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5-巴膠達人~林兆榮,熱愛巴士認知城市脈絡
巴膠達人~林兆榮,熱愛巴士認知城市脈絡
2020年3月15日星期日
巴膠達人林兆榮(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為減低病毒傳播風險,九巴宣布將率先改裝200輛雙層巴士的部分車窗,計劃在上下層各兩個玻璃窗的上方位置開設橫趟車窗,增加車廂的空氣流通,預計半年內完成。林兆榮,朋友叫他榮仔,日間教書,也是本報「童軍跳彈牀」的專欄作者,幾年前在一個專訪裏談到自己的職業時,反問「一個星期,有4日的下午我在中學教書,那其餘時間我是老師嗎?」他當時說,有得揀的話,會自稱「巴膠」。對巴士的執迷多年不變,小時候會珍而重之把九巴的海報捲好帶回家,因為能夠靠聽引擎聲辨出遠處駛來的巴士是幾號而被同學覺得「好黐線」,長大了他的狂迷發揮得更淋漓盡致,反修例運動期間很多人罷搭港鐵,榮仔自創搭巴士的「內功心法」,獲廣泛流傳。趁着巴士改裝的消息,邀請他名正言順以「巴膠」身分聊聊巴士經,分享巴士迷的內心世界。不過他自謙道,自己程度算不上「非常巴膠」。
熱狗退役後趟窗再臨
巴士可以開窗,今天是件新奇事。舊日香港,馬路上的巴士車窗要開就開,轉捩點其實在於「熱狗」被空調巴士取代。「熱狗」擁有米黃色車身,配以紅色車頂及裙腳,打開車窗,涼風(夾雜廢氣)就能撲面而至。榮仔說,熱狗在經歷與普及使用的冷氣巴並行22年,終於在二○一二年全數退役,打開了車窗不能開的新世紀。退役前那天,他也有搭巴士,卻沒刻意擺出送別姿態,在九龍灣坐上了一輛空調巴,觀望旁邊的16號熱狗,隔着密封的車窗也能聽得清楚,熱狗上的巴士迷每駛離一站便大聲歡呼,「很早有啲線已經收埋啲車,派好少熱狗,但last day就放題式將所有熱狗傾囊而出,滿足大家。理論上那天之後,馬路上所有巴士都是梗窗」。
憶撇雨景象 巴膠期待實測
他記憶所及,巴士迷當年對車窗不能再打開並沒什麼投訴,覺得有冷氣自然要關窗。他形容許多巴膠都十分理性,因為掌握行業實際操作,非常批判。即如他,說到開窗,他隨即想像衍生的問題,例如對車長管理上的影響,還有會撇雨。榮仔將巴士迷論壇的連結傳給我,有網民有一樣的擔心,「覺得用向內open in嘅掩窗,即係電車頂窗嗰種,會好過用趟窗,落雨無咁撇雨」。
榮仔搭巴士,最愛坐上層左側第一排,「好多人都說個位好危險,但超鍾意坐」,他揣測自己鍾情居高臨下視角是基於一種動物性,「我們看紀錄片,會見到比如狼會特地爬到山崗上望落去,點解啲動物會咁?我是不是同一種心態呢?」熱狗時代,窗子製造的狼狽場景至今他仍歷歷在目,「落雨啲人關晒窗,但一上斜就會撇雨,水會撼撼聲在車頭的窗湧進,啲人就會用紙巾塞住,溶溶爛爛咁,極度核突。但我太鍾意坐嗰啲位,我都會忍」。他憶述,以前的車窗只是兩塊玻璃、兩條路軌,中間有縫隙,估計今天技術理應可以做到好好的防水膠片,「可能有條膠在關窗時被玻璃壓住,或者玻璃外面有個膠框」,至於實際情况,還須實測確認。巴士迷會對此很期待嗎?「他們什麼都期待的,所以是一定的。」
但他估計,這次車窗改裝的吸引力,應不至於使車迷立即蜂擁而至。巴士的改裝,榮仔認為在香港算是常見。因應《道路交通條例》,巴士即使行走在車速限制於每小時70公里以上的道路時,車速亦不可超過每小時70公里,巴士公司於是陸續加裝限速器,將最高車速鎖定於每小時70 公里。受限的車速,榮仔認為搭機場巴士感受最深,「由青馬大橋一路行,北大嶼山去機場那條路,踩到盡都是每小時70公里,那條路本身是行每小時110公里的嘛,會見到側面的車都比你快,落差比市區更大」。
