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4-ways of seeing:24/7倫敦展看見時間,睡眠是抵抗資本主義最後防線
ways of seeing:24/7倫敦展看見時間,睡眠是抵抗資本主義最後防線
2019年11月24日星期日
Rut Blees Luxemburg曾描述這幅1995所拍的倫敦住宅大廈,「我從一座建築的16樓拍過去,人們回家着燈或熄燈……還會看見有些人在看電視」。(曾曉玲攝)
圖8之1 - Rut Blees Luxemburg曾描述這幅1995所拍 . . . . . . (曾曉玲攝)
【明報專訊】睡覺,是對世界無間斷運轉的一種抵抗。
在北美洲西岸,每年有數以百種候鳥遷徙,其中一種名為白冠帶鵐(white-crowned sparrow)的小鳥尤其捱得眼瞓,牠們在秋天從阿拉斯加飛到墨西哥北部,春天時再回到北方,可以不眠7天。這種「奇技」近年吸引了美國國防部研究,想知道能否從小鳥取得不睡覺的秘訣,用在人類身上,讓士兵可以長期清醒且保持行動思路清晰。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一間由俄羅斯與歐洲資金合伙的公司研發一個衛星鏈,打開直徑足有200米長,如鏡子將陽光反射到地球,可製造比月光亮100倍的光線,照亮一個10平方英里大的地方。項目一開始聲稱是為日照短的地區如西伯利亞開採天然資源提供照明,後來當公司想擴展到大都會區域,就引來強烈的反對聲,科學家認為搞亂了日夜的恆常輪替,會對人類的新陳代謝有不良影響,包括睡眠。
正在倫敦舉行的「24/7」展覽以哥倫比亞大學現代藝術及理論教授Jonathan Crary的同名書出發,想叫醒沉迷追求一星期7日、一日24小時不停運作的社會:當代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可能是先好好睡一覺。
Crary將以上兩個例子放在書中的第一章,減少睡眠、增加日照,顯示出人類如何無所不用其極去操控時間。展覽中一個作品就頗直白地揭開這種野心:一段影片不斷嘈吵地播放着,只聽見重複又重複的「more and more」,是Benjamin Grosser將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在2004年至2018年的許多次發言剪輯而成,社交平台的設計有意要人上癮;樓上另一組15個石膏像直接叫觀眾找到自己的影子,一雙雙手都是按電話的姿勢,作品介紹提及英國人每12分鐘就會查看一下手機,對你來說會否12分鐘都等得太久?
油燈到電視光 令眼球好忙
社交平台、通訊軟件在21世紀打破了私人生活與社交生活、閒暇與工作之間的界線,這個說法在今天已是老生常談,但究竟是怎樣演變而成?Crary用一幅畫作說起,英國藝術家Joseph Wright of Derby約在1782年畫了Arkwright's Cotton Mills by Night,不少書都以這幅畫作為工業化的標準用圖,畫中郊野矗立兩座六七層高的磚牆樓,不僅充滿不協調的感覺,更引人注目是樓內透出油燈的「人造光」,與月亮的自然光對比,暗示時間與工作的關係,不再受限於日夜更替,生產過程可以24/7不休止地進行。
這幅18世紀的畫作旁邊,是1995年的作品,同樣是高樓,同樣是光,Crary在書中設想過這個並列的畫面,展覽實現了他的想法,這一點點光不再來自油燈,而是電視光,「在這兩個例子裏,都展示了光源與時間建構社會的關係轉型」。電視讓我們坐定定在它面前,當電視愈來愈普及,人人在看一樣的影像,個體變得類同,亦為21世紀的「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講求誰能吸引最多「眼球」(eyeball)誰就是贏家的世界設下有利條件。
電腦模糊了工作與生活
展場上12部電視機排成一列,是1890年代至2000年代工人步出工廠的畫面。史上第一部公映的電影,就是1895年法國工人離開工廠的一幕。這些畫面中湧出的人群,看起來像是一個熱鬧的社交群體多於工人,不過到了現代公司,隨着形式上變為坐在辦公桌前「自己做自己嘢」,加上工作時間浮動,這已逐漸成為稀有畫面。
電腦出現承接了時代的發展,進一步塑造24/7生活。展覽除了當代藝術作品,還可見到一些「古董」,包括一部1905年的打卡機。有趣的是旁邊放着一隻手掌大的灰兔公仔,是2019年新鮮製作的作品,來自10部動畫公司電腦上的塵,是4年運行3.5萬小時的結晶,都由人的皮屑、頭髮等積聚而成,並解說電腦圖像測試很多時便是用兔子來呈現。
