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2-讀書/新鮮熱辣:進化是獨裁與抗爭的博弈
讀書/新鮮熱辣:進化是獨裁與抗爭的博弈
2020年3月22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獨裁者的進化》台譯新版剛上架,封面赫然是坐得氣定神閒、卻向讀者高豎中指的普京。我不要性愛,獨裁者每天都在X我——這封面意味深長的是,此書恰恰以普京與梅德韋傑夫交換職位、待四年後回鍋競選總統為引子,直至今天,普京仍然穩坐大位,趾高氣揚地實行他的獨裁統治。沒有人民喜歡給統治者X,偏偏我跟每一位看過此封面的朋友,都笑得人仰馬翻。獨裁者不再可怕,但獨裁者更難對付。
重讀此書時,我想起了兩件往事。第一是幾年前我經常拿埃及異見人士戈寧(Wael Ghonim)的TED演講為教材,播給學生看。戈寧是2011年埃及革命的主要發起者,當年他利用社交網站動員群眾上街,直接導致獨裁總統穆巴拉克下台。但戈寧在演講中卻是討論,本來用作推動民主運動的社交網站,後來竟成了不同政見者互相攻伐的民粹之地。我常以此影片作為引子,跟學生討論網絡公民社會的應然之狀,以及相關的評論倫理。但今天看來,戈寧的告誡好像再沒有參考價值了,茉莉花革命發生後的那幾年,整個世界似乎都沉醉於網絡的公民力量裏,人民彷彿不用再以肉身和鮮血抵擋極權的坦克,只要讚好和分享,就能捲起非暴力的革命旋風。在這一前提下,我們才要好好討論網絡公共理性。但歷史證明了,獨裁者沒有被網絡打敗,埃及早已重歸威權政治之下,說好了的民生化浪潮被擋回去了,公共理性亦變成無從引用的泛泛之談。
第二件事是去年反修例運動期間,我參加了一場大學裏的放映會。播放電影是當時播到街知巷聞的《凜冬烈火:烏克蘭為自由而戰》,事前我已私下看過一次,然後我就不安了:那電影太動人、太有感染力了,配合當時香港社會躁動而激盪的氛圍,很容易會讓學生們迷失於革命風火壯闊的幻想中。於是我花了很多時間,翻查電影資料和歷史背景,在放映會後跟學生分享。例如電影淡化了美國介入動員烏克蘭群眾反抗親俄政府的細節,也沒呈現革命後烏克蘭國內的經濟衰退和內戰困局。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學生的反應比想像中冷靜,他們雖然很受電影的氣氛感染,但似乎因為正身處香港抗爭漩渦裏,反而生出了對抗爭浪漫化的抗體。他們大多都能理解,所謂「革命」並不是單純的壓迫與反抗,而是國際關係的角力;也知道民主自由不會一下子來臨,箇中過程可能十分漫長,甚至不見盡頭。
這兩件事,成為了我閱讀《獨裁者的進化》一書的好註腳。作者道布森(William J. Dobson)是資深記者和傳媒人,書中披露了大量有關採訪獨裁政府各級官員、以及眾多民間抗爭者的一手資料。本書出版於2012年,並以當時剛剛結束的埃及革命作結尾一章,中經委內瑞拉、馬來西亞、緬甸、伊朗、中國、最後以俄羅斯的獨裁個案起筆。此書的寫作有一鮮明主題,就是要打破我們對獨裁者的刻版想像:獨裁政體不再是龐然笨拙的恐龍,它已在廿一世紀中不斷進化——本書原名是The Dictator’s Learning Curve,實在沒中譯以「進化」為名那般傳神。
普京的獨裁藝術
書中最堪咀嚼的故事,還是關於封面那個氣定神閒的普京。當年鐵幕未落,年輕的普京在東德掌管監控情報工作,他處理的平民個人資訊數以百萬計,因此他老早就注意到人心思變,共產國際岌岌可危。但莫斯科卻毫無行動,身為中級官僚的普京只有獨自面對愈發洶湧的群情。書中這樣描述普京當年的心情:「這樣的窘境讓他渴求過去強而有力的主權大國俄羅斯之復興」。
作為獨裁者,普京優秀之處是他有強大的威權意志,卻同時保持聰明靈巧的政治腦筋。在他治下的俄羅斯,不再渲染殘暴的威嚇統治,沒有血腥鎮壓,不用大規模搜捕,而是藉經濟、法律和制度手段,不斷箝制公民社會的發展空間。全面控制傳媒是一途,不斷提高非政府組織和反對派組黨的經濟門檻又是一途,俄羅斯政府還可恥地(或可笑地)發明了「政府經營的非政府組織」(government-operated NGO, GONGO)這種怪胎,裝模作樣地在一些旁枝末葉上製造支持和反對聲音,營造蓬勃討論的幻象。而普京最裝模作樣的一着,自然是他參選總統時的作派了。他的支持率永遠是七成多,連暫