「裝電視、裝報站器,還有樹擋。」他打開手機,向我展示有巴士迷維基之稱的網站「香港巴士大典」,翻出一張樹擋的照片,「啲樹兜嘢打落玻璃,坐上層車頭有時嚇死!雖然擋風玻璃不會碎散,但都危險。巴士上層左邊車頭位置,部分車會凸條鐵出來,擋住啲樹」。車頭這小小鐵枝,不仔細看,難以發現。
巴膠着迷不解之謎
「點解巴士迷會咁迷,我覺得有個關鍵,比如加樹擋,有一些改裝,有一些就拆,巴士公司有原因,但它是私人機構,不會向公眾交代,裏面就有好多令你覺得好『謎』的東西。」榮仔繼續問,「點解某些款的巴士不會過海,點知突然有一天它又過了海呢?點解有啲路段只用短車不用長車?但突然間有一日又出現了長車呢?」記者疑惑,他補充,現行的巴士大概12米長,長一點就12.8米,短點就11米,更短的9點幾、10米都有。「巴士迷界,有樣嘢成日被人笑,叫『特見』。比如一條巴士線用開短車,多數因為路况,比如有個好窄的彎位要轉,就要用短車。二十多年來都用短車,突然有天用了長車,啲人留意到,咪『嘩!點解嘅!』」加以釋述,榮仔形容,就是在千篇一律的固定狀態發現些微改變,想來也是種生活哲學。
「特見」之美,在於驚喜。榮仔覺得自己與許多巴士迷不同,比起整裝待發在隧道口或天橋守候,他更珍惜不期而遇的發現。問他有沒有刻意為巴士做過瘋狂的事,他想了想,邊說着自己「嗰時真係好衰」,臉上始終泛起笑容,「以下說的不是為了吹噓自己啊!」他先預告。
「試過有條好重要的巴士線,70號取消,最後那天,在二○○八年十二月七日,我由頭到尾搭一次。」榮仔當年帶着女朋友搭巴士,記得對方容易暈車浪,卻始終陪他搭足全程兩個鐘,他憶述,那條線本來已很少人坐,所以才要取消,推測那天在佐敦匯翔道的偏僻總站上車的人,全該是為了體驗全段車程的車迷,「去到總站,所有人都望住我,成架巴士都是男人,因為我拖住個女仔同我一齊坐」。
榮仔介紹,70號本身是所謂的「線王」,由佐敦去上水,「途經沙田,經晒沙田大埔啲社區,又行大埔公路,不經吐露港公路」。很多乘客後來嫌它兜路,但榮仔希望為它平反:「兜路是繞開的,它是很直接的,只是那條是一條好慢的路。」在未有電氣化火車,吐露港公路又未建成的時候,這條行獅子山隧道的巴士線,他認為已經是在走最直接的路。
面貌變遷 關資本主義事
曾經最快,載客量又高,路線的取消象徵着一段歷史的結束,對車迷是種吸引。而新道路、新路線也會叫他們着迷,一窩蜂乘搭。榮仔說,還有一個case,就是「特別的車」,感慨現在少了很多。他記得小時候每次從九龍過海到港島,馬路上的面貌便會截然不同。「以前港島是中巴,九龍新界就九巴,中巴和九巴買的巴士款式有些並不重疊,是各自獨有的」,他記得當時有個傳聞,說九巴有的中巴就不稀罕,「有個例子,有款巴士九巴和中巴都有,但英國的廠就特別改了兩個名,九巴叫丹尼士巨龍,中巴叫丹尼士禿鷹,但其實啲嘢基本上一樣」。
馬路上什麼時候開始不再多姿多采?從香港巴士面貌的變遷,榮仔說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共同故事,「我想是九十年代開始推出的新車。我想,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止是巴士,全世界的機械都很講求統一性,比如一個型號的車壞掉,不希望需要特別的照顧」。他說,最近才有一部剛剛退役的巴士(Neoman A34),巴士迷戲稱它為「廠長」,「因為它成日『入廠』,成日『頭暈身㷫』,又得一部」。
