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評論網:《五夜講場》推手羅志華:知識無涯,願學術清談能為人領航
關鍵評論網:《五夜講場》推手羅志華:知識無涯,願學術清談能為人領航
2018/04/05, 藝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去年《五夜講場》開播,掀起一股知識普及浪潮,近日第二季講場揭幕,除了當紅的主持和嘉賓外,你對幕後的策劃人認識幾多?《五夜講場》的靈感來自歐洲和南美的節目,你又知道嗎?
去年《五夜講場》一開播,整個面書被洗版。哲學問題如生死、美醜;文學題材如瘋狂、孤獨;歷史話題如革命、華夷民族等,不時浮現面書動態,吸引你點擊觀看,用一小時穿梭於理論、書本和激辯之間。一時間,學術變得輕鬆入屋,茶餘飯後也不愁沒話題。
乘住這股知識普及的浪潮,主持人如鄧小樺、劉保禧、曾卓然急促火紅起來,但幕後發起及策劃節目的監製——羅志華,卻鮮有人談及。
羅志華是港台老臣,效力二十餘載,紀錄片《華人作家》、《文化長河》、社會實況劇《獅子山下》,都是由他精心策劃。2014年港台開台,高層說要做成本低的清談節目,他立刻說做文史哲:「文化學術這塊無人做,我們就去做,你可以叫港台特色嘅。」
想必文史哲是他的專長?他搖頭一笑:「我咩都識少少,有睇書但唔叻。你叫我講飲食,我可以講少少,文學又識少少,科學都識少少!」這位自稱「周身刀,冇張利」的通才,出身傳理系,行走江湖廿幾年仍然充滿好奇心。今年,他索性把兩性講場斬掉,為學術維度加碼,換上科學、經濟兩科,實行「全方位與你看世界」。
羅志華對策劃節目主意多多,為人亦很率真鬼馬。
歐洲、南美流行哲學和文學清談,香港何不效法?
電視台一向支持做清談節目,貪其直截了當:一個主持夥拍幾位嘉賓,就著某個議題聊個天南地北,便是一集。請演員、搭佈景、寫劇本、後期剪接,這一大堆錢和人力物力,全都省下。
2014年港台高層下指令,開台必做清談,也抱同樣心態。但羅志華抓住這機會,開創了香港首個學術清談節目《五夜講場》,對比起坊間以性愛、八掛、娛樂、鬼怪、兩性為主題的夜間talk show,算是開拓了新景象。夜闌人靜不一定要講私密事,也可趁機補補腦。
以往香港文化節目以訪談、紀錄片、改編小品為主,讓知識份子自由討論的平台則一直欠奉。羅志華推動學術清談,某程度上參考了歐洲的節目。同是公共廣播媒體的英國「第四台註」(Channel 4)致力製作高質素知識型節目,以前一個叫「Voices」的清談節目大熱一時,曾邀得藝評家John Berger、文化評論人Susan Sontag討論故事的敘事藝術,那場緊湊的激辯至今仍在網上流傳。
羅志華興奮說,最打動他的是南美的哲學節目《Mentira la Verdad》:「他們不只自己討論,還帶公眾落區做battle(公開辯論),但製作費用高點。」香港的知識普及熱潮才剛起步,羅說會以嘉賓作招徠,上年請得黃秋生來哲學部,觀眾反應熱烈。「另外要貼地點,由時事議題出發,不過壞處是學術不夠喉,要好好平衡。」他想了想說:「還有個原則,就是找回來的人最好是後生的,才能和新一代沒隔閡。」
歐洲、南美早就流行學術對談:
知識普及浪潮下,港台堅持live形式切磋學術
上月尾,由游大東舉辦的「2017香港電視大獎」結果出爐,訪談節目類別中《文學放得開》排行第四,《哲學有偈傾》更排行第一,中間夾雜娛樂性強的清談節目。學術節目終於捱到出頭天,還要一舉奪冠,是否意味香港不再是文化沙漠?
