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7-安裕:回首燈火闌珊處
安裕周記:回首燈火闌珊處
23:04 27/12/2015
【明報專訊】一年將盡,相對二○一四年的充滿矛盾衝突,今年無疑是平淡欠缺張力,然而在拖杳混沌時局當中人們更加懷緬一些人一些事,這都在我們成長年代扮演傳業解惑的角色——有是大眾之間認識的,有是一己私相簿自我時光的,有是眾人之事卻別有感懷的,如原節子。
原節子去世,我不會視為一個時代的終結,事實上一九六二年稻垣浩《忠臣藏》殺青之後已為她的映畫時代降下帷幔,終其一生住在鎌倉某處直至去世。清心直說,黑澤明過世後,我一直追尋原節子的一切,尤其進入互聯網世代之後,日本雜誌報章網誌能夠找到關於原節子的都統統讀過。有興趣的並非追星族那種要知道原節子私密生活,而是只想知道撼動一整代日本人民心靈的演員最終心歸何處。
始終難以承認《東京物語》應該置前於《我對青春無悔》的原因是《我對青春無悔》在一九四六年日本戰敗翌年時空底下的自省實是無法取代。導演黑澤明的反戰心路躍然而出,戲中原節子飾演的八木原幸枝賦予日本婦女政治人格與社會人格新生;日本社會如何回首滿是法西斯陰暗與陰鷙的昭和時期,是每次重看《我對青春無悔》的另一次新的期待。《我對青春無悔》帶出在艱難日子對美好未來的自我期許,片中京都帝國大學法律系學生唱着歌走在山嶺之間,隱喻要一手一腳開創屬於自己的時代。樂觀主義精神推動社會覺醒,不但在凋敝的日本戰後如強心針,甚至影響周邊地區的電影工作者,馮峰於一九五○年執導的《細路祥》,最後一幕伊秋水帶着幼年李小龍沿着鐵路「返鄉」重過新生,遠方是青青山巒的未來,與《我對青春無悔》京都帝大學生引吭高歌並無二樣。
因為懂得,所以明白
過去一年逝世的不乏如《我對青春無悔》般的啟發人物,他們在不同位置上影響着人們。林保全為「叮噹」配音,去世當天在香港引起的哀思反映社會沒有忘記充滿想像力的時代;那是白手興家的日子,建設廣廈千萬有地容身,廉署成立是講究公平公開的開始。正直不阿、不畏強權是這個時代培育的香港特質,因此我們懂得感念格拉斯、杜潤生、蔣培坤的對強權無懼無畏;因此佩服手空空無一物只憑兩條腿創造光輝的胡國雄;因此懂得大是大非在支持穆斯林的同時批判恐怖主義;因此認得新聞自由是來自七十歲仍然在採訪第一線活躍的羅拔西蒙。
感激與懷念是很個人的認知,某程度是另一種局限的折射。然而我會記住五十年代中聯電影公司演員紫羅蓮,也會掛念紐約洋基棒球隊捕手Yogi Berra;還有是希治閣電影《鳥》男主角洛泰萊(Rod Taylor),《吸血殭屍》的英國男演員基斯杜化李(Christopher Lee),克林頓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伯格(Sandy Berger),台灣殿堂級音樂大師馬水龍。在即將過去二○一五年的三百六十五日,得的多還是失的多,人人各有一本帳,唯獨是原節子的失去令人想到更多。懷念的不獨是演員原節子,而是她在《我對青春無悔》的八木原幸枝不畏阻隔堅持真理的漫長路程:她閃耀着燦爛光輝,照亮年輕一代的前路。我們還會記念以下的一群,他們有的改變了一個人,有的改變一個國家,有的改變了整個世界。
林保全
同你共我經歷最美好時光的配音演員。他的聲音在叮噹口裏的時候,是小學生解惑解悶唯一良伴;當他的聲音在洪金寶的畫面播放,人們會以為胖胖的洪先生就是這清脆嗓音。林先生不僅賦予叮噹港人的身分,他的粵語配音更是香港黃金時代的證言。
陳舜臣