無自己車款 始終有香港特色
一九九○年代前,巴士退役後可能被改裝成貨車、鋸樹車,現在可能被賣到其他國家,可能直接駛到劏車場分解,較幸運的或會獲私人珍藏。榮仔認為香港在巴士保育上非常落後,「巴士作為條街咁重要的景象,政府其實完全沒有做過保育,靠巴士公司自己收藏。但巴士公司為何要這樣做?雖然有啲車係有收在車廠,偶爾搞搞古董巴士展覽。另一方面有巴士迷自己真金白銀收藏,還要一直保養維修」。
硬件保存以外,榮仔也說到傳統元素的承傳。他此等不強求的「佛系」巴膠出國旅行時,也會特意乘搭巴士觀摩,例如之前到英國便搭上了New Routemaster。他介紹,倫敦舊巴士之中,最經典款式叫Routemaster,從車尾上車,沒有車門,二戰後一直通行,但採用的路線和班次愈來愈少。二○一二年,英國政府籌備倫敦奧運,希望改革倫敦巴士,便特意邀請設計師重新設計,但強調保留傳統味道為重要原則,最終設計出New Routemaster,「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就是車尾保留尾門,可以上落客,不過後來因為安全問題,就不用了」。
倫敦有Routemaster,香港卻沒有自己的車款,是不是就沒法為自己的身世,說一個自己的故事?榮仔承認,香港很多巴士款式的確都購自英國,「從第一天到八十年代才有第一部benz巴士來到香港,先唔係英國車,其他都是英國或英聯邦製造的。現在就有英國,有瑞典車,大陸車不多但有,以前還有三菱即日本車,有豐田」。雖然如此,他依然認為香港巴士始終有香港特色,即使城裏的人不以為然。「其中一個『很香港』的特色就是,全世界用咁大型雙層巴士的地方不多。」他指,香港、新加坡、倫敦幾個城市都與英國關係密切,即使都非常繁忙,也不如香港誇張,「倫敦巴士是兩軸的,四個車輪,香港絕大部分都是三軸的,全世界都幾難見。原因是香港的流動量很大,密集程度很高」。榮仔說,即使鐵路網絡覆蓋率很高,始終不能應付所有人口,「不止是載客量,講緊路線本身,很多人口搭(地)鐵都仍然要轉一程巴士,而全程要搭巴士的人都好多」。
社會進步 靠不同人沉迷不同事
榮仔承認自己不止鍾情巴士,雖然對所有交通工具都感興趣,對巴士傾向始終最大,「它是比較親切的交通工具,跑車都好型㗎,但我沒想像過我會揸法拉利,反而我就幾想像到自己揸巴士」。榮仔坐巴士,有時也會揀上層頭排的右側位置,為了感受司機點揸車。身為「巴膠」,小時候常常被同學仔笑,榮仔卻從不介意,冷冷道:「細個都被人笑開,唔介意被人笑多樣。」「巴膠」身分,今天甚至叫他有點自豪,「重要的是,所有人都會問我點搭車,他們笑我,但他們最終搭車都是需要我」。
「沉迷愛情都需要passion。」這句說得感性,「人愈大才發覺,其實都無咩壞吖。呢個世界其實就是由不同的nerd組成的喎。你好沉迷醫學,好沉迷physics,好沉迷音樂,全部都好專。社會點解會進步,就是有很多人在不同地方好沉迷,只不過我沉迷在公共交通上。同埋我大個咗,就開始懂得將我這方面的嗜好混合埋我認識的事,比如現在會更關注整個公共交通的政策,巴士路線應該如何規劃呢?」
熱愛巴士,不止為流動的景觀着迷,榮仔認為巴士路線更能教人掌握城市的空間佈局,「巴士咁大架,較少兜入小路,大致上都行比較重要的大路。好像一棵樹最重要的主幹,會分岔出小點的枝幹,要記一個地圖,我們從來都不會從小路開始。透過搭巴士去認知多點主幹,我們起碼知道整個城市的肌理脈絡,整個大picture是怎樣,是怎樣的形狀」。
文 // 潘曉彤
