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0-江丕盛:從和散那到上帝的沉默
江丕盛:從和散那到上帝的沉默
2017/4/10 — 21:00
背景圖片來源:《沉默》劇照
聖週或受難週在教會禮儀年是指復活節前的一週,即從聖枝主日(或棕枝主日,Palm Sunday)到聖週六(Holy Saturday)的一週。聖枝主日是記念耶穌騎著驢子進入耶路撒冷,民眾夾道歡迎,喊著說:「和散那 !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馬可福音》11: 9b, 10;《約翰福音》12: 13b)[1] 聖週六則是十架受難後的第二天,門徒四散逃跑了,耶穌在墳墓裡,墓外有兵丁把守。聖枝主日是歡呼歡慶的節日,耶穌以王者的姿態進耶路撒冷城。聖週六則是上帝的沉默,上帝的兒子安息在墳墓裡。
難道向沉默祈禱?
在聖週反思電影《沉默》(Silence)或會有不同的、更深的體會。
《沉默》在網絡上掀起的討論熱潮或會令人感到意外。表面上看來,《沉默》不過是藉耶穌會的兩個葡萄牙神父和他們的老師講述17世紀日本天主教的教難故事,然而,在大師級導演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的精湛演繹下,被壓迫、拷問和酷刑掏空的人性令人深感震撼,在長達161分鐘的電影完場後,不少觀眾陷入漫長的沉默和沉思。
「沉默」是貫穿整套電影的主題。匿藏在荒野深山受逼迫的教會當然沒有了聲音,連棄教的費雷拉神父(Father Cristóvão Ferreira)也幾乎杳無音訊,但最令人無法理解和忍受的卻是上帝的沉默。當祂的忠誠信眾承受難以想像的折磨,一個又一個的為信仰殉道時,全知、全能的上帝究竟在哪裏?面對信眾如是巨大的犧牲,祂總不會無動於衷吧?至少在信眾無助和絕望的時候,祂總該施個神蹟或顯個靈吧?哪怕為他們的緣故祂就只說一句話。但祂不僅沉默,而且完全沉默、總是沉默,似乎周圍所發生的一切,包括信眾的哭號、掙扎、驚恐、無助和絕望等,都與祂絲毫沒有關係。上帝的不言、不為,似乎意味著祂根本就不在場、也不在乎,然而,那創造萬物的主宰不是無所不在的嗎?
費雷拉神父和他的得意門生洛特里哥神父(Father Sebastião Rodrigues)再堅強的殉道意志最終還是熬不過上帝如鐵一般的沉默。儘管他們懇切禱告, 但除了沉默還是沉默,以致於洛特里哥感到極度沮喪,他不禁哀鳴:「我祈禱,卻感到迷失,難道我不過只是向沉默祈禱?」
嚴格執行鎖國禁教的井上大人知道,一千個日本村民棄教遠遠比不上一個西方傳教士棄教更具震撼性、更有說服力。他也明白,傳教士有極為堅強的殉道意志。於是,他改變了策略,不再置傳教士於死地,甚至不再施予酷刑。他要洛特里哥明白,西方在日本傳教是徹底的失敗:日本不是西方,洛特里哥的信仰無法在日本扎根,那些村民不是為了洛特里哥的信仰而死,即便日本的天主教徒人數曾達40萬,但有如費雷拉所言,他們所信的其實還是日本太陽神「大日」。他給洛特里哥一個兩難的抉擇:要麼,堅持殉道意念,但只好眼睜睜看著一個又一個信徒因他的執著被酷刑折磨至死;要不然,就必須屈服棄教,換取村民的釋放。在上帝持續的沉默中,洛特里哥對上帝的信心終於崩潰。
上帝確實沉默
對不少基督徒來說,洛特里哥的經驗並不陌生,雖然他們沒有他的殘酷教難經歷,但上帝的沉默在他們的靈性生活中依然是極為真實的。不但如此,有時儘管懇切禱告、苦苦祈求,上帝除了沉默還是沉默。他們和洛特里哥有相同的呼喊:「我祈禱,卻感到迷失,難道我不過只是向沉默祈禱?」
