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02-陶傑人生觀:看書一定不會窮

陶傑人生觀:看書一定不會窮
【明報專訪 2005年7月2日】


陶傑的書房,堆滿了他的「藍籌」。

當年人人趕緊追捧科研電腦「股票」時,他趁低吸納大手優質「文學股」。「當全世界嫌唐詩、宋詞老土時,我最喜歡扒逆水,跟買股票投資一樣。20年後,原來全香港無人識,我便做獨市生意。」

他的「投資組合」種類繁多,包括文史哲宗流行小說圖片畫冊……唯獨不屑購入新興的「親子」股。

在陶傑一家四口連兩名外傭居住的港島西2800呎單位裏,有兩間偌大的書房——背山的放滿中文書,面海的除滿櫃英文書,還有一部抽濕機。房間裏,充滿書本氣息。每本好書,都是他的藍籌。
出身自灣仔摩利臣山道的陶傑,自小就愛到附近的書店打躉,讀遍講述天文地理歷史的少年兒童叢書。


今日「不求甚解」不要緊

中學時代,他開始讀唐詩宋詞元曲,喜歡美麗的詞藻。縱然一知半解,但他說﹕「讀書『不求甚解』、『斷章取義』不緊要,今時今日『不求甚解』,過了 10年自動迎刃而解。最怕你什麼都不讀。」從此打造了紮實的文學根底。「寫作最重要少廢話,中國的文言文最環保,所以我多數看文言文如《紅樓夢》、《聊齋誌異》、《古文觀止》、明清筆記,不看白話文。」他對中文書很挑剔,「無謂浪費時間」。

二十出頭,在英國修讀英國文學,開始看莎士比亞的作品。年輕的陶傑愛追求感覺感受,追求美麗與刺激,所以愛讀情節豐富的《仲夏夜之夢》、《羅密歐與茱麗葉》,「沒動作」的歷史劇難免顯得沉悶。年紀漸長,閱歷漸深,現在他看莎劇多添一層領會。「好像看《Macbeth》(馬克白),講野心家想政變奪權,結果悲劇收場。看莎劇會令人警醒,對財富、權力的追求不要沉迷。未讀過者一接觸權力,便會腐化墮落。所以看莎劇,看英文書,會得到很多理性抗體與免疫能力。」

在倫敦英國廣播公司工作8年,受朋輩與環境影響,他開始看不同類型的書。「LSE(倫敦經濟學院)就在我工作的地方附近,我放工後要去上堂去 seminar,有很多印度人、美國人、非洲人,人人都講自己的見解,你沒理由不開聲,這是『映衰』你自己的國家,因此peer group很重要。」陶傑不屑地說﹕「如果你周圍的人掛住涼按摩娛樂八卦講股票,你覺得很安全,即使我不看書很無知,也可以搵幾萬蚊一個月,你就不會有動力去看書。」


「知多一點 Powerful很多」

二來,他要融入這個「每塊石頭、每幢樓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像文化百科全書的城市倫敦。他翻開Hudson's出版的《Historic Houses & Gardens: Castles and Heritage Sites》,有一頁談及1717年在倫敦The Strand開業的Twinings茶店的門上,除了其金獅標誌外,還有穿上清裝的中國公仔。「裏面有歷史、人物、建築學、世界史。Twinings在清乾隆時跟中國做茶葉生意,當時茶葉很矜貴,為吸引上流社會的人光顧,便弄了一個唐人公仔上去。」他指一個公仔,可以引伸出中西交通史、茶葉品種學問,以至相關的英國文學著作,「這才是看書的樂趣,知多一點,覺得自己Powerful很多」。


「炒我﹖有幾份報紙要執笠」

陶傑既是香港的著名作家,又做電台節目主持,偶然還做「文化領隊」,確是「書中自有黃金屋」。博覽群書的他,將閱讀比喻成投資﹕「等於炒股票一樣,你去搵一隻蚊股趁低入貨,當人人一窩蜂跑去讀電腦、土木工程時,全世界獨你一人研究唐詩、宋詞、京劇,我便做獨市生意了,否則點解你要訪問我呀﹖」

他愈說愈興奮﹕「在香港識得唐詩宋詞,懂得中文寫作技巧的有多少個﹖你炒我﹖全香港有幾份報紙要執笠。」記者打趣﹕「似是你炒人多﹖」他立即打圓場﹕「只是誇張少少,打個譬喻罷了。」但他深信﹕看書一定不會窮,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不看「豬餿」親子書