圖 // 黃志東、資料圖片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2020年3月15日星期日
巴膠達人林兆榮(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為減低病毒傳播風險,九巴宣布將率先改裝200輛雙層巴士的部分車窗,計劃在上下層各兩個玻璃窗的上方位置開設橫趟車窗,增加車廂的空氣流通,預計半年內完成。林兆榮,朋友叫他榮仔,日間教書,也是本報「童軍跳彈牀」的專欄作者,幾年前在一個專訪裏談到自己的職業時,反問「一個星期,有4日的下午我在中學教書,那其餘時間我是老師嗎?」他當時說,有得揀的話,會自稱「巴膠」。對巴士的執迷多年不變,小時候會珍而重之把九巴的海報捲好帶回家,因為能夠靠聽引擎聲辨出遠處駛來的巴士是幾號而被同學覺得「好黐線」,長大了他的狂迷發揮得更淋漓盡致,反修例運動期間很多人罷搭港鐵,榮仔自創搭巴士的「內功心法」,獲廣泛流傳。趁着巴士改裝的消息,邀請他名正言順以「巴膠」身分聊聊巴士經,分享巴士迷的內心世界。不過他自謙道,自己程度算不上「非常巴膠」。
熱狗退役後趟窗再臨
巴士可以開窗,今天是件新奇事。舊日香港,馬路上的巴士車窗要開就開,轉捩點其實在於「熱狗」被空調巴士取代。「熱狗」擁有米黃色車身,配以紅色車頂及裙腳,打開車窗,涼風(夾雜廢氣)就能撲面而至。榮仔說,熱狗在經歷與普及使用的冷氣巴並行22年,終於在二○一二年全數退役,打開了車窗不能開的新世紀。退役前那天,他也有搭巴士,卻沒刻意擺出送別姿態,在九龍灣坐上了一輛空調巴,觀望旁邊的16號熱狗,隔着密封的車窗也能聽得清楚,熱狗上的巴士迷每駛離一站便大聲歡呼,「很早有啲線已經收埋啲車,派好少熱狗,但last day就放題式將所有熱狗傾囊而出,滿足大家。理論上那天之後,馬路上所有巴士都是梗窗」。
憶撇雨景象 巴膠期待實測
他記憶所及,巴士迷當年對車窗不能再打開並沒什麼投訴,覺得有冷氣自然要關窗。他形容許多巴膠都十分理性,因為掌握行業實際操作,非常批判。即如他,說到開窗,他隨即想像衍生的問題,例如對車長管理上的影響,還有會撇雨。榮仔將巴士迷論壇的連結傳給我,有網民有一樣的擔心,「覺得用向內open in嘅掩窗,即係電車頂窗嗰種,會好過用趟窗,落雨無咁撇雨」。
榮仔搭巴士,最愛坐上層左側第一排,「好多人都說個位好危險,但超鍾意坐」,他揣測自己鍾情居高臨下視角是基於一種動物性,「我們看紀錄片,會見到比如狼會特地爬到山崗上望落去,點解啲動物會咁?我是不是同一種心態呢?」熱狗時代,窗子製造的狼狽場景至今他仍歷歷在目,「落雨啲人關晒窗,但一上斜就會撇雨,水會撼撼聲在車頭的窗湧進,啲人就會用紙巾塞住,溶溶爛爛咁,極度核突。但我太鍾意坐嗰啲位,我都會忍」。他憶述,以前的車窗只是兩塊玻璃、兩條路軌,中間有縫隙,估計今天技術理應可以做到好好的防水膠片,「可能有條膠在關窗時被玻璃壓住,或者玻璃外面有個膠框」,至於實際情况,還須實測確認。巴士迷會對此很期待嗎?「他們什麼都期待的,所以是一定的。」
但他估計,這次車窗改裝的吸引力,應不至於使車迷立即蜂擁而至。巴士的改裝,榮仔認為在香港算是常見。因應《道路交通條例》,巴士即使行走在車速限制於每小時70公里以上的道路時,車速亦不可超過每小時70公里,巴士公司於是陸續加裝限速器,將最高車速鎖定於每小時70 公里。受限的車速,榮仔認為搭機場巴士感受最深,「由青馬大橋一路行,北大嶼山去機場那條路,踩到盡都是每小時70公里,那條路本身是行每小時110公里的嘛,會見到側面的車都比你快,落差比市區更大」。
