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9的文章

20191108-蘋人誌:區選是另一座大山~區諾軒

蘋人誌:區選是另一座大山~區諾軒 20191108 反送中運動席捲區選,區諾軒認為,反送中是要攻克一座山,區選則是要攻克另一座山。 區諾軒的區議員辦事處寫了一行烏都語,原因是區內有二、三千印巴街坊,他很想和這群街坊connect。一個和他相熟的印度太太,常常說要教他煮咖喱,他很想學,但是要到自己「無官一身輕」才有時間請教對方。辦事處外,有一座青翠的山,他和辦事處同事曾數次登山,每次在山上都遇見街坊。10年前,年僅21歲的區諾軒來到利東一選區,開始在區內從事社區工作,並先後贏得2011年及2015年兩屆區選;在社區深耕10年,令他深刻感受到一個民主派的區議員,如何影響該區街坊對政治的看法,也因此,他認為區選這場陣地之戰非常重要。 區諾軒因為希望回到學術路,以同時兼顧立法會議員及區議會議員有一定盲點,而不參選今年區選。而這10年來的從政路,令他更深刻地感受到區選是香港民主運動的一個重要戰場,「香港開放的選舉不多,特首就有篩選,立法會只有一半是地區直選,變相區議會就是一個全部大家有份投票的地方;而哪個人做區議員、哪個黨派的人做區議員,是很影響那區的人對政治的看法」。 記者:趙曉彤 攝影:梁志永 李家皓 區諾軒的辦事處位於利東商場二期,辦事處外人來人往,他的辦事處玻璃牆貼了各種即將舉辦的活動資訊,如文娛表演、長者量血壓及剪頭髮等服務,也有如設置涼亭及停車場收費等資料;區諾軒指着牆上一張粵曲海報說,粵曲活動是這10年來最受街坊歡迎、也最無限輪迴舉辦的活動。長者來來去去也是聽那幾首粵曲,卻每個星期都來捧場,原來是因為活動場地有空調、可與街坊相聚聊天;而聽見演唱者走音,對老人家來說也是一種樂趣。 在活動裏,區諾軒不時聽見街坊哼着一首粵曲,他記下歌詞,回家請教母親,然後學會了唱這首《牡丹亭驚夢之幽媾》,演唱給街坊聽。 粵曲活動是民主運動的一部份,他覺得沒有一個區議會辦的活動,是和推廣民主信念無關的;因為在活動裏,他可以認識街坊,和他們建立關係,閒談幾句時事,其實已是他去講述一些訊息和個人理念的重要時光。當街坊是「藍絲」,而他通過區議會的活動認識對方後,就可以向對方講述另一版本的政治訊息。 2011年初戰區選,區諾軒以數巴士方式爭取改善區內巴士脫班問題。 區諾軒不參選今屆區議員,認為同時擔任區議員及立法會議員,工作會有盲點。 數巴士展...

20191130-王偉雄:一個小小的善良世界

王偉雄:一個小小的善良世界 2019年11月30日 剛讀完徐婉珊的《連接兩個世界的聲音:香港口述影像十年》,認為這本好書值得推介;讀後有點感觸,也不妨一併寫出來。 我與徐婉珊素未謀面,只是數年前因互相在對方的網誌留言而認識,後來更成為臉書友。她這本書出版後,寄了一本過來美國送我,卻沒有題字;我投訴,她這樣解釋:「因為不知道你喜歡否,如頂不順太悶可以送比人吖嘛!」可見她心思之細。結果她再寄來一本,這次是有題字的:「感謝支持,開卷快樂!」 開卷,的確令我快樂,但老實說,雖然我的閱讀興趣很廣,徐婉珊這本書我是不會主動拿來看的──「待讀」書單上的書已經太多了,我挑書越來越嚴格,不會輕易加一本到書單上。徐婉珊可能也預計我沒有時間看她的書,所以「隨書附送」兩頁長的導讀,簡介每一章的內容,好讓我不看書也知道她寫的大致是甚麼。導讀我沒看,倒把整本書讀完了。其實開始時只是抱着試讀的心態,在有空時看十頁八頁,斷斷續續地看,到看完時,竟是兩個多月了;不過,由於內容對我來說新鮮有趣,邊看邊長知識,加上作者文字清通,敍事條理分明,更難得的是客觀之餘筆底有情,這本書我絕不是勉強看下去,而是又一本的「開卷快樂」。 「口述影像」指的是向視障人士描述影像,幫助他們了解看不見的事物。本書敍述這種服務過去十年在香港的發展:由開始時舉辦小型電影放映會,只有未經專業訓練的義工即場替視障人士提供口述視像的電影導賞,然後是將導賞聲道加入某些電影的雷射光碟,接着是首次同步用耳機提供口述影像讓視障人士與一般觀眾同場看電影,到香港第一部預錄口述影像電影《逆流大叔》公映;口述影像服務更延伸應用到參觀活動上,例如「電車文化之旅」和「濕地公園生態之旅」。 作者描繪香港口述影像服務發展的人和事、物與情、困難和挫折、改進與成功,細緻生動,有不少感人之處,彷彿那是一個獨立的小世界,一個小小的善良世界。那些感人之處都很樸實,不涉及甚麼複雜的因素或曲折的情感,作者直接寫出來,讀者直接受感動,例如一視障人士說起口述影像員彭晴:「她真的很犀利。那天看完《遊龍戲鳳》我跟她聊天,她說準備一套戲要看很多次。當時有人問我們的感受,我說我已經十幾年沒看過戲,很開心能再看電影,結果講完之後在場有幾個觀眾也開始喊,彭晴更加喊到『啡啡聲』。她沒有想過原來看戲對我們來說是這麼美好的一件事。」(p.31)令我動容的,不是他們哭,而是...

20191129-沈旭暉:特朗普簽《香港人權法》,英國蝴蝶效應

沈旭暉:特朗普簽《香港人權法》,英國蝴蝶效應 2019年11月29日 咫尺地球 【明報專訊】美國感恩節前夕,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下一步程序,除了行政機關的具體執行,還有世界各國的後續。法案現有內容並不太辣,但根據美國國情,未來可以不斷加辣、推動延伸法案,對北京而言,後患無窮。然而更大的後患還在於以下條款:「與包括英國、澳洲、加拿大、日本、韓國等盟國共同協作,推廣香港的民主與人權」。 法案條款埋「中國包圍網」伏線 這條條款在過去幾年的草稿是沒有的,在這次的第一稿也是沒有的,屬於眾議院版本最後添加的內容之一。世界各國不可能得失中國市場,沒有美國的牽頭,並不容易推動香港法案;但有了這條條款,被美國點名的盟國起碼有責任回應,這製造了訂立類似法案的土壤。假如各國通過香港,結成一個中國包圍網,林鄭月娥通過《逃犯條例》製造的完美地球風暴,還不過剛剛開始。 我們不妨前瞻一下各國立法的前景,而美國以外,香港最重要的國際持份者,自然是英國。英國立法的道義責任,其實比美國更大。 英未主動行動四大原因 至今英國未主動行動,一來是脫歐亂局令國內政客疲於奔命;二來約翰遜路線始終希望中國是脫歐後的經濟解藥之一;三來英國本土派傳統上,憂慮香港人大舉湧入,淡化本國人口;四來根據《中英聯合聲明》,類似BNO地位一類問題已解決,單方面改變,容易予北京口實。早前與一些英國政府的朋友商談,他們對最後一點尤其堅持,依然自我催眠「一國兩制實施良好」,令人語塞。 但經過過去六個月的香港運動,以上四點都已出現微妙改變。英國脫歐在大選後,相信終會落實,而由於耗時甚久,政客對一邊脫歐、一邊處理其他議題,漸成共識。中國固然是英國經濟出路之一,北京依然寄望倫敦成為「一帶一路」歐洲入口、乃至華為在西方的突破口,但美國的壓力,令倫敦也不敢輕舉妄動。 加上香港人顯示出來的團結和經濟能量,對脫歐後的英國也有吸引力:假如全體BNO持有人得到英國公民身分,他們的資產同樣被英國接收,這已經是一個大數字;假如他們協助英國,在一個小島再建立一個「新香港」這樣的國際金融中心,或起碼在英國脫歐後製造多一個BVI,這同樣是「新英國」一個出路。 李嘉誠旗下公司除了買下不少英國基建,包括一度嘗試染指曼徹斯特機場,也剛以46億英鎊收購英國最大酒吧集團Greene King。英國看在眼...

20191129-安裕:爭一口氣,點一盞燈

安裕:爭一口氣,點一盞燈 20191129 東西南北 對於美國海軍來說,中途島戰役是整個海軍戰史的靈魂:一仗打起珍珠港遇襲後的低沉士氣,扭轉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不利劣勢。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揚長而去,之後計劃乘勝追擊再下一城:以進攻阿留申群島引出美軍主力,然後一舉全殲美軍太平洋艦隊三艘航空母艦,接着攻佔中途島,直指夏威夷。這個極為複雜的作戰計劃,最後因為日本密電被美國破譯,美軍拚死力戰強大的日軍艦隊。中途島戰役的戰果,是美國以一艘航空母艦及一艘驅逐艦的代價,擊沉日本四艘航空母艦及一艘巡洋艦,大批日軍戰機機師葬身海底,這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 即使偃旗息鼓已經多年,然而美國對於中途島之戰始終念念不忘。1976年荷李活拍成《中途島戰役》,資深影迷當會記得,片中亨利方達飾決勝於千里之外的美軍上將尼米茲、三船敏郎扮演日本名將山本五十六,光與影之間,幾疑戲中人便是二人真身。事隔43年,另一齣《決戰中途島》面世,筆者非影評專家,無以置喙兩齣電影,而是觀影之時想起,歷史大事之間,總有一條隱約史線串連起來。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與1942年6月中途島戰役之間還有一件事,那是1942年4月18日,美國中校杜立德(James Doolittle)率領16架陸基轟炸機,從大黃蜂號航空母艦起飛,直撲日本本土,扔下機群上的500磅巨型炸彈,警告日本:美國絕對不會坐以待斃。 杜立德奇襲東京震懾日軍 可以說,若無日軍偷襲珍珠港,就沒有杜立德的不顧轟炸機油量不足的缺陷,長途直奔扶桑的英勇之舉。若不是杜立德與他的夥伴不理敵眾我寡的不利,空襲東京、橫濱、橫須賀、名古屋、神戶、大阪的軍事及工業基地,就不會令日本軍部震動,本土不會受襲的神話一戳而破。今天回看當年事,以如今美日軍力框架來說,戰時的美弱日強堪稱難以想像,但事實確是如此。日軍參與中途島戰役的有逾20艘包括航空母艦和戰列艦等,艦載機近250架,軍備精良。反觀美軍只有三艘航空母艦,約克鎮號更是仍在搶時間大修,出航時焊工還在船上趕工的狼狽,連同其他船艦戰機,太平洋艦隊老本全部翻出來亦不過如此。可是杜立德和他的機群直襲東京打下一口強心針,美國海軍決心在太平洋與來襲日艦決一死戰。 電影或許由於篇幅所限,杜立德機群出擊一段只佔部份內容,個人感到不免可惜一些。誠然,與軍艦戰機在碧波萬頃太平洋惡戰...

20191115-安裕:一步一腳印,推倒柏林圍牆

安裕:一步一腳印,推倒柏林圍牆 20191115 東西南北 柏林圍牆倒下的一刻,30年前的直播畫面依然觸動人心:站在牆頂的人掄起鐵鑿猛力敲打,牆下民眾用鐵錘等一切可以打倒高牆的硬物,使勁朝着這道阻擋自由的水泥牆進攻。一批東德士兵,站在牆頂一側看着歷史的到來。第一幅牆倒下,接着是第二幅第三幅第四幅,28年的高牆隆然坍塌。片段在30年後再看,影像有點模糊,歷史清晰如舊。一段歷史就這樣終結,另一段歷史在這裏展開。極權主義在人民前仆後繼之中,像民眾手裏的圍牆殘垣那樣,化為碎片。 沒有一道高牆不能衝破 柏林圍牆倒下30年,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總理默克爾,與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四國領袖,在柏林的圍牆遺蹟參加紀念儀式。他們把玫瑰插在圍牆隙縫,悼念在圍牆阻隔東西德的年代慘遭槍殺的犧牲者。施泰因邁爾說,沒有這四個國家的勇氣和追求自由的意志,就不會有東歐和平革命和德國統一。默克爾說,當年人們認為不可能的事最終發生,所得到的教訓是:把人們摒諸門外和限制自由的牆,沒有一道是高得不能衝破。 圍牆雖在柏林築起在柏林倒下,可是德國人沒有忘記冷戰年代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今天縱使已經一分為二,德國政府還是把捷克和斯洛伐克都一併請來。施泰因邁爾的講話,道出今天德國的感恩:有形的圍牆和無形的高牆,把民眾自由壓在槍桿子和大棒子底下幾十年,柏林圍牆倒下,不過是這一段延綿40年的漫長壓迫的終點。沒有1956年匈牙利革命,缺了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少了1980年波蘭格但斯克的團結工會,柏林圍牆也許不會鮮血不流就此崩倒。1956年的匈牙利總理納吉、1968年的捷克共產黨第一書記杜布切克、1980年波蘭團結工會領袖華里沙,時至今日,他們的名字也許在一些人的認知當中是不知何許人,然而東歐人民尤其是德國,皆對這三國人民與這三人感念至深。沒有他們,柏林圍牆腳下屍積如山的血腥恐不能免。 1956年10月23日,匈牙利大學生在首都布達佩斯推倒蘇共獨裁者斯大林銅像,要求蘇聯軍隊撤出匈牙利,這就是總理納吉揭櫫的匈牙利「非蘇聯模式化」。蘇聯怒不可遏,翌日出動兩個步兵師和機械化師越境進入匈牙利鎮壓,其間多次與民眾爆發衝突。10月31日,納吉宣佈匈牙利退出華沙公約組織,11月4日凌晨,蘇軍出動17個師兵力直撲匈牙利,布達佩斯大街上滿是坦克,蘇軍十幾天內迅速控制匈牙利全國。推動...

