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5的文章

20150930-陶傑:油尖多士——「鑒貌取人」的學問

陶傑:油尖多士——「鑒貌取人」的學問 23:07 30/9/2015   港鐵職員阻截大型樂器入閘上車,不但全城非議,還傳出國際,引為笑談。   到底甚麼樣的大型物件可以上車,甚麼不可以,辦法很簡單,港鐵職員要學會「以貌取人」。   但「以貌取人」這四個字,本身有誤導性,應該是「鑒貌取人」:不是只憑相貌天生的美醜,而是憑相貌鑒別善惡,見微知人,這是一門學問。但香港人看人,停留在五官皮毛的表面,缺乏智慧的修養,所以許多香港人到了海外,雖然穿戴光鮮,也經常粗俗無禮而不自知。   人的相貌好壞,只一半天生,一半要靠後天修補。同樣兩個男人,一個揹着大提琴,一個頸上紋着刺青,如果一定要向其中一個問路,你會選誰?這算不算歧視?所謂偏見、歧視,只是一點人生經驗的小結,遭遇關頭,助你更好選擇而已,當然不保證百分百命中,總有例外。   港鐵職員阻攔樂手、學生,因為他們不會看人,一個學古箏的女學生,與一個聒噪喧嘩的師奶,兩人拿同樣大小的行李上車,哪一個會對其他乘客造成更大滋擾?港鐵職員無從判斷,他們讀書受教,只相信一視同仁的理想,以為鑒貌取人是一種歧視。   香港的教育,培養人聽話、守法,不鼓勵個人意見和判斷,但鑒貌取人就是一種個人意見的綜合判斷。   正如這十幾年香港人要自己作主,但這份主見,由於缺乏訓練,也拿不出來一樣。 陶傑

20150930-郎咸平:習奧會前,分析中美經濟博弈

郎咸平:習奧會前,分析中美經濟博弈 23/09/2015 我一直在為各位剖析中國經濟的內在危機,比如實體經濟萎靡、股市泡沫嚴重等。我在此還必須提醒各位注意,我們的經濟還存在着外患——美國重返亞太計劃的關鍵就是打擊中國崛起,而近日舉行的習奧會,格外值得我們關注。 長期以來美國為甚麼要在經濟、外交等方面處處對我們進行封鎖?2001年的時候,我們經歷多番談判終於加入WTO。在當時,我們的國際貿易進出口總額是5,098億美元,排世界第六名,而且GDP排名也是世界第六。加入WTO之後,到2012年,我們的進出口總額已上升到3.87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GDP成為世界第二。美國不可能坐視不管,它把崛起的中國當作了自己的競爭對手。 另立貿易聯盟 排擠中國 2012年還發生了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俄羅斯也加入了WTO。所以美國希望國際貿易關係能夠重新洗牌,針對正在崛起的中國和俄羅斯。 美國是怎麼做的?它搞了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它的另一個名字叫作ABC世貿,甚麼意思?就是Anyone But China—除中國外誰都可以。那麼由此可以看出,這個協議本身的設定就是要把中國排除在外。 美國2008年加入TPP後,又召集澳洲等其他國家一起加入,目前TPP已有12個成員國,而包括韓國在內的7個國家也在考慮加入。這對中國的影響將非常巨大。 削企業競爭力 限制海外發展 根據TPP的規定,成員國之間進行貿易可以減免關稅。如中國加入不了TPP,那麼在面對TPP組織中同一出口物件時,TPP成員國就比我們有優勢。根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估算,如果TPP建成,中國的年出口額將因貿易轉移而損失1,000億美元;美國的出口則可增加1,910億美元。中國2013年的出口總額是2.21萬億美元,一旦TPP成形,我們每年的進出口總額將可能減少約4.5%,這對我們國際貿易有直接打擊,而間接打擊是針對整個宏觀面的,包括企業倒閉、人員失業等。 另外,TPP還要求簽署國之間互相購買原料和產品才能完全免稅。一旦TPP建成,以原材料為例,加拿大、美國、澳洲、新西蘭、智利等都可作為農業、工業原材料供應國,這樣中國就在原材料上被TPP成員國排除在外;再看製造業方面,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將取代我們在低端製造業的位置,美國、日本,還有韓國將進一步限制中國高端、中...

20150930-王維基:意想不到的念力

王維基:意想不到的念力 30/09/2015 上星期,看到三篇感動人心的國際新聞。美國加州大學研發出一種連接大腦和電腦的技術,可以將念力轉化為腿部動作,令一名因脊椎受傷而致腰部以下癱瘓的男子,能靠着腦部發出的信息恢復行走能力。 第二宗新聞來自日本京都。一名105歲的伯伯參加當地一項田徑賽,以42秒55刷新該年齡組別的新紀錄。原來,伯伯在90多歲時才開始跑步運動,他完成這次比賽後,還打算繼續參加其他比賽,一直跑下去。與此同時,美國加州有一位100歲的人瑞在聖迭戈舉行的長者奧運會上,在一天內打破了五項世界紀錄! 人的身體隨着年齡而衰退,是無可改變的事實,這兩位老人家都強調要保持健康的身體,關鍵就是要保持心境開朗,常做運動。同樣,意外發生令身體受到傷害亦是無可改變的事實,但科技發展可以讓我們以腦電波控制身體,實在十分奇妙。 我們的心態和意志的確可以改變一些既定的事實,所以,只要能保持不要放棄的心態,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20150930-渾水:最近David Webb的動態

渾水:最近David Webb的動態 2015年09月30日 David Webb曾經公開一個股票集團的運作模式。 (資料圖片) David Webb是我偶像,他不但股票知識極強、對市場掌握得不錯,也關心政治關心社會。坊間財經評論員很多,但敢言又理性、肯做功課的不多,他是其中一位。我早期股票知識來源都是看他的。雨傘革命一周年個個爭著紀念甚麼,我才想起他是少數在大台發言的外籍金融人。 無啦啦想講David Webb是最近佢好多動作。以評論員影響力嚟計,佢真係數一數二。最近寫篇《FRC probably investigating Esprit》,用字雖「probably」,但柯清輝不單第一時間走出來解畫,思捷(330)甚至翌日在港交所(388)指名道姓出通告解釋。為一個評論員出通告,你咪話唔誇張。最近連董建華老竇在哪兒出世都起埋底,真係吹佢唔脹。但我最想講佢最近盯上一個本地股票集團。 香港股票世界喜歡分門分派,藍籌有「長和系」、中資有「中信系」,總之是幾間相互有關連公司組成一個股票集團和派系。細股都有分門分派,但訊息不流通,資料透明度極低,不是圈內人很難掌握到。David Webb的本事是能從公開資料(可能有收風)找到這些公司關連性,把它們疏理出來。以往他把一個以北角為基地的幾十隻相互有關連公司,命名為「Chung Nam Network」。我是奀種,怕得罪人,須強調這是他說的,而不是我說的。近期他盯上這個本地股票集團的business model其實和早期Chung Nam Network非常類似。大概有second mover advantage,這個本地集團在某些地方做得更隱密,如有更多保薦人、更多證券行、更多Financial Advisory、更多投資公司掩人耳目。為何他盯上這個集團,這很難說,大概是心中不服吧,因他曾敗給這個本地股票集團。他看似意猶未盡,未來有更多花生食。 David Webb這樣公開別人的運作模式,除勇敢外我不知可說甚麼,不論是Chung Nam Network或是他新盯上的股票集團,背後控制的是加起上來過百億元市值公司,一下子被起底,有時真的難免想到他背後應有後台。若以閒家角度看,David Webb選股都是一流,也是接近傳統Benjamin Graham,雖然本地市場有別美國,但也改善少許。不過,他看似喜歡買一個...

20150930-月巴氏:我裝了17,但唔知直播啲乜……

月巴氏:我裝了17,但唔知直播啲乜…… 2015年09月30日 Andy Warhol話現代人都會成名15分鐘。Sorry,15分鐘太長了,今時今日成名15秒,已經好巴閉了。 撰文:月巴氏 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fatmoonba blog:http://fatmoonba.blogspot.com/ email:fatmoonba@yahoo.com.hk 你的超然並不超然。 存在是甚麼?你的存在同我個存在有甚麼分別? 這類問題,N年前的存在主義者答過。答案,人人不同,但似乎有一個共通底蘊:在現代社會,我們都以各自在社會上的職業、身份去定義,任何人(的存在)都可以被代替bla bla bla。 可以隨時被代替,即代表你冇乜地位。但是否有地位就零舍巴閉?不是。因為呢個世界,冇話冇咗邊個唔得——例如那些地位(好似相當)超然的人吧,沒有了他,世界也不會末日,地球依然自轉公轉。 所謂存在,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回事(所謂超然,就是這麼一個自己吹捧自己的謊言)。 但我們都渴望別人知道、留意自己。過去,可能要透過在現實中努力,努力攀到某個位置,千辛萬苦,才可得到塵世的少少注意。而現在,我們可以在各類社交媒體塑造另一個「我」——即使我在現實世界明明只是一個平凡人,但在那個奇妙的世界,再平凡的我一樣能夠變身成好多人like的「我」。 更奇妙是當負評超越了某數量,也可兌換成名聲——well,就像那個乜乜車,又或那隊(高唱乜乜baby的)乜乜x。 你肯直播咁又點噃 自己知自己事。我在FB和IG的表現向來乏善足陳。 但不打緊,社交網絡有大把戰場。所以當我一知道17的存在,就火速下載。 問題是我唔知直播啲乜。玩FB玩IG,自問尚算應付自如,畢竟只是po張相再打少少caption伴碟,大可在po之前諗清諗楚。 但——直.播.喎……… OK,就算面對直播,我依然可以在事前諗好在直播期間(應該)做乜,但真真正正困擾我的問題是:做得直播,自然是想有人睇你直播,但我應該在直播時做乜,才吸引到人收看,才不枉我動用電話容量去裝呢個App? 我諗唔通。嚴格來講係諗唔到。 直播我平日努力打稿的艱辛過程?直播我在食buffet時的賣力過程?直播我在假期時釀在屋企張梳化的詩意過程?直播我急行時媲美專業運...

20150930-陶傑:嚴打貝多芬

陶傑:嚴打貝多芬 23:05 30/9/2015 港鐵爆發「抗爭」。網民不滿港鐵「選擇性執法」,明明不准攜帶大包行李物體上車,港鐵職員禁止音樂家拿大提琴,對於大陸水貨客的購物大包,卻不太敢干預。 每天乘客五百萬人次,港鐵的月台前線職員、人手有限,大型行李物件,當然無力全部掃蕩,有的嚴打、選擇性執法、有的不那麼嚴打,自是難免。 選擇執法,靠港鐵職員的判斷眼光。譬如:一個氣質像日本明星本木雅弘、衣着又清素如福山雅治的年輕人,拿着一隻大提琴盒子,靜靜站在月台上等車;跟另一個面色土黃、穿一截粉紅、一截鴨屎綠、當中露出一圈肥腩、貌似剛唱完了紅歌去買了一大箱奶粉的山西大媽,也提着一隻大布袋子,你嚴打哪一個?當然是放過貌似本木雅弘的那位,而嚴打那個斯琴高娃。 這就是平時品味和美學教育的重要。品味令你懂得以貌取人,以對方的外表來判斷:一個你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不論男女,你一看就知道他不是牛津拉丁文、就是早稻田大學哲學系畢業,而另一個,是從小唸毛語錄長大、曾經當過紅衞兵、後來上山下鄉、上周末又剛在澳門永利貴賓廳輸了兩千萬人民幣、「讓少數人先富起來」的土豪。 神探福爾摩斯,即有此明察秋毫的判斷力。今日的香港警察,在街頭巡邏,看見一名「形跡可疑」之男子,也會喝一聲,命他靠在牆角,搜問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何謂「形跡可疑」?跟「愛國愛港」一樣,是非常抽象的名詞,對不對?但警察就可以憑感覺而專業判斷,一逮就準。 港鐵職員有點無辜,因為入職並無要求他們平時要有古典音樂的深厚修養。殖民地時代,對白人崇敬,所以一個荷蘭裔的香港管弦樂團大提琴師拿着一隻大提琴上車。不但不會受阻撓,大家還會肅然讓座。偏偏特區時代,提倡「中國人民當家作主」,歐美經濟如何差,中國GDP如何威水,愛國宣傳之下,港鐵對管弦樂團的洋人,竟敢「一視同仁」,所以就出事了。 不論大提琴盒還是奶粉大包,在職員眼中,都是品味相同的兩件巨型行李。左膠說:一定要眾生平等。但是在常識的世界,不,孔子說,上智下愚,人是不平等的。 但為什麼只嚴打古箏大提琴、不搞水貨客呢?因為強國大媽大叔,一開口就操你媽兼搧耳光反抗,港鐵職員,是有家小的。而學音樂的人,個性溫馴高貴,有禮。這是達爾文的森林定律,港鐵職員,按孔子教條辦事,又遵從達爾文人性哲學,中西兼備,其實都沒有錯。 只是香港的戾氣確實重了一點。 陶傑 電郵 :mcwrit...

20150930-吳志森:覺醒意識深植港人心中

吳志森:覺醒意識深植港人心中 23:05 30/9/2015 ■周一是雨傘運動爆發一周年,不少市民重返金鐘紀念佔領運動開始。資料圖片 傘後一年,創傷後遺症未癒,不少經歷者仍陷於難以自拔的抑鬱之中。所謂檢討與反思,仍流於互指對方不是,藍絲黃絲不共戴天,右膠左膠視同仇讎。政改重啟無期,找不到民主運動的出路。但時鐘並沒有因此而停擺,侵害香港核心價值的猖狂攻勢,沒有因為我們自憐自責而稍有收斂。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建制藍絲和勇武本土,雖然立場南轅北轍,前提各異,立論觀點各有不同,但結論則一,都不約而同的評斷:雨傘運動全盤失敗。 建制藍絲的立場路人皆知,不說也罷。勇武本土,本來對佔中極盡嘲弄,指不是「佔領中環」而是「佔領光環」,後來見響應者眾,又馬上改變策略,企圖收割成果。勇武本土根本沒有能力領導一場轟轟烈烈、有理有節的群眾運動,所謂「勇武」,其實是有勇無謀,只識用「衝擊大台」、「提防左膠」、「誰也不代表我」的策略,希望吸引群眾。諷刺的是,部份最勇武最本土的團體,以「不被捕,不受傷」作為最高指導原則,以犧牲追隨者的自由和身體作為奪取光環的本錢,對運動只有破壞沒有建設,最後還繼續指摘別人不夠勇武,對三子雙學繼續鞭屍,譏諷他們搞散水社運,以示自己永遠正確。 說雨傘運動全盤失敗,我不敢苟同。陳日君樞機說香港人覺醒了,雖然看不見摸不着,有點抽象,也相當阿Q。但實際上,覺醒意識,經過79天佔領,已經融入港人的生活細節之中。 港大委任副校長風波是其中一個典型例子。香港人最講求功利實際,做任何事情都會精密盤算,究竟有用還是沒用?港大校友都知道,無論畢業生議會以多大比數通過任何決議,對校務委員會都不會有約束力,如果這些梁粉校委成員繼續倒行逆施,粗暴否決陳文敏的任命,校友們也只能無可奈何。 遇到不平會挺身而出 結果,到場連授權有近一萬票,以絕大比數通過決議,要求校委會按正常程序辦事。港大校友不少都親身出席,或填寫授權表格,其中有不少已僑居海外多年,對母校遭逢劫難,憂心忡忡。港大校友竭力捍衞大學的核心價值,極大可能徒勞無功,對校委會產生不了影響,但他們也是不計成果盡力做到最好,這正正是覺醒意識的表現。 另一例子,是最近港鐵阻止帶古箏、大提琴等大型樂器的乘客進入,惹起公憤。一位音樂老師發起「號召各界攜帶大型樂器搭港鐵」,已有超過3000人表示參與。每...

20150930-David Tang:來個愛國愛港篩選小組吧!