羅志華:「不可以這樣說,始終這個選舉較小眾。但學游大東講法,小眾也要有小眾的選擇。」羅又指,推動哲學普及沒有前人做過,很開心香港人感興趣:「好巧合!去年在《哲學有偈傾》開播不久,好青年茶毒室、不同媒體的哲學版也紅起來,好像同一個浪潮抵達香港。」
羅志華又強調,上季和今季的《五夜講場》皆堅持模擬live的拍攝手法,即一刀不剪,且絕不寫定稿子。「這考驗主持和嘉賓的天才波,是每一個(學術)團隊的功課、才華來的,我也教不了。」他說一般訪談會寫好稿子,主持和來賓生硬一問一答,但他想考驗各人急才,務求做到真正的學術切磋。
「其實也是經濟效益,節省成本。我們模擬live,指定開始和完結時間。臨尾一分鐘主持人就要round up,難度很高。小樺一開頭好緊張,但而家只給20幾秒,她都能做到!」
另一位出色的「素人主持」是上一季哲學部的劉保禧,開頭第一集關於生死的討論較失焦,但其後漸上軌道:「他進步得好快,頭一、二集不斷adjust自己。他是一個超級聰明、擅於消化其他人說話的人。哲學好講思路清晰,他可以即時畀feedback,然後再派牌。」但劉保禧最近去了台灣教書,今季主持人換作中大哲學系講師吳啟超,羅志華說期待新人的表現不斷進步。
作為監製,羅志華的職責是決定節目方向、願景,以及負責策劃和定調。但在《五夜講場》,他放下主導權:「始終我是外行人,他們是內行人,在討論題目上不會干涉太多,他們有自己想法。」他亦負責每集的字幕工作,笑說是「上多次堂」,溫故知新:「好似文學最新一集,題目《文人與海》,講《老人與海》、詩人蘭波、詩人陳滅。陳滅的詩講了很多次要睇但我還未睇。還有以前講失戀那集,我有走去看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記者訪問當天,羅志華在場監督《文學放得開》錄影情況。主持人很有急才,短短一小時內討論了如小山般高的文學書籍。
落場做過劇情片、紀錄片編導,現退回幕後做「軍師」
羅志華位居「監製」,算是製作部的高層。他說,港台的文化很傳統,由斟茶及場務的PA(製作助理)做起,然後升做助理編導、編導、監製。他於90年代初入職做「教育電視」,專做學習語文、《暢談普通話》類型的節目。後來升了編導,做過改編文學的小品劇《寫意空間》,也拍過旅遊紀錄片系列如《文化長河》、《屋邨仔暢游大世界》。近年的監製工作,則是外判紀錄片《華人作家系列》、港台的鎮台實況劇《獅子山下》等。
早期還是小薯編導的他,經常和文學家打交道,曾把羅貴祥、董啟章、適然等人的小說改編成短劇。因此,2014年他接手監製港台重點劇《獅子山下》,更顯得得心應手,由選劇本到拍攝品質,都在他控制之內。「我的工作是令劇本少點不合理性,也負責選劇本。編劇寫個故仔,覺得ok便叫他寫分場,故事flow也可以,便叫他寫對白、劇本。」
但他坦言,最愛的還是紀錄片:「紀錄片是最dramatic的,編劇也編不到這樣dramatic。真實人生是失控的,是最dramatic的。」他說事業上的轉捩點,是2007的《屋邨仔暢游大世界》;當年所有員工要寫新節目提案,他提議帶香港的屋邨青年出埠,到外國貧民窟生活幾天:「那次我由導演晉身半個監製,是我事業中較成功的一件事。」
羅志華愛旅遊,2012年的《文化長河》也是歷史兼旅遊節目,帶觀眾到中國各個古都,沿著山河、古蹟、建築等來尋探歷史,也訪問當地的少數民族。羅喜歡紀錄片的不確定性:「拍什麼鏡頭都不是由你選,包括天氣、遇到的人。若個天對你不錯、人又不錯,就很開心。」
「我成日同junior(後輩)講,拍紀錄片騙不了人,你和被訪者關係密切嗎?是否在利用他?是否得到被訪者信任?佢有幾多野唔講,我是知道的,觀眾亦感受到。不是說要揭穿晒所有事,但信任在鏡頭、很簡單的對答內是走不掉。這件事令你覺得紀錄片好玩。」
羅志華在場監督,必要時才發指令。他分享拍攝紀錄片心得,說要信任拿攝影機的人:「你不要以為camman不是做嘢,同你夾的camman是半個導演,不用太多溝通就知道你要什麼,可以分頭做嘢。」