這部分探討電腦與人、生活與工作的關係,打卡機的歷史亦留下意味深長的尾巴,發明者Alexander Dey的公司之後被International Time Recorder Company收購,便演變出後來的IBM。打卡制度的監控沒有消失,反而因電腦和網絡的發展變得全天候無孔不入。另一份展出的古董是環形監獄草圖,Crary着眼其設計講求要將光照遍每個角落,不容許有「暗角」,展覽一個三合一熒幕的作品可與之呼應:最左面是一個人上一整天網打開的每個網頁,中間是電腦鏡頭拍下使用者「行開行埋」;最右是那人如社交平台帖文般簡短的日記。熒幕發出那種監控的光,已全面移植到每個人家中了。
可笑手環詐騙電子儀器
不過活在24/7生活中,有時我們也會用自欺欺人的方法獲得片刻逃離的感覺。不知你有沒有參加過保險公司的優惠計劃?戴上智能手環計算每天步數,達標就可獲贈戲票,你又有否出過「茅招」,例如用手「chok」手環?一個作品也許讓不少人會心一笑,藝術家將手環扣在拍子機和單車輪上,用可笑的方法模仿一般人使詐騙過電子儀器的心態。另一個作品則看得人「比悲傷更悲傷」,大熒幕上播放12小時的影片,一隻手指跟秒針移動,站定看一會,真有種時間由人控制的魔幻感,但誰都知道人生受盡時間限制,又很難被騙下去。
帶住個枕 隨時瞓
Crary對資本主義多有批評,認為人因全球化、科技發展導致工作與私人時間模糊,而擁有私人空間原屬人的基本權利。他相信最後一道防線,是睡覺。「睡眠是唯一一個持續的『自然狀態』,是資本主義無法消除的。」設計師JooYoun Paek的發明Pillowig雖看似無厘頭,但或許人人心底都想擁有—— 一個可以笠上頭的枕頭,不管在街上、車上,隨時都可擺脫惱人的世界眠一眠。
24/7, A Wake-Up Call for Our Non-Stop World
日期:即日至2020年2月23日
地點:倫敦Somerset House(近地下鐵Temple站)
網址:bit.ly/2OajaDS
文 // 曾曉玲
圖 // Somerset House提供、曾曉玲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2019年11月24日星期日
Rut Blees Luxemburg曾描述這幅1995所拍的倫敦住宅大廈,「我從一座建築的16樓拍過去,人們回家着燈或熄燈……還會看見有些人在看電視」。(曾曉玲攝)
圖8之1 - Rut Blees Luxemburg曾描述這幅1995所拍 . . . . . . (曾曉玲攝)
【明報專訊】睡覺,是對世界無間斷運轉的一種抵抗。
在北美洲西岸,每年有數以百種候鳥遷徙,其中一種名為白冠帶鵐(white-crowned sparrow)的小鳥尤其捱得眼瞓,牠們在秋天從阿拉斯加飛到墨西哥北部,春天時再回到北方,可以不眠7天。這種「奇技」近年吸引了美國國防部研究,想知道能否從小鳥取得不睡覺的秘訣,用在人類身上,讓士兵可以長期清醒且保持行動思路清晰。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一間由俄羅斯與歐洲資金合伙的公司研發一個衛星鏈,打開直徑足有200米長,如鏡子將陽光反射到地球,可製造比月光亮100倍的光線,照亮一個10平方英里大的地方。項目一開始聲稱是為日照短的地區如西伯利亞開採天然資源提供照明,後來當公司想擴展到大都會區域,就引來強烈的反對聲,科學家認為搞亂了日夜的恆常輪替,會對人類的新陳代謝有不良影響,包括睡眠。
正在倫敦舉行的「24/7」展覽以哥倫比亞大學現代藝術及理論教授Jonathan Crary的同名書出發,想叫醒沉迷追求一星期7日、一日24小時不停運作的社會:當代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可能是先好好睡一覺。
Crary將以上兩個例子放在書中的第一章,減少睡眠、增加日照,顯示出人類如何無所不用其極去操控時間。展覽中一個作品就頗直白地揭開這種野心:一段影片不斷嘈吵地播放着,只聽見重複又重複的「more and more」,是Benjamin Grosser將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在2004年至2018年的許多次發言剪輯而成,社交平台的設計有意要人上癮;樓上另一組15個石膏像直接叫觀眾找到自己的影子,一雙雙手都是按電話的姿勢,作品介紹提及英國人每12分鐘就會查看一下手機,對你來說會否12分鐘都等得太久?