David Tang:來個愛國愛港篩選小組吧! 23:05 30/9/2015 ■港大校委會昨日在否決任命陳文敏後宣佈由校長馬斐森領導遴選委員會尋找新的副校長人選。陳奕釗攝 不要再浪費納稅人的錢了,馬上鏟起港大校長領導的遴選委員會,直接成立個「港大愛國愛港篩選小組」,以後上至校長下至助理教授,全部都由這些世紀偉人提名好了,就像文革時期,革命委員會全面取代政府各級各界機關,多美好! 陳文敏一沒有組織二沒有參加佔中,甚至連公開支持也沒有,算是十分低調了,結果呢?還是給特區政權橫手攔下來,那些喜歡把「唔好搞咁多嘢咪乜事都冇囉」掛在口邊的天才,不用心急,很快輪到你了。 校務委員會這玩意,一大半是政治任命,隨特首喜歡,不要說博士學位了,找個中三畢業的可以,找個小學未畢業的亦得,百分之百合法,大家也知道嘛,這種「奇才」在「愛國愛港」堆填區要多少有多少,港大由這些人指揮了,你還放心讓你的孩子上港大嗎? 當然,手上有兩個單位收租的你,根本看不上港大了,你的孩子嘛,當然跟特府權貴的孩子一樣,要上牛津劍橋哈佛耶魯啦,港大不港大,關你甚麼事? 恭喜你,但只是送孩子到美英不夠了,馬上舉家移民吧。今天梁振英手下的校委有種不顧幾十年來的傳統,推翻由港大校長領導的遴選委員會提名的人選,明天就有種推翻由終審法院首席大法官領導的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提名的法官。告訴你,在現行法制下,這也是百分之百合法。 過兩年,你手上的寶貝物業要給政府強行徵收了,只賠個零頭給你,不要幻想跟政府打官司有機會打贏。你不想升職而已,法官大人還想。再過兩年,你家人喝自來水中鉛毒癱瘓了,不好意思,沒有大狀願意接你的案件,大狀嘛,為甚麼要為了你一個案件斷了日後當法官的後路? 幾十年來,港督委任大學校長跟法官,就像英女皇委任首相一樣,理論上女皇不一定要委任贏得大選的多數黨領袖,她喜歡委任誰也可以,但300多年來歷任英皇都規規矩矩的,沒有亂來。 就是這種君子協定,英國國內經歷了三個多世紀的和平穩定,歷史上沒有幾個文明能夠有這麼長久的紀錄,今天英國雖然帝國不再,卻還是中港權貴拚老命要把孩子塞進去的國度。那告訴我,究竟是有鄰近地區特色的革命委員會比較好,還是這種君子協定比較好? David Tang 港大校友、法律界人士

20150930-梁家傑梁家傑:偷安一時,犧牲自主尊嚴

梁家傑:偷安一時,犧牲自主尊嚴 23:05 30/9/2015 ■港大校委會昨否決任命陳文敏為副校長。羅君豪攝 香港大學校委會昨晚否決任命港大法律學院前院長陳文敏為副校長,校委會主席梁智鴻竟然毫無愧色地說,這決定是為了港大「長遠和最大利益」。 何謂「長遠和最大利益」?從港大校友、《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日前一篇文章可見端倪:「北京當局通過官方媒體明確表態反對,他們(校委)如果通過任命,恐怕港大會遭到報復,現時大學與內地頻繁的學術交流和合作會受打擊,商界捐款和政府資助都會減少,不出數年港大就會被其他大學超越。」 倘若如此,委曲求全,放棄是非黑白之心,偷安於一時,或可換來三幾年的「最大利益」,但不可能「長遠」,因為揸頸就命,只會越來越被剝削,最終付出的代價是港大的自主、尊嚴,連資源都不保。 令人憤怒的是所謂「長遠和最大利益」着想,這種迂腐犬儒帶來的傷害,是港大不再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而有些斯文敗類假借「港大利益」之名,求私利為實。我又憶起末代港督彭定康九七臨別贈言:「我感到憂慮的,不是香港的自主權會被北京剝奪,而是這項權利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裏。」 梁智鴻以保密、私隱、集體決定為由,拒絕披露校委會會議內容,包括投票結果及否決任命陳文敏的理由。然而,港大校委會並非行政會議,不可能以集體負責制或保密為藉口逃避向公眾交代。根據港大《校務委員會委員的行事指引及守則》,所有委員是以信託人(Trustee)身份參與校委會工作,因此,各委員必須向大學的持份者交代投票決定及理據。 校委會的決定一旦受到司法覆核挑戰,委員都會被要求披露各自的投票決定和理據,若理據不足,會成為覆核成功的基礎。 陳文敏是香港首位及迄今唯一的榮譽資深大律師,是享譽國際的憲法學權威,他今次遭遇象徵本地學術自由與院校自主衰落,可能出現的後遺症是海外頂尖學生與學者卻步,減少興趣前來港大甚至本地其他大專院校就讀、交流或任教。 威脅港自由 絕非獨立事件 正如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Jerome A. Cohen)近日在本地報章撰文,分析陳文敏事件「是港大能否維護學術自由的重要測試」,校委會一旦否決陳文敏的任命,便會「為政治干預大學自主立下一個危險的先例,更為香港作為研究中國問題的國際學術樞紐地位帶來隱憂」,「中國政府在國內和海外一直宣稱要推進依法治國,但港大事件卻讓這個承諾蒙上...

20150930-李怡:國慶煙花帶來三年港殤

李怡:國慶煙花帶來三年港殤 23:04 30/9/2015 倘若說10.1是中國國慶,那就意味着中國歷史只有66年。這當然不符事實。若說10.1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那麼按憲法所定這個國家既永遠由共產黨領導,最能體現憲法的稱呼無疑應是「中共國」。 因南丫海難而停辦了兩年的「國慶煙花匯演」,今年又恢復了。有讀友在昨天的《港殤》一文留言:「可憐39名無辜遇溺者,到今日仍是家屬們的深閨夢裏人。如果當日不看煙花便沒此悲劇發生,令人以後都不想再看煙花了!」並立刻有人呼應。事實上,在海難發生的2012年,面書已出現了「要求永久停止『國慶』煙花」的群組,因為不僅「國慶煙花」帶來了海難的港殤,而且梁政權對南丫海難的處理,也預示了及後三年香港的沉淪。 梁特上任帶來港殤 2012年10月,正值行騙長官上任未久,他甫當選即到中聯辦拜謝而不是與時任特首的曾蔭權談過渡,已顯示他將會以執行中共意旨為職志,不會是香港人的特首。三個月後的「國慶」煙花匯演,即發生百年未遇的海難,冥冥中似有天意在預告他的上任會帶來港殤。 海難發生在晚上8時,煙花匯演在9時,遇此巨大災難,梁特絕對應該喊停這個喜慶節目,立即全力搶救船上乘客。但他沒有這樣做。其後有記者問及,梁特的回答是一貫的推卸責任,說是否繼續匯演「由主辦單位決定」。主辦單位是民政事務局,這個局何時成為政府以外的部門?如果立即喊停匯演去應變,在維港海面戒備的水警、消防船等趕往救援,那傷亡數字極有可能降低。但梁特顯然認為慶祝「國慶」的燒錢表演比百姓的生命更重要。 接下來是中聯辦副主任李剛在晚上到醫院表示中央的慰問關懷,並表示已和廣東省聯絡,要求派出打撈船來救援。梁振英在李剛身旁唯唯諾諾像是隨從,這一幕清楚表明李剛是香港的市委書記,他的權力在市長梁振英之上。《基本法》所定的高度自治,第22條關於中央各部門不得干預香港內部事務的規定,都由於梁特的上任而被中央駐港官員及他本人拋到九霄雲外去也。 按《基本法》,香港內部事務必須是特區政府提出要求,大陸才能派出人員船隻施援,而當時香港各紀律部隊已在救難,出現李剛宣稱派遣的救援船只會增加混亂。事實上,來港的救援船幫不上忙就離去。然而,隨後的中共傳媒卻報道說:胡錦濤、溫家寶、習近平等中央領導作重要批示,責成香港特區政府全力做好失蹤人員搜救等工作,而中國的專業救助船舶就在現場救起九十五人。中共傳媒...

20150928-區家麟:故事未完︰消失於鬧市的攝影展

區家麟:故事未完︰消失於鬧市的攝影展 2015/9/28 — 10:37 曾經夢想浪遊世界,竟然實現了一大半。行過萬里路,又發覺,不如讀萬卷書;很多話要說,請讓我慢慢說。 是日,TC2 Café,牆上掛著這幅得獎經典照片。很熟悉的新聞圖片︰雨傘運動,警方旺角清場一幕,岑敖暉被捕一刻。 這是《前線‧焦點》新聞攝影比賽的2014年度圖片,《香港商報》記者所攝。按往年做法,數十張得獎圖片,應該在各大商場巡迴展出;這一年,為何大商場不見展覽,只是來到這家在太子的小餐廳? 旁邊有一位說普通話的食客,看衣著髮型,應是內地人,他問︰這是拍戲的劇照嗎? 內地客一問,說明了這張 Photo of the Year 的張力,非同小可;也說明了,還有無數的人,不太知道2014年的秋天,香港發生過甚麼事。 還有食客問︰這些相片是買回來當裝飾嗎? 我也有疑問。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的《前線‧焦點》新聞攝影比賽得獎作品展覽,過去五、六年,每年巡迴在各大商場展出,在時代廣場外的公共空間展過、在尖沙咀、觀塘的大商場都展出過。 獨是這年,沒有商場巡迴展。 商場展覽,一般是商品展銷、卡通人物造型、電影場面模擬,給途人一個 photo op,同高達合照、同 minions 合照,事件就實在了,自己就活過了。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新聞相片是記錄,也是一個旅程;每年《前線‧焦點》得獎作品展,帶我們經歷一年來的喜怒哀樂,重現觸動人心一刻。新聞得獎相片展覽,跳出商品化娛樂化消費主義的框框,彰顯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品味,帶領商場顧客,體驗另一種旅程,商場背後的大財團,理應百分百歡迎。(當然了,若獲獎的新聞圖片中有財團的大老闆,則是一個炸彈。) 以往所見,新聞相片展覽,商場裏圍觀者眾,原因不難理解︰因為圖像直觀,不用費心力閱讀,適合不同年齡層,商場人潮中,懷着不同心情的過客,隨時切入退出,都能明白圖片裏的故事;圖片展,沒有影片,不怕駐足觀看會花時間,圖片展也沒有連篇文字,不會嚇怕成長於圖像世界的新人類。 而且,這個新聞攝影比賽,評審之認真嚴格,行內聞名,獲獎相片既有美感,亦多有時代感與震懾力。新聞 junkie 如我,正是因為這些相片百看不厭,每年都會留意比賽結果與展覽日子;攝影記者的靈巧與辛酸,也為我每年增添大學課堂的教材。 然而,這批相片,今年無機會在人流旺盛...

20150929-葉朗程:佛都有火

葉朗程:佛都有火 2015/9/29 — 18:40 內地官媒一篇「別讓李嘉誠跑了」,嚇人的程度,動地驚天,連含沙射影的功夫也懶得做,直接指名道姓,炮轟首富。此文一出,才子陶傑立刻全力護航,一連幾篇助李生反擊。但任憑才子寫得再好,出盡全力狠批內媒,也讓人有不夠爽的感覺。為什麼不夠爽?要怎樣才算爽?如果李嘉誠能夠親自回應的話,就夠爽。誠哥是超級虔誠佛教徒,什麼也懂得放下,要他老人家還擊,是妄想。但原來李生也是肉身凡人,更何況,佛都可以有火。 這下以為永遠不會來的「爽」,終於等到了。 剛從《蘋果日報》的即時新聞看到,「李生反駁內媒」的新聞一出,半小時未夠已經四百個 likes,七萬個 page views,足以證明,爽的不只我一個,是很多、很多的香港人。李生回應的文字一大段,重點卻只有一句:「不寒而慄,深感遺憾」。再多的評論我就不說了,只認為,要撤走集團幾多的生意才算撤資,不是重點,重點是「為什麼要撤」。這個「撤」的理由,關乎到我的錢,你的錢,有必要搞清楚。 李嘉誠為何要撤,我不得而知,但我有好多客戶和朋友,都是在內地廣結人脈的香港富豪,他們其實好慘。對,已經算是廣結人脈了,是什麼什麼常委,什麼什麼代表了,也很慘。慘在哪裏?已經叫做有頭有面,還要被一些魚蝦蟹欺負。Ok,明白的,在你的地方做生意,要跟什麼規矩,一早知道,疏通疏通,已有準備。疏通一次,你說會搞掂的,怎料幾個月後又說這樣那樣有什麼阻滯,又要再疏通疏通。做生意的,實在忍無可忍,還得要忍,於是堅定地說:「最後一次了,可以嗎?」他說可以可以,跟你拍拍膊頭高談暢飲。然後,酒醒了,什麼也不記得,只跟你說有更多的麻煩事,又要疏通疏通。 你以為真是這麼多麻煩事?你以為是你面子不夠?你以為是你疏通了錯的人?通通的以為,所有的假設,都是多餘的。總之你錢越多,就越需要疏通。即是你越有能,就越要付,遊戲規則是「能者多付」。能者多付?聽落好有道理啊,有道理你個頭。談的是競爭,是選秀。如果你跟我談,做成生意後分幾多給你,還好,但未做生意就先跟我分,做成生意再分?潛台詞是什麼?身在文明的地方,李嘉誠三個字代表誠信;身在落後的地方,李嘉誠三個字代表油水。換轉你是李嘉誠,你怕不怕? 有些富豪怕,但冇計,佢哋都要留喺內地繼續做。點解?他們擁有的人才不濟,欠創意。他們懂什麼?香港那套搬到大陸再做一次,就是這樣了。李...

20150928-練乙錚:三派抗爭路線的可能匯合點

練乙錚:三派抗爭路線的可能匯合點 22:44 28/9/2015 端傳媒 編按:傘後一年,論斷成敗或許尚早,卻是檢討經驗的時機。一場歷時79天的大型社會運動,值得端詳反思的地方不勝枚舉,近日各界亦陸續開展不同方向的檢討,從運動策略、溝通機制、應否退場、和平還是勇武抗爭,到佔領者與市民關係、警民關係、公民社會的後續發展等等。藉此時機,端傳媒邀請了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序言書室創辦人李達寧、《信報》前總編輯練乙錚、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陳弘毅及學聯前秘書長周永康,共同就着特定議題聚焦討論,希望透過文字交鋒,令彼此論點得以充分辯證,深化檢討。 本土民主前線與熱血公民在旺角區示威。攝 : Anthony Kwan/端傳媒 以大城市為中樞的現代化國家裏,群眾性暴力革命幾乎沒有可能成功,因為統治階級有強大的鎮壓機器和正規武裝力量。這點,晚年恩格斯已經看出,於是主張在這種國家裏的無產階級革命,要通過政黨走議會道路取得政權。他認為,革命不必一定需要流血,暴力只在瓜熟蒂落的一刻幫上一把。他對資本主義民主國家裏的議會道路寄予無限樂觀,因為在當時以工業為主的「先進」國裏,無產者有足夠人數票數在投票箱裏成為絕對的大多數,最後取得政權。 恩格斯對綱領性的暴力革命已經不能在現代化國家成事的基本分析,到今天也是成立的。這對並非是一個國家的香港而言則更甚;在這裏壓陣的解放軍部隊完全是一支外來的武裝力量,只要屠殺命令一下,港人必橫屍遍野血流成河。硬碰硬,碰不過;這個道理非常顯淺,目前看不到幾時會失效。 但是,在香港,走議會道路的困難比恩格斯當時面對的大得多,而且也很可能走不通,原因起碼有三個:(一)中共和特區政府根本不搞資產階級民主(那就是港人理解中的「真普選」、恩格斯的議會道路的起步點);(二)香港的大多數選票操在中產者手裏,而這個中產階級到目前為止都是相當保守的,好一部分並不堅持「真普選」,有些甚至認為假普選也不錯;(三)香港的無產者數量不大,而且政治上最保守,程度大概和大資產階級差不多。由於上述原因,以議會道路為主的「和理非非」路線走了18年都走不通,到了盡頭卻依然開不出資產階級民主體制,所以運動裏才有對「民主回歸」的反思和揚棄。 暴力革命不可能,議會道路走不通,香港人的處境,比恩格斯遇見的,困難得多。然而,處於暴力革命與議會道路之間的狹縫裏的香港人,在過去...

