詳,行哪裏,行多長時間,事前定下。不過行不熟地方經常迷路,很多時將錯就錯,當作探險,很多有趣地方就是迷路迷出來。 出差和旅行,行李一定有對跑鞋,不管昨晚發生甚麼事,不理jet ...

20150327-沈西城:村上不獲芥川獎

沈西城:村上不獲芥川獎 21:48 27/3/2015 日友小島電告村上春樹近況:「仍然支持香港佔中運動,惟羅馬非一日之力可成,尚待努力!」肺腑之言,振奮了不少港人心靈,甘冒大不韙,毋懼封殺,焉能不令人敬!閒話表過,踅入正題:「你老哥那篇判斷村上不獲頒諾獎文章我已拜讀,言出有據,村上君也真的應該回歸大和文化了!」聽了冒汗,我只是依據助川幸逸郎教授的文章加上個人些微體會,衍之成文,不成體統。當時想起三島由紀夫失落諾獎的情況,就拿來比擬村上春樹,兩位大家同樣醉心西方文學而冷待東洋文化,村上只是重蹈三島覆轍。通電話後,逢窗外大雨,翻看《聽風的歌》,這才想起村上跟獎項擦肩而過早有先例。村上處女作《聽風的歌》和《一九七三年的彈珠玩具》先後成為七九年和八○年的芥川獎候補作,只差一步就能奪獎。評委對村上的作品評語是──「有趣」、「寫得好」,評價不俗,卻不給頒獎。評委說──「作者日後可有繼續寫作的資質呢?我們不清楚,想再觀察一下。」 早村上春樹三年出道的村上龍,廿四歲時就憑《接近無限透明的藍》奪得芥川獎,當時的評語是「作品的確充滿缺點,惟作者有寫作資質,殆無異議。」這正好跟村上春樹不獲芥川獎的理由相背逆。到底所謂區分村上龍跟村上春樹命運的「資質」,具體而言是什麼一回事呢?這就要從日本純文學小說的歷史來分析。日本純文學有兩大流派,一是專事描述身邊生活的「私小說」,另一就是純出自杜撰的「正統小說」。「私小說」派的大家有田山花袋、志賀直哉、葛西善蔵、瀧井孝作和上林曉;「正統小說」派的代表人物是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和大江健三郎。助川幸逸郎在《謎燑村上春樹》一書中說──「眾所周知,『正統小說』派的作家,遠比『私小說』派的有名,看最終學歷,『正統小說』派多是東京大學畢業,而『私小說』派的不少不曾唸過大學或中退。」這正說明日本文學界早有着厚此薄彼的觀念,由是能獲芥川獎的多是「正統小說」派的作家。助川教授還說──「題材的新穎和發想的特異,大體上『私小說』派比不上『正統小說』派,於是『私小說』派就只好以『真誠』來作賣點了。」助川教授對文學界的偏見看不過眼,厲聲說──「才能或有不如,但對文學的熱情則毫不遜色,因此會寫出恥為人知的羞恥和困惑,是那些自以為尖子的『正統小說』派作家所不屑為。」由是觀之,「私小說」派素不敵「正統小說」派,而《聽風的歌》則是以純文學筆調來寫科...

20150328-楊靜:逃學記

楊靜:逃學記 21:47 28/3/2015 哪怕在沒有WiFi覆蓋的二十年前,逃學也讓小孩充滿嚮往。 不管時代怎樣變,家長大多希望在孩子身上挖掘出某種天賦,於是她和很多小朋友一樣,發現好不容易熬到休息日,還是要奔赴形形色色的戰場。 先是寒假上午,穿着厚棉褲在沒暖氣的書法班寫兩個星期的「永」字,直到老師皺眉頭問她,為甚麼學顏真卿這麼久,能寫出柳公權的味道來;接着是扛起和她一般高的手風琴,在琴房角落伸長脖子也看不全五線譜最下面三行。 不過爸媽才不輕言放棄,最後找到了兒童合唱團,她被分去庸俗的中聲部,在嘈雜的和聲中終於打定主意下星期說什麼也要逃學。 那感覺像是從天而降了三四個小時,幹什麼都不會有人管。手中攥着全部身家的六塊錢,又逍遙,又富有。週末早上,整個城市都在睡懶覺,昨夜的雪裹在樹杈上,這陣子陽光灑下來,一閃一閃冒出瑩光。地下通道坐一個年邁的乞丐,瞇起眼睛打量着這個鬼鬼祟祟的小學生。集市只開了三兩家,乾果鋪主人靠着貨架,裹皮靴的雙腳隨着收音機裏的音樂打節拍。她拐進書店,囫圇吞棗嚥下一本長篇科幻,然後才財迷地付了五元押金,租一冊金庸小說掖在大衣下的毛衣下的肚皮上,大步流星走回家。 午飯已上桌,她不動聲色把《神雕俠侶》藏在沙發下,坐回桌邊,樂滋滋開始策劃下週出逃的路線…… 楊靜

