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9-【端傳媒】張鐵志:桑德斯掀起美國意識型態革命
【端傳媒】張鐵志:桑德斯掀起美國意識型態革命
23:05 19/2/2016
2016年2月20日,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伯尼·桑德斯在南卡羅來納大學演講。攝:Alex Wong/GETTY
在1970年代中期美國的佛蒙特州,一個頭髮凌亂的青年左翼份子,常常在早晨跟他的室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不是瘋子。
這個左翼青年柏尼桑德斯 (Bernie Sanders) 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而後在芝加哥讀大學。他當時參加了「青年社會主義者聯盟」,並參與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當金恩博士於1963年在華盛頓的數十萬人前發表「我有一個夢」的演說時,他就在群眾之中。
六零年代末,如同成千上萬個嬉皮和新左派青年,桑德斯也搬到佛蒙特這個美麗而安靜的州來尋找便宜的土地,過他們的自由生活。他沒有正式工作(有做做木工),是當地反戰和社運議題的積極參與者,並代表社會主義政黨「自由聯盟」參與過四次地方選舉。他每次都落選,沒有一次選票超過百分之六 。
所以他會和室友說,即使如此,我們不是瘋子。
他的確不是。 在七十年代的四次敗選之後,1981年,他以獨立身分競選佛蒙特最大城市柏靈頓(Burlington)的市長,比之前更強調市民關注的議題,因此意外地擊敗連任的民主黨市長。此後桑德斯成為美國唯一的獨立黨籍市長,並且是極少數自稱是社會主義者的市長,連任三次。1990年他當選眾議員,又數次連任,2006年選上參議員,當時也是參議員的歐巴馬(港譯:奧巴馬)還替他站台;在2012年的參議員選舉,他以七成得票率大勝。
在擔任市長期間,他強調一種「市政社會主義」,關注市民最關心的城市改革,如垃圾問題、蓋自行車專用道等等,很受民眾歡迎。但另一方面他也不斷以左翼立場介入國際局勢,如寫信給蘇聯、中國、英、法兩國的總統或首相,呼籲這些大國停止軍事競賽,信中說「柏靈頓不能呆呆坐着,看着這個地球被毀滅,成千上萬人被燒成灰燼。」
他也關心南非種族隔離和美國入侵格瑞那達等問題。1981年,英國首相柴契爾(港譯:戴卓爾)夫人被告知,美國小城柏靈頓非常關切英國政府在北愛爾蘭對政治犯的虐待。而那一年當法國總統密特朗(社會黨)要訪問美國時,他寫信邀請密特朗夫人來這個「掙扎中的社會主義市政府」演講。
1985年,他親自去尼加拉瓜,參加第六次的Sandinista革命紀念,並與這個美國眼中釘的左翼總統會面。他也邀請了美國左翼大師喬姆斯基去市政廳演講,批評美國外交政策。他甚至還和當地音樂人一起錄製一張抗議民謠專輯:「We Shall Overcome」。
2015年四月,他在柏靈頓宣布參選總統,並參與民主黨黨內初選。
將近一年來,他捲起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社會主義政治旋風,甚至,說他可能當選美國總統,並不是一件太瘋狂的事。
在學術上,有所謂的「美國例外主義」(American Exceptionalism )。
這最早是在1830年代托克維爾考察美國的民主所提出來的,他說,美國的社會組織原則和歐洲有着巨大差異,如社會高度平等、社會流動性高,中央政府的虛弱,缺乏封建殘餘,尤其是固定的社會階級。後來,這個特殊性被用來解釋,為何美國沒有重要的社會主義運動或強大的勞工政黨。
恩格斯晚年十分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美國做為一個當時最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應該有最強大的工人運動,但現實卻不是,因此這是一個巨大的謎題。
德國社會學者Werner Sombert則在1906年出版一本重要著作嘗試回答這個問題:「Why Is There No Soci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美國為何沒有社會主義)。到了1920年代,這問題更在俄國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之間引起重要辯論。
