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2-街知巷聞:聖若瑟大變身,擴闊學生空間 校長:無聊嘢對成長好重要
街知巷聞:聖若瑟大變身,擴闊學生空間 校長:無聊嘢對成長好重要
2020年1月12日星期日
聖若瑟書院堅尼地道7號正門(南座)是建於1960年代的現代主義建築。(馮凱鍵攝)
圖9之1 - 聖若瑟書院堅尼地道7號正門(南座)是建於1960年代的現代主 . . . . . . (馮凱鍵攝)
【明報專訊】當一個校舍使用了一百年,隨着學生、老師、科目愈來愈多,可想而知校內空間運用會變得多麼散亂。
校園鐘聲響起,午飯時間到了。老師下課後各自回到7個散佈各處的教員室;學生衝落地下打波,等等!要先跑上幾層樓梯借籃球;學校飯堂無人願去,男校生寧願捧着飯盒站在不同走廊、樓梯蹓躂與開餐。
為了改善空間運用,半山堅尼地道7號聖若瑟書院公布計劃耗資5億元、花22年時間全面翻新校舍。既要保留法定古蹟,班房日日都有人上堂,要如何幫校園大變身?負責今次翻新校舍計劃的周德年建築設計總監譚漢華(Billy)表示:「可不可以讓老師坐番一起,課外活動放番一齊?既然學生放學後都是去不同地方聚集,就想方法令他們在學校聚集,這種氣氛真的可以幫到學習的。」
西北兩座屬法定古蹟
你有無玩過推木條遊戲?將木條向上下左右推移,直至有空位推其中一塊木條出去。但要突破困局,至少需要有移動木條的空隙。聖若瑟書院就出現了一個改變的契機,政府批准學校同時使用對面馬路、堅尼地道26號作為新校舍,部分學生在去年開始轉到新校舍上堂。藉着這個空檔,終於可以一次過重新審視整個校園的空間運用。
校園建築呈口字形,分東南西北4座,圍着中庭足球場。其中以背靠匯豐、渣打等大廈的北座歷史最古老,在1920年建成。雖然,北座屋頂雕像下方印有1875,但並非建築年份,而是創校年份,聖若瑟書院在1875年由基督學校修士會(喇沙會)成立,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羅馬天主教男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從羅便臣道搬到現址。
西座則在1925年啟用,同樣擁有藍色屋頂,在日佔時期曾被日軍用作醫院倉庫。北座和西座都在2000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至於校園正門,即堅尼地道入口建築則屬於南座,原本是德國會所,1962年被拆卸改建為8層高現代建築。最矮的東座大概亦在1960年代建成,設有禮堂。
重整空間應對22世紀
今次翻新校舍計劃名為「Vision 22」,舊生嚴祖泰(Michael)解釋是由於教育制度變化得快,因此希望花22年時間幫校園升級,令學校設施能夠應對22世紀。校園翻新分3個階段,總預算約5億元,款項主要向舊生募捐而來。首階段是翻新南座大樓,預計最快今年暑假動工,於2022年完成。但由於北座和西座兩座是法定古蹟,無法大幅度改動,只能整合班房,提升效用。
舊校園的問題是空間零散,譬如全校7個教員室散佈各處、南座大樓地下飯堂即使午飯時間亦不多學生,明明窗外就是足球場,但窗戶緊閉、室內昏暗,而且窗戶旁邊有一條突兀的輪椅步道。Billy解釋,原來飯堂旁邊有一間空置房間,之前被改作教員室,但要通過建築規例就必須按規定加建傷殘人士設施。「有空位就攝啲嘢,是好多舊校園的老問題。」於是改建計劃會打通地下飯堂和樓上圖書館,以及堅尼地道正門入口旁一角荒廢戶外空地,在空地上加建玻璃上蓋,形成共享工作空間,令圖書館面積增加5倍。7個教員室也會整合成一。
做好課外活動 減制度影響
第二階段是計劃中最龐大的部分,打算斥4億元拆掉整座東座,即禮堂位置,重建成樓高8層的大樓,令校園面積增加至少四成。新大樓主打整合學生會、健身室,以及其他課外活動場地成為「學生活動中心」(Student Activities Hub),亦會增建游泳池和宿舍等。