羅監製和主持的交情不錯,他常說:「見到佢地就開心。」
文化、藝術、學術——「港台堅守這一塊」
不過,羅志華近年擔起軍師重責,很少落場做編劇和導演。「係啊,無得做啦。現在監製《華人作家》(第三輯)、《五夜講場》,還有《文化樹下》,紀錄香港流行文化巨匠。還有外判劇《獅子山下》,和新節目《新導演放映室》,想培養一些未拍過劇的新人,每集20萬封頂。」
羅志華亦把港台舊作重新包裝,讓新一代能回顧港台以往拍過的高質文藝節目。他把《小說家族》、《寫意空間》、《傑出華人系列》等全部收錄在《文藝港台》節目特輯,並選播幾集台灣文學家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
至於自70年代起斷斷續續放映至今的《獅子山下》,他形容是港台「殿堂級遺產」。早年不少新浪潮導演如許鞍華、方育平、單慧珠也參與拍攝,現在吸引不少演藝學院、城大創意媒體系畢業生編導。「拍一個drama好貴,一集60萬封頂,但是港台主要品牌,不做不行。」羅又說看好一些新生代導演如小野(盧鎮業)、黃飛鵬、陳上城等。
《五夜講場》則是羅志華親手發起的心血,雖然清談節目成本很低,但他有意把《五》發展成另一長壽節目。訪談當天,負責經濟部、科學部的監製陳彩霞在一旁聽著,立刻補充說:「做學術對港台是好的,娛樂話題其他台有做,港台去不到那些位,所以文化、學術、藝術,我們會緊緊握住這一塊,另一邊就是時事節目。」
亦因此,羅志華今季索性刪掉「男性」和「女性」講場,換上科學和經濟兩科:「學術內容是海量的,化妝梳頭健身那些東西相對窄點,講男講女總有一天會乾涸。」
最後,羅監製想提提觀眾,今季《五夜講場》星期一至五晚無間播放,每晚一科:哲學、歷史、經濟、文學、科學,每學科22集,總共110集,由四月頭做到八月尾。他希望《五夜講場》能繼續做一盞屹立知識汪洋中的燈塔,為追逐無涯知識的人引路。
註:Channel 4是在BBC以外,英國另一公共廣播媒體。1982年開台是為了調停BBC和商營電視台ITV爭奪第四頻道的競爭,開播初期以少數族裔、青年、知識份子為收視目標群。
photo credit: 陳娉婷
圖左是陳彩霞,曾編導《鏗鏘集》多年,近日調來《五夜講場》幫手做監製,掛名負責科學、經濟範疇;羅志華則掛名負責文史哲,但實際上兩人每集都一起合作。
核稿編輯:周雪君
2018/04/05, 藝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去年《五夜講場》開播,掀起一股知識普及浪潮,近日第二季講場揭幕,除了當紅的主持和嘉賓外,你對幕後的策劃人認識幾多?《五夜講場》的靈感來自歐洲和南美的節目,你又知道嗎?
去年《五夜講場》一開播,整個面書被洗版。哲學問題如生死、美醜;文學題材如瘋狂、孤獨;歷史話題如革命、華夷民族等,不時浮現面書動態,吸引你點擊觀看,用一小時穿梭於理論、書本和激辯之間。一時間,學術變得輕鬆入屋,茶餘飯後也不愁沒話題。
乘住這股知識普及的浪潮,主持人如鄧小樺、劉保禧、曾卓然急促火紅起來,但幕後發起及策劃節目的監製——羅志華,卻鮮有人談及。
羅志華是港台老臣,效力二十餘載,紀錄片《華人作家》、《文化長河》、社會實況劇《獅子山下》,都是由他精心策劃。2014年港台開台,高層說要做成本低的清談節目,他立刻說做文史哲:「文化學術這塊無人做,我們就去做,你可以叫港台特色嘅。」
想必文史哲是他的專長?他搖頭一笑:「我咩都識少少,有睇書但唔叻。你叫我講飲食,我可以講少少,文學又識少少,科學都識少少!」這位自稱「周身刀,冇張利」的通才,出身傳理系,行走江湖廿幾年仍然充滿好奇心。今年,他索性把兩性講場斬掉,為學術維度加碼,換上科學、經濟兩科,實行「全方位與你看世界」。
羅志華對策劃節目主意多多,為人亦很率真鬼馬。
歐洲、南美流行哲學和文學清談,香港何不效法?