20150929-馮敬恩:【否決任命陳文敏】馮敬恩個人聲明,揭港大校委理由荒誕

馮敬恩:【否決任命陳文敏】馮敬恩個人聲明,揭港大校委理由荒誕 2015/9/29 — 21:25 (編按: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為港大校委會本科生代表。今日校委會否決前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的任命後,校委會主席拒就否決任命作交代,馮敬恩發表聲明,披露會議中各校委的發言內容。) 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本科生代表馮敬恩就九.二九校委會會議之個人聲明 各位港大師生校友,本人身為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本科生代表,將就今日校務委員會所處理的事宜有所交代。 今日校務委員會違反以往慣例,未有尊重物色委員會建議,最終以八票贊成、十二票反對否決副校長(人力資源)的任命,而該人選則為陳文敏教授。 會上,李國章質疑陳文敏沒有博士學位,故沒有資格擔任副校長,更質疑為何部份政黨會如此支持陳文敏。李國章又指陳文敏當年出任法律學院院長,只因他是好人(Nice Guy),並非靠其學術成就。另外紀文鳳、梁高美懿及洪丕正又因陳文敏在未任命前就公開提及自己是唯一候選人,故認為陳文敏的操守(Intergrity)有問題。紀文鳳及梁高美懿更指從大公司高層招聘的角度,指若有應徵者在獲聘前如此高調表露身份,必不會錄用。陳坤耀又引述自己的資料搜集,指陳文敏鮮有在學術期刊發表文章,或成為學術文章的主要作者,又質疑其資歷不及其他副校長,又指陳文敏本人連博士學位亦沒有,怎會有資格處理有博士學位人士的應徵。盧寵茂指陳文敏學術水平不合乎標準,又指其研究成績連助理教授亦不如,又指責陳文敏沒有在其跌到後致以慰問(show sympathy)。廖長江引述在 Google Scholar 搜尋結果,指陳文敏的文章在過去五年只被搜尋過四次。王䓪鳴指陳文敏擔任副校長會令香港大學進一步分裂。 根據席間不同校務委員的發言,很有理由相信除了馬斐森校長、郭新教授、袁國勇醫生,張祺忠博士、吳國恩先生及研究生代表、本人、以及另外一名校務委員會投贊成票之外,其他都是投反對票,而歷史必會記住他們。 各位港大師生校友,校委會在組成上以校外人為主,當中少數具民意授權,致使「等埋首副」荒誕理據橫行。我校現正處於危機之中,校內人士於校委會中,根本無法作出改變。我懇請同學與我們在校委會主席換屆,以及長遠修改香港大學條例等議題上,與我們並肩而行。 最後,在過去半載,校委會屢次以「保密慣例」及「集體決定」為由,封鎖資訊,以致眾外真正關心香...

20150730-問蒼生,問鬼神—李丞責

問蒼生,問鬼神—李丞責 20150730 李丞責致電找我,打的是辦公室枱頭電話,有點奇怪,平常應該撥手提。他說:「若換成另一人聽和告知余先生已離職,我再打你手提,便有心理準備;現在你自己接,咁我至少知你未走。」 這才是「未卜先知」,玄機,有時不外人情世故。相士不介意自揭西洋鏡,因為「如果我淨係靠捉心理,就話驚啫。」 於是,我除了感謝他友誼關注,還真想試試他功力。 係,我同李丞責唔只老友,更兼中學同學。明明是值得訪問的名人(娶埋港姐冠軍),但多年來《豪語錄》都避嫌;事到如今,有些東西再不寫,我不知在哪裡寫。 多年來,我甚至沒近水樓台請他算命,他說過:「搵得相士算的人,通常幾無助。」那麼,我今次也不避嫌了,因為符合資格。「不問蒼生問鬼神」固然可憐,但亂世愈變愈奇詭,問蒼生,不妨同時問問鬼神。 人呢,別奢望中六合彩未卜先知,但求未仆先知——在仆倒前,知誰是朋友。 九運 壹:你要知我工作狀況,大可以屈指一算,點解靠打直線電話這方法? 李:因為你是我朋友,朋友唔應該吓吓「算」住。等如一個律師熟悉婚姻法,但他不會每天對伴侶講婚姻法,這樣沒有幸福。 還是先按常情處理吧。 壹:怎叫常情以外? 李:客人問要不要冒險動大手術,我反問:「你聽清楚醫生講解未?又有沒有求教不同醫生的意見先呢?」患病求診是常情,聽盡專科意見,仍然揸唔定主意,才好來問卜。盡了人事,然後聽天命。 壹:但近日股市波動到咁,亂世,相士多咗生意嗎? 李:這正是基本分析、技術分析都測不準的年頭了。 壹:點睇紙媒倒閉潮? 李:即將降臨的是第九運,九運屬火,所謂電光火石,各行各業走向電子化,傳媒搞上網,啱數。 但天意也是人情,我對印刷品有感情,捧着睇便不自覺聞聞書香。教徒隨手翻開經書某一頁會認為是神靈的啟示,我也相信人與實物有種緣分,電子版有沒有?我未知。 壹:你準唔準㗎? 李:如果我準,係中國玄學好嘢,我依方法做啫;如果我錯,是我學藝未精。等如你們傳媒,個別報刊和從業員做不下去,可能個別用錯了方法,不應該質疑整體行業的價值。 十項 一命二運三風水 四積陰德五讀書 六名七相八敬神 九交貴人十養生 都說我與李丞責是同學,做得同學難免比較,一比較難免不服氣——填鴨式教育我明明叻過佢(他攞博士是名成利就之後的事),於是我諗起「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讀書...

20150730-方俊傑--玩轉腦朋友 Inside Out

玩轉腦朋友 Inside Out 20150730 我先睇《巨揪舞壯士》( Magic Mike XXL),才看《玩轉腦朋友》( Inside Out)。原來,《巨揪舞壯士》是拍給幼稚成人看的卡通;《玩轉腦朋友》才是拍給成熟小孩看的文藝片。咁先係現實嘛。 你看看六歲女孩寫真事件,你看看小學學生跳樓事件,成年人有幾時似成年人?仲無知過幼稚園學生啦。個個都說 Pixar的動畫專門拍給大人看,呢個講法,要戒啦。 《玩轉腦朋友》的訊息其實好簡單,就係人在成長過程,總要學懂接受悲喜交集。諗到用一個天馬行空得來極富娛樂性的方法表達,毫不簡單。《太空奇兵•威 E》( Wall. E)的催淚位在結尾,《沖天奇兵》( Up)的催淚位在開場,《玩轉腦朋友》的催淚位處處,最勁一個催淚位在戲的中間,講到在十一歲青年 Riley的大腦內,有一個由 Riley憑空幻想出來的角色,以前常在 Riley的腦海中出現,到 Riley慢慢長大,已被打入冷宮,最後更灰飛煙滅,即係話, Riley今生今世都唔會諗番起自己曾經望見「會飛大象」的往事。我立即爆喊,一定喊得勁過你第一次聽到《羅生門》。然後,我諗起小學時代,睇完《龍虎門》,睇完《射鵰英雄傳》,常幻想如果郭靖遇見王小龍會是什麼畫面,仲創作咗一啲降龍十八掌以外的招式,今日,仲會幻想?有時間也拿來擔心股票價位啦。好彩,啲舊記憶,跌咗落堆填區啫,執得番,執得番。 這才是 Pixar的威力呀,如果只想賺大錢,就畫幾隻 Minions出來,然後賣吓刀賣吓叉,開個主題樂園區啦,怎會咁大犧牲整一齣用五種情緒做主角的動畫來自我突破。我擔心的是,《玩轉腦朋友》的導演 Pete Docter,是 Pixar的開山始祖之一, Pixar近幾年有料到的作品,其實全部也要嗰班開山始祖落手落腳拍出來。內部提升的接班新人,水平似乎有一大段距離。是才能問題是態度問題是膽識問題?我最怕是結構問題,是呢班老人家只信任自己而信唔過班下屬,小心保守反而阻礙創意。不要忘記,你們是 Pixar呀,你們一定要傳承下去呀! 方俊傑

20141112-國家地理雜誌:蜜蜂展開驚人激戰——女將盡出

蜜蜂展開驚人激戰——女將盡出 http://www.ngtaiwan.com/9435 國家地理雜誌 20141112 對於蜜蜂為什麼要花如此高的代價打一場仗,科學家仍摸不著頭緒。 澳洲兩隻無刺的蜜蜂因打鬥而纏在一起,勝者可接手戰死蜜蜂的窩巢。攝影:TOBIAS SMITH 根據新研究指出,有兩種澳洲無刺蜜蜂一槓上,隨即會出現一場死傷慘重的大廝殺。 在這場激烈戰鬥中,雙方都有上千隻工蜂戰死沙場,敗方的幼蜂就會被拖出巢外任其死亡。12月號的《美國博物學家》(American Naturalist)雜誌記述了這個先前無人發現過的行為。 戰役會造成大批工蜂死亡,而這些無法生育的雌蜂是蜂巢中負責採集花蜜的勞動者,還有替農人授粉作物。 此外,她們也是參戰的唯一戰力,雄蜂則安坐在邊線上。戰鬥也讓蜜蜂處於寄生蟲和疾病的危險之中,因為牠們會遷進新征服的蜂巢裡。 當然,現在看這些蜜蜂物種之間的打鬥沒什麼好稀奇的。以南美洲的盜蜂(robber bee)為例,牠們就是靠搶劫其他群落的儲糧為生。瑞士洛桑大學(University of Lausanne)的蜜蜂生物學家克里斯多弗‧格魯特(Christoph Grüter)透過電子郵件表示。占領蜂巢也時有所聞。 不過,澳洲的無刺蜂則將蜜蜂的戰鬥提升到全新局面,而這讓科學家備感疑惑:為什麼牠們甘冒失去大量工蜂的風險來打這場長達好幾個月的戰鬥? 「肯寧漢回報的戰鬥規模很驚人,」格魯特說。他沒有參與這起研究。 「要攻擊其他群落,這是一個風險極高的策略,此外應該也會有一個有助攻擊群落的機制來挑選實力較弱的對手,」他解釋。 「但是牠們到底是怎麼挑的,完全無從得知。」 澳洲原生的無刺蜂Tetragonula carbonaria正在採集花蜜。攝影:TOBIAS SMITH 斷肢殘體,死而後已 許多澳洲東南部的養蜂人會把兩種無刺蜂Tetragonula carbonaria和Tetragonula hockingsi 的蜂巢擺在一起。 通常牠們可以和平共處,「直到有一天,磅!有個蜂巢就被攻擊了,」研究主持人保羅‧肯寧漢(Paul Cunningham)說。他是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布里斯本分校的昆蟲生態學者。 了解觸發群落對其他蜜蜂發動戰爭的原因,或許可以協助釀蜜工業避免蒙受採蜜時的損...

20150929-陶傑:油尖多士——反資本主義

陶傑:油尖多士——反資本主義 19:56 29/9/2015   倫敦兩百多個「無政府主義者」發起「反資本主義」遊行,抗議倫敦物價、樓價過高,用漆彈襲擊東區一家專門賣麥片的咖啡店。   倫敦東區一向多移民居住,但近些年多了畫廊、精品酒店、高級餐廳,也變得很時髦,遇襲的這家咖啡店,一個營養早餐售價四鎊半,約五十多港幣,算不算得上是邪惡資本主義對大眾的無良剝削呢?   遊行的人口號叫得響亮,義正詞嚴,但個個蒙面,手持火把,也有人叉着豬頭出來,諷刺首相卡梅倫,但這種造型,風格有點中世紀,想要得人心,恐怕沒那麼容易。   倫敦是不是物價過高?保守黨一班含着銀匙出身的伊頓「精英」,是不是勾結一干俄羅斯寡頭、阿拉伯油王的外國勢力,出賣本土打工仔利益?或許都說得過去,但這夥無政府主義示威群眾,只向咖啡店小東主開火,其反資本主義的決心也很有限。   全球政局不穩,有目共睹,但大亂當前,不可以輕信這種反對勢力,他們反來反去,只會向白領、中產、獨力經營的小店主開刀,但這個階層,正好是社會安定的核心。破壞這個階層,遭罪的,當然不會是倫敦美菲爾區的居民。 陶傑

20150929-祁佳仕:光影塵尖——《我的少女時代》︰給平凡女孩的安慰

祁佳仕:光影塵尖——《我的少女時代》︰給平凡女孩的安慰 19:55 29/9/2015   校園生活裏,總遇上令人又羨又妒的校花校草。我等無法成為校花校草的一群,只能眼巴巴看著他們發光發亮,吸引所有人的艷羨目光。         然而,假如這些遙不可及的校花校草,注意卻落在我們身上,而他們不在意我們平凡的外表,而是看到我們內在的不平凡特質……這種幻想,或多或少都植根在不少人的心裏,所以但凡如《我的少女時代》一樣訴說這種情感的故事,都能輕易戳中內心軟肋,讓人代入其中,就算電影的故事簡單,情節、攝影等沒有特別精雕細琢,也總給觀眾一份窩心暖意。         當然,亦有賴男女主角王大陸和宗芸樺演繹出色,電影才能俘虜觀眾的心。他們飾演的徐太宇和林真心其實頗典型:一個是學校惡霸,一個是平凡女生,只因大家喜歡上的校花陶敏敏和校草歐陽非凡而走在一起。隨故事發展,觀眾會發現其實徐太宇並非表面的壞,林真心在外表有點邋遢、行為又莽撞之下,卻藏著蠻好看的五官與善良心地,還有敢作敢為,為喜歡的人兩脇插刀的氣概。如此典型的兩個人物還是叫人心生喜愛,全因王大陸和宗芸樺之間的互動,把角色演繹得有笑有淚。         《我的少女時代》是導演陳玉珊透過少男少女的愛情故事,展現她對舊有年代的懷念,對少女時期的依依不捨。                 筆者年輕時讀的是女校,所以那些年沒有遇過徐太宇和歐陽非凡,陶敏敏反而碰過不少。不過無論曾經有沒有這些經歷、有沒有遇上過這些人,《我的少女時代》讓人看到了青春。在青春歲月裏,我們可以盡情地幼稚、對偶像瘋狂、對初戀的忐忑和方寸大亂……感受過戲中情感,回看長大以後的自己,我們發現已無法保有這種對任何事情都那麼純粹的心。 祁佳仕

20150929-Michael Chugani 褚簡寧:又中又英——“Caucasian”

Michael Chugani 褚簡寧:又中又英——“Caucasian” 19:55 29/9/2015     又中又英 - Michael Chugani 褚簡寧 2015-09-29 列印 文字大小   Last week, the Mission Covenant Church Sister Annie’s Kindergarten and Nursery advertised in the media for a “Caucasian” English teacher. I was shocked to see such a racist advertisement by a church kindergarten. A Facebook user posted a photograph of it. Many Facebook users who saw it criticized the church, which apologized and removed the advertisement. I hope the Sister Annie’s Kindergarten and Nursery doesn’t teach its students that “Caucasian” means white because that is not totally correct. Historically, some experts had described “Caucasians” as light-skinned people from Northern Europe as well as darker-skinned people from North Africa and parts of India. Nowadays, the word “Caucasian” is used mostly in North America for white people of European origin. But “Caucasian” also means a person from the Caucasus, which is the region at the border of Europe and Asia....

20150929-曾國平:物盡其用的經濟好處

曾國平:物盡其用的經濟好處 2015年09月29日 香港約有50萬輛私家車。 (資料圖片) 上周六下午在中大舉辦第三次Goodtalk,題目是「共享共乘——交通新方向」。可惜在活動開始前遇黃雨,令一些讀者朋友未能到場。好彩,我們有專業製作團隊支持,將現場的演講編輯成影像上載。請密切留意我們的Facebook專頁。 我那天講了甚麼? 我的專業是宏觀經濟,看似跟分享經濟(sharing economy)這個題目扯不上關係。但經濟學是一套分析工具,不用分甚麼宏觀不宏觀,只要應用得當,總會看出趣味。我試用失業、無業、就業不足概念分析分享經濟嘅好處。 一個人有心有力,但只能在市場找到散工,就是就業不足。在社會上找不到合適工作則是失業。若連找工作動機也沒有,就是無業。同理,一輛私家車絕大部分時間在停車場閒置,本可載人載貨,又可多載幾個同路人,但各種原因、限制沒有這樣做,浪費車的潛能,其實跟就業不足、無業、失業相似。 減輕資源投閒置散問題對大家可有好處?概括點說,物未盡其用是浪費。有車呆在停車場,有地方空置,有能力沒機會發揮。同時,有人肯出錢租車,有人想租地方用,有人想出人工購買你的才能。未能互惠互利,就是浪費。再深一層,物未盡其用,亦代表工作不是由最合適資源完成,亦即資源錯配。資源未盡全力,做一些不適合的事,結果拖低生活水平。舉例,中國經濟過去30年快速發展,重要解釋之一是經濟改革改善共產主義下資源錯配問題,釋放出生產力。 那汽車共享(carsharing)又有麼好處? 明顯的好處是環保節約。若汽車共享可在香港大行其道,租車請司機出街方便,可輕易參與共乘(carpool),車主平均開少了車。對未買車或想換車的人來說,汽車共享令做車主吸引力下降。這個少用車、少買車到底效果實際有多大,我不知道,但從幾個簡單數字可看出線索。香港約有50萬輛私家車,車位約70萬個。私家車平均九成以上時間閒置,就算在駕駛中亦絕少滿座。相比香港3.3%勞工失業率和更低就業不足率,私家車投閒置散情況明顯嚴重得多。試想像,若汽車共享能減慢私家車增幅,甚至減少香港私家車數目,對污染、擠塞問題以至大家好關心的土地問題會有多少幫助? 理想如此,但現實是利益團體和守舊官僚的威力強大。這些共享經濟的好處,是屬於香港人的嗎? 曾國平 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客座副教授/...