「裝電視、裝報站器,還有樹擋。」他打開手機,向我展示有巴士迷維基之稱的網站「香港巴士大典」,翻出一張樹擋的照片,「啲樹兜嘢打落玻璃,坐上層車頭有時嚇死!雖然擋風玻璃不會碎散,但都危險。巴士上層左邊車頭位置,部分車會凸條鐵出來,擋住啲樹」。車頭這小小鐵枝,不仔細看,難以發現。
巴膠着迷不解之謎
「點解巴士迷會咁迷,我覺得有個關鍵,比如加樹擋,有一些改裝,有一些就拆,巴士公司有原因,但它是私人機構,不會向公眾交代,裏面就有好多令你覺得好『謎』的東西。」榮仔繼續問,「點解某些款的巴士不會過海,點知突然有一天它又過了海呢?點解有啲路段只用短車不用長車?但突然間有一日又出現了長車呢?」記者疑惑,他補充,現行的巴士大概12米長,長一點就12.8米,短點就11米,更短的9點幾、10米都有。「巴士迷界,有樣嘢成日被人笑,叫『特見』。比如一條巴士線用開短車,多數因為路况,比如有個好窄的彎位要轉,就要用短車。二十多年來都用短車,突然有天用了長車,啲人留意到,咪『嘩!點解嘅!』」加以釋述,榮仔形容,就是在千篇一律的固定狀態發現些微改變,想來也是種生活哲學。
「特見」之美,在於驚喜。榮仔覺得自己與許多巴士迷不同,比起整裝待發在隧道口或天橋守候,他更珍惜不期而遇的發現。問他有沒有刻意為巴士做過瘋狂的事,他想了想,邊說着自己「嗰時真係好衰」,臉上始終泛起笑容,「以下說的不是為了吹噓自己啊!」他先預告。
「試過有條好重要的巴士線,70號取消,最後那天,在二○○八年十二月七日,我由頭到尾搭一次。」榮仔當年帶着女朋友搭巴士,記得對方容易暈車浪,卻始終陪他搭足全程兩個鐘,他憶述,那條線本來已很少人坐,所以才要取消,推測那天在佐敦匯翔道的偏僻總站上車的人,全該是為了體驗全段車程的車迷,「去到總站,所有人都望住我,成架巴士都是男人,因為我拖住個女仔同我一齊坐」。
榮仔介紹,70號本身是所謂的「線王」,由佐敦去上水,「途經沙田,經晒沙田大埔啲社區,又行大埔公路,不經吐露港公路」。很多乘客後來嫌它兜路,但榮仔希望為它平反:「兜路是繞開的,它是很直接的,只是那條是一條好慢的路。」在未有電氣化火車,吐露港公路又未建成的時候,這條行獅子山隧道的巴士線,他認為已經是在走最直接的路。
面貌變遷 關資本主義事
曾經最快,載客量又高,路線的取消象徵着一段歷史的結束,對車迷是種吸引。而新道路、新路線也會叫他們着迷,一窩蜂乘搭。榮仔說,還有一個case,就是「特別的車」,感慨現在少了很多。他記得小時候每次從九龍過海到港島,馬路上的面貌便會截然不同。「以前港島是中巴,九龍新界就九巴,中巴和九巴買的巴士款式有些並不重疊,是各自獨有的」,他記得當時有個傳聞,說九巴有的中巴就不稀罕,「有個例子,有款巴士九巴和中巴都有,但英國的廠就特別改了兩個名,九巴叫丹尼士巨龍,中巴叫丹尼士禿鷹,但其實啲嘢基本上一樣」。
馬路上什麼時候開始不再多姿多采?從香港巴士面貌的變遷,榮仔說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共同故事,「我想是九十年代開始推出的新車。我想,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止是巴士,全世界的機械都很講求統一性,比如一個型號的車壞掉,不希望需要特別的照顧」。他說,最近才有一部剛剛退役的巴士(Neoman A34),巴士迷戲稱它為「廠長」,「因為它成日『入廠』,成日『頭暈身㷫』,又得一部」。
無自己車款 始終有香港特色
