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7-練乙錚:大媽的梁特.退聯的時義.Caravaggio的岑敖暉
練乙錚:大媽的梁特.退聯的時義.Caravaggio的岑敖暉
2015年4月27日
政改方案甫出籠,幾乎所有本地媒體的社論同時「自我表態」、清一色支持「袋住先」,可謂開了香港「輿論一律」的先河。如果媒體反映民意的話,「爭取七成民眾支持」的政治硬任務,在方案公布的12小時內,便已經達到了;當權派餘下的工作,就是在關鍵的小眾圈子裏「繼續把表態鬥爭進行到底」。所謂關鍵小眾,無非就是商界大班、業界團體的主席級人物、社會賢達及其他各界知名人士,即構成《基本法》裏面提到的「具廣泛代表性」的那一「浸」人物。
一、營造基層氣氛着眼上層交心
當然,在香港搞思想審查、人人過關,做法不必像大陸的各級黨委那樣,只需某些媒體的記者逐戶「採訪」作報道,容或加上官府裏的審查專員作出咄咄逼人的拷問架勢,則這些關鍵少數人物無論本身態度如何,也得準備好讓北京滿意或起碼是不太反感的答案,而他們知道這些答案是與自身利益攸關的。
為了「上層工作」進行順利,讓決定向當權者表態交心的某些人士不太尷尬,特府要做的工作,便是調動中產及基層當配角搞配合。首先,必大力爭取民意,動用龐大人力資源搞成百上千的街站及商場攤位宣傳政改。上周四特府安排在美孚由大媽演唱革命歌曲撐「袋住先」、梁特與林鄭同台唱雙簧落力演出的那幕戲,可說是在中產屋苑開了一個頭。然後,再推出大量公私錢銀配合各種使得上「蛇齋餅糭」的民政事務活動,務求營造出遍地開花般的熱鬧氣氛,不亞於當年各界慶回歸。如此,關鍵少數人物公開交心便順理成章,《基本法》裏提到的「廣泛代表性」便完全滿足。那才是特府「爭取民意」的核心目的。至於到後來是否真有「七成民眾支持袋住先」,其實並不重要,因為特府「可用」的的民調多着,而那些民調,包括自2003年中策組做的在內,鮮以客觀稱著。
打這場政治公關戰,特府可用的組織、人力和財貨資源可說無上限;反觀民主派,資源本來就不多,更有各種莫須有的獻金官司纏身,無從匹敵。看來,一場媲美「慶回歸」的大龍鳳馬上就要出台。
然而,不同之處是,九七回歸是國家民族大事,當年泛民對中共無論什麼態度,或是反對、或是恐懼、或是懷疑,說到底也會從大中華的立場出發,支持回歸這個概念。但是,今年5月、6月當權派要積極營造氣氛,為的不過是是要港人支持一個只對當權派自己有利的政改方案;那不僅泛民全無興趣,還有相當一部分原來支持回歸的群眾已經轉化成為本土派,強烈反對梁政府的港陸融合政策。如此,1997年的「普天同慶」今年只會變成當權派與反對派合力演出的「普天同㷫」,而輿論的一律、精英的交心,並不確切反映民意,而只不過見證政權收編的威力罷了。
二、退聯爭議的時義
君子和而不同,民主運動裏分成派別,筆者素來不擔心,因為符合一般規律。重要的是,派別之間如何處理好彼此的關係,發揮出更大的組合力量。在這個問題上,原來的泛民各派未能提供很好的榜樣;如今學聯分裂,大學生、年輕人,能夠比上一輩的人處理得比較好嗎?