20191108-安裕:從死結變回活棋

安裕:從死結變回活棋 20191108 東西南北 美國國會參議院上周二無異議通過要求美國政府支持台灣外交、協助國際組織挺台的《台北法案》;翌日,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通過眾議院版本的《台北法案》,全院表決指日可待。連同早前的《台灣旅行法》和《國防授權法》,以及批准對台灣出售F-16V戰機、M1A2主戰坦克、刺針地對空導彈,這兩年美國政府與國會對台灣的重視,可說是多年未有見過。而且,這還只是政策制訂層面,民間包括學者及傳媒的取態和報道,則是另一種的挺台聲音。美國台灣斷交40年來,可以這樣說:現在是美台關係最密切的時期。 從廢台核武回到助防拒共 美國對台灣政策的變化,背景是美中關係惡化、兩國在多個層面激烈衝突的延續。自從1950年韓戰爆發,台灣一直是美國戰略裏的「不沉航空母艦」,盱衡西太平洋南下北上的海路,是卡着中國走出第一島鏈的樞紐。在美國的戰略視角,隨着大幅調整對中國戰略,現時台灣的角色,已由昔日被國務院親中派視為美中關係的死結,轉變成當前以印太戰略為主流的進可攻退可守活棋。今年2月,加州大學聖迪戈分校與亞洲協會的聯合報告《更正路線:走向有效及可持續的中國政策/Course Correction:Toward an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China Policy》,提出美國「應該協助台灣發展不對稱戰力,抗拒中國的大規模軍事優勢」。今年9月,《紐約時報》專欄作者紀思道訪問台灣,引述一名高級官員說,台灣的「報復可能包括空襲福建省」。 學者和傳媒出現如此聲音,美國對台灣的政策全面修改已是不爭之事。當中,尤其是「不對稱戰力」、「空襲福建報復」話語出自學術研究及引述台灣官員的文章,可在側面說明,至低限度,美國朝野現在所說的是「一個中國政策」而不是北京強調的「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台灣政策。美國加強與台灣官式聯繫及出售重型武器,用台灣牌制衡中國昭然若揭。美國過往多年甚為忌諱的美台軍事合作,如今是提案公開交國會、政府公開宣佈決定,與80年代美國強闖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拆除核裝置事件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去年在美國出版的《台灣之前的核武計劃:核武一要即有》,指出台灣在1977年及1988年兩度最接近成功研製核武,結果都因為美國介入而不果。特別是80年代那一次,台灣的計劃是可以在三至六個月內製成核彈,那是書名「核武一要即有」(N...

20191125-果殼網:寧願湊合與將就,你是在懼怕後悔嗎?

果殼網:寧願湊合與將就,你是在懼怕後悔嗎? NOV. 25 2019 撰文: EYAL WINTER編輯: vicko238、Ent翻譯: 程呈 有時我們維持現狀不是因為現狀令人滿意,而是害怕作出令自己後悔的決定。後悔是一種學習機制,沒有後悔,人們就難以從錯誤中記取教訓。 你曾多少次考慮過要跳槽、動筆寫一本小說或是結束一段無愛的關係?但最後卻什麼也沒做?這可能要歸咎於人們對後悔的懼怕,這是一種驅使我們維持現狀的強大力量。 圖片來源:pixabay 心理學、神經科學以及行為科學的研究都發現,後悔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們大部分的情感和精神資源都消耗在了處理金錢和人際關係的問題上,而後悔則控制著我們在這兩者上的表現。 為了避免後悔,人們對「雞肋」緊抓不放 談到金錢,一個與後悔有關的著名認知偏差叫做「處置效應」,它描述的是投資者是如何愈賠愈不賣。我們都極不情願虧本出售自己的資產,無論是基金、股票還是比特幣。事實上,就算其價值不斷下跌,我們還是寧願堅持持有並希望它會再次上漲,無論希望是多麼的渺茫。 這一行為背後的驅動力源於我們對後悔的懼怕,它使得我們堅持現狀,即使我們的推論和直覺都告訴我們不應該這樣做。我們不願虧本出售資產,是因為這樣做,就是要我們向自己承認一開始的投資是錯誤的,而抓著不放可以讓我們暫且避免後悔。 一個更一般性的例子是「沉沒成本偏差」。我們在著手新項目時,往往對它們抱有很高的期望。而當我們為之投入大量精力的同時,卻逐漸發現這個項目無法繼續進行下去。雖然我們這時很容易抽身,但我們反而往往是堅持再堅持,投入愈來愈多的精力──即使直覺和常識都察覺到這樣下去不會有任何回報。 事情的關鍵之處在這裡,如果我們在項目實現之前就放棄它,這會讓我們感到後悔。而試圖避免後悔會讓我們落入這個非理性堅持的陷阱中。這種偏見也常常在戀愛關係中發揮著作用。譬如,很多人都清楚地知道他們的關係不會有任何結果,卻還在維持著。這段缺乏愛和激情的糟糕關係之所以存活,因為分手會帶來麻煩。結束這樣一段關係將迫使我們承認失敗,這會讓我們感到後悔。為了避免後悔,我們會告訴自己都已經走到這步了就再給一次機會吧,雖然心底知道這段感情沒啥希望了。 同樣的畏懼,也會阻止我們開始一段新的關係。雖然這暫時會讓我們覺得現狀還挺不錯,但長遠看來我們不會因此快樂。 ...

20191127-月巴氏:陳浩南是正義的古惑仔?

月巴氏:陳浩南是正義的古惑仔? 23:41 27/11/2019 這一篇,寫在於7月22日早上。 7月21日那一晚發生了甚麼事?你知我知——如果你話你唔知,我當然不排除你真係唔知,但更大可能是:你所知的並非事實之全部。 又或者,詐唔知。 諷刺在,7月21日的早上,Marvel剛剛在ComicCon公布了Phase 4會有甚麼作品。 我們明明看了那麼多超級英雄電影,但在現世所能見到的,卻不是Superhero,而是Supervillain(以及旗下的一眾嘍囉爪牙)。 而有理由相信那班在西鐵站見人就打的白衫人,當中肯定有人睇過超級英雄電影(甚至不排除是Fans)——那麼,他們是抱著甚麼心態入場?散場後又有甚麼感覺? 簡單講,他們究竟從這類電影得到了甚麼? 正邪,一個相對概念。 在超級英雄電影裡,正邪劃然二分,絕不含糊,但在香港過去那些英雄片和古惑仔片,正與邪,表面上分得好清楚,但Mark哥豪哥真的完全屬於正的一方?陳浩南山雞以及洪興仔是否就必然代表正義?他們劈友(即使被劈的是無惡不作的東英仔),是否就是正義的具體行為? 講到尾,Mark哥豪哥陳浩南山雞以及洪興仔,都是黑社會。 英雄片古惑仔片,都是黑社會片。 香港黑社會電影隱含了一個善惡判斷的標準:不掂毒品的社團和社會人士,就是「好的黑社會」。而「壞的黑社會」,就是那些從事販毒的社團及相關人士。這種道德分野,根深蒂固,甚至延續到《掃毒2天地對決》。 至於從事其他業務的,例如迫良為倡收陀地開片諸如此類總之能夠堅決同毒品Say No,就是善良的社團人士,善良程度,跟沒有從事上述勾當的一般市民,是一樣的。 所以,Mark哥即使從事偽鈔活動,他依然是善良的;即使手持雙槍血洗楓林閣,點睇都是有型的正義化身。至於浩南,即使在第一集出場冇耐就聯同兄弟幫大佬B劈某個仇家(我忘記了他的名字),但浩南以及他的一班兄弟,所劈的每一刀,都是伸張正義的舉動(仇家身上所噴的每滴血都是正義的證明),他們堪稱正義聯盟。在90年代,成為了所有古惑仔的Role Model。 但如果冇記錯,他們幫大佬B劈的那一個仇家也沒有販毒——嚴格來說他也是一個好的黑社會人士。 Yes,成件事講到尾,就是一班好的黑社會去處決一個好的黑社會。 這就是香港黑社會片一直存在的離奇倫理學邏輯。 所以我從來都不會沉溺於任何黑社...

20191117-未來城市:萬元垃圾桶,如何阻動物食垃圾?

未來城市:萬元垃圾桶,如何阻動物食垃圾? 2019年11月17日星期日 愈來愈多猴子到民居附近覓食,造成滋擾。圖為金山郊野公園野生猴子覓食情况。(彭麗芳攝) 【明報專訊】為防止野豬和猴子在市區摷垃圾,漁護署設計了三個新型垃圾桶,每個成本一萬元,比起街上成本只需700元的橙色「大口仔」垃圾桶貴好多。為何如此昂貴? 漁護署解釋現時正在進行首階段試驗,所以每個垃圾桶都是用人手以玻璃纖維小量製作,日後大批量生產時會考慮採用其他物料以降低成本。 習慣被餵飼 不願再吃果皮 初秋早上,金山郊野公園入口附近的露天停車場,有十多隻猴子於斜坡上攤唞。地上是一片片撕開了的橙皮,橙皮被猴子咀嚼、丟掉、翻滾,再被另一隻猴子反覆咀嚼、再丟掉、翻滾。「猴子不吃果皮嗎?」記者問。漁護署濕地及動物護理主任陳寶琳答:「食,只是牠們被寵壞了,有人餵牠們食薯片,當然不願食果皮了。」一輛私家車駛至,猴子爬上車頂,直接敲門索食。 根據漁護署資料,今年上半年猴子滋擾個案總數181宗,去年全年則為414宗。今年上半年共有575宗野豬出沒或滋擾報告及6宗野豬傷人個案;去年全年則有929宗野豬出沒或滋擾報告及7宗野豬傷人個案。 陳寶琳透露,約四成投訴個案是源於有市民餵飼野豬和猴子,她強調山上食物充足,呼籲市民不要餵飼野生動物,「野豬天生咩都食,樹根、樹莖都是食物」。近年他們發現野豬覓食行為改變,野豬媽媽曾經教導幼豬出市區覓食後,這些幼豬漸漸失去在山間自然覓食的天性。而入秋後是市民投訴的高峰期,「每年4、5月你會見到間條花紋幼豬出沒,到秋天左右幼豬開始長大獨自覓食,幼豬又較成豬更為大膽」。 港人陋習最棘手 另有四成投訴個案是野生動物被市區垃圾中的食物味道吸引,而走進民居附近。漁護署曾和食環署商討,可否再繫緊些垃圾桶或加緊清理垃圾,但發現部分市區擺放位置沒有欄杆或燈柱等物件去繫緊垃圾桶,「外國有好多防馬騮甚至防熊的垃圾桶設計,但問題是香港人不太喜歡接觸垃圾桶,如果你要他用手開個蓋,他寧願將垃圾放在垃圾桶上面,這個是最難去處理的問題」。因此,現時在市區常見的食環署660公升大型垃圾桶桶蓋總是常開,猴子和野豬可以輕易爬入。 於是,漁護署在2017年中決定找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合作,設計專門防止猴子和野豬覓食的新型垃圾桶,今次亦是漁護署首次設計市區垃圾桶。現時3款新式垃圾桶各製30個...