20150328-陳曉蕾:【綠是彩色】春田花花

陳曉蕾:【綠是彩色】春田花花 21:47 28/3/2015 琉璃苣居然有生蠔的味道。 我在花園採下一把琉璃苣,帶到May的家。琉璃苣的花,是星形的,藍中帶紫,最特別的是竟帶着生蠔的味道!那葉子毛茸茸的,先輕輕用鹽除去細毛,放到口裏細細咀嚼,會以為是甚麼分子料理處理過的生蠔。 把琉璃苣的花摘下,洗淨,放上盤子,裏面已經有各種各樣可吃的花:鮮艷奔放的金蓮花、漂亮有趣的三色堇,苘蒿花是黃色大菊,旁邊的花瓶還插着一大把芫茜花──May今晚會煮一場「花宴」。彷彿變魔術似的,椰菜用薑蒜爆透,上面鋪一層炒得鮮嫩的雞蛋,然後撒一把芫茜花,雞蛋的熱力登時令芫茜香氣四散,好吸引!「這次冬天我特地種多一點芫茜,想收芫茜籽香料,現在正在開花,先摘點花吃吧。」May笑着說。 城市繁花盛放,鄉間亦沒比下去,黃皮、龍眼、枇杷此刻都開滿小黃花,拼命搶蜜蜂,爭取結果子。一些有機農場,或者像May這種屋前屋後有點地種菜的,亦會讓部份蔬菜開花留種子。那些花可以吃呢?其實葉子能吃的,花一般都可以吃,然而很少機會可出現菜市場。首先當然是摘花人工多、難保鮮,再者常規蔬菜的殘餘農藥往往積聚在花朵裏,例如菜心的花,一些人會摘掉不吃。惟有自家種的有機菜園,才能安心大吃。May尤其喜歡芥蘭的小白花,「有芥蘭香,又特別甜,好好味!」 她今晚煮的,同樣好看又好吃:苘蒿開花即是有點老,她用涼拌馬蘭頭的做法,先把把苘蒿汆水,過冷河,擠乾水份再切碎,加點鹽和麻油調味,撒一把芝麻,最後再放苘蒿花裝飾,賣相登時把馬蘭頭比下去了。金蓮花的葉子和花都帶着芥辣味,和薄荷一起混入沙律菜,味道清新豐富。細長茄子切成小立方,用西蒜和薑略炆,再砌成小山,頂着幾朵三色堇就登得上大枱,三色堇本身沒味道,但顏色和外表都好看。奇特的琉璃苣?May放入紫蘇檸檬梳打水中,小氣泡伴着星形小藍花,漂亮極了!紫蘇味道重,蓋過琉璃苣的特殊味道。「琉璃苣的花才開一兩天,可以摘下來製冰保存,冰裏有花,放進飲品客人會嘩一聲。」她好多點子,「就是平時炒飯,也可以隨手放一把琉璃苣,加點特色。」 May很隨意,往往從菜園摘下當造的蔬果,在廚房整理時設計菜式。她不慌不忙,先來幾碟冷盤、沙律,和客人閒閒聊天,陸續端出一碟碟主菜,最基本的調味,配上心思的花巧擺盤,樸實而豐盛。「香港人整天說『搵食』、『搵食』,可是能放多少時間在食?好好吃飯難,好好煮一頓飯更難,...

