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0-《帝國落日:大日本帝國的衰亡》書摘(2)珍珠港事件--衝突與誤會導致的災難
《帝國落日:大日本帝國的衰亡》書摘(2)珍珠港事件--衝突與誤會導致的災難
2015年05月20日16:43
【「珍珠港事件」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嗎?
攻擊珍珠港的計劃源自美日一連串的外交衝突與誤會。由於日本自一九三七年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後,長期無法脫身,經濟也每況愈下。為了繼續對中國的戰爭,日本國家政策逐漸走向奪取他國資源的計劃,美國則因為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多項戰爭罪行而施行道德禁運,並逐漸升級。一九四一年,美國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但無要求從中國撤兵),並連同荷蘭與英國對日本停止一切石油出口。
日本誤解美國要求其從中國退兵,加上石油是日軍繼續戰爭的必備要素,因此日本最終決定南下進攻奪取英國與荷蘭資源豐饒的殖民地;同時也因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勢必會加以干涉,因此必須給予美國海軍一次致命打擊,令日本在南進取得成果並鞏固勢力後,能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
為此,山本擬定了攻擊珍珠港的計劃,而日本天皇也在開戰前的御前會議上做出了最終決定。】
下列摘自 八旗文化《帝國落日:大日本帝國的衰亡,1936-1945》/ 約翰.托蘭 著
第二部 戰雲低垂
第七章 「這場戰爭,會比任何人想像的都來得更快」
天皇的正式批准是開戰前最後一道正式程序。十二月一日星期一下午二點零五分,御前會議在皇居東廳一如往常隆重舉行。東條首相神情肅穆,言語簡潔。他宣布,日本不能屈服於美國提出的退出中國和廢除「三國公約」的要求,否則將危害到日本的生存。「為了保存帝國,事態已經發展到日本必須和美國、英國與荷蘭開戰的程度。」
在東條詳盡地闡述了日美談判的冗長的歷史後,永野上將起立,精神抖擻地宣稱海陸軍全體將士「熱烈期望一死報效天皇和國家」。接著,就紛紛論述了諸如公眾士氣、緊急預防措施、食物供給以及國家經濟和財政等問題。
天皇坐在御座上,面無表情,一語不發。他偶而點一下頭,似乎情緒常好。杉山「誠惶誠恐,為天皇陛下的高雅深深感動」,但賀屋藏相卻認為,天皇顯然不想開戰。
樞密院議長原開始提問,而最後一個問題讓人感到非常不安。「如果發生空襲該怎麼辦?……如果東京發生大火,我們該怎麼辦?你們對此可有計劃?」
鈴木貞一將軍說,將有一些簡易的防空洞供留在市區的人們躲避。這答案無法令人滿意,但是,就連原也認為這不該是再對美國做出讓步的理由。他說:「美國現在的態度是自傲、頑固又無禮的。如果我們讓步,那就是把我們在日清戰爭、日俄戰爭以及滿洲事件中贏得的一切一次就放棄。這點我們辦不到。」
東條本人總結了大家的看法。日本帝國正站在光榮或毀敗的門檻上。「天皇陛下的親臨讓臣下們惶恐敬畏……如果陛下決心開戰,政府和軍方將比以往都更為緊密結合,舉國一體,確信必勝,盡全力實現國家目標,以慰藉聖慮。」