20150929-蘋果:【專題籽】時光倒流六十年,劉天賜訪天文台:座標縮小了

蘋果:【專題籽】時光倒流六十年,劉天賜訪天文台:座標縮小了 19:55 29/9/2015 五十年代初,劉天賜父親劉伯華(右)在天文台工作,抱年幼的劉天賜(坐)坐上記錄香港地理位置的零號座標上留影;今天劉天賜(左)再走到零號座標前,笑說從前巨大的座標縮小了。設計圖片 【專題籽:一樓一故】 2013年,天文台130周年,邀請嘉賓相聚,包括戰後首位台長Graham Heywood(希活)的女兒Veronica,她專程從愛爾蘭都柏林來港,席間跟現任天文台長岑智明找尋父親舊同事「Mr. Lau」。這個Mr. Lau就是劉天賜父親劉伯華,為跟Veronica相認,劉天賜翻出陳年舊相,重踏那片整個甲子沒有接近的天文台山。今天,他摸摸彷彿變得細小了的座標,感慨萬分。 戰後首位台長希活退休前,為天文台及香港天空拍下不少6吋乘6吋彩色底片,昔日向溫度草棚望過去,可遠眺鯉魚門,現在天文台被樹木與高樓包圍(下)。 二十世紀初,劉伯華在皇仁書院中五畢業後加入天文台工作。劉天賜憶述父親的話,「他加入時,包括天文司(當年台長的職銜)就只得五個人。」入職是文員,經過三十多年,1954年退休時為計算主任。因他是資深員工,又曾獲英女皇加冕紀念章,故天文台為劉伯華舉行退休歡送會,翌日還在報章刊登。當年,台長是希活,他從英國到香港工作,一家四口在天文台一號宿舍居住,Veronica就是他的小女兒。 1941年秋,香港淪陷前,天文台放棄總部,劉天賜:「爸爸曾跟我說,天文台從九龍撤退到香港島,爸爸在山頂分站發訊號,將天氣情報通知附近的英國戰艦及商船。」其後劉伯華避難澳門,但當年還未升任台長的希活則被困在集中營。戰後光復,劉伯華跟三位一起到澳門的同事,聯署寫信給當時的台長伊雲士要求回總部復職,信中第一個署名就是劉伯華。翌年,希活升任台長。 1954年6月10日,天文台仝人參加劉伯華的惜別茶會,茶會後,天文台仝人、高級員工夫人、劉天賜(前排站立)及台長家犬,一起大合照留念。 在劉伯華(右三)的惜別茶會裏,台長希活(左二)站立致辭,6歲的劉天賜(右二)坐在父親旁。 父親奉獻三十三又三分一年青春 對於希活家女兒Veronica要找劉先生,劉天賜笑說:「她要找的劉先生八十年代末已離世,但是他兒子還在。」劉天賜早年認識前台長林超英時,曾提及父親在天文台工作了三十三又三分之一年直至退休...

20150929-戴耀廷:中共須建構正當性可持續機制

戴耀廷:中共須建構正當性可持續機制 19:54 29/9/2015 ■中共近年一直以經濟發展來維持其執政正當性。資料圖片 中共,或許說習近平,最近有兩大動作:一是在9月3日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日舉行大閱兵,二是到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兩個動作可能都是要表明,中共在習近平領導下已全面掌握中國國內形勢,包括對軍隊的掌控;中國也在中共的領導下,在國際舞台成功崛起,成為左右國際局勢的大國,連超級大國美國也不能不給足面子。 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努力,中國已與國際社會在各方面結連在一起,若中國內部一旦出現不穩,就不能再如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影響只局限於國內,而必會波及全世界。最近中國股市出現的波動影響世界各國股市的情況,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中國在中共的統治下能繼續維持穩定,不單是符合中國人的利益,更是符合全球的利益。 中共似乎也意識到這一點,醒覺到內部穩定正面對嚴峻的挑戰。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最近在會見外國客人時,第一次直接提到中共執政的合法性或正當性的問題,指中共的「正當性」是源自於歷史,「是人心向背決定的,是人民的選擇」,當年中國人民選擇了中共,但中共能否繼續執政,「就要看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因人民是可以再選擇的,過去滿意,不代表以後都會繼續滿意。中共也可能面臨執政正當性資源的流失與枯竭,直至喪失執政地位。 一旦中共失去執政的正當性,那不單是中共一黨的問題,也不止是中國一國的問題,因中國已與全球各國社會緊扣在一起,更會是全球的問題。從中國歷史看,一旦中央政權崩潰,中國很大可能會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況,甚至出現內戰。故中共倒台不單會對中國內部產生國人所不願見到的衝擊,更可能引發國際的政治、軍事及經濟危機。 靠打貪和經濟非長遠之計 但王岐山提出的應對之法,卻未能觸及正當性的核心問題。他似認為應對之道就是要從嚴治黨,確保黨是為人民服務,及提升中共的執政能力,令人民可以直接從施政得益。這是必須要做,但卻未必足夠。 從嚴治黨就是針對中共官員嚴重貪腐的問題,若不能盡快糾正過來,貪腐就會耗盡人民對中共的認受,那中共就必須面對亡黨的命運。但解決中共貪腐之道,王岐山的重點武器只在於治黨,也就是純然靠執政黨內部的監察及紀律機制。不過,黨內又有甚麼機制可保證負責執行黨紀律的人本身不受貪腐污染呢?王岐山好像只是依靠這些黨員的自律,以他們本人的道德操守來作為治...

20150929-李怡:港殤

李怡:港殤 19:54 29/9/2015 ■2012年國慶煙花匯演當晚發生了嚴重海難,造成39人喪生。資料圖片 【小評】 三年過去,10.1南丫海難的責任問題尚未解決。儘管兩名船長已負上刑責,但獨立調查報告指涉事船隻漏裝水密門,負責驗船的海事處人員沒有發現,是造成39名死者中38人來不及逃生溺斃的原因。驗船人員至今未被檢控。 海難家屬古太指,律政司提供的調查海事處人員的內部報告,時、地、人全被遮蓋,如無字天書,看不到海事處疏忽驗船的人員名字,阻礙家屬民事索償。更恐怖的是「39名死者三年都未出到死亡證」。梁政權的輕忽人命、辦事拖沓,莫非行騙長官又認為與議員拉布、土地供應不足或忙於處理政改有關? 10.1是中共國的國慶,2012年卻變成了「港殤」紀念日。這一天常與中秋接近。今年中秋有海難家屬告訴我們,是國慶煙花、官員疏失使他們與家人永遠不能團圓。家屬三年都未取得死難者的死亡證,則是梁政權不顧港人死活的標誌。 李怡

20150929-李平:可怕的是鄰近的共產主義強國

李平:可怕的是鄰近的共產主義強國 19:54 29/9/2015 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期間,中國大陸捍衞或反對共產主義的大戰越演越烈。這場由習近平重提共產主義理想引發的大戰,可怕的不在於共產主義這個幽靈會否復活,而在於大戰背後所隱含的中共領導人和官方輿論的意識形態的僵化和強硬,更在於香港在經歷雨傘運動一年後,面對的不只是一個鄰近的經濟強國,而是一個鄰近的共產主義強國。 看輕香港和一國兩制 中秋節之前,香港海關掃蕩了一批盜版燈籠。海關官員被問及侵權燈籠產地時稱,相信是「來自鄰近的經濟強國」。有人指為幽默,但多數網民直斥香港官員膽小、不敢公佈侵權地是中國。其實,面對鄰近的經濟強國,香港沒有甚麼好怕的,歷史上也未曾怕過。且不說,香港是1970年代經濟崛起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就算面對美國、日本、歐洲經濟列強,香港也一向是游刃有餘,從中獲益良多。為甚麼毗鄰的中國大陸發展為經濟強國後,反而令香港人越來越恐懼? 因為,中國不只是經濟強國,更是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強國。中國在成長為經濟強國的過程中,越來越看輕香港的經濟貢獻和地位,越來越看輕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承諾。一旦這個經濟強國再強化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無論其經濟增長是否減速,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受到的侵害就必然加快加劇,《基本法》規定的50年不變就會快速變成一紙空文。 近期中國爆發共產主義大戰,不只是中共內部或官民之間的意識形態論辯,還涉及中共執政的認受性、合法性問題,涉及中共爭取國際話語權問題。9月21日,即習近平訪美前夕,《中國青年報》發表題為《理直氣壯地高揚共產主義偉大旗幟》的文章,批評質疑重提共產主義理想是再颳共產風、向後退等說法,「如果不是惡意的詆毀,就只能是淺薄幼稚的無知了。」文章的結論是,中國「最終發展方向必然是共產主義」,而且「共產主義就在我們身邊」。 共青團中央的官方微博隨後重提「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口號,而北京地產商任志強率先提出質疑,指「曾經被這個口號騙了十幾年」,但遭官方媒體和五毛圍攻。任志強反擊說,中國要有遠大理想,更要活在現實之中,先要有讓人民分享民主與自由的制度、先要讓中國人能融入世界共同的價值觀,「總不會是讓世界人民都融入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吧!」 中共付代價香港受累 哈佛大學教授理查德.派普斯(Richard Pipes)研究百多...

20150929-劉細良:閹割了的鴉片戰爭

劉細良:閹割了的鴉片戰爭 19:54 29/9/2015 最近我看了Julia Lovell的「The Opium War: Drugs, Dreams and the Making of China」一書的內地版,同一天大律師公會前主席石永泰在香港家書這樣說:「但不容爭辯的事實是,在討論香港和國家的事情上,香港人和內地以外的人少不免會接觸到和知道較多資訊。正所謂「真理越辯越明」、「真金不怕洪爐火」,我想請問,如果一個人能夠看到事情的正反兩面,看到事實的正反兩個版本,然後作出的一個判斷,難道不會比一個單方面、只有一個官方的版本更有力、更經得起考驗嗎? 我尤其有興趣的,是想知道內地的一些朋友對資訊不完整有甚麼看法。當然有很多人懂得翻牆,但有更多人並不打算翻牆,看到甚麼就接收甚麼,他們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所接觸的資訊並不全面呢?他們知不知道有些東西是自己看不到的?他們有否想過看不到的是甚麼?他們在不在乎?還是認為看不到某些資訊是常態,只不過是我們這些人過份大驚小怪呢?」 我認為內地人根本不知道他們失去的是什麼。 以Julia Lovell一書為例,該書其中一個重點是分析自民國起至今天,國共兩黨如何操作「鴉片戰爭」歷史,作為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論述的工具,所以書名才有「the Making of China」。內地版將英文原著第十八章標題Communist Conspiracies共產黨陰謀論,翻譯成為「廿世紀中國歷史中的鴉片戰爭」,然後進一步將原版第三二九頁第三段關於共產黨操作鴉片戰爭歷史的部分全部刪除,第十九章討論共產黨在廿一世紀如何利用「鴉片戰爭」更是全章消失!究竟內地讀者是否知道他們少看了全書最重要的部分,然後他們會以為英國歷史學者Julia Lovell也批評英國刻意淡化「鴉片」在戰爭中的角色,殊不知她更多是解剖共產黨如何利用鴉片戰爭宣傳愛國主義反英反美。 鴉片戰爭的中國人,很多根本毫無國家民族觀念,有的向英軍提供物資、有的做響導,甚至提供情報,官員欺上瞞下,將領煙㽼發作無法指揮作戰。這些在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宣傳下,官方都淡化了。雖然Julia Lovell一書被閹割了,但至少大陸讀者瞭解更多戰爭細節,自行思考對比官方的政治宣傳。 劉細良

20130831-風中的海棠——程靈素

風中的海棠——程靈素 20130831 金庸的作品中,《飛狐外傳》算不得出色,但是在這部不長的小說中,金庸卻塑造了一個與他筆下其他人物迥異的形象——程靈素,讓這本小說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相當重的分量。 程靈素是金書中被很受人鐘愛的女子之一,又因為在愛情上沒有圓滿而讓人遺憾,分外憐惜。在我並不知道程靈素的故事的時候,我便知道這個女子被很多人喜歡著,甚至隱隱好奇為什麼她能夠得到一致的好評:要知道即便是黃蓉之類的人物也多是有褒有貶的。所有人對程靈素的感情卻都幾乎相同,感動,憐惜,疼愛,遺憾,悵然若失。其實,當程靈素為了救胡斐而死的時候,胡斐對程靈素懷著的感情大概也會是這樣。胡斐愛程靈素嗎?我其實想說,一直到最後,我還是不覺得胡斐愛程靈素。憐惜是有的,心動也是有的,可是胡斐的一顆心全部系在袁紫衣的身上,看不到程靈素。所以,程靈素或許是小說中的女主角,但是卻不是胡斐心中的女主角。 有人說胡斐最終發現自己是愛著程靈素的,在《飛狐外傳》中確實也提到一句十年後胡斐為了程靈素留了絡腮胡子(她曾經將他易容成那個樣子),但是我卻覺得這多少是因為我們在推測這件事的時候感情過於傾程靈素了。在程靈素為了胡斐死去之後,胡斐確實也想過假如程靈素不用這種法子救他,而是續他九年性命,兩個人歡歡喜喜在一起九年,但是,不管是胡斐還是死去的程靈素都知道,他的心中始終有一個放不下的袁紫衣。到了小說的最後一章,胡斐仍是希望袁紫衣看他一眼,或是希望能與袁紫衣一同死去,他仍是希望袁紫衣愛她。除非胡斐愛著兩個人,否則,胡斐眼中從來容不下旁人,哪怕是程靈素。程靈素在他的心中永遠是“二妹”。 坦白的說,在看《飛狐外傳》的時候,我一是看到了程靈素的種種好處,二是時時在想為什麼胡斐不愛程靈素。我猜想應該有人因為程靈素的關系而厭惡袁紫衣。其實,我想說的是,袁紫衣也不過是一個身不由己的可憐人。如果沒有袁紫衣,胡斐是否就愛著程靈素呢?我依然不能肯定的做回答,緣分與愛情最怕用邏輯推理的。 程靈素絕對是金庸小說甚至大部分小說所描寫的女子中的異類。這單單是說她的相貌。在金庸筆下少有不是花容月貌的女子,即便是惡人,也是因為遭遇了變故或是年老了才變醜,之前也一定是美人。這其實是符合中國傳統小說的套路的。武俠小說講述的都是英雄的故事,英雄身邊當然要配美人。所以,小說中寫美人並不奇怪,也不能說是俗套。也因為這一點使得程靈素...

20150926-假言:《黑格爾新釋》書評:讀黑格爾如同「打大佬」

假言:《黑格爾新釋》書評:讀黑格爾如同「打大佬」 2015/9/26 — 14:48 立場新聞 如果要數西方哲學史中極重要同時最難懂的哲學家,毫無疑問,非黑格爾莫屬。他的學說出名什麼?「不知所云」、「故弄玄虛」、「荒謬無稽」、「封閉保守」。聽起來都不是好話。 大哲學家羅素對黑格爾哲學的評價更是充滿諷刺幽默:「黑格爾的哲學奇怪到令人不會預期他能令心智健全的人接受它,但他卻做到了,他表述那麼晦澀,令人誤以為它必定很深刻。」有趣的是,羅素也曾為黑格爾的忠實追隨者,後來才變陣成為分析哲學的奠基者,並視當初自己追隨的大師為典範──不過是反面教材的典範。 有趣的轉折總引起人的好奇心。我懷著想多點瞭解黑格爾的心情拿起劉創馥教授的新書《黑格爾新釋》,企圖窺探一二。到讀畢後,我卻如釋重負。 如果閱讀如打機,也有難度等級之分,黑格爾的原著無疑是最難的第十等,這本書則至少有七等級。起初,我以為這本書只是概論程度,普通讀者亦能進入其中。但它完全超出我的預期,無論寫法還是內容,明顯沒預備給沒有哲學基礎的人閱讀。即使哲學系本科生,也可能需要花費不少功夫,才能讀得通這本書。 別誤會,我不是在這裡倒作者米,只是提醒有興趣讀此書的人,事前要做好心理準備。畢竟黑格爾的表達方式本身就生人勿近,這本書也需要讀者的努力,與「腦力」。 這本書基本上有兩大特點。 第一是作者把黑格爾的哲學重新詮釋成更為開放與合理。作者的進路大致有兩項,一是將黑格爾的哲學理解成動態的「思辯」過程,一種不斷挑戰與批判各種傳統形上學預設的後設反思的運動,譬如把「理性」理解為不守固定立場的反省能力,以此超越康德對「理性」的限制;二是將黑格爾的哲學理解為整體主義,譬如批評單個的命題形式無法把握真理,藉此消解黑格爾著作經常為人詬病的矛盾命題。 第二是作者在每章介紹黑格爾哲學之前,會先講解黑格爾批評或要超越的哲學家學說,譬如亞里士多德和康德的範疇論、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的基礎主義觀。從哲學史的脈絡下理解黑格爾的工作。 第二特點做得特別精彩,言簡意深,充分顯示作者的哲學史功力。相反,第一特點卻令我困惑,雖然這種新釋無疑令黑格爾哲學變得更為合理,但同時卻使它變得略嫌瑣碎與無趣。是故,顯得尷尬,我認為最有趣精彩的部分是在介紹非黑格爾的哲學,卻非本書最重要的新釋部分。不過,我的感覺可能源於主流詮釋長年累月...