油燈到電視光 令眼球好忙
社交平台、通訊軟件在21世紀打破了私人生活與社交生活、閒暇與工作之間的界線,這個說法在今天已是老生常談,但究竟是怎樣演變而成?Crary用一幅畫作說起,英國藝術家Joseph Wright of Derby約在1782年畫了Arkwright's Cotton Mills by Night,不少書都以這幅畫作為工業化的標準用圖,畫中郊野矗立兩座六七層高的磚牆樓,不僅充滿不協調的感覺,更引人注目是樓內透出油燈的「人造光」,與月亮的自然光對比,暗示時間與工作的關係,不再受限於日夜更替,生產過程可以24/7不休止地進行。
這幅18世紀的畫作旁邊,是1995年的作品,同樣是高樓,同樣是光,Crary在書中設想過這個並列的畫面,展覽實現了他的想法,這一點點光不再來自油燈,而是電視光,「在這兩個例子裏,都展示了光源與時間建構社會的關係轉型」。電視讓我們坐定定在它面前,當電視愈來愈普及,人人在看一樣的影像,個體變得類同,亦為21世紀的「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講求誰能吸引最多「眼球」(eyeball)誰就是贏家的世界設下有利條件。
電腦模糊了工作與生活
展場上12部電視機排成一列,是1890年代至2000年代工人步出工廠的畫面。史上第一部公映的電影,就是1895年法國工人離開工廠的一幕。這些畫面中湧出的人群,看起來像是一個熱鬧的社交群體多於工人,不過到了現代公司,隨着形式上變為坐在辦公桌前「自己做自己嘢」,加上工作時間浮動,這已逐漸成為稀有畫面。
電腦出現承接了時代的發展,進一步塑造24/7生活。展覽除了當代藝術作品,還可見到一些「古董」,包括一部1905年的打卡機。有趣的是旁邊放着一隻手掌大的灰兔公仔,是2019年新鮮製作的作品,來自10部動畫公司電腦上的塵,是4年運行3.5萬小時的結晶,都由人的皮屑、頭髮等積聚而成,並解說電腦圖像測試很多時便是用兔子來呈現。
這部分探討電腦與人、生活與工作的關係,打卡機的歷史亦留下意味深長的尾巴,發明者Alexander Dey的公司之後被International Time Recorder Company收購,便演變出後來的IBM。打卡制度的監控沒有消失,反而因電腦和網絡的發展變得全天候無孔不入。另一份展出的古董是環形監獄草圖,Crary着眼其設計講求要將光照遍每個角落,不容許有「暗角」,展覽一個三合一熒幕的作品可與之呼應:最左面是一個人上一整天網打開的每個網頁,中間是電腦鏡頭拍下使用者「行開行埋」;最右是那人如社交平台帖文般簡短的日記。熒幕發出那種監控的光,已全面移植到每個人家中了。
可笑手環詐騙電子儀器
不過活在24/7生活中,有時我們也會用自欺欺人的方法獲得片刻逃離的感覺。不知你有沒有參加過保險公司的優惠計劃?戴上智能手環計算每天步數,達標就可獲贈戲票,你又有否出過「茅招」,例如用手「chok」手環?一個作品也許讓不少人會心一笑,藝術家將手環扣在拍子機和單車輪上,用可笑的方法模仿一般人使詐騙過電子儀器的心態。另一個作品則看得人「比悲傷更悲傷」,大熒幕上播放12小時的影片,一隻手指跟秒針移動,站定看一會,真有種時間由人控制的魔幻感,但誰都知道人生受盡時間限制,又很難被騙下去。
帶住個枕 隨時瞓
Crary對資本主義多有批評,認為人因全球化、科技發展導致工作與私人時間模糊,而擁有私人空間原屬人的基本權利。他相信最後一道防線,是睡覺。「睡眠是唯一一個持續的『自然狀態』,是資本主義無法消除的。」設計師JooYoun Paek的發明Pillowig雖看似無厘頭,但或許人人心底都想擁有—— 一個可以笠上頭的枕頭,不管在街上、車上,隨時都可擺脫惱人的世界眠一眠。
24/7, A Wake-Up Call for Our Non-Stop World
日期:即日至2020年2月23日
地點:倫敦Somerset House(近地下鐵Temple站)
網址:bit.ly/2OajaDS
文 // 曾曉玲
圖 // Somerset House提供、曾曉玲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