一九九○年代前,巴士退役後可能被改裝成貨車、鋸樹車,現在可能被賣到其他國家,可能直接駛到劏車場分解,較幸運的或會獲私人珍藏。榮仔認為香港在巴士保育上非常落後,「巴士作為條街咁重要的景象,政府其實完全沒有做過保育,靠巴士公司自己收藏。但巴士公司為何要這樣做?雖然有啲車係有收在車廠,偶爾搞搞古董巴士展覽。另一方面有巴士迷自己真金白銀收藏,還要一直保養維修」。
硬件保存以外,榮仔也說到傳統元素的承傳。他此等不強求的「佛系」巴膠出國旅行時,也會特意乘搭巴士觀摩,例如之前到英國便搭上了New Routemaster。他介紹,倫敦舊巴士之中,最經典款式叫Routemaster,從車尾上車,沒有車門,二戰後一直通行,但採用的路線和班次愈來愈少。二○一二年,英國政府籌備倫敦奧運,希望改革倫敦巴士,便特意邀請設計師重新設計,但強調保留傳統味道為重要原則,最終設計出New Routemaster,「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就是車尾保留尾門,可以上落客,不過後來因為安全問題,就不用了」。
倫敦有Routemaster,香港卻沒有自己的車款,是不是就沒法為自己的身世,說一個自己的故事?榮仔承認,香港很多巴士款式的確都購自英國,「從第一天到八十年代才有第一部benz巴士來到香港,先唔係英國車,其他都是英國或英聯邦製造的。現在就有英國,有瑞典車,大陸車不多但有,以前還有三菱即日本車,有豐田」。雖然如此,他依然認為香港巴士始終有香港特色,即使城裏的人不以為然。「其中一個『很香港』的特色就是,全世界用咁大型雙層巴士的地方不多。」他指,香港、新加坡、倫敦幾個城市都與英國關係密切,即使都非常繁忙,也不如香港誇張,「倫敦巴士是兩軸的,四個車輪,香港絕大部分都是三軸的,全世界都幾難見。原因是香港的流動量很大,密集程度很高」。榮仔說,即使鐵路網絡覆蓋率很高,始終不能應付所有人口,「不止是載客量,講緊路線本身,很多人口搭(地)鐵都仍然要轉一程巴士,而全程要搭巴士的人都好多」。
社會進步 靠不同人沉迷不同事
榮仔承認自己不止鍾情巴士,雖然對所有交通工具都感興趣,對巴士傾向始終最大,「它是比較親切的交通工具,跑車都好型㗎,但我沒想像過我會揸法拉利,反而我就幾想像到自己揸巴士」。榮仔坐巴士,有時也會揀上層頭排的右側位置,為了感受司機點揸車。身為「巴膠」,小時候常常被同學仔笑,榮仔卻從不介意,冷冷道:「細個都被人笑開,唔介意被人笑多樣。」「巴膠」身分,今天甚至叫他有點自豪,「重要的是,所有人都會問我點搭車,他們笑我,但他們最終搭車都是需要我」。
「沉迷愛情都需要passion。」這句說得感性,「人愈大才發覺,其實都無咩壞吖。呢個世界其實就是由不同的nerd組成的喎。你好沉迷醫學,好沉迷physics,好沉迷音樂,全部都好專。社會點解會進步,就是有很多人在不同地方好沉迷,只不過我沉迷在公共交通上。同埋我大個咗,就開始懂得將我這方面的嗜好混合埋我認識的事,比如現在會更關注整個公共交通的政策,巴士路線應該如何規劃呢?」
熱愛巴士,不止為流動的景觀着迷,榮仔認為巴士路線更能教人掌握城市的空間佈局,「巴士咁大架,較少兜入小路,大致上都行比較重要的大路。好像一棵樹最重要的主幹,會分岔出小點的枝幹,要記一個地圖,我們從來都不會從小路開始。透過搭巴士去認知多點主幹,我們起碼知道整個城市的肌理脈絡,整個大picture是怎樣,是怎樣的形狀」。
文 // 潘曉彤
圖 // 黃志東、資料圖片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