與會者除了向天皇鞠躬致意外,再無其他言語,天皇面無表情靜默不語地離開會議室。留下的人簽署了開戰文件,呈送天皇。天皇把這個問題反復考量了一段時間,直到他確信,開戰的決定並不是被少數軍方主戰派人士所強迫通過。他告訴木戶,赫爾的要求太羞辱人。他已經抗拒了傳統和所受訓練,堅持回到「白紙」之上,而他再也不能這麼做了。他在這具有歷史意義的文件上蓋了玉璽,正式批准了開戰的決定。
--
在東京,明亮溫暖,是個讓人愉快的星期日,但對於奧圖.托里舒斯來說,這是「預示不祥的寧靜」,每個日本人「似乎都在期待著要發生什麼事」。他這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坐在打字機前忙著替《紐約時報雜誌》撰寫一篇關於格魯大使的文章。他寫道,日本人已經從西方學會所有關於戰事的一切技能,昔日高喊要「攘夷」的口號又復活了。
……因此,許久以前就曾預言,一般說來是白種人和黃種人之間的戰爭,具 體說來是日本和美國之間的戰爭,已是迫在眼前。不論這是否終將成為一 個殘忍事實,現在都已經是由東京和華盛頓正要做出決定的重大議題。
托里舒斯把寫好的文章讀了一遍。覺得口氣有點過於強烈,但他決定不做修改,並要信差把稿件送給格魯,尋求認可。
那個星期日,日本的領袖們所擔憂的並不是戰爭迫在眼前,而是秘密攻擊可能會被發現。就在中午之前,有封電報說,穿過暹羅灣開往馬來亞半島的運兵船隊,已被一架英國水上飛機發現。幾分鐘後,又獲知陸軍戰鬥機飛行員已經擊落該架英國飛機。但水上飛機在被擊落前是否已將訊息發送回去?
羅斯福親自謀求和平的努力--給天皇的信函--在中午時抵達了東京;不過,近來發布的指令規定,自動把電報延後十個小時。前一天,陸軍參謀本部戶村盛雄中校打電話給他的朋友、郵電省的檢查官白尾干城,指示他把所有外國電報推遲發送,交叉地一天延後十小時、另一天延後五小時。十二月七日星期日,那天剛好是排定延後十小時。
格魯大使首先從舊金山的新聞廣播中聽到有關這封信的訊息。儘管電報上印有「特急件」郵戳,他還是到晚上十點才收到。他為此相當惱怒。當格魯親自拿著解密過的電報抵達東鄉官邸時,已是子夜十五分。他告訴外相,他帶來一封羅斯福致天皇的私函,並朗讀了這封信。
東鄉承諾會「研究這份文件」並「向天皇呈報」。格魯一離開,東鄉就打電話給??大臣松平恒雄,詢問在這麼晚的時候是否還能打擾天皇。松平要他問木戶,因為羅斯福總統的來信攸關政治,而非禮節。東鄉打電話到赤?的木戶宅邸。木戶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三更半夜」也能叫醒天皇,並答應他立刻前往皇居。
東鄉驅車到首相官邸。東條首先問,這封信函有做出任何讓步嗎?答案是:沒有。東條說:「好吧,那麼我們也無能無力了,是吧?」但他不反對東鄉將信函呈交給天皇。兩人一起想好了等於是婉拒的答覆。然後,東鄉起身離開,並開玩笑地說:「三更半夜跑來擾人清夢,實在是很不好意思。」
東條說:「電報遲來,倒是件好事。」他這可能是在開玩笑。「如果電報早到一、兩天,我們可就有很多事要忙了。」
東鄉到達皇居時,發現木戶已經在等著他。木戶聽聞信函的內容後問道:「沒有什麼用處,是嗎?東條的意見如何?」
「跟您的一致。」
--
珍珠港早上六點三十分。港口的反魚雷網已經拉開,好讓靶艦「安塔列斯號」(Antares)能夠駛入。在港外,驅逐艦「瓦德號」(Ward)的年輕艦長威廉.奧特布里奇上尉(William Outerbridge)剛剛從床舖上被叫醒,戴上眼鏡並穿上一件日本和服,從左舷盯著「安塔列斯號」在晨曦中拖著一隻竹筏進入珍珠港。奧特布里奇看到還有其他東西跟在後面,看起來像是潛水艇的潛望鏡。他喊道:「全員就位。」緊接著「安塔列斯號」打來信號證實:「右舷一千五百碼外有艘小型潛艇。」