20191117-街知巷聞:木湖瓦窰村,探秘廢窰

街知巷聞:木湖瓦窰村,探秘廢窰 2019年11月17日星期日 窰內裏幽蔽寧靜。(潘曉彤攝) 【明報專訊】離開週田村,我們沿狹長的公路一直走,出發到木湖瓦窰村。陣陣急風把話統統吃掉,右邊的雙重鐵絲網將沿路僅餘的風景都篩走,經過好奇心過濾的眼睛把電線桿上並排的綠色裝置都錯看成休歇的小鳥。身旁那道尾指都插不進的鐵網隔開了深圳河,黃泥水滔滔。不知因為邊境守衛森嚴,還是鄰近新屋嶺,路上頻頻有警車駛過。來回走了好一段路,仍未找到村口。 小山坡藏瓦窰 公路的後段,提醒注意修路的路牌都移到了行人路上,行人被迫走到馬路上,在左右壆轉換的迷亂中,差點就錯過進入木湖瓦窰村的入口。入村的路口其實相當寬闊,但尋常得不易辨認。下坡直走,右方兩支大紅旗直插在小小的兒童遊樂場門外,公園外圍拉起了一串鮮艷的國旗,門外停泊的共享單車也被繫上繩索,參與鋪展這一場具有象徵意味的國民教育。 此行訪村,為的就是一睹瓦窰真身。回頭想,村民都很活躍,喜歡在屋外空地走動,我們在村內探索瓦窰的位置,沿途得到幾位指示方向。「咪就係車場後面囉,你哋頭先入來嗰度,垃圾站後面。」一個大叔在山坡上的村屋外遙遙喊話。遇上走出屋外探看狗兒為何吠叫的外籍傭人,沈思問我瓦窰的英文是什麼。翻看手機曾經拍下的路牌,確認官方的英語標示後,我舉頭弱弱的問,「Where is the nga yiu?」對方皺皺眉,似乎聽不懂。 攀坡踏上窰頂 我們走回頭路,經過垃圾站後方的鐵皮屋旁,一座平凡得估計下次來到也不能認出的小山坡引起了沈思和彭玉文的懷疑。他們雖也曾經造訪瓦窰,這次重臨,也始終無法記起它的確實位置。山坡的斜度對徒具時尚外表、鞋底坑紋深度有限的球鞋實在有點太過,他們兩位讓我先在原地待着,一跌一撞地先行探路,差點摔倒。不久,便從上方喊話:「係呢度喇!」枯葉像潤滑劑,為僅十餘步之遙的斜路加深了難度,坡上滿佈的彎曲枯枝也將人的腳纏住,腳踝被蚊子叮得東一包西一包。登上坡頂,卻只見樹叢。兩位向我招手,同時向後退開,「一個人上去好喇」。湊近看見一個圓形的缺口,才知道腳下踏着空心的建築。圓形的排氣孔細小,除非把身子伸出去從正上方俯瞰,不然看不出什麼,從旁窺探的我只能看到內裏一片漆黑。 這算是看過瓦窰了嗎?我邊從坡上踉蹌滑下,心裏邊問自己。下坡後,沈思領頭,帶我們繞過公廁後的小路,說入口好像就在前方。路旁有半身高的...

20191128-安裕:兩岸眼中的基辛格

安裕:兩岸眼中的基辛格 21:55 28/11/2019 安裕札記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上星期到了北京,有一張新聞照片是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同進場:基辛格需旁人攙扶,龍鍾之態盡現,說到底,畢竟是96歲的人了。 想起七十年代初的基辛格,堪稱「雄姿英發,羽扇綸巾」,一度身兼國務卿及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是尼克遜對中國外交、對蘇聯談判的一員虎將。尤其是假道巴基斯坦秘密訪問中國,是冷戰年代最出人意表的一段傳奇。基辛格如今這把年紀仍然常跑中國,政治諮詢生意愈做愈大,無疑是當年北京之行的延續效應:中南海視他為上賓,難怪美國巨型企業一個接一個找上門。 平情而論,地緣戰略大師的基辛格對世局確有見地,雖然當年破冰訪華主意出自尼克遜,他的縱橫捭闔不能抹煞。多年前曾經看過美國國務院解密檔案,基辛格隨同尼克遜會晤毛澤東,寒暄之時,看得出毛澤東對基辛格頗有好感。基辛格退出政壇後,到中國次數更加頻密,內地朋友曾打趣說,基辛格可能是繼七十年代柬埔寨國王施漢諾之後,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出現次數最多的外國來客。 台海這岸的中國大陸對基辛格讚譽備至,海峽對岸的台灣則對基辛格絕少好評。箇中原因,當然是基辛格是美國放棄多年盟友台灣、轉與中國大陸友好這一歷史事件的核心人物。解密檔案顯示,那時美國急於要聯合中國對抗蘇聯,對北京幾乎是萬事有商量。1973年基辛格訪京,在與毛澤東的三小時長談,更談到美台一旦斷交應採用何種模式。另外要一提的是,大陸與台灣對Henry Kissinger的譯法各有不同,大陸是基辛格,台灣則叫季辛吉。 基辛格爭議甚多,1973年智利軍人政變,推翻民選左翼政府,有傳他是牽涉其中的人物之一,可是多年以來他對智利政變一事諱莫如深。約20年前,美國國務院解密一批基辛格年代檔案,但還有一些留在國會圖書館原封不動。基辛格寫下規定,這批檔案,要待他去世五年之後才可以公開。有人猜測,當中很可能包括美國與智利政變的內情。 安裕

20191126-安裕:人心所向

安裕:人心所向 2019-11-26 安裕札記 雖然已是星期一,可能不只一千人一萬人說過這四個字,可仍要在這裏再說一遍:人心所向。不是麼:71.2%投票率、近300萬人投票。美國總統選舉,投票率達七成這一台階,上次已是1900年大選的73.2%。1960年大選甘迺迪對尼克遜,首次有電視辯論,投票率也不過62.8%,之後至今60年,美國大選投票率從未超越甘尼之戰。至於英國2016年公投歐盟去留,投票率72.21%。在2019年的香港,區議會選舉的投票率,便是接近英國公投。 可以這樣說,今次區選折射出來的是公投的本質。尤其建制派慘敗、民主派政治素人脫穎而出,清楚說明這一客觀現象。儘管區議會在政治架構負責地區事務,在林鄭月娥政府強推《逃犯條例》、千夫所指警察暴力等等之下,11月24日這一天,香港社會用他們的選票,清晰向特區政府說「不」。誠然,人們無法得知北京和港府如何總結,然而人心所向,民意所指,投票結果就是最準確的民調。 區選之役,涉及的不僅是地區政治版圖,更是未來的兩次選舉。今年區選,是選舉三部曲的第一步,明年立法會選舉、2022年特首選舉,都與今次選舉層層相扣。先說明年立會選舉,今次區選建制派地區網絡折失慘重,明年立會選戰步步為艱。此外,亦由於民主派控制區議會,來自區議會的117張特首選舉委員會選票,有機會盡入民主派囊中,這就對2022年特首選舉帶來影響。 2017年特首選舉,1,200張選委會選票,林鄭月娥得777票,主要對手曾俊華得365票,後者票源來自泛民及非建制。若是117張區議會選委票都在泛民手上,以曾俊華的365票為基數,到了2022年,可能變成足以影響大局的近500票。因此,怎樣看待這次區選,以及由此延伸的立會選舉及特首選舉,事關重大。北京未來對港政策,以至特區政府如何回應香港民眾的五大訴求,足以牽一髮而動全身。 選舉結束,翌日一覺醒來,就是面對四年後另一場選戰的備戰第一天。民主派諸君,更長的路在你們面前,千萬別令民眾失望。 安裕

20191128-譚蕙芸:用別人的十年來換回自己的十年

譚蕙芸:用別人的十年來換回自己的十年 28/11/2019 理大圍城十多天,千人被困,先後有人逃脫、被抓、死守。機緣巧合下,我遇到一位曾經被困理大的女生,她詳述自己逃生的經歷,十二小時內三度逃脫失敗,最後成功以游繩離開,現在回想,她深感僥倖,卻遺下滿腔內疚。她形容,千人被困,有千種心情,她只能敘述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事。 女生叫阿詩(化名),她在11月17日星期日傍晚進入理大,她說,數月來,她有幾位相熟的示威者,成立了一個小隊,經常一起行動,她入理大時,戰況已激烈,裝甲車被燒,水炮車沒法向前,勇武示威者人數多,士氣高昂,基本上所有作戰點她都擠不進去,「夠人」之說響徹理大校園。 她一度只在一條炸了的橋邊行行企企,跟警察對罵,「很老套地,我當晚除了遞火魔(汽油彈),只跟警察宣讀了抗爭宣言。」 她記得大家意志高昂,飯堂裏遇上隊友,大家還談論當晚戰蹟,她形容該晚為多月「首次把水炮車擊退」。的確,那天在漆咸道南十字路口,筆者目睹水炮車向人群射水射了整個晚上,示威者全身染藍,即使水裡含令皮膚焯熱的化學成份,但抗爭者仍以汽油彈及磚進攻,水炮車沒法前進。 我問那種作戰心態是怎麼?阿詩想一想形容:「是憤怒,也是忟憎(受夠了),覺得每一次都是我們後退,能不能有一次我們想辦法進攻?是退無可退的心態。」 跟阿詩談,你會發現抗爭者和外界,出現一種資訊落差。我問,11月17日傍晚警方清楚警告,理大是暴動現場,警員有機會開實彈,記者也拍攝得警員手持自動步槍,她知道嗎? 她說,17日那個晚上,大家未感受到有機會圍城:「腦海裡沒有想過被圍,因為之前每一次,我們都可以成功離開。」 她形容,整個晚上,前線以外,校園裡氣氛其實輕鬆。我也目睹外圍在燒車燒橋,校園裡有人還癱軟在椅子上打瞌睡。 阿詩說,整個晚上,校園裡飯堂、體育館作為的休息室,百計人席地睡覺,翌日凌晨五時許,她還在刷牙,忽然聽到有人大喊:「起牀啦!起牀啦!打到來了!速龍衝進來了!」氣氛一度緊張,她說,當時校園裡還是可以,大家覺得外面設了重重路障,有大量汽油彈待命,感覺警察不會那麼易進攻入來。 其實凌晨五時半,直播新聞的畫面嚇人,速龍已一度衝進校門,揮棍抓人,抗爭者焚毁雜物,校園門口陷入一片火海,阿詩說:「那個畫面我當時看不到,後來才看到」。顯然,市民安坐家中接收的資訊,有可能比圍城內的人更快更多。 ...

20191126-譚蕙芸:做議員應該關心生命,而不是關心磚頭

譚蕙芸:做議員應該關心生命,而不是關心磚頭 11月26日 這是一場氣氛詭異的選舉,區議員一向被諷刺為「三條街的區佬」,意指由於選區太細小,區議員只關心雞毛蒜皮之事,然而這是反修例運動後第一場選舉,投票率破香港歷史裡所有紀錄,海嘯式民意衝擊下,百計泛民參選者、年輕人、素人成功當選;那邊廂,社會仍然關注被警察圍困的理工大學校園裡十計留守者,獲勝的候選人和支持者,到校園外舉行集會聲援。 然而,三百餘位當選候任議員中,有一位從沒有離開過理工大學。 參選今屆區議會選舉的梁柏堅,在選戰最後階段,因為是網媒記者,偶然被困理工大學,他選擇留下來十天風餐露宿,在灣仔大佛口選區未有露面下,依然以過百票之差擊敗已連任幾屆的建制派區議員。 我認識梁柏堅好幾年。他有一個花名叫「表弟」:「2014年我在和平佔中運動裡擔任義工,我表姐也是佔中的義工,她到處介紹我給大家認識,『表弟』、『表弟』地喊,於是所有人都叫我表弟。」他說,自己在佔中運動中「跟出跟入」,因而跟佔中三子熟稔。這位自嘲「任性」的參選者,在選舉前「唔見人」,有莊陳有、戴耀廷、邵家臻等替他拉票。 表弟今年39歲,年輕時在灣仔藝術中心修讀美術並在該區工作過,他表示,因而對大佛口選區有一定感情,畢業後一直從事攝影相關工作,先後於曬相店、制作公司上班,也曾接婚紗攝影工作,他拍攝的新聞照片跟主流傳媒風格不同,人物感強烈。 他每次受訪也不忘再澄清,自己和突破機構的一位編輯名字一樣,常被搞混,另外填詞人梁栢堅也常被誤認為他。 他說,反送中運動最初,曾摸索自己的角色,一度和相熟議員在防線嘗試介入衝突,至7月21日元朗白衣人闖入車廂襲擊市民一事發生之後,感覺緩衝的角色越來越難做。他想起自己有拍攝經驗,於是加入一個小網媒《米報》做特約記者。 831那天,他剛好在太子站,拍到防暴警衝入車廂揮棍,情侶跪地相擁的片段,成為當天最重要的一段新聞紀錄,主流媒體爭相借用。他回想:「做攝影工作這麼久,知道遇到甚麼純粹是偶然,歷練讓我知道拍攝時要冷靜,但當放下了相機,替那對情侶抹掉胡椒噴霧,就開始感受到場面的無助和痛苦。」 作為831事情的見證人,他在3日內接受了30個訪問,情緒幾近崩潰,他說,好想把事件向外說出來,但重複地說也很痛苦,他有句口頭禪:「知道自己的位置,做自己做得好的事。」他所說的是,時代挑選了他去見證831,他唯...

