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6-雷薩.阿斯蘭:革命分子耶穌: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
雷薩.阿斯蘭:革命分子耶穌: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
10:49 26/4/2015
(序)作者的話
十五歲那年,我發現了耶穌。
高一夏天,我參加了北加州的福音青年營。那裡有茂密的森林,一望無際的藍天,如果時間充裕,加上平靜的生活與溫暖的鼓勵,很難不感受到上帝的呼喚。依傍著人工開鑿的湖泊與高聳挺拔的松林,我與朋友歌唱、遊戲、交換祕密。我們擺脫家庭與學校的羈絆,無拘無束地玩耍。傍晚,我們聚集在營地中心,圍著營火坐成一圈。就在這裡,我聽到一則非凡的故事,從此改變我的一生。
故事是這麼說的,兩千年前,在某個稱為加利利的古老土地上,創造天地的上帝化身成無助的嬰兒降臨人世。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無懈可擊之人。這個人就是基督,也就是人類的救主。他傳的道以及他所行的奇蹟,觸怒了認為只有自己才是上帝所揀選的猶太人,於是他被猶太人釘死在十字架上。雖然他大可讓自己免於可怕的刑罰,但他還是選擇一死。他的死至關重要,因為他的犧牲使人類得以免除原罪的重擔。但故事並未結束,三天後,他死裡復活,顯現出崇高而神聖的樣子。現在,所有相信他,衷心接受他的人,也將不死且獲得永生。
我成長於宗教信仰混雜的家庭—有不太虔誠的穆斯林,也有活力充沛的無神論者—這的確是我聽過最精采的故事。在此之前,上帝從未如此吸引我。我在伊朗出生,我是穆斯林就跟我是波斯人一樣理所當然。我的宗教與我的族群身分密不可分。與絕大多數誕生在宗教傳統中的人一樣,信仰對我來說親如自己的肌膚,不可能視若無睹。伊朗革命使我家不得不逃離故鄉,此後,宗教,尤其是伊斯蘭教,就成了我家絕口不提的禁忌。簡單地說,伊斯蘭教會讓我們想起在伊朗失去的一切,我們所有的家當全落入當前統治伊朗的穆拉(mullah)手裡。儘管如此,我的母親仍會趁沒人看見時偷偷禱告,而我們仍可在壁櫥或某個抽屜找到一兩本被藏起來的《古蘭經》。不過大體而言,上帝幾乎已從我們的生活中抹去。
對我來說,這其實是件好事。畢竟在一九八○年代的美國,身為穆斯林簡直跟火星人沒什麼兩樣。我的信仰就像青紫的瘀傷,很容易讓人看出我跟一般人有什麼不同;我需要把它遮掩起來。
另一方面,耶穌「就是」美國。耶穌是美國建國戲劇的中心人物。愈能接納耶穌,愈能讓我覺得自己是真正的美國人。我的意思不是我在權宜之下改變信仰。正好相反,我對這個自己新發現的信仰十分虔誠。在我心中,與其說耶穌是「救世主」,倒不如說是我的知心好友。青少年的我面對未知的世界,內心充滿徬徨,就在此時,耶穌向我提出了難以拒絕的邀請。
一從青年營回來,我便急著向朋友與家人、鄰居與同學分享耶穌基督的福音,就連剛認識的人,還有街上的陌生人,也成了我分享的對象:有些人樂意聽我說話,但也有人當面拒絕我。然而,就在我急於拯救世人靈魂時,發生了出人意料的事。為了化解不信者的疑問,我透過研讀《聖經》來武裝自己,但我愈是鑽研,愈感受到福音書的耶穌與歷史的耶穌存在落差—亦即耶穌基督與拿撒勒人耶穌存在著不少差異。上大學之後,我開始正式研習宗教史,然而起初的困惑不僅未解,反而迅速擴大為對自我的全面懷疑。
福音派基督教的基礎,至少以我受的教導來看,是無條件地相信《聖經》每個字句都來自上帝的啟示,因此《聖經》的文字是真實、忠於原義、正確無誤的。然而,我很快就發現這個信念明顯有問題,毫無疑問是錯的,而《聖經》也充滿了極為明確的謬誤與矛盾—一份文件經過數千年與數百人的傳抄,出現錯誤是可預料的—我因此陷入混亂,精神上完全失去了依靠。跟許多遭遇類似狀況的人一樣,我在氣憤之下拋棄了基督教信仰,彷彿我受騙購買了一個昂貴的贗品。我開始重新思考祖先的信仰與文化,並且從中找到年幼時未曾感受到的深刻而親密的熟悉感,那種感覺就像與老朋友久別重逢。
在此同時,我持續進行我的宗教研究,潛心研讀《聖經》,但我不再是過去那個盲從的信徒,而是追根究柢的學者。我不再拘泥於《聖經》所有故事都是真實的信條,我從文本中看到更耐人尋味的真實,一種刻意與歷史脫鉤的真實。諷刺的是,我愈瞭解耶穌的真實生平,愈瞭解他身處的動盪世界,以及他對羅馬暴政的反抗,我愈被他吸引。事實上,耶穌以猶太農民與革命分子之姿,挑戰世界有史以來最強大帝國而失敗的形貌,在我心中反而比教會塑造的超然絕塵形象更為真實。
