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1-家明:《華麗上班族》 虛景情真
家明:《華麗上班族》 虛景情真
20150921
《華麗上班族》劇照(資料圖片)《華麗上班族》劇照(資料圖片)
《華麗上班族》下周才公映,本文不劇透,只想說說那台虛擬佈景。
杜琪峯繼《孤男寡女》、《單身男女》等後,再以辦公室為題,一改從前善用實景拍法,把新作帶到片場(挑通眼眉的「電影場景迷」,看杜琪峯電影竟無用武之地)。《華麗》極目一看,一屋一樑、一花一樹全部「人工」,是從零到有的拼湊而成,有點回到「片廠」年代的味道。據報道說,場景在番禺搭建,單佈景就花了四千多萬。《華麗》源自林奕華、張艾嘉的同名舞台劇;杜琪峯的電影版,索性運用舞台般的虛擬場景、燈光效果,把辦公室打造成疑幻疑真的「舞台」。
上班族的摩肩接踵、行色匆匆、明爭暗鬥、各懷鬼胎,統統在這個「舞台」上演。戲裏,摩天高層商廈、行政人員的直達電梯,是「社會流動」、「向上爬」最形象化的表述(角色的噩夢是電梯向下飛墜)。《華麗》故事末了,有人黯然謝幕,有人歡快登場,進進出出,舞台、人生不過如此。論電影與劇場的認真結合,讓形式互相滲透、語彙互相碰撞,《華麗》說不準是香港首次(多年前有「春天」系列,惜電影感不強)。這樣好玩,兩者本來各有特性,劇場抽象無妨,舞台可以非常簡約(戲曲舞台更甚);電影相對較保守,傾向寫實主義。即使當年片廠的室內搭景,亦巨細無遺把生活的枝節重現。現在《華麗》反借用劇場作法,以「暗示」(suggest)取代「呈現」(show),以虛代實,得出與別不同的奇觀效果。
《阿郎的故事》班底重現
說《華麗》的辦公室為「舞台」絕不為過。作品搬上銀幕轉為歌舞類型,因此《阿郎的故事》二十六年後,羅大佑、杜琪峯、張艾嘉與周潤發再度合作。影片藉歌曲抒情及敘事,把白領世界寫得更larger than life。片首一眾打工仔無伴奏高唱「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基本定調,這是個異化勞動的故事。四個主角李想、琪琪(岑寧兒的配音很動聽)、大偉(陳奕迅)及蘇菲(湯唯)各有solo,張威(張艾嘉)渴望當何太太亦憑歌寄意。畫面很動態,不止演員又唱又動(但沒跳舞),攝影機經常在軌道滑來滑去。杜琪峯一直想拍歌舞片,他的槍戰片講究起伏節奏,《文雀》曾揚言向積葵丹美致敬,這次《華麗》重頭到尾,想必淋漓盡致。特寫鏡頭也是電影專利,捕捉人物細微的情緒反應,爭風吃醋眉梢額角的變化,調情的耳語與身體動靜,有別於劇場版本。杜琪峯好像嫌虛擬場景不夠「疏離」,還要角色偶爾對着鏡頭說話,打破電影的第四道牆。不能不提,因為電影的特寫本質,《華麗》電影版於是非cast明星不可了。
由「實」到「虛」 一場電影實驗
電影與劇場互動的例子,影史上俯拾即是。歐洲電影像阿倫雷奈的《穆里愛》(Muriel)、英瑪褒曼的很多片子;日本市川崑1963年的《雪之丞變化》、篠田正浩1969年的《心中天網島》(六十年代的日本新浪潮委實前衛),以至當代像馮提爾的「美國系列」《人間狗鎮》(Dogville)及《地獄莊園》(Manderlay)。《人間》及《地獄》是簡約的極致,地上畫好線條,暗示出牆壁與大門的空間區隔,演員便在空空如也的台上演戲。華語片不是完全沒有,台灣劇場名導賴聲川把《暗戀桃花源》搬上銀幕便是。不過,《暗戀》是戲中戲,兩齣戲共同排演惹衝突,排戲的舞台仍是寫實空間。除此以外,我還想到了方育平《半邊人》在劇院上演的結局,台上的故事虛構,師徒的感情很真實。
佈景或實景、虛構及紀錄的真真假假,不能一本通書到老。說穿了還是那句老生常談:「藝術是讓我們認識真實的謊言。」(Art is a lie that makes us realize the truth)創作上,「虛」與「實」就是如此玩味,「Fiction」及「Non-fiction」的界線從來含糊。如果虛擬的劇場可以感染觀眾,電影為何不可能?從這裏看,杜琪峯由《單身男女》的「實」,過度到《華麗上班族》的「虛」,本身就是一次電影藝術形式的實驗。
