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3-麥聖希:閃亮的歌聲,當天籟之聲生於聾人之家

麥聖希:閃亮的歌聲,當天籟之聲生於聾人之家
2015年09月23日


老實說,勵志片真的看了不少,怎樣才能再有新意?

《閃亮的歌聲》,平凡不過的片名,卻有著不一樣的戲軌——天賦一把天籟之聲的女兒,生長在一個聾人之家,父母聽不到的歌聲,怎樣支持女兒尋找夢想?
就是這個矛盾,讓這個故事更富戲劇性,更有人性。貝耶一家四口(英文片名《The Bélier Family》)只有女兒能聽能講,人靚聲甜,備受音樂老師賞識,除了挑選她在校內音樂會中與校草2人合唱外,更重點栽培她,力推她到巴黎試音表演。但那邊廂,她一直在家中擔當與外界溝通的橋樑,一旦離開了那個農村家庭,家族養牛的農場該如何照顧?誰在市集擺檔賣芝士?誰去幫父親選村長,幫傳媒翻譯訪問?一連串的問題,都令這個本來開開心心的小康之家添上麻煩,女兒面對理想和家庭責任,該如何抉擇?父母面對女兒的自身前途,難道要從中作梗?但女兒走了後,又該如何是好?


摩擦 衝突 囗角

個人理想與家庭責任的矛盾,電影中屢見不鮮,八十年代方育平的《半邊人》,已講述過女兒要傳統地顧家,背上家庭這把無形擔子的故事。有時候,這種抉擇是哀哀愁愁、無奈的二擇其一,但《閃》片卻兩邊逢迎、兩面討好。從起初的矛盾變成摩擦、衝突、囗角和不被諒解,但一家人最終能走前一步,嘗試了解對方,最終父母慢慢明白,女兒的天賦本錢,雖然自己聽不到亦未能體會,但通過旁人和音樂會上各家長的反應(拍攝那場比賽時屬靜音狀態,鏡頭放在聾人父母的主觀角度,用以感受女兒的歌聲,大有畫龍點精之妙),肯定了女兒的才能,而女兒則由最初因家庭責任而透不過氣,到慢慢改口風,暗暗地放棄去巴黎闖天下的機會,甘心留低打理家庭雜務,雙方都願意讓步。


感動但不煽情

事實上,哪有一個家庭沒有矛盾,沒有爭拗?重點是,雙方如何諒解對方。這齣法國片沒有以單一立場去看和解決矛盾,很有人性、很坦率地讓雙方表達自己感受(母親更直言生了個能聽能講的女兒,跟他們不同,是種不幸),最終讓步替對方著想,也就是貝耶這個家庭的價值觀,同樣是導演通過故事想表達的信息。
一齣電影,很多時不用太多太戲劇性的元素,才可令作品新穎和有創意,憑著人性化的描寫,看似平淡、生活化的章節往往最動人,最易引發觀眾同感。《閃亮的歌聲》,感動但不煽情,輕鬆幽默但沒有為搞笑而搞笑,勵志卻沒有簡化理想,試圖製造假的玫瑰園,親情之間的諒解,盡在結尾的歌曲歌詞中:My dear parents, I love you but I'm leaving, not running but flying.

麥聖希
之前是電影文字人,現在是電影推廣人以及大小影展搞手。生活冇電影會身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