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4-未來城市:共融設計,助有尊嚴的老去,院舍可以更美,更人性化
未來城市:共融設計,助有尊嚴的老去,院舍可以更美,更人性化
2018年6月24日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提供)
【明報專訊】香港地,安老院舍問題水深火熱,你知我知大家知。
那邊廂立法會剛為應否訂立院舍法定最低人均面積拗得面紅耳赤,彷彿「質」與「量」之間兩個只能活一個之際,剛過去的KODW 2018設計「智」識周上,講者們侃侃而談如何以「設計」介入人口老齡化。
連「住」都成問題時,還談「設計」是否離地?
哪來的資源哪來的錢?
人口老化現象將主導市場
「如果不談『設計』,才真正會花掉冤枉錢。」講者Rama Gheerawo來自倫敦,從事設計20多年,現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海倫.哈姆林設計中心(The Helen Hamlyn Centre for Design, Royal College of Art)總監,他舉例,幾年前全世界不同的車廠或初創企業,花費巨款投資開發電動車,結果大部分人在設計上走錯方向,製造出一堆外形古怪的電動車,在市場無人問津,最後獨獨Tesla跑出︰「因為他們知道市場需要什麼,大家想要的是一部看起來與一般電油車無異,甚至更吸引更有未來感,同時與眾不同的電車。」
Tesla在設計上無異充滿人性,Model X型號的鷗翼門設計,讓乘客不用彎腰弓背,以正常走路之姿上車,但同時Tesla並非一般人所能負擔的奢侈品,如何與照顧老齡化社會扯上關係?
幫助長者設計 總意外惠及大眾
「今後老年人只會比年輕人愈來愈有錢,平均買第一架跑車的年齡是55歲,而不是25歲;而一個老年化的社會,其實正正是機會所在。」設計需要花費金錢,而假如一個有消費力的年長年齡層,能吸引商界斥資,針對他們的需要開發,假以時日,當這些設計普及後,自然會愈來愈多人能夠負擔而且受惠。
「20年前,設計這一行追求的是美感、創意,總之將東西變漂亮就可以,沒有什麼社會功能可言;今天由於商業需求的關係,大家希望更了解顧客的需求,將設計變得更『共融』。」今天我們所了解的「共融設計」,針對老年或行動不便人士,比如樓梯旁邊加多一條方便輪椅行駛的斜路,或廁所多加一條扶手欄杆︰「但慢慢我們意識到,這些措施,其實你我他,大家也一同受惠,所以今天我們再說『共融設計』,已經不再是照顧一個特定群組,而是面向主流社會」。
搬進院舍 不等於剝奪日常娛樂
今天不少市面流行的產品,也是由「共融設計」開始,Rama說,電視遙控的出現,一開始是為了照顧行動不便的人,今天辦公室常見的人體工學椅Aeron Chair,也是針對老年人或長期腰患者,「然後最後發現可以造福大部分人」。
Rama留意到,香港由於室內環境的局限,大部人的假日娛樂都是出外用餐,比如「飲茶」,那如何可以將這一種體驗也搬進院舍,讓我們在老去的同時,原有的生活日常經驗不至被剝奪?團隊嘗試在設計餐具時,也為院舍設計「點心紙」,讓長者即使在院舍飯堂中吃飯,也可以「自主」點餐︰「但下一步就要看政府,在設計院舍的同時能否再走一步,可不可以不單是一座獨立的建築?比如其中一層是餐廳?照顧社區的同時也服務社區?」
活動式窗簾加強私隱
設計必然回應現實限制,去年Rama與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合作進行「Aging in a Vertical City」項目,希望在香港先天狹窄的居住面積下,盡可能改善院舍環境,他留意到現時香港大部分院舍,為了方便照顧,牀位與牀位之間沒有區隔︰「但其實很多長者,仍然很渴望親人來探訪時,可以有私密的對話。」團隊在一個老人院標準牀位的四周圍起活動式窗廉,除了提供私隱,窗廉向上延伸到天花板的設計,也為長者製造更多儲物空間,不同的窗廉塊用上不同的顏色,區分活動區,比如近枕頭位置採用藍色,製造寧神的環境,有助長者降低血壓。
新加坡政府棄「罐頭」安老院
去年安老事務委員會的公眾諮詢,得出結果指公眾普遍認同「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為政策方針,有沒有可能在兩者中間着墨?