代總統大位、讓他過冷河後再回鍋連任總統的梅德韋傑夫,也同樣有七成多的得票率,好等他們看起來是贏得漂亮,而並非舞弊。
抗爭者也在進化
但此書還有一個尚未明言、卻相當着迹的主題,就是抗爭者的進化。抗爭者渾身光環,但實際上卻全然不像法國浪漫派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的名作《自由領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裏,那位高舉旗幟、半露酥胸的女神樣子、一幅凜然高崇之態,相反,真正專業的抗爭者都來民間,卻被獨裁者訓練得更聰明、冷靜和機動。書中高度讚揚中國維權律師的靈活,他們擅於跟政權在法庭上周旋。我們總是以為獨裁者都是視法治如無物的封建主,其實他們都得以法治作遮羞布,而抗爭者也愈學愈聰明,以鑽營法制罅隙來對付政府。另外,書中也介紹了美國國際非暴力衝突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n Nonviolent Conflict)的工作坊,向全世界的反對派領袖輸出各種非暴力抗爭運動的技巧。
這裏展示了一幅當代政治抗爭的博弈圖譜:一方是柔性的獨裁者,懂得滲透公民社會,操控輿論,卻又不把事情做盡,刻意為反對者留下宣泄缺口,免得全面鎮壓式統治令民間壓力爆煲,危及政權;另一方則是也擅於操作輿論、鑽營法律的專業反對派,他們不與獨裁者正面衝突,而是把戰線拉開到社會上每一層面上,他們既搞街頭示威,也做輿論文宣;明知選舉不公也特意參與,同時又不時在體制細節上跟政府對簿公堂。如果暫時忽略那些獨裁者偶而發難而導致的失蹤、綁架和意外死亡,整張圖譜彷彿就是一場大規模的政治捉迷藏遊戲。
對書中所述的種種事情,2020年的香港人應該感觸尤深。作者道布森在中譯新版序中亦特意提及2019年的香港,更高度讚揚香港抗爭者:「香港這些抗議行動規模之大讓全世界都驚訝不已,然而更讓大家驚訝的是他們富於策略的團隊紀律,有助於讓運動一躍而吸引到源源不絕的支持,讓這波公民抵抗能夠成功。香港不只變成兩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相互衝突的展示櫃;這一連串竟然沒有領導者的政治運動,也給世人上了一課。」我相信若作者要修訂此書,香港的案例肯是最精彩的一章。反過來說,將香港抗爭者的凜烈之火,燃點在書中描述獨裁者和抗爭者的進化軌迹上,也令我們對當代國際政治有更深切的體會。由2011年茉莉花革命至今已近十年,道布森所講民主退潮已愈來愈明顯:茉莉花的民主成果幾已全部消磨掉;烏克蘭凜冬烈火變成漫長內戰;中國習近平恬不知恥地連遮羞布也不要了,宣布取消連任限制;而俄羅斯的普京也剛剛指使其喉舌議員動議,將總統任期歸零,好讓他可永續連任總統(這一點上,普京顯然比習近平更懂得獨裁的「美學」)。
港式抗爭是一次抗爭基因的特變
但在銅板另一面,抗爭者亦進化得頗有大氣:如香港的若水(be water)戰術,高度連結的國際鍵盤,還有不拘泥於暴力抗爭與非暴力抗爭的道德界線,並將兩者發展成雙重戰線互相助攻。雖然運動至今暫時退潮,但宏觀地看,「香港式抗爭」已成廿一世紀全球抗爭一次重大的基因突變,其進化生命力不可小覷。
道布森在書中〈後記〉言道:「『民主一定會戰勝獨裁,只是時間問題而已。』——這種信念當然錯得離譜。歷史並不遵循着某一種固定的軌道前進。」的確如此。歷史從沒保證過自由民主一定會發生,數百年前歐洲人提出的啟蒙信諾從未完全兌現過,冷戰後的「歷史終結論」早就是歷史笑話。還是香港詞人說得準:「變化原是永恆」,人生而為自由而戰,但不要妄想有解甲歸田的一日——這是政治世界的拋擲性。在獨裁者一直進化的當代世界裏,如果我們還是選擇站在民主自由的一方,我們就得不斷學習,不斷進化。這既是政治世界觀的問題,也是對「抗爭之後怎樣?」一類問題的回答。
文//鄧正健
