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8-蘋人誌:區選是另一座大山~區諾軒
蘋人誌:區選是另一座大山~區諾軒
20191108
反送中運動席捲區選,區諾軒認為,反送中是要攻克一座山,區選則是要攻克另一座山。
區諾軒的區議員辦事處寫了一行烏都語,原因是區內有二、三千印巴街坊,他很想和這群街坊connect。一個和他相熟的印度太太,常常說要教他煮咖喱,他很想學,但是要到自己「無官一身輕」才有時間請教對方。辦事處外,有一座青翠的山,他和辦事處同事曾數次登山,每次在山上都遇見街坊。10年前,年僅21歲的區諾軒來到利東一選區,開始在區內從事社區工作,並先後贏得2011年及2015年兩屆區選;在社區深耕10年,令他深刻感受到一個民主派的區議員,如何影響該區街坊對政治的看法,也因此,他認為區選這場陣地之戰非常重要。
區諾軒因為希望回到學術路,以同時兼顧立法會議員及區議會議員有一定盲點,而不參選今年區選。而這10年來的從政路,令他更深刻地感受到區選是香港民主運動的一個重要戰場,「香港開放的選舉不多,特首就有篩選,立法會只有一半是地區直選,變相區議會就是一個全部大家有份投票的地方;而哪個人做區議員、哪個黨派的人做區議員,是很影響那區的人對政治的看法」。
記者:趙曉彤
攝影:梁志永 李家皓
區諾軒的辦事處位於利東商場二期,辦事處外人來人往,他的辦事處玻璃牆貼了各種即將舉辦的活動資訊,如文娛表演、長者量血壓及剪頭髮等服務,也有如設置涼亭及停車場收費等資料;區諾軒指着牆上一張粵曲海報說,粵曲活動是這10年來最受街坊歡迎、也最無限輪迴舉辦的活動。長者來來去去也是聽那幾首粵曲,卻每個星期都來捧場,原來是因為活動場地有空調、可與街坊相聚聊天;而聽見演唱者走音,對老人家來說也是一種樂趣。
在活動裏,區諾軒不時聽見街坊哼着一首粵曲,他記下歌詞,回家請教母親,然後學會了唱這首《牡丹亭驚夢之幽媾》,演唱給街坊聽。
粵曲活動是民主運動的一部份,他覺得沒有一個區議會辦的活動,是和推廣民主信念無關的;因為在活動裏,他可以認識街坊,和他們建立關係,閒談幾句時事,其實已是他去講述一些訊息和個人理念的重要時光。當街坊是「藍絲」,而他通過區議會的活動認識對方後,就可以向對方講述另一版本的政治訊息。
2011年初戰區選,區諾軒以數巴士方式爭取改善區內巴士脫班問題。
區諾軒不參選今屆區議員,認為同時擔任區議員及立法會議員,工作會有盲點。
數巴士展開地區工作
10年前,區諾軒正在撰寫與區選相關的碩士論文。當時,他不斷思考區議會是否一個逐漸赤化的地方。他的論文關於回歸後的議會選舉歷程、如何鞏固執政陣營,以及反對派怎樣被分化。
一邊思考區選赤化的問題,區諾軒一邊也有另一想法,就是如果每個人都願意關心這個制度,甚至有所貢獻時,也許,個人力量可以阻止區議會赤化;他看見制度不公,而只靠寫論文來陳述不公平,對他來說是不足夠的,他希望可以在現實政治裏實踐他相信的路。
區諾軒認為區議會選舉是一場陣地之戰,希望可以守住一個地方,讓街坊看見一個支持民主的人如何處事,繼而支持民主。
那時候,距離2011年區選尚有兩年時間,他已開始在利東選區做一些地方工作,如在馬路旁數巴士,研究該區巴士的脫班問題。兩年時間,他認識多了這個社區,社區街坊也對他有些印象,有些阿公阿婆,要在街上第五次遇見他時,才終於記得他的名字。
區諾軒認為區選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落區越多,所接觸的街坊自然越多,才有機會與街坊建立互信;而不同的社區工作是百貨應百客,當他在街上數巴士,會吸引一些街坊與他傾談交通問題,當他知道某個地方發生高空襲物,他去看看,會認識另一群街坊;又有街坊是從來不接他派的傳單,但他辦一個嘉年華會,對方又會過來參與,與他聊天。
本屆區選,香港正處於反送中運動,而不少初次參選的政治素人,皆表示自己是受反送中運動啟發而參選。區諾軒不太希望把整場運動與區選結果變成一種因果關係,也不希望把反送中運動的恩怨變成了選舉利益的一部份,「如果我們又跌入了血債票償的講法裏面,倒過來說,我也明白為甚麼這麼多參與運動的人如此反感,好像是把運動的血債變成是一種參選的本錢」。
