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5-馬家輝:不情願的英雄
馬家輝:不情願的英雄
2017年9月25日
《逆權司機》又是一齣激勵人心的韓國電影,據說南韓總統受此感動,特地重新調查光州事件真相,戲裡戲外的牽連緊扣,不知道算是影像替現實添加了註腳,抑或剛好相反?
但話說回來,光州事件如斯關鍵,文在寅號稱「開明總統」,如果他要透過電影始懂回顧真相,未免有幾分天真。他絕非天真之人,所以,此回肯定只是借力使力,趁電影挑動了時代氣氛,民氣可用,便不會有人敢阻礙調查。這是他的機智,難怪有資格登上大位。
《逆》片以光州事件為背景,主線卻是的士司機,卑微人物的勇武抉擇,恰好呼應了一位港大學生最近於判刑後的那句話:「為世界美好,不只是學生責任。」各有各的崗位,各有各的方式,各有各的取捨與代價,有名或無名,在他日來臨的美好裡,都有彼此的銘印。
戲裡有一場轉折戲:男主角駕車離場,開到十字路口,掙扎了一下,毅然掉頭回到他捨不得離開的光州,回到他捨不得離棄的戰友。那是勇氣,而有此勇氣,即為英雄。
我想起美國奇幻小說作家Orson Scott Card寫過文章探討創作心得,題為「不情願的英雄」(英文是「The reluctant hero」,亦正是《進擊的巨人》一首歌曲的英文譯名)。他說有些人天生就想當英雄,如史詩裡的各路人物。有些人是職業崗位造就的英雄,像警察和消防員。但奇幻文學裡的英雄角色,大多數從沒想過要成為英雄,只不過到了某個關口,基於某種忽然而來的崇高召喚,做出了英雄抉擇。他指出,不情願的英雄在掙扎的當下會如此禱告:「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或者如《魔戒》裡的主角發願:「我會把這戒指帶到魔多去,雖然我根本不知道路怎麼走。」
Card的結論是:不管是上帝、天神、命運還是出身,重點在於不情願的英雄都是被迫面對他成為英雄的機會,而且他還非接受不可。不情願的英雄並不期待成為英雄,但當他看到別人的需要,了解到除了他以外再也沒人能夠擔任或者願意為了眾人完成那必須完成的任務,他便會緊緊握住那滿是荊棘的蕁麻,直到最後一刻。
這只是一剎那衝動?
或許是吧。但我只能在Card後面補充一句:當衝動冒起,誰也遏止不了。若不把衝動處理妥當,做不成英雄,卻又睡不著覺。為讓自己睡得安穩,唯有走上英雄之路。而這,才是真正的「求仁得仁」。
馬家輝
2017年9月25日
《逆權司機》又是一齣激勵人心的韓國電影,據說南韓總統受此感動,特地重新調查光州事件真相,戲裡戲外的牽連緊扣,不知道算是影像替現實添加了註腳,抑或剛好相反?
但話說回來,光州事件如斯關鍵,文在寅號稱「開明總統」,如果他要透過電影始懂回顧真相,未免有幾分天真。他絕非天真之人,所以,此回肯定只是借力使力,趁電影挑動了時代氣氛,民氣可用,便不會有人敢阻礙調查。這是他的機智,難怪有資格登上大位。
《逆》片以光州事件為背景,主線卻是的士司機,卑微人物的勇武抉擇,恰好呼應了一位港大學生最近於判刑後的那句話:「為世界美好,不只是學生責任。」各有各的崗位,各有各的方式,各有各的取捨與代價,有名或無名,在他日來臨的美好裡,都有彼此的銘印。
戲裡有一場轉折戲:男主角駕車離場,開到十字路口,掙扎了一下,毅然掉頭回到他捨不得離開的光州,回到他捨不得離棄的戰友。那是勇氣,而有此勇氣,即為英雄。
我想起美國奇幻小說作家Orson Scott Card寫過文章探討創作心得,題為「不情願的英雄」(英文是「The reluctant hero」,亦正是《進擊的巨人》一首歌曲的英文譯名)。他說有些人天生就想當英雄,如史詩裡的各路人物。有些人是職業崗位造就的英雄,像警察和消防員。但奇幻文學裡的英雄角色,大多數從沒想過要成為英雄,只不過到了某個關口,基於某種忽然而來的崇高召喚,做出了英雄抉擇。他指出,不情願的英雄在掙扎的當下會如此禱告:「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或者如《魔戒》裡的主角發願:「我會把這戒指帶到魔多去,雖然我根本不知道路怎麼走。」
Card的結論是:不管是上帝、天神、命運還是出身,重點在於不情願的英雄都是被迫面對他成為英雄的機會,而且他還非接受不可。不情願的英雄並不期待成為英雄,但當他看到別人的需要,了解到除了他以外再也沒人能夠擔任或者願意為了眾人完成那必須完成的任務,他便會緊緊握住那滿是荊棘的蕁麻,直到最後一刻。
這只是一剎那衝動?
或許是吧。但我只能在Card後面補充一句:當衝動冒起,誰也遏止不了。若不把衝動處理妥當,做不成英雄,卻又睡不著覺。為讓自己睡得安穩,唯有走上英雄之路。而這,才是真正的「求仁得仁」。
馬家輝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