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30-劉細良:【讀書好×果籽】香港創新困局,Steve Jobs做局長都冇用
劉細良:【讀書好×果籽】香港創新困局,Steve Jobs做局長都冇用
22:52 30/1/2016
《無用之用》批評以功利實用的態度看待知識,作者認為「用」不能只看表面。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一句「我真係見過(Steve Jobs)!」成為金句,被網民笑爆。楊偉雄對科技或有認識,但跟推動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是兩碼子的事。香港創新科技之困局,不在人口少地方細,丹麥、芬蘭、瑞典及荷蘭等國的創新經濟蓬勃,人口也不多。所謂成也風雲,敗也風雲,中國變世界工廠,因信奉實用主義、應用科學及專業知識,也因為只信實用主義,缺乏探求知識的好奇心,對知識抱着功利掛帥的態度,注定我們只有Steve Jobs粉絲,而不會培育出Steve Jobs這類人。
教育局堅持由小三開始用TSA監控學校的成品是否符合標準,令香港人幾歲大已成考試機器;另一邊剛成立的創科局準備用廿億直接投資年輕人創新start up,搞創新科技大躍進。一個人從小只會操練考試,難道在廿歲時會脫胎換骨成為創意人?反正我就不相信,公帑投資勢將凍過水。更可笑是主流建制對充滿創意的年輕人口誅筆伐,出本書就叫搞港獨,搞個頒獎禮、唱唱二創歌諷刺社會就叫荼毒年輕人,追求理想叫廢青,一班老妖仍然鼓吹有樓有車才叫成功,香港建制虛偽的程度,實在令人作嘔。
創新沒有方程式可言,一切關乎「文化」,就是這個地方的人,他們的教育制度、工作及生活方式,是否奉創意為核心價值,這才是創新科技的動力。TSA是教育官僚、學校及家長等成年人的「共業」,官僚要管、學校要威,家長就虛偽,家長根本就是一切嚴苛評核及考試制度的支持者,因為教育在他們眼中扣緊子女將來是否「搵到食」。自小灌輸重理輕文、實用專業掛帥、功利主義萬能的一套價值觀,在這種文化成長的人對知識的好奇心早早已被打殘,或為了父母期望而妥協了。
無用之實用性
今期《讀書好》雜誌訪問了港大數學家莫毅明教授,他剛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對他成就充份肯定。他自新蒲崗官小出身,中學讀聖保羅男女,大學本科在芝加哥,未完成就跳去史丹福一直念到博士。他不但曾解開數學上的經典難題,更精通各種語言,包括古典的梵語,會寫唐詩宋詞,涉獵中西交流史。他對我說,很感謝父母給予很大自由,令他在香港念書時對知識的好奇心一直沒有熄滅,而其語言學、中國歷史文化等知識,也是源於這份好奇。他小六已自學法文,看比較語言學的書,假如他生於千禧年,相信沒有時間自學了,因應付TSA已佔了大部份時間。
其實知識根本不能以「有用/無用」去劃分,因為知識是一個整體,表面看似無用的人文、歷史、音樂、藝術,與科學上的發現是有關連,這種連繫並非直接的因果關係,而是通過影響一個人的思維,對世界的認知好奇,產生創新意念。
對於破除中國人對知識的盲點,迷戀實用及功利知識的弊病,我建議大家看看意大利文學教授Nuccio Ordine的中譯作品《無用之用》,此書以學術隨筆方式寫成,很易讀,也很有啟發性!至於見Steve Jobs,花數十元入場看其自傳電影便成。
香港大學數學家莫毅明
意大利人文學者Nuccio Ordine
撰文:劉細良
編輯:陳國棟
美術:利英豪
22:52 30/1/2016
《無用之用》批評以功利實用的態度看待知識,作者認為「用」不能只看表面。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一句「我真係見過(Steve Jobs)!」成為金句,被網民笑爆。楊偉雄對科技或有認識,但跟推動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是兩碼子的事。香港創新科技之困局,不在人口少地方細,丹麥、芬蘭、瑞典及荷蘭等國的創新經濟蓬勃,人口也不多。所謂成也風雲,敗也風雲,中國變世界工廠,因信奉實用主義、應用科學及專業知識,也因為只信實用主義,缺乏探求知識的好奇心,對知識抱着功利掛帥的態度,注定我們只有Steve Jobs粉絲,而不會培育出Steve Jobs這類人。
教育局堅持由小三開始用TSA監控學校的成品是否符合標準,令香港人幾歲大已成考試機器;另一邊剛成立的創科局準備用廿億直接投資年輕人創新start up,搞創新科技大躍進。一個人從小只會操練考試,難道在廿歲時會脫胎換骨成為創意人?反正我就不相信,公帑投資勢將凍過水。更可笑是主流建制對充滿創意的年輕人口誅筆伐,出本書就叫搞港獨,搞個頒獎禮、唱唱二創歌諷刺社會就叫荼毒年輕人,追求理想叫廢青,一班老妖仍然鼓吹有樓有車才叫成功,香港建制虛偽的程度,實在令人作嘔。
創新沒有方程式可言,一切關乎「文化」,就是這個地方的人,他們的教育制度、工作及生活方式,是否奉創意為核心價值,這才是創新科技的動力。TSA是教育官僚、學校及家長等成年人的「共業」,官僚要管、學校要威,家長就虛偽,家長根本就是一切嚴苛評核及考試制度的支持者,因為教育在他們眼中扣緊子女將來是否「搵到食」。自小灌輸重理輕文、實用專業掛帥、功利主義萬能的一套價值觀,在這種文化成長的人對知識的好奇心早早已被打殘,或為了父母期望而妥協了。
無用之實用性
今期《讀書好》雜誌訪問了港大數學家莫毅明教授,他剛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對他成就充份肯定。他自新蒲崗官小出身,中學讀聖保羅男女,大學本科在芝加哥,未完成就跳去史丹福一直念到博士。他不但曾解開數學上的經典難題,更精通各種語言,包括古典的梵語,會寫唐詩宋詞,涉獵中西交流史。他對我說,很感謝父母給予很大自由,令他在香港念書時對知識的好奇心一直沒有熄滅,而其語言學、中國歷史文化等知識,也是源於這份好奇。他小六已自學法文,看比較語言學的書,假如他生於千禧年,相信沒有時間自學了,因應付TSA已佔了大部份時間。
其實知識根本不能以「有用/無用」去劃分,因為知識是一個整體,表面看似無用的人文、歷史、音樂、藝術,與科學上的發現是有關連,這種連繫並非直接的因果關係,而是通過影響一個人的思維,對世界的認知好奇,產生創新意念。
對於破除中國人對知識的盲點,迷戀實用及功利知識的弊病,我建議大家看看意大利文學教授Nuccio Ordine的中譯作品《無用之用》,此書以學術隨筆方式寫成,很易讀,也很有啟發性!至於見Steve Jobs,花數十元入場看其自傳電影便成。
香港大學數學家莫毅明
意大利人文學者Nuccio Ordine
撰文:劉細良
編輯:陳國棟
美術:利英豪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