基本上,托克維爾最早的觀察也是後來許多理論家(不論左右)所同意的。政治學家S.M. Lipset更總結,相對於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美國有一種獨特的意識型態:美國主義(Americanism),這種意識型態主要是來自美國獨立革命的結果,並且奠基於美國憲法,其包括五個主要要素:反國家主義、自由放任、個人主義,民粹主義和平等主義。這五要素看似矛盾,但都不利於社會主義的出現──例如所謂平等主義的意思是,相對於歐洲,美國已經夠平等了,所以不需要社會主義這種意識型態,且美國人不會信任由國家來促進社會平等。
但這個曾經的美國平等主義已經是非常遙遠的過去了。
事實上,在二十世紀初的美國,雖然比不上歐洲,但比起二次戰後,社會主義政黨曾經在政治上扮演過不小的角色。「社會主義黨」(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總統參選人尤金•德布斯(Eugene Debs) 是史上最著名的社會主義者總統參選人,他從1900年開始,五次參選總統,最高得票率是1912年的5.99%。 德布斯過世後,接下來諾曼湯馬斯(Norman Thomas)也以社會主義黨身分,從1928年起參選總統六次。如今這兩人都成為美國左翼歷史上的重要人物。
但三零年代以後,社會主義黨式微,換成美國共產黨成為比較重要的左翼政治力量,但到二次戰後也失去影響力。因為冷戰之後,尤其經過麥卡錫主義,整個美國進入紅色恐懼,加上史達林的殘酷暴政讓共產主義成為髒字,連六零年代的新左派革命青年也試圖與老一輩的左派畫清界線。
有趣的是,在六零年代讀書的桑德斯參與了「青年社會主義者聯盟」──這正是屬於「美國社會主義黨」底下的青年組織。他在一個對社會主義來說最壞的年代加入這個陣營,當時絕對沒想到,在年老之後會接下尤金德布斯的棒,成為比他更有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總統候選人。桑德斯也是德布斯的崇拜者,說他是「美國曆史上的偉大英雄」,並在1979年拍攝了一部關於德布斯的紀錄片。
在桑德斯之前,能夠掀起風雲的左翼總統候選人是Ralph Nader,他具有全國知名度,在1996和2000年時以綠黨身分參選,2000年吸收了許多不滿民主黨的選票,甚至被視為影響民主黨的高爾敗選;2004年、2008年再次以獨立身分參選,聲望大不如前。
顯然,同台灣一樣,美國的進步第三勢力,一直都很難選。
有意思的是,在二十世紀初社會主義黨的德布斯有一定聲勢時,也是此前美國不平等最嚴重時。知名經濟學者Thomas Piketty 與 Emmanuel Saez估計當時富有的1%所得約佔全國的18%,到1928年時是19.6%。此後,由於新政,貧富不均數字降低,直到1980年代之後才又惡化。 在2014年,最富有的1%的人所得約佔全國的17.85%。於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又有機會了。
桑德斯從政四十年來的理念一直是美國的經濟不平等,以及政治民主被企業利益腐蝕,因此這個政治經濟體制需要更基進的改革:「我害怕如果在近期內,這個社會沒有出現徹底改變,我們的整個文明將會進入一個經濟的黑暗時代。」這是他1974年參選的政見。
如果這個想法在那時看來激進,那麼經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且越來越多主流經濟學者如保羅克魯曼和史帝格里茲,都強調美國的政治不平等如何和經濟不平等惡性循環時,這些想法已經成為另一種主流。
這次民主黨的兩個主要候選人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對比:希拉蕊柯林頓(港譯:希拉蕊、克林頓)就是體制的最大既得利益者,和華爾街關係密切,且本身就是鉅富,而桑德斯是一路走來為弱勢者說話的社會主義者。
從宣布參選時,桑德斯就強調他只會尋求小額募款,而不會透過超級PAC(政治行動委員會)來募款。在他選布參選後的24小時內,就獲得一百五十萬美金捐款,到年底獲得七千三百萬美金,捐助者超過一百萬人,而2016年一月的整個月他就獲得兩千萬美金。
從去年夏天競選開始,他更捲起巨大旋風,他的許多場造勢晚會,參與人數都超越民主共和黨其他參選人,不論是超高知名度和超有錢的希拉蕊,或者是川普,都比不上這位七十歲的社會主義老頭。
2015年年底,在時代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票選上,桑德斯以10.2%得票率獲得讀者票選第一名,此前從未有初選尚未結束的總統參選人就獲得這個榮耀。在這個投票中,教宗是第三名,歐巴馬(港譯:奧巴馬)和希拉蕊就更後面了。
今年初,他在愛荷華州的民主黨內初選中,以非常些微差距輸給希拉蕊;但在其後的新罕布夏州初選,他以 20%的差距大勝希拉蕊,且在每一個年齡層都勝,除了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和每年收入二十萬美金以上的富人族群。
