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1-陶傑:所謂「埋地雷」
陶傑:所謂「埋地雷」
2019年11月21日
CUP
1973 年 10 月,泰國爆發學運,超過 50 萬人上街,其間與軍隊爆發衝突,示威者朝軍方坦克回擲催淚彈。 圖片來源:Bettmann/Getty Images
香港「六月風暴」持續半年,反送中修例演變為大學生與警方的武裝對抗。
許多社會學人士研究是何原因、往何處去。以親中愛國人士的思維,除了「外國勢力」在唆擺,另一因素當然是所謂前殖民地政府「埋地雷」。
前殖民地政府有沒有埋地雷呢?確實有。地雷在哪裡?就在於 90 年代初期,所謂「港英」一下子將多家專上學院升格為大學,造就成共有 9 間大學之多。
香港是否需要 9 家大學?90 年代初期,港督衛奕信爵士仿效英國首相馬卓安,將英國多家理工學院提升至大學地位,轉頒大學憲章。
從此英國政府不但要付出龐大的大專教育開支,大學生人數增加,也形成今日許多大學學術水準下降。
衛奕信當年在撤走前,批准理工、浸會、嶺南等,全部升格為大學,是很高妙的一著:讓多一點年輕人接受大學教育,與殖民地時代的金字塔教育結構告別,香港家長自然人人叫好。以前沒有資格戴上方帽子的,今日也成為大學生了,對於「讀書出人頭地」的小農中國社會,當然是普遍歡迎的佳音。
董建華繼承彭定康之後,也致力於「讓香港高等教育普及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之目標。從此不但繼續擴張大學學位資格,還在中學加設通識科。
這如何是自佈一大堆地雷呢?看看泰國就知道。
泰國由 1961 年至 1972 年,大學生人數,由全國的 15,000 人增加到 15 萬人。
泰國的大學短短 10 年內,由 5 家增加到 17 家。在 1968 年前後,泰國的大學精英教育,也類似香港殖民地時代的金字塔。大學生校園的活動只限於對泰王與軍事政府的愛國與忠誠,不准抨擊泰國的政治制度。
本來,泰國總理是軍人沙立・他那叻(Sarit Thanarat)實施鐵腕的校園管治,但沙烈在 1963 年逝世。
接任沙立的他儂,雖然也以軍事背景上台,對知識分子和大學生卻較為寬容。60 年代中期,泰國大學校園出版了一本叫做「社會學評論(Social Science Review)」的期刊,令大學生和知識分子有了參與論政的刊物平台。
有如中國五四運動前後的「新青年」,此一期刊誘發許多大學成立論政團體,學生會也積極關心社會,並留意到泰國在國際中的地位。
此時,美國介入越戰,為了防止泰國成為共產黨潮流在印支沖擊下的另一張骨牌,美軍派 5 萬兵駐泰國,支持他儂政府,保障自由市場經濟,並掃蕩共黨的破壞。
但此時美國國內嬉皮士的左翼思潮卻大為盛行。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遇刺。泰國大學生在美國的保護之下,反而在這時接觸了美國民間的搖滾樂文化,與美國的嬉皮士運動抗衡。
這樣就令泰國處於動盪之中。美國在泰國的戰略目標,無意造就與美國大學生同一代的自由主義年輕人,重點是扶植並鞏固美國的右翼軍事政府,無意令泰國下一代沾染自由民主思想。因為在這個範圍,只要越雷池半步,其時的馬列共產思想即可乘虛而入,50 年代的馬來亞即為例證。
但是為時已晚。泰國大學生關注世界,對法國的 1968 年五月大學運動很有興趣,又見到荷里活左翼演員珍芳達支持北越,美軍的「美萊村大屠殺」在越南殺死數百平民,更為泰國大學生帶來巨大的震撼。
幾年之間,刊物流通,大學互為串連,大學生人口增加,終於導致 1973 年泰國的蘭甘亨大學(Ramkhamhaeng University)開除了 9 名批評政府的學生。其他大學即刻走上街頭聲援。曼谷市民同情,終爆發 50 萬人示威。
1976 年 10 月 6 日,經過警隊洗禮的法政大學,滿目瘡痍。根據官方數字,事件做成近 50 人死亡,170 人受傷,被捕人數高近 3,060 人。 圖片來源: AFP via Getty Images
