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30-童元方:夢縈香江
童元方:夢縈香江
21:56 30/3/2015
一九九五年,在人生的冰雪與泥濘當中,我離開了波士頓,到香港中文大學去教書。主事人問我,「你怕不怕九七?」我說:「不怕。反而更想見證那歷史性的一刻。」如此,在香港的移民潮中,我離開了美國。從東岸到西岸,再飛越太平洋,將近20個小時的飛行之後,飛機轉了一個漂亮的45度角,在九龍城櫛比鱗次的群樓之間安然降落。我看著下面的啟德機場,流下了眼淚。身陷窘境早已無甚退路,只有孤注一擲,投奔到未來。那天是十月十六日。香港會接納我這個外地人嗎?
雖說香港與台灣的地理位置很近,但在感覺上卻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與美國的差異反而沒有那麼大。每晚在電視新聞中都要見到港督彭定康,除了他的英國口音,還有罵人不帶髒字的丰采以外,跟之前夜夜都要見到美國總統柯林頓也頗類似。我在美時正追看的電視劇在港可以繼續,向中大的電腦中心登記電郵帳號,也與在哈佛科學館用電腦一樣。想看音樂劇,可以去尖沙咀的文化中心,不一定要趕到紐約去。香港的雙語社會,多方面均與國際接軌,日常生活上沒有太大的落差,法治的基礎落實在個人身上,自由之外,隱私(即香港的私隱)也得以保全,使我逐漸體認到中西兩個制度並行的好處。
但終究是不同了。國語幾乎不通行,粵語我完全不懂,只好說英文。可是在沙田與鄉親說英文,自己都覺得彆扭,所以在中大的賓館住了兩個星期,我就搬到附近的富豪花園,住到香港人中間了。剛搬去時,對「富豪」二字甚感難為情,其英文名為Belair Garden,是洛杉磯群星居住之地,雷根總統的家也在那裏。原來是港人住者有華屋的夢想投射,其實是中級的屋苑,並非豪宅。後來港島的貝沙灣也用此英文字,拼成Bel-Air,倒是名實相符了。
看電視更有新的體驗:那時亞視在熱播大陸央視的「三國演義」,我晚上九點下了課,即刻往回趕,不想錯過片頭曲,也就是原書卷首的《臨江仙》。這是我看的第一部大陸連續劇,在楊洪基慷慨悲歌之際,在古今之事俱付笑談之後,孔明上場了。因我不會轉換語音,就由著唐道明的諸葛亮說廣東話,而我聽的也挺順耳。原來香港的諸葛亮,是說廣東話的。後來的《還珠格格》也說廣東話,再後來的韓劇《大長今》自然也說起廣東話來。竟由此領略了粵語的抑揚頓挫,配音組的專業能力實是功不可沒。
在港看的第一部百老匯音樂劇《棒球狂想曲》,是舊戲重演的Damn Yankees,港版是翻譯劇,粵語演出。仗著在紐約看過原版,我也不自量力跑去看。原來的笑點都以粵語換例來呈現,我雖只猜得一二,但現場觀眾都笑得東倒西歪,可知港版翻譯劇的魅力。日後再看粵語翻譯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或原版的《南海十三郎》,均能得其神髓,與全場觀眾共悲歡。
那時我都去第一城的市場買菜,葡萄怎麼成了提子了?榴槤、山竹、火龍果我都沒見過。一開口,更招看攤檔的笑話,嫌我太斯文。有一天,我大聲說要買木瓜仔,那音量高得把自己也嚇了一跳。看攤檔的婦人竟然說:「這樣還差不多。」不久坐的士不被司機反問,甚至做夢夢到自己在講廣東話,就知道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有了新的家鄉。
從前看美國新聞,是以華府為中心輻射出去。此時此地,港督的政改引起了沸沸揚揚的討論。此外,新聞的重點包括了東協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一直到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及印度,再往西到中東,歐洲。原來香港的世界觀是這樣的,與過去的英屬殖民地依然維持著微妙的聯繫與牽絆。後來我發現澳洲的旅客北行時,多在香港或新加坡轉機,而九七後很多英國人走了,卻來了許多澳洲人,我的視野遂逐漸開展到南半球。
我在香港待下來了,九七前後港人爆發了嚴重的身分認同問題,我卻斬釘截鐵般地認同了香港。在不能做主的困境中,港人敬業、勤懇、努力,因而成就了幾代的繁華。是香港這城市給了我勇氣,我以香港為榜樣,在人生的中途幡然改戲,重寫我個人的故事。就算是過客,在借來的地方,以借來的時間,改變我的命運。是香港成全了我,或者乾脆說拯救了我。我願化作維港上空的一朵煙花,為美麗的明珠多添一剎那的璀璨。我期許自己致力於寫作與翻譯,同時為香港的未來培養優秀的青年。法治是什麼?Rule of Law與Rule by Law又有何不同?翻譯系的學子殷殷詢問,相思樹飛花的五月,漫天金黃雨中,也曾細細作答。日升月落,光陰流轉,匆匆就過了十八年。
我在台灣南部的屏東出生,十五歲離家到台北求學,八年後負笈美國。住過的城市以波士頓為最久,也只是十五年。留駐的地方沒有比香港更長的了。且我一生最感幸福的日子是與陳之藩先生在香港的十年。朝朝暮暮的相知相守,火炭的家是我們的桃源。冷雨敲窗的時節,說的再也不是寂寞。我們融入了香港的脈動,與港人一同吐納呼吸。沙士時兩人帶著口罩寫文章,社區的事,就是我們的事。我也投票,我也上街。
陳先生選擇了香港度其晚年,總以為自己也就此終老是鄉。二○一三年陳先生已然過世之後,我為他在聯合書院認養了一棵英雄樹,在中大的校園留下些許苔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想起從前,每當花季,夜深露重,碗大的木棉花承受不了自身的重量,在天將破曉之際,訇然跌落枝頭。絕美的容顏,有的落在院子裡,有的落在牆頭上,真是驚心而動魄!小苑中細數落花,為之惆悵不已!