校長程景坡表示,「學生活動中心」是今次重建計劃最重要的部分,因為他希望學生知道做無聊事的必要。他是聖若瑟舊生,畢業後在校內任教數學30多年,3年前轉任校長。他眼見香港教育制度不停變化,「有變好有變不好,以數學來說,制度並不是變好了」。他覺得作為一間學校,無法控制教育制度,但唯一可以控制的是學生的課外活動,「無論教育制度如何改變,做好課外活動,對我們學校的影響都可以無咁大」。
聖若瑟著名校友無數,包括已離世的「光纖之父」高錕、退役香港職業足球員山度士等,他自豪稱學校學生最叻是靈活變通,縱使他們校園容不下一個完整的足球場,亦比好多校園面積細小。可惜他見到現在好多學生因為補習班等,下課後匆匆離校,原因是現在家長太注重學術,「以前我們做學生在學校留好耐的,你話無聊在這裏踢波又得,無聊在這裏傾偈又得,無聊在這裏想想將來。這些普通人認為無聊的東西,其實對個人成長好重要」。因此,他很希望改建計劃可以令學生留在校園內,和別人多一些溝通。
護土牆削泥 建黑盒劇場
「以前在這個三角形球場踢足球,因為外面就是斜路,猜輸了的同學要沿路走到金鐘執波。」Michael興奮說。這一處三角位置,從校外的橋底纜車站看來是一面巨大的護土牆,Billy相信這幅巨大的護土牆是當年為興建花園道,大幅削低路徑而產生,他計劃以削泥方式掏空護土牆泥土,興建黑盒劇場或社區會堂,同時成為校園新的出入口。
在去年10月反修例運動時,有聖若瑟學生在校外派傳單,遭防暴警察截查,程景坡聞之趕至了解事件,警察及後離開。程景坡說將會在今年退休,因此很想在離開母校前將翻新計劃上馬,「現在和我初初出來教書改變好大,不止是教育制度,而是整個社會,由學生到家長甚至老師,覺得學生應該做些什麼的看法改變好大」。而他希望該校學生懂得感恩、敢於挑戰,最重要是喜歡幫助別人,因為「無論你能力幾強大,如果你不會幫助別人,你都不會是偉大的人」。
文 // 彭麗芳
圖 // 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編輯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2020年1月12日星期日
聖若瑟書院堅尼地道7號正門(南座)是建於1960年代的現代主義建築。(馮凱鍵攝)
圖9之1 - 聖若瑟書院堅尼地道7號正門(南座)是建於1960年代的現代主 . . . . . . (馮凱鍵攝)
【明報專訊】當一個校舍使用了一百年,隨着學生、老師、科目愈來愈多,可想而知校內空間運用會變得多麼散亂。
校園鐘聲響起,午飯時間到了。老師下課後各自回到7個散佈各處的教員室;學生衝落地下打波,等等!要先跑上幾層樓梯借籃球;學校飯堂無人願去,男校生寧願捧着飯盒站在不同走廊、樓梯蹓躂與開餐。
為了改善空間運用,半山堅尼地道7號聖若瑟書院公布計劃耗資5億元、花22年時間全面翻新校舍。既要保留法定古蹟,班房日日都有人上堂,要如何幫校園大變身?負責今次翻新校舍計劃的周德年建築設計總監譚漢華(Billy)表示:「可不可以讓老師坐番一起,課外活動放番一齊?既然學生放學後都是去不同地方聚集,就想方法令他們在學校聚集,這種氣氛真的可以幫到學習的。」
西北兩座屬法定古蹟
你有無玩過推木條遊戲?將木條向上下左右推移,直至有空位推其中一塊木條出去。但要突破困局,至少需要有移動木條的空隙。聖若瑟書院就出現了一個改變的契機,政府批准學校同時使用對面馬路、堅尼地道26號作為新校舍,部分學生在去年開始轉到新校舍上堂。藉着這個空檔,終於可以一次過重新審視整個校園的空間運用。
校園建築呈口字形,分東南西北4座,圍着中庭足球場。其中以背靠匯豐、渣打等大廈的北座歷史最古老,在1920年建成。雖然,北座屋頂雕像下方印有1875,但並非建築年份,而是創校年份,聖若瑟書院在1875年由基督學校修士會(喇沙會)成立,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羅馬天主教男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從羅便臣道搬到現址。