佔中流產、佔領替上,社運遍地開花,儘管未能從專制政權手中奪得任何成果,卻徹底改變了本地新生代的政治面貌,催生了新的更有活力的社運方向。運動領導之一的學聯,特別是學聯當時的領導班子,表現總的來說非常優秀,功不可沒。這點,是可以而且應該與後來出現的「退聯」清楚區分的。
就筆者所知,現時主張退聯的人士對學聯有三個不滿,筆者以旁觀者的視角看,認為其中的兩個,既不應該是退聯的理由,退聯成功了,問題也不會自動解決。餘下的一個,才是學聯的致命傷。但是,引起不滿的三個問題,卻是環環相扣的,下面筆者試作一簡單分析,着眼其結構及決策模式,不涉複雜的財政、人事及與其他政治組織之間的關係等問題。
甲、學聯的決策模式。佔領運動過程中的一些決策,引起重大爭議,其中既有運動的路線方向問題,也牽涉學聯的傳統決策模式是否適應大規模社運所要求的靈活與快捷。運動期間,事情發展每如電光石火,須要當機立斷,不容領導核心有所遲疑;但學聯的體制規定,由各院校代表組成的常委會做決策,採取的是共識制;在此制底下,只要某一成員院校的學生會代表不同意,決策就做不成。這一點對佔領運動的影響十分重大:不是學聯決策太專橫,而是學聯領導的決策權受太大限制。但是,如果要替學聯的領導充權,改共識制為常委多數決,學聯卻沒有足夠的院校民意基礎。這就涉及學聯領導的產生模式和民主成分。【註1】
乙、學聯領導機構組成的民主性。學聯是八大院校學生會的聯會,不是一個獨立於各院校學生會以外的組織。其領導層有三個機構:常委會(決策)、評議會(監督)、秘書處(執行);其成員產生方法比較複雜,包含太多間選因素,以致最終向各院校學生問責的渠道也是間接又間接,其民主性實不足以支持一個以多數決為決策模式的常委會,代表各院校學生做非常政治性的社運行動決策並向各院校學生問責。不過,這樣看學聯的架構民主性,就牽涉學聯的歷史。
丙、學聯的前世今生。1958年學聯成立,之後長期支持中共,六十年代更支持文革,七十年代支持「認中關社」(後來變成「認祖關社」),1984年之後改為支持大陸民運、香港民主;89.64之後,開始反共;近年更直接參與、領導學運,最後站在社運最前線。最初階段,學聯不過是中共在大專界的一隻統戰工作棋子,沒有什麼太緊張的工作或任務,什麼樣的決策架構都不是大問題,太直接民主的話,很多時反為不妙。但是,學聯在政治上轉變之後,特別是在積極參與這幾年的社運之後,其組織民主性和決策靈活性都跟不上需要,變成一種障礙,不能不改革。然而,自2014年起,社運形勢有變,學聯的「反共的中國關係」(即與支聯會等組織的關係),令它成為新興本土派心目中的「大中華膠」,無法再統一領導學運或年輕人中的社運。甚至,學聯在一些本身的意識形態歷史包袱影響底下,便是與支聯會等團體切割,也不一定能夠再擔當學運的領導角色。這是個不幸的發展,然而卻是大環境政治轉變期間的現實。
目前已有港大、理大和浸大的學生會退出學聯,以致學聯難以在現存章程之下繼續運作,就算作出大動作的結構性轉變脫胎換骨,也因為具體的人與人之間的意識形態分歧和政治信任問題,不一定有成果。比較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學運的領導出現雙胞,其一是進行組織改革後的學聯,其二是以若干院校為骨幹的本土派跨院校組織。若按四所已進行退聯公投的大學裏的學生政治意識分歧狀況看,後者的支持力量比前者大兩成左右,與目前民主派政黨範圍裏的「大中華」比重還是大於「本土」的狀況相反。不過,按筆者推測,時間比較站在「本土」一邊。
這有問題嗎?雙胞領導會削弱學運、社運的力量嗎?筆者認為不會,因為「本土」力量上升,本身包含一種新的活力,能夠擴大民主派的支持,不會是純粹的民主陣營裏的零和遊戲。老一輩的民主派人士可能要開放心情,接受、支持這個變化。
三、Caravaggio的岑敖暉