經過這二十年對基督教起源的嚴謹研究,今日我有信心說,我對耶穌的信從要比過去更為忠實,只不過我現在信從的是拿撒勒人的耶穌,而非耶穌基督。我希望本書能以我當初傳布基督故事的熱忱,來傳布歷史上的耶穌的福音。
10:49 26/4/2015
(序)作者的話
十五歲那年,我發現了耶穌。
高一夏天,我參加了北加州的福音青年營。那裡有茂密的森林,一望無際的藍天,如果時間充裕,加上平靜的生活與溫暖的鼓勵,很難不感受到上帝的呼喚。依傍著人工開鑿的湖泊與高聳挺拔的松林,我與朋友歌唱、遊戲、交換祕密。我們擺脫家庭與學校的羈絆,無拘無束地玩耍。傍晚,我們聚集在營地中心,圍著營火坐成一圈。就在這裡,我聽到一則非凡的故事,從此改變我的一生。
故事是這麼說的,兩千年前,在某個稱為加利利的古老土地上,創造天地的上帝化身成無助的嬰兒降臨人世。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無懈可擊之人。這個人就是基督,也就是人類的救主。他傳的道以及他所行的奇蹟,觸怒了認為只有自己才是上帝所揀選的猶太人,於是他被猶太人釘死在十字架上。雖然他大可讓自己免於可怕的刑罰,但他還是選擇一死。他的死至關重要,因為他的犧牲使人類得以免除原罪的重擔。但故事並未結束,三天後,他死裡復活,顯現出崇高而神聖的樣子。現在,所有相信他,衷心接受他的人,也將不死且獲得永生。
我成長於宗教信仰混雜的家庭—有不太虔誠的穆斯林,也有活力充沛的無神論者—這的確是我聽過最精采的故事。在此之前,上帝從未如此吸引我。我在伊朗出生,我是穆斯林就跟我是波斯人一樣理所當然。我的宗教與我的族群身分密不可分。與絕大多數誕生在宗教傳統中的人一樣,信仰對我來說親如自己的肌膚,不可能視若無睹。伊朗革命使我家不得不逃離故鄉,此後,宗教,尤其是伊斯蘭教,就成了我家絕口不提的禁忌。簡單地說,伊斯蘭教會讓我們想起在伊朗失去的一切,我們所有的家當全落入當前統治伊朗的穆拉(mullah)手裡。儘管如此,我的母親仍會趁沒人看見時偷偷禱告,而我們仍可在壁櫥或某個抽屜找到一兩本被藏起來的《古蘭經》。不過大體而言,上帝幾乎已從我們的生活中抹去。
對我來說,這其實是件好事。畢竟在一九八○年代的美國,身為穆斯林簡直跟火星人沒什麼兩樣。我的信仰就像青紫的瘀傷,很容易讓人看出我跟一般人有什麼不同;我需要把它遮掩起來。
另一方面,耶穌「就是」美國。耶穌是美國建國戲劇的中心人物。愈能接納耶穌,愈能讓我覺得自己是真正的美國人。我的意思不是我在權宜之下改變信仰。正好相反,我對這個自己新發現的信仰十分虔誠。在我心中,與其說耶穌是「救世主」,倒不如說是我的知心好友。青少年的我面對未知的世界,內心充滿徬徨,就在此時,耶穌向我提出了難以拒絕的邀請。
一從青年營回來,我便急著向朋友與家人、鄰居與同學分享耶穌基督的福音,就連剛認識的人,還有街上的陌生人,也成了我分享的對象:有些人樂意聽我說話,但也有人當面拒絕我。然而,就在我急於拯救世人靈魂時,發生了出人意料的事。為了化解不信者的疑問,我透過研讀《聖經》來武裝自己,但我愈是鑽研,愈感受到福音書的耶穌與歷史的耶穌存在落差—亦即耶穌基督與拿撒勒人耶穌存在著不少差異。上大學之後,我開始正式研習宗教史,然而起初的困惑不僅未解,反而迅速擴大為對自我的全面懷疑。
福音派基督教的基礎,至少以我受的教導來看,是無條件地相信《聖經》每個字句都來自上帝的啟示,因此《聖經》的文字是真實、忠於原義、正確無誤的。然而,我很快就發現這個信念明顯有問題,毫無疑問是錯的,而《聖經》也充滿了極為明確的謬誤與矛盾—一份文件經過數千年與數百人的傳抄,出現錯誤是可預料的—我因此陷入混亂,精神上完全失去了依靠。跟許多遭遇類似狀況的人一樣,我在氣憤之下拋棄了基督教信仰,彷彿我受騙購買了一個昂貴的贗品。我開始重新思考祖先的信仰與文化,並且從中找到年幼時未曾感受到的深刻而親密的熟悉感,那種感覺就像與老朋友久別重逢。
在此同時,我持續進行我的宗教研究,潛心研讀《聖經》,但我不再是過去那個盲從的信徒,而是追根究柢的學者。我不再拘泥於《聖經》所有故事都是真實的信條,我從文本中看到更耐人尋味的真實,一種刻意與歷史脫鉤的真實。諷刺的是,我愈瞭解耶穌的真實生平,愈瞭解他身處的動盪世界,以及他對羅馬暴政的反抗,我愈被他吸引。事實上,耶穌以猶太農民與革命分子之姿,挑戰世界有史以來最強大帝國而失敗的形貌,在我心中反而比教會塑造的超然絕塵形象更為真實。
經過這二十年對基督教起源的嚴謹研究,今日我有信心說,我對耶穌的信從要比過去更為忠實,只不過我現在信從的是拿撒勒人的耶穌,而非耶穌基督。我希望本書能以我當初傳布基督故事的熱忱,來傳布歷史上的耶穌的福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