20130303-藝影迷:李安的奇幻電影夢

藝影迷:李安的奇幻電影夢 20130303 ■李安在今屆奧斯卡憑《少年Pi的奇幻漂流》奪最佳導演,從父親反對他的電影夢,從寂寂無聞走到奧斯卡舞台,每步走來均步步艱辛。 電影是李安的生命,要窺探他的人生,也得從電影入手。李安本性內斂,但對超越自我的慾望難以掩藏,跟玉嬌龍「看不到天地的邊」一樣感到惆悵惘然,解釋為何李安電影的題材千變萬化:同志片、西方文藝、中國武俠、超級英雄、3D歷險都有,但總離不開父權(paternity)和壓抑(compression)這兩個母題(motif)。無疑,其電影出現的角色及經歷,都是李安的現實寫照及虛幻投射。 撰文:馮國康 父親三部曲 「父親」是李安電影裏的文化符號,或多或少與他的嚴父李昇有關。李昇是台南一中的校長,對李安管教甚嚴,令他一直在壓力中成長,這無形壓力在李安畢業後仍揮之不去,要訴諸電影宣洩,於是有了「父親三部曲」,「父親」角色由已故台灣男星郎雄包辦。 《推手》1991 當銀行存摺只剩43美元,誰還會堅持夢想?或許是上天對李安的試煉,要他賦閒在家六年,靠妻子養活,迫使他的潛能爆發,創作了《推手》和《囍宴》兩個得獎電影劇本,踏上導演之路。倘若沒有《推手》,肯定沒有今日的李安。作為「父親三部曲」的首部曲,《推手》探討中西文化差異,這是李安到美國求學的鄉愁情感,但主菜還是父子情。故事中老朱(郎雄)由台灣移民到美國與兒子(王伯昭)居住,但媳婦是洋人,因文化差異而經常產生磨擦,令兒子夾在中間。老朱是太極高手,始終也沉不住氣,逼得離家出走,之後做出連串荒謬的事,是壓抑已久的情緒爆發。 《囍宴》1993 「那是中國人五千年來的性壓抑!」李安在銀幕上的處男演出,也是唯一一次,或許這說話憋在心中很久,不吐不快。《推手》的成功,令李安雄心壯志拍攝同性戀題材電影。電影講述偉同(趙文瑄)到美國工作,與同性男友賽門同居,亦找到身份的認同。在父親(郎雄)催促下,偉同被迫與葳葳(金素梅)假結婚,並在當地舉行中式婚宴,在酒精影響下,偉同意外令葳葳懷孕,也因而與戀人賽門發生爭執。李安曾說:「對同性戀,我不歧視,但也沒有特別的興趣。」為了寫劇本,他參加了一些同性戀族群的活動,進行了解。與他一起編劇的著名作家馮光遠日前還踢爆,當初未找到趙文瑄飾演偉同時,李安想過親自上陣。 獎項:柏林最佳電影(金熊獎) 《飲食男女》199...

20130127-毛尖:王家衞的杯子

毛尖:王家衞的杯子 20130127 《旺角卡門》裏,張曼玉告訴劉德華:「廚房裏有煮好的飯,另外我還買了幾個杯子,我知道,用不了多久就都會被打破,所以我偷偷藏起了一個,到有一天你需要那個杯子的時候,就打一個電話給我,我會告訴你放在甚麼地方。」 年輕的時候,聽到這樣的台詞,很容易喜歡上王家衞,因為在雞飛狗跳的青春期,這種「杯子」幾乎就是一劑藥,令人幻覺自己魂不守舍的那一部份可以在「偷偷藏起的杯子」裏被安放。 「偷偷藏起一個」,在我看來,後來就發展成王家衞的電影風格。《花樣年華》裏,梁朝偉和張曼玉之間愛意汹汹,但是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甚麼,我們不清楚。同樣的方式,王家衞藏起「東邪」和「西毒」的前世,藏起阿飛們天使們的未來。他藏啊藏,藏啊藏,終於藏上了癮。 《旺角卡門》是王家衞的第一部作品,電影最後,劉德華說:「我找到那只杯子了。」那是一九八八年。之後歲月,王家衞藏起的東西越來越多,不過,那些杯子即使劇中人找不到,觀眾倒能根據蛛絲馬迹找到點甚麼,搞得二十世紀收官的時候,王家衞在兩岸三地培養出了一大批特別能解讀男女感情的觀眾,熱烈的粉絲在王家衞設置的空白裏顛來倒去,紛紛把自己心事倒入莫須有杯子。 如此二十五年,我們迎來《一代宗師》。 《一代宗師》格外華麗地開篇,共和小樓金縷衣,紅塵女子英雄地,前半部份真是好看,尤其梁朝偉一道道武關闖過,去和宮羽田巔峯會面的場景,迅速建立了我對王家衞的信心,誰說藝術片導演不能拍武林,王家衞鏡頭裏的功夫不僅漂亮,而且地道!可惜,好景不長,王家衞舊癮復發,他很快又玩起藏杯子手法。不,這回他不僅藏杯子,而且藏頭藏尾藏起一半的劇情,藏到最後,索性毀屍滅迹把最纖細的線索也打掃了。 天蒼蒼野茫茫,到底張震是怎麼回事?他殺人為哪般,開理髮店為哪般?和章子怡啥關係?就幾分鐘的鏡頭也算一代宗師?趙本山又是怎麼回事?那鍋三十年的蛇羹甚麼意思?成就過以前電影的杯子語法,在《一代宗師》裏,成了電影軟病毒。說實話,看到後來真是有點不爽了。宗師的台詞說,「人活一世,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裏子,」這話不錯,可是難道影像也像人生一樣勢利嗎?面子人物兩小時,裏子人物兩分鐘?再說了,電影的經典邏輯不就是為了讓觀眾看裏子?還是,張震和趙本山黑車一樣躲閃的出演,是《一代宗師》的下集預告? 《宗師》後半部份這麼飄忽,王家衞的鐵杆粉絲就在網上叫,等着看四小時...

20120206-人類被語言綁架了──關於馬格利特《這不是一支煙斗》的語意學分析

人類被語言綁架了──關於馬格利特《這不是一支煙斗》的語意學分析 20120206 語言是人類世界的一種奇妙的存在,當我們使用它的時候,是為了與他者溝通,因此,當我們在溝通時,便假定他者也理解我們所使用的語言。然而,事實上使用語言的過程即是一種消弱的過程,思緒一旦說出口就等於死亡,語言時常無法精確的替代我們的真意,自然,他者也時常無法從我們說出的語言中去理解我們,如此往往造成溝通上的錯誤解讀,而最令人心寒的是,我們也往往忽視這樣的錯誤解讀。 經過文明長期的積累,語言成為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途徑,藉由認識一個詞,認識一個詞背後的意義,我們可以回到過去,甚至穿越未來,語言模擬了我們真實的感知能力,當我們看見小說中描述的情景,不管它描述的是一頭有著九個頭的巨龍,還是一個冰清玉潔的絕美公主,我們仿佛看見它們了,語言替我們建立真實經驗,透過語言的理解,我們想像力飛馳。 當我們看見狗外形的圖像,還是聽見狗這個詞的發音,我們腦海中會浮出狗的既定形象,狗的特質,牠或許是白色,或許是黑色;或許是一隻聖伯納犬,或許是一隻約克夏犬,不管如何,「狗」這個詞使我們連想到狗的一切特質,例如牠會汪汪叫,牠會用四條腿奔跑,還有牠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所以,語言似乎替代了我們感知,我們不是真的去看見、去聽見某些事物的發生,透過語言,我們會去想像各種景象;透過語言,我們去補足那些有所缺乏的經驗邏輯,使經驗在我們的腦中完備,語言成為我們心智修補功能的強大工具,而人類可以透過這樣的強大工具去生活、去預測,去理解各種未知的事物,以期能避開災禍,維持生存。 正如哲學所強調的,任何思想活動都是雙面刃,它一面會劈開思考之路上的堅石,另一面亦會斬去我們某一部分的軀體,使我們不良於行,而語言本身即是一種思想活動,甚至可以說它是思想活動的發動機、原料,沒有語言,一個人可能就無法去思考、去想像了,而隨著文明發展,這樣的情況是越加顯著的,當網際網路高速發展與交通革命,使人與人的溝通更加迅捷、便利,卻也使得人越發昧於去理解語言背後的真相,草率的吸收各種訊息,甚至就此做出片面的判斷。因此,語言成為施魔者與魔法的共同體,我們的文明生活早就分不出,是我們在操縱語言,還是我們被語言所操縱,徐道鄰先生在他的《語意學概要》一書說到: 語意學的最中心目的,是要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和人對於一切事物的了解。在我們平常和人家談...

20120510-肥内:現實中的不現實:《折返點1997~2008》

肥内:現實中的不現實:《折返點1997~2008》 2012/05/10 基於某種商業性——多少也帶點學術性——考量,一九五○年代歐洲(特別是法國)發展出一套“作者策略”(或“作者政策”)的論述來鼓吹導演作為一部影片的唯一作者。當然並不是每個導演都有資格被稱為“作者”,他必須首先拍有一定數量的影片,從這些影片中能判別出一貫的藝術手法及表現主題。這項論述原本約莫是被拿來當作評論的標準,並且亦能當成某種品牌性行銷來推廣;更進一步說,當時風靡起訪問作者導演來探究其創作核心與美學思維;尤有甚者,當時對作者導演進行訪問的,大多都是後來於五○年代末、六○年代初法國的“新浪潮”電影運動中嶄露頭角的新銳“作者”導演們。於是這項後來傳到美國被易名為“作者論”的論述,實則更重“作者「論」作者”的模式:兩相激盪出最為深刻的創作內涵;當然若從實質成效來看,這項關係基本上也成為某種商業性共謀:作者們互相吹捧彼此而達到宣傳效果進而成為口碑品牌而讓影片可以大賣、長賣。自此之後,對電影的研究或關照,也經常針對那位相對可辨識的作者——導演。 雖然動畫片經常處在“電影”領域中較為尷尬的位置:在材料表現上接近繪畫,但在敘事鋪陳甚至鏡頭設計上當然還是回歸電影。但倘若電影一如跟它有點親戚關係的攝影一樣,都是透過機械複製的方式來“再現”對象,那麼動畫這項純人工製造的領域當然經常受到排擠。可若從作者論的角度來論評,那麼全然人工呈現的動畫反而更少受到作者以外的因素干擾,因為我們深知“意外的傑作”這個道理:被再現的現實之所以美好就在於它充滿了種種的意料之外。當然我們同時也得清楚,絕大部分的動畫,特別是商業動畫,往往仍要根基於現實經驗的參照,否則好萊塢的3D動畫何需耗費如此大的精力努力想透過電腦運算來捕捉極微細微的細節,好比毛髮的飄動。因而,動畫的作者導演同時得背負對於總體構成的指揮責任,亦需轉化自身的現實經驗為最大變形可能性的影片形式,甚至因為無須真人演出而得虛擬出所有的表演內容:動畫導演全然是在想像中工作。 宮崎駿這位早已吸引全球影迷目光的創作者,無可爭議地成為動畫領域中最有名的作者導演之一,他的標誌如此明顯,乃至於許多並非由他“導演”的作品也要貼上他的名字,像《螢火蟲之墓》、《點點滴滴的回憶》、《心之谷》乃至最近的《借物少女艾莉緹》等。但正因為他的經典作品《龍貓》、《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

20150829-謝欣穎談《聶隱娘》!瑚姬只有兩句台詞,卻是演過最挫折的角色

20150829-謝欣穎談《聶隱娘》!瑚姬只有兩句台詞,卻是演過最挫折的角色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8316 2015/08/29

20150821-荒涼世代裡尋找同類!朱天文談聶隱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處境」

20150821-荒涼世代裡尋找同類!朱天文談聶隱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處境」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8263 2015/08/21

20150830-專訪《聶隱娘》編劇謝海盟:「做個背向觀眾的人,創作者要耐得住孤獨」

20150830-專訪《聶隱娘》編劇謝海盟:「做個背向觀眾的人,創作者要耐得住孤獨」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8342 2015/08/30

20150818-【側寫聶隱娘】黃芝嘉:最單純也最計較的場記學問

20150818-【側寫聶隱娘】黃芝嘉:最單純也最計較的場記學問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8269 2015/08/18

20150827-女人迷:12年練的不是一招半式而是內功!專訪《刺客聶隱娘》美術指導,黃文英

20150827-女人迷:12年練的不是一招半式而是內功!專訪《刺客聶隱娘》美術指導,黃文英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8276 2015/08/24

20150928-盧峯:石永泰的牢騷正是市民的牢騷

盧峯:石永泰的牢騷正是市民的牢騷 7:58 28/9/2015 大律師公會前主席石永泰先生在《香港家書》中的自嘲發了很多牢騷。的確,石先生發了不少牢騷,從內地自由行旅客的「有錢大晒」嘴臉說到京官護法們肆意批評踐踏香港核心價值,還有港府港官不敢為市民說話都說了。到總結時他更借用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不迴避爭議的說法,開了張曉明一個小小的玩笑。 石大狀今次的牢騷着實不少,有些還帶點火藥味。但是,石大狀的牢騷其實不僅是他自己的牢騷,更是香港大多數市民的牢騷,更是大部份港人的憤慨與不安。那些肆意對港人港事指指點點的京官、護法固然該仔細聽聽,那些在京官淫威下只懂唯唯諾諾叫港人啞忍甚至逆來順受的香港權貴更該細嚼這封「香港家書」,好好反省自己過去幾年來的所作所為。只有這樣,他們才會了解近幾年中港矛盾不斷惡化的根本原因。 強國人扭曲港價值面貌 先從民間交往說起,內地居民來港旅行及購物消費不是新鮮的事物。自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已有一浪又一浪旅客來港,從購買日用品到名牌貨都有。港人以往從來不以為忤,沒有引起甚麼衝突紛爭。直到近幾年情況快速惡化,內地遊客一再成為爭議熱點,甚至引發肢體衝突,這當中人數過多超越香港承受能力當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關鍵的是部份內地遊客那份「有錢大晒」、蔑視香港規矩以至法律的嘴臉,還有那份踐踏扭曲香港價值面貌的「強國人」態度。試想想,若果內地旅客都能做好客人的本份,依循香港的做法、習慣、規範與法律,不致一再出現公眾場所便溺、亂丟垃圾、不守秩序、隨意爭位打尖……等不文明以至違法行為,沒有嚴重影響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那市民將會跟對待其他地方的旅客一樣,歡迎他們來訪。 可惜,部份內地旅客卻沒有盡客人的本份,擺出一副肆意妄為的態度,在香港不同角落包括主題公園、商場、食肆以至郊野公園展示種種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遇上有職員或市民勸止不但不願改正,還來個蠻不講理的反擊或撒賴,令小事化大,把市民弄得滿肚怨氣,難以排遣。 更令人火冒三丈的是,那些負責維持、保障香港價值、制度及法規的官員非但沒有對內地旅客的不文明、違法行為提出批評,非但沒有積極應對,反而把責任推在港人身上,要求市民「硬食」種種不合理、不文明的行徑,不要吭聲。這樣的委屈、這種無原則的屈從,結果令民怨越來越深,中港民間矛盾因此不斷升溫。 當然,最教市民不安及意難平的還是內地高官、護法那種視港人治港、...