20191124-譚蕙芸:理工大學裡不只有麵包,還有生命

譚蕙芸:理工大學裡不只有麵包,還有生命 11月24日 理工大學校園被警察包圍至今一個星期,有警員曾在校外以揚聲器喊話,嘲諷留守者只能以基層人士的食物充饑,例如吃「生命麵包」(香港一個價格相宜的麵包品牌),相反警員下班可以到深圳吃火窩,喝冰凍啤酒,如此富階級歧視的冷嘲熱諷,讓不少人側目。 圍城裡最初有逾千人,政府提出了一個方案,讓十八歲以下人士可以「登記」暫控告,中學校長們接了百計未成年學生出來,同時也有留守者以各種方式逃走,或走出校門被拘捕。事件進入第七日,香港正舉行反修例運動後第一場選舉,不知道是否為免影響選情,警察按兵不動,讓各方人士包括社工、老師等進入校園,繼續勸說輔導遊說工作。校園裡的人數大量減少,至今據說有數十人留守。 一星期前,警察以槍指着記者,傳媒要舉起雙手被咒罵才能離開;一星期後,警察防線氣氛輕鬆非常,防暴警員在防線坐着椅子滑手機,有時悶得主動跟記者攀談。過去五個月,防暴警不斷和示威者駁火,現在守在理大外圍這個崗位,靜態得多,秋風送爽,他們脫下防暴裝備,只作簡單的蒙面。有人按時送飯盒到防線,除了白飯和餸,還有水果及綠茶飲品。一位常入校內陪伴留守者的中學校長解釋:「警員好怪的,穿了那套裝甲兇神惡煞,脫下來又沒有那麼兇惡。」 校園內的氣氛,亦因為大量人離開而變得冷清。原來如戰場的校園,留下了大量戰後的物品,防毒面具、頭盔、汽油彈。雖然警方常說校內有大量危險品,但其實汽油彈不可以久放,裡面的化學品揮發了,根本難以引爆。 其他抗爭場地要不沸沸揚揚,撤退了也有人趕緊收拾。但因為理工大學忽然被警察包抄,一夜之間宣告這裡為「暴動場地」,這個空間就倏地由一個千人攻防的戰場,變身成為抗爭者匿藏或逃難之地。一切場景、廢墟、物件,凝結在11月18 日凌晨。 我想起古羅馬城市龐貝,忽然火山爆發,溶岩凝固了一切事和物,之後重回遺址,你可以想像那一天的慘烈。我也想起前蘇聯切爾諾貝爾,因為核災緊急撤離之後,遺下了的兒童遊樂場遺跡。理大也是一個詭異的時間囊,可是,這一場畢竟不是天災,而是由人為製造出來的人道災難。 我和另一記者,在幾近空無一人的校園慢步。這裡如同一個紅磚迷宮,平台連接平台,秘道連接走廊,地下有一條四通八達的通道,抗爭者的佈置,其壯觀程度令人咋舌,有人標誌在牆上「防線一」「防線二」,層層遞進,後面的矮小的磚陣,加上大頭釘製成的小裝置,以...

20191122-譚蕙芸:城裡。城外

譚蕙芸:城裡。城外 11月22日 香港人經歷了驚心動魂的一星期,11月17日(星期日),九龍紅磡理工大學裡,逾千名黑衣人已連續幾天以校園為根據地,封鎖附近的交通要塞,紅磡過海隧道被堵塞,收費亭被燒焦,不少記者想起《拆彈專家》這套電影,炸掉了過海隧道,卻不是電影橋段,而真是出現了。封掉紅隧如同切斷香港交通大動脈。 當天下午,我身在理工大學校園。相比起中文大學一役,這裡的地理環境,更像一個作戰的堡壘,國際媒體稱理大為fortified campus(城堡化的校園)。校園像一個四通八達的平台,平台有通道連接多楝建築物。 示威者遊走於校園內,隨時移動到不同出入口作戰,有人會喊:「尖東橋要人!紅火橋要人!」黑衣人像流水衝向不同作戰點。理工之戰,有多個作戰點,漆咸道南有水炮車、天橋有裝甲車,當然還有無數防暴警察與他們的槍。 早前中文大學被佔據,校園仍有職員及學生居住,老師、中大學生仍留守學校,跟示威者保持溝通,還有人辦「討論會」讓大家冷靜下來反思前路。 相反,在理工大學,那個打得厲害的下午,我遇到立法會議員鄺俊宇,他說來校園想找「理工大學學生會」談一談,但找到門號卻找不到人(後來始知道,學生會有成員留守校園多天,但那天找不上)。我遊走校園,只見年輕人圍坐製作汽油彈、掘磚、義務教護員替中了水炮車的人沖身,還有人設計了一間「記者室」,把抗爭現場直播畫面投射到螢幕上。 校園裡除了作戰、備戰、戰爭後勤,沒有其他任何其他活動,可以把氣氛鬆動。那得熾熱時,談話也顯得乏力。「現在在打仗呀!」是抗爭者用的口頭禪,意思是,談這麼多幹甚麼? 入夜,衝突加劇,警方在天橋上以裝甲車衝過障礙物,示威者以海量汽油彈扔過去,有一刻,整架裝甲車起火,校園內眾人歡呼,意志激昂。有人喊:「把橋也炸掉!」然後,兩條天橋先後著火,支架也燒通頂。那一刻,大家雄心壯志,似乎沒有想過,更大危機在後頭。 大家的手機,先後響起了通知。「有警員小腿被射中了箭」「警方表示理大為暴動現場」「警方表示若暴力升級,會以實彈回應」「有記者已拍攝到有警員手持AR15自動步槍」「警方宣佈所有人離開現場均會被控告暴動罪,包括記者」。 作為一個記者,知道這些訊息代表事態嚴重,但現場氣氛熾熱,黑衣人都忙於作戰,似乎沒有人預視到,示威者的撤退之路已被封掉。 全香港市民在那一夜,都想起1989年的六四事件,後...

20191117-譚蕙芸:有燈就有人

譚蕙芸:有燈就有人 11月17日 中文大學被防暴警察攻入那個下午,引發晚上萬人空巷衝進校園支援的場面,警察於11月12日深夜撤退,校園經歷了4日3夜的動盪,山城由一間學校變成了抗爭者與警察對峙的留守陣地。 中文大學地理上獨特,它位處郊外沙田,佔地過百公頃,相等於二百五十個足球場那麼大,面向海靠向山,地勢險要,與世隔絕,平日校內通行也有多條巴士線,校內更住了很多學生與教職員,中大人愛形容這是「山城」,我在這裡工作十多年,也可能迷路。 如此校園,經歷了一夜激戰後,抗爭者為了抵抗警察再入侵,於各個出入口設置了路障,封掉了多個校門,並連日留守。這種「留守」抗爭模式,與五個月來反修例運動採用的流水戰、野貓式突襲有明顯差別,令人想起2014年的雨傘運動,佔領街道。 但今次情勢更複雜,勇武式抗爭涉及使用汽油彈、武器,校方處於十分尷尬的位置。警察衝入來再行動必定激化矛盾,但抗爭者以校園作為「堡壘」,也讓熱愛中大的師生感到擔憂。 還記得最初防暴警察衝入校園心臟,於學生運動場內發放催淚彈和橡膠子彈,學生以焚燒物件反擊,場面震撼得很。我當時內心激動,很想大聲告訴警察:「這裡不是外面的街道,你們踐蹈校園,一定有後果,因為中大人愛學校的感情之深,你們不可能明白。」 說時遲那時快,我旁邊的電視台女記者跌倒了,我們立即扶她到一旁坐下,最初以為她腳部受傷,但很快就發現,她的透明防毒面罩凝滿霧氣,我知道她在哭泣,這位記者是我在中大教過的舊生,下午在衝突前我倆還在談論舊日班房裡的趣事,我立刻明白,她痛心得沒法採訪下去,這時,我擁着她,在咆吼的防暴警察聲音旁邊,師生兩人抱頭痛哭了一會兒。 中大人之間有一種無形的凝聚力,即使是責備校長們做得不夠好,也是那種「愛之深責之切」的期望,被拘捕學生早前於對話中把校長罵得狗血淋頭,但最後學生們還是跌坐地上抱着副校長痛哭,像孩子摟着爸媽撒嬌,場面令全港動容。「中大是我們的家,校長你不配做我們的爸爸」,這種情感依戀的說話出自學生的口中,有時造成互相傷害,但還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學生對校方還有一種情感期望。 這幾天校園的狀態奇異,抗爭者堵塞了出入口,設立檢查站,入內的人要經抗爭者檢查,因為擔心喬裝警察進入校園,但這裡的師生也要被檢查,令不少原本住在大學的教職員家屬感到不滿。 山城變成戰略據點,校園的面貎漸漸改變,千計抗爭者自行把校園內...

20191128-健吾:民主?最重要還是樣子

健吾:民主?最重要還是樣子 2019/11/28 東京眼(294)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上大學時聽政治課,都對民主制度很有興趣。雖然我是念新聞系的,但也旁聽了很多社會學的課。其中一個是中文大學社會係的陳健民教授的《民主與社會》和《社會學日常》。當時聽到很多陌生的論調,如有論文研究過,原來美國人是憑什麼選總統的?最後,什麼政見,取態,都可能不是重點。令人投票最重要的取態,是「好感」,你可以令選民對你有好感,就很容易當選。       當時他們的調查説,美國人喜歡的候選人,是高的候選人。亦有調查説過,美國人有一種類似陽具圖騰崇拜的心理特質,他們會選擇聽從比較高大的政治人物的建言。雖然,自古英雄皆矮小,像拿破崙。       好看的人,在現代社會的民主制度上有好處,似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推以廣之,維持外表好看/看起來年輕,似乎變成了一種「自我管理」成就。你做到樣子不好看也有「被打理」的感覺,就好像是你有在乎過你自己,人家就好像會順理成章的對你投放信心。       記得幾年前,日本某大廣告公司,有一個東京大學畢業的女性員工自殺身亡,及後有調查發現此名員工的推特,有一些「抱怨文」,指有上司直指她的化粧不好,又或是「女子力」不夠。所謂「女子力」不夠,在這世代也許是一個頗為嚴重的指責:即是説你醜,影響公司形象云云。當新聞跑出來的時候,網路有很多評論。當你以為,在資本主義的世界之中,被打壓者應是大多數,多數會同情多數,應該會一面倒的支持受害人之時,你發現竟然有不少網民説:「女人就應該要打扮,要不然請你回來做什麼」、「女性就有女性的功能。年輕女子就是『公司之花』,她們不好看,請她們做什麼?」、「東大又如何?只是腦子好,不知道在社會如何生存」、「廣告公司就是想要好看的,能抗壓的人吧?」這等流言的出現,可見在日本這個社會,「外見」佔著人被評價的評分標準中,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你生得高大,長得好看,好像就是你人生重要的資本。的確,如果你長得像我,你要得到人的喜愛,你就好像需要有很多很多的幽默感。就像可以娶得蒼井優回家的搞笑藝人,南海甜心的山里亮太一樣。大家一看他的外表就知道他不是靠外表贏得美人歸的人,所以他總是要在各個不同的媒體展...

20191127-紐約時報:我們需要感恩,但不一定在感恩節

紐約時報:我們需要感恩,但不一定在感恩節 DAVID DeSTENO 2019年11月27日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我花了15年時間研究感恩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包括我自己在內的研究表明,感恩對我們的行為有積極影響——讓我們更誠實,增加我們的自控能力,改善我們的工作效率和家庭關係。 因此,你可能會覺得我認為感恩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畢竟,如果某一天感恩的好處被最大化,那這一天一定會是為了表達這種感情而專門設置的國家節日。 但說實話,感恩在感恩節實屬浪費。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我和大家一樣喜歡這一天的節奏和儀式傳統。只不過正是這些讓感恩節如此美妙的事情——親朋的陪伴、不用上班的時間、盡情享用特別的火雞大餐——也讓感恩變得沒有必要。 感恩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幫助我們與他人建立牢固的聯繫。心理學家莎拉·阿爾戈(Sara Algoe)的研究表明,當我們對他人的體貼心存感激時,就會認為他們或許值得進一步了解。感恩促使我們邁出與陌生人建立關係的第一步。一旦我們更了解他人,持續的感激之情會加強我們與他們的聯繫。對他人的幫助心存感激,也會讓我們更願意向不認識的人提供幫助——心理學家莫妮卡·巴特利特(Monica Bartlett)發現了這種現象——這會讓別人也想要來了解我們。 但當我們與親朋圍坐在感恩節餐桌旁時,通常不會刻意尋找其他人並建立新關係。在這一天,我們已經和自己所珍視的人在一起了。 需要明確的是,我並不是說花時間反省、表達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欣賞是不值得的。這當然是一種高尚的行為。但從科學的角度看——情緒的存在會推動我們決定和行為朝著特定方向發展——感恩帶來的好處,往往在表達最多的那一天變得無關緊要。 這裡還有另一個例子。我的實驗室研究表明,心懷感激有助於保持誠實。當我和同事們讓人們報告他們私下擲出的硬幣是正面還是反面時(正面意味著他們會得到更多錢),那些(通過曆數自己的幸福)變得心懷感激的人作弊率只有其他人的一半。(我們知道誰作弊了,因為硬幣被設計成反面朝上。) 感恩也會讓我們更加慷慨:在我們的實驗中,當人們有機會與陌生人分享金錢時,我們發現那些感恩的人平均會多分享12%。 然而在感恩節,欺騙和吝嗇通常並不是我們會犯下的罪過。(除非你算上我吃了太多唐納阿姨出名的餡料。) 自我控制能力也可以因感恩提高。我和同事的研究發現,感恩的人更少做衝...