「瓦德號」連忙接近離目標一百碼處,一號砲台直接瞄準發射,但沒有命中。三號砲台開火射擊,擊中潛望鏡,袖珍潛艇開始下沉。當組員還在歡欣鼓舞時,艦長喊道:「丟深水炸彈!」驅著逐艦鳴笛四次,四枚深水炸彈從船舷滾入海中。
六點五十一分,奧特布里奇向海軍第十四區發送電報:「我們已向在防區內活動的潛水艇投放深水炸彈。」之後,他認定這份電報不會受到重視,兩分鐘後又再傳了一份:「我們已向在防區水域內活動的潛水艇進行砲擊和投放深水炸彈。」
因為譯電的延誤,金默的參謀長約翰.厄爾上校(John Earle)直到早上七點十二分才看到第二封電訊。幾分鐘後,克勞德.布洛克上將(Claude Bloch)讀了這份電報並問道:「你看這是怎麼回事?」
厄爾有點遲疑,「我們搞錯的事情很多,不能草率行動。」
布洛克了解他的意思。過去幾個月內,已經有十幾起這樣的潛水艇警告--但全是誤報。
「讓他們確認。」
幾乎就在同時,陸軍也收到外一份從歐胡島北端卡胡庫岬(Kahuku Point)歐帕納前哨站發出的警報--也同樣被忽視。一等兵小喬治.艾略特(George Elliott, Jr.)剛從陸軍航空兵調到第五一五航空信號警戒隊。早上七點六分,他在雷達螢光幕上看到巨大光點。他叫來經驗老道的一等兵約瑟夫.洛卡德(Joseph Lockard)。這是洛卡德在示波器上所看過的最大光點,看起來就像兩條大動脈。他認為是機器出了問題,但在檢查後,他和艾略特一致認為,這確實是一大群飛機在飛行的訊號。
此時,艾略特已經確認螢幕上光點的座標是北方一百三十七英里,東三度。他很激動,因而建議打電話到沙福特堡的情報中心。洛卡德起初還不太願意,但最後還是讓他的助理打了這通電話。情報中心的總機只找到一名值班飛行員克米特.泰勒(Kermit Tyler),找不到任何其他人。當被告知光點愈來愈大,且機群現在離歐胡島只有九十英里遠時,泰勒還說:「不用擔心。」然後就掛上電話--他認為光點必定是從美國本土飛來的「空中堡壘」機隊或是從航空母艦起飛的機群。
--
一架從「利根號」起飛的水上飛機飛到拉海納港上空,而從「筑摩號」起飛的另一架幾乎就在珍珠港上空。地面人員誰也沒有注意到這兩架飛機。早上七點三十五分,在拉海納港上空的飛機以明碼回電給「木戶部隊」時,也沒有任何通訊人員在監聽。電報表示:
敵軍艦隊不在拉海納港 零三零五。
之後又發了一封電報:
敵軍艦隊在珍珠港。
這是草鹿生平所收過「最讓他開心的訊息」。第三份電報緊接傳來:歐胡島上空有些雲層,但珍珠港上方「極為晴朗」。
--
東鄉剛剛抵達皇居。星星在天空上閃耀著,看來天氣會很好。外相立刻被引進面見天皇。這幾乎也正是野村和來栖原定會見赫爾的時刻。東鄉朗讀了羅斯福總統的電報以及擬定天皇要回覆的草稿。天皇批准了回覆。東鄉認為,天皇的表情反映著「一種和全體人民有如手足的高貴情感」。
皇居坂下門外的寬闊廣場上仍空無一人,當東鄉開車離去時,城中唯一的聲音就是輪胎壓過碎石的嘎吱聲響。此時,他的心思早已懸在遠方:幾分鐘後,世界歷史上最重大的時刻就要到來。
關於本書
《帝國落日》是美國歷史學家約翰.托蘭所寫的一部以二戰為題材的長篇歷史鉅著,描述了大日本帝國於1936至1945年間,和西方希特勒的納粹德國遙相呼應,在東方開闢戰場,入侵中國,發動太平洋戰爭,直至最後被迫求和的歷程。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從1936年的理想主義「下克上」行動以至1945年的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本書完整呈現了大日本帝國由盛而衰的崩潰歷程與心理圖像。