桑德斯公開主張「民主社會主義」,具體內容包括減低財富不平等、提高最低工資、更廣泛的全民健保、降低學生債務、讓大學教育免費、讓工人更容易加入或成立工會;他也主張改革政治獻金、支持LGBT權利、支持墮胎權等。他的每一場演講談的是經濟不平等、被企業控制的媒體、富人如何壟斷了民主、全球暖化、歐巴馬(港譯:奧巴馬)的太平洋貿易協定、税制改革、更嚴格規範華爾街等等。
在整個二十世紀,美國和北歐一直是資本主義的兩個極端,美國強調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個人主義,但有高度不平等;北歐有更好的福利、公共服務,強調社會團結,但是有較高的税收和高失業率等。這種美國資本主義長期以來具有強大的主流共識;在這個國家,連歐巴馬(港譯:奧巴馬)的全民健保政策都會被說成是社會主義,且「社會主義」是罵人的話。
但那個美國共識似乎正在被徹底挑戰,因為原來所謂「美國主義」中的平等主義早就已經破產。這是桑德斯高支持率的真正重要意義:他不只是批評美國的金權政治,他是挑戰整個美國的資本主義民主,而他受到巨大的歡迎。
他更公開主張「政治革命」。什麼是政治革命?「上一次的選舉有63%的人沒有投票,有80%的年輕人沒有投票。對我來說,這不是一個民主體系。」美國的金錢民主必須被徹底改變,人民才可能真正參與這個民主。
而這不會是他一個人可以做到:「我沒有說,選桑德斯當總統,我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我們需要的是,百萬人民站出來,要求政府真正代表人民,而不只是那百分之一。我希望可以創造一個運動,這才是這個競選的核心──而這是希拉蕊柯林頓(港譯:希拉蕊、克林頓)那個屬於體制內的選舉不可能做到的。」
「歷史上最好的總統──那些最勇敢、聰明、大膽的人,他們也沒有辦法去面對重大危機,除非有一個群眾政治運動,除非這個國家出現一場政治革命。」
根據2015年十月的蓋洛普民調,民主黨認同者中有49%比較傾向社會主義,傾向資本主義的只有37%──這已經是美國意識型態的革命了。美國NBC News/Wall Street Journal 在去年十月做的民調也顯示,桑德斯若和川普對選,可以贏九個百分點,和盧比歐選,可以贏五個百分點。
所以,桑德斯不是不可能贏得民主黨初選,甚至贏得總統選舉。而即使他真的不能當選,他的出現已經反映出越來越多美國民眾渴望一場政治和經濟的革命。
正如與他同年出生的歌手 Paul Simon ,在一首經典名曲所唱的「多年之後,我們仍然瘋狂」,桑德斯曾經的瘋狂,現在則正在改變美國。
(張鐵志,台灣著名作家)
23:05 19/2/2016
2016年2月20日,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伯尼·桑德斯在南卡羅來納大學演講。攝:Alex Wong/GETTY
在1970年代中期美國的佛蒙特州,一個頭髮凌亂的青年左翼份子,常常在早晨跟他的室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不是瘋子。
這個左翼青年柏尼桑德斯 (Bernie Sanders) 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而後在芝加哥讀大學。他當時參加了「青年社會主義者聯盟」,並參與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當金恩博士於1963年在華盛頓的數十萬人前發表「我有一個夢」的演說時,他就在群眾之中。
六零年代末,如同成千上萬個嬉皮和新左派青年,桑德斯也搬到佛蒙特這個美麗而安靜的州來尋找便宜的土地,過他們的自由生活。他沒有正式工作(有做做木工),是當地反戰和社運議題的積極參與者,並代表社會主義政黨「自由聯盟」參與過四次地方選舉。他每次都落選,沒有一次選票超過百分之六 。
所以他會和室友說,即使如此,我們不是瘋子。
他的確不是。 在七十年代的四次敗選之後,1981年,他以獨立身分競選佛蒙特最大城市柏靈頓(Burlington)的市長,比之前更強調市民關注的議題,因此意外地擊敗連任的民主黨市長。此後桑德斯成為美國唯一的獨立黨籍市長,並且是極少數自稱是社會主義者的市長,連任三次。1990年他當選眾議員,又數次連任,2006年選上參議員,當時也是參議員的歐巴馬(港譯:奧巴馬)還替他站台;在2012年的參議員選舉,他以七成得票率大勝。
在擔任市長期間,他強調一種「市政社會主義」,關注市民最關心的城市改革,如垃圾問題、蓋自行車專用道等等,很受民眾歡迎。但另一方面他也不斷以左翼立場介入國際局勢,如寫信給蘇聯、中國、英、法兩國的總統或首相,呼籲這些大國停止軍事競賽,信中說「柏靈頓不能呆呆坐着,看着這個地球被毀滅,成千上萬人被燒成灰燼。」
他也關心南非種族隔離和美國入侵格瑞那達等問題。1981年,英國首相柴契爾(港譯:戴卓爾)夫人被告知,美國小城柏靈頓非常關切英國政府在北愛爾蘭對政治犯的虐待。而那一年當法國總統密特朗(社會黨)要訪問美國時,他寫信邀請密特朗夫人來這個「掙扎中的社會主義市政府」演講。