電視台一向支持做清談節目,貪其直截了當:一個主持夥拍幾位嘉賓,就著某個議題聊個天南地北,便是一集。請演員、搭佈景、寫劇本、後期剪接,這一大堆錢和人力物力,全都省下。
2014年港台高層下指令,開台必做清談,也抱同樣心態。但羅志華抓住這機會,開創了香港首個學術清談節目《五夜講場》,對比起坊間以性愛、八掛、娛樂、鬼怪、兩性為主題的夜間talk show,算是開拓了新景象。夜闌人靜不一定要講私密事,也可趁機補補腦。
以往香港文化節目以訪談、紀錄片、改編小品為主,讓知識份子自由討論的平台則一直欠奉。羅志華推動學術清談,某程度上參考了歐洲的節目。同是公共廣播媒體的英國「第四台註」(Channel 4)致力製作高質素知識型節目,以前一個叫「Voices」的清談節目大熱一時,曾邀得藝評家John Berger、文化評論人Susan Sontag討論故事的敘事藝術,那場緊湊的激辯至今仍在網上流傳。
羅志華興奮說,最打動他的是南美的哲學節目《Mentira la Verdad》:「他們不只自己討論,還帶公眾落區做battle(公開辯論),但製作費用高點。」香港的知識普及熱潮才剛起步,羅說會以嘉賓作招徠,上年請得黃秋生來哲學部,觀眾反應熱烈。「另外要貼地點,由時事議題出發,不過壞處是學術不夠喉,要好好平衡。」他想了想說:「還有個原則,就是找回來的人最好是後生的,才能和新一代沒隔閡。」
歐洲、南美早就流行學術對談:
知識普及浪潮下,港台堅持live形式切磋學術
上月尾,由游大東舉辦的「2017香港電視大獎」結果出爐,訪談節目類別中《文學放得開》排行第四,《哲學有偈傾》更排行第一,中間夾雜娛樂性強的清談節目。學術節目終於捱到出頭天,還要一舉奪冠,是否意味香港不再是文化沙漠?
羅志華:「不可以這樣說,始終這個選舉較小眾。但學游大東講法,小眾也要有小眾的選擇。」羅又指,推動哲學普及沒有前人做過,很開心香港人感興趣:「好巧合!去年在《哲學有偈傾》開播不久,好青年茶毒室、不同媒體的哲學版也紅起來,好像同一個浪潮抵達香港。」
羅志華又強調,上季和今季的《五夜講場》皆堅持模擬live的拍攝手法,即一刀不剪,且絕不寫定稿子。「這考驗主持和嘉賓的天才波,是每一個(學術)團隊的功課、才華來的,我也教不了。」他說一般訪談會寫好稿子,主持和來賓生硬一問一答,但他想考驗各人急才,務求做到真正的學術切磋。
「其實也是經濟效益,節省成本。我們模擬live,指定開始和完結時間。臨尾一分鐘主持人就要round up,難度很高。小樺一開頭好緊張,但而家只給20幾秒,她都能做到!」
另一位出色的「素人主持」是上一季哲學部的劉保禧,開頭第一集關於生死的討論較失焦,但其後漸上軌道:「他進步得好快,頭一、二集不斷adjust自己。他是一個超級聰明、擅於消化其他人說話的人。哲學好講思路清晰,他可以即時畀feedback,然後再派牌。」但劉保禧最近去了台灣教書,今季主持人換作中大哲學系講師吳啟超,羅志華說期待新人的表現不斷進步。
作為監製,羅志華的職責是決定節目方向、願景,以及負責策劃和定調。但在《五夜講場》,他放下主導權:「始終我是外行人,他們是內行人,在討論題目上不會干涉太多,他們有自己想法。」他亦負責每集的字幕工作,笑說是「上多次堂」,溫故知新:「好似文學最新一集,題目《文人與海》,講《老人與海》、詩人蘭波、詩人陳滅。陳滅的詩講了很多次要睇但我還未睇。還有以前講失戀那集,我有走去看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記者訪問當天,羅志華在場監督《文學放得開》錄影情況。主持人很有急才,短短一小時內討論了如小山般高的文學書籍。
落場做過劇情片、紀錄片編導,現退回幕後做「軍師」
羅志華位居「監製」,算是製作部的高層。他說,港台的文化很傳統,由斟茶及場務的PA(製作助理)做起,然後升做助理編導、編導、監製。他於90年代初入職做「教育電視」,專做學習語文、《暢談普通話》類型的節目。後來升了編導,做過改編文學的小品劇《寫意空間》,也拍過旅遊紀錄片系列如《文化長河》、《屋邨仔暢游大世界》。近年的監製工作,則是外判紀錄片《華人作家系列》、港台的鎮台實況劇《獅子山下》等。