20150328-陶傑:大滿貫

陶傑:大滿貫 21:18 28/3/2015 李光耀的「新加坡自治邦」,一九五九年成立,英國在幕後促成。「自治邦」的國防外交歸倫敦,其他一切自治。這樣一來,雖然馬來亞獨立了,但柔佛的一峽淺海之隔,新加坡「自治邦」之外,沙朥越、婆羅洲、東馬,還是英國屬土,李光耀變成英國在馬來半島南端的一座橋頭堡。 但是李光耀另有算盤,一九六三年,當英國也撤出東馬,馬來西亞聯邦成立,李光耀一看,左右都是馬來的伊斯蘭領土,新加坡不可能獨立生存,於是放棄英國人留給他的「自治邦總理」,新加坡全民投票,加入大馬。 然而,由馬共操縱的新共,都反對合併,他們要以馬列毛澤東思想「解放馬來亞」,而不是要由英國促成樂見的「馬來西亞聯邦」。李光耀成立的人民行動黨,本來有幾個前工會共黨領袖,這時一齊退黨,另立政黨。 新馬合併之後,馬來西亞後悔了,原來華人在李光耀統領下勢力大增。東姑拉曼要馬來人當家作主,於是一九六五年,李光耀被逐出大馬,領導人民行動黨,宣佈新加坡獨立。 新加坡獨立後,英軍還一直駐守,最高法院設倫敦樞密院,推行英語。李光耀是個百分之百的現實主義者,他知道新加坡的安全,繫於英美的嘉佑,但又不可以與馬來西亞翻臉。 然而,這時英國已經完全撤出了。共黨勢力在印支瘋狂擴張,印尼政變,蘇哈圖剿共、殺了五十萬人。越南、寮國、高棉相繼陷落,馬共電台還在向華人政治宣傳,李光耀知道華人頭腦簡單,思鄉情切,大力壓抑華語,監控文化教育。 在這個時刻,李光耀如果不獨裁,又能做什麼?開放「自由選舉」?當然是笑話。 七十年代末期,毛澤東四人幫覆滅了,中國「改革」、李光耀召來鄧小平訪問新加坡,近距離考察,覺得鄧小平的走資修正,可以往來做生意,鄧小平不再支持馬共,宣稱中共以前走的是一條錯路。 李光耀是勝利者,但是,禦敵久了,不會再放開,他認為,憑華人在戰後那種頭腦簡單、情緒濃烈而讓共產黨洗腦而操控,實行議會民主,很難不葬送新加坡,除非由他自己來操控。李國父冷靜、理性、直覺敏銳,除了對新加坡,對一切皆不講感情。這個奇人,沒有人學得了,也不要痴想模仿。 (李光耀故事.四) 陶傑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0150327-陶傑:踏着龜背過河

陶傑:踏着龜背過河 21:18 27/3/2015 五十年代初期,對於放棄馬來半島,英國另有盤算。殖民主義的雄才偉略,有遠大的眼光:馬來半島和印度相似:印度有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派,而馬來亞的土著是回教教民,但是因為英國的優良貿易和法律管治,一百多年吸引大量閩粵華人離開中國,來南洋投靠英國人建立的制度社會而謀生,其中一些為英國人做買辦發了財,更多都在基層當苦力、做工人。 一九五一年,馬共刺殺了馬來英國總督葛尼(Henry Gurney),英軍加強清剿。同時李光耀都與馬共操控的馬華社區打得火熱,成為親共份子,走上街頭反對英治。 大馬來亞包括馬來半島,半島南端的星洲,沙勞越,婆羅洲,作一個大半月形,星洲這個小島,在大馬半月鍊的正中。華人勤於生育,一九五九年,華人人口佔大馬的百分之四十七,馬來人佔百分之四十五。整個大馬一旦獨立,華人的人口多,華人操控了貿易,華人會漸漸支配馬來亞的前途,馬來的巫人土著,不會答應。這時,馬來人也有一個民族獨立領袖,也受英國教育,叫做東姑拉曼。 英國人當然看出此一危機。一海之隔的印巴已經分治,英國人暗中欣賞李光耀的才華,讓新加坡先成為馬來的一個「自治區」,讓李光耀當了「新加坡自治邦總理」,讓東姑拉曼獨立,英治馬來亞結束,成為馬來西亞。 李光耀卻認為:新加坡不可能自成一角,因為貿易資源出口,必須與馬來西亞融為一體。東姑拉曼是個老實人,在李光耀的游說下,一九六三年,讓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 但這樣一來,華人的數量,在整個大馬地區,超過了馬來巫人。李光耀魅力縱橫,備受華人擁戴,未來的大選,豈不是讓李光耀當了馬來西亞王? 新加坡的原馬共工會組織,早已另名為「新共」,也反對合併。他們看到李光耀踏着馬共的烏龜背過了河,做了新加坡自治邦總理,國防外交,還由英國管,原來李光耀不但不是共黨,還是資本主義代理人,兼倒過來與英國合作剿共。 馬共新共恨死了李光耀,也不想見到過橋抽板的李光耀再上層樓。 然而,在李光耀的街頭演說下,馬來華人支持合併……這是早年李光耀春風得意的日子。 (李光耀故事.三) 陶傑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0150326-陶傑:李光耀歸國後

