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2-安裕:核武競賽陰影降臨
安裕:核武競賽陰影降臨
20170922
東西南北
■台灣的中科院曾秘密研究核武,但被美國阻止,要求台灣拆除相關核設施並以水泥密封。
特朗普兩天前在聯合國大會說,北韓是「敗壞政權」,各國必須孤立北韓,直至北韓結束敵對行為。之後話鋒一轉,說如果美國受威脅,別無選擇之下,就會徹底摧毀(totally destroy)北韓。這八個月的特朗普時代,北韓射導彈美國就發出警告,每次警告或制裁之後,北韓一如以往繼續發射導彈,美國淪為失去公信力的國際笑柄;特朗普在聯合國這番話,亦難免殊途同歸成為另一個國際談資。不過,北韓在另一側面證明,只要有核武,哪怕只有一枚核彈,就有可能達致在不對稱國力下的戰略均衡。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則說「不會承認北韓是核武國家」,把朝鮮半島核危機關鍵解構:一旦承認北韓是核武國,區內核武競賽便會因為「北韓也有核武」,名正言順全面展開。
核武的最大效應不在於使用而在震懾,帶有「不戰而屈人之兵」況味。七十年代,美國與蘇聯在戰略武器限制談判第二階段(SALT II)像核數師那樣精準細密:彈頭計算和載具計算爭議最多,現代彈道導彈的「現代」定義應是從哪一時期開始?何謂「戰略轟炸機」,倘有空中加油能力應當如何劃分?限核談判變成瑣碎複雜,延綿半世紀的談判,通過年復一年對核武的仔細審視,美蘇相互確認核武對人類的巨大毀滅能力,最終成為兩個超級大國懼於核戰的下台階。因為通過談判,兩國一點一滴了解對手核武的彈道圓形公算誤差及有效打擊威力,原來不必像蘇聯那樣研發5,000萬噸黃色炸藥當量的巨型氫彈,只一個比投擲廣島原子彈大一點的核彈,就能夠在瞬間把一個城巿變成廢墟。
金正恩在朝鮮半島核危機當中顯示,平壤堪稱吃透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上世紀五十年代著書立說的核武戰略精髓--不能使用的核彈就不能說是震懾武器。因此,金正恩只是試爆一個氫彈,當即就令美國調整政策以談為主、以談代打,把核武的邊際效用用得淋漓盡致,打破美國在東北亞核戰略論述的壟斷。美國的核武國策,以1969年尼克遜上台執政為分水嶺,自此之後,美國同意歐洲盟友擁有核武,但對亞洲盟友則仍然堅持不能擁核。金正恩如今證實擁有製造熱核武器能力,美國六十年來的亞洲核武政策受到挑戰。南韓傳媒上周稱,美國考慮日本、南韓、台灣擁有核武,雖然未能證實華府是否如此打算,可是這一消息震驚亞洲,觸動過去大半世紀的核武地圖或許有變的猜測。
掌握核武技術,等於擁有壟斷本質的政治實力,對地區戰略以至全球戰略有重大影響。冷戰年代,直到尼克遜上台之前,美國一直反對盟友擁有核武,便是出於華府擘劃全球戰略的考慮,不欲第三核武國推倒美蘇之間的勢力均衡或地區戰略平衡,這些實例,歐亞俱有。法國早於1960年試爆原子彈,比中國還早4年,但氫彈試爆則在中國試爆氫彈之後一年的1968年,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國最後一國試爆氫彈。原來法國研製氫彈時,理論雖然過關,應用上卻有大大小小阻滯,其中包括美國以法國拒簽禁試條約為由,阻止超級電腦出口法國。到最後法國自製氫彈成功,米已成炊,法國軍火庫從此擁有別於北約的自家核力量。