哪裡知道夏天一到就應邀來台灣的東海大學了?離台數十載,倏忽間回到了出生地。又一次改寫了人生的劇本。臨離香江,正值多事之秋,原本以為會與香港共存亡的,彷彿在無形中背棄了港人,心中很是沉痛。然而不論多麼難捨的情緒,也只能保留原來在港使用的電話號碼,想著什麼時候再回來?而情感慢熱的港人,卻一次又一次擺上了別離的筵席。他們沒有眼淚,也沒有愁容,反而笑著說:「我們會去台中看你的。」
他們真的一波一波地來了,在東海的路思義教堂前留下了歡樂的身影。有一對男女朋友為了來看我,甚至選擇四月裡在日月潭拍婚紗照。六月杪,我們約著一起去曼谷。我從桃園出發,飛機一降落在赤鱲角機場,我的舊電話就可以用了。從電動扶梯上來,我發現自己在購物區的中心,而我的朋友正排隊通關,一下就見面了。回程時我離轉機還有一段時間,就直接跟他們入境到機場大廈的美心去吃了一頓。之後他們進城,我再出境返台。離台留美,再去美赴港,又自港返台,幾度時空轉換,處處牽情。不論是遇到來台旅遊的、求學的,還是移居的,聽見了廣東話,總要說說故鄉事罷!我當然是台灣人,也是香港人,如今更是在台灣的中大人。
(按:林夕續稿未到是日暫停。)
童元方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1:56 30/3/2015
一九九五年,在人生的冰雪與泥濘當中,我離開了波士頓,到香港中文大學去教書。主事人問我,「你怕不怕九七?」我說:「不怕。反而更想見證那歷史性的一刻。」如此,在香港的移民潮中,我離開了美國。從東岸到西岸,再飛越太平洋,將近20個小時的飛行之後,飛機轉了一個漂亮的45度角,在九龍城櫛比鱗次的群樓之間安然降落。我看著下面的啟德機場,流下了眼淚。身陷窘境早已無甚退路,只有孤注一擲,投奔到未來。那天是十月十六日。香港會接納我這個外地人嗎?
雖說香港與台灣的地理位置很近,但在感覺上卻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與美國的差異反而沒有那麼大。每晚在電視新聞中都要見到港督彭定康,除了他的英國口音,還有罵人不帶髒字的丰采以外,跟之前夜夜都要見到美國總統柯林頓也頗類似。我在美時正追看的電視劇在港可以繼續,向中大的電腦中心登記電郵帳號,也與在哈佛科學館用電腦一樣。想看音樂劇,可以去尖沙咀的文化中心,不一定要趕到紐約去。香港的雙語社會,多方面均與國際接軌,日常生活上沒有太大的落差,法治的基礎落實在個人身上,自由之外,隱私(即香港的私隱)也得以保全,使我逐漸體認到中西兩個制度並行的好處。
但終究是不同了。國語幾乎不通行,粵語我完全不懂,只好說英文。可是在沙田與鄉親說英文,自己都覺得彆扭,所以在中大的賓館住了兩個星期,我就搬到附近的富豪花園,住到香港人中間了。剛搬去時,對「富豪」二字甚感難為情,其英文名為Belair Garden,是洛杉磯群星居住之地,雷根總統的家也在那裏。原來是港人住者有華屋的夢想投射,其實是中級的屋苑,並非豪宅。後來港島的貝沙灣也用此英文字,拼成Bel-Air,倒是名實相符了。
看電視更有新的體驗:那時亞視在熱播大陸央視的「三國演義」,我晚上九點下了課,即刻往回趕,不想錯過片頭曲,也就是原書卷首的《臨江仙》。這是我看的第一部大陸連續劇,在楊洪基慷慨悲歌之際,在古今之事俱付笑談之後,孔明上場了。因我不會轉換語音,就由著唐道明的諸葛亮說廣東話,而我聽的也挺順耳。原來香港的諸葛亮,是說廣東話的。後來的《還珠格格》也說廣東話,再後來的韓劇《大長今》自然也說起廣東話來。竟由此領略了粵語的抑揚頓挫,配音組的專業能力實是功不可沒。
在港看的第一部百老匯音樂劇《棒球狂想曲》,是舊戲重演的Damn Yankees,港版是翻譯劇,粵語演出。仗著在紐約看過原版,我也不自量力跑去看。原來的笑點都以粵語換例來呈現,我雖只猜得一二,但現場觀眾都笑得東倒西歪,可知港版翻譯劇的魅力。日後再看粵語翻譯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或原版的《南海十三郎》,均能得其神髓,與全場觀眾共悲歡。