論壇上另一講者Lekshmy Parameswaran ,來自巴塞隆拿設計顧問公司fuelfor的The Care Lab,幾年前受新加坡「連氏基金會」(Lien Foundation)委託,撰寫了名為「Hospitable Hospice︰Redesigning care for tomorrow」的設計手冊︰「將所有人推向院舍當然不是正確的做法,但事實上院舍設施是可以改變的,當我們進行這個項目時,恰恰遇上新加坡政府打算在未來10年一口氣興建16座倒模式的傳統院舍設施。」他們適時介入,最後部分設計概念已經出現在一些政府興建的院舍之中。
「Open Hospice」的概念,簡單而言,便是將本來社區一個個不同功能的獨立設施,比如院舍、幼稚園及其他公共設施,打散再重組,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佈局,將院舍真正融入社區之中。類似例子比如在阿姆斯特丹,大學生以低廉租金搬進院舍,與長者為鄰;英國一些老人院舍兼辦託兒所,讓分身不暇的年輕父母在接送孩子同時探望長輩。
環境變美 破除護理業厭惡標籤
Lekshmy說,新加坡也有類似香港的困難,老年護理行業長期流失人手,甚至要考慮輸入外勞,因此一個宜人的院舍環境,還可以幫助破除厭惡行業的負面標籤,「人口老化是全球問題,大家同樣面對家庭核心化,上一輩老人被邊緣,無法照顧,無奈要送到院舍設施的同時,子女又承受需要照顧父母責任的社會期望。」
當大家都在眼紅北歐國家的長者可以有尊嚴地老去,Lekshmy提醒我們,論社會資源,其實香港不比北歐國家差,關鍵是我們的社會如何看待老人問題的優次︰「我們可以花心思去改善飛機座位設施,即使那不過是10多個小時的旅程,那為何不把資源放在最終要度過剩下人生的宿位之上?」
【安老篇】
文//梁仲禮
圖//受訪者提供
編輯//何敏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2018年6月24日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提供)
【明報專訊】香港地,安老院舍問題水深火熱,你知我知大家知。
那邊廂立法會剛為應否訂立院舍法定最低人均面積拗得面紅耳赤,彷彿「質」與「量」之間兩個只能活一個之際,剛過去的KODW 2018設計「智」識周上,講者們侃侃而談如何以「設計」介入人口老齡化。
連「住」都成問題時,還談「設計」是否離地?
哪來的資源哪來的錢?
人口老化現象將主導市場
「如果不談『設計』,才真正會花掉冤枉錢。」講者Rama Gheerawo來自倫敦,從事設計20多年,現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海倫.哈姆林設計中心(The Helen Hamlyn Centre for Design, Royal College of Art)總監,他舉例,幾年前全世界不同的車廠或初創企業,花費巨款投資開發電動車,結果大部分人在設計上走錯方向,製造出一堆外形古怪的電動車,在市場無人問津,最後獨獨Tesla跑出︰「因為他們知道市場需要什麼,大家想要的是一部看起來與一般電油車無異,甚至更吸引更有未來感,同時與眾不同的電車。」
Tesla在設計上無異充滿人性,Model X型號的鷗翼門設計,讓乘客不用彎腰弓背,以正常走路之姿上車,但同時Tesla並非一般人所能負擔的奢侈品,如何與照顧老齡化社會扯上關係?
