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0-劉細良:【讀書好】撐粵語:論廣東話與傳統主義

劉細良:【讀書好】撐粵語:論廣東話與傳統主義
2018年07月20日


《香港粵語撐到底》在本星期書展推出。

香港一直被視為半唐番殖民地、不中不英半桶水,英國文化只得其皮毛,香港人懂商業英語,但卻及不上印度精英可以寫出華麗的古典英文。至於中國傳統文化,自大文豪魯迅起就視香港為文化沙漠,四九年後南來內地文化精英,也普遍看不起香港通俗流行文化掛帥的社會,尤其視廣東白話,更是「粗俗」二字的化身。我們自小已接受一種觀念,在文學的世界裏,廣東白話難登大雅之堂,五四白話文才是正統書面語。


粵語文化一直給人通俗以至粗鄙,大眾化,與國語、白話文的精緻雅文化形成二元對立。究竟以粵語為本的香港文化,是否就如四九年後南來文人想像,是寸草不生的下里巴人世界?
今天支持廣東話的人,大多從語言發展史角度去論證,認為粵語保存中原古音,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國語,是北方胡語演變而成,論保存漢族傳統文化,粵語比國語更加優秀。大家有否想過,殖民地的文化統治政策,令香港粵語文化成為中華傳統主義的載體。

粵語是英治香港文化政策的基礎,而我深信香港在英國殖民地時代,一直有意識地與內陸中國進行區隔。大家有否想過香港百多年殖民管治,華人精英階層理應文化「歸英」,猶如印度,視英國文明乃人類文明楷模,何以香港人比內地人更尊重中華文化及傳統呢?香港人的「大中華膠情意結」,其實是在百多年英治時代下培育成長,這是一個相當弔詭的現象,也展現大英帝國就地而治的文化統戰手法。

英治香港的文化政策是在香港保存中華傳統文化特色,港督金文泰是重要人物。自1911年辛亥革命始,英國在香港的戰略考慮,是防止內地席捲全國的新興民族主義浪潮湧來香港,自1905年日本戰勝俄羅斯之後,亞洲民族主義傳遍土耳其、阿富汗及中國。民國初年混亂到二𤳙年代已經趨於穩定,國民黨在孫中山晚年聯俄容共政策下,民族主義情緒與共產黨反帝國主義相結合,國共合作攜手策動1925年省港大罷工,香港經濟全面癱瘓。英國改派「中國通」金文泰來港任總督,緩和「中港矛盾」,金文泰乃官學生;即AO出身,懂中文及粵語,曾將廣東鹹水歌粵謳繙譯成英文,以《Cantonese Love Songs》名字出版。他對於五四運動之後內地出現的文化革命、激進運動及民族主義高度戒備,於是反其道而行在香港提倡傳統國學,香港可以說是「反五四運動」的大本營。金文泰擴充港大中文系成為學院,邀請前清粵籍翰林賴際熙來港主理,一時間傳統文人聚集香港,另推行華文教育,定下香港粵語教學及傳統文化並重的基石。五四運動新文化旗手及文化界左翼代表魯迅兩次來港,對香港充滿傳統文化氛圍十分反感。


花果飄零到靈根自植

五四運動激烈反傳統令馬列思想在中國迅速傳播,而毛澤東1966年揭開的文化大革命,正是1919年五四運動反傳統的最終章,英治香港的粵語文化與傳統主義,自20年代起已經與內地分道揚鑣,所以在內地奉白話文為正朔的精英眼中,香港既是陰陽怪氣,又是文化沙漠。六十年代文革反傳統運動到達瘋顛狀態,港府邀請一班新亞書院文化傳統主義者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加入新創辦的「中國人大學」(Chinese University),而新亞書院就成為中華文化在海外的一盞孤燈。

我們這一代新亞學生都記得唐君毅老師當年慨嘆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但似乎忘記了他另一篇文章《從花果飄零到靈根自植》,他說:「故無論其飄零何處,亦皆能自植靈根,亦必皆能隨境所適,以有其創造性的理想與意志,創造性的實踐……而使其有朝一日風雲際會時,共負再造中華,使中國之人文世界花繁葉茂於當今之世界之大任者也。」
(有關金文泰的文化政策,詳細內容見拙文「從金文泰到林鄭月娥」,載次文化堂新書,彭志銘、鄭政恆編《香港粵語撐到底》)


撰文:劉細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