陶傑:李光耀歸國後 21:18 26/3/2015 年輕的李光耀,戰後劍橋畢業,留在英國實習四年歸國。 一九四八年,緬甸脫離英治獨立,由仰光大學一個左傾學生會領袖昂山出任總理。印巴各已分別獨立,民族獨立運動盛行,因為蘇聯史太林到處煽動。李光耀回到英治的馬來亞,發現馬來亞獨立,也勢不可免。 大戰結束,日治時代在華人之中的馬共,像一九四五年之後的中共一樣,利用戰後破敗的經濟奪權。馬共滲透華人的勞工基層,成立大小工會,煽動反英活動。 英國殖民地政府清剿馬共,這時候,英國工黨的艾德禮上台。工黨政府沒有管治經驗,也不知道如何處理殖民地反英的顛覆活動,由邱吉爾卸任後,暗自操縱的軍方,保守黨議員和情報部門,在前線來掌權。 比時遠東局勢,微妙而複雜。蘇聯煽動,戰後中共開始對南洋的共黨組織建立關係。南洋華人眾多,華人頭腦簡單,一講「愛國」,紛紛熱血街頭。要「愛國」,在這個時候,就要反英了。你反英,英國人自然要嚴正處理了。 李光耀回到馬來,見到華人為馬共操控,他以英文律師的專業,義務替工會打官司,訂契約。 那時的馬共,除了進森林與英軍開戰的陳平,在城市裏發動罷工文鬥的,有一個年輕的頭目,叫林清祥,還有一個,叫方壯璧。 華人工會很喜歡這個熱情的年輕人,跟李光耀打成一片。馬共操控的工會,成立馬華聯盟,不止罷工了,還要脫英獨立,李光耀也磨拳擦掌參加,告訴在碼頭當苦力的華工兄弟:我在劍橋,看見英國人把我們華人當三等人,英國人真壞,我們要當家作主呀,對不對?林清祥和方壯璧等,與華人一起大喊:對! 看到這裏,你一定覺得這樣的情節有點面善了,像在哪裏見過? 對,在金庸「鹿鼎記」裏見過:韋小寶投靠陳近南,加入了「天地會」,李光耀靠攏了馬共,英國人看在眼裏,默不作聲。 (李光耀故事.二) 陶傑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0150325-陶傑:李光耀故事