陶傑
CUP
2019年11月21日
CUP
1973 年 10 月,泰國爆發學運,超過 50 萬人上街,其間與軍隊爆發衝突,示威者朝軍方坦克回擲催淚彈。 圖片來源:Bettmann/Getty Images
香港「六月風暴」持續半年,反送中修例演變為大學生與警方的武裝對抗。
許多社會學人士研究是何原因、往何處去。以親中愛國人士的思維,除了「外國勢力」在唆擺,另一因素當然是所謂前殖民地政府「埋地雷」。
前殖民地政府有沒有埋地雷呢?確實有。地雷在哪裡?就在於 90 年代初期,所謂「港英」一下子將多家專上學院升格為大學,造就成共有 9 間大學之多。
香港是否需要 9 家大學?90 年代初期,港督衛奕信爵士仿效英國首相馬卓安,將英國多家理工學院提升至大學地位,轉頒大學憲章。
從此英國政府不但要付出龐大的大專教育開支,大學生人數增加,也形成今日許多大學學術水準下降。
衛奕信當年在撤走前,批准理工、浸會、嶺南等,全部升格為大學,是很高妙的一著:讓多一點年輕人接受大學教育,與殖民地時代的金字塔教育結構告別,香港家長自然人人叫好。以前沒有資格戴上方帽子的,今日也成為大學生了,對於「讀書出人頭地」的小農中國社會,當然是普遍歡迎的佳音。
董建華繼承彭定康之後,也致力於「讓香港高等教育普及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之目標。從此不但繼續擴張大學學位資格,還在中學加設通識科。
這如何是自佈一大堆地雷呢?看看泰國就知道。
泰國由 1961 年至 1972 年,大學生人數,由全國的 15,000 人增加到 15 萬人。
泰國的大學短短 10 年內,由 5 家增加到 17 家。在 1968 年前後,泰國的大學精英教育,也類似香港殖民地時代的金字塔。大學生校園的活動只限於對泰王與軍事政府的愛國與忠誠,不准抨擊泰國的政治制度。
本來,泰國總理是軍人沙立・他那叻(Sarit Thanarat)實施鐵腕的校園管治,但沙烈在 1963 年逝世。
接任沙立的他儂,雖然也以軍事背景上台,對知識分子和大學生卻較為寬容。60 年代中期,泰國大學校園出版了一本叫做「社會學評論(Social Science Review)」的期刊,令大學生和知識分子有了參與論政的刊物平台。
有如中國五四運動前後的「新青年」,此一期刊誘發許多大學成立論政團體,學生會也積極關心社會,並留意到泰國在國際中的地位。
此時,美國介入越戰,為了防止泰國成為共產黨潮流在印支沖擊下的另一張骨牌,美軍派 5 萬兵駐泰國,支持他儂政府,保障自由市場經濟,並掃蕩共黨的破壞。
但此時美國國內嬉皮士的左翼思潮卻大為盛行。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遇刺。泰國大學生在美國的保護之下,反而在這時接觸了美國民間的搖滾樂文化,與美國的嬉皮士運動抗衡。
這樣就令泰國處於動盪之中。美國在泰國的戰略目標,無意造就與美國大學生同一代的自由主義年輕人,重點是扶植並鞏固美國的右翼軍事政府,無意令泰國下一代沾染自由民主思想。因為在這個範圍,只要越雷池半步,其時的馬列共產思想即可乘虛而入,50 年代的馬來亞即為例證。
但是為時已晚。泰國大學生關注世界,對法國的 1968 年五月大學運動很有興趣,又見到荷里活左翼演員珍芳達支持北越,美軍的「美萊村大屠殺」在越南殺死數百平民,更為泰國大學生帶來巨大的震撼。
幾年之間,刊物流通,大學互為串連,大學生人口增加,終於導致 1973 年泰國的蘭甘亨大學(Ramkhamhaeng University)開除了 9 名批評政府的學生。其他大學即刻走上街頭聲援。曼谷市民同情,終爆發 50 萬人示威。
1976 年 10 月 6 日,經過警隊洗禮的法政大學,滿目瘡痍。根據官方數字,事件做成近 50 人死亡,170 人受傷,被捕人數高近 3,060 人。 圖片來源: AFP via Getty Images
陶傑
CUP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