亞洲的實例是台灣。1964年中國大陸試爆原子彈後,蔣介石命令以「研究核電」為名,秘密研究核武。1969年派遣張憲義到美國專攻核子工程,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回到台灣中山科學院。1988年1月8日及9日,張憲義一家分別出走日本及美國,原來張在美國期間被吸收加入中情局,向美國傳交台灣研究核武情報。一星期後,美國人員與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官員直闖中科院,要求拆除有關核設施並以水泥密封,台灣核武大計至此成為泡影。美國出手,是不欲台灣擁核破壞美國的區內核平衡戰略,與六十年代末軟硬兼施要日本佐藤榮作政府簽署《核不擴散條約》出發點相若。佐藤榮作是五十年代日本首相岸信介的親弟,岸信介則是當今日揆安倍晉三的外公。
傳統思維難應對當今局面
美國對亞洲盟友擁核的態度戰後以來寸步不讓,可是特朗普去年競選時出現不同說法。去年4月,他接受霍士電視台訪問時說,一旦北韓擁有核武,日本可以自我防衞。記者追問:「用核彈嗎?」特朗普連答兩句「包括核彈,是,包括核彈」(including with nukes, yes, including with nukes)。同年3月,他接受《紐約時報》訪問,說日本和南韓如不分擔美軍駐紮當地的開支,美國便會撤出。雖然有評論說特朗普上任後會對這些敏感問題更加審慎,可是特朗普單邊主義的言論始終揮之不去,今年5月他訪問北約,在分擔軍費問題上顯得極不耐煩,他對日韓會否又是同一套思路,引起區內高度關切。尤其北韓一而再發射導彈及試爆氫彈,這些都會導致軍備特別是核武競賽,區內多年以來的表面張力戳破,引發巨大震盪。
1965年1月,佐藤榮作訪問美國,會晤總統詹森談到核武問題。佐藤說,若中國有核武,日本也應該有,並稱日本這一代人現在不會允許擁核,但他相信未來的日本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不會如此受教」。佐藤去世42年,中日之間縱然一個擁核一個無核,相安無事半世紀。如今是另一個核國北韓冒起,佐藤當年那番話,在此刻時空會有怎樣的官民反應、南韓是否也有類似思考?美國欲撤走,北韓成核國,一去一來,在核武競賽陰影籠罩下,傳統思維已經應對不了當今的東北亞局面。
安裕
20170922
東西南北
■台灣的中科院曾秘密研究核武,但被美國阻止,要求台灣拆除相關核設施並以水泥密封。
特朗普兩天前在聯合國大會說,北韓是「敗壞政權」,各國必須孤立北韓,直至北韓結束敵對行為。之後話鋒一轉,說如果美國受威脅,別無選擇之下,就會徹底摧毀(totally destroy)北韓。這八個月的特朗普時代,北韓射導彈美國就發出警告,每次警告或制裁之後,北韓一如以往繼續發射導彈,美國淪為失去公信力的國際笑柄;特朗普在聯合國這番話,亦難免殊途同歸成為另一個國際談資。不過,北韓在另一側面證明,只要有核武,哪怕只有一枚核彈,就有可能達致在不對稱國力下的戰略均衡。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則說「不會承認北韓是核武國家」,把朝鮮半島核危機關鍵解構:一旦承認北韓是核武國,區內核武競賽便會因為「北韓也有核武」,名正言順全面展開。
核武的最大效應不在於使用而在震懾,帶有「不戰而屈人之兵」況味。七十年代,美國與蘇聯在戰略武器限制談判第二階段(SALT II)像核數師那樣精準細密:彈頭計算和載具計算爭議最多,現代彈道導彈的「現代」定義應是從哪一時期開始?何謂「戰略轟炸機」,倘有空中加油能力應當如何劃分?限核談判變成瑣碎複雜,延綿半世紀的談判,通過年復一年對核武的仔細審視,美蘇相互確認核武對人類的巨大毀滅能力,最終成為兩個超級大國懼於核戰的下台階。因為通過談判,兩國一點一滴了解對手核武的彈道圓形公算誤差及有效打擊威力,原來不必像蘇聯那樣研發5,000萬噸黃色炸藥當量的巨型氫彈,只一個比投擲廣島原子彈大一點的核彈,就能夠在瞬間把一個城巿變成廢墟。