我們成了時間的奴隸
《華麗》把場景搬到片廠,將辦公室虛擬再現,另一個優勢是迴避了具體城市的指涉。影片野心不小,title sequence的動畫擺出香港、上海及台北的地標建築,證明故事沒特定影射,晚期資本主義的勞動異化,放諸四海任何階層皆準。還用多說麼?舉世的都市生活早被同化,大中華怎會倖免:一式一樣的急趕節奏、擠逼空間;一式一樣的生活與消費模式、全球化的快餐與咖啡店。《華麗》佈景縱使虛擬,聲音則十分寫實,製作人聰明利用都市的環境聲填補觀眾想像:街道熙來攘往的車聲人聲,地鐵不勝其煩的廣播聲、關門提示聲,便利店店員有形沒神的問候語,聲音加起來又有機械韻律,置身中港台根本無大差別。《華麗》的聲音還教觀眾辨別室內、室外,辦公室寂靜,嘈雜的是街道、樓宇露天(抽煙)位置。而一系列聲音中,最重要的還是鐘聲。《華麗》諷刺我們成了時間的奴隸,「時鐘」由形到聲無所不在。對白不斷提醒我們「時間」,好像李想上任後的「三個月」期限,琪琪母親蘇醒的「15分鐘」……故事亦爭分奪秒,有角色說「打兩個電話多兩個月糧」,然而冷不防,雷曼危機下一刻便掩至。虛擬辦公室佈景的中央,就有個不停轉動的巨型時鐘,說明它才是一切的主宰。再一次,這是在片廠搭景才造出的效果。
電影超現實的擺出龐大、夢魘的時鐘,不期然想起了費茲朗的《大都會》、卓別靈的《摩登時代》,Terry Gilliam受《一九八四》啟發的《妙想天開》(Brazil)、高安兄弟的《影子大亨》(The Hudsucker Proxy)吧。這些電影有什麼共通之處?都在說人類與生俱來即被時間宰制的命運吧。今天,恭喜香港、恭喜我們,遲來的慶幸了,此地出品的《華麗上班族》譜寫我們時代,加入成為一員。
(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原文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20150921
《華麗上班族》劇照(資料圖片)《華麗上班族》劇照(資料圖片)
《華麗上班族》下周才公映,本文不劇透,只想說說那台虛擬佈景。
杜琪峯繼《孤男寡女》、《單身男女》等後,再以辦公室為題,一改從前善用實景拍法,把新作帶到片場(挑通眼眉的「電影場景迷」,看杜琪峯電影竟無用武之地)。《華麗》極目一看,一屋一樑、一花一樹全部「人工」,是從零到有的拼湊而成,有點回到「片廠」年代的味道。據報道說,場景在番禺搭建,單佈景就花了四千多萬。《華麗》源自林奕華、張艾嘉的同名舞台劇;杜琪峯的電影版,索性運用舞台般的虛擬場景、燈光效果,把辦公室打造成疑幻疑真的「舞台」。
上班族的摩肩接踵、行色匆匆、明爭暗鬥、各懷鬼胎,統統在這個「舞台」上演。戲裏,摩天高層商廈、行政人員的直達電梯,是「社會流動」、「向上爬」最形象化的表述(角色的噩夢是電梯向下飛墜)。《華麗》故事末了,有人黯然謝幕,有人歡快登場,進進出出,舞台、人生不過如此。論電影與劇場的認真結合,讓形式互相滲透、語彙互相碰撞,《華麗》說不準是香港首次(多年前有「春天」系列,惜電影感不強)。這樣好玩,兩者本來各有特性,劇場抽象無妨,舞台可以非常簡約(戲曲舞台更甚);電影相對較保守,傾向寫實主義。即使當年片廠的室內搭景,亦巨細無遺把生活的枝節重現。現在《華麗》反借用劇場作法,以「暗示」(suggest)取代「呈現」(show),以虛代實,得出與別不同的奇觀效果。
《阿郎的故事》班底重現
