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9-何靜瑩:聆聽弦外之音

何靜瑩:聆聽弦外之音
信報專欄《故事人生》
2015 年 3 月 19 日


訓練我聆聽技巧的關鍵人物,往往是那些不懂表達感受和思緒的人。
我的工友們先記一功。他們經常把許多瑣碎事情綑作一團地說,我要從千絲萬縷的話裏,梳理出那核心訊息。他們又會愈扯愈遠,如果只是隨心所欲的閒話家常倒無所謂,但在職場中,大家要自律地聚焦同一議題,分析完一件事才討論另一個。
他們每天訓練我細心聆聽之餘,也考驗我能作簡潔的提問,以澄清他們到底在說什麼,順道把大家的注意力拉回來。
「我老公要我辭職,但我很喜歡在這兒工作,能結識朋友,也能賺點錢。」一名工友哭着告訴我。
「發生什麼事?」
「我的姑奶罵我,說我欺負婆婆。老公聽後不高興,二話不說就叫我不要上班,反正我賺的對家裏沒啥用。」
她繼續埋怨老公脾氣差,跟她沒好好溝通,從來只有喝令。聽了良久,我還是不明白她為何要捨棄一份她喜歡的工作,於是提出一些關鍵問題:「你姑奶為何要罵你,跟工作有什麼關係?」
「過去幫我看管兒子的鄰居現在沒空,暫由 80 歲的婆婆照顧,她感到吃力。姑奶怪我討老人家便宜,說話很難聽,老公便索性要求我留在家中照顧孩子,也可以買菜煮飯。」
以上是我把十五分鐘的對話,濃縮寫出重點。當我開始掌握問題核心,便能對症下藥:「如果公司允許你提早兩個小時下班,讓你接孩子放學、到菜市場買菜和煮飯,那麼老公會讓你繼續上班嗎?」
她的眼睛閃動一絲欣喜,說:「應該可以!但這種特權會不會引起其他同事不滿?」
「我們會扣掉你早退的時薪,所以不算是特權。當然,我們滿意你的工作表現,才為你作出彈性安排。不過,兩夫妻之間的關係與矛盾,才是你當前的挑戰呢。」
當我每天都要費神處理這類對話,聆聽便漸漸變得敏銳,短時間內已能走進對方的世界,找出故事癥結,還能聽出他們的弦外之音、潛台詞或心底話。
這是一種終身鍛鍊的「內功」。每個人在不同的處境下,可能礙於客氣、缺乏互信、息事寧人等原因而不肯直接道出真心話,更有些人連自己在想甚麼也搞不清楚,永遠說不出一個所以然。因此,聆聽不能局限於對方表面的話,還要觀察對方講話時的眼神、面部表情、身體語言,最好也能了解其工作背景、過去歷練、視野識見,才能真正洞察他們的弦外之音。
有些客戶或同事,不知怎的說來說去都不能客觀地討論事情,大家雞同鴨講,對方帶有情緒,無法進入話題。遇上這種情形,我要引導大家先處理一些潛在問題。
試過有幾次,我放下筆,蓋上筆記本,坦白地把問題翻出來:「這樣子談不下去,倒不如暫時停止討論。我們之間是不是有一些誤會?甚麼事情困擾着你?是我說錯了甚麼嗎?」
每當我走出這一步,對方都願意把潛在問題放上檯面。有人說聽聞我會辭退他,所以覺得我假惺惺的,也有人說我不信任他,還有人道出對我的猜疑…… 把窒礙對話的潛在問題放在陽光底下,才可讓雙方澄清誤會、移除溝通的障礙,然後重返正題,進行建設性的討論。
最難翻出來的,是對方設法在壓抑某一方面的個性或思想,有意無意地掩藏自己的不足,打造某種個人形象;也有人出於推卸責任、轉移視線、自我防衛等不同原因,言語會夾雜委婉語、藉口和小謊言之類的「噪音」。就算我們能保持客觀的態度,也很難辨別哪些才是真話。
面對難以「解讀」的人,我只得相信自己的直覺:跟這人交往,我是否感到舒服?我能否信任此人,把責任交付他?在這方面我還在跌跌碰碰的學習中,要不斷調校聆聽能力和直覺的準繩。我試過聘請了不合用的員工,只怪當初沒有相信自己的直覺;有時候看錯了人,是因為之前沒有花心思了解對方的潛在問題,聆聽他們的弦外之音。
無論是交友、面試或處理人事糾紛,我們都須發掘那些「沒說的話」。用心聆聽,我們會發現話語背後,還有許多動聽的歌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