從帝國的崛起至衰亡,托蘭爬梳了大量官方檔案、史料,訪談了數百名美日戰時軍政要員與平民,同時展現了高超的寫作技巧與組織複雜脈絡的能力,生動描繪出一幅幅鮮活畫面--從日本高層劍拔弩張的御前會議到美日之間炮火轟鳴的殘酷戰役--包括人物的對話、動作、位置、神態與口氣,均躍然紙上,令人有親臨其境之感。此外,本書關於美日兩軍的軍隊番號、武器裝備、戰機艦艇、戰略戰術等的精細描述,亦是二戰軍事研究的重要依據。
本書直探日本的民族性,同時結合細膩史實與磅礡場景,梳理了大日本帝國發動大東亞戰爭的來龍去脈,媲美《最寒冷的冬天》,猶如日本版的《第三帝國興亡史》,於1970年在美國出版後,立即成為暢銷書,更於1971年榮獲美國普立茲新聞獎。
2015年,戰後七十年,面對中國政經勢力的崛起、日本右翼團體的復興,身處兩大強權之間的台灣,或能藉由本書,回顧二戰對七十年來的東亞局勢之影響,並深思在當前詭譎多變的國際現勢中,究竟該如何自處。
關於作者
約翰.托蘭 (John Toland, 1912-2004)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1912年出生於威斯康辛州,大學學過戲劇創作,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研究者來說,歷史是審慎研究的結果,是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真相與來龍去脈;對於一般人而言,歷史是身臨其境的感受和心靈深處的記憶。對於約翰.托蘭來說,歷史則是兩者的融合。其主要作品有:《從乞丐到元首--希特勒傳》、《醜聞:珍珠港事件及其後果》、《佔領日本》、《漫長的戰鬥: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1971年以《帝國落日:大日本帝國的衰亡,1936-1945》一書榮獲美國普立茲新聞獎。
2015年05月20日16:43
【「珍珠港事件」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嗎?
攻擊珍珠港的計劃源自美日一連串的外交衝突與誤會。由於日本自一九三七年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後,長期無法脫身,經濟也每況愈下。為了繼續對中國的戰爭,日本國家政策逐漸走向奪取他國資源的計劃,美國則因為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多項戰爭罪行而施行道德禁運,並逐漸升級。一九四一年,美國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但無要求從中國撤兵),並連同荷蘭與英國對日本停止一切石油出口。
日本誤解美國要求其從中國退兵,加上石油是日軍繼續戰爭的必備要素,因此日本最終決定南下進攻奪取英國與荷蘭資源豐饒的殖民地;同時也因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勢必會加以干涉,因此必須給予美國海軍一次致命打擊,令日本在南進取得成果並鞏固勢力後,能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