說《華麗》的辦公室為「舞台」絕不為過。作品搬上銀幕轉為歌舞類型,因此《阿郎的故事》二十六年後,羅大佑、杜琪峯、張艾嘉與周潤發再度合作。影片藉歌曲抒情及敘事,把白領世界寫得更larger than life。片首一眾打工仔無伴奏高唱「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基本定調,這是個異化勞動的故事。四個主角李想、琪琪(岑寧兒的配音很動聽)、大偉(陳奕迅)及蘇菲(湯唯)各有solo,張威(張艾嘉)渴望當何太太亦憑歌寄意。畫面很動態,不止演員又唱又動(但沒跳舞),攝影機經常在軌道滑來滑去。杜琪峯一直想拍歌舞片,他的槍戰片講究起伏節奏,《文雀》曾揚言向積葵丹美致敬,這次《華麗》重頭到尾,想必淋漓盡致。特寫鏡頭也是電影專利,捕捉人物細微的情緒反應,爭風吃醋眉梢額角的變化,調情的耳語與身體動靜,有別於劇場版本。杜琪峯好像嫌虛擬場景不夠「疏離」,還要角色偶爾對着鏡頭說話,打破電影的第四道牆。不能不提,因為電影的特寫本質,《華麗》電影版於是非cast明星不可了。
由「實」到「虛」 一場電影實驗
電影與劇場互動的例子,影史上俯拾即是。歐洲電影像阿倫雷奈的《穆里愛》(Muriel)、英瑪褒曼的很多片子;日本市川崑1963年的《雪之丞變化》、篠田正浩1969年的《心中天網島》(六十年代的日本新浪潮委實前衛),以至當代像馮提爾的「美國系列」《人間狗鎮》(Dogville)及《地獄莊園》(Manderlay)。《人間》及《地獄》是簡約的極致,地上畫好線條,暗示出牆壁與大門的空間區隔,演員便在空空如也的台上演戲。華語片不是完全沒有,台灣劇場名導賴聲川把《暗戀桃花源》搬上銀幕便是。不過,《暗戀》是戲中戲,兩齣戲共同排演惹衝突,排戲的舞台仍是寫實空間。除此以外,我還想到了方育平《半邊人》在劇院上演的結局,台上的故事虛構,師徒的感情很真實。
佈景或實景、虛構及紀錄的真真假假,不能一本通書到老。說穿了還是那句老生常談:「藝術是讓我們認識真實的謊言。」(Art is a lie that makes us realize the truth)創作上,「虛」與「實」就是如此玩味,「Fiction」及「Non-fiction」的界線從來含糊。如果虛擬的劇場可以感染觀眾,電影為何不可能?從這裏看,杜琪峯由《單身男女》的「實」,過度到《華麗上班族》的「虛」,本身就是一次電影藝術形式的實驗。
我們成了時間的奴隸
《華麗》把場景搬到片廠,將辦公室虛擬再現,另一個優勢是迴避了具體城市的指涉。影片野心不小,title sequence的動畫擺出香港、上海及台北的地標建築,證明故事沒特定影射,晚期資本主義的勞動異化,放諸四海任何階層皆準。還用多說麼?舉世的都市生活早被同化,大中華怎會倖免:一式一樣的急趕節奏、擠逼空間;一式一樣的生活與消費模式、全球化的快餐與咖啡店。《華麗》佈景縱使虛擬,聲音則十分寫實,製作人聰明利用都市的環境聲填補觀眾想像:街道熙來攘往的車聲人聲,地鐵不勝其煩的廣播聲、關門提示聲,便利店店員有形沒神的問候語,聲音加起來又有機械韻律,置身中港台根本無大差別。《華麗》的聲音還教觀眾辨別室內、室外,辦公室寂靜,嘈雜的是街道、樓宇露天(抽煙)位置。而一系列聲音中,最重要的還是鐘聲。《華麗》諷刺我們成了時間的奴隸,「時鐘」由形到聲無所不在。對白不斷提醒我們「時間」,好像李想上任後的「三個月」期限,琪琪母親蘇醒的「15分鐘」……故事亦爭分奪秒,有角色說「打兩個電話多兩個月糧」,然而冷不防,雷曼危機下一刻便掩至。虛擬辦公室佈景的中央,就有個不停轉動的巨型時鐘,說明它才是一切的主宰。再一次,這是在片廠搭景才造出的效果。
電影超現實的擺出龐大、夢魘的時鐘,不期然想起了費茲朗的《大都會》、卓別靈的《摩登時代》,Terry Gilliam受《一九八四》啟發的《妙想天開》(Brazil)、高安兄弟的《影子大亨》(The Hudsucker Proxy)吧。這些電影有什麼共通之處?都在說人類與生俱來即被時間宰制的命運吧。今天,恭喜香港、恭喜我們,遲來的慶幸了,此地出品的《華麗上班族》譜寫我們時代,加入成為一員。
(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原文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