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4-彭秀慧:看戲不單是看戲

彭秀慧:看戲不單是看戲
20200314


如果你喜歡劇場,有曾經在紐約或倫敦看過戲,你一定會發現,在這些地方入劇院看演出的感受,絕對不單是「看戲」那麼簡單,還是一次體驗。

就以倫敦為例,這裏有超過二百三十多間大小不同劇院,當中大部分是商業性劇院,主要通過商業化運作經營持續,和香港最大不同的是,經營劇院的人,也是熱愛戲劇的人。最近我在倫敦分別去了三個劇院看了三個演出,有非牟利經營的Old Vic Theatre (創建於一八一八年)的End Game、英國三大公營劇院之一National Theatre 的 The Seven Streams of River Ota和私營劇院Palace Theatre 的 Harry Potter,三個劇院各有特色,當中尤以Palace Theatre的古老建築最叫我嚮往。這家一八九一年開始營業的劇院,已經差不多一百三十年歷史,但無論劇院的外貌和內裏裝修依然保留着歷史原貌;從牆壁上的雕刻、樓梯、燈光,還有幾層不同酒吧和衣帽間,都讓你感覺自己回到十九世紀。我對上一次到訪是一九九七年,在這個劇院觀看《孤星淚》,當時劇院老闆是音樂劇界紅人Andrew Lloyd Webber,他也曾經對劇院作出改動,但不是如何翻新,反而是拆去一些後加的油漆,回復更古老的樣子。

作為一個劇場工作者,每次進出於這些古老的劇院,感受到戲劇文化氣氛如此濃烈,動輒過百年的劇院歷史就在眼前,我只能羨慕這些國家對劇院文化的尊敬。想想在香港的眾多舞台表演場地,大部分都是屬於政府,沒有太多建築特色,更遑論歷史痕跡;從建築素材以至燈光的運用,感覺就是那麼冷冰冰,看演出就像是一次社區會堂活動,有些文娛中心還附設在街市樓上,看戲的觀眾和買餸的太太擦身而過,而要回劇院工作的演員或工作人員早已習慣街市的市場魚腥味,這種文化對碰,你說是香港特色,我說是香港可惜。和朋友聊起這個話題,大家都嘆息當年把位於銅鑼灣、以十九世紀末法國和意大利式歌劇院設計的利舞臺劇院拆掉,是本地表演場地發展史中一個最大遺憾。

即使現在西九文化區積極發展,新開的戲曲中心也由名師設計,但仍然無法取代歷史建築那獨有的味道。香港的劇場觀眾從來很少因為劇院建築而流連忘返,真正能吸引觀眾的,大概就只有舞台上的表演,戲落幕,散場後還是盡快和朋友商討去哪裏宵夜好了。


彭秀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