為此,山本擬定了攻擊珍珠港的計劃,而日本天皇也在開戰前的御前會議上做出了最終決定。】
下列摘自 八旗文化《帝國落日:大日本帝國的衰亡,1936-1945》/ 約翰.托蘭 著
第二部 戰雲低垂
第七章 「這場戰爭,會比任何人想像的都來得更快」
天皇的正式批准是開戰前最後一道正式程序。十二月一日星期一下午二點零五分,御前會議在皇居東廳一如往常隆重舉行。東條首相神情肅穆,言語簡潔。他宣布,日本不能屈服於美國提出的退出中國和廢除「三國公約」的要求,否則將危害到日本的生存。「為了保存帝國,事態已經發展到日本必須和美國、英國與荷蘭開戰的程度。」
在東條詳盡地闡述了日美談判的冗長的歷史後,永野上將起立,精神抖擻地宣稱海陸軍全體將士「熱烈期望一死報效天皇和國家」。接著,就紛紛論述了諸如公眾士氣、緊急預防措施、食物供給以及國家經濟和財政等問題。
天皇坐在御座上,面無表情,一語不發。他偶而點一下頭,似乎情緒常好。杉山「誠惶誠恐,為天皇陛下的高雅深深感動」,但賀屋藏相卻認為,天皇顯然不想開戰。
樞密院議長原開始提問,而最後一個問題讓人感到非常不安。「如果發生空襲該怎麼辦?……如果東京發生大火,我們該怎麼辦?你們對此可有計劃?」
鈴木貞一將軍說,將有一些簡易的防空洞供留在市區的人們躲避。這答案無法令人滿意,但是,就連原也認為這不該是再對美國做出讓步的理由。他說:「美國現在的態度是自傲、頑固又無禮的。如果我們讓步,那就是把我們在日清戰爭、日俄戰爭以及滿洲事件中贏得的一切一次就放棄。這點我們辦不到。」
東條本人總結了大家的看法。日本帝國正站在光榮或毀敗的門檻上。「天皇陛下的親臨讓臣下們惶恐敬畏……如果陛下決心開戰,政府和軍方將比以往都更為緊密結合,舉國一體,確信必勝,盡全力實現國家目標,以慰藉聖慮。」
與會者除了向天皇鞠躬致意外,再無其他言語,天皇面無表情靜默不語地離開會議室。留下的人簽署了開戰文件,呈送天皇。天皇把這個問題反復考量了一段時間,直到他確信,開戰的決定並不是被少數軍方主戰派人士所強迫通過。他告訴木戶,赫爾的要求太羞辱人。他已經抗拒了傳統和所受訓練,堅持回到「白紙」之上,而他再也不能這麼做了。他在這具有歷史意義的文件上蓋了玉璽,正式批准了開戰的決定。
--
在東京,明亮溫暖,是個讓人愉快的星期日,但對於奧圖.托里舒斯來說,這是「預示不祥的寧靜」,每個日本人「似乎都在期待著要發生什麼事」。他這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坐在打字機前忙著替《紐約時報雜誌》撰寫一篇關於格魯大使的文章。他寫道,日本人已經從西方學會所有關於戰事的一切技能,昔日高喊要「攘夷」的口號又復活了。
……因此,許久以前就曾預言,一般說來是白種人和黃種人之間的戰爭,具 體說來是日本和美國之間的戰爭,已是迫在眼前。不論這是否終將成為一 個殘忍事實,現在都已經是由東京和華盛頓正要做出決定的重大議題。
托里舒斯把寫好的文章讀了一遍。覺得口氣有點過於強烈,但他決定不做修改,並要信差把稿件送給格魯,尋求認可。
那個星期日,日本的領袖們所擔憂的並不是戰爭迫在眼前,而是秘密攻擊可能會被發現。就在中午之前,有封電報說,穿過暹羅灣開往馬來亞半島的運兵船隊,已被一架英國水上飛機發現。幾分鐘後,又獲知陸軍戰鬥機飛行員已經擊落該架英國飛機。但水上飛機在被擊落前是否已將訊息發送回去?