都柏林的愛爾蘭國立美術館裏有一幅宗教名畫,作者是十六世紀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此公不是那個比他早生一百年、名氣比他大得多的Michelangelo,但他也有不少不朽畫作傳世,二十世紀被藝術界「再發現」之後,運程極佳。他的作品之中,給筆者印象最深的,當是那幅描繪耶穌在受難前的一夜到耶路撒冷的客西馬尼園(Garden of Gethesmane)向祂的父祈禱之後遭羅馬殖民兵圍捕時的情景。耶穌雙手合十沒有慌張,甲胄滿身的羅馬兵卻顯得十分暴躁不安。卡拉瓦喬的前前後後,更有數不清的畫家用同一主題創作,畫中的羅馬兵從暴躁到暴戾都有,數目有的只是兩三個,有的卻多達二三十個。大家可以按筆者提供的連結看到Caravaggio的原畫和另外一位畫家的一幅同主題作品。【註2】
佔領運動之後,本地新聞界主辦了一個攝影比賽,頭獎由《商報》的一位攝記奪得,筆者把他的作品命名為《Caravaggio的岑敖暉》。筆者的記者朋友告訴:照片中被「羅馬兵」包圍拿補的岑敖暉顯得比較矮,因為他當時是跪着的。大家看看,那會不會也是一幀不朽之作?【註3】
練乙錚
【註1】要明白學聯組織架構與決策模式可參考https://www.hkfs.org.hk/about-hkfs/
【註2】Caravaggio的原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Taking_of_Christ_%28Caravaggio%29。次可與後來的同主題畫作比較:http://www.google.co.nz/imgres?imgurl=http://www.wga.hu/art/a/altdorfe/3/2scenes1.jpg&imgrefurl=http://www.imagesbible.com/nouveausite/english-version/liste-of-files/passion-and-resurrection-of-christ/Ang_arrest_Christ-htm.htm&h=1049&w=760&tbnid=eH1vutkG-PI3MM&zoom=1&tbnh=264&tbnw=191&usg=__kHJD-C9-v69IrgdrqzmLsi6dv28=&hl=en&docid=ZfPK7pzNTQh_2M。
【註3】岑敖暉的被捕鏡頭見http://m.imgur.com/gallery/isoJ0T0
2015年4月27日
政改方案甫出籠,幾乎所有本地媒體的社論同時「自我表態」、清一色支持「袋住先」,可謂開了香港「輿論一律」的先河。如果媒體反映民意的話,「爭取七成民眾支持」的政治硬任務,在方案公布的12小時內,便已經達到了;當權派餘下的工作,就是在關鍵的小眾圈子裏「繼續把表態鬥爭進行到底」。所謂關鍵小眾,無非就是商界大班、業界團體的主席級人物、社會賢達及其他各界知名人士,即構成《基本法》裏面提到的「具廣泛代表性」的那一「浸」人物。
一、營造基層氣氛着眼上層交心
當然,在香港搞思想審查、人人過關,做法不必像大陸的各級黨委那樣,只需某些媒體的記者逐戶「採訪」作報道,容或加上官府裏的審查專員作出咄咄逼人的拷問架勢,則這些關鍵少數人物無論本身態度如何,也得準備好讓北京滿意或起碼是不太反感的答案,而他們知道這些答案是與自身利益攸關的。
為了「上層工作」進行順利,讓決定向當權者表態交心的某些人士不太尷尬,特府要做的工作,便是調動中產及基層當配角搞配合。首先,必大力爭取民意,動用龐大人力資源搞成百上千的街站及商場攤位宣傳政改。上周四特府安排在美孚由大媽演唱革命歌曲撐「袋住先」、梁特與林鄭同台唱雙簧落力演出的那幕戲,可說是在中產屋苑開了一個頭。然後,再推出大量公私錢銀配合各種使得上「蛇齋餅糭」的民政事務活動,務求營造出遍地開花般的熱鬧氣氛,不亞於當年各界慶回歸。如此,關鍵少數人物公開交心便順理成章,《基本法》裏提到的「廣泛代表性」便完全滿足。那才是特府「爭取民意」的核心目的。至於到後來是否真有「七成民眾支持袋住先」,其實並不重要,因為特府「可用」的的民調多着,而那些民調,包括自2003年中策組做的在內,鮮以客觀稱著。