台裔日本歷史小說家。日本社會從他的歷史體裁小說閱讀大海對岸中國的前世;日本民眾對別國歷史並非如此狂熱,陳先生以八閩後人之身一生貢獻太平天國、敦煌古史、鴉片戰爭的寫作。文庫本的盛行客觀上推動這一風潮,上世紀八十年代,陳先生的作品在東京九層高的三省堂總店佔了半層有多,那也是日中關係最好的年代。
羅拔西蒙(Bob Simon)
美國哥倫比亞電視台殿堂級時事節目《60分鐘》記者。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他採訪時於茫茫大漠失蹤,成為美國的懸念。正直誠實,七十歲仍然跑在第一線,他是美國電視新聞調查報道的同義詞。
格拉斯(GünterGrass)
德國作家,一九九九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錫鼓》(Tin Drum)勾勒德國最黑暗歷史真像,改編劇本獲奧斯最佳外語片。德國人民的自省遠超世人想像,當英國上下如今為德國打開大門容讓敘利亞難民入境而大吃酸葡萄,倘若四十年前讀過《錫鼓》的,應該猜到這一天必會來臨。
羅保
英殖時代的行政立法兩局議員,英國冊封羅保為爵士是《南華早報》頭條。發言不多的他在中英談判香港前途時提出議案,「在未達成最後協議之前,必須在本局(按:指立法局)辯論」,被視為中英談判加入香港的「三腳凳」始祖。中共猛批之下,香港始終無法成為談判一員,排諸在討論一己前途的談判密室之外。
李安納尼謨(LeonardNimoy)
飾演太空歷險電視片集《星空奇遇》(Star Trek)的火神星與地球人混血兒冼樸(Mr.Spock)。片集帶同觀眾遨遊無垠宇宙天地,冼樸的五指合攏中間分開手勢,是電視世代兒童群起效法之事。 隨着太空地球之間來往穿梭不輟,太空探險作品漸次隱入歷史,冼樸的五指姿勢毫無爭議成為六十年代的追憶樣本。
法國《查理周刊》槍擊案遇害者,12人
極端恐怖主義震動文明社會的血腥實例。闖進,開槍,屠殺,人的意義在槍火之下變成草芥。世人同感的冷血是朝着臥地求饒警察當頭一槍,從此恐怖主義再無可資解說的藉口。
後藤健二
日本記者,被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綁架後殺害。一個以現代文明軀體來到伊斯蘭世界尋根問柢的文字工作者,在人生最後階段成為世人的共同記掛,每次他的消息傳出,日本整個國家停頓下來駐足,世界為這個年輕記者的身死黯然。
黃麗松
香港大學前校長,七八十年代港大學生口中所言的「阿松」。化學家身分之外是小提琴家。今年薄扶林因為「等埋首副」鬧出風波,黃校長泉下有知,是但笑不語抑或吾不欲觀之矣,相信是不少港大校友午夜夢迴的記掛。
李光耀
新加坡建國總理,蕞爾小國變成四小龍,更是今天中國大陸學習對象的總工程師。手段強硬,目光遠大,是新權威主義在東亞示範教材。一個國家經濟發達兼然企及儒法兩家,是因為海島之旁回教大國環伺的危機感、抑或劍橋訓練出來的辯護士精英本質?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新加坡無法複製。
彭福(BernardPenfold)
英王御准香港賽馬會首任總經理,戎馬生涯的最輝煌是在香港馬場,目睹香港賽馬博彩事業由業餘轉進職業。沙田居民常到之處的彭福公園,即以他為名。
魯平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前主任。何謂真正的「一國兩制」,魯平在中方是具發言權的一人。八十年代中英談判帶來這位半途出家的香港問題專家,參與擘劃回歸。英語嫻熟的魯平本是雜誌編輯,之後投身政治;有人說他是鷹派,可是比起當下如狼似虎的一些,滿頭白髮的魯平可以說是溫和得比鴿派更鴿派。
納殊(John Nash, Jr.)