街坊關心問題成勝負關鍵
他較認同的一個說法是,反送中運動是大家要攻克一座山,同時區選是大家要攻克另一座山,「對一個想要支持民主的人來說,我們在地區上面選贏建制派,本身是一個民意的彰顯」。他認為,如果一直不滿意某區的議員,其實就是要在選舉上做好競爭工作,「踢對方落馬」。
2011年初次參選,區諾軒為了選贏建制派,朝六晚十二擺街站,一個人帶着直幡在街上站,有時是很久也沒有一個街坊停下來與他聊天;站着時,他也有懷疑人生的時候,但深信擺街站不會令自己蝕底,而且他必須要確保自己每項工作都比對手做得好,其中一個方法是和對方鬥企,對方不走,他就不走。2011年,他以119票之差擊敗建制派候選人張少強。
區諾軒視反送中運動與區選是兩座不同的大山,但運動在社區遍地開花,他也因此看見區議員在運動裏的重要作用。他特別提及兩個區議員,黃大仙的郭秀英及德福花園的潘任惠珍,兩人從事多年區議員工作,素來低調行事,「但當防暴警察要入德福商場或去黃大仙,她們兩個也很願意在前線站在居民那邊說話,哪怕成不成功,他們是盡了作為區議員很好的責任」。同時,他相信區議員是最熟悉區情的人,於是整場運動的一些社區支援,如連儂牆或區內其他事端,區議員的支持也很重要。
今年區選,全港452個選區都有多於一人參選,雖然有些參選人很遲才開始社區工作,但區諾軒看見很多人出來參選,仍感到很高興,因為他們至少令社區的聲音不至於太一面倒。
他認為在深藍區參選的民主派人士,雖然很難獲勝,但正如建制派在中產區好像也較難獲勝,卻仍有人勝出;區諾軒認為輸贏關鍵,往往是參選人能否說出區內街坊關心的問題,即使在反送中運動裏,黃藍的政治對立很強,但他仍相信很多居民投票給誰,並不是只考慮對方的政治立場。於是,在這些地區參選,是要想清楚到底要關注哪些議題,才能超越政治對立,令對方願意投票給自己。區諾軒的反思是,有些建制派區議員也有胸襟做到一些超越政治對立的地區工作。
他認為無論居民的政治立場,支持或是反對自己,也必須聆聽對方的聲音,這樣才能獲取對方的信任,而不應抱持着支持建制派的街坊就是衰人的心態,「我做區這麼多年,學懂了一件事叫『無常』,就是一個街坊不會永遠是這樣;當然有些人以前相對支持你,後來可能不再支持你,因為他不支持佔中或是反送中,但有些從前是做民建聯或建制派義工的人,多年後,他想法不同了,就會去找你」。
區諾軒的議員辦事處有一行烏都語,希望可connect區內的印巴裔街坊。
「大家都不認輸 才繼續做」
如果今屆區選順利舉行,而一些民主派人士順利當選,區諾軒表示,問題就來到對方能否承受「區議員」這職位的重量,「我很擔心有很多人做不到上屆建制派議員的水平。如果做不到,你就真是辜負了這個位,我們覺得我們能夠參選,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做得比人好嘛」。
他希望參選的人都會記得2003年至2007年的教訓,就是很多民主派人士在區選勝出,「不知做了甚麼,就過了四年」,至下屆區選,被建制派收復失地,「灣仔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本來叫做稍為均勢,但一到2007年全部輸掉,冇得玩,全部輸掉之後要再翻盤是很難的」。
區諾軒寄語初次參選的政治素人,第一是「滿招損、謙受益」,因為沒有人第一次落區就知道所有事要怎樣做,所以一定要謙虛聆聽他人的意見;第二是記得區議員的工作「任重道遠」,不能看輕落區這種付出,以及居民對自己的託付;如果用四年時間令居民討厭一個民主派區議員,街坊就會永遠記得民主派議員是做不好的;第三是「搏盡無悔」,當人人都在反送中運動犧牲很多時,候選人更要犧牲盡量多時間在區內工作,「連建制派也比你努力時,你還說甚麼民主?」
中共今日的打壓可能比歷屆區選更多,但區諾軒認為不能完全怪罪於選舉機器的進化,「如果你永遠只能說中聯辦協調、世界末日,你不如現在立即移民,再做(參選)冇意思,但就是因為大家都不認輸,所以才繼續做」。