打這場政治公關戰,特府可用的組織、人力和財貨資源可說無上限;反觀民主派,資源本來就不多,更有各種莫須有的獻金官司纏身,無從匹敵。看來,一場媲美「慶回歸」的大龍鳳馬上就要出台。
然而,不同之處是,九七回歸是國家民族大事,當年泛民對中共無論什麼態度,或是反對、或是恐懼、或是懷疑,說到底也會從大中華的立場出發,支持回歸這個概念。但是,今年5月、6月當權派要積極營造氣氛,為的不過是是要港人支持一個只對當權派自己有利的政改方案;那不僅泛民全無興趣,還有相當一部分原來支持回歸的群眾已經轉化成為本土派,強烈反對梁政府的港陸融合政策。如此,1997年的「普天同慶」今年只會變成當權派與反對派合力演出的「普天同㷫」,而輿論的一律、精英的交心,並不確切反映民意,而只不過見證政權收編的威力罷了。
二、退聯爭議的時義
君子和而不同,民主運動裏分成派別,筆者素來不擔心,因為符合一般規律。重要的是,派別之間如何處理好彼此的關係,發揮出更大的組合力量。在這個問題上,原來的泛民各派未能提供很好的榜樣;如今學聯分裂,大學生、年輕人,能夠比上一輩的人處理得比較好嗎?
佔中流產、佔領替上,社運遍地開花,儘管未能從專制政權手中奪得任何成果,卻徹底改變了本地新生代的政治面貌,催生了新的更有活力的社運方向。運動領導之一的學聯,特別是學聯當時的領導班子,表現總的來說非常優秀,功不可沒。這點,是可以而且應該與後來出現的「退聯」清楚區分的。
就筆者所知,現時主張退聯的人士對學聯有三個不滿,筆者以旁觀者的視角看,認為其中的兩個,既不應該是退聯的理由,退聯成功了,問題也不會自動解決。餘下的一個,才是學聯的致命傷。但是,引起不滿的三個問題,卻是環環相扣的,下面筆者試作一簡單分析,着眼其結構及決策模式,不涉複雜的財政、人事及與其他政治組織之間的關係等問題。
甲、學聯的決策模式。佔領運動過程中的一些決策,引起重大爭議,其中既有運動的路線方向問題,也牽涉學聯的傳統決策模式是否適應大規模社運所要求的靈活與快捷。運動期間,事情發展每如電光石火,須要當機立斷,不容領導核心有所遲疑;但學聯的體制規定,由各院校代表組成的常委會做決策,採取的是共識制;在此制底下,只要某一成員院校的學生會代表不同意,決策就做不成。這一點對佔領運動的影響十分重大:不是學聯決策太專橫,而是學聯領導的決策權受太大限制。但是,如果要替學聯的領導充權,改共識制為常委多數決,學聯卻沒有足夠的院校民意基礎。這就涉及學聯領導的產生模式和民主成分。【註1】
乙、學聯領導機構組成的民主性。學聯是八大院校學生會的聯會,不是一個獨立於各院校學生會以外的組織。其領導層有三個機構:常委會(決策)、評議會(監督)、秘書處(執行);其成員產生方法比較複雜,包含太多間選因素,以致最終向各院校學生問責的渠道也是間接又間接,其民主性實不足以支持一個以多數決為決策模式的常委會,代表各院校學生做非常政治性的社運行動決策並向各院校學生問責。不過,這樣看學聯的架構民主性,就牽涉學聯的歷史。
丙、學聯的前世今生。1958年學聯成立,之後長期支持中共,六十年代更支持文革,七十年代支持「認中關社」(後來變成「認祖關社」),1984年之後改為支持大陸民運、香港民主;89.64之後,開始反共;近年更直接參與、領導學運,最後站在社運最前線。最初階段,學聯不過是中共在大專界的一隻統戰工作棋子,沒有什麼太緊張的工作或任務,什麼樣的決策架構都不是大問題,太直接民主的話,很多時反為不妙。但是,學聯在政治上轉變之後,特別是在積極參與這幾年的社運之後,其組織民主性和決策靈活性都跟不上需要,變成一種障礙,不能不改革。然而,自2014年起,社運形勢有變,學聯的「反共的中國關係」(即與支聯會等組織的關係),令它成為新興本土派心目中的「大中華膠」,無法再統一領導學運或年輕人中的社運。甚至,學聯在一些本身的意識形態歷史包袱影響底下,便是與支聯會等團體切割,也不一定能夠再擔當學運的領導角色。這是個不幸的發展,然而卻是大環境政治轉變期間的現實。