20191127-孔誥烽:【華府看天下】親北京的「沉默大多數」在香港不存在,在世界也不存在

孔誥烽:【華府看天下】親北京的「沉默大多數」在香港不存在,在世界也不存在 2019-11-27 在世界各地,當社會經歷激烈社會運動之後,公民往往都會期待社會快點恢復常態與平靜。保守、反運動的政客捉住這種心理,便會誇大社運帶來的破壞,刺激選民對混亂失序的恐懼,從而爭取選票。社運後的選舉,常常會出現保守派反撲的現象。 1968年美國反越戰學生運動高潮後的總統大選,尼克遜(又譯尼克松)便以「法律與秩序」為政綱,呼籲選民中保守的沉默大多數以選票支持他恢復社會安寧。結果尼克遜大勝入主白宮。同一時間在法國,巴黎五月革命學生運動後的大選,總統戴高樂也帶領保守力量以恢復社會秩序為號召,在國會選舉大勝。保守「沉默大多數」的反撲,將1968年的學運與反戰運動推往低潮。 北京一直對香港的「反送中」抗警暴運動強硬鎮壓,為的就是等待運動激化、等待香港出現保守「沉默大多數」的反撲,令運動孤立無援。但結果北京等了又等,從六月等到十一月,民意調查都顯示大多數市民,仍然對政府和警暴的反感大於對勇武抗爭者的反感,保守反撲並無出現。 上周日(24日),香港市民更是藉著北京最有信心、能力與經驗操弄的區議會選舉,空群出來投票表態,支持反建制的力量,以史上最高的超過71%投票率,掃走了大量親北京議員,讓民主派首次控制區議會大多數議席。這一個選舉結果,向北京大聲清楚地傳達了一個信息︰香港並不存在親北京的沉默大多數,香港選民的大多數,都堅實地與抗爭者「齊上齊落」。 香港的抗暴運動在出現了中大、理大之戰的熊熊烈火,在整個香港癱瘓了大半之後,香港市民的大多數,仍然不與抗爭者割蓆,仍然毫不猶疑地以選票掃走親北京力量,證明市民已經豁了出去,準備與北京作長期抗戰。北京等了六個月,保守的沉默大多數都沒有在這次區議會選舉出現,那恐怕是永遠也不會出現,直到香港人抗戰勝利。 其實過去幾個月,北京也不斷利用它在西方世界的代理人和老朋友,不斷散播香港抗議者都是暴民、強硬鎮壓有理的假資訊。幾個月來,西方不少一直與北京關係良好的中國問題專家,對警察違反指引向示威者頭部發射催淚彈橡膠彈無感、對警察虐打被制服的示威者不發言、對警黑合作無差別暴打市民不作聲、對警察襲擊記者和救護員當看不到。但一到有示威者使用汽油彈、焚燒親建制店鋪時,便忽成為和平使者,出盡力氣在國際媒體撰文譴責示威者暴力。 北京的如意算盤,是通過...

20191112-健吾:迫大家抗爭

健吾:迫大家抗爭 20:00 12/11/2019 ------ 對這位特首而言,她很清楚,她現在宣佈宵禁,停工停課停市,就是輸。 這樣子,「暴徒」的目的就會得逞。所以,她一定不會停課,而更會向「可以上班和上學的人表示敬意」。 ------ https://medium.com/@kengoreads/%E8%BF%AB%E5%A4%A7%E5%AE%B6%E6%8A%97%E7%88%AD-7044982f220

20191117-綠色生活:一蚊薄片一貼,化廢熱為電

綠色生活:一蚊薄片一貼,化廢熱為電 2019年11月17日星期日 圖中這塊銀色薄片是「直接熱充電電池(DTCC)」,可吸電器的廢熱發電,每塊小於手掌,成本亦低,這是馮憲平博士在研發時追求的目標,期望電池在未來可得到廣泛應用。(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秋天已到,不過相信不少辦公室仍是開着冷氣,向環境排放熱風。 最近逾萬名科學家聯署,宣布地球面臨「氣候緊急狀態」,人類應大幅改變生活方式,一個剛面世的小發明應該幫得上忙,讓我們開冷氣時更節能。 港大機械工程系副教授馮憲平博士拿出一塊厚1.5毫米的銀色小薄片,是他帶領研究團隊研發的「直接熱充電電池」(Direct Thermal Charging Cell,DTCC),貼着冷氣機吸收廢熱,可轉化成電。 這塊輕巧薄片成本亦低廉,只需港幣一元,具廣泛應用潛力。 電器用久了會發熱,冷氣機和雪櫃製冷時,也是電力轉換為熱力的過程,先認識一下大家日常「歎」的冷氣何來。馮憲平說:「冷氣機是用電製造溫度上的改變。雪種吸了空氣的熱之後,從液體變氣體,這時就要將氣體的熱量丟到外面環境。雪種就像水,吸熱會蒸發變成蒸氣。熱是從高溫傳到低溫,可是當熱氣的溫度只比室外高一點,就仍沒辦法把熱散走,於是要用壓縮機增加壓力,將(熱氣)溫度變高。」冷氣機就是這樣不斷將熱氣噴到環境中。 能量轉化 六成白白耗掉 「壓縮機在運轉的過程中會產生熱,實際上大部分能量都以熱的形式散失。」熱在傳輸過程中會大量散失,不像電從一端傳到另一端可具方向性,能量轉化時會有平均約六成白白消耗掉,就是「廢熱」。如果可以回收電器運作時產生的廢熱,再轉化為電,用電量就可以減低。多年來許多發明家早就在打熱電轉換的主意,這塊薄薄的電池究竟帶來什麼突破? 原來高溫的熱要轉換成電,比低溫的熱容易得多。首先說說「熱力學第二定律」,「基本上熱一定要從高溫走到低溫來產生能量,所以溫差愈大,能夠產生的能量就愈多。」馮博士為免嚇怕我們,用個簡單比喻,就如瀑布,愈高愈澎湃,矮的話也難以形成壯觀瀑布,「低溫廢熱就是很矮的狀况,不太可能產生瀑布」。 他拿出另一塊大小相若的電池,厚4毫米,重20克,比他們研發重1克的電池厚重,用於200℃以上的高溫,「這是傳統熱電轉換的裝置,中間是半導體,一邊加熱一邊冷卻來產生電。這是商用化的,一開始在開發時,是用於軍事及航空航天的領域...

20191125-陳詠燊:選一個可以陪你討論世情的人

陳詠燊:選一個可以陪你討論世情的人 23:07 25/11/2019 最近香港發生甚麼事?大家都知道了。除了每天都不停轉變的時局外,相信大家在朋友圈中聽得最多的,就是家族中的顏色大戰。明明之前一直相處得很好的一家人,在時局之中站了在不同的立場,本來對政治各有見解確是平常不過的事,可惜這次涉及到一些對香港前所未有的衝擊,甚至流血的衝突,兩邊陣營都將政見放在非黑即白的層面上,於是社會上的衝宊,同時都變成家裡的衝突。 若果你還年輕,與父母間有政見衝突,當然已經很痛苦,但若然是另一半呢?兩人明明朝見口晚見面,同床共枕,但卻在政治上視對方為對立的一個,就更加痛苦了。 作為情人,很多東西都可以各有自己的取向,因為我們可以透過包容與了解去解決。喜歡吃肉還是吃素,還可以一人選一餐;生活上有壞習慣,還可以閉上眼張就一下;甚至曾經犯過甚麼感情上的大錯,吵過一場大交後,還可以來一場洗心革面誓神劈願你原諒我我原諒你;但去到政治上呢?對不起,要磨合,實在太難。 政治,基本上來不到我們凡人去左右,但當一個題目涉及到整體社會、人民,以至未來幾十年幾代人的發展,而同時當下又帶著社會氣氛上的衝突的話,當中的看法,就同時涉及到對與錯、善與惡、黑與白、聰明與愚笨、自我與大我、而這一大堆的價值,都依賴在甚麼之上?你對某一邊立場的信任。 而無奈是,那個立場某程度上,你是不能完全掌握的。一個人將一切依靠在一個根本不能掌握的概念上,其實即是等同甚麼?宗教。 一切,都只講個信字。試想想,兩個不同宗教信仰,完全不同價值觀,對「對錯」的概念完全相反的人,不但每天生活在一起,還要知道在未來幾十年將要一直相對下去,那個衝突可以有多大?更重要是,宗教這回事,你永遠不能拿得出任何對方可以相信的「真相」來説服對方的。 宗教如是,政治也如是。其他價值觀再不同都好,都祝你身邊有一個與你政見接近的人;因為在這個紛亂的世代,我們都太需要有一個,能夠每晚在身邊陪自己一邊看直播,一邊毫無保留地,狠狠地討論世情的人。 陳詠燊 陳詠燊@ Sunnyhahaha , Facebook:陳詠燊 Sunnyhahaha

20191125-CUP:黑夜之神 —— 點解葛咸城嘅人,小丑講乜佢地就信?

CUP:黑夜之神 —— 點解葛咸城嘅人,小丑講乜佢地就信? 2019年11月25日 BY 鄭立 電腦大爆炸 電影「蝙蝠俠:黑夜之神」中,小丑給兩艘船的人各一個按鈕,只要按下按鈕,另一艘船就會爆炸,自己就會得救,引發大家對道德問題的爭論;圖為劇照。 很多人都記得「蝙蝠俠:黑夜之神」裡面,有一個場景,小丑讓兩群人上了船,然後給他們各一個按鈕,說只要你按下那個按鈕,另一艘船就會爆炸,自己就會得救。如果去到最後,大家都不按下按鈕,那麼兩艘船都會爆炸,誰都不會得救。 好了,如果你是船上的乘客,你會怎樣做呢?結果大家立即開始討論道德的事情,即是要不要為了自己的生存,殺掉另一艘船的人?在討論中還扯到另一船的人該不該殺、自己的生存是否重要、人類是否應該為了自己的生存殺人之類,吵成一團。 反正這就是小丑的目的,讓你們去吵道德問題。 船上的人拿著控制器,卻從未質疑小丑所言是否屬實;圖為劇照。 我看這段的時候,倒是覺得詭異,怎樣這些人完全沒有懷疑小丑說的話是否屬實?他說那個按鈕會引爆另一架船,有甚麼證據呢?小丑看起來像是個很有信用,不會騙人的人嗎?一個人設這樣的局,擺明就是玩你。想事情時,我把自己代入了小丑的立場去想: 作為遊戲設計師,如果我真的有兩個炸彈裝在兩艘船,又有兩個控制器,我很有可能會把引爆自己船的控制器交給他們,然後再騙說「這是引爆另一艘的」,實際上按了會自爆。 這不是也很好玩嗎?有人按了引爆之後,結果反而是自己爆了,自業自得報應的諷刺感更強。而且還有可能出現大家一起互相出賣,然後兩艘船皆沉的可能性,顯出自私的人性怎樣導致自滅。如果真的只爆對方的話,那麼當雙方都想犧牲對方的時候,就只是看誰果斷鬥快,而且贏了的一方也證實不了輸的一方沒有這想法。 我提出的也只是其中一個可能性而已,只要我們相信小丑可能說謊,還會有更多可能性。可惜的是,兩艘船這麼多人,好像都沒有人提出來。為何小丑說甚麼,他們就信甚麼,再根據這個前提去吵起來?如果有人提出小丑說的可能不是真話,後面的討論根本就意義不大。 最後雙方都沒有按鈕炸爆了對方,當事人還好像覺得是人性光輝戰勝了小丑?有沒有考慮過,可能這根本完全不是道德問題,是大家沒有疑心地信了小丑的話,所以中伏了呢? 到底是葛咸城的人沒甚麼想像力,別人給他們一個框架去想事情,他們就會無條件接受;還是葛咸城的人全部...