蘋人誌
20191108
反送中運動席捲區選,區諾軒認為,反送中是要攻克一座山,區選則是要攻克另一座山。
區諾軒的區議員辦事處寫了一行烏都語,原因是區內有二、三千印巴街坊,他很想和這群街坊connect。一個和他相熟的印度太太,常常說要教他煮咖喱,他很想學,但是要到自己「無官一身輕」才有時間請教對方。辦事處外,有一座青翠的山,他和辦事處同事曾數次登山,每次在山上都遇見街坊。10年前,年僅21歲的區諾軒來到利東一選區,開始在區內從事社區工作,並先後贏得2011年及2015年兩屆區選;在社區深耕10年,令他深刻感受到一個民主派的區議員,如何影響該區街坊對政治的看法,也因此,他認為區選這場陣地之戰非常重要。
區諾軒因為希望回到學術路,以同時兼顧立法會議員及區議會議員有一定盲點,而不參選今年區選。而這10年來的從政路,令他更深刻地感受到區選是香港民主運動的一個重要戰場,「香港開放的選舉不多,特首就有篩選,立法會只有一半是地區直選,變相區議會就是一個全部大家有份投票的地方;而哪個人做區議員、哪個黨派的人做區議員,是很影響那區的人對政治的看法」。
記者:趙曉彤
攝影:梁志永 李家皓
區諾軒的辦事處位於利東商場二期,辦事處外人來人往,他的辦事處玻璃牆貼了各種即將舉辦的活動資訊,如文娛表演、長者量血壓及剪頭髮等服務,也有如設置涼亭及停車場收費等資料;區諾軒指着牆上一張粵曲海報說,粵曲活動是這10年來最受街坊歡迎、也最無限輪迴舉辦的活動。長者來來去去也是聽那幾首粵曲,卻每個星期都來捧場,原來是因為活動場地有空調、可與街坊相聚聊天;而聽見演唱者走音,對老人家來說也是一種樂趣。
在活動裏,區諾軒不時聽見街坊哼着一首粵曲,他記下歌詞,回家請教母親,然後學會了唱這首《牡丹亭驚夢之幽媾》,演唱給街坊聽。
粵曲活動是民主運動的一部份,他覺得沒有一個區議會辦的活動,是和推廣民主信念無關的;因為在活動裏,他可以認識街坊,和他們建立關係,閒談幾句時事,其實已是他去講述一些訊息和個人理念的重要時光。當街坊是「藍絲」,而他通過區議會的活動認識對方後,就可以向對方講述另一版本的政治訊息。
2011年初戰區選,區諾軒以數巴士方式爭取改善區內巴士脫班問題。
區諾軒不參選今屆區議員,認為同時擔任區議員及立法會議員,工作會有盲點。
數巴士展開地區工作
10年前,區諾軒正在撰寫與區選相關的碩士論文。當時,他不斷思考區議會是否一個逐漸赤化的地方。他的論文關於回歸後的議會選舉歷程、如何鞏固執政陣營,以及反對派怎樣被分化。
一邊思考區選赤化的問題,區諾軒一邊也有另一想法,就是如果每個人都願意關心這個制度,甚至有所貢獻時,也許,個人力量可以阻止區議會赤化;他看見制度不公,而只靠寫論文來陳述不公平,對他來說是不足夠的,他希望可以在現實政治裏實踐他相信的路。
區諾軒認為區議會選舉是一場陣地之戰,希望可以守住一個地方,讓街坊看見一個支持民主的人如何處事,繼而支持民主。
那時候,距離2011年區選尚有兩年時間,他已開始在利東選區做一些地方工作,如在馬路旁數巴士,研究該區巴士的脫班問題。兩年時間,他認識多了這個社區,社區街坊也對他有些印象,有些阿公阿婆,要在街上第五次遇見他時,才終於記得他的名字。
區諾軒認為區選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落區越多,所接觸的街坊自然越多,才有機會與街坊建立互信;而不同的社區工作是百貨應百客,當他在街上數巴士,會吸引一些街坊與他傾談交通問題,當他知道某個地方發生高空襲物,他去看看,會認識另一群街坊;又有街坊是從來不接他派的傳單,但他辦一個嘉年華會,對方又會過來參與,與他聊天。
本屆區選,香港正處於反送中運動,而不少初次參選的政治素人,皆表示自己是受反送中運動啟發而參選。區諾軒不太希望把整場運動與區選結果變成一種因果關係,也不希望把反送中運動的恩怨變成了選舉利益的一部份,「如果我們又跌入了血債票償的講法裏面,倒過來說,我也明白為甚麼這麼多參與運動的人如此反感,好像是把運動的血債變成是一種參選的本錢」。
街坊關心問題成勝負關鍵