禱告是信徒靈性生活的重要一環。可惜的是,今天教會往往強調上帝是聽禱告的上帝,以及上帝在苦難中的搭救。信徒對上帝的見證,也都聚焦在有關上帝的感召、上帝的指引和上帝的印證等上。信徒的靈性經驗逐漸充斥了各種上帝的言說、上帝的作為、上帝的同在的論述和證據,以致於有關上帝的沉默的體驗和申訴、教導和思考,幾近鳳毛麟角。固然,有時信徒會錯誤地以為上帝是沉默的,但教會依然必須面對一個事實:上帝確實會沉默,上帝的沉默在一般信徒的靈性歷程中可以是極為真實的。教會不應該、也無法忽視這種靈性經驗,或甚至當它不存在。
為什麼上帝沉默呢?因為上帝容許黑夜漸深,容許麥子和稗子一齊生長。正如英國前首席拉比薩克斯勳爵 (Rabbi Lord Jonathan Sacks)所說:「在跨越一千年的希伯來聖經歷史敘事中,上帝的介入逐漸退隱,並且祂把責任轉移到人身上。」[2] 上帝的沉默是祂的尊重,容許歷史有殘酷的教難和不堪的棄教。上帝的沉默是祂的承擔,把人的苦痛和呼喊帶進入祂自身的最深處。上帝的沉默是祂的恩典,讓人有工作和回轉的時間和空間。
在上帝的沉默中的信仰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這是十字架上最令人顫抖的一句話。耶穌在十架上的痛苦不僅是肉體的,更是心靈的。他在十架上為我們親嚐上帝的沉默(包括上帝的不為和不在),這當然是因為人的罪,但這也是因為在人的經驗中,上帝的沉默是深沉而真實的。道成肉身的耶穌不但承擔了我們的罪,他同時也進入我們生命經驗中最黑暗的深處,承擔了我們生命中經歷上帝的沉默(包括上帝的不為和不在)的苦痛和呼喊。
聖週六更是上帝完全和持續的沉默,似乎十字架上所發生的一切都與上帝絲毫沒有關係。客西馬尼園汗如大血點的禱告,結果就是十架上的死亡和墳墓裡的屍體。耶穌確實死了,上帝確實離棄了耶穌。然而,十字架的信仰是在上帝的沉默中的信仰,耶穌的信仰就是在上帝的沉默中依然深信上帝的信實和可靠,依然可以把自己完全交託給祂,向父上帝禱告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裏。」(《路加福音》23: 46b)聖週六是上帝完全和持續的沉默,是耶穌在上帝的沉默中的安息和沉默,彷彿一切都消逝在寂靜中。
聖週是令人沮喪的,從聖枝主日的歡慶墜落到聖週六的靜寂,從眾聲喧嘩中掉進無言的苦難和黑暗,深入死人的沉默和上帝的沉默。聖週是受難週,這一週提醒我們,基督的受難並不是停留在聖週五的十字架上的死,而是進入聖週六的上帝的沉默,這正是《使徒信經》中最難令人明白的一句話所嘗試帶出的信息:「他(耶穌)下到陰間」(He descended into the dead; or, He descended into hell)。
上帝並不永久沉默
然而,如果沒有基督道成肉身進入上帝自身最深處的苦痛與沉默,怎會有穿越死亡的復活與喜樂呢?上帝確實沉默了,但祂並不永久沉默。真實地經歷上帝的沉默意味著,只有容許生命在基督裡穿越聖週五的苦難和聖週六的沉默,我們才可以讓基督的愛乘載我們,讓復活的基督提升我們穿越死亡和上帝的沉默:「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如經上所記:我們為你的緣故終日被殺;人看我們如將宰的羊。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羅馬書》8: 35-39)
從聖枝主日到復活主日,從和散那到「主已經復活了!」,中間可以不穿越苦難和上帝的沉默嗎?
[1] 「和散那」(Hosanna) 乃希伯來語,在祈禱文中使用,原意為「上主呀,求你拯救!」在基督宗教中,「和散那」已經轉為頌讚語,意為「讚美上主和祂的彌賽亞,我們得拯救了!」
[2] Jonathan Sacks, The Home We Build Together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2009), 124-25.