20191125-方俊傑:【西遊記】福特教你打工必勝術

方俊傑:【西遊記】福特教你打工必勝術 2019年11月25日 要看賽車的話,請看Netflix紀錄片《Formula 1:極速求生》(Formula 1: Drive To Survive)。《極速傳奇:福特決戰法拉利》(Ford v Ferrari)是另一回事,格局似幾年前的《一級雙雄》(Rush),速度感還有點距離。《一級雙雄》主要以一級方程式賽事作背景,《福特決戰法拉利》是勒芒24小時耐力賽,鬥快,更鬥捱得。別說駕駛者辛苦,單單叫你把賽事由頭看到尾,也不是一般人做得到。 猶如辦公室政治片 同樣改編真人真事,《一級雙雄》名副其實,講述賽車手James Hunt跟Niki Lauda在七十年代的龍爭虎鬥,一個浪漫一個理性。《福特決戰法拉利》的主角既不是福特,也不是法拉利,男主角Matt Damon和Christian Bale不是對手,是合作夥伴,齊齊為福特效力,挑戰法拉利的壟斷位置。說《福特決戰法拉利》是賽車片,不如說它是一齣辦公室政治片。 電影中,福特的老闆是典型的二世祖,聽從下屬建議,打算收購法拉利。轉頭被法拉利用來抬高身價,還被嘲笑。老闆二話不說,不理現實局限,下令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戰勝法拉利,純為出氣。Matt Damon是因傷病無法繼續出賽的前冠軍,臨危授命,找來天才賽車手Christian Bale埋班,盡力創造奇迹。 天才多數脾氣臭。Christian Bale話咁易便得罪福特的高層。老闆訂下目標,過程由高層執行,而高層是一種有功便領有鑊便卸的生物,為了讓自己爽,更加為了不讓其他同事贏得掌聲,高層有本事用盡全力阻止目標達成。最喜歡返工的香港人,不會未見過吧。《福特決戰法拉利》一方面講美國的財大氣粗如何驅逐歐洲式精緻;另一方面,是剖析做實事的好員工,如何給靠擦鞋為生的管理階層盡情剝削。不理市場因素的話,把片名改為《前線決戰冷氣房》,其實貼切得多。 人類始終喜歡觀看決戰。順應民意,Matt Damon跟Christian Bale在戲內沒有決戰,在戲外也好像大戰連場。1997年,年僅廿七,Matt Damon已經憑《驕陽似我》(Good Will Hunting)贏取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提名最佳男主角。二十多年了,賣座片拍過不少,獎項運反而停滯不前。三年前憑《火星任務》(The Martian)奪得金球獎...

20191122-沈旭暉:「鄧炳強效應」《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火速通過的背後

沈旭暉:「鄧炳強效應」《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火速通過的背後 2019年11月22日星期五 咫尺地球 【明報專訊】日前談過美國不同世代對《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態度,言猶在耳,美國國會就火速通過法案,先是參議院以「hotline」方式不經投票一致通過,然後是眾議院以一小時光速通過直接使用參議院版本、連討論也不需要,立刻送交總統特朗普簽署。到了這關頭,即使特朗普技術上可以否決,但也會被一致通過的議員否決回來(門檻是2/3),相信很難找到不簽署的理由。 港版天安門聯想 觸動美政客神經 形勢急轉直下,相信有幾個關鍵。首先,自然是香港這邊的形勢同樣急轉直下,這不少朋友都理解,但不一定明白背後在美國應如何操作。對一般美國政客、美國人而言,香港議題尚未「入屋」,必須使用他們不假思索就能明白的analogy,才能游說事半功倍。特朗普月前受訪前曾表示,不容許香港出現「天安門式下場,並會在中美貿易戰涵蓋香港議題,反映把香港場景聯繫到六四這個美國集體回憶,才會令議員、總統感到事態嚴重。 中大、理大圍城,特別是中大校園戰火的震撼畫像,立刻被網民拿來和天安門相提並論,是為「Twitter民間外交」;當時我剛巧在華府,這種千鈞一髮的氣氛,在美國政壇完全感受到。結果,講求利益的美國政客,感到了理想和現實的交接,擔心一旦真的出現「港版天安門」,而他們日後被證明是在背後拖延法案,這足以成為國內政敵攻擊的口實。魯比奧參議員利用這時機,說服了一直暗中拖延法案討論的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鎮住了大概六、七名被認為最有可能向中國利益屈服的參議員,造就了戲劇性的Hotline一致通過。除了魯比奧,負責指揮兩大圍城之役的「新一哥」鄧炳強自以為立下「大功」,其實,卻是法案通過的另一大功臣。 特朗普此刻正面臨彈劾,本來這會令議員對香港法案的興趣減弱,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也一度被同僚勸說,應該集中精神彈劾總統,不妨對香港問題暫緩一下處理。但正正是這種內部權鬥,製造了一種氣氛,就是特朗普假如為了達成中美貿易協議而過度退讓,很可能被懷疑存在利益輸送,製造另一個「烏克蘭門」。 指亂責在北京 美態度一錘定音 共和黨的魯比奧、民主黨的佩洛西作為推動香港法案的兩大推手,都明白這一點,並以此向各自的黨友,宣傳快速通過議案的好處。到了特朗普這一關,假如他真的拒絕簽署,除了屈服於北京壓力,找不到任何...

20191125-陶傑:由河殤到河毒

陶傑:由河殤到河毒 2019年11月25日 英文經濟學人雜誌抨擊中國向南中國海印度洋擴張,招致眾鄰國厭惡。 唯西方不知此一行為之民族心理背景。當前這一代,是作家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小說電視劇等餵養思想的一代。 於康熙大帝之歌頌,在千禧年前後開始,覺得康熙文治武功,征伐準噶爾、平定台灣,兼有三數洋人來朝,皆認定係天朝大國之楷模,待中國製造換取的外匯儲備GDP相當,即刻亮劍模仿。 二月河清宮小說,文字屬華北地域,有一股大葱蒜頭味。民國之高陽,出身浙江餘杭,文筆有富春江之柔婉,復有雁蕩山之鬱森。同樣是歷史小說,南陽北月,若以品嚐廚餚的要求,當然以高陽勝一籌。 但高陽沒有正寫過康熙,只在「醉蓬萊」一書由洪昇的文字獄為線頭,牽扯出康熙宮廷權力鬥爭,「乾隆韻事」也細說從頭,講了一點。因是知識份子,高陽於清代的述事,由董小宛到曹雪芹,由長生殿到慈禧,皆以江南士大夫之敍事觀點出之。 但二月河不同。其小說彰之明甚,為取悅現代帝王心理而作。現代中國人的心理,已經相當荒誕:忘記了孫中山推翻的,正是滿洲韃虜代表的皇朝,而他們的領袖祖宗毛澤東主席,更是對帝王造反的代表,且不說康熙一朝文字獄殺漢族知識人極苛。「康熙大帝」千禧出籠,億萬中國人即刻拋棄國共兩朝的革命初心,官場蟻民,一齊伏拜。 二月河不是傻瓜,他也感到自己正在變成呼喚軍國主義的後馬克思時代紅色中國的尼采,屢次警告中國人,不要看了他的小說就崇拜清朝帝王,還要知道清朝的貪污腐敗,並嚴正指出:腐敗是一個國家的糖尿病,再富強,也沒有用。 但太晚了。二月河作品千禧年後流行大陸,當夜總會小姐據說個個都讀余秋雨的同時,大陸省市委書記至民企老闆人手一冊,一方學「治國之道」,另一方則學「管理思維」。 所謂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當中國得克林頓扶助加入世貿組織、GDP開始大增長之際,明眼旁觀者都知道:中國人不可讀二月河。 果然集體中毒,而且今日方全面發作,其效果與二三十年代情迷魯迅巴金、五十年代高爾基相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是二月河點的爐火。當然,要成就真的鋼鐵,路還很長,在鑄劍的過程裏,將會投入千萬條人命成灰;正如亮劍,也要舔血而證刃成鋒。 大陸八十年代,以「河殤」探索始,卻在二十一世紀,以「河毒」發作終。全球遂被迫嚴陣應對。 陶傑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0191125-陶傑:當「中國不高興」遇上「杜林普不開心」

陶傑:當「中國不高興」遇上「杜林普不開心」 2019年11月25日 這是一場「中國不高興」遇上「杜林普不開心」的硬碰之戰。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國透露消息,指美中貿易協議,年底之前不會簽署。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北京的彭博論壇表示:他恐怕美中貿易會談的僵局,不但演化為冷戰,而且會爆發熱戰。 美國在貿易談判中的立場,不只是順差的數字,而是要一併解決知識產權盜竊、技術轉讓、雙方平等開放市場,這一層次,中國不可能做到。 而且半途更雪上加霜,香港的林鄭月娥政府,推出送中條例,局勢有如原子彈爆炸,扯出香港人權遭到警暴禍害,以及中國干預高等法院裁決反蒙面法問題。 美國政府的立場,正如副總統彭斯指出,已經將香港的人權問題捆綁,另加中英聯合聲明執行的誠信問題。這一點若不令美國滿意,則簽署任何貿易協議,中方日後會否如實執行,自然是很大的問號。 中方在貿易上的報復很有限。美國入口貨額年僅 1,800 億美元,包括肉類和糧食。此等貨品主要操縱在中國國營機構,即使中國加關稅,也只是向自己的錢包報復,增加民間通脹,並無意義。 拋售國債,已經出過手,但並無引起美國經濟損失。今年,美國農業界的破產率確實增加了 4 分之 1,但杜林普說,正在用由中國貨品徵收來的關稅向農夫補貼。加上美國的農民,非常愛國,意識到這是一場尊嚴的鬥爭,對政府在前線的姿態,基本上能予以諒解。 因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舉行的國際經濟論壇,以主人家身份講話,身段放軟,重新強調「改革開放是必由之路」,並自稱「言必信、行必果」,聲稱要克服人為障礙,要爭取「共贏」。 一年以來,在黨內強調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初心、「東南西北中、黨領導一切」、在外資企業設立黨委書記或政府代表等新政策,則暫時未見再提及。 美國朝野跨黨派掀起對中港兩地政府的攻勢,出招之凌厲、立場之團結、決心之堅定,是美中建交 40 年來所未見。 尤其當林鄭月娥政府主動將香港這個國際經貿城市雙手賠了進去,令美國國會的香港人權及民主法快速通過,回頭又與美中貿易談判捆綁,這是一場「中國不高興」遇上「杜林普不開心」的硬碰之戰,香港整個社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但看來美國已經以偷襲珍珠港之後的空前意志,解決自「六四」後 30 年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錯誤。這一點,也符合總統改組並鞏固世界秩序的美國和西方主控權重大戰略。 BY 陶傑 ...

20191125-劉細良:區選後是政府回應民意的好契機

劉細良:區選後是政府回應民意的好契機 21:30 25/11/2019 香港區議會選舉,投票人數接近300萬,投票率近七成,肯定是香港選舉史上的新紀錄! 下午2時左右我在皇仁中學票站,見到來自丹麥、德國及日本的媒體,在拍攝市民排隊等候投票的情況。國際媒體廣泛報道香港人由早到晚湧到票站投票,今次是一次變相公投,向國際發放重要的訊息。首先是香港人信奉民主,街頭暴力只是逼不得已,我們希望實現雙普選,就是為了用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方式,去制衡政府。當掌權者向人民負責時,大家就不需要用街頭抗爭方式才能阻止暴政惡法。第二個重要政治訊息,是香港人經歷了近半年激烈抗爭之後,民意沒有逆轉,街頭暴力沒有令大家割席,即使部份和理非不認同「私了」、「裝修」等行為,但警暴及其包庇者才是頭號敵人,在主要矛盾之下,其他變成了次要矛盾,民意清楚表達支持「五大訴求,缺一不可」。今次不是區選咁簡單,由於所有選區均有人參選,全香港400幾萬選民人人有得投,加上兩大陣營對決,所以實際上是一次對六個月以來反送中抗爭運動的「公投」。 北京中央及特區政府均需要直接面對區選所發放的政治訊息,市民要求民主,也要求法治,懲治犯法警察,不是為了報仇雪恨,而是要香港重回正軌,不容軍警濫捕及選擇性執法。這些都是着緊香港的人,甚至遠從美加澳紐飛回來,不為甚麼,為投一票,他們是深愛這地方。 這次區選已出現了民意海嘯,若中共仍然選擇迴避、推搪、諉過於人,那麼,其政治勢力在香港即將面臨更大的挫敗,明年的立法會選舉,民意海嘯一浪高過一浪,甚至中共會失去立法會控制權。香港人不是乞求北京,而是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市民向北京發出最強烈的警告,香港要回復有效管治,沒有其他選擇,推動反送中的政治集團必須問責下台、懲處犯法的警察、特赦大批被捕市民、重啟政改討論雙普選。中共一直認為只要一手用謀略搞分化,另一手用警察重手鎮壓,就可以瓦解反送中運動,半年下來,區選結果已經證明「止暴制亂」此路不通。 無視民意將令勇武抗爭成主流 區選之後本是政府回應民意的好契機,市民已經用選票表態,正如林鄭自己所言,希望香港重回正軌,回復常態第一步就是回應投票所表達的民意。投票比民調、遊行的訊息更清楚更強烈,如果政府繼續不作為、以為拖延hea做就可蒙混過關,這就不要怪香港人了。政府不作為的結果,我認為街頭暴力又會重新登場,因為和理非的憤怒更深,勇武...