他較認同的一個說法是,反送中運動是大家要攻克一座山,同時區選是大家要攻克另一座山,「對一個想要支持民主的人來說,我們在地區上面選贏建制派,本身是一個民意的彰顯」。他認為,如果一直不滿意某區的議員,其實就是要在選舉上做好競爭工作,「踢對方落馬」。
2011年初次參選,區諾軒為了選贏建制派,朝六晚十二擺街站,一個人帶着直幡在街上站,有時是很久也沒有一個街坊停下來與他聊天;站着時,他也有懷疑人生的時候,但深信擺街站不會令自己蝕底,而且他必須要確保自己每項工作都比對手做得好,其中一個方法是和對方鬥企,對方不走,他就不走。2011年,他以119票之差擊敗建制派候選人張少強。
區諾軒視反送中運動與區選是兩座不同的大山,但運動在社區遍地開花,他也因此看見區議員在運動裏的重要作用。他特別提及兩個區議員,黃大仙的郭秀英及德福花園的潘任惠珍,兩人從事多年區議員工作,素來低調行事,「但當防暴警察要入德福商場或去黃大仙,她們兩個也很願意在前線站在居民那邊說話,哪怕成不成功,他們是盡了作為區議員很好的責任」。同時,他相信區議員是最熟悉區情的人,於是整場運動的一些社區支援,如連儂牆或區內其他事端,區議員的支持也很重要。
今年區選,全港452個選區都有多於一人參選,雖然有些參選人很遲才開始社區工作,但區諾軒看見很多人出來參選,仍感到很高興,因為他們至少令社區的聲音不至於太一面倒。
他認為在深藍區參選的民主派人士,雖然很難獲勝,但正如建制派在中產區好像也較難獲勝,卻仍有人勝出;區諾軒認為輸贏關鍵,往往是參選人能否說出區內街坊關心的問題,即使在反送中運動裏,黃藍的政治對立很強,但他仍相信很多居民投票給誰,並不是只考慮對方的政治立場。於是,在這些地區參選,是要想清楚到底要關注哪些議題,才能超越政治對立,令對方願意投票給自己。區諾軒的反思是,有些建制派區議員也有胸襟做到一些超越政治對立的地區工作。
他認為無論居民的政治立場,支持或是反對自己,也必須聆聽對方的聲音,這樣才能獲取對方的信任,而不應抱持着支持建制派的街坊就是衰人的心態,「我做區這麼多年,學懂了一件事叫『無常』,就是一個街坊不會永遠是這樣;當然有些人以前相對支持你,後來可能不再支持你,因為他不支持佔中或是反送中,但有些從前是做民建聯或建制派義工的人,多年後,他想法不同了,就會去找你」。
區諾軒的議員辦事處有一行烏都語,希望可connect區內的印巴裔街坊。
「大家都不認輸 才繼續做」
如果今屆區選順利舉行,而一些民主派人士順利當選,區諾軒表示,問題就來到對方能否承受「區議員」這職位的重量,「我很擔心有很多人做不到上屆建制派議員的水平。如果做不到,你就真是辜負了這個位,我們覺得我們能夠參選,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做得比人好嘛」。
他希望參選的人都會記得2003年至2007年的教訓,就是很多民主派人士在區選勝出,「不知做了甚麼,就過了四年」,至下屆區選,被建制派收復失地,「灣仔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本來叫做稍為均勢,但一到2007年全部輸掉,冇得玩,全部輸掉之後要再翻盤是很難的」。
區諾軒寄語初次參選的政治素人,第一是「滿招損、謙受益」,因為沒有人第一次落區就知道所有事要怎樣做,所以一定要謙虛聆聽他人的意見;第二是記得區議員的工作「任重道遠」,不能看輕落區這種付出,以及居民對自己的託付;如果用四年時間令居民討厭一個民主派區議員,街坊就會永遠記得民主派議員是做不好的;第三是「搏盡無悔」,當人人都在反送中運動犧牲很多時,候選人更要犧牲盡量多時間在區內工作,「連建制派也比你努力時,你還說甚麼民主?」
中共今日的打壓可能比歷屆區選更多,但區諾軒認為不能完全怪罪於選舉機器的進化,「如果你永遠只能說中聯辦協調、世界末日,你不如現在立即移民,再做(參選)冇意思,但就是因為大家都不認輸,所以才繼續做」。
蘋人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