陶傑:李光耀故事 21:17 25/3/2015 如果不知道新加坡如何成立,以及對李光耀其人之性格,則一切「評李」,七嘴八舌,在聲聲講要有「話語權」的華文世界,皆屬指手劃腳之瞎子摸象。 李光耀歷史故事之全局,中國不想讓其統治的蟻民知道,香港人不讀歷史兼失憶,也不知道。為什麼香港不可能有李光耀?一切要細說從頭。 李光耀是客家移民馬來的第四代,個性獨立,對中國沒有感情,他爸爸很傾慕英國,自小讓他讀殖民地的英校萊佛士書院,相當於香港的聖保羅。 李光耀昇學英國的大計,為太平洋戰爭中斷,一九四一年日軍進襲星洲,李光耀才十八歲,日軍知道,星馬華人強烈反日,所以搜捕抗日分子殘殺華人,絕不留手。 許多華人青年看了巴金、魯迅之類,除了反日,思想也跟着民國時代上海的潮流而左傾。李光耀因為不懂華文,不看中文書,年輕時沒有上這條船。 有一天,日軍將許多年輕的華人,趕上卡車,準備開到彰義的海灘鎗斃。李光耀從家裏叫出來,看見勢色不對,告訴一個日軍:可不可以回家拿件外衣?日軍說可以。李光耀回屋,從後窗溜走。 不是這個日軍大意而高抬貴手,就沒有了李光耀和後來的新加坡,這就是戰爭。 但是李光耀並不仇日。日本佔領星洲,開辦電台向華人廣播,需要翻譯,李光耀去投考,獲得取錄,在工作期間,李光耀勤習日語,據他自己說,他的工作只是將為路透社的電訊翻譯。但是,李光耀的中文程度,夠不夠只當翻譯呢?這就是一個謎了。 講到這裏,開一個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William Joyce的英國人,到柏林為納粹工作,對英國廣播,勸喻英國投降。戰後,他以叛國罪,判處了死刑。William Joyce有一個外號,叫做「呵呵勳爵」(Lord Haw Haw),這是題外話。 戰後李光耀昇讀劍橋大學,讀經濟系,三四十年代的劍橋,許多學生左傾,崇拜蘇聯。劍橋經濟系受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影響,一主張均富,二主張政府干預。李光耀在劍橋,沾染了社會主義思想,而且看見華人不論成績多好,還是二等公民。 陶傑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0150328-王迪詩:最女人——多虧他有小三

王迪詩:最女人——多虧他有小三 2015-03-28 我的舊同學Sally是心理學家,為一些機構的員工提供心理輔導。那天我約了她吃午飯,吃到一半她突然接到一個機構急call,好像是說有人情緒失控,我立即駕車送她趕去現場。         來到事發地點,差點嚇死我!只見一個用長髮蓋住了臉的女人打橫躺在公司門口,我離老遠都感到她發出一股強大的負能量。Sally跑過去了解情況,聽她們交談才知原來這個長髮女人是這兒的員工。一個似乎是公司經理的男人不斷用紙巾抹汗,以近乎哀求的語氣對她說:「小姐,你整整兩個月天天在公司伏在桌上一動不動,上司分派給你的工作你連碰都沒碰過,喚你去開會你也是繼續伏在桌上毫無反應,問你是否身體不適你沒回答,你這兩個月回來公司白坐,我們也照樣出糧給你,算是仁至義盡了吧?忍到今天我們實在沒法子繼續聘用你了,你也考慮考慮公司的難處,給我留一條生路吧?」         五花大綁送往精神科         長髮女人聽罷開始瘋了一樣尖叫,先前召喚的救護車趕至,但女人大力掙扎,兩名男救護員不便觸碰她。「等我嚟!」Sally一個箭步奔向長髮女人,從後環抱並將她按在輪椅上,救護員立即將她五花大綁,嘩一聲送到醫院精神科。沒想到Sally個子小小的原來這麼大力!「慣了,我每個月都搬好幾個patient。」她輕描淡寫的說。我只是到現在仍無法忘記那長髮女人被綁在輪椅上仍大哭尖叫:「佢唔要我!佢識咗第二個女人唔要我!」我感到一陣心寒。         被男人拋棄固然是很大打擊,但當有人落得進入精神病院的結局,也有女人被拋棄後不知幾風光。有天我下班回家,踢掉高跟鞋,累得躺在沙發上,隨手按着電視遙控的按鈕,漫無目的地轉台,忽後想起亞視執笠未呢?便按去看看,剛巧看到「歲月留聲」頻道正在播放古代電視劇《變色龍》,劇中少婦的老公在外面有小三,接着還搭上闊太變相做鴨,少婦跟他離婚後去報讀藝員訓練班,在課堂上跟導師試戲,劇本剛巧講的是一個少婦揭發老公爛滾的惡行,她演得七情上面,因為根本演的就是現實裏的自己嘛,結果導師大讚她的演技,決定由她來當新劇的女主角,就這樣一炮而紅,片約一部接一部,成為炙手可熱的大明星。 ...