目前已有港大、理大和浸大的學生會退出學聯,以致學聯難以在現存章程之下繼續運作,就算作出大動作的結構性轉變脫胎換骨,也因為具體的人與人之間的意識形態分歧和政治信任問題,不一定有成果。比較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學運的領導出現雙胞,其一是進行組織改革後的學聯,其二是以若干院校為骨幹的本土派跨院校組織。若按四所已進行退聯公投的大學裏的學生政治意識分歧狀況看,後者的支持力量比前者大兩成左右,與目前民主派政黨範圍裏的「大中華」比重還是大於「本土」的狀況相反。不過,按筆者推測,時間比較站在「本土」一邊。
這有問題嗎?雙胞領導會削弱學運、社運的力量嗎?筆者認為不會,因為「本土」力量上升,本身包含一種新的活力,能夠擴大民主派的支持,不會是純粹的民主陣營裏的零和遊戲。老一輩的民主派人士可能要開放心情,接受、支持這個變化。
三、Caravaggio的岑敖暉
都柏林的愛爾蘭國立美術館裏有一幅宗教名畫,作者是十六世紀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此公不是那個比他早生一百年、名氣比他大得多的Michelangelo,但他也有不少不朽畫作傳世,二十世紀被藝術界「再發現」之後,運程極佳。他的作品之中,給筆者印象最深的,當是那幅描繪耶穌在受難前的一夜到耶路撒冷的客西馬尼園(Garden of Gethesmane)向祂的父祈禱之後遭羅馬殖民兵圍捕時的情景。耶穌雙手合十沒有慌張,甲胄滿身的羅馬兵卻顯得十分暴躁不安。卡拉瓦喬的前前後後,更有數不清的畫家用同一主題創作,畫中的羅馬兵從暴躁到暴戾都有,數目有的只是兩三個,有的卻多達二三十個。大家可以按筆者提供的連結看到Caravaggio的原畫和另外一位畫家的一幅同主題作品。【註2】
佔領運動之後,本地新聞界主辦了一個攝影比賽,頭獎由《商報》的一位攝記奪得,筆者把他的作品命名為《Caravaggio的岑敖暉》。筆者的記者朋友告訴:照片中被「羅馬兵」包圍拿補的岑敖暉顯得比較矮,因為他當時是跪着的。大家看看,那會不會也是一幀不朽之作?【註3】
練乙錚
【註1】要明白學聯組織架構與決策模式可參考https://www.hkfs.org.hk/about-hkfs/
【註2】Caravaggio的原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Taking_of_Christ_%28Caravaggio%29。次可與後來的同主題畫作比較:http://www.google.co.nz/imgres?imgurl=http://www.wga.hu/art/a/altdorfe/3/2scenes1.jpg&imgrefurl=http://www.imagesbible.com/nouveausite/english-version/liste-of-files/passion-and-resurrection-of-christ/Ang_arrest_Christ-htm.htm&h=1049&w=760&tbnid=eH1vutkG-PI3MM&zoom=1&tbnh=264&tbnw=191&usg=__kHJD-C9-v69IrgdrqzmLsi6dv28=&hl=en&docid=ZfPK7pzNTQh_2M。
【註3】岑敖暉的被捕鏡頭見http://m.imgur.com/gallery/isoJ0T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