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5-陶傑:桃花源——華人平權選錯機會
陶傑:桃花源——華人平權選錯機會
19:55 25/2/2016
美國華人遊行,為警官梁彼得鳴不平,認為判決是出於政治目的,將梁彼得當作「替罪羔羊」。
但法庭有甚麼政治目的?有人說是為了轉移視線,紐約政府借重判一個亞裔警察來安撫黑人,擺平警民緊張關係,這個華裔警察剛好撞上,為所有亞裔,包括韓國、越南、寮國、馬來都擋了災,那就不存在「針對華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美國政府藉機打壓中國,錯得更離譜:美國三權分立,奧巴馬政府管不到司法。
但華人群起貿然遊行,並無得益,只有損失。首先是時機選得不好,法庭要到四月才做出宣判,量刑在於法官,示威者就爭為被告呼冤,向法庭施壓,大有可能適得其反。
這次遊行,又有自我標籤的反面效果。美國的「種族主義」本來針對黑人與白人之間,因為實行過種族隔離政策,但至於其他移民:譬如愛爾蘭人,意大利人,德國人,中國人、日本人,都是離開本國前來新大陸的新移民,即難以一概而論。凡移民,因為人單勢孤,喜歡聚居,自我保護,電影《教父》講意大利移民的生存,也有自成一國的傾向,不與美國主流社會融合。
這些移民有沒有遭受過主流社會歧視?肯定有,但是不能說華人遭到個別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中是盟國,日本僑民深受打擊,被關進集中營,當時華人的處境肯定比日本人好。
這二三十年的華人移民,依然以埋頭苦幹、膽小怕事、忍氣吞聲為多數,看來與十九世紀勞工的表現沒有太大分別,但處境明顯改善,但這不是華人爭取人權的結果,而是美國整體文明開化。移民到了新的國家,小心謹慎,行事低調,本也無可厚非,加上華人受本國文化傳統影響,懼怕「槍打出頭鳥」,在美國成為「沉默的乖孩子」,也沒有甚麼好丟臉的。
事實上,憑自己實力在美國闖出一片天的華人,大有人在,但是華人整體形象似乎沒有太大提升,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但近幾年來,或許是中國遊客向世界大舉進發,中國成第二大經濟體,美國華人對自己過去「軟弱」的形象,也似有所怨恨,想要吐氣揚眉,如果是出於這個心態,挑中這個機會,可說是大錯,正如美國一位年輕華裔學者所言,這樣的遊行,只是展現了一種狹隘短視的種族主義。不但不會令人覺得「中國人不是好欺負的」,反而形象受損。
其他美國人會覺得,這些華人依然把自己當外人,只關注自己人的命運前途,沒有把黑人死者當同胞。他們聲討的理由,有「上綱上線」之嫌,而不是就事論事,許多中文傳媒報道,都刻意忽略案發過程的細節。尤其是梁彼得案判決之關鍵,是失信於陪審團,誠信是美國司法最重要的根基。
二○○四年紐約也發生過一宗類似案件,警官 Neri 開槍導致一個十九歲的黑人喪命,結果卻沒有被起訴,其中一個關鍵是 Neri 選擇出席聽證會,在陪審團和公眾面前懺悔,痛哭流涕,但梁彼得沒有。
華人爭取權益,當然沒有錯,但是這個時機與理由都很難成立。美國華人想要提升形象,除了多出幾個馬友友、林書豪和李安,還有賴太平洋另一邊的中國人出力:到他們有一天不再搶奶粉、鬧機艙、跳廣場舞,變得安靜有禮,或中國製造等同優質名品的時候。
陶傑
19:55 25/2/2016
美國華人遊行,為警官梁彼得鳴不平,認為判決是出於政治目的,將梁彼得當作「替罪羔羊」。
但法庭有甚麼政治目的?有人說是為了轉移視線,紐約政府借重判一個亞裔警察來安撫黑人,擺平警民緊張關係,這個華裔警察剛好撞上,為所有亞裔,包括韓國、越南、寮國、馬來都擋了災,那就不存在「針對華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美國政府藉機打壓中國,錯得更離譜:美國三權分立,奧巴馬政府管不到司法。
但華人群起貿然遊行,並無得益,只有損失。首先是時機選得不好,法庭要到四月才做出宣判,量刑在於法官,示威者就爭為被告呼冤,向法庭施壓,大有可能適得其反。
這次遊行,又有自我標籤的反面效果。美國的「種族主義」本來針對黑人與白人之間,因為實行過種族隔離政策,但至於其他移民:譬如愛爾蘭人,意大利人,德國人,中國人、日本人,都是離開本國前來新大陸的新移民,即難以一概而論。凡移民,因為人單勢孤,喜歡聚居,自我保護,電影《教父》講意大利移民的生存,也有自成一國的傾向,不與美國主流社會融合。
這些移民有沒有遭受過主流社會歧視?肯定有,但是不能說華人遭到個別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中是盟國,日本僑民深受打擊,被關進集中營,當時華人的處境肯定比日本人好。
這二三十年的華人移民,依然以埋頭苦幹、膽小怕事、忍氣吞聲為多數,看來與十九世紀勞工的表現沒有太大分別,但處境明顯改善,但這不是華人爭取人權的結果,而是美國整體文明開化。移民到了新的國家,小心謹慎,行事低調,本也無可厚非,加上華人受本國文化傳統影響,懼怕「槍打出頭鳥」,在美國成為「沉默的乖孩子」,也沒有甚麼好丟臉的。
事實上,憑自己實力在美國闖出一片天的華人,大有人在,但是華人整體形象似乎沒有太大提升,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但近幾年來,或許是中國遊客向世界大舉進發,中國成第二大經濟體,美國華人對自己過去「軟弱」的形象,也似有所怨恨,想要吐氣揚眉,如果是出於這個心態,挑中這個機會,可說是大錯,正如美國一位年輕華裔學者所言,這樣的遊行,只是展現了一種狹隘短視的種族主義。不但不會令人覺得「中國人不是好欺負的」,反而形象受損。
其他美國人會覺得,這些華人依然把自己當外人,只關注自己人的命運前途,沒有把黑人死者當同胞。他們聲討的理由,有「上綱上線」之嫌,而不是就事論事,許多中文傳媒報道,都刻意忽略案發過程的細節。尤其是梁彼得案判決之關鍵,是失信於陪審團,誠信是美國司法最重要的根基。
二○○四年紐約也發生過一宗類似案件,警官 Neri 開槍導致一個十九歲的黑人喪命,結果卻沒有被起訴,其中一個關鍵是 Neri 選擇出席聽證會,在陪審團和公眾面前懺悔,痛哭流涕,但梁彼得沒有。
華人爭取權益,當然沒有錯,但是這個時機與理由都很難成立。美國華人想要提升形象,除了多出幾個馬友友、林書豪和李安,還有賴太平洋另一邊的中國人出力:到他們有一天不再搶奶粉、鬧機艙、跳廣場舞,變得安靜有禮,或中國製造等同優質名品的時候。
陶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