編輯//劉家睿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2020年3月22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獨裁者的進化》台譯新版剛上架,封面赫然是坐得氣定神閒、卻向讀者高豎中指的普京。我不要性愛,獨裁者每天都在X我——這封面意味深長的是,此書恰恰以普京與梅德韋傑夫交換職位、待四年後回鍋競選總統為引子,直至今天,普京仍然穩坐大位,趾高氣揚地實行他的獨裁統治。沒有人民喜歡給統治者X,偏偏我跟每一位看過此封面的朋友,都笑得人仰馬翻。獨裁者不再可怕,但獨裁者更難對付。
重讀此書時,我想起了兩件往事。第一是幾年前我經常拿埃及異見人士戈寧(Wael Ghonim)的TED演講為教材,播給學生看。戈寧是2011年埃及革命的主要發起者,當年他利用社交網站動員群眾上街,直接導致獨裁總統穆巴拉克下台。但戈寧在演講中卻是討論,本來用作推動民主運動的社交網站,後來竟成了不同政見者互相攻伐的民粹之地。我常以此影片作為引子,跟學生討論網絡公民社會的應然之狀,以及相關的評論倫理。但今天看來,戈寧的告誡好像再沒有參考價值了,茉莉花革命發生後的那幾年,整個世界似乎都沉醉於網絡的公民力量裏,人民彷彿不用再以肉身和鮮血抵擋極權的坦克,只要讚好和分享,就能捲起非暴力的革命旋風。在這一前提下,我們才要好好討論網絡公共理性。但歷史證明了,獨裁者沒有被網絡打敗,埃及早已重歸威權政治之下,說好了的民生化浪潮被擋回去了,公共理性亦變成無從引用的泛泛之談。
第二件事是去年反修例運動期間,我參加了一場大學裏的放映會。播放電影是當時播到街知巷聞的《凜冬烈火:烏克蘭為自由而戰》,事前我已私下看過一次,然後我就不安了:那電影太動人、太有感染力了,配合當時香港社會躁動而激盪的氛圍,很容易會讓學生們迷失於革命風火壯闊的幻想中。於是我花了很多時間,翻查電影資料和歷史背景,在放映會後跟學生分享。例如電影淡化了美國介入動員烏克蘭群眾反抗親俄政府的細節,也沒呈現革命後烏克蘭國內的經濟衰退和內戰困局。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學生的反應比想像中冷靜,他們雖然很受電影的氣氛感染,但似乎因為正身處香港抗爭漩渦裏,反而生出了對抗爭浪漫化的抗體。他們大多都能理解,所謂「革命」並不是單純的壓迫與反抗,而是國際關係的角力;也知道民主自由不會一下子來臨,箇中過程可能十分漫長,甚至不見盡頭。
這兩件事,成為了我閱讀《獨裁者的進化》一書的好註腳。作者道布森(William J. Dobson)是資深記者和傳媒人,書中披露了大量有關採訪獨裁政府各級官員、以及眾多民間抗爭者的一手資料。本書出版於2012年,並以當時剛剛結束的埃及革命作結尾一章,中經委內瑞拉、馬來西亞、緬甸、伊朗、中國、最後以俄羅斯的獨裁個案起筆。此書的寫作有一鮮明主題,就是要打破我們對獨裁者的刻版想像:獨裁政體不再是龐然笨拙的恐龍,它已在廿一世紀中不斷進化——本書原名是The Dictator’s Learning Curve,實在沒中譯以「進化」為名那般傳神。
普京的獨裁藝術
書中最堪咀嚼的故事,還是關於封面那個氣定神閒的普京。當年鐵幕未落,年輕的普京在東德掌管監控情報工作,他處理的平民個人資訊數以百萬計,因此他老早就注意到人心思變,共產國際岌岌可危。但莫斯科卻毫無行動,身為中級官僚的普京只有獨自面對愈發洶湧的群情。書中這樣描述普京當年的心情:「這樣的窘境讓他渴求過去強而有力的主權大國俄羅斯之復興」。
作為獨裁者,普京優秀之處是他有強大的威權意志,卻同時保持聰明靈巧的政治腦筋。在他治下的俄羅斯,不再渲染殘暴的威嚇統治,沒有血腥鎮壓,不用大規模搜捕,而是藉經濟、法律和制度手段,不斷箝制公民社會的發展空間。全面控制傳媒是一途,不斷提高非政府組織和反對派組黨的經濟門檻又是一途,俄羅斯政府還可恥地(或可笑地)發明了「政府經營的非政府組織」(government-operated NGO, GONGO)這種怪胎,裝模作樣地在一些旁枝末葉上製造支持和反對聲音,營造蓬勃討論的幻象。而普京最裝模作樣的一着,自然是他參選總統時的作派了。他的支持率永遠是七成多,連暫