美國數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電影《有你終生美麗》(A Beautiful Mind)的主人翁,十二年前訪港掀起無比高潮。一個數學家卻像文學作家那樣瘋魔全球,只能說數學是理性、人性是感性,在兩者的交集(intersection),迸生了納殊的魅力。
張充和
被認為是「最後民國才女」的張充和,是古典秀雅的中華文化的體現,蘇煒稱為「如果二十世紀的歷史是一幅真山真水的畫卷,她就是真山真水之間的留白」。文化中國不是炫富中國,張先生是書法家,也是戲曲大家,更是漢學家;張先生的才學不是速食文化大腕強豪所能比擬。外人看來,張先生一九四九年遠赴美國是一生轉 捩所在,在花旗之國保存中華文化,避過在「破四舊」的文化大革命的摧殘。
普利馬科夫
介乎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年代的俄羅斯外長,機智靈敏,安全部門出身的經歷帶來一抹神秘色彩。在混沌的後蘇聯時代,如此出身卻走着另一條迥異之路的還有普京;兩人相比,只能嘆一句可惜。
萬里
全國人大前委員長。「要吃糧,找紫陽;要吃米,找萬里」是改革開放前夜中國大陸的民間順口溜,萬里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支持冒着殺頭危險的小崗村村長推 行包產到戶,一舉掙斷共產主義大鍋飯枷鎖,成為改革開放闖將。八九年六四鎮壓前夕,萬里在美國訪問,國人期待他回國後行使人大委員長權力罷免李鵬,但萬里 沒有直接回到北京,而是先到上海,此後發表支持鄧小平的言論。萬里愛體育運動,尤喜網球,中共元老中別樹一幟。
奧馬沙里夫
埃及裔演員,在《齊瓦戈醫生》大光芒,演出了革命年代的氣魄,也深刻描畫知識分子的失落。有人視《齊》片是政治電影,是因為電影對蘇維埃的批判;也有人視為偉大的愛情電影——踽踽街上獨行,瞥見昔日愛侶,欲追上已時不予我,人間失落莫過於此。
胡國雄
永遠的香港足球先生。「大頭仔」在七八十年代香港晨光初曦年代已是本土印記;小學學歷無阻天賦加苦練成為一代球王。那是球迷記憶裏的真正香港足球時代,精工南華愉園或海峰流浪加山,星期日在掃桿埔大球場對賽,入場觀眾幾乎都是全場滿座的二八三九三人。胡國雄帶動球迷高呼「香港好波」,不單球技超群,更是海港小城挑戰世界的決心。
林家聲
香港粵劇紅伶,七十年代以降文武生第一人。聲哥麾下的頌新聲是在西風東漸時代仍然堅持在新光戲院大鑼大鼓傳承粵劇的有心人。晚年聲哥致力留下聲色藝瑰寶,為香港粵劇寫下了朽功績。
汪東興
中共政治局前常委,毛澤東晚年最信的四品帶刀侍衛。葉劍英華國鋒欲捉拿「四人幫」,要先攏絡汪東興及其麾下的「八三四一」警衛部隊。可惜汪沒有留下回憶錄,中南海的種種鬥爭及人格翻覆從此成為塵煙。
陳思祺
警方高級督察,無花無柴散仔升上督察級警官,足稱警隊神話。大破匪巢重傷失去味覺,社會親切稱為「無味神探」——那是社會仍然信任警察而非「差佬」的九十年代。
金泳三
南韓前總統,與金大中和金鍾泌合稱「三金」。南韓全面民主初霽的年代,擺脫軍人統治後的大晴天,「三金」是這一年代的標記。
希利(Denis Healey)
英國工黨政治家,曾任財相,一對濃眉是標記。有人會記念他的不死政治能量,財相年間推動社會主義味道極濃的治政方針﹕大舉增加對窮人津貼,對年入四千英鎊以上者抽重稅。
蔣培坤
「天安門母親」發起人丁子霖的丈夫,中國近代史最悲慘一幕的受害人及目擊者。那年那月,他們或她們的獨生子女喪身天朝首都,自此四分一世紀,每年六月死難者白髮蒼蒼父母們要討回公道,得回來的是公安環伺下的到墓園拜祭;冤案一天不昭雪,蔣先生不會安息。
杜潤生
中國農村問題專家。在以農立國卻對農民不留情的國家,杜先生是有所堅持,「農民不富,中國不會富;農民受苦,中國就受苦;農業還是落後的自然經濟,中國就 不會有現代化」。六四事件後,杜先生說:六四不平反,就談不上「社會和諧」與「和諧社會」。杜先生擔任顧問的《炎黃春秋》在講求「和諧」與「一致」的中共 政治空間是清新的呼聲。