金正恩在朝鮮半島核危機當中顯示,平壤堪稱吃透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上世紀五十年代著書立說的核武戰略精髓--不能使用的核彈就不能說是震懾武器。因此,金正恩只是試爆一個氫彈,當即就令美國調整政策以談為主、以談代打,把核武的邊際效用用得淋漓盡致,打破美國在東北亞核戰略論述的壟斷。美國的核武國策,以1969年尼克遜上台執政為分水嶺,自此之後,美國同意歐洲盟友擁有核武,但對亞洲盟友則仍然堅持不能擁核。金正恩如今證實擁有製造熱核武器能力,美國六十年來的亞洲核武政策受到挑戰。南韓傳媒上周稱,美國考慮日本、南韓、台灣擁有核武,雖然未能證實華府是否如此打算,可是這一消息震驚亞洲,觸動過去大半世紀的核武地圖或許有變的猜測。
掌握核武技術,等於擁有壟斷本質的政治實力,對地區戰略以至全球戰略有重大影響。冷戰年代,直到尼克遜上台之前,美國一直反對盟友擁有核武,便是出於華府擘劃全球戰略的考慮,不欲第三核武國推倒美蘇之間的勢力均衡或地區戰略平衡,這些實例,歐亞俱有。法國早於1960年試爆原子彈,比中國還早4年,但氫彈試爆則在中國試爆氫彈之後一年的1968年,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國最後一國試爆氫彈。原來法國研製氫彈時,理論雖然過關,應用上卻有大大小小阻滯,其中包括美國以法國拒簽禁試條約為由,阻止超級電腦出口法國。到最後法國自製氫彈成功,米已成炊,法國軍火庫從此擁有別於北約的自家核力量。
亞洲的實例是台灣。1964年中國大陸試爆原子彈後,蔣介石命令以「研究核電」為名,秘密研究核武。1969年派遣張憲義到美國專攻核子工程,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回到台灣中山科學院。1988年1月8日及9日,張憲義一家分別出走日本及美國,原來張在美國期間被吸收加入中情局,向美國傳交台灣研究核武情報。一星期後,美國人員與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官員直闖中科院,要求拆除有關核設施並以水泥密封,台灣核武大計至此成為泡影。美國出手,是不欲台灣擁核破壞美國的區內核平衡戰略,與六十年代末軟硬兼施要日本佐藤榮作政府簽署《核不擴散條約》出發點相若。佐藤榮作是五十年代日本首相岸信介的親弟,岸信介則是當今日揆安倍晉三的外公。
傳統思維難應對當今局面
美國對亞洲盟友擁核的態度戰後以來寸步不讓,可是特朗普去年競選時出現不同說法。去年4月,他接受霍士電視台訪問時說,一旦北韓擁有核武,日本可以自我防衞。記者追問:「用核彈嗎?」特朗普連答兩句「包括核彈,是,包括核彈」(including with nukes, yes, including with nukes)。同年3月,他接受《紐約時報》訪問,說日本和南韓如不分擔美軍駐紮當地的開支,美國便會撤出。雖然有評論說特朗普上任後會對這些敏感問題更加審慎,可是特朗普單邊主義的言論始終揮之不去,今年5月他訪問北約,在分擔軍費問題上顯得極不耐煩,他對日韓會否又是同一套思路,引起區內高度關切。尤其北韓一而再發射導彈及試爆氫彈,這些都會導致軍備特別是核武競賽,區內多年以來的表面張力戳破,引發巨大震盪。
1965年1月,佐藤榮作訪問美國,會晤總統詹森談到核武問題。佐藤說,若中國有核武,日本也應該有,並稱日本這一代人現在不會允許擁核,但他相信未來的日本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不會如此受教」。佐藤去世42年,中日之間縱然一個擁核一個無核,相安無事半世紀。如今是另一個核國北韓冒起,佐藤當年那番話,在此刻時空會有怎樣的官民反應、南韓是否也有類似思考?美國欲撤走,北韓成核國,一去一來,在核武競賽陰影籠罩下,傳統思維已經應對不了當今的東北亞局面。
安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