江丕盛
Quest Institute 主席;學者,積極推動信仰在公共領域發聲,並參與跨學科、跨文化和跨宗教之間的對話。
2017/4/10 — 21:00
背景圖片來源:《沉默》劇照
聖週或受難週在教會禮儀年是指復活節前的一週,即從聖枝主日(或棕枝主日,Palm Sunday)到聖週六(Holy Saturday)的一週。聖枝主日是記念耶穌騎著驢子進入耶路撒冷,民眾夾道歡迎,喊著說:「和散那 !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馬可福音》11: 9b, 10;《約翰福音》12: 13b)[1] 聖週六則是十架受難後的第二天,門徒四散逃跑了,耶穌在墳墓裡,墓外有兵丁把守。聖枝主日是歡呼歡慶的節日,耶穌以王者的姿態進耶路撒冷城。聖週六則是上帝的沉默,上帝的兒子安息在墳墓裡。
難道向沉默祈禱?
在聖週反思電影《沉默》(Silence)或會有不同的、更深的體會。
《沉默》在網絡上掀起的討論熱潮或會令人感到意外。表面上看來,《沉默》不過是藉耶穌會的兩個葡萄牙神父和他們的老師講述17世紀日本天主教的教難故事,然而,在大師級導演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的精湛演繹下,被壓迫、拷問和酷刑掏空的人性令人深感震撼,在長達161分鐘的電影完場後,不少觀眾陷入漫長的沉默和沉思。
「沉默」是貫穿整套電影的主題。匿藏在荒野深山受逼迫的教會當然沒有了聲音,連棄教的費雷拉神父(Father Cristóvão Ferreira)也幾乎杳無音訊,但最令人無法理解和忍受的卻是上帝的沉默。當祂的忠誠信眾承受難以想像的折磨,一個又一個的為信仰殉道時,全知、全能的上帝究竟在哪裏?面對信眾如是巨大的犧牲,祂總不會無動於衷吧?至少在信眾無助和絕望的時候,祂總該施個神蹟或顯個靈吧?哪怕為他們的緣故祂就只說一句話。但祂不僅沉默,而且完全沉默、總是沉默,似乎周圍所發生的一切,包括信眾的哭號、掙扎、驚恐、無助和絕望等,都與祂絲毫沒有關係。上帝的不言、不為,似乎意味著祂根本就不在場、也不在乎,然而,那創造萬物的主宰不是無所不在的嗎?
費雷拉神父和他的得意門生洛特里哥神父(Father Sebastião Rodrigues)再堅強的殉道意志最終還是熬不過上帝如鐵一般的沉默。儘管他們懇切禱告, 但除了沉默還是沉默,以致於洛特里哥感到極度沮喪,他不禁哀鳴:「我祈禱,卻感到迷失,難道我不過只是向沉默祈禱?」
嚴格執行鎖國禁教的井上大人知道,一千個日本村民棄教遠遠比不上一個西方傳教士棄教更具震撼性、更有說服力。他也明白,傳教士有極為堅強的殉道意志。於是,他改變了策略,不再置傳教士於死地,甚至不再施予酷刑。他要洛特里哥明白,西方在日本傳教是徹底的失敗:日本不是西方,洛特里哥的信仰無法在日本扎根,那些村民不是為了洛特里哥的信仰而死,即便日本的天主教徒人數曾達40萬,但有如費雷拉所言,他們所信的其實還是日本太陽神「大日」。他給洛特里哥一個兩難的抉擇:要麼,堅持殉道意念,但只好眼睜睜看著一個又一個信徒因他的執著被酷刑折磨至死;要不然,就必須屈服棄教,換取村民的釋放。在上帝持續的沉默中,洛特里哥對上帝的信心終於崩潰。
上帝確實沉默
對不少基督徒來說,洛特里哥的經驗並不陌生,雖然他們沒有他的殘酷教難經歷,但上帝的沉默在他們的靈性生活中依然是極為真實的。不但如此,有時儘管懇切禱告、苦苦祈求,上帝除了沉默還是沉默。他們和洛特里哥有相同的呼喊:「我祈禱,卻感到迷失,難道我不過只是向沉默祈禱?」
禱告是信徒靈性生活的重要一環。可惜的是,今天教會往往強調上帝是聽禱告的上帝,以及上帝在苦難中的搭救。信徒對上帝的見證,也都聚焦在有關上帝的感召、上帝的指引和上帝的印證等上。信徒的靈性經驗逐漸充斥了各種上帝的言說、上帝的作為、上帝的同在的論述和證據,以致於有關上帝的沉默的體驗和申訴、教導和思考,幾近鳳毛麟角。固然,有時信徒會錯誤地以為上帝是沉默的,但教會依然必須面對一個事實:上帝確實會沉默,上帝的沉默在一般信徒的靈性歷程中可以是極為真實的。教會不應該、也無法忽視這種靈性經驗,或甚至當它不存在。