1985年,他親自去尼加拉瓜,參加第六次的Sandinista革命紀念,並與這個美國眼中釘的左翼總統會面。他也邀請了美國左翼大師喬姆斯基去市政廳演講,批評美國外交政策。他甚至還和當地音樂人一起錄製一張抗議民謠專輯:「We Shall Overcome」。
2015年四月,他在柏靈頓宣布參選總統,並參與民主黨黨內初選。
將近一年來,他捲起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社會主義政治旋風,甚至,說他可能當選美國總統,並不是一件太瘋狂的事。
在學術上,有所謂的「美國例外主義」(American Exceptionalism )。
這最早是在1830年代托克維爾考察美國的民主所提出來的,他說,美國的社會組織原則和歐洲有着巨大差異,如社會高度平等、社會流動性高,中央政府的虛弱,缺乏封建殘餘,尤其是固定的社會階級。後來,這個特殊性被用來解釋,為何美國沒有重要的社會主義運動或強大的勞工政黨。
恩格斯晚年十分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美國做為一個當時最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應該有最強大的工人運動,但現實卻不是,因此這是一個巨大的謎題。
德國社會學者Werner Sombert則在1906年出版一本重要著作嘗試回答這個問題:「Why Is There No Soci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美國為何沒有社會主義)。到了1920年代,這問題更在俄國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之間引起重要辯論。
基本上,托克維爾最早的觀察也是後來許多理論家(不論左右)所同意的。政治學家S.M. Lipset更總結,相對於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美國有一種獨特的意識型態:美國主義(Americanism),這種意識型態主要是來自美國獨立革命的結果,並且奠基於美國憲法,其包括五個主要要素:反國家主義、自由放任、個人主義,民粹主義和平等主義。這五要素看似矛盾,但都不利於社會主義的出現──例如所謂平等主義的意思是,相對於歐洲,美國已經夠平等了,所以不需要社會主義這種意識型態,且美國人不會信任由國家來促進社會平等。
但這個曾經的美國平等主義已經是非常遙遠的過去了。
事實上,在二十世紀初的美國,雖然比不上歐洲,但比起二次戰後,社會主義政黨曾經在政治上扮演過不小的角色。「社會主義黨」(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總統參選人尤金•德布斯(Eugene Debs) 是史上最著名的社會主義者總統參選人,他從1900年開始,五次參選總統,最高得票率是1912年的5.99%。 德布斯過世後,接下來諾曼湯馬斯(Norman Thomas)也以社會主義黨身分,從1928年起參選總統六次。如今這兩人都成為美國左翼歷史上的重要人物。
但三零年代以後,社會主義黨式微,換成美國共產黨成為比較重要的左翼政治力量,但到二次戰後也失去影響力。因為冷戰之後,尤其經過麥卡錫主義,整個美國進入紅色恐懼,加上史達林的殘酷暴政讓共產主義成為髒字,連六零年代的新左派革命青年也試圖與老一輩的左派畫清界線。
有趣的是,在六零年代讀書的桑德斯參與了「青年社會主義者聯盟」──這正是屬於「美國社會主義黨」底下的青年組織。他在一個對社會主義來說最壞的年代加入這個陣營,當時絕對沒想到,在年老之後會接下尤金德布斯的棒,成為比他更有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總統候選人。桑德斯也是德布斯的崇拜者,說他是「美國曆史上的偉大英雄」,並在1979年拍攝了一部關於德布斯的紀錄片。
在桑德斯之前,能夠掀起風雲的左翼總統候選人是Ralph Nader,他具有全國知名度,在1996和2000年時以綠黨身分參選,2000年吸收了許多不滿民主黨的選票,甚至被視為影響民主黨的高爾敗選;2004年、2008年再次以獨立身分參選,聲望大不如前。
顯然,同台灣一樣,美國的進步第三勢力,一直都很難選。
有意思的是,在二十世紀初社會主義黨的德布斯有一定聲勢時,也是此前美國不平等最嚴重時。知名經濟學者Thomas Piketty 與 Emmanuel Saez估計當時富有的1%所得約佔全國的18%,到1928年時是19.6%。此後,由於新政,貧富不均數字降低,直到1980年代之後才又惡化。 在2014年,最富有的1%的人所得約佔全國的17.85%。於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又有機會了。