幫助長者設計 總意外惠及大眾
「今後老年人只會比年輕人愈來愈有錢,平均買第一架跑車的年齡是55歲,而不是25歲;而一個老年化的社會,其實正正是機會所在。」設計需要花費金錢,而假如一個有消費力的年長年齡層,能吸引商界斥資,針對他們的需要開發,假以時日,當這些設計普及後,自然會愈來愈多人能夠負擔而且受惠。
「20年前,設計這一行追求的是美感、創意,總之將東西變漂亮就可以,沒有什麼社會功能可言;今天由於商業需求的關係,大家希望更了解顧客的需求,將設計變得更『共融』。」今天我們所了解的「共融設計」,針對老年或行動不便人士,比如樓梯旁邊加多一條方便輪椅行駛的斜路,或廁所多加一條扶手欄杆︰「但慢慢我們意識到,這些措施,其實你我他,大家也一同受惠,所以今天我們再說『共融設計』,已經不再是照顧一個特定群組,而是面向主流社會」。
搬進院舍 不等於剝奪日常娛樂
今天不少市面流行的產品,也是由「共融設計」開始,Rama說,電視遙控的出現,一開始是為了照顧行動不便的人,今天辦公室常見的人體工學椅Aeron Chair,也是針對老年人或長期腰患者,「然後最後發現可以造福大部分人」。
Rama留意到,香港由於室內環境的局限,大部人的假日娛樂都是出外用餐,比如「飲茶」,那如何可以將這一種體驗也搬進院舍,讓我們在老去的同時,原有的生活日常經驗不至被剝奪?團隊嘗試在設計餐具時,也為院舍設計「點心紙」,讓長者即使在院舍飯堂中吃飯,也可以「自主」點餐︰「但下一步就要看政府,在設計院舍的同時能否再走一步,可不可以不單是一座獨立的建築?比如其中一層是餐廳?照顧社區的同時也服務社區?」
活動式窗簾加強私隱
設計必然回應現實限制,去年Rama與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合作進行「Aging in a Vertical City」項目,希望在香港先天狹窄的居住面積下,盡可能改善院舍環境,他留意到現時香港大部分院舍,為了方便照顧,牀位與牀位之間沒有區隔︰「但其實很多長者,仍然很渴望親人來探訪時,可以有私密的對話。」團隊在一個老人院標準牀位的四周圍起活動式窗廉,除了提供私隱,窗廉向上延伸到天花板的設計,也為長者製造更多儲物空間,不同的窗廉塊用上不同的顏色,區分活動區,比如近枕頭位置採用藍色,製造寧神的環境,有助長者降低血壓。
新加坡政府棄「罐頭」安老院
去年安老事務委員會的公眾諮詢,得出結果指公眾普遍認同「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為政策方針,有沒有可能在兩者中間着墨?
論壇上另一講者Lekshmy Parameswaran ,來自巴塞隆拿設計顧問公司fuelfor的The Care Lab,幾年前受新加坡「連氏基金會」(Lien Foundation)委託,撰寫了名為「Hospitable Hospice︰Redesigning care for tomorrow」的設計手冊︰「將所有人推向院舍當然不是正確的做法,但事實上院舍設施是可以改變的,當我們進行這個項目時,恰恰遇上新加坡政府打算在未來10年一口氣興建16座倒模式的傳統院舍設施。」他們適時介入,最後部分設計概念已經出現在一些政府興建的院舍之中。
「Open Hospice」的概念,簡單而言,便是將本來社區一個個不同功能的獨立設施,比如院舍、幼稚園及其他公共設施,打散再重組,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佈局,將院舍真正融入社區之中。類似例子比如在阿姆斯特丹,大學生以低廉租金搬進院舍,與長者為鄰;英國一些老人院舍兼辦託兒所,讓分身不暇的年輕父母在接送孩子同時探望長輩。
環境變美 破除護理業厭惡標籤
Lekshmy說,新加坡也有類似香港的困難,老年護理行業長期流失人手,甚至要考慮輸入外勞,因此一個宜人的院舍環境,還可以幫助破除厭惡行業的負面標籤,「人口老化是全球問題,大家同樣面對家庭核心化,上一輩老人被邊緣,無法照顧,無奈要送到院舍設施的同時,子女又承受需要照顧父母責任的社會期望。」
當大家都在眼紅北歐國家的長者可以有尊嚴地老去,Lekshmy提醒我們,論社會資源,其實香港不比北歐國家差,關鍵是我們的社會如何看待老人問題的優次︰「我們可以花心思去改善飛機座位設施,即使那不過是10多個小時的旅程,那為何不把資源放在最終要度過剩下人生的宿位之上?」
【安老篇】
文//梁仲禮
圖//受訪者提供
編輯//何敏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