20150910-DAMMI: 《海街日記》美好的延續

DAMMI: 《海街日記》美好的延續 http://dammimmi.blogspot.tw/2015/09/1530diary.html 2015-09-10 架空的父親到底是如何的一個形象,或許透過四姊妹的感情生活便可略知一二,既無形中承襲著血脈,卻同時也是這個戀愛基因的受害者,因此即便是同父異母,卻能彼此共感,自然而然就有了默契,於是某些程度上,生命有時候是個和解,而其終結絕非徒留利益的爭奪,美麗的東西依舊會以任何形式流傳下去,而這才是人所該珍惜緬懷的。這是海街日記。 故事始於葬禮,在生命結束後展開。父親過世了,大姊決定將同父異母的妹妹接回鐮倉同住,另外兩個姐姐也欣然同意,無論妹妹答應的動機為何,姐姐們感情之要好,漸漸打開妹妹的心防,削弱了妹妹的自卑,縱使有口角,但皆是以了解及關心為出發點,於是不知怎麼的,可能也是攝影居功,讓姊妹們無論在哪裡一起做甚麼事情的場景,皆散發著溫暖的光芒,很美! 以父親這樣複雜的婚姻關係,延伸出來的遺產分配問題,交給某些激動派的人手上,不灑一些狗血,拜倒一下天地,絕不善罷干休,而事實上電影裡,旁觀者的婆婆媽媽,二姊的糟糕男朋友不斷地碎嘴斷言著小妹的企圖,姊姊們卻幾乎絲毫不為所動。大概是血脈相承,她們都在妹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一些影子吧!?如,楔子的葬禮中大姐藉由葬禮的收尾處理感受到妹妹默默地獨自承擔,回想起父母一拍即散後,自己獨力照顧妹妹們的情形。 爾後,故事聚焦於妹妹的適應,姊妹們的感情及生活圈內的點滴,沒有甚麼峰迴路轉,就是過著自己的生活。大多數充滿著甜蜜,不過還是得面對選擇的關頭,而不禁覺得她們真的是爸爸的女兒,換句話說,她們各自的愛情或許拼齊了未知的父親在愛情中的形象,也承接了楔子,互文了彼此的狀況及心情,只是形而上或形於外的差別。另外,是否這些抉擇能更讓她們體會父親的情感世界呢? 日文故事,包含日劇、日影有時候喜歡透過別人的台詞去影響著主線的進行,這一部電影也不例外。旁人的話語如同一面鏡子,投射自己的遭遇,內省自己的想法,然後在某一些與自己歧異的時刻裡,終能同理其中差別,而能讓關心充滿著溫柔,非咄咄逼人的上對下。這部電影更高招的部分是未有明顯的說教味兒,融於情節之中。 然後人不得不承認在很多事情上,我們力有未逮,終究只能在現狀中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處理,就同海貓食堂老闆娘在面對病痛及遺產爭奪的回...

20150928-林夕:「精選」了幾部玫瑰金

林夕:「精選」了幾部玫瑰金 7:58 28/9/2015 雨傘一週年,蘋果日報做了個圖片輯,比照去年今日同一個地點,有何不同。內文說:「本報精選七張新聞圖片,以一年為界,重返舊地,在同一角度拍下相同影像,見證回到日常之下,不一樣的香港風景。」 或許是我挑剔、小心眼、過敏,看見「精選」兩個字,果然像聞到一顆催淚彈的氣味般,心裏不舒服、喉嚨很癢,很想咳。想咳,直接咳出來是最好辦法。 什麼叫「精選」,為什麼是「精選」呢? 從一堆舊歌中選最流行的,叫精選集精選輯、電影節回顧展,精選某大師作品讓大家欣賞、貓迷精選喵星人的萌照……還有好多好多,精選雖然只是精挑細選的意思,但是,一個經歷了一段坎坷波折然後失婚之人,大概不會說:啊,我精選幾段難忘場面,向你娓娓道來,我是如何走過這段日子。 你問那些沒流過血也流過了淚的人,你能精選幾滴最經典的眼淚,讓我們一起回味一下嗎?恐怕會讓對方懷疑你有心挑釁的。雖然不至於將白事當喜事辦那麼嚴重,雨傘運動也不是一場白白空轉的慘事,「精選」卻難逃那股「嘉年華」興奮味。 這種嘉年華式的回顧,大概就像算準日子,在網上鋪一張以佔領場地做背景的自拍照,會惹來另一批人重砲攻擊,是在慶祝生日嗎?很英雄嗎?把這種事情浪漫化,就是為了在頭上自製光環,感覺良好之後,就完事了嗎?好玩嗎?可以收工了嗎? 今天,各人做自認為對的事,就無懼於如此這般的媽媽聲,畢竟,還想怎麼樣呢?都說,功成不必在我、在我們這一代,既然這樣,最令人避免沮喪於無力感的想法,就是繼續做好自己本分,生活總要如常過下去。我不敢低估蝴蝶拍翼之後那陣微風的威力,有心人的韌力,卻更不敢低估人的惰性。先做好自己,就像「精選」兩個字,很容易用歪了;在原來的崗位上做着做着,回到從前的舒服地帶,失落感換不來下次的動力,倒培養出對荒謬新常態的適應力,生活方式一步步轉變,依然生活如常。 能有何不同?不外乎去年人擠人,現在不是人擠人,就是車擠車。上週一個朋友不斷忙着打電話,詢問蘋果新手機炒賣情況,最後「精選」了幾部玫瑰金出擊,關心如常關心的,這就是我暫時見證到的風景。 林夕 電郵 :linxiapple@gmail.com

20150928-陶傑:首相訪問美國

陶傑:首相訪問美國 7:57 28/9/2015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轟炸珍珠港的時候,首相邱吉爾正在首相別墅與美國駐英大使韋南家宴。同桌還有羅斯福總統特使夏里曼和邱吉爾的女兒潘美拉。 剛上主菜,首相助理蘇耶斯拿着一隻收音機匣子走進來──收音機是美國國務卿霍金斯送給邱吉爾的生日禮物──BBC突發新聞:珍珠港遭日本攻擊,美艦全毀。 邱吉爾即命韋南打電話給總統核對,而且要求馬上訪問華盛頓。 邱吉爾一直認為,必須與羅斯福建立密切的私交。靠電話電報不夠,許多戰略大計要面對面談。但美國一直不太積極。羅斯福希望他暫緩成行,因為安全護衛未周,以後,在百慕達見面更好;總統夫人不太喜歡邱吉爾,覺得他是帝國主義者,而麥克阿瑟在國會很有影響力,麥克阿瑟重視亞洲。日本一開戰,邱吉爾不怕美國不參戰,而是怕羅斯福將以亞洲為重點,只打日本,兵力資源,不足以英國對付希特拉的歐洲戰場。 所以邱吉爾當夜決定必須訪美。但內閣認為:外相艾登此刻在埃及,戰爭非常時期,首相和外相不宜同時不在國內。內閣希望英皇喬治可以勸阻,但英皇不置可否。 三天後邱吉爾乘火車去蘇格蘭克萊德港轉乘戰艦,為免納粹知道,當日謊稱是首相送軍火大臣上火車。北大西洋航程十日。邱吉爾在海上日日辦公:撥調了艾登轉飛莫斯科匯報史達林會談,並研究一九四三年登陸反攻。助理向海軍少將夏愨求救:首相不喜歡喝船上的水,聽說你在艦上藏了點白酒,放在哪裏? 邱吉爾在白宮住了三星期。羅斯福給他一個大房辦公。兩人在白宮渡聖誕,首相和總統一起主持白宮外的聖誕樹亮燈儀式,兩萬市民觀看。美國人看到邱吉爾的風采:堅毅而幽默,一根樂天的大雪茄,都很感動,覺得英美是一家人。 羅斯福面見邱吉爾,大為折服,承諾無論太平洋戰爭多緊張,一定不放棄歐洲。兩人的私交,成為戰爭的人文佳話。羅斯福後來對邱吉爾說:「跟你活在同一世紀,是多麼奇妙。」(It is fun to live in the same century with you.) 這句話,最關鍵是一個Fun字。這是兩大領袖真正相惜的交心。 兩年之後,蔣中正夫人宋美齡也訪問美國,在國會以純正的英語向美國演說。 陶傑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0150927-地產潮文:嫁樓還是嫁男人

地產潮文:嫁樓還是嫁男人 7:58 27/9/2015 ■金錢是準新人的禁忌話題之一。 資料圖片 最近有傳媒報道,指有港女嫌男友不肯在婚後將物業加名,導致婚禮告吹;亦有準新郎指未婚妻稱欠安全感,要求將物業轉她名,令他懊惱。有社工指出部份女生因欠安全感或受原生家庭影響,提出類似要求,令婚禮或因此告吹。這種嫁層樓還是嫁男人的抉擇,正好反映香港地安居難,部份女生寧要房子不要男子。 這些故事在網上討論區,當然被人嘲笑為「嫁樓」。事實上,假如層樓由男友「自己買、自己供」,父母又有份出首期,女方無緣無故要求男方將物業加入女方名字的做法實在說不過去。假如女方堅持的話,基本上等於用婚姻打劫男方資產,做法貪婪。而且男方應該感到慶幸,皆因用一層樓就可以看穿女方人格,那總比結婚後離婚,女方瓜分男方一半資產,兼收取贍養費好得多。 金錢是準新人的禁忌話題之一。婚姻需要雙方信任,而家庭資源屬雙方共同擁有,彼此不應該過份計較。而且,雙方最好坦誠溝通,了解彼此需要甚麼,假如無法滿足對方,建議先透過婚前輔導商議婚後期望,再不能解決就要再三考慮應否結婚。 隨着樓價租金高企,現屆政府無心無力為市民謀安居,加上新民黨葉劉淑儀亦於近日發表多項有關房屋及土地政策建議,都側面反映現時香港人居住情況有幾嚴峻。只要特區政府一日不改善房屋政策,繼續只依賴私人發展商提供房屋以增加供應,將來不但婚姻關係會受影響,還會牽涉親情的撕裂,令社會造成無可挽救的裂縫。 地產小子 http://propertykids.blogspot.hk/

20150927-柳俊江:【反智動物】小影子

柳俊江:【反智動物】小影子 8:58 27/9/2015 某日黃昏,Bella盯着牆壁良久,上面有些奇異的動靜。那白牆上有種黑,靠近時濃,離開時淡,聰明的她摸了幾下,就明白那是自己的投影。她還是不禁用好奇的大眼睛靠近小手,定睛把玩着自己的影子,不覺露出新奇的微笑。突然,旁邊伸出了另一個奇怪的影子,像家裏的小狗,她轉過頭,就知道那是媽媽和她開的玩笑。那道夕陽斜照了四十五分鐘,她倆玩了四十五分鐘的影子玩具。 我們當然都忘記了自己第一次發現影子的事兒,其實,到了三十幾歲的今天,有時我甚至忘記了自己和影子同活。上一次注視自己的影子是何時呢?對於影子,我有個很負面的印象:小時候,每當我心裏悒鬱不忿,我就會低下頭,一直審視身下的黝闇,好像要在裏面找些甚麼來大肆破壞。每次,我都感覺站在懸崖邊,想像快要掉下無底深淵,想像自己快要瘋掉。 那一次,好像十三、四歲的時候,我和爸爸吵架了。不是為了買遊戲機玩具車而鬧翻,而是為了一個原則性的問題各執一詞。我自小便固執,也許遺傳了爸爸的脾性,大家都寸步不讓,幾乎到了動粗的邊緣。兩個影子在沙發兩端,緩緩地拉長,直至一句始料不及的說話:「仔,你都大個嘞。」 那個冥頑的小子,第一次被爸爸從影子裏拉出來,簡單一句話,成為成長的里程碑。往後的日子,無論生活有多麼的不如意,父子的相處如何地沉默,我總會記得這一幕。我知道無論我的成長路如何,總有一個影子在旁支持我。 今天Bella認識了她的第一個終身朋友,那個和她一樣手舞足蹈的影子;爸媽也拿出了手上那隻鴿子和小狗,伴着這位新朋友在牆上探險。影子和影子沒有喜怒哀樂,你跳舞它會跟着,你垂頭喪氣它也跟着。年輕時偶爾和影子在悲傷中散步,未必不好,但當了父母,就得提防自己的影子,不要讓它吞沒那個牆上的小孩。 Profile: 前新聞記者,動物NGO工作者。現為自由傳媒人兼「另類生態學家」,透視傳媒生態、動物生態、社會生態。《反智動物》討論最高智商靈長類動物之種種反智行為。 編輯:陳國棟 美術:孔文彬 柳俊江 電郵 :ryanlau88@gmail.com

20150927-李怡: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李怡: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8:51 27/9/2015 奴才找聰明人訴苦,說日夜辛勞侍候主人,生活豬狗不如。聰明人滿口同情,眼淚都要掉下來,並安慰他說:「你總會好起來。」奴才又找傻子訴苦,說自己住破屋,陰濕,滿是臭蟲,沒有窗戶。傻子一聽大怒,跟着奴才去他家要把屋子砸一個窗洞出來。奴才大驚,高叫「人來呀!強盜在毀咱們的屋子了!」其他奴才也趕來,把傻子趕走。主人誇獎奴才「不錯」。一句誇獎,奴才如登極樂,對聰明人說,我果然好起來了。 這是魯迅90年前文章《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的大意。現實世界有不少聰明人,以前親英,現在親中;懂得迎合強權,也盡量不得罪市民。香港的奴才不少,一味跟着阿爺的指揮棒轉,曾說爭取07、08雙普選,人大作決定後,他們又跟着附和2017普選特首的「硬任務」;白皮書、8.31出籠,他們不顧自己宣稱過的理念,一於舉腳贊成。香港也有傻子,本是很能賺錢的專業人士,卻不惜得失客戶去從政,為守護香港歷來的價值觀,與強權據理力爭。在政商界,在立法會,我們很容易找到聰明人、奴才、傻子這三類人的光譜。 三類人並非一成不變。有的傻子沒有永遠傻下去,眼看與強權抗爭「冇運行」,於是就聰明起來了;而聰明人呢,政經利益當前,覺得乾脆做應聲蟲更能攀附權貴,慢慢就變身奴才。這種變臉,開頭還扭扭捏捏,後來就赤裸裸不再顧及廉恥啦。 可是,社會上的傻子卻多起來,尤其雨傘運動,使人想像不到香港會有這麼多傻子。傘後,又有好些年輕人放着大好前途不顧去參選,去做從政的傻子。希望他們入世後不要慢慢變成聰明人或奴才。 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李怡 電郵 :mcwriter@apppledaily.com

20150927-陳惜姿:聆聽民情

陳惜姿:聆聽民情 8:51 27/9/2015 一間機構要了解輿論,以前靠的是剪報。我畢業後第一份工,就是做剪報,還要每天把新聞寫成摘要,供有關人士參考。 但時移勢易,印出來的報紙並非輿論的全部,新聞評論員、專欄作家事後的點評,有時更是明日黃花,完全不能追上事件發酵的速度。大家有話要說,都是在社交媒體裏不吐不快。民怨積累、群眾動員、合縱連橫,全在那裏發生。 於是,有公司開始提供服務,代客追蹤社交媒體上的討論。看見一個風暴快來了,第一時間通知客戶,以防公關災難一發不可收拾。這服務有個名稱,叫social listening,聆聽民情是也。 港鐵大提琴風波,是一次眼巴巴看着它來,又平白讓它發酵,以至難收難管的事件。由中學生提古箏被拒入閘,到後來浸大學生拿着大提琴又再被拒,到有憤怒音樂人呼籲樂手佔領大圍站,到網上集結了二千人聯署聲明,到香港管弦樂團、教聯會、浸大校長發聲明關注,都只是兩天的時間。 社交媒體把一切加速了,一個share掣把事件以幾何級數速度散播,意見領袖、即時新聞推波助瀾,星火燎原。從前要慢慢醞釀的情緒,如今說來便來,加上中港矛盾元素,泥足深陷。 上一輩的主管級,若漠視社交媒體的力量,仍只在乎翌日報紙怎麼報道,以為那裏才是現實,便是大錯特錯。今時今日,虛擬才是真實。在那裏,一小時已經太長。 陳惜姿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0150927-陶傑:喝着奶還不忘扯謊

陶傑:喝着奶還不忘扯謊 8:50 27/9/2015 大陸「反腐」,嚴重影響香港和澳門的生意。香港自由行人數減少,澳門賭廳拍蒼蠅,中國官員怕習近平抄家,靠官員貪污而暴發的土豪也寒蟬效應不敢出國。 母親的奶水在萎縮,導致香港這個寄生母胎的小嬰兒也皮黃骨瘦起來,看上去很可憐。 特區政府和親中派天天在說謊,說是因為「反蝗自由行」的年輕人在商場踢了幾隻大陸客的皮箱,激起十四億人民的公憤,所以不來香港所致。 就像一九五八年毛主席的大躍進、大煉鋼,餓死中國農民四千萬,那時的中方說是「三年自然災害」、「蘇聯向我們逼債」所造成。中國人在將事情弄砸之後的骨節眼上,眼睛不眨,一定會發揮說謊的天性。當年的「三年自然災害」、「蘇修逼債」之說,在毛澤東死後,中國人才敢吞吞吐吐承認,原來是他們的偉大領袖用中國的人命來做共產實驗,「犯了錯誤」,白白餓死的。 當年這個謊言,不但中國人相信,香港的愛國同胞也相信。左報除了一貫的罵美帝之外,還大罵「蘇修」忘恩負義、過橋抽板、罔顧共產主義理想,並且為自己打氣:沒有蘇修的專家和資金,我們靠自己。 至於「英國殖民主義者」,則在英女皇的慈恩之下,大量收容逃跑避飢荒、知道香港有得吃就不再愛國的中國難民。公共屋邨、以瑪麗皇后和威爾斯親王命名的公立醫院、九年免費教育,就是恤慰中國人的種種建樹。前面的謊話不忘,即後事之師。現在,中國聲稱「反腐」是為自己「切除毒瘤」,不反腐,就「亡黨亡國」。 但是,這個貪腐的制度和本性,本來不就是「進步」、「文明」、加超然於西方歐美、而且還可以自豪地向第三世界輸出的「中國模式」嗎? 中國人二十年來誇口:「中國模式」保證上馬動工的高效率、不必經過議會審核,保證GDP長期增長。二十年來,「中國模式」本來是世界的火車頭,現在忽然自己踢爆,前任三十年成績輝煌的「改革開放」的「北京模式」,原來是「亡黨亡國」的腫瘤症。 看着香港特區這個蹬着小腳掙扎着吸啜奶水的小嬰兒,吸着吸着,居然還能騰出嘴巴,口吐人言,嚶嚶哼哼的說兩句謊話呢。令人覺得好笑。這個小孩,畢竟是中國人。 陶傑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0150927-蔡東豪:你屬於哪一種?