早期還是小薯編導的他,經常和文學家打交道,曾把羅貴祥、董啟章、適然等人的小說改編成短劇。因此,2014年他接手監製港台重點劇《獅子山下》,更顯得得心應手,由選劇本到拍攝品質,都在他控制之內。「我的工作是令劇本少點不合理性,也負責選劇本。編劇寫個故仔,覺得ok便叫他寫分場,故事flow也可以,便叫他寫對白、劇本。」
但他坦言,最愛的還是紀錄片:「紀錄片是最dramatic的,編劇也編不到這樣dramatic。真實人生是失控的,是最dramatic的。」他說事業上的轉捩點,是2007的《屋邨仔暢游大世界》;當年所有員工要寫新節目提案,他提議帶香港的屋邨青年出埠,到外國貧民窟生活幾天:「那次我由導演晉身半個監製,是我事業中較成功的一件事。」
羅志華愛旅遊,2012年的《文化長河》也是歷史兼旅遊節目,帶觀眾到中國各個古都,沿著山河、古蹟、建築等來尋探歷史,也訪問當地的少數民族。羅喜歡紀錄片的不確定性:「拍什麼鏡頭都不是由你選,包括天氣、遇到的人。若個天對你不錯、人又不錯,就很開心。」
「我成日同junior(後輩)講,拍紀錄片騙不了人,你和被訪者關係密切嗎?是否在利用他?是否得到被訪者信任?佢有幾多野唔講,我是知道的,觀眾亦感受到。不是說要揭穿晒所有事,但信任在鏡頭、很簡單的對答內是走不掉。這件事令你覺得紀錄片好玩。」
羅志華在場監督,必要時才發指令。他分享拍攝紀錄片心得,說要信任拿攝影機的人:「你不要以為camman不是做嘢,同你夾的camman是半個導演,不用太多溝通就知道你要什麼,可以分頭做嘢。」
羅監製和主持的交情不錯,他常說:「見到佢地就開心。」
文化、藝術、學術——「港台堅守這一塊」
不過,羅志華近年擔起軍師重責,很少落場做編劇和導演。「係啊,無得做啦。現在監製《華人作家》(第三輯)、《五夜講場》,還有《文化樹下》,紀錄香港流行文化巨匠。還有外判劇《獅子山下》,和新節目《新導演放映室》,想培養一些未拍過劇的新人,每集20萬封頂。」
羅志華亦把港台舊作重新包裝,讓新一代能回顧港台以往拍過的高質文藝節目。他把《小說家族》、《寫意空間》、《傑出華人系列》等全部收錄在《文藝港台》節目特輯,並選播幾集台灣文學家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
至於自70年代起斷斷續續放映至今的《獅子山下》,他形容是港台「殿堂級遺產」。早年不少新浪潮導演如許鞍華、方育平、單慧珠也參與拍攝,現在吸引不少演藝學院、城大創意媒體系畢業生編導。「拍一個drama好貴,一集60萬封頂,但是港台主要品牌,不做不行。」羅又說看好一些新生代導演如小野(盧鎮業)、黃飛鵬、陳上城等。
《五夜講場》則是羅志華親手發起的心血,雖然清談節目成本很低,但他有意把《五》發展成另一長壽節目。訪談當天,負責經濟部、科學部的監製陳彩霞在一旁聽著,立刻補充說:「做學術對港台是好的,娛樂話題其他台有做,港台去不到那些位,所以文化、學術、藝術,我們會緊緊握住這一塊,另一邊就是時事節目。」
亦因此,羅志華今季索性刪掉「男性」和「女性」講場,換上科學和經濟兩科:「學術內容是海量的,化妝梳頭健身那些東西相對窄點,講男講女總有一天會乾涸。」
最後,羅監製想提提觀眾,今季《五夜講場》星期一至五晚無間播放,每晚一科:哲學、歷史、經濟、文學、科學,每學科22集,總共110集,由四月頭做到八月尾。他希望《五夜講場》能繼續做一盞屹立知識汪洋中的燈塔,為追逐無涯知識的人引路。
註:Channel 4是在BBC以外,英國另一公共廣播媒體。1982年開台是為了調停BBC和商營電視台ITV爭奪第四頻道的競爭,開播初期以少數族裔、青年、知識份子為收視目標群。
photo credit: 陳娉婷
圖左是陳彩霞,曾編導《鏗鏘集》多年,近日調來《五夜講場》幫手做監製,掛名負責科學、經濟範疇;羅志華則掛名負責文史哲,但實際上兩人每集都一起合作。
核稿編輯:周雪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