為什麼上帝沉默呢?因為上帝容許黑夜漸深,容許麥子和稗子一齊生長。正如英國前首席拉比薩克斯勳爵 (Rabbi Lord Jonathan Sacks)所說:「在跨越一千年的希伯來聖經歷史敘事中,上帝的介入逐漸退隱,並且祂把責任轉移到人身上。」[2] 上帝的沉默是祂的尊重,容許歷史有殘酷的教難和不堪的棄教。上帝的沉默是祂的承擔,把人的苦痛和呼喊帶進入祂自身的最深處。上帝的沉默是祂的恩典,讓人有工作和回轉的時間和空間。
在上帝的沉默中的信仰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這是十字架上最令人顫抖的一句話。耶穌在十架上的痛苦不僅是肉體的,更是心靈的。他在十架上為我們親嚐上帝的沉默(包括上帝的不為和不在),這當然是因為人的罪,但這也是因為在人的經驗中,上帝的沉默是深沉而真實的。道成肉身的耶穌不但承擔了我們的罪,他同時也進入我們生命經驗中最黑暗的深處,承擔了我們生命中經歷上帝的沉默(包括上帝的不為和不在)的苦痛和呼喊。
聖週六更是上帝完全和持續的沉默,似乎十字架上所發生的一切都與上帝絲毫沒有關係。客西馬尼園汗如大血點的禱告,結果就是十架上的死亡和墳墓裡的屍體。耶穌確實死了,上帝確實離棄了耶穌。然而,十字架的信仰是在上帝的沉默中的信仰,耶穌的信仰就是在上帝的沉默中依然深信上帝的信實和可靠,依然可以把自己完全交託給祂,向父上帝禱告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裏。」(《路加福音》23: 46b)聖週六是上帝完全和持續的沉默,是耶穌在上帝的沉默中的安息和沉默,彷彿一切都消逝在寂靜中。
聖週是令人沮喪的,從聖枝主日的歡慶墜落到聖週六的靜寂,從眾聲喧嘩中掉進無言的苦難和黑暗,深入死人的沉默和上帝的沉默。聖週是受難週,這一週提醒我們,基督的受難並不是停留在聖週五的十字架上的死,而是進入聖週六的上帝的沉默,這正是《使徒信經》中最難令人明白的一句話所嘗試帶出的信息:「他(耶穌)下到陰間」(He descended into the dead; or, He descended into hell)。
上帝並不永久沉默
然而,如果沒有基督道成肉身進入上帝自身最深處的苦痛與沉默,怎會有穿越死亡的復活與喜樂呢?上帝確實沉默了,但祂並不永久沉默。真實地經歷上帝的沉默意味著,只有容許生命在基督裡穿越聖週五的苦難和聖週六的沉默,我們才可以讓基督的愛乘載我們,讓復活的基督提升我們穿越死亡和上帝的沉默:「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如經上所記:我們為你的緣故終日被殺;人看我們如將宰的羊。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羅馬書》8: 35-39)
從聖枝主日到復活主日,從和散那到「主已經復活了!」,中間可以不穿越苦難和上帝的沉默嗎?
[1] 「和散那」(Hosanna) 乃希伯來語,在祈禱文中使用,原意為「上主呀,求你拯救!」在基督宗教中,「和散那」已經轉為頌讚語,意為「讚美上主和祂的彌賽亞,我們得拯救了!」
[2] Jonathan Sacks, The Home We Build Together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2009), 124-25.
江丕盛
Quest Institute 主席;學者,積極推動信仰在公共領域發聲,並參與跨學科、跨文化和跨宗教之間的對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