蔡東豪:你屬於哪一種? 8:50 27/9/2015 從任何角度看,我都不屬於激情一類人,凡事想得太多,思前想後才行動,我老婆第一個撲出來作證。如果人籠統分開兩類,激情和紀律,我肯定屬於紀律。如果跑者也以此分開兩類,我卻屬於激情。這是有趣的錯配,更有趣地方是,知道屬於甚麼不代表能改變,你就是你。 激情跑者為跑而跑,享受跑步的即時感覺。跑步不是為了強身健體或瘦身減肥,而是為了存在的感覺。存在咁deep?存在不一定需要deep,最表層的存在,是跑步時感覺到涼風,四周圍聲音,自己的呼吸。激情跑者跑是因為這些自己——也只有自己——感受到的刺激。激情跑者不覺得跑步是犧牲,因為想不到更好的事做。激情跑者不看錶,時間不是最重要,這些人反而留意自己的感覺,對腳還聽話嗎?沒事的話便繼續跑。 紀律跑者有層有次,有板有眼,一切依從預先定下的計劃。時間對於紀律跑者是重要的,因為這些人希望自己進步,而進步以客觀衡量。上次跑得如何快和遠,今次應該可跑得更快和遠。紀律跑者有耐性,不會過份強迫自己,信計劃多於感覺。紀律跑者不是從感覺中尋求意義,跑步似科學,可以分析計算,付出半斤始終可拿回八両,重點是這類人知道幾時和在甚麼情況下付出半斤。 我平日屬於紀律人,但偏偏平日性格不能轉移到跑步性格。我不是有意附加價值判斷,只是指出分別,兩種跑者各有各好,只是我以為我的紀律走勻全身,不會選擇性出現。我以為紀律是我的強項,半生工作離不開分析,跑步時我卻變了另一個人,激情人。 任何事情走向極端通常是不好,太激情和太紀律對跑者皆是負累。太信即時感覺妨礙進步,跑步的進步很多時牽涉痛楚,以為自己捱不下去,跑多2K,對自己的體能和意志有不成正比的幫助。沒有計劃,激情跑者是任性跑者,成績永遠停留某一階段,甚至因此失望而愈跑愈差,最後放棄跑步。完全沒有紀律不成,但紀律買不到,想要多一點又不知如何做到。最後激情跑者回到自己最熟悉的感覺,懶理PB。 紀律跑者有陣時會討厭計劃,但時間像一隻不肯飛走的烏蠅,不停提醒自己:你慢了半分鐘。紀律跑者太過懂得說服自己的身體,痛其實是表象,不用怕,跑下去便沒事。以往身體從不令人失望,但失望真的出現時,打擊可以很大。 激情和紀律是光譜上兩個極端,大部分跑者在兩端中間,在有限距離內遊走,但這段距離不大,因為離開自己跑步性格太遠,身體會大聲抗議,跑者自然回到最舒服位置。 蔡東...

20150927-沈西城:「綠葉」泰斗西瓜刨

沈西城:「綠葉」泰斗西瓜刨 8:50 27/9/2015 月移花影動,疑是根叔來,根叔早已去,塵世難相見。八一年,歲次庚申,除夕前夜,我跟諧星西瓜刨(林根)共逛麥花臣花市。天陰,微雨,沒帶雨具,我建議打道回家,根叔說「不不不!我哋行一陣!」如鐵般的堅持,小子只好應命。雖是小年夜,遊人如鯽,花攤前,遊人問價,根叔愛花,跑到一處攤前,指指點點,首看罌粟、虞美人、山蘭、素馨,次觀芍藥、紫蘭、山礬。頗訝異於根叔對花之認識,他道:「有乜稀奇,自細鍾意花。」我對花之認識,僅限於劍蘭、白菊、玫瑰,他笑我識見太少。逛花攤二十餘分鐘,鍾情的不多,兩手空空,根叔說「不一定要買,看看也舒坦。」忽地文質彬彬起來。子時過,除夕至,遠處響起幾下鞭炮聲,又勾起根叔記憶——「舊日過年,年廿八,炮聲已響起,到了年三十,響聲密密如打仗。」經歷過中日戰爭,對日本鬼子滿腔痛恨,只是身形瘦小,不然必從戎報國。說這話時,根叔臉皮抽搐,拳頭緊握,雙目迸光。我忙道:「根叔!我唔係㗎仔!」根叔恍然,相對而笑。 夜涼如水,寒風砭骨,回家吧!並肩行,我問「西瓜刨」藝名由來?他說「多得八家叔(高魯泉)咯,見我齙牙,就叫我西瓜刨,佢話『哨牙食西瓜最正』,到胡鵬叫我拍《黃飛鴻》演哨牙蘇,就用上『西瓜刨』,一刨幾十年,無人知我叫林根。」我瞧一眼,牙齒齙出,不難看,反有點兒可愛。一提黃飛鴻,精神陡增,問:「根叔!你拍了多少部《黃飛鴻》?」根叔抬抬眉,想也不想道:「大概七十幾部。」一九四九年胡鵬據朱愚齋名著《黃飛鴻別傳》一書開拍《黃飛鴻傳》上集(即《鞭風滅燭》),電影推出,盛況空前,欲罷不能,開拍續集《火燒霸王莊》,待拍了《血戰流花橋》和《梁寬歸天》後,本擬停拍,豈料四方八面哀求聲不斷,要求續拍,於是「梁寬」復活。黃飛鴻電影一集復一集,一路拍到七〇年,已近八十部,我印象最深的是《黃飛鴻虎鶴鬥五狼》,關德興演練「虎鶴雙形」,虎虎生威,擋者辟易,尚以為係洪拳傳人,根叔撥亂歸正:「關師傅係俠家拳名師,虎鶴雙形只係拍戲時學嘅。」 第一部《黃飛鴻》,關德興、曹達華、石堅,鐵三角配搭,一直維繫了好多年,後來又加入劉湛、任燕和西瓜刨,電影更具瞄頭。年輕時,看黃飛鴻,除了關德興,最喜歡的是西瓜刨和任燕,前者說話結結巴巴,要他來報急,「咿咿呀呀」,斷斷續續,皇帝不急急太監,氣個半死,莫道累贅,實是電影賣點;任燕懂武功,一口北腔粵語,初聽...

20150927-馮睎乾:嫦娥烹夫

馮睎乾:嫦娥烹夫 8:50 27/9/2015 法國學者傅肯耐利是神人,除精通數學和物理學外,還懂得二三十種語言;可惜他著作極少,且大都關於神秘學。據雅各柏基爾的自傳所載,傅肯耐利曾在蘇黎世見過年輕的約翰馮紐曼,並傳授他夢中思考之法。幾年前,我費了不少功夫才找到他在一九二九年出版的《論靈魂的鳳凰》(De Phoenice Animi),書題為拉丁文,內文是法文,寫得非常迂迴曲折,令讀者如墮霧中。我囫圇吞棗讀下去,竟發現有一章叫「夏娃與姮娥」(Eve et Heng-E),別開生面地解讀中西兩大神話。傅肯耐利在那章一開始已說得玄之又玄:姮娥是基督的逆轉,因為後者從永恆進入歷史,由萬有降為個體,而前者則從歷史奔向永恆,由個體化作萬有。作者在後半章闡釋了姮娥神話的兩個版本,尤其是第二個,我簡直聞所未聞。 傅肯耐利先討論嫦娥丈夫羿的身份。由東漢高誘直到現代,很多學者都刻意將羿(堯時射日英雄)和后羿(夏朝有窮氏首領)判為二人,但傅肯耐利指出這種區分是多餘的。羿的事蹟見《淮南子》:堯時有十個太陽,草木盡殺,禾稼皆焦,人民無法存活,羿就射掉九個太陽;當時猛獸肆虐,堯又命羿誅鑿齒,殺九嬰,斬修蛇,擒封豨。至於后羿,據《左傳》所載,他是有窮氏首領,因為夏君無道,就取而代之;夏樂官后夔的妻子是絕色美女,頭髮烏黑,稱為玄妻,兒子貪婪乖戾,外號封豕,結果后羿殺了封豕,娶了玄妻。傅肯耐利叫讀者留意,《淮南子》說羿「擒封豨」,《左傳》則載后羿滅封豕,封豨和封豕都是「大豬」,根本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變奏,可見羿就是后羿;末了又引屈原的《離騷》和《天問》為例,證明羿和后羿是同一個人。 《左傳》記載了后羿──亦即羿──的悲慘結局:羿代夏而立後,以浞(他來自一個叫「寒」的部落)為相,自己則只顧田獵,不修政事,結果浞勾引了羿的妻子玄妻,又收買了他的家僕,等羿田獵歸來時,乘他不覺,就將他烹殺了。《天問》說:「浞娶純狐,眩妻(即玄妻)爰謀。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正好印證了《左傳》的說法。為什麼玄妻(學者普遍認為即是《天問》的「純狐」)會同浞合作呢?不要忘記羿之前殺了她的兒子封豕。玄妻是羿用暴力從后夔手中搶過來的,他們之間根本沒有愛。我們不妨幻想,玄妻只是臥薪嘗膽,她無時無刻都在想如何報她的血海深仇。 但問題來了:古人不是說「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淮南子.覽冥訓》)嗎?所有...

20150927-畢明:對得起自己和時代

畢明:對得起自己和時代 8:50 27/9/2015 空氣中有很多曖昧。2015年9月,越近中秋越多。 一週年,有兩個字,好像變了佛地魔,有點避忌,有點疲憊,有點蹺蹊,不知從何說起。不說不說還須說。 雨傘。每天都可能會經過的金鐘、銅鑼灣、旺角,你好嗎?有時經過,偶然還會有些悵然。相信很久以後,還會有。「9月28日開始,歷史一分為二:雨傘前,雨傘後,一場風雨,我們記取的是一切驚人的不尋常。」我去年這樣寫過。一年後,日子近了,大家還不知道該如面對這件波瀾壯闊的歷史大事。社會上,傳媒上,朋友間,欲言又止,言又未盡,好像還未知道該如何消化整個運動,似乎大家還在消化不良階段。彷彿覺得應該做點什麼,氣氛應該有點什麼,但誰都不知道那應該是:「什麼」。好像不知道很錯,於是有點沉重。 因為不知道,所以保留,所以迴避,因為未能理順,所以有黯然,所以萬緒凌亂。有時想直奔山之巔天之邊,俯瞰那雄偉直幡的傲然,巍峨百家千戶萬家燈火前,豪情飄揚,那種氣概,那怕朝夕,那怕還須努力,壯麗無邊。最後的句號,留下感慨萬千,未竟全功,心情和期望,都不知道what's next,一時失去了重心和焦點。佔領做了,堅持了75日雨傘路,二百多人被捕,擲下87枚催淚彈,現在如何,不知道。 然而,不知道很正常啊!不知道,是OK的,什麼都知道很悶。 不知道,很應該。憑什麼我們什麼都知道?謙卑,你就會發現,領是佔了,雨是散了,真普選夢還未了,紊亂一下,沉澱一下,檢討一下,休養生息一下,不知道下一步一下,有何不可?It's ok。過了365日又如何,誰說一年就是限期要收拾好心情?誰說一年就是足夠去蕪存菁找到答案。憑什麼要三子,學聯、學民和一次雨傘運動,可以替全香港找到中共政權下的民主通道和金多寶?大家都是邊佔邊學,且戰且想。沒有答案就心灰?那麼大那麼長的一場雨,還未謙卑?不懂,誤判,不成熟,預咗,時代找上了這一代人,不代表這一批人可以那麼有型有運一次就成功爭取,你以為是民建聯嗎?英國政治家William Wilberforce為了廢除奴隸制度,為了自由、平等、人權,與國會由1787打到1807打了20年仗才成功廢制。我知大家都懂的。 雨傘是在困局中努力想像,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還記得雞蛋和高牆曾經卡在「空氣中的話事啤」裏,不停重複:我要真普選,冇得傾!我佔領,係唔傾,我佔你㗎,量你...

20150927-梁文道:怖懼

梁文道:怖懼 8:49 27/9/2015 我時常想起當年北京那位才子逐步成為異見份子的過程,因為它實在是個太好的樣本,能夠讓我看見個人的情緒怎樣擴大成一股四處瀰漫的社會氣氛,再漸漸形成一個有形的、具體的力量。它甚至還能幫助我理解今天發生在我身邊的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比如一些朋友,尤其是文化圈和知識界的朋友,近年時常會在聚會當中散佈傳聞,說某某某的書被禁了,某某某的工作不保了,某某某已經變得很危險了,這本該叫人沮喪,但說的人卻又忍不住話聲中興奮語氣的消息。那種興奮是很奇怪的,幾乎令人懷疑這些把話說得繪聲繪影的消息散播者是不是正在興災樂禍。一則本該讓這個圈子覺得唇亡齒寒的故事,究竟有甚麼值得高興的地方呢?是自古以來的文人相輕,彼此吃醋較勁?聽故事的人又為甚麼不反駁那些來源可疑的傳說,反而還要比較誰的內幕更多似的,在這上頭加油添醋,然後把經過一個圈子改造過的說法,再傳到另一個圈子,直到「某某某很敏感」終於成了一個社會共識為止? 我理解,有時候這只不過是因為害怕。這些人全都太過擔心,擔心自己會不會是下一個被敏感的人,名字不得見報,文章不得見刊,舊作不得重版,教職不保,家人不安,朋友迴避,神州雖大,自己卻成了一個無處可走的畸零陰影。是的,他害怕,所以他要說其他人的故事,就像小孩遊戲,另一個小朋友負責當鬼,自己就暫時安全了。於是一群人坐在一起,分享另一個不在場的朋友的遭遇,在這種情況底下,便成了一種奇異的圍爐取暖。這一切甚至還可能是不自覺的,不帶自覺的惡意,大家都不曉得自己其實正在恐懼,不曉得自己熱烈聽講的故事可能會對那個當主角的同行友人造成實質傷害。他們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他們只是害怕而已。 既然如此,一些更荒誕的事件,也便顯得情有可原了。例如一家文化機構的高層,主動向當局舉報快要面世的自家出品,說它「有問題」。為甚麼?因為他認定那項作品危險,儘管同事全不認同,儘管它已經經過重重官方審批程序,眼看就要在市場上亮相並且引起關注。可他就是害怕關注,一旦贏得聲譽,那就意味着爭論的不可避免;一旦爭論,那就會有人批評,並且向當局秘報;萬一秘報呈了上去,上頭就有可能下達批示;要是高層下了指示,整家機構就得遭到覆頂之災了。所以與其毀於人手,完了整攤大盤,同時結束了自己的職業生命,他還不如自己偷偷告狀,說自己將要推出的東西「有問題」,防患未然。為什麼連官方審查人員看過都覺...