桑德斯從政四十年來的理念一直是美國的經濟不平等,以及政治民主被企業利益腐蝕,因此這個政治經濟體制需要更基進的改革:「我害怕如果在近期內,這個社會沒有出現徹底改變,我們的整個文明將會進入一個經濟的黑暗時代。」這是他1974年參選的政見。
如果這個想法在那時看來激進,那麼經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且越來越多主流經濟學者如保羅克魯曼和史帝格里茲,都強調美國的政治不平等如何和經濟不平等惡性循環時,這些想法已經成為另一種主流。
這次民主黨的兩個主要候選人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對比:希拉蕊柯林頓(港譯:希拉蕊、克林頓)就是體制的最大既得利益者,和華爾街關係密切,且本身就是鉅富,而桑德斯是一路走來為弱勢者說話的社會主義者。
從宣布參選時,桑德斯就強調他只會尋求小額募款,而不會透過超級PAC(政治行動委員會)來募款。在他選布參選後的24小時內,就獲得一百五十萬美金捐款,到年底獲得七千三百萬美金,捐助者超過一百萬人,而2016年一月的整個月他就獲得兩千萬美金。
從去年夏天競選開始,他更捲起巨大旋風,他的許多場造勢晚會,參與人數都超越民主共和黨其他參選人,不論是超高知名度和超有錢的希拉蕊,或者是川普,都比不上這位七十歲的社會主義老頭。
2015年年底,在時代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票選上,桑德斯以10.2%得票率獲得讀者票選第一名,此前從未有初選尚未結束的總統參選人就獲得這個榮耀。在這個投票中,教宗是第三名,歐巴馬(港譯:奧巴馬)和希拉蕊就更後面了。
今年初,他在愛荷華州的民主黨內初選中,以非常些微差距輸給希拉蕊;但在其後的新罕布夏州初選,他以 20%的差距大勝希拉蕊,且在每一個年齡層都勝,除了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和每年收入二十萬美金以上的富人族群。
桑德斯公開主張「民主社會主義」,具體內容包括減低財富不平等、提高最低工資、更廣泛的全民健保、降低學生債務、讓大學教育免費、讓工人更容易加入或成立工會;他也主張改革政治獻金、支持LGBT權利、支持墮胎權等。他的每一場演講談的是經濟不平等、被企業控制的媒體、富人如何壟斷了民主、全球暖化、歐巴馬(港譯:奧巴馬)的太平洋貿易協定、税制改革、更嚴格規範華爾街等等。
在整個二十世紀,美國和北歐一直是資本主義的兩個極端,美國強調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個人主義,但有高度不平等;北歐有更好的福利、公共服務,強調社會團結,但是有較高的税收和高失業率等。這種美國資本主義長期以來具有強大的主流共識;在這個國家,連歐巴馬(港譯:奧巴馬)的全民健保政策都會被說成是社會主義,且「社會主義」是罵人的話。
但那個美國共識似乎正在被徹底挑戰,因為原來所謂「美國主義」中的平等主義早就已經破產。這是桑德斯高支持率的真正重要意義:他不只是批評美國的金權政治,他是挑戰整個美國的資本主義民主,而他受到巨大的歡迎。
他更公開主張「政治革命」。什麼是政治革命?「上一次的選舉有63%的人沒有投票,有80%的年輕人沒有投票。對我來說,這不是一個民主體系。」美國的金錢民主必須被徹底改變,人民才可能真正參與這個民主。
而這不會是他一個人可以做到:「我沒有說,選桑德斯當總統,我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我們需要的是,百萬人民站出來,要求政府真正代表人民,而不只是那百分之一。我希望可以創造一個運動,這才是這個競選的核心──而這是希拉蕊柯林頓(港譯:希拉蕊、克林頓)那個屬於體制內的選舉不可能做到的。」
「歷史上最好的總統──那些最勇敢、聰明、大膽的人,他們也沒有辦法去面對重大危機,除非有一個群眾政治運動,除非這個國家出現一場政治革命。」
根據2015年十月的蓋洛普民調,民主黨認同者中有49%比較傾向社會主義,傾向資本主義的只有37%──這已經是美國意識型態的革命了。美國NBC News/Wall Street Journal 在去年十月做的民調也顯示,桑德斯若和川普對選,可以贏九個百分點,和盧比歐選,可以贏五個百分點。
所以,桑德斯不是不可能贏得民主黨初選,甚至贏得總統選舉。而即使他真的不能當選,他的出現已經反映出越來越多美國民眾渴望一場政治和經濟的革命。
正如與他同年出生的歌手 Paul Simon ,在一首經典名曲所唱的「多年之後,我們仍然瘋狂」,桑德斯曾經的瘋狂,現在則正在改變美國。
(張鐵志,台灣著名作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