20150328-王迪詩:一往情深

王迪詩:一往情深 21:27 28/3/2015 很多年前讀《李光耀回憶錄》,磚頭那麼厚的書,最難忘的還是他如何認識他的老婆。 一個IQ爆燈的男孩被一個IQ爆燈的女孩吸引――沒有比這更浪漫的邂逅了。當年李光耀考第二,考第一的是一個名叫柯玉芝的女生,這個女孩後來成為李光耀的妻子,恩愛終生。我覺得女人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夠認識一個比自己叻很多很多的男人,然後天天跟他講笑話。我曾說過:我說一個笑話,他懂得笑,這就叫做匹配。 我不知道柯玉芝是否像我這樣喜歡講笑話,但從報章得知她熱愛文學。她患病後,李光耀每晚都會為她朗讀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報章形容他對太太「一往情深」,多麼美的四個字!這比「一見鍾情」高貴很多。李光耀的女兒李瑋玲曾撰文說,父母並非一見鍾情,卻是永遠的承諾。 我覺得一見鍾情是靠不住的,因為那是100%基於外表的判斷。是的,外表固然重要,但沒有人叫你完全信曬個樣呀!很多人都是這樣出事的。我有一個朋友為他的男同事做媒,到處尋找符合這位男同事要求的女士,他的要求只有一個字――靚。女生的職業、學歷、性格,一概不重要,只要靚。朋友給他介紹了無數女孩,no no no沒有一個有李嘉欣的水準!然後他認識了一個美得沒話說的泰國女孩,一見鍾情,傾家蕩產給她買禮物展開熱烈追求,終於把她弄上手才發現是個人妖。一見鍾情?小心呀。 一個男人是聰明還是笨蛋,看看他選什麼老婆就知道了。物以類聚,這男人是什麼人,自然會看上什麼樣的女人。一個男人心地壞,揀的老婆自然也是面目可憎,亦是這個男人自作自受。從子女身上也能看出他們的父母是什麼人,這就是家教。看看李光耀的三個子女,兩個兒子在政商界獨當一面,行醫的女兒是腦科專家,能有這樣美滿的家庭都是因為李光耀有智慧娶了一個好老婆。夫人柯玉芝的爸爸是銀行家,她自小聰穎過人,是英國劍橋大學法律系高材生,之後成為律師,卻收起自己的光芒,相夫教子,為丈夫修撰講稿。 柯玉芝於零八年中風,女兒李瑋玲其後曾在新加坡The Sunday Times撰文談到母親。「在夢中,我好像同時在家、又在某個陌生的地方。突然間,一隻怪物出現,要攻擊我。我和怪物搏鬥,但它的力量愈來愈強大。我不出聲,也不覺得怕。媽媽出現了。她默默走向我們,不屑地揮揮手,妖怪旋即夾著尾巴跑走了。這就是媽媽處理問題的態度,毋須贅言冗行,只是沉默有效地做事。」 很難要求所有政治領...