20150926-陶傑:撤資是主流

陶傑:撤資是主流 星島日報 芝麻糊 2015-09-26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道:今年頭八個月,中國民間走資出逃外國,總額高達六千億美元。 六千億美元約合四萬五千億港元。既然撤資外逃,是中國民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主流,則《新華網》的那個「瞭望智庫」,應該喧喊的不是「別讓李嘉誠跑了」,而是「別讓全國民間資本跑光了」。 內地變賣資產外逃,官民一致。市場潮流如此,沒有得氣急敗壞地喝止。「瞭望智庫」大罵:資本與權力靠得太近,破壞市場活力、產生不公義。但這一點正是「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只有英美才實行權力資本不需貪腐勾結的自由經濟,但這是西方的「普世價值」,中國絕對不可以照搬。中國的經濟必須靠近權力圈地、靠近權力謀利,這正是二十年來中國增長、全球羨慕的特色和優勢。三個字:好得很。 但此時這等甚麼「智庫」,卻攻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醜化效率高的中國模式,明砌香港富豪、暗中否定中國的道路,連霍英東、李兆基、曾憲梓等愛國富豪,將財富天公地道傳給下一代,也被抨擊。笑話,不傳子女,難道捐給美國?但陳啟宗捐款哈佛,又受到「智庫」警告。「智庫」之神志不清,又造成中國思想混亂,這種鬥地主式怪論出籠,更雞飛狗跳,未來八個月,民間走資,不止六千億美元。 陶傑

20150926-陶傑:此一時,彼一時

陶傑:此一時,彼一時 2015-09-26 中方發表圍剿香港富豪界的批鬥文章,然後指責香港法官「不理解基本法」,下令要「依法去殖民地化」,即是準備對香港的態度和政策,出現本質上的改變。 香港許多人,用中國以外的正常思維,還想跟中國講道理。前大法官李國能說:終審庭大法官依「基本法」可以聘請來自西方文明國家的法官,用西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聘請外國法官,應該成為常態。 李國能不知道,中國聽了這句話,心中對香港的仇恨更甚。李國能或者以為,這樣的進言,為了「一國兩制」,對中國有好處。共產黨就是中國,中國不會跟你講正常的道理。香港人跟共產黨打交道三十年,還不明白這一點,是很好笑的。 譬如,在大罵香港富豪的新華社文章之中,最關鍵的一點,香港人不懂得討論:「香港富豪雖從經濟上富甲一方,卻並無顯赫政治地位。縱使是曾經受到過領導人關照,也不過此一時彼一時。時勢變,政治地位亦變。有權力之利劍,踏平香港各個山頭,可謂易如反掌。」 「此一時彼一時」,就是說:不論跟你簽署過什麼協議,「時勢」變了,我可以不承認,我可以單方面改變。什麼時候時勢變,不由你決定,由我判斷。 本來,大陸人時時講「中國國情」、「中國特色」,意思就是,中國不講西方的法治,在大陸投資,走後門、建立人際關係,是中國的國情特色的正常行為。 共產黨當初請你「投資」,如果你是首富,你當然要與中國當時權力的首要人物來建立個人關係。當初與你有密切個人關係、拍過胸口打過保票的保家,如果正在遭到政敵激烈的圍鬥,共產黨講「敲山震虎」,那麼身為局外人的你就要小心了。你會問:中國自己的權力鬥爭,與你有何關係?但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中國國情」。中國國情,不是跟你講常識道理。 清末的紅頂商人胡雪巖,與左宗棠有深厚的個人關係。左宗棠代表了清廷,也就是「國家」。 胡雪巖在左宗棠的支持下做絲綢出口開辦福州船政局,以他自己的信譽和國際關係,還替清廷向外國借款。但李鴻章是左宗棠的政敵。左宗棠死了,李鴻章整肅左宗棠勢力,卻向胡雪巖開刀。李鴻章在民間散謠,說胡雪巖囤積絲綢,導致物價昂貴,真相卻是英美經濟不景,絲綢品消費力下降。但李鴻章令民間仇視胡雪巖,將胡雪巖抹黑為公敵。這就是中國人的政治卑劣之處。 如果你在布殊的邀請下在美國投資,奧巴馬上台,奧巴馬不會叫紐約時報罵你,因為人家是美國。但是中國不同。如果你將身家性命押在這種「國情」之上,你...

20150927-石永泰:中港爭議源自價值觀分歧《香港家書》全文

石永泰:中港爭議源自價值觀分歧《香港家書》全文 8:47 27/9/2015 終院大樓正義女神泰美斯神像 資深大律師、前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石永泰──中港爭議源自價值觀分歧 在2013年向我問路的內地女律師: 你好!自從2013年年尾那天,你在金鐘碰見我並向我問路,想找蒙着眼的正義女神像拍照,直到現在轉眼間已經差不多兩年。 我在今年初的法律年度開幕典禮儀式的致詞中,亦有提及你問路的事情,所以很多香港人都知道你是誰。昨日9月25號,泰美斯女神所在的大樓正式開幕,成為終審法院的新址,如果你有時間可來香港看看。 在過去的一年,香港其中一個討論得沸沸騰騰的熱點話題,就是香港與內地的價值分歧,無論是法治概念,或是其他的概念。我希望透過這封信跟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拋磚引玉,看看你有甚麼高見。 在過去的一年,香港與內地在法治這個概念上有不少爭拗,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已經發表了許多意見,我在這也不再重複。但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香港對法治這個概念其實植根已久,亦是行之有效。香港的法治概念可能就是前國家領導人李瑞環,在1995年所指的紫砂茶壺裏面的舊茶垢,是一些歷史悠久但值得保存的東西。 我完全不打算、亦無意去強迫內地完全照搬香港信奉的法治概念,但我始終認為香港以其深厚的法治傳統,絕對有能力、也是絕對願意,幫助內地達致依法治國。我希望從內地派到外地工作的學生和專業人士回國後,能夠真正學到香港和西方在法治概念上的好東西,看看如何應用在內地,完善內地法治。我不想看見的現象,是法治這個崇高的標籤,回到內地後就變成好像成中國傳說中在淮河以南的甜美橘子,一離開了淮河以南的土壤到淮南以北,就變成了又苦又澀的水果,完全變了質,吃不進口裏。我更不希望看見的,是從內地派到外國的學生和專業人士回國後,變成像傳說中的原始部族派到外國生活和學習的子女,回到部族後跟父親說:我現在懂得文明的生活了!吃人前要煮熟,並以刀叉進食。 除了法治概念外,其他很多方面中國內地與香港都有大量的分歧。很多時我們聽見有些在香港或外國讀書的內地的大學生,會跟一些香港人或是外國人爭論得面紅耳赤,原因是香港或外國很多人對內地事實的認知,原來跟他們自幼聽的完全不同,很多爭拗便由此而起。 我們都知道,在香港和世界各地人們都可以接觸到大量資訊,瀏覽很多網站,但在內地卻不能。當你在內地檢視很多資料和名詞時,經常...

20150927-蘋果--【專題籽】進擊之雲海,投訴王專挑政府機

蘋果--【專題籽】進擊之雲海,投訴王專挑政府機 7:36 27/9/2015 雲海非三頭六臂,他笑言是磁場令他察覺到零舍多不公義、無理事。他又謂不理解為何很多人找他求救,不找議員。 【專題籽:人言無畏】 我懷疑雲海(陳雲海)有十二個分身,我懷疑佢有超自然力量,否則佢點可以利用震驚七十億人的毅力投訴投訴投訴,單挑政府部門及大企業,成功爭取咁多有利民生的改革。「陳生,乜又係你呀!」出自公務員震騰騰之口,絕對惹笑,無花無假,自嘲「刁民中的刁民」。天津大爆炸後,他追查香港到底有否監測空氣中的山埃含量,又發現高官呃人。香港人幾時先會進化成這種刁民,一同砍低高牆? 「同公務員講電話,好多時係會跌低㗎!」我只是聽他憶述對話過程,都facepalm到掌印滿面。公務員為卸責,行為可以離奇過小說。數星期前,他發現民政事務處有條颱風熱線,想了解到底能得到甚麼資訊。1823政府熱線,他是VVVIP,啟用11年來,他無間斷致電,更與熱線主管成了老友。颱風熱線反而未打過,但一打就能派花生。「第一個前線同事,九唔搭八,我問乜,佢都答唔到。我仲記得佢姓黎。我叫佢上司聽。」另一女士接過電話,情況相若。「那個所謂上司,一樣解釋唔到熱線有乜用,於是我再問:『你有上司嗎?』好玩嘅地方出現了,佢支吾以對,竟然話剛才位黎小姐就係佢上司。」我聽到面都就快捽爛,一時無法應對。那一刻,腦海浮現訪問當日早上收到的綠色炸彈,我求炸彈「銀芽」自爆,我唔想再交稅養豬。「小說都寫唔出呢啲橋段!佢解釋下屬比佢熟呢條熱線,所以先叫下屬聽電話。如果我係真刁民,去公務員事務科開個file,佢哋個底一定花,死梗。」他嬲,但最後還是留手,沒把兩人誅死。 高局長講大話 環保署無監察山埃 大話傍身,已成官場常態。最近睜大眼說謊的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雲海擔心天津危險品倉庫大爆炸後劇毒山埃微粒會吹到香港,於是他致電天文台,遇上串嘴的林先生,推說並非他們負責,更反問他有否打去1823,實在有眼不識這1823熱線訓練員。然後雲海致電環保署,發現環保署根本沒監察山埃的機器,要添置最快要一年,可是來往天津與香港的航班仍密密飛,山埃根本可以多重南下。「唔講咁遠,單單深圳已有四個危險品倉庫,萬一再有同類意外點算?」本來他沒打算把追查結果公開,但後來高永文竟然向傳媒說一直有監察,令他不得不公開...

20150812-桂綸鎂:有方向,就不必怕與眾不同

桂綸鎂:有方向,就不必怕與眾不同 20150812 遠見雜誌 「不思考做這件事未來成功與否或有多少利益,每個選擇都是因為真心喜歡,單純想做,最後就變成你想成為的樣子了。」 17歲那年夏天,她在《西門町街頭》被導演挖掘,不顧家人反對,踏入演藝圈,拍了《藍色大門》而暴紅。之後大家勸她把握熱度多接戲,她卻覺得念書生活重要,繼續就讀淡江大學法文系,甚至申請到法國交換學生一年。 「很多人會說,我們沒有辦法像桂綸鎂一樣,永遠做她喜歡的,可是我覺得每個人都有選擇,只是你怎麼面對你的欲望而已,」她說。常常,她推掉的案子後來票房超好,她也不後悔,因為「結果不可測,不管它未來多輝煌,可以讓你飛多遠,都沒有關係。」 眼前的桂綸鎂,明明還是個清新亮麗的小女生,卻像個修行多年、安靜的老靈魂,慢慢吐出許多人生哲理。 大三到巴黎交換學生,接觸當地的年輕學生,發現他們從小學就很清楚志向,因此大學大多就讀自己喜歡的科目,眼睛當然會光亮。 但台灣的孩子都是被逼著念書長大的。像桂綸鎂小時候被母親逼著學鋼琴,進了學校,又有髮禁與制服等各種限制與期待,「你不知道自己在憤怒什麼,就覺得被制約。」 在法國那年,桂綸鎂很自由,一方面在異鄉學著獨立生活,一方面接觸存在主義的哲學,她開始去想「自己」。 大四時,她修了一門法國哲學,「我開始更清楚認識他們的哲學,感覺有人幫我的痛苦找到理由。」當時,同學都在謾罵這門課無聊透頂,考試分數都很低,桂綸鎂卻總拿高分。 其中,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卡謬的《異鄉人》,主人翁的母親過世了,葬禮上所有人哭成一團,他卻沒掉一滴眼淚,但幾個月後,他突然痛哭流涕。這本書讓她領悟到:「每個人都有自己情感抒發的方式,不用害怕跟別人不一樣。」 比如說,以前桂綸鎂明明不愛跟朋友喝下午茶,卻擔心自己很奇怪而附和。因為這堂課,她突然理解,不想去就不要去。 但在演藝圈按照遊戲規則走,會不會比較順利? 桂綸鎂不是沒想過改變自己,但還是過不了自己這關,「我真的不相信結果論,很多人努力很久,想盡辦法要紅,還是沒辦法,這種事太不可測。」「如果有選擇,我不要強迫自己,這樣的話,不紅,自己也開心。」 很多人喜歡幫桂綸鎂定位,剛出道時氣質清新,接著演很多國片,改走文藝路線,後來接了許多男孩子氣或比較黑暗的角色,大家又說她要轉型。 但她倒從沒設定要成為什麼樣的明星,「我沒有那...

20141218-陶傑:不惑

陶傑:不惑 20141218 在中國人社會,要做到「不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四周中國式的喧噪之中,不要隨一般中國農民狹小的視野和見識,勿為其帝皇奴民之意識病毒所侵惑,培植最基本的抗疫力,是配備(Equipped with)西方的邏輯思考。 邏輯學是西方文明之根本,為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儒家文化所無。西方在古希臘時代就有了邏輯學,衍生了理性的思考。雖然在黑暗時代因教廷而壓抑思想幾達一千年,但壓不住的,文藝復興和科學,西方產生了達文西、牛頓、達爾文,脫穎而出,將伊斯蘭和中國拋在後面,而領先於世界。 中國人沒有邏輯思考力,你要有,而且還要讀通中國的歷史,再以西方的邏輯思考、配以英國人講的Common sense,驗證中國式思維的千百謬誤。 譬如,中國人最喜歡講「以法治國」。但是他們的「法治」,絕對不是西方的Rule of Law。中國自己的「法治」源自法家。法家的始創人,是春秋的管仲。管仲說:「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法治」既然以「興功懼暴」為宗旨,也就是帝皇統治的工具。首先,中國的統治者「立法」,不要搞錯,不是由西方文明國家民選的議會立法,而是由「天子」立法。西方的法治,來源於民主,約束的對象,包括政府和皇室。但是中國人的「法治」,由皇帝來定,「興功懼暴」,講的純是對臣民的賞罰。 中國人的所謂法治,跟可蘭經裏「小偷偷了一隻雞蛋就要砍手」的罰典一樣。中國的「法治」,有人說,不是Rule of Law,而是Rule by Law。但是,中國現代的「刑律」,只是英文講的Penal Code,連Law的定義也不夠。英文講的Law,不止是罰典,英文的Law定得可以很細,以示公正,以彰公義,所以Law有精神,而Penal Code沒有。 所以,以後你聽到一個中國人,特別是用普通話,講什麼「法治」呀,要「依法治國」呀,不妨當做聽一個回教徒在講述怎樣烤叉燒,你心中可以暗中發笑:這個中國人在吹水,他的信仰,他的基因,No way,他與普世的「法治」兩個字絕緣。 你擁有邏輯、思考,你會發現,與喧嘩狂躁的中國人群,思想漸行漸遠,最終你還可能被他們質疑「你還是中國人嗎?」然而,這又So what?你是一個人就夠了。維根斯坦說:邏輯是超越的(Logic is transcendental),包括國籍和國界。 陶...

20150826-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如果永生不死,需要什麼條件才能快樂?

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如果永生不死,需要什麼條件才能快樂? 精選書摘 2015/08/26 07:51:00 文:雪萊‧卡根(Shelly Kagan) 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仔細釐清自己的想像。以下是想像永生不死的一種方式:假設年齡增長就像當前的現實生活中一樣,身體會隨著年紀愈來愈大而出現各種相應的變化。不過,身體的這些變化卻不會在八十、九十或一百歲的時候導致你死亡。你的身體會不斷老化,卻不會導致你死亡。 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曾經在《格列佛遊記》一段精彩的篇章裡提出過這樣的思想實驗。斯威夫特想像格列佛來到一個國家,那個國家裡有一小群人能夠永久存活——他們永生不死。 一開始,格列佛認為:「哇,這樣不是很好嗎?」可是他忘了考慮我們隨著年齡增長所出現的身體變化。因此,你不但年紀愈來愈大,身體也愈來愈孱弱,各種能力也都愈來愈衰退。不舒服的狀況愈來愈多,老年帶來令人痛苦的影響。那些人雖然永遠不會死,但他們的心智終究會衰退消失,身體處於持續不斷的痛楚,而且什麼事情都做不了,原因是他們的身體又病又弱。 這絕對不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斯威夫特指出,永生不死如果是像那樣,未免就太可怕了。永生不死如果是像那樣,那麼死亡反倒是福氣。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也提出過類似的論點,指稱死亡的確是個福氣,因為死亡能夠終結我們老年所遭受的種種不適與痛苦。 這麼說看起來確實沒錯。不過,我想我們可以這麼回應:我們心目中想要的永生不死不是這種人生永不結束卻又一再走下坡的情形。我們想要的永生不死是過著健康活躍的人生。所以,就算真實世界不可能讓我們享有這樣的永生,我們還是要問問看永生不死是不是有可能會是一件好事。 明顯可見,我們一旦這麼問,就必須針對永生不死當中若干可能的事實做出一些改變。不過,我們就來這麼做,天馬行空地來發揮一下想像力吧。如果別的不提,永久存活至少就原則上來說難道不會是一件好事嗎? 我們對這樣的想像必須要小心。你要是不小心,就可能會淪入恐怖故事裡的下場,也就是你懷有一些願望,卻忘了細心陳述自己的願望。結果,你的願望雖然獲得實現,卻是變成一場夢魘。面對給你三個願望的精靈,你如果只說:「我想要永遠活著」,卻忘了加上這一句:「而且要永遠保有健康」——那麼你的願望就會變成夢魘。這就是斯威夫特描述的狀況。 所以,且讓我們細心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