20191125-李怡:區選的勝與敗

李怡:區選的勝與敗 21:29 25/11/2019 世道人生 區議會選舉超高投票率毫無疑問是香港局勢的持續對抗造成。高投票率證明了7月初北大教授張千帆的諍言:「與其一再激化矛盾和對立情緒,不如在符合一國底線的前提下把屬於他們的政治權利還給他們。能在選票箱前心平氣和做到的事情,還會有誰動輒為之冒着酷暑,上街搖旗吶喊呢?」 香港的問題就是市民不僅不能在選票箱前表達自己的意志,即使由各專業團體(比如大律師公會)提出的意見,也無法讓霸道的掌權者聆聽,100萬人上街掌權者不屑一顧,於是才有勇武抗爭。但這絕不是抗爭者樂意去做的事,更不是一貫想過安寧日子的市民想要支持的事,勇武抗爭和市民的支持,都是被掌權者逼出來的。杜汶澤在網上節目與被捕後遭性暴力的中大女生Sonia、兩位蒙面的前線年輕勇武抗爭者作訪談,問他們如果抗爭勝利他們會做甚麼,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唞下先」「做番港豬都好幸福」啦。是的,年輕人都累了。但掌權者的強橫、可恥、頑劣、險惡,使他們沒有辦法停止抗爭。 因此,有機會投票,許多勇武派也珍惜手上一票,儘管只是關注地區事務的區議會選舉。 執筆時,投票還在進行,選舉結果未產生。從早前的局勢特別是民調來看,市民對林鄭政權的厭惡,都有利於反建制的選情,也是投票率推高的重大原因。但近期的抗爭造成市民許多不便,政府或認為民意會逆轉,亦考慮到取消選舉或會使社會更動盪,因此選舉得以如期舉行。 倘若在政府民望尋底的情況下,建制派仍然取勝,哪怕比上屆不如,也值得反建制的政治力量思考檢討了。 首先是外在因素,就是不能輕忽建制派對選民的小恩小惠,包括他們的專車接送、福袋、掌心雷,還有讓人懷疑的種票、外來的幽靈人口等等。這說明在強權操控下,和平的選舉很難有公平結果。 更值得檢討的是內在因素。許多在輿論上、在社交媒體上力撐票投反建制的言論,往往造成反效果。Sonia說「四個字令我好反感:血債票償,尤其係我哋已經有咁多手足犧牲咗性命。」反感的原因是使人感覺這是政客想吃人血饅頭。魯迅說,「血債必須以同物償還」。「票」是要實現這個目的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 另一個說法是仍然沿用舊招,分析形勢,指即使對泛民的過去有種種不滿,但踢走建制是當前最大目的,因此「叫人投白票、廢票者肯定係鬼」「一律視作藍屍看待」。這一說法令一些曾被泛民割席譴責的本土派支持者反感。普選的最大價...

20051208-非常人語:天外有天~宋以朗

非常人語:天外有天~宋以朗 2005年12月8日 壹週刊822 撰文:阮佩儀 攝影:劉伯軍 宋以朗是國際傳媒的焦點。 《中國日報》、英國《衛報》、《紐約時報》、俄羅斯《Interfax News Agency》……都怕了他。 五十六歲的他,搞了個「東南西北」網站,把各地新聞,翻譯成英文。同一段新聞,各地傳媒如何演繹,在他的站一覽無遺。 廣東省太石村要求重選村長,英國《衛報》記者Benjamin Joffe Walt說協助他入村采訪的人被打到頸骨折斷。《南方日報》、《燕南論壇》在百里州醫院找到被打傷的呂邦列,證實他沒大礙,頸骨也不曾折斷。正因為有了“東南西北”,《衛報》記者從此要返家鄉。 宋以朗是探射燈,偵測世界各地的新聞報導。 「我不下評論,全放上網讓你看,對對錯錯,由你判斷。」 BBC訪問他,雅虎論壇、中華網論……都在談論他。 偵測,是他一生的事業。 他是統計學博士,是全球第二大統計公司KMR的顧問,產品在哪個國家刊登哪本雜誌最具宣傳效力,他負責偵測。 他父親宋淇,又名林以亮,是世界七大《紅樓夢》翻譯家之一。曾任邵氏制片,拍過梁醒波主演的《南北和》。 母親鄺文美,曾在美國新聞處工作,以方馨一名,翻譯世界巨著。 他父母是張愛玲小說的版權持有人,父親離世,張愛玲後人趁他母親病重,游說她改遺囑,以求奪回版權。 在美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他,特別回來守衛家園。 將資料呈上是宋以朗的強項,但他沒鮮明立場。搞網站如是,做人都如是。 他的家,有張愛玲晚年的證件相和她親自撰寫的信件。我們舉機拍攝,他說:「遺物有幾個假髮,晚年的她,頭發濃密,你大概明白是什麼一回事。 「許鞍華把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搬上大銀幕,張愛玲對許鞍華的評價,這裏寫了。 「許鞍華跟我姐姐,在聖保祿女校唸小一時是隔離位同學。 「你大概明白,真相揭露了,會傷害很多人。五十年後,當事人死了才揭露,又是另一回事。」 能不能拍照?他始終沒說。 他是喇沙舊生,我們提議到喇沙拍照,他也沒說「好」或「不好」,依樣給你一堆資料。 「血癌是白血球過多,我相反,小時候常手腫、發燒,不能上學(白血球過少的人容易受感染)。小四留班,小學五年班,也忘了是什么科目,總之捧了蛋,俾人鬧得好辛苦。」 給誰罵? 「我父母大概不會罵我。」 「小學...

20191124-未來城市:荔枝窩永續到幾時?

未來城市:荔枝窩永續到幾時? 2019年11月24日星期日 《悠閒的牛》--黃牛身後是黃金稻田,以前梅子林村屋前梯田種滿稻米。(彭麗芳攝) 【明報專訊】二○一三年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出爐,有一班人奮力保衛家園,亦喚醒一些人走進偏遠鄉郊復育。 「永續荔枝窩」計劃在同年啟動,轉眼七年,荔枝窩村仍然有新搞作,復耕的農田今年將收成第一造咖啡豆、小農夫的社區食品工作室下月開幕。 復育行動亦終於衝出荔枝窩,擴展到鄰近村落梅子林村,該村的壁畫展覽和故事館已於月初開放。 荔枝窩村的「永續」到底有無終結? 永續鄉郊計劃首席研究員羅惠儀(Winnie)回答,她認為永續成功的定義是,當有一天沒有他們這些外人的「大台」之下,村落自行成長︰小農民持續耕作、村內外人繼續舉行活動、食品工作室持續運作,任務才算完成。 生態壁畫 活化梅子林 在十一月首個周日,從馬料水碼頭乘坐個半小時渡輪抵達荔枝窩村,再上山步行二十分鐘,穿過幽靜小樹林,一拐彎景觀忽然寬敞明亮。老村屋聳立於梯田頂端,依傍群山,恍如世外桃源。畫家葉曉文在破爛的舊村屋外牆畫壁畫,雀鳥、蝴蝶、果子狸、魚蝦蟹與牛,生機盎然,一洗梅子林村「陰森恐怖」的網上流言。「其實我覺得梅子林陽氣好重,好開揚。因為這裏的屋全部面向東面,每天早上打開門就會有陽光曬進來,而且是好空曠的地方。」 葉曉文在今年中秋節過後一個多月,每星期在梅子林村居住三至四天,獨自觀察生態與畫畫。晚上村落無燈無人,她坦言每晚天黑就會竄回屋內,始終都有「淆底」時。有一晚屋內咖啡杯突然被撞倒,她按捺着恐懼勇敢求證,發現原來是一隻老鼠所為。在貓頭鷹、雀鳥、蟲與蟋蟀聲陪伴中入睡,每天晨曦前自然醒來,空氣清新而濕潤,行過草地的腳丫滿佈露水,看着天空由黑變藍,再慢慢轉橙,黎明來到。 觀賞雀鳥多 牛牛有段古 葉曉文拿着咖啡與電筒躡手躡腳走到溪邊觀察,「因為青蛙、貓頭鷹、蟲這些生物在日頭就會躲藏起來,夜晚才出現」。觀鳥是每日重點環節,「天光後十五分鐘,雀仔就會起身。(笑)對呀,我比雀仔更早起牀。牠們會飛上好高但彎曲的樹丫整理羽毛,每日如是」。每周見到的雀鳥稍有不同,現時天氣轉涼,開始見到過境季候鳥。壁畫中她畫上村內常見的赤紅山椒鳥、黑枕黃鸝、暗灰鵑鵙與褐翅鴉鵑,「畫中最大隻那隻是褐翅鴉鵑,因為村長和村民話我知,牠有個花名叫做孟婆雞,以前有人捉牠來浸酒...

20191124-ways of seeing:24/7倫敦展看見時間,睡眠是抵抗資本主義最後防線

ways of seeing:24/7倫敦展看見時間,睡眠是抵抗資本主義最後防線 2019年11月24日星期日 Rut Blees Luxemburg曾描述這幅1995所拍的倫敦住宅大廈,「我從一座建築的16樓拍過去,人們回家着燈或熄燈……還會看見有些人在看電視」。(曾曉玲攝) 圖8之1 - Rut Blees Luxemburg曾描述這幅1995所拍 . . . . . . (曾曉玲攝) 【明報專訊】睡覺,是對世界無間斷運轉的一種抵抗。 在北美洲西岸,每年有數以百種候鳥遷徙,其中一種名為白冠帶鵐(white-crowned sparrow)的小鳥尤其捱得眼瞓,牠們在秋天從阿拉斯加飛到墨西哥北部,春天時再回到北方,可以不眠7天。這種「奇技」近年吸引了美國國防部研究,想知道能否從小鳥取得不睡覺的秘訣,用在人類身上,讓士兵可以長期清醒且保持行動思路清晰。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一間由俄羅斯與歐洲資金合伙的公司研發一個衛星鏈,打開直徑足有200米長,如鏡子將陽光反射到地球,可製造比月光亮100倍的光線,照亮一個10平方英里大的地方。項目一開始聲稱是為日照短的地區如西伯利亞開採天然資源提供照明,後來當公司想擴展到大都會區域,就引來強烈的反對聲,科學家認為搞亂了日夜的恆常輪替,會對人類的新陳代謝有不良影響,包括睡眠。 正在倫敦舉行的「24/7」展覽以哥倫比亞大學現代藝術及理論教授Jonathan Crary的同名書出發,想叫醒沉迷追求一星期7日、一日24小時不停運作的社會:當代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可能是先好好睡一覺。 Crary將以上兩個例子放在書中的第一章,減少睡眠、增加日照,顯示出人類如何無所不用其極去操控時間。展覽中一個作品就頗直白地揭開這種野心:一段影片不斷嘈吵地播放着,只聽見重複又重複的「more and more」,是Benjamin Grosser將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在2004年至2018年的許多次發言剪輯而成,社交平台的設計有意要人上癮;樓上另一組15個石膏像直接叫觀眾找到自己的影子,一雙雙手都是按電話的姿勢,作品介紹提及英國人每12分鐘就會查看一下手機,對你來說會否12分鐘都等得太久? 油燈到電視光 令眼球好忙 社交平台、通訊軟件在21世紀打破了私人生活與社交生活、閒暇與工作之間的界線,這個說法在今天...

20191124-通識導賞:當「被失蹤」成為常態:阿根廷的骯髒戰爭與五月廣場母親的反抗

通識導賞:當「被失蹤」成為常態:阿根廷的骯髒戰爭與五月廣場母親的反抗 2019年11月24日星期日 在阿根廷「骯髒戰爭」時期,失蹤者的真正數目難以估計。(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我們很可能聽過「天安門母親」:六四屠城遇害者的母親們團結起來,要求政府徹查事件及公開真相、停止迫害死難者家屬,例如軟禁、打壓他們公開悼念及追究屠城責任的自由等。 而在1977年,阿根廷就已經出現了一個拯救其子女及向國家討回公道的團體:五月廣場母親(Mothers of the Plaza de Mayo)。 國家恐怖主義與「骯髒戰爭」時期 阿根廷現時是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但在半個世紀前,阿根廷的掌權者仍以威權主義治國。在經過近20年的經濟停頓、軍人及文人政府頻繁交替後,伊莎貝爾.貝隆(Isabel Martínez de Perón)在1973年以副總統的身分掌權,並在1974年成為代理總統。在她和社會福利部長何塞.洛佩斯.雷加(José López Rega)的領導及支持下,右翼軍事組織「阿根廷反共同盟」(Argentine Anticommunist Alliance)以止暴制亂(註)、重建國家的名義,大肆抓捕及殺害異己。除了針對共產主義者及游擊隊外,年輕人、工會成員、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也會無故被捕或失蹤,而當中的國家暴力亦比以前更普遍及有組織,屬國家恐怖主義(state terrorism)的開端。 1976年,右翼團體以政變推翻了伊莎貝爾的統治,但迎來的並不是和平、自由、民主的光明之路,而是惡名昭彰的「骯髒戰爭」(Dirty War, 1976–1983)。軍政府強調必須無所不用其極地消滅所有妨礙「國家重組過程」(The National Reorganization Process)的「恐怖分子」或「共產主義者」(當時拉丁美洲威權政府常以此為由排除異己)。時任總統豪爾赫.拉斐爾.魏德拉(Jorge Rafael Videla)聲稱「為了保障國家安全,所有危害國家的人都必須死」。聖琼將軍(General Ibérico Saint-Jean)更表示他們會「先殺掉所有顛覆分子,然後則殺害他們的共犯,其後則解決掉反抗勢力的同情者,再針對那些漠不關心之徒,最後則消滅那些膽怯者」。 阿根廷的「骯髒戰爭」是一段侵害人權的可怕時期。政府常在晚上派員到異見者住所...