愛看書的陶傑唯一不看的,是教人如何成功的美國書,以及「日本女人雜誌發明」的「親子」書。
「只要多看經典,由《聖經》、莎劇、唐詩,再加幾部歷史著作,打通了就已包含親子哲理。」還有所有人際關係、性慾、親情等。如《傅雷家書》、 Lord Chesterfield寫的《Letters to His Son》,藉寫信教兒子做人道理、處世接物,陶傑說﹕「這已經是親子的經典,已是最高峰,用最優美的英文寫成。吃過最靚的,怎會回頭吃豬餿﹖」


·英式爸爸「冷漠」待兒

讀過最好的親子書,陶傑成了英式爸爸——「我可以很惡,但我不會打罵,不會惡形惡相,要學英國式那種冷漠,看見了也不理睬,直行直過當你透明的,甚至笑笑口來講一些很強硬、嚴厲的信息。」例如兒子發脾氣,他會表面上不動怒,然後拿出藤條、木棍,請兒子繼續扔東西。打手,自有妻子與外傭擔當。
對香港諸多不滿的英式爸爸,竟然願意在香港生兒育女,先後誕下將升小二的泰澄,與現時2歲多的泰頤,47歲的他解釋﹕「結婚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生仔,開始人生的另一頁,另一種責任。除非你做和尚,做隱士。」他看得很積極﹕「最好生孩子,這是自然生理規律。是一種責任與樂趣。」樂趣在於從兒子身上,重拾赤子之心。「例如小朋友說話很老實,如果你今日樣衰就說你樣衰,不會擦你鞋。不會講假大空,不會腐化。」


為子遷居偽外國環境

為培養兒子的閱讀興趣,閒時會帶兒子逛書店、書展﹔一家人往英國、日本旅行,都會到有書的地方﹔讓孩子選擇喜歡的讀物﹔進行親子閱讀,給兒子讀《愛麗絲夢遊仙境》、《丁丁歷險記》﹔教泰澄背唐詩,念懂了便「有錢畀、有糖食」。他甚至遷居來創造一個有利成長的「小環境」。「這裏是一個幾全球化的社區,英式管理,下面的警衛是Gurkha兵,鄰居不是鬼佬就是印度人,或者由外國回來,好像方力申(相關新聞 – 網站)爸爸是藝術家,唐人街指數成分低,背山面海,是一個偽外國的環境。」
不過,泰澄並沒有入讀國際學校,「始終這裏是華人地方,崇洋不需要崇到這個地步」。他選擇了華人父母最終極的目標之一﹕聖保羅男女小學。

陶傑選校,亦有一套來自書本的理論﹕「一定要是基督教(耶教)的學校,對小朋友最好。為什麼呢﹖你一定要看一本書﹕《萬國文庫》。有個19世紀的牧師林樂之,提出『唯基督教能救中國論』,說中國這個國家沒得救,除非是基督教。不是我說的,是中共的三聯書店所出版、錢鍾書主編的《萬國文庫》所說的。」他認為只有教會學校,能教兒子分辨好壞、真偽、正邪,學到道德基礎。
如此悉心栽培下,若兒子仍不愛閱讀,陶傑終於真情地說﹕「我也會有少少失望,但人的志趣沒辦法強求。」


同一時間可看6本書

陶傑同一時間可以看6本風馬牛不相及的書,「我不一定要看完全本書,我愛拈花惹草、東拿西取。」除了好看的小說,要一氣呵成讀完。一般小說故事,陶傑也鮮會讀第二遍,Jeffrey Archer的《The Fourth Estate》是其中一本例外的佳作。

「這本幾刺激,其實是影射Murdoch與Maxwell如何創業,各自如何成長,氣派很大,亦有幽默感。」書中主角Richard Armstrong跟已故傳媒巨人麥斯威爾(Robert Maxwell)一樣,在東歐出生時極度窮困,傳奇一生,最後他在非法侵佔自己公司員工的退休基金後,於1991年從他的私人遊艇墮海死亡﹔另一主角 Keith Townsend則像梅鐸(Rupert Murdoch)來自澳洲,繼承父業終成傳媒大亨,唯一不同是,在1996年出版的書中,Townsend只有兩段婚姻,梅鐸卻在1999年迎娶曾任職衛星電視的鄧文迪,成為第3任妻子。


陶傑二三事
最喜愛的歌曲﹕莫札特、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的作品
最喜愛畫家﹕李可染、傅抱石
最欣賞的人物﹕很多,包括邱吉爾、曾國藩等
最喜歡的戲劇﹕馬羅(Christopher Marlowe)著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劇》(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r. Faustus)、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奧賽羅》(Othello)
最喜歡的書﹕《紅樓夢》
座右銘﹕太多,不能盡錄


文﹕陳詠詩、江穎欣
編輯﹕梁麗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