鮑德溫(Peter Baldwin)
英國男演員。何謂處境劇、何謂肥皂劇,鮑德溫參演的英國電視劇《加冕街》(Coronation Street)便是。虛擬的曼徹斯特小街故事,冷暖人間冷暖情,這就是人民。香港八十年代製的《香港八×》頗有《加冕街》影子,只是《加冕街》面世早了足 足二十年。初時有人看扁此劇,稱捱不過三個月,熟料五十五年後的今天仍然定時定刻上演。
沙博夫斯基
東德官員。一九八九年,他宣布取消東德居民所有外遊限制,柏林圍牆由此倒塌,觸發中共稱之為「蘇東波」的政治巨變。歷史不必由大人物撰寫的例證。
魏德禮(Pat Eddery)
了不起的騎師。生於愛爾蘭,英國十一屆冠軍騎師。七十年代末首次來港,技驚四座,推打鞭策一時無兩,馬評家稱其鞭法「雪花蓋頂」。必須一提,與他同期來港的都非平凡之輩,如柏葛,如繆沙,都是世界高手。
舒密特(Helmut Schmidt)
德國前總理。勃蘭特因為間諜醜聞下台後,靠他出來收拾爛攤子。德國人有種能耐,在破碎場景搭建出宏大建構,他們不若美國人虛浮,不若英國人自誇,不若法國 人浪漫,德國人做的是實事。舒密特打補丁保住西德,之後科爾一咬牙統一東德,默克爾接收異國難民;德國不僅有平治汽車,還有政治人材。
樊京輝
中國人,被伊斯蘭國(ISIS)殺害。國人期待中共派轟炸機或地面部隊去中東為他復仇,就像美國死了人質之後大舉轟炸ISIS,就像俄羅斯航機遭爆後出兵炸到如今。
紫羅蓮
香港女演員,五十年代中聯電影公司當家花旦。中聯在戰後氤氳如縷的香港構建新寫實主義電影氛圍,在英殖年代微露擁護新生中共政權的顏色。中聯出品精心製作,人們憶起是她在《危樓春曉》的義氣仔女白瑩,「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即出自此片。
庫迪(Alan Kurdi)
敘利亞難民,這位三歲小朋友伏屍沙灘的照片,揭開敘利亞難民投奔怒海的無奈及政客的無情。小小身軀半張臉孔埋在沙堆,任誰見到都會激動;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滿口仁義的富裕國家在難民接收一事實在令人失望。
文/安 裕
編輯/曾祥泰
23:04 27/12/2015
【明報專訊】一年將盡,相對二○一四年的充滿矛盾衝突,今年無疑是平淡欠缺張力,然而在拖杳混沌時局當中人們更加懷緬一些人一些事,這都在我們成長年代扮演傳業解惑的角色——有是大眾之間認識的,有是一己私相簿自我時光的,有是眾人之事卻別有感懷的,如原節子。
原節子去世,我不會視為一個時代的終結,事實上一九六二年稻垣浩《忠臣藏》殺青之後已為她的映畫時代降下帷幔,終其一生住在鎌倉某處直至去世。清心直說,黑澤明過世後,我一直追尋原節子的一切,尤其進入互聯網世代之後,日本雜誌報章網誌能夠找到關於原節子的都統統讀過。有興趣的並非追星族那種要知道原節子私密生活,而是只想知道撼動一整代日本人民心靈的演員最終心歸何處。
始終難以承認《東京物語》應該置前於《我對青春無悔》的原因是《我對青春無悔》在一九四六年日本戰敗翌年時空底下的自省實是無法取代。導演黑澤明的反戰心路躍然而出,戲中原節子飾演的八木原幸枝賦予日本婦女政治人格與社會人格新生;日本社會如何回首滿是法西斯陰暗與陰鷙的昭和時期,是每次重看《我對青春無悔》的另一次新的期待。《我對青春無悔》帶出在艱難日子對美好未來的自我期許,片中京都帝國大學法律系學生唱着歌走在山嶺之間,隱喻要一手一腳開創屬於自己的時代。樂觀主義精神推動社會覺醒,不但在凋敝的日本戰後如強心針,甚至影響周邊地區的電影工作者,馮峰於一九五○年執導的《細路祥》,最後一幕伊秋水帶着幼年李小龍沿着鐵路「返鄉」重過新生,遠方是青青山巒的未來,與《我對青春無悔》京都帝大學生引吭高歌並無二樣。
因為懂得,所以明白
