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9-姚崢嶸--What we are reading:最後直路怎樣走?
What we are reading:最後直路怎樣走?
9:58 29/3/2015
■《Being Mortal: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曾大受歡迎的美劇《仁心仁術》(ER),每隔幾集便有這場面:危在旦夕的病人,早已簽下「拒絕緊急救治同意書」(Do not resuscitate order),但家屬堅持施救,結果病人勉強活下來,卻繼續受病痛和治療的折磨。親情血濃於水,醫生的專業信念是治好病人,同樣理性上不想病人多受折騰,卻又不想放過萬中無一的奇蹟機會;而病人本身,往往對決定無從置喙。
現實裏,類似情況其實比想像中普遍,特別是自己和家人年紀漸長,傳染病、家居意外、發現隱疾,都可能毫無先兆,所以《Being Mortal: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這本書雖然沉重,我認為是中年人必讀。
作者本業為外科醫生,閱(病)人無數,卻承認近年才覺悟:當人的身體因為年老或重病而衰敗,若要令病人餘下日子好過一點,必須制止側重治癒的本能。有人研究過一批第四期肺癌病人,一半接受傳統治療,另一半另加安寧舒緩(Palliative Care,主要目的為症狀緩解和情緒支持)輔導。結果,後者較早停止化療、承受較少痛苦──更多活了25%時間。
問題卻是:何時改變療養方向?按道理是「群醫束手」之時;但實際上,永遠有其他方法可以一試:仍在試驗階段的新藥、用手術切除部份腫瘤、以器具幫病人進食/呼吸/排泄……我們希望有全部資訊以衡量下一步,但實際上往往不敢下判斷,結果就選擇「預設」選項:繼續嘗試下一種療法。
部份問題源自醫生的過份自信。有研究查問500個絕症病人的醫生,估計病人仍能活多久,之後對比病人的實際存活時間,結果有17%醫生低估,卻有63%過份樂觀,更平均高估存活時間超過五倍;對病人了解越深入的醫生,高估的機會越高。其次,就算醫生確定病情無藥可救,也不願意清晰地傳達這訊息予病人和家屬;超過40%癌症醫生承認曾向病人建議自己認為沒有效的治療。另方面,病人也有不想家人失望的壓力:三分之二的病人表示,為滿足至親的期望,會承受自己原本不想接受的治療方法。
作者主張尊重病人決定。有位七十幾歲大學教授,在考慮接受高風險手術前,給女兒的指示是:只要之後能繼續吃朱古力雪糕和看足球,幾痛苦也願承受。另一位病人發現脊髓有癌腫瘤,治療可能導致全身癱瘓,卻選擇觀察和控制病徵,換來幾年時間繼續畢生醉心的事業和公益活動。
第二位病人本身也是醫生,亦正是作者的父親。作者特別以自己例子說明,就算在醫生世家(母親也是醫生),面對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抉擇,也毫不容易。
姚崢嶸
9:58 29/3/2015
■《Being Mortal: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曾大受歡迎的美劇《仁心仁術》(ER),每隔幾集便有這場面:危在旦夕的病人,早已簽下「拒絕緊急救治同意書」(Do not resuscitate order),但家屬堅持施救,結果病人勉強活下來,卻繼續受病痛和治療的折磨。親情血濃於水,醫生的專業信念是治好病人,同樣理性上不想病人多受折騰,卻又不想放過萬中無一的奇蹟機會;而病人本身,往往對決定無從置喙。
現實裏,類似情況其實比想像中普遍,特別是自己和家人年紀漸長,傳染病、家居意外、發現隱疾,都可能毫無先兆,所以《Being Mortal: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這本書雖然沉重,我認為是中年人必讀。
作者本業為外科醫生,閱(病)人無數,卻承認近年才覺悟:當人的身體因為年老或重病而衰敗,若要令病人餘下日子好過一點,必須制止側重治癒的本能。有人研究過一批第四期肺癌病人,一半接受傳統治療,另一半另加安寧舒緩(Palliative Care,主要目的為症狀緩解和情緒支持)輔導。結果,後者較早停止化療、承受較少痛苦──更多活了25%時間。
問題卻是:何時改變療養方向?按道理是「群醫束手」之時;但實際上,永遠有其他方法可以一試:仍在試驗階段的新藥、用手術切除部份腫瘤、以器具幫病人進食/呼吸/排泄……我們希望有全部資訊以衡量下一步,但實際上往往不敢下判斷,結果就選擇「預設」選項:繼續嘗試下一種療法。
部份問題源自醫生的過份自信。有研究查問500個絕症病人的醫生,估計病人仍能活多久,之後對比病人的實際存活時間,結果有17%醫生低估,卻有63%過份樂觀,更平均高估存活時間超過五倍;對病人了解越深入的醫生,高估的機會越高。其次,就算醫生確定病情無藥可救,也不願意清晰地傳達這訊息予病人和家屬;超過40%癌症醫生承認曾向病人建議自己認為沒有效的治療。另方面,病人也有不想家人失望的壓力:三分之二的病人表示,為滿足至親的期望,會承受自己原本不想接受的治療方法。
作者主張尊重病人決定。有位七十幾歲大學教授,在考慮接受高風險手術前,給女兒的指示是:只要之後能繼續吃朱古力雪糕和看足球,幾痛苦也願承受。另一位病人發現脊髓有癌腫瘤,治療可能導致全身癱瘓,卻選擇觀察和控制病徵,換來幾年時間繼續畢生醉心的事業和公益活動。
第二位病人本身也是醫生,亦正是作者的父親。作者特別以自己例子說明,就算在醫生世家(母親也是醫生),面對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抉擇,也毫不容易。
姚崢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