那時我都去第一城的市場買菜,葡萄怎麼成了提子了?榴槤、山竹、火龍果我都沒見過。一開口,更招看攤檔的笑話,嫌我太斯文。有一天,我大聲說要買木瓜仔,那音量高得把自己也嚇了一跳。看攤檔的婦人竟然說:「這樣還差不多。」不久坐的士不被司機反問,甚至做夢夢到自己在講廣東話,就知道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有了新的家鄉。
從前看美國新聞,是以華府為中心輻射出去。此時此地,港督的政改引起了沸沸揚揚的討論。此外,新聞的重點包括了東協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一直到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及印度,再往西到中東,歐洲。原來香港的世界觀是這樣的,與過去的英屬殖民地依然維持著微妙的聯繫與牽絆。後來我發現澳洲的旅客北行時,多在香港或新加坡轉機,而九七後很多英國人走了,卻來了許多澳洲人,我的視野遂逐漸開展到南半球。
我在香港待下來了,九七前後港人爆發了嚴重的身分認同問題,我卻斬釘截鐵般地認同了香港。在不能做主的困境中,港人敬業、勤懇、努力,因而成就了幾代的繁華。是香港這城市給了我勇氣,我以香港為榜樣,在人生的中途幡然改戲,重寫我個人的故事。就算是過客,在借來的地方,以借來的時間,改變我的命運。是香港成全了我,或者乾脆說拯救了我。我願化作維港上空的一朵煙花,為美麗的明珠多添一剎那的璀璨。我期許自己致力於寫作與翻譯,同時為香港的未來培養優秀的青年。法治是什麼?Rule of Law與Rule by Law又有何不同?翻譯系的學子殷殷詢問,相思樹飛花的五月,漫天金黃雨中,也曾細細作答。日升月落,光陰流轉,匆匆就過了十八年。
我在台灣南部的屏東出生,十五歲離家到台北求學,八年後負笈美國。住過的城市以波士頓為最久,也只是十五年。留駐的地方沒有比香港更長的了。且我一生最感幸福的日子是與陳之藩先生在香港的十年。朝朝暮暮的相知相守,火炭的家是我們的桃源。冷雨敲窗的時節,說的再也不是寂寞。我們融入了香港的脈動,與港人一同吐納呼吸。沙士時兩人帶著口罩寫文章,社區的事,就是我們的事。我也投票,我也上街。
陳先生選擇了香港度其晚年,總以為自己也就此終老是鄉。二○一三年陳先生已然過世之後,我為他在聯合書院認養了一棵英雄樹,在中大的校園留下些許苔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想起從前,每當花季,夜深露重,碗大的木棉花承受不了自身的重量,在天將破曉之際,訇然跌落枝頭。絕美的容顏,有的落在院子裡,有的落在牆頭上,真是驚心而動魄!小苑中細數落花,為之惆悵不已!
哪裡知道夏天一到就應邀來台灣的東海大學了?離台數十載,倏忽間回到了出生地。又一次改寫了人生的劇本。臨離香江,正值多事之秋,原本以為會與香港共存亡的,彷彿在無形中背棄了港人,心中很是沉痛。然而不論多麼難捨的情緒,也只能保留原來在港使用的電話號碼,想著什麼時候再回來?而情感慢熱的港人,卻一次又一次擺上了別離的筵席。他們沒有眼淚,也沒有愁容,反而笑著說:「我們會去台中看你的。」
他們真的一波一波地來了,在東海的路思義教堂前留下了歡樂的身影。有一對男女朋友為了來看我,甚至選擇四月裡在日月潭拍婚紗照。六月杪,我們約著一起去曼谷。我從桃園出發,飛機一降落在赤鱲角機場,我的舊電話就可以用了。從電動扶梯上來,我發現自己在購物區的中心,而我的朋友正排隊通關,一下就見面了。回程時我離轉機還有一段時間,就直接跟他們入境到機場大廈的美心去吃了一頓。之後他們進城,我再出境返台。離台留美,再去美赴港,又自港返台,幾度時空轉換,處處牽情。不論是遇到來台旅遊的、求學的,還是移居的,聽見了廣東話,總要說說故鄉事罷!我當然是台灣人,也是香港人,如今更是在台灣的中大人。
(按:林夕續稿未到是日暫停。)
童元方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