羅斯福親自謀求和平的努力--給天皇的信函--在中午時抵達了東京;不過,近來發布的指令規定,自動把電報延後十個小時。前一天,陸軍參謀本部戶村盛雄中校打電話給他的朋友、郵電省的檢查官白尾干城,指示他把所有外國電報推遲發送,交叉地一天延後十小時、另一天延後五小時。十二月七日星期日,那天剛好是排定延後十小時。
格魯大使首先從舊金山的新聞廣播中聽到有關這封信的訊息。儘管電報上印有「特急件」郵戳,他還是到晚上十點才收到。他為此相當惱怒。當格魯親自拿著解密過的電報抵達東鄉官邸時,已是子夜十五分。他告訴外相,他帶來一封羅斯福致天皇的私函,並朗讀了這封信。
東鄉承諾會「研究這份文件」並「向天皇呈報」。格魯一離開,東鄉就打電話給??大臣松平恒雄,詢問在這麼晚的時候是否還能打擾天皇。松平要他問木戶,因為羅斯福總統的來信攸關政治,而非禮節。東鄉打電話到赤?的木戶宅邸。木戶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三更半夜」也能叫醒天皇,並答應他立刻前往皇居。
東鄉驅車到首相官邸。東條首先問,這封信函有做出任何讓步嗎?答案是:沒有。東條說:「好吧,那麼我們也無能無力了,是吧?」但他不反對東鄉將信函呈交給天皇。兩人一起想好了等於是婉拒的答覆。然後,東鄉起身離開,並開玩笑地說:「三更半夜跑來擾人清夢,實在是很不好意思。」
東條說:「電報遲來,倒是件好事。」他這可能是在開玩笑。「如果電報早到一、兩天,我們可就有很多事要忙了。」
東鄉到達皇居時,發現木戶已經在等著他。木戶聽聞信函的內容後問道:「沒有什麼用處,是嗎?東條的意見如何?」
「跟您的一致。」
--
珍珠港早上六點三十分。港口的反魚雷網已經拉開,好讓靶艦「安塔列斯號」(Antares)能夠駛入。在港外,驅逐艦「瓦德號」(Ward)的年輕艦長威廉.奧特布里奇上尉(William Outerbridge)剛剛從床舖上被叫醒,戴上眼鏡並穿上一件日本和服,從左舷盯著「安塔列斯號」在晨曦中拖著一隻竹筏進入珍珠港。奧特布里奇看到還有其他東西跟在後面,看起來像是潛水艇的潛望鏡。他喊道:「全員就位。」緊接著「安塔列斯號」打來信號證實:「右舷一千五百碼外有艘小型潛艇。」
「瓦德號」連忙接近離目標一百碼處,一號砲台直接瞄準發射,但沒有命中。三號砲台開火射擊,擊中潛望鏡,袖珍潛艇開始下沉。當組員還在歡欣鼓舞時,艦長喊道:「丟深水炸彈!」驅著逐艦鳴笛四次,四枚深水炸彈從船舷滾入海中。
六點五十一分,奧特布里奇向海軍第十四區發送電報:「我們已向在防區內活動的潛水艇投放深水炸彈。」之後,他認定這份電報不會受到重視,兩分鐘後又再傳了一份:「我們已向在防區水域內活動的潛水艇進行砲擊和投放深水炸彈。」
因為譯電的延誤,金默的參謀長約翰.厄爾上校(John Earle)直到早上七點十二分才看到第二封電訊。幾分鐘後,克勞德.布洛克上將(Claude Bloch)讀了這份電報並問道:「你看這是怎麼回事?」
厄爾有點遲疑,「我們搞錯的事情很多,不能草率行動。」
布洛克了解他的意思。過去幾個月內,已經有十幾起這樣的潛水艇警告--但全是誤報。
「讓他們確認。」
幾乎就在同時,陸軍也收到外一份從歐胡島北端卡胡庫岬(Kahuku Point)歐帕納前哨站發出的警報--也同樣被忽視。一等兵小喬治.艾略特(George Elliott, Jr.)剛從陸軍航空兵調到第五一五航空信號警戒隊。早上七點六分,他在雷達螢光幕上看到巨大光點。他叫來經驗老道的一等兵約瑟夫.洛卡德(Joseph Lockard)。這是洛卡德在示波器上所看過的最大光點,看起來就像兩條大動脈。他認為是機器出了問題,但在檢查後,他和艾略特一致認為,這確實是一大群飛機在飛行的訊號。
