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8-黎廣德:建制六條裂痕浮現

黎廣德:建制六條裂痕浮現
0:05 29/10/2014

■梁振英日前指開放提名將使政策向窮人傾斜,惹來各方批評。資料圖片

儘管過去幾天藍絲帶重現街頭成為傳媒焦點,但真正影響政局變化的現象卻是中央與特區建制之間的裂痕,由於雨傘運動的壓力正逐步擴大。雖然中央政府現今舉棋不定,但當他們明白無法以高壓手段迫令學生從佔領區退場,而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的「對話」虛招又已江郎才盡的時候,真正回應真普選訴求的方案才會出現。
細心觀察,建制陣營在短短一周之內最少有六條裂痕浮面。
首先是梁振英在政府與學聯對話前一天,於國際傳媒專訪中提出窮人不應享有公平提名權的「14k」言論,不但惹怒基層和社福界,更令一眾「梁粉」,包括何喜華、鍾逸傑、羅致光以及陳婉嫻等均公開劃清界線。第二條裂痕在周三的立法會大會,有20名建制派議員缺席導致流會,其中新民黨及自由黨更全數缺席,顯然對於支持梁班子施政早已意興闌珊。
另兩條裂痕同在上周五出現:自由黨田北俊認為梁振英「令社會分化和影響國際形象,應該考慮向中央請辭」;梁振英在下午聲稱體育界和宗教界「沒有任何經濟貢獻」,到晚上則由特首辦發聲明「補鑊」,但已令這兩個傳統上屬保守陣營的界別領袖震怒甚至公開批評。
最刺眼的裂痕是新華社上周六於一日內兩度發表針對本港商界言論,先是中午以英文署名文章點名指李嘉誠、李兆基、郭鶴年及吳光正,未有就佔中事件表態;晚上卻改口風,刪掉文章並刊登中文文章表示多名商界人士都曾發表批評佔中言論。但事實擺在眼前,一眾巨富的反佔中言論都是在9.28前發表,這是否意味有人正在背後勸諫中央改弦易轍,但惹來鷹派官員不滿?
最不起眼的一道裂痕出自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上周日的網誌,他表面上批評佔領者不應因追求民主而損害法治,但看深一層,他其實是借美籍日裔學者福山的新書,指出「政府、法治、民主」三者缺一不可,暗諷梁振英未能建立強而有力的政府,以至無法有效管治,而向他推介新書的是「來自內地的朋友」。
凡是有關政治人物去留的傳聞,總有一套潛規則:第一階段若無其事,第二階段矢口否認,第三階段不作評論,然後是傳聞變成事實。究竟梁振英會否辭職?早已過了第一階段,所以量度傳聞的最佳方法是「否認指數」:否認越頻密,成真的機會越大。
雨傘運動發生前,梁振英是在7月初立法會答問大會上否認辭職。但在9.28之後,「否認指數」直線上升,他親口否認的日子在10月2、12、13及25日,再加上利用「政府消息人士」(10月1日)及前特首董建華(24日)之口否認,光在一個月內已有六次。噩夢臨近,恐怕梁振英心裏有數,醒目的建制派及城中巨富自不會「跟車太貼」。
正當雨傘運動漸見成果之際,此刻最忌自亂陣腳。學聯取消廣場公投是明智之舉,因為運動最有力的籌碼是佔領者堅忍不拔的精神:堅持和平留守、拒絕挑釁,令政府沒有暴力清場的可乘之機,比任何對話或公投能更有效爭取到實質成果,建制裂痕的出現就是最佳明證。今天佔領區的重點並非硬件建設,反而應着眼於提升民眾認同和深化民主意識的軟件建設,例如邀請持相同理念的團體舉辦活動,豐富藝術創作,邀請市民參加日間導賞團和留守體驗團。若果每位支持者能每隔兩天邀請到一位親友到場,公民覺醒便很快以幾何級數上升。
南非偉人曼德拉有一句名言:「這是如此不可能——直到成真的一刻為止。」(It always seems impossible until it's done.)當所有人都告訴你中央不可能讓步的時候,你便更能理解箇中真義,直到成功的一天。


黎廣德
公專聯政策召集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