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9-蔡子強:探究社會基礎就是「美化」騷動?

蔡子強:探究社會基礎就是「美化」騷動?
23:05 19/2/2016


上周六,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在出席港台節目時,批評將騷動歸咎為政府管治問題,是轉移焦點,是美化暴力行為。

本周日,當特首梁振英出席鄉議局新春團拜後,再次回應騷亂事件,說希望社會的輿論,特別是政黨,不要為暴力行為及其背後動機開脫,將暴力行為合理化,更不要為暴亂人士塗脂抹粉。

其實早於上周二,即旺角騷亂翌日,當梁振英被記者問及,事件是否與市民對政府及他不信任有關時,他已答說,不應為暴亂行為作任何一些姑息性評論。


六七暴動曾有10名警察被殺

聽了這些言論,令我想起,朋友張家偉所著的《香港六七暴動內情》一書裡的其中一節,那是第十四章第一節:〈左派社團負責人如何為六七暴動辯解〉。當中紀錄了,對六七這場讓10名警察殉職(當中有1名被槍殺,2名被刺斃,2名在炸彈爆炸中喪生,5名在邊境遭內地民兵射殺,此外,還有1名英軍和1名消防員殉職)的暴動,愛國陣營內幾位被視為「德高望重」的人物,事發多年後的辯解:

(我這裏引述的是這本書2000年的初版)

他們當日如此說:

●六七暴動期間擔任鬥委會主任和工聯會理事長,已故的楊光,在1996年1月接受TVB《星期二檔案》訪問,首次公開談論六七暴動時說:「不同意那是暴動」,「那時是反英抗暴,是反對港英當局使用暴力」;

●曾任鬥委會成員、工聯會會長的李澤添,在1997年7月7日《亞洲週刊》的專訪中提到,「不能抽離歷史看這次運動」,「反英抗暴是港英政府長期施行高壓手段,工人全無保障,導致民眾不滿情緒不斷累積的結果」;

●工聯會如今的榮譽會長鄭耀棠,曾在1995年參選勞工界功能組別選舉的宣傳單張中,提到對六七暴動的看法:「回顧60年代的香港,工人被資方無理剝削,民生被政府漠視;不公平、不公義之事隨處可見。各種社會矛盾的累積導致六七年的連串抗爭。無疑其間出現了不少過激的行為,不過我們不可否定的是,經過這次運動,香港政府改變了殖民地統治政策……」

●工聯會如今的立法會議員陳婉嫻,曾在1995年立法會選舉論壇,遭對手質問六七暴動責任誰屬、工聯會和左派是否應該向公眾道歉時,回應說,任何社會運動都要有社會基礎,人們對社會現象不滿,才能挑起運動;


他們也講「管治失誤」和「社會基礎」論

所以,就算愛國陣營,也以「政府管治失誤」和「社會基礎」,來為當年的六七暴動辯解過。其實,這本來也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和「唯物主義者」應有的態度。

不知道他們,又會否以「轉移焦點」、「美化暴力」、「姑息暴亂」、「塗脂抹粉」來批評楊光、李澤添、鄭耀棠、陳婉嫻等人呢?

啊!差點忘記告訴大家,李澤添、楊光、鄭耀棠,都曾在九七後,先後獲特區政府頒發最高榮譽的大紫荊勳章,是特區政府眼中真正「德高望重」之輩,又豈會是「轉移焦點」、「美化暴力」、「姑息暴亂」、「塗脂抹粉」之徒。


當年港英治下反會為暴動探究社會基礎

其實,港英殖民地政府,在六六騷動之後,曾作了獨立調查,之後發表了《1966年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報告書》。報告中,除了直接觸發騷動的近因之外,報告更探討騷動的援引原因,如政治、經濟、社會因素。報告第452段指出:「可是我們相信,設法確認社會不安的原因,亦即是造成和可能繼續造成反社會或背叛行為溫牀的社會不安原因,遠較詳查導致1966年4月的騷動的某一特別事件或某等事件,更為重要。」結果,報告除了在政治上,建議殖民地政府改善下情上達、上情下通的途徑之外,更探討了就業、工資、工作環境、住屋、教育,以及尤其是,年輕人問題。

張家偉在其有關六七暴動的另一本專著Hong Kong’s Watershed: The 1967 Riots中,亦提到,在六七暴動之後,港英殖民地政府在1969年4月亦曾出了一份內部文件The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Basic Policies and Methods,當中亦提出政府需要進行改革,更重點提到住屋、市區重建、對低下層提供公共援助、反貪等範疇。

結果,1970年代,港督麥理浩相應作出了很多社會改革,來平息民憤,社會矛盾因而得以紓解,香港亦漸漸歸於穩定。


昔日殖民者比今天特區政府胸襟還要廣闊

半個世紀之前,在港英治下,殖民者還可以有胸襟,來為騷動作獨立調查,還有胸襟,讓調查作出騷動有其社會溫牀的結論;但半個世紀之後,特區政府卻以警方進行刑事調查為由,一口拒絕作獨立調查。難道當年警方就沒有進行刑事調查嗎?

香港的管治是進步還是退步了?讀者不難心中有數。

所以,我的立場很清楚,「以暴易暴」、「以武制暴」,固然是緣木求魚(見上周本欄的分析,這裏不贅),固然不能肯定;但一味只識譴責,卻對觸發衝突的社會基礎和政府施政失誤,視若無睹,甚至企圖含混過關,同樣是絕對要不得。


永遠只能是「一邊啱晒,一邊錯晒」嗎?

你或許會不屑,甚至責罵我的評論是「各打五十大板」,但在今天兩極化、水火不容的香港,正是那種「for us, or against us」、非黑則白、只能是「一邊啱晒,一邊錯晒」、不容中間的討論方式,才是社會撕裂的一大根源。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就在這個關乎到「一念之仁,一念之差」的重要時刻,我向讀者誠意推薦,買又好,借又好,都要找張家偉所著有關六七暴動的專書來看看)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原文載於2016年2月18日《明報》觀點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