過去一年逝世的不乏如《我對青春無悔》般的啟發人物,他們在不同位置上影響着人們。林保全為「叮噹」配音,去世當天在香港引起的哀思反映社會沒有忘記充滿想像力的時代;那是白手興家的日子,建設廣廈千萬有地容身,廉署成立是講究公平公開的開始。正直不阿、不畏強權是這個時代培育的香港特質,因此我們懂得感念格拉斯、杜潤生、蔣培坤的對強權無懼無畏;因此佩服手空空無一物只憑兩條腿創造光輝的胡國雄;因此懂得大是大非在支持穆斯林的同時批判恐怖主義;因此認得新聞自由是來自七十歲仍然在採訪第一線活躍的羅拔西蒙。
感激與懷念是很個人的認知,某程度是另一種局限的折射。然而我會記住五十年代中聯電影公司演員紫羅蓮,也會掛念紐約洋基棒球隊捕手Yogi Berra;還有是希治閣電影《鳥》男主角洛泰萊(Rod Taylor),《吸血殭屍》的英國男演員基斯杜化李(Christopher Lee),克林頓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伯格(Sandy Berger),台灣殿堂級音樂大師馬水龍。在即將過去二○一五年的三百六十五日,得的多還是失的多,人人各有一本帳,唯獨是原節子的失去令人想到更多。懷念的不獨是演員原節子,而是她在《我對青春無悔》的八木原幸枝不畏阻隔堅持真理的漫長路程:她閃耀着燦爛光輝,照亮年輕一代的前路。我們還會記念以下的一群,他們有的改變了一個人,有的改變一個國家,有的改變了整個世界。
林保全
同你共我經歷最美好時光的配音演員。他的聲音在叮噹口裏的時候,是小學生解惑解悶唯一良伴;當他的聲音在洪金寶的畫面播放,人們會以為胖胖的洪先生就是這清脆嗓音。林先生不僅賦予叮噹港人的身分,他的粵語配音更是香港黃金時代的證言。
陳舜臣
台裔日本歷史小說家。日本社會從他的歷史體裁小說閱讀大海對岸中國的前世;日本民眾對別國歷史並非如此狂熱,陳先生以八閩後人之身一生貢獻太平天國、敦煌古史、鴉片戰爭的寫作。文庫本的盛行客觀上推動這一風潮,上世紀八十年代,陳先生的作品在東京九層高的三省堂總店佔了半層有多,那也是日中關係最好的年代。
羅拔西蒙(Bob Simon)
美國哥倫比亞電視台殿堂級時事節目《60分鐘》記者。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他採訪時於茫茫大漠失蹤,成為美國的懸念。正直誠實,七十歲仍然跑在第一線,他是美國電視新聞調查報道的同義詞。
格拉斯(GünterGrass)
德國作家,一九九九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錫鼓》(Tin Drum)勾勒德國最黑暗歷史真像,改編劇本獲奧斯最佳外語片。德國人民的自省遠超世人想像,當英國上下如今為德國打開大門容讓敘利亞難民入境而大吃酸葡萄,倘若四十年前讀過《錫鼓》的,應該猜到這一天必會來臨。
羅保
英殖時代的行政立法兩局議員,英國冊封羅保為爵士是《南華早報》頭條。發言不多的他在中英談判香港前途時提出議案,「在未達成最後協議之前,必須在本局(按:指立法局)辯論」,被視為中英談判加入香港的「三腳凳」始祖。中共猛批之下,香港始終無法成為談判一員,排諸在討論一己前途的談判密室之外。
李安納尼謨(LeonardNimoy)
飾演太空歷險電視片集《星空奇遇》(Star Trek)的火神星與地球人混血兒冼樸(Mr.Spock)。片集帶同觀眾遨遊無垠宇宙天地,冼樸的五指合攏中間分開手勢,是電視世代兒童群起效法之事。 隨着太空地球之間來往穿梭不輟,太空探險作品漸次隱入歷史,冼樸的五指姿勢毫無爭議成為六十年代的追憶樣本。
法國《查理周刊》槍擊案遇害者,12人
極端恐怖主義震動文明社會的血腥實例。闖進,開槍,屠殺,人的意義在槍火之下變成草芥。世人同感的冷血是朝着臥地求饒警察當頭一槍,從此恐怖主義再無可資解說的藉口。
後藤健二