西座則在1925年啟用,同樣擁有藍色屋頂,在日佔時期曾被日軍用作醫院倉庫。北座和西座都在2000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至於校園正門,即堅尼地道入口建築則屬於南座,原本是德國會所,1962年被拆卸改建為8層高現代建築。最矮的東座大概亦在1960年代建成,設有禮堂。
重整空間應對22世紀
今次翻新校舍計劃名為「Vision 22」,舊生嚴祖泰(Michael)解釋是由於教育制度變化得快,因此希望花22年時間幫校園升級,令學校設施能夠應對22世紀。校園翻新分3個階段,總預算約5億元,款項主要向舊生募捐而來。首階段是翻新南座大樓,預計最快今年暑假動工,於2022年完成。但由於北座和西座兩座是法定古蹟,無法大幅度改動,只能整合班房,提升效用。
舊校園的問題是空間零散,譬如全校7個教員室散佈各處、南座大樓地下飯堂即使午飯時間亦不多學生,明明窗外就是足球場,但窗戶緊閉、室內昏暗,而且窗戶旁邊有一條突兀的輪椅步道。Billy解釋,原來飯堂旁邊有一間空置房間,之前被改作教員室,但要通過建築規例就必須按規定加建傷殘人士設施。「有空位就攝啲嘢,是好多舊校園的老問題。」於是改建計劃會打通地下飯堂和樓上圖書館,以及堅尼地道正門入口旁一角荒廢戶外空地,在空地上加建玻璃上蓋,形成共享工作空間,令圖書館面積增加5倍。7個教員室也會整合成一。
做好課外活動 減制度影響
第二階段是計劃中最龐大的部分,打算斥4億元拆掉整座東座,即禮堂位置,重建成樓高8層的大樓,令校園面積增加至少四成。新大樓主打整合學生會、健身室,以及其他課外活動場地成為「學生活動中心」(Student Activities Hub),亦會增建游泳池和宿舍等。
校長程景坡表示,「學生活動中心」是今次重建計劃最重要的部分,因為他希望學生知道做無聊事的必要。他是聖若瑟舊生,畢業後在校內任教數學30多年,3年前轉任校長。他眼見香港教育制度不停變化,「有變好有變不好,以數學來說,制度並不是變好了」。他覺得作為一間學校,無法控制教育制度,但唯一可以控制的是學生的課外活動,「無論教育制度如何改變,做好課外活動,對我們學校的影響都可以無咁大」。
聖若瑟著名校友無數,包括已離世的「光纖之父」高錕、退役香港職業足球員山度士等,他自豪稱學校學生最叻是靈活變通,縱使他們校園容不下一個完整的足球場,亦比好多校園面積細小。可惜他見到現在好多學生因為補習班等,下課後匆匆離校,原因是現在家長太注重學術,「以前我們做學生在學校留好耐的,你話無聊在這裏踢波又得,無聊在這裏傾偈又得,無聊在這裏想想將來。這些普通人認為無聊的東西,其實對個人成長好重要」。因此,他很希望改建計劃可以令學生留在校園內,和別人多一些溝通。
護土牆削泥 建黑盒劇場
「以前在這個三角形球場踢足球,因為外面就是斜路,猜輸了的同學要沿路走到金鐘執波。」Michael興奮說。這一處三角位置,從校外的橋底纜車站看來是一面巨大的護土牆,Billy相信這幅巨大的護土牆是當年為興建花園道,大幅削低路徑而產生,他計劃以削泥方式掏空護土牆泥土,興建黑盒劇場或社區會堂,同時成為校園新的出入口。
在去年10月反修例運動時,有聖若瑟學生在校外派傳單,遭防暴警察截查,程景坡聞之趕至了解事件,警察及後離開。程景坡說將會在今年退休,因此很想在離開母校前將翻新計劃上馬,「現在和我初初出來教書改變好大,不止是教育制度,而是整個社會,由學生到家長甚至老師,覺得學生應該做些什麼的看法改變好大」。而他希望該校學生懂得感恩、敢於挑戰,最重要是喜歡幫助別人,因為「無論你能力幾強大,如果你不會幫助別人,你都不會是偉大的人」。
文 // 彭麗芳
圖 // 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編輯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