代總統大位、讓他過冷河後再回鍋連任總統的梅德韋傑夫,也同樣有七成多的得票率,好等他們看起來是贏得漂亮,而並非舞弊。
抗爭者也在進化
但此書還有一個尚未明言、卻相當着迹的主題,就是抗爭者的進化。抗爭者渾身光環,但實際上卻全然不像法國浪漫派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的名作《自由領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裏,那位高舉旗幟、半露酥胸的女神樣子、一幅凜然高崇之態,相反,真正專業的抗爭者都來民間,卻被獨裁者訓練得更聰明、冷靜和機動。書中高度讚揚中國維權律師的靈活,他們擅於跟政權在法庭上周旋。我們總是以為獨裁者都是視法治如無物的封建主,其實他們都得以法治作遮羞布,而抗爭者也愈學愈聰明,以鑽營法制罅隙來對付政府。另外,書中也介紹了美國國際非暴力衝突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n Nonviolent Conflict)的工作坊,向全世界的反對派領袖輸出各種非暴力抗爭運動的技巧。
這裏展示了一幅當代政治抗爭的博弈圖譜:一方是柔性的獨裁者,懂得滲透公民社會,操控輿論,卻又不把事情做盡,刻意為反對者留下宣泄缺口,免得全面鎮壓式統治令民間壓力爆煲,危及政權;另一方則是也擅於操作輿論、鑽營法律的專業反對派,他們不與獨裁者正面衝突,而是把戰線拉開到社會上每一層面上,他們既搞街頭示威,也做輿論文宣;明知選舉不公也特意參與,同時又不時在體制細節上跟政府對簿公堂。如果暫時忽略那些獨裁者偶而發難而導致的失蹤、綁架和意外死亡,整張圖譜彷彿就是一場大規模的政治捉迷藏遊戲。
對書中所述的種種事情,2020年的香港人應該感觸尤深。作者道布森在中譯新版序中亦特意提及2019年的香港,更高度讚揚香港抗爭者:「香港這些抗議行動規模之大讓全世界都驚訝不已,然而更讓大家驚訝的是他們富於策略的團隊紀律,有助於讓運動一躍而吸引到源源不絕的支持,讓這波公民抵抗能夠成功。香港不只變成兩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相互衝突的展示櫃;這一連串竟然沒有領導者的政治運動,也給世人上了一課。」我相信若作者要修訂此書,香港的案例肯是最精彩的一章。反過來說,將香港抗爭者的凜烈之火,燃點在書中描述獨裁者和抗爭者的進化軌迹上,也令我們對當代國際政治有更深切的體會。由2011年茉莉花革命至今已近十年,道布森所講民主退潮已愈來愈明顯:茉莉花的民主成果幾已全部消磨掉;烏克蘭凜冬烈火變成漫長內戰;中國習近平恬不知恥地連遮羞布也不要了,宣布取消連任限制;而俄羅斯的普京也剛剛指使其喉舌議員動議,將總統任期歸零,好讓他可永續連任總統(這一點上,普京顯然比習近平更懂得獨裁的「美學」)。
港式抗爭是一次抗爭基因的特變
但在銅板另一面,抗爭者亦進化得頗有大氣:如香港的若水(be water)戰術,高度連結的國際鍵盤,還有不拘泥於暴力抗爭與非暴力抗爭的道德界線,並將兩者發展成雙重戰線互相助攻。雖然運動至今暫時退潮,但宏觀地看,「香港式抗爭」已成廿一世紀全球抗爭一次重大的基因突變,其進化生命力不可小覷。
道布森在書中〈後記〉言道:「『民主一定會戰勝獨裁,只是時間問題而已。』——這種信念當然錯得離譜。歷史並不遵循着某一種固定的軌道前進。」的確如此。歷史從沒保證過自由民主一定會發生,數百年前歐洲人提出的啟蒙信諾從未完全兌現過,冷戰後的「歷史終結論」早就是歷史笑話。還是香港詞人說得準:「變化原是永恆」,人生而為自由而戰,但不要妄想有解甲歸田的一日——這是政治世界的拋擲性。在獨裁者一直進化的當代世界裏,如果我們還是選擇站在民主自由的一方,我們就得不斷學習,不斷進化。這既是政治世界觀的問題,也是對「抗爭之後怎樣?」一類問題的回答。
文//鄧正健
編輯//劉家睿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