此時,艾略特已經確認螢幕上光點的座標是北方一百三十七英里,東三度。他很激動,因而建議打電話到沙福特堡的情報中心。洛卡德起初還不太願意,但最後還是讓他的助理打了這通電話。情報中心的總機只找到一名值班飛行員克米特.泰勒(Kermit Tyler),找不到任何其他人。當被告知光點愈來愈大,且機群現在離歐胡島只有九十英里遠時,泰勒還說:「不用擔心。」然後就掛上電話--他認為光點必定是從美國本土飛來的「空中堡壘」機隊或是從航空母艦起飛的機群。
--
一架從「利根號」起飛的水上飛機飛到拉海納港上空,而從「筑摩號」起飛的另一架幾乎就在珍珠港上空。地面人員誰也沒有注意到這兩架飛機。早上七點三十五分,在拉海納港上空的飛機以明碼回電給「木戶部隊」時,也沒有任何通訊人員在監聽。電報表示:
敵軍艦隊不在拉海納港 零三零五。
之後又發了一封電報:
敵軍艦隊在珍珠港。
這是草鹿生平所收過「最讓他開心的訊息」。第三份電報緊接傳來:歐胡島上空有些雲層,但珍珠港上方「極為晴朗」。
--
東鄉剛剛抵達皇居。星星在天空上閃耀著,看來天氣會很好。外相立刻被引進面見天皇。這幾乎也正是野村和來栖原定會見赫爾的時刻。東鄉朗讀了羅斯福總統的電報以及擬定天皇要回覆的草稿。天皇批准了回覆。東鄉認為,天皇的表情反映著「一種和全體人民有如手足的高貴情感」。
皇居坂下門外的寬闊廣場上仍空無一人,當東鄉開車離去時,城中唯一的聲音就是輪胎壓過碎石的嘎吱聲響。此時,他的心思早已懸在遠方:幾分鐘後,世界歷史上最重大的時刻就要到來。
關於本書
《帝國落日》是美國歷史學家約翰.托蘭所寫的一部以二戰為題材的長篇歷史鉅著,描述了大日本帝國於1936至1945年間,和西方希特勒的納粹德國遙相呼應,在東方開闢戰場,入侵中國,發動太平洋戰爭,直至最後被迫求和的歷程。全書分為上下兩冊。從1936年的理想主義「下克上」行動以至1945年的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本書完整呈現了大日本帝國由盛而衰的崩潰歷程與心理圖像。
從帝國的崛起至衰亡,托蘭爬梳了大量官方檔案、史料,訪談了數百名美日戰時軍政要員與平民,同時展現了高超的寫作技巧與組織複雜脈絡的能力,生動描繪出一幅幅鮮活畫面--從日本高層劍拔弩張的御前會議到美日之間炮火轟鳴的殘酷戰役--包括人物的對話、動作、位置、神態與口氣,均躍然紙上,令人有親臨其境之感。此外,本書關於美日兩軍的軍隊番號、武器裝備、戰機艦艇、戰略戰術等的精細描述,亦是二戰軍事研究的重要依據。
本書直探日本的民族性,同時結合細膩史實與磅礡場景,梳理了大日本帝國發動大東亞戰爭的來龍去脈,媲美《最寒冷的冬天》,猶如日本版的《第三帝國興亡史》,於1970年在美國出版後,立即成為暢銷書,更於1971年榮獲美國普立茲新聞獎。
2015年,戰後七十年,面對中國政經勢力的崛起、日本右翼團體的復興,身處兩大強權之間的台灣,或能藉由本書,回顧二戰對七十年來的東亞局勢之影響,並深思在當前詭譎多變的國際現勢中,究竟該如何自處。
關於作者
約翰.托蘭 (John Toland, 1912-2004)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1912年出生於威斯康辛州,大學學過戲劇創作,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研究者來說,歷史是審慎研究的結果,是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真相與來龍去脈;對於一般人而言,歷史是身臨其境的感受和心靈深處的記憶。對於約翰.托蘭來說,歷史則是兩者的融合。其主要作品有:《從乞丐到元首--希特勒傳》、《醜聞:珍珠港事件及其後果》、《佔領日本》、《漫長的戰鬥: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1971年以《帝國落日:大日本帝國的衰亡,1936-1945》一書榮獲美國普立茲新聞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