日本記者,被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綁架後殺害。一個以現代文明軀體來到伊斯蘭世界尋根問柢的文字工作者,在人生最後階段成為世人的共同記掛,每次他的消息傳出,日本整個國家停頓下來駐足,世界為這個年輕記者的身死黯然。
黃麗松
香港大學前校長,七八十年代港大學生口中所言的「阿松」。化學家身分之外是小提琴家。今年薄扶林因為「等埋首副」鬧出風波,黃校長泉下有知,是但笑不語抑或吾不欲觀之矣,相信是不少港大校友午夜夢迴的記掛。
李光耀
新加坡建國總理,蕞爾小國變成四小龍,更是今天中國大陸學習對象的總工程師。手段強硬,目光遠大,是新權威主義在東亞示範教材。一個國家經濟發達兼然企及儒法兩家,是因為海島之旁回教大國環伺的危機感、抑或劍橋訓練出來的辯護士精英本質?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新加坡無法複製。
彭福(BernardPenfold)
英王御准香港賽馬會首任總經理,戎馬生涯的最輝煌是在香港馬場,目睹香港賽馬博彩事業由業餘轉進職業。沙田居民常到之處的彭福公園,即以他為名。
魯平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前主任。何謂真正的「一國兩制」,魯平在中方是具發言權的一人。八十年代中英談判帶來這位半途出家的香港問題專家,參與擘劃回歸。英語嫻熟的魯平本是雜誌編輯,之後投身政治;有人說他是鷹派,可是比起當下如狼似虎的一些,滿頭白髮的魯平可以說是溫和得比鴿派更鴿派。
納殊(John Nash, Jr.)
美國數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電影《有你終生美麗》(A Beautiful Mind)的主人翁,十二年前訪港掀起無比高潮。一個數學家卻像文學作家那樣瘋魔全球,只能說數學是理性、人性是感性,在兩者的交集(intersection),迸生了納殊的魅力。
張充和
被認為是「最後民國才女」的張充和,是古典秀雅的中華文化的體現,蘇煒稱為「如果二十世紀的歷史是一幅真山真水的畫卷,她就是真山真水之間的留白」。文化中國不是炫富中國,張先生是書法家,也是戲曲大家,更是漢學家;張先生的才學不是速食文化大腕強豪所能比擬。外人看來,張先生一九四九年遠赴美國是一生轉 捩所在,在花旗之國保存中華文化,避過在「破四舊」的文化大革命的摧殘。
普利馬科夫
介乎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年代的俄羅斯外長,機智靈敏,安全部門出身的經歷帶來一抹神秘色彩。在混沌的後蘇聯時代,如此出身卻走着另一條迥異之路的還有普京;兩人相比,只能嘆一句可惜。
萬里
全國人大前委員長。「要吃糧,找紫陽;要吃米,找萬里」是改革開放前夜中國大陸的民間順口溜,萬里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支持冒着殺頭危險的小崗村村長推 行包產到戶,一舉掙斷共產主義大鍋飯枷鎖,成為改革開放闖將。八九年六四鎮壓前夕,萬里在美國訪問,國人期待他回國後行使人大委員長權力罷免李鵬,但萬里 沒有直接回到北京,而是先到上海,此後發表支持鄧小平的言論。萬里愛體育運動,尤喜網球,中共元老中別樹一幟。
奧馬沙里夫
埃及裔演員,在《齊瓦戈醫生》大光芒,演出了革命年代的氣魄,也深刻描畫知識分子的失落。有人視《齊》片是政治電影,是因為電影對蘇維埃的批判;也有人視為偉大的愛情電影——踽踽街上獨行,瞥見昔日愛侶,欲追上已時不予我,人間失落莫過於此。
胡國雄
永遠的香港足球先生。「大頭仔」在七八十年代香港晨光初曦年代已是本土印記;小學學歷無阻天賦加苦練成為一代球王。那是球迷記憶裏的真正香港足球時代,精工南華愉園或海峰流浪加山,星期日在掃桿埔大球場對賽,入場觀眾幾乎都是全場滿座的二八三九三人。胡國雄帶動球迷高呼「香港好波」,不單球技超群,更是海港小城挑戰世界的決心。
林家聲