20191124-一個人的:專家教路,去污漬,補縫隙,還原潔白牆身!

一個人的:專家教路,去污漬,補縫隙,還原潔白牆身! 2019年11月24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有無人和我一樣對白牆有少少執著? 以前做地盤的爸爸喜歡動不動就幫我的房間鑽牆,但他為人較隨心,位置不對就多鑽個,鑽歪了又再鑽,令我的掛牆風扇附近有幾個空洞無用的窿。一年農曆新年他決定為全屋天花板髹上新乳膠漆,一打開房門,我不禁笑了,因為他髹了半個天花板後,發現不夠油漆中途停了,令房間中央的天花板留下一道道新油痕迹,直至現在。說回正題,自己搬出來住之後,我堅持不鑽牆,家中所有掛牆物都使用吸盤層架,牆身亦盡量保持潔白,但有日打掃,發現其中一幅白牆佈滿幾條長30厘米的裂痕,而且不斷蔓延,於是決心連同牆身污漬、凹陷與「甩皮」,一次KO! 牆身污漬 解決方法1:用砂紙輕「省」 作者極愛穿牛仔布衣物,經常不小心揩到白牆,令牆身留有一片藍。其實只需要用濕布輕捽,再用乾布抹乾,便可清除大部分顏色。網上很多人介紹將濕布加牙膏去除牆身污漬,但作者不覺有什麼特別效果。兼職建造業監考員吳永強師傅教路,如果牆身沾到水劑污漬,更理想是利用半乾濕海綿輕擦。如果污漬太深,就要用1000號或以上的砂紙,即幼身砂紙輕擦。作者試過,真的很有效! 不過,若牆上沾上的是油性污漬,如潤膚油或煮食油,吳師傅直言多數無能為力,「因為油性已經索咗入乳膠漆中,有印,點抹都沒太大作用」。但如果污漬既不是水又不是油,他有個小秘訣,可以用醫藥火酒輕抹。建議先找牆角不起眼地方逐少嘗試去污。 「省」牆貼士 1. 用力要平均 僅用一隻手指按着砂紙狂「省」,可能會令牆身其中一處變深色,建議可在手和砂紙間墊一塊海綿平面摩擦。 2. 逆紋「省」 順紋抹 先細看原先牆身髹油方向,若是上下油,那上下方向就叫順紋,左右方向就叫逆紋。吳師傅分享,用砂紙「省」,要逆紋才徹底;而用濕海綿或火酒抹拭污漬時則要順紋,才能抹走坑中物。髹新油也要講究順逆紋方向。 3.砂紙號碼 愈小愈粗糙 砂紙號碼愈小代表愈粗糙。作者在五金舖買入兩款水磨砂砂紙,220號砂紙明顯粗糙得多,1000號則比較幼細。其實砂紙粗糙度是等於1英寸平方面積內平均噴了多少砂粒,所以號數越小,代表顆粒數量越少,顆粒當然就大而粗糙。如果只是想抹走牆身表面污漬,用1000號幼身砂紙即可,而「跣灰」就會用220號砂紙或是120號砂紙磚。 ...

20191124-料理分子:台灣「國飯」鹵肉飯,佐涼拌青瓜解膩

料理分子:台灣「國飯」鹵肉飯,佐涼拌青瓜解膩 2019年11月24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親朋好友憶起在台灣旅遊的時光,只要提到台灣的飯一定想到鹵肉飯,從路邊攤至晚宴菜館都看到其蹤迹,這麼日常的「國飯」,成為來台觀光必吃B級美食之王,在台灣年年舉辦鹵肉飯大賽,競選出台灣「國飯」之王。 小小一碗鹵肉飯,包含台灣的文化與發展,可謂台灣精神的象徵。 鹵肉飯之所以在台灣發揚光大,可追溯至戰後的台灣,據說因當時生活較艱困,資源缺乏,家庭人口多,一般家庭買不起這麼多豬肉,更有些主婦直接向肉攤索取切割剩餘的零碎肉塊、豬皮等,混雜細切,加上香料混炒,再以醬油鹵製成鍋,吃飯時澆灑在主食上,如此一來全家都能吃到肉,享用那肉汁肉碎。後來衍生台灣小吃炒麵、炒米粉、燙青菜等,都會習慣淋上一匙肉燥,在當時是如此奢侈的享受,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平民美食,在台灣經濟起飛的路上留下一道軌迹。 南北鹵肉飯 各有「名堂」 隨着經濟轉好,小吃店蓬勃發展,鹵肉飯的名稱在台灣南北起了變化。鹵製時肉塊大小肥瘦成為改名的關鍵,北部地區分為三種名稱,肉肥但肉碎稱為鹵肉飯;肉瘦且肉碎稱為肉燥飯;肉塊大又肉肥稱為控肉飯。南部地區分為兩種名稱,無論肉瘦肉肥只要為肉碎狀一律稱作肉燥飯;另肉塊大又肉肥稱為鹵肉飯,就連台灣人上了一間不熟悉的餐館,都要先問問老闆鹵鍋內的肉肥肉瘦。 現在一碗鹵肉飯售價20至80台幣(約5至20港元)不等,有人覺得小吃攤便足夠;有人喜歡特定品牌;亦有人喜歡高級餐館的特別用料,價差甚大。 同鍋配角 吸滿肉汁好下飯 製作鹵肉飯的過程也出現其他同鍋配角,如炸豆腐、鹵蛋、腐竹、筍絲、香菇等,在鹵製肉燥時一同加入,吸收飽滿肉汁亦很能下飯,與這些油膩的鹵製品最佳拍檔的有酸菜、青瓜、黃蘿蔔等,這些小菜主要用於吸附油脂,消除油膩感,咬口脆度讓整體口感更加平衡,並且提供蔬菜纖維。 許多香港人把台灣當作成第二個家鄉,經常往來,在香港上台灣料理餐館可能找不到在台灣的味道,自己才懂自己的舌頭,何不在家自製一鍋適合自己的鹵汁,尋找旅遊時的滋味或是憶起第二家鄉的味道。 鹵肉飯屬於中華料理,台灣當地使用的食材在香港一樣常見,在香港燉一鍋台式鹵肉並非難事,鹵肉飯好吃關鍵在於配合香料醬底燉製的鹵汁,在台灣每名主廚與主婦都有屬於自家的配方,但眾多配方中找到屬於自家口味的鹵汁才是王道,在基礎的...

20191124-營救達人尹浩然校長 特赦是第一步,更重要是重建信任

營救達人尹浩然校長,特赦是第一步,更重要是重建信任 2019年11月24日星期日 營救達人尹浩然校長(Eric Tsang提供) 【明報專訊】中學校長在一般人的經驗裏僅僅是一個概念。那個要求路過學生點頭敬禮、以沉悶發言將台下學生批量送入夢鄉的人,可以在一個人的中學生涯裏,彼此一句話也沒交談過,甚至連眼神亦不曾對上。但可以想像,這星期以來,那些被圍困在理工大學的、甚至仍在念中學的年輕人,面對網上傳言不斷,連義務醫護人員也一個個撤離時,當他們看見自己的校長穿過催淚彈的迷霧、踏着瓦礫前來,只是為了找自己,心情終會是激盪。因為,至少有這麼一個人,認同和重視被標籤為參與暴動的自己是值得相勸的生命。十一月十八日深夜,葉建源議員帶領一班中學校長走進理大校園尋找他們的學生,行列中的尹浩然校長在學校平台上聽見一個年輕人聲嘶力竭地叫喊:「你哋啲大人點解咁遲先嚟搵我哋?」還沒弄清是不是自己的學生,便一把將他抱入懷裏。「當我攬住佢,佢挨了落嚟。我嗰時好強烈的感覺是,其實佢哋要求好簡單。我搭一搭佢膊頭講,你真係好辛苦,你畀我幫得一個得一個,我可以做嘅嘢,我都會盡量做。」 當晚校長們走進理大,事前其實並沒周詳計劃。尹浩然下午陸續收到一些校長想親自步入理大尋找學生的消息,一直忐忑,轉念間便決定動身,「一支竹易折彎,一群校長聚埋一齊就是力量」。知道部分校長抵達千禧酒店附近,因為紅磡和尖東站已關閉,他便與副校長從柯士甸站步行前往,當時天色漸暗,開始入夜。「我跟副校長講,如果我哋現在驚,擔心會發生什麼事,我哋香港小朋友在裏面的擔心是一百倍,因為幾十個鐘以來都係咁。我哋幾十歲都唔知點處理,何况十幾歲?」 在酒店大堂的咖啡店,他們與其他校長會合。門外煙霧瀰漫,尹浩然嗆得眼淚直流。他記得,在場的校長當時並沒有人能肯定裏面有自己的學生。一邊祈禱一邊等候消息、商量對策,直至漫長的幾個小時過去,五十名校長終於被安排到作為中轉站的消防處登記,記下身分證號碼與校名,就次序抽籤進內。尹浩然在首批的二十人名單中聽到自己的名字。「警察講得好清楚,過了某個位置就不會再保護我哋入去,怕引起衝突,一切危險要自己負責。大家都好快講:『得喇,去喇!』」 叫囂謾罵 其實是無助吶喊 尹浩然憶述時,尷尬說自己不熟悉附近地形,形容他們一行人是從「有大學標誌的正門」步進。到底要去哪裏與可能在裏面的學生會合,無人知...

20191124-星期日文學‧太宰治:《人間失格》和人生失格

星期日文學‧太宰治:《人間失格》和人生失格 2019年11月24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關於太宰治的討論,由於蜷川實花導演、小栗旬主演的《人間失格:太宰治和他的女人》,突然多了一些。當然,只要我們逛一逛書店,在日本文學一角,從夏目漱石、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樹、東野圭吾等名作家的書堆附近,很容易就找到許多《人間失格》中譯本,以及太宰治的小說集。 無賴派回顧:太宰治與坂口安吾 太宰治(一九○九至一九四八)是日本無賴派小說家,無賴派在戰後日本冒起,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價值失落,一些作家和知識分子的身分危機,以至生存意義的叩問,進而走上反叛、墮落、反傳統、自由解放的道路。無賴派其中兩個代表人物,就是太宰治與坂口安吾。 先說一點坂口安吾(一九○六至一九五五,電影《人間失格:太宰治和他的女人》中由藤原龍也飾演,僅僅出場兩次)。坂口安吾的父親與太宰治的父親一樣,都曾是眾議院議員,世家實力雄厚。坂口安吾少年叛逆,中學時因熱中文藝而遭留級。坂口安吾的代表作是《墮落論》(有鄭曉蘭中譯本,麥田出版),他在著述中否定天皇制、日本傳統、民族性,深具批判力。 坂口安吾說:「我們不是因為戰敗而墮落。而因為是人所以墮落,因為活着所以墮落,僅此而已。……我們必須藉由貫徹墮落之路,發現自我,獲得救贖。」坂口安吾繼而在〈續墮落論〉一文中說:「文學常常都是針對制度以及政治的反叛,對人類制度的復仇。」 坂口安吾的墮落精神,帶有推倒舊傳統、舊價值、舊制度、舊政治的意圖,務求達到確立孤獨自我的目的。 至於太宰治,他以個人生命和文學作品,貫徹無賴的墮落精神,一九四六年,太宰治在雜誌上宣示:「我是自由人,我是無賴派。我要反抗束縛。我要嘲笑掛着一副得勢面孔的人。」 太宰治的自殺 自殺當然完全不應該、不可取,但太宰治的人生卻離不開自殺兩個字,他的一生曾經五次自殺。第一次是一九二九年,太宰治二十歲,他因階級身分問題而服藥自殺。第二次是一九三○年,太宰治與咖啡店侍女田部目津子殉情。第三次是一九三五年,太宰治二十六歲,他因當不了都新聞社記者,在鎌倉意圖上吊。第四次是一九三七年,太宰治二十八歲,他與藝伎小山初代殉情,雙雙獲救。最後一次是戰後的一九四八年,太宰治三十九歲,與情婦山崎富榮投玉川上水自盡。 為什麼太宰治要與山崎富榮自殺,許多人都說是殉情,三島由紀夫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