20150326-練乙錚:談學問淵源即故事,論史觀杏壇如戰場

練乙錚:談學問淵源即故事,論史觀杏壇如戰場 2015年3月26日 周一本欄文章提及歷史學家Carl Lotus Becker(1873-1945)和他的歷史觀,開了一個頭,今天繼續。關注近現代中國思想史的朋友,對這位學者當會有不少興趣,因為與他差不多同時代的幾位中國史學大師梁啟超、胡適和顧頡剛等,都與他有某種關係或淵源。如果讀者更感覺到本地政治裏出現了歷史教學危機,眼看「紅色記憶」勢必借政經力量大舉植入本地中小學歷史教育,則筆者提出一個本來只在學院裏才有少數人關注的歷史學(historiography)話題,便很及時,更或有助大眾正視大變之將臨,於風雨如晦之際得一思考的憑藉、立足的固點。【註1】 說故事、講淵源 胡適在他的一份1954年發表的英文著作的開首處有這樣一段關於Becker的記載:「教授有一次告訴我,他在辦公室的門上貼了出自《論語》的一句孔子的話:『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悅』。他對孔子這句話很有共鳴,要自己的學生都看到」。這裏說的「回」,就是顏回,孔子心底裏最喜歡的學生;孔子每提起他,總是讚不絕口,但到底還是批評了他一句,嫌他是個太聽話的「凡是派」。躍然紙上的,是Becker的治學態度:絕不輕易接受學術定見,也不希望他的學生個個都像顏回;而這也正正是胡適日後的治學風格。【註2】 Becker和胡適都是康奈爾大學校史上的名人,不過二人在康大的時間不同,胡適於1914年在該校本科畢業,念的是農科,翌年即赴哥倫比亞大學念哲學,師從杜威(John Dewey)。Becker比胡出道早,1917年到康大歷史系任教之時,已經是講座教授;1954年的時候,Becker已經作古。Becker的哲學思想,與杜威有兩點共通,都注重科學方法、都強調知行合一的實用主義;胡適就是深受此影響的。華盛頓大學(St Louis)歷史系教授L. A. Schneider在1971年出版的《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一書裏提到,1915-1917年胡適在哥大念哲學時,對他影響最大的六位學者當中,就包括了Becker。【註3】 顧頡剛是胡適在北大任教時的最早一位學生,修的是胡的中國哲學史課。本着「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科學方法原則,胡一反當時的學術傳統,把那門課改從《詩經》講起,把不屬於信史的堯舜禹等部分一砍了之,是謂「截斷眾流」,直令未進北大之前已經在國學方面下過...

20150327-梁文道:矛盾的發生

梁文道:矛盾的發生 6:54 27/3/2015 為什麼香港會在過去兩、三年裏頭突然冒出一套前所未聞的身份政治議題,而且逐漸茁壯,甚至打亂了整個建立在民主化議題上的老局面呢?這套東西背後的本土基礎,早有不少人談過,暫且不輟,我們現在不妨換個角度,把它放在大陸和香港的互動關係上頭,稍稍疏理一下它近年以來的走向和影響。 自從雨傘運動爆發之後,大陸一些平常不太留意香港政局的普通人也開始關心這座城市的情況了,其中對政治格外不敏感的一群最常提出的問題是:「香港到底怎麼了?為什麼你們想分裂?為什麼要搞顏色革命」?最初遇到年輕朋友這類問題,我是很錯愕的,因為在我的認識裏頭,大部份參加雨傘運動的人似乎都沒有要獨立的意思,更不會想到要藉此發動大規模的顏色革命。就連反對這場運動的本地傳統左派大佬如吳康民與曾鈺成,也都曾公開表示這類講法言過其實。但在我的接觸範圍內,有這種想法的大陸百姓數不在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若從民主化這個香港政治的老議題來看,雨傘運動可說是三十年來港人爭取民主的能量大爆發。而所謂的香港民主化,在全國範圍而言,也就只不過是香港人想要普選自己的特首與議會罷了。一個地方的市民想選擇自己的市長就是要分裂嗎?那麼去年台灣的「五都選舉」豈不就是要把早有統獨問題的台灣再分裂出五個政治實體?如果一般大陸人對香港民主運動的理解真的和我一樣,那問題就簡單得多了,對於香港普選問題,他們就算不是樂觀其成,至少也不會那麼反感,反正我們只不過是要全民投票選市長罷了。更何況這是兩制,全中國人民都曉得兩制之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不同的,香港人依照基本法享有最終實現雙普選的機制。 然而,經過媒體審查、網絡防火牆的訊息屏障、部份現像的扭曲與放大,以及香港身份政治的崛起,整件事情就有了不一樣的結局。 仔細回想過去幾年的兩地矛盾,我們可以發現不少不合常理,或者至少是不合往時常規的情況。例如兩年前在媒體上吵得很嚴重的陸客小孩在旺角街頭便溺的那件事,要是放在過去,內地官媒通常會試着擺出一副以和為貴的態度,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強調「血濃於水」,要大家各讓一步。但當時以《環球時報》為代表的媒體卻一連發出好幾篇評論,與網絡上來勢洶洶的發言(是不是五毛水軍所為,我還不敢確定),共同推動出一股針對港人「傲慢心態」的輿論反擊。假如不是刻意為之,相關部門至少也沒有全力遏止(可能是一時疏忽,也可能是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