香港粵劇紅伶,七十年代以降文武生第一人。聲哥麾下的頌新聲是在西風東漸時代仍然堅持在新光戲院大鑼大鼓傳承粵劇的有心人。晚年聲哥致力留下聲色藝瑰寶,為香港粵劇寫下了朽功績。
汪東興
中共政治局前常委,毛澤東晚年最信的四品帶刀侍衛。葉劍英華國鋒欲捉拿「四人幫」,要先攏絡汪東興及其麾下的「八三四一」警衛部隊。可惜汪沒有留下回憶錄,中南海的種種鬥爭及人格翻覆從此成為塵煙。
陳思祺
警方高級督察,無花無柴散仔升上督察級警官,足稱警隊神話。大破匪巢重傷失去味覺,社會親切稱為「無味神探」——那是社會仍然信任警察而非「差佬」的九十年代。
金泳三
南韓前總統,與金大中和金鍾泌合稱「三金」。南韓全面民主初霽的年代,擺脫軍人統治後的大晴天,「三金」是這一年代的標記。
希利(Denis Healey)
英國工黨政治家,曾任財相,一對濃眉是標記。有人會記念他的不死政治能量,財相年間推動社會主義味道極濃的治政方針﹕大舉增加對窮人津貼,對年入四千英鎊以上者抽重稅。
蔣培坤
「天安門母親」發起人丁子霖的丈夫,中國近代史最悲慘一幕的受害人及目擊者。那年那月,他們或她們的獨生子女喪身天朝首都,自此四分一世紀,每年六月死難者白髮蒼蒼父母們要討回公道,得回來的是公安環伺下的到墓園拜祭;冤案一天不昭雪,蔣先生不會安息。
杜潤生
中國農村問題專家。在以農立國卻對農民不留情的國家,杜先生是有所堅持,「農民不富,中國不會富;農民受苦,中國就受苦;農業還是落後的自然經濟,中國就 不會有現代化」。六四事件後,杜先生說:六四不平反,就談不上「社會和諧」與「和諧社會」。杜先生擔任顧問的《炎黃春秋》在講求「和諧」與「一致」的中共 政治空間是清新的呼聲。
鮑德溫(Peter Baldwin)
英國男演員。何謂處境劇、何謂肥皂劇,鮑德溫參演的英國電視劇《加冕街》(Coronation Street)便是。虛擬的曼徹斯特小街故事,冷暖人間冷暖情,這就是人民。香港八十年代製的《香港八×》頗有《加冕街》影子,只是《加冕街》面世早了足 足二十年。初時有人看扁此劇,稱捱不過三個月,熟料五十五年後的今天仍然定時定刻上演。
沙博夫斯基
東德官員。一九八九年,他宣布取消東德居民所有外遊限制,柏林圍牆由此倒塌,觸發中共稱之為「蘇東波」的政治巨變。歷史不必由大人物撰寫的例證。
魏德禮(Pat Eddery)
了不起的騎師。生於愛爾蘭,英國十一屆冠軍騎師。七十年代末首次來港,技驚四座,推打鞭策一時無兩,馬評家稱其鞭法「雪花蓋頂」。必須一提,與他同期來港的都非平凡之輩,如柏葛,如繆沙,都是世界高手。
舒密特(Helmut Schmidt)
德國前總理。勃蘭特因為間諜醜聞下台後,靠他出來收拾爛攤子。德國人有種能耐,在破碎場景搭建出宏大建構,他們不若美國人虛浮,不若英國人自誇,不若法國 人浪漫,德國人做的是實事。舒密特打補丁保住西德,之後科爾一咬牙統一東德,默克爾接收異國難民;德國不僅有平治汽車,還有政治人材。
樊京輝
中國人,被伊斯蘭國(ISIS)殺害。國人期待中共派轟炸機或地面部隊去中東為他復仇,就像美國死了人質之後大舉轟炸ISIS,就像俄羅斯航機遭爆後出兵炸到如今。
紫羅蓮
香港女演員,五十年代中聯電影公司當家花旦。中聯在戰後氤氳如縷的香港構建新寫實主義電影氛圍,在英殖年代微露擁護新生中共政權的顏色。中聯出品精心製作,人們憶起是她在《危樓春曉》的義氣仔女白瑩,「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即出自此片。
庫迪(Alan Kurdi)
敘利亞難民,這位三歲小朋友伏屍沙灘的照片,揭開敘利亞難民投奔怒海的無奈及政客的無情。小小身軀半張臉孔埋在沙堆,任誰見到都會激動;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滿口仁義的富裕國家在難民接收一